补泻温凉

合集下载

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

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

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毒性等方面。

一、四气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对于四气的认识,起源甚早。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可知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

文中还指出药性之寒热,是“因气感之宜”所形成,所以《本经》首先提出了“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可见最早药性的四气,是以四时气候特征来概括药物性能的。

四气药性也和五味一样,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

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一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映出来。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本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2007-07-21 21:23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朮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朮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朮,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中医的四性、五味、五色

中医的四性、五味、五色

中医的四性、五味、五色中医将药材和食材分成四性、五味、五色。

一、“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质。

1、寒凉性药材与食材:清热、泻火、解暑、解毒。

寒凉性质的药材与食物大多有清热、泻火、解暑、解毒的功效,能解除或减轻热证,适合体质偏热,如易口渴、喜冷饮、怕热、小便黄、易便秘的人,或一般人在夏季食用。

代表药材:金银花、菊花、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桑叶、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淡竹叶、马齿苋、葛根等。

代表食材:绿豆、西瓜、苦瓜、番茄、香蕉、梨、田螺、油菜、海带、芹菜、赤小豆、紫菜、薏米、白萝卜、冬瓜等。

2、温热性药材与食材:抵御寒冷、温中补虚、暖胃。

温热性质的药材与食材均有抵御寒冷、温中补虚、暖胃的功效,可以消除或减轻寒证,适合体质偏寒,如怕冷、手脚冰冷、喜欢热饮的人食用。

代表药材:黄芪、五味子、当归、何首乌、大枣、龙眼肉、鸡血藤、鹿茸、杜仲、肉苁蓉、锁阳、肉桂、补骨脂等。

代表食材:姜、韭菜、荔枝、杏、栗子、葱、糯米、羊肉、狗肉、鲢鱼、鳝鱼、辣椒、花椒、胡椒、洋葱、蒜等。

3、平性药材与食材:开胃健脾、强壮补虚。

平性的药材和食材介于寒凉、温热性药材和食材之间,具有开胃健脾、强壮补虚的功效且容易消化,各种体质的人都适合用。

代表药材:党参、太子参、灵芝、蜂蜜、莲子、甘草、白芍、银耳、黑芝麻、玉竹、郁金、茯苓、桑寄生、麦芽、乌梅等。

代表食材:黄花菜、胡萝卜、马铃薯、黄豆、大米、花生、蚕豆、无花果、李子、牛肉、黄鱼、鲫鱼、鲤鱼、牛奶等。

二、“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1、酸味药材与食材:能收、能涩。

酸味药材与食材对应于肝脏,大体都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可以增强肝脏的功能,常用于盗汗、自汗、泄泻、遗尿、遗精等虚证。

食用酸味食物还可开胃健脾、增进食欲、消食化积,酸味食物还能杀死肠道致病菌,但不能食用过多,否则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胃痛等症状。

代表药材:浮小麦、吴茱萸、马齿苋、五味子、佛手、石榴皮、五倍子等。

形容医术精湛医德高的句子

形容医术精湛医德高的句子

形容医术精湛医德高的句子形容医术精湛医德高的句子做医生、护士,就应该有一颗母亲的心,医生、护士应该是爱的化身。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形容医术精湛医德高的句子,欢迎阅览。

形容医术精湛医德高的句子11、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治疗某些疾病。

——《爱丁堡宣言》2、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救治危重的孕妇,都是我的职责。

——林巧稚3、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范仲淹(亦有说法是诸葛亮)4、科学家也许更多地付诸理智,艺术家也许更多地倾注感情,而医生必须集冷静的理智和热烈的感情于一身。

——郎景和5、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

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

医德不光是愿望,更是一种行动,这个行动要贯穿医疗的全过程,贯穿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

——吴阶平6、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交给了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

——张孝骞7、学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孙思邈8、一位好的外科医生应做到三会,即「会做(会开刀、会治病)」、「会说(会讲课和作学术报告)」和「会写(会撰写论文和总结报告)」。

——裘法祖9、成为一个医生最大的责任不是只医治疾病,一个医生怎么看待贫穷的病人,是区分一个人是医生还是医匠的关键点,真正的医生肯定人的价值,医匠的眼中,病人只是消费者。

医生看的是生病的人,医匠看的是填病历的表。

——[美] 布雷克威尔形容医术精湛医德高的句子2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

中药四气名词解释

中药四气名词解释

中药四气名词解释
一、概念
中药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二、具体含义
1. 寒与凉
- 寒与凉属于同一性质,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凉次于寒”。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其性多为寒凉。

例如,石膏性寒,能清热泻火,常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症见高热、烦渴等;金银花性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热毒疮痈等病症。

2. 温与热
- 温与热也属于同一性质,“温次于热”。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作用的药物,其性多为温热。

如附子性热,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常用于阳虚欲脱、寒湿痹痛等证;干姜性温,可温中散寒,用于脾胃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

三、意义
1. 指导临床用药
- 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选择相应四气的药物。

如寒证用温热药,热证用寒凉药。

若外感风寒表证,常用麻黄、桂枝等温热药以发散风寒;而外感风热表证,则用薄荷、菊花等寒凉药以疏散风热。

2. 调整机体阴阳平衡
- 人体的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疾病的发生往往是阴阳失调的结果。

寒凉药可抑制人体的阳热之性,温热药可纠正人体的阴寒之盛,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

例如,阴虚内热者,用滋阴清热的寒凉药如生地、知母等,可抑制亢盛的阳热,使阴液得以滋养;阳虚内寒者,用温阳散寒的温热药如附子、肉桂等,可补充阳气,驱散寒邪。

中药四气五味温热寒凉的现代化解读

中药四气五味温热寒凉的现代化解读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历史悠久。

其中,中药的“四气五味”是其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中药的性质和功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中药中的温热寒凉属性的解读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科学知识,深入探讨其中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一、温、热、寒、凉的概念及其现代解读温、热、寒、凉,是中医药理论中对中药性质的基本分类,也是中药辨证和运用的重要依据。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温和热属于阳性,寒和凉属于阴性。

温热药品具有温热助阳的作用,可用于寒邪内盛、阳气不足的病证;寒凉药品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的作用,可用于热病毒邪炽盛、阴虚火旺的病证。

然而,在现代医学的视角下,对于温热寒凉的解读可更加精细和科学化。

温热寒凉并非单纯指温度属性,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

温性药品可能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血液循环的作用;热性药品可能对抗菌消炎、促进伤口愈合;寒性药品可能有镇痛、止血的作用;凉性药品可能有清热解毒、降火平肝的作用。

温热寒凉属性不仅仅是指药品的作用温度,更多的是指其具体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效果。

二、中药“四气五味”的现代应用1. 温性药品温性药品常用于寒性病证,如风寒感冒、肾阳虚等。

其现代应用可以体现在调节人体代谢、增强免疫力、提升机体抗病能力等方面,并且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支撑。

2. 热性药品热性药品常用于寒凉病证,如湿热黄疸、痈肿疡疮等。

在现代应用中,研究发现热性药品可能具有抗菌、抗病毒、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有助于加速炎症的消退和伤口的愈合。

3. 寒性药品寒性药品常用于热性病证,如热毒瘀阻、热病烦渴等。

现代研究发现,寒性药品可能具有镇痛、解热、抗炎的作用,对于热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 凉性药品凉性药品常用于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的病证,例如火热疮疡、血热便秘等。

现代研究发现,凉性药品可能具有清热解毒、抑菌止血的作用,对于热性毒邪引起的病证有一定的疗效。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温热寒凉属性是中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药的应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药四气五味

中药四气五味

中药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

“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则是首先由《本经》提出的。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

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四气的确定】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四气的作用】一般来讲,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药食的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

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将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解释药食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

【五味的作用】《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同时还论述了过食、偏嗜五味对五脏系统的损害。

这些损害有种种表现,总其大要,或直接损伤本脏,或伐其所胜而伤及他脏。

故《内经》又提出了“五禁”等告诫。

快速记忆中药药性的方法

快速记忆中药药性的方法

快速记忆中药药性的方法记忆中药药性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了解中药分类:首先,要熟悉中药的分类体系。

中药可以根据药性、功效等方面进行分类,如寒热、温凉、补泻、益气等。

掌握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中药的药性。

2.学习中药名称和药材:了解中药的名称和常用药材,并通过多次重复记忆来增强记忆效果。

可以使用记忆法,如联想法、构建故事等来帮助记忆。

例如,对于“黄芪”,可以将“黄”与“芪”联想成黄色的芪草,以此记忆黄芪的特点。

3.掌握中药配伍规律:中药常常采用药方的形式使用,而且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对于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熟悉中药的配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中药的药性。

可以将常用的中药组合分为几类,如益气类、养血类等,同时记住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应的功效。

4.记忆中药的二字药性:中药药性一般通过“二字药性”表达,即用两个形容词来描述其性味和功效。

例如,将茯苓的“甘淡”、“健脾利水”记住。

可以通过创造联想或者编写简单故事来加深记忆。

例如,“甘淡”可以联想为茯苓有一种淡淡的甜味,同时能够健脾和利水。

6.重复记忆和巩固:通过反复记忆和巩固来加强记忆效果。

可以将中药药性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反复背诵和回忆。

可以借助记忆卡片、闪卡等工具来进行记忆,同时也可以尝试通过故事、联想等方法来进一步巩固记忆效果。

7.实践应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应用中药,观察其效果和药性。

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逐渐增加中药的应用范围和难度,通过实际运用中药来加深对其药性的记忆和理解。

中医必背

中医必背
抚芎走经络之痛;何首乌治疮疥之资。
姜黄能下气、破恶血之积;防己宜消肿、去风湿之施。
藁本除风,主妇人阴痛之用;仙茅益肾,扶元气虚弱之衰。
乃日破故纸温肾,补精髓与劳伤;宣木瓜入肝,疗脚气并水肿。
杏仁润肺燥止嗽之剂;茴香治疝气肾病之用。
诃子生精止渴,兼疗滑泄之疴;秦艽攻风逐水,又除肢节之痛。
槟榔豁痰而逐水,杀寸白虫;杜仲益肾而添精,去腰膝重。
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积;独活疗诸风,不论新久。
山茱萸治头晕遗精之药;白石英医咳嗽吐脓之人。
厚朴温胃而去呕胀,消痰亦验;肉桂行血而疗心痛,止汗如神。
是则鲫鱼有温胃之功;代赭乃镇肝之剂。
沉香下气补肾,定霍乱之心痛;橘皮开胃去痰,导壅滞之逆气。
此六十种药性之热者也。
(三)温性药性赋
温药总括,医家素谙。
木香理乎气滞;半夏主于湿痰。
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萝卜去膨胀,下气制面尤堪。
况夫钟乳粉补肺气,兼疗肺虚;青盐治腹痛,且滋肾水。
山药而腰湿能医;阿胶而痢嗽皆止。
赤石脂治精浊而止泄,兼补崩中;阳起石暖子宫以壮阳,更疗阴痿。
诚以紫菀治嗽,防风祛风。
苍耳子透脑止涕,威灵仙宣风通气。
细辛去头风,止嗽而疗齿痛;艾叶治崩漏、安胎而医痢红。
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二)热类药性赋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欲温中以荜茇;用发散以生姜。
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腽肭脐疗劳瘵,更壮元阳。
原夫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
三十九、消渴169
四十、痹证169

蠢子医诊断

蠢子医诊断

蠢子医--诊断●学医真诠●医道以气运为主●脉学●脉以和缓为高:●脉不和缓便为病:●今日脉案与古稍异●今日脉症有不甚相合者●是今日气运与古稍有变迁,不可不知●脉理就是中正星,须要上下细斟●脉法续余歌●六部以上须要细察●久病脉窜,下焦虚寒,宜引气归元●脉窜中指,亦有寒积使然者,不可用凉药:●六部以下须要细察:●湿热下注脉拉尾巴:●脉拉尾巴有左右之分:●脉不上窜,不下流,如此治●脉上窜、下流,如此治●久病必须诊脉●治病以剂脉之平,脉平便无病:●脉理虽足凭,间有不可凭者,不可不知●程国彭胃神根三字诀诗:●诊脉下药诗●脉能洞见隐情,须要细诊:无脉之人多不死,●要与神色相参::●左手无脉由相火败坏:●肺脉如草节,其人多痰,亦是危症:●病人无神者死,脉无神者亦死●治病先看气色,吉凶亦可予知●决死生,外面亦当家●各种祟脉●各种难治之脉●各种死脉学医真诠学医第一看药性,有了药性心有定。

某药入某经,某药治某病。

或是温,或是凉,与某症相称;或是补,或是泻,与某症相应。

各药各有温凉补泻理,各经各有寒热虚实症。

看得到时药分明,此中早已有把柄。

学了药性学脉理,学了脉理方有用。

某经是真虚,某经是真实,用某药相应;某经是真寒,某经是真热,用某经相称。

各经各有虚实寒热理,各药各有温凉补泻性。

看得到时脉分明,任凭病来如明镜。

有了明镜有把柄,一下笔时便入圣。

不靠汤头歌,不任人家命。

病端虽夹杂,病脉总清净。

药方虽更变,药性总周正。

君臣佐使无参差,便是医中之捷径。

即有天师再临凡,亦难寻找方中病。

(学医者,每多药性不熟,脉理不精,果能心如明镜,洞悉某药与某病相称,某某脉与某症相应,则治病自不难矣。

侄金门谨志。

)医道以气运为主客有诮于予曰:君之治病,与古大不同。

自抒意见作主盟,不怕世人作话柄,日日饶舌妄丁东。

予曰:我之立说皆从气运生,气运就是医道之权衡。

看与古人有不合,实与古人正相通。

守住古方无变化,已失古人之正经。

我说气运无凭据,何不《尧典》诵一通?《尧典》原是历数书,于今不知换了多少主人翁。

至养生快进补先分清3种补身食物

至养生快进补先分清3种补身食物

至养生快进补先分清3种补身食物冬至是身体最易吸收外来营养的时候,但在补身前要分清不同的食物和体质,不然有可能越补越糟哦。

在我国,古人在选择食物时,讲究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五味是指:甘、酸、苦、辛、咸。

食物的性能通常分温补、平补、清补三大类型。

不同性质的食物,对应不同体质的人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温补、平补、清补,各适合什么样的人吧。

温补食物温补食物是食物呈现温热性,吃了能生热、暖胃、助阳、益气、御寒、保温适用人群:阳虚或气阳亏损,如肢冷、畏寒、乏力、疲倦、小便清长而频或水肿等症患者,和普通人。

忌用人群:阴虚热盛者食物推荐:糯米1、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所以对于补中益气,健脾养胃较有疗效2、为温补强壮品糯米含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 B及淀粉,是温补强壮品。

另外,用糯米、杜仲、黄芪、杞子、当归等酿成“杜仲糯米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

韭菜1.补肾温阳韭菜又名壮阳草,在《本草纲目》中提到韭菜的功效为“益阳”,有提神温暖作用。

2.提高免疫力韭菜含有的硫化物,具有杀菌消炎作用,能增强免疫力。

3.防癌抗癌韭菜富含纤维素,能促进胃肠蠕动,防肠癌发生。

牛肉1、增强免疫力牛肉可以提供高质量的蛋白质,含有全部种类的氨基酸,可以增强免疫力,促进蛋白质的新陈代谢和合成。

2、可补铁补血牛肉中富含大量的铁是造血所必需的元素,多食用牛肉有助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3、可抗衰老牛肉中含有的锌是一种有助于合成蛋白质、促进肌肉生长的抗氧化剂,有利于防衰防癌。

平补食物平补(性平)的食物:性能平和,适应性强。

适用人群:健康人或寒、热病人,无论阴虚、阳虚,都可食用,算是绝大部分人群都能食用的“亲民”食材啦。

食物推荐:粳米1、补中益气粳米味甘、性平,对于人地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的功效。

2、丰富的营养素粳米可以补充人的营养,增强吸收。

3、补脾、和胃、清肺粳米特别适合脾弱、胃痛、吸烟者食用。

药性四百味歌诀(歌括)及注解

药性四百味歌诀(歌括)及注解

药性四百味歌诀(歌括)及注解药性四百味歌诀及注解药性歌括四百味诸药之性,各有其功,温凉寒热,补泻宜通。

君臣佐使,运用于衷,相反畏恶,立见吉凶。

1.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

2.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 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能治肺痈,消痰止嗽,喘气有功。

13.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14.黄苓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6.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7.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甚逐。

18.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痛,解肌立妥。

19.滑石沉寒,滑能沉寒,解渴除烦,湿热皆可。

20.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21.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润燥,疏通便闭。

22.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23.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24.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5.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26.紫苏叶苦,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27.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28.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洒。

29.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30.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31.独活辛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32.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33.白芷辛温,阳阴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五脏苦欲补泻

五脏苦欲补泻

五脏苦欲补泻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以甘草之甘缓肝急。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

用辛补之,细辛。

肝虚以陈皮、生姜补之。

酸泻之,白芍。

肝实,芍药泻之。

白芍泻肝火。

以其能活血。

虚者补其母,水能生木,水乃肝之母。

苦以补肾,熟地黄,黄柏是也。

如无他证,惟不足,钱氏地黄丸补之。

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甘以泻心,以甘草泻之。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酸入肝,酸泻肝,辛补肝。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用五味子之酸收心缓。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

用咸补之,泽泻。

虚则炒盐补之。

甘泻之。

黄芪,甘草,人参。

虚者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

辛以补肝,以生姜泻肝。

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是也。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苦入心。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用白术之苦燥脾湿。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用甘补之。

人参苦泻之,黄连虚者补其母,火能生土,心乃脾之母。

咸以补心,以炒盐补之。

实则泻其子,肺乃脾之子,咸以泻肺,以桑白皮泻肺。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甘入脾,甘补脾,苦泻脾。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用黄连之苦泻肺逆。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补之,五味子用辛补之辛泻之。

桑白皮酸泻之虚者补其母,土能生金,脾乃肺之母。

甘以补脾,以甘草补之。

实则泻其子,肾乃肺之子,咸以泻肾,以泽泻泻肾水。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辛入肺,辛泻肺,酸补肺。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用黄柏,知母之辛润肾燥。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苦补之,黄柏用咸补之咸泻之,泽泻甘泻之虚者补其母,金能水金,肺乃肾之母。

酸以补肺,以五味子补之。

肾本无实,本不可泻,钱氏只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咸入肾,咸泻肾,苦补肾。

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五味补泻酸入肝,酸泻肝补肺。

辛泻肺补肝。

肺克肝,肝生心,心克肺。

肝欲散,酸以泻之。

药性六字经

药性六字经

药性六字经欲将医理济世,先将药性品详。

药有寒热温平,性有补泻温凉。

临症照病用药,配合勿得荒唐。

先将温剂之药,一一载之篇章。

培阳固气人参,滋阴补气地黄。

白术健脾祛湿,黄芪补气脱疮。

淮药补中益气,枸杞添精起阳。

杜仲强精暖肾,苁蓉补肾润肠。

五味生津敛肺,枣皮滋阴益阳。

巴戟涩精补髓,菟丝添精更强。

鹿茸培元壮肾,灵砂安魂助阳。

川芎头痛开郁,当归补血润肠。

菖蒲除风开窍,远智宁心善忘。

南星化痰除风,半夏化痰相当。

苍术燥湿发表,白蔻温胃非常。

止咳安胎砂仁,心痛下气良姜。

防风除风骨痛,葱白发汗肿伤。

阳明头痛白芷,诸疮排脓相当。

除风羌活独活,细辛头痛少阳。

兼能通关利窍,止呕丁藿二香。

厚朴消痰除满,腹皮利膈除瘴。

陈皮消痰和脾,乌药顺气宽肠。

草蔻除痰止痛,白附除风面光。

冬花消痰止嗽,木别消肿疗疮。

阿胶补血止咳,石脂止泻固肠。

温性之品如是,热性亦有数行。

温补虚寒肉桂,附子反本还阳。

川椒逐冷明目,六巴温脏膀胱。

胡椒治心冷气,腹病疝气茴香。

吴萸气逆腹痛,逐寒快胸干姜。

川乌搜风入骨,降气暖胃沉香。

良姜心痛要药,肉蔻寒泻良方。

牙皂吐痰利窍,巴豆寒积通肠。

砒霜吐痰截疟,硫磺逐冷壮阳。

祛风疮痒床子,惊痫牙痛蜂房。

桂枝祛风发汗,发汗逐寒麻黄。

化痰消痞白芥,止痛散风檀香。

干漆破血除积,大蒜散毒散疮。

虎骨追风强骨,曲蘖消食宽肠。

药性平性最多,略言要药相当。

红花破瘀通血,百合止嗽润肠。

白樊风痰能化,没药能止痛伤。

青皮平肝理气,畅脾止痛木香。

天麻头痛第一,地骨骨蒸无双。

清心利头白菊,降郁去风雄磺。

龙骨固精敛汗,牛膝除湿筋强。

紫苏风寒发表,破气除瘴槟榔。

防风除风痹疼,止咳化痰杏霜。

硼砂除热喉肿,心痛疮痛乳香。

香附调经开郁,麻仁下乳润肠。

茯苓化痰渗湿,苡仁除湿脾强。

木瓜敛汗除湿,香茹霍乱暑伤。

使君杀虫固美,灵脂气痛俱良。

续断接筋接骨,并治腰膝折伤。

秦艽肢节风痛,诸经湿寒相当。

石斛坚筋除热,蕤仁去湿润肠。

藁本去风头上,冲蔚明目凉肝。

龙衣化毒除翳,蝉蜕消风惊狂。

从刺激量角度浅谈复式补泻手法作用

从刺激量角度浅谈复式补泻手法作用

64内蒙古中医药第38 卷2019 年10 月第10 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 No.10 2019从刺激量角度浅谈复式补泻手法作用都鹏飞(泰州市中医院江苏泰州225300)摘要复式补泻手法除了能够达到补虚泻实、寒热温凉的效果外,由于其为多个单式手法综合而成,操作过程复杂,操作时间 长,所以具有较大的刺激量,利用这个特点,临床上将复式手法应用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 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复式补泻;刺激量;烧山火;透天凉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9)10-0064-02针刺需要有一定的刺激量才能到达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刺 激量的大小并不能代表补泻的性质"-21,刺激量大未必是泻法,刺激量小未必是补法,比如同是提插补法,重插轻提幅度大、频 率快、时间长则刺激量大,相反,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 短则刺激量小。

实际上,复式补泻手法由多个单式手法综合而 成,操作过程复杂,操作时间长,其刺激量往往远大于单式手法,根据这个特点,临床上将复式手法应用于一些慢性、顽固性 疾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关于复式补泻手法源流关于补泻手法,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如《灵枢•九针 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讲的是单式徐疾补泻;《素问•离合真邪论》“呼尽内针,静以久留……候吸引针……各在 其处,推阖其门……故命曰补”,其中杂合了呼吸、留针、开阖三 种方式进行补法操作。

可见《内经》中就已经有了详细的复式补 泻操作。

但复式补泻手法更加系统化,更加完善、兴盛还是在元 明时期,如元代窦汉卿《标幽赋》记载了“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 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凉热操作法,而明代徐凤《针灸 大全》首次记载的《金针赋》则是对明以前元代针法的总结A其 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复式补泻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 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等。

景岳全书笔记

景岳全书笔记

景岳全书笔记集名:入、道、须、从、性、理、明、心、必、贯、天、人谟、烈、圣、贤、大、德、图、书、宇、宙、长、春《传忠录》:·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经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

此言表邪之实也。

又曰: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此言阳气之虚也。

仲景曰: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

又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

此与经旨义相上下。

·阴根于阳,阳根于阴。

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

如求汗于血,生气于精,从阳引阴也。

又如引火归源,纳气归肾,从阴引阳也。

此即水中取火,火中取水之义。

·热在表者,为发热头痛,为丹肿斑黄,为揭去衣被,为诸痛疮疡。

热在里者,为瞀闷胀满,为烦渴喘结,或气急叫吼,或躁扰狂越。

热在上者,为头痛目赤,为喉疮牙痛,为诸逆冲上,为喜冷舌黑。

热在下者,为腰足肿痛,为二便秘涩,或热痛遗精,或溲混便赤。

寒在表者,为憎寒,为身冷,为浮肿,为容颜青惨,为四肢寒厥。

寒在里者,为冷咽肠鸣,为恶心呕吐,为心腹疼痛,为恶寒喜热。

寒在上者,为吞酸,为膈噎,为饮食不化,为嗳腐胀哕。

寒在下者,为清浊不分,为鹜溏痛泄,为阳痿,为遗尿,为膝寒足冷。

·考之[中藏经]曰: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

盖阳虚喜阳助,所以朝轻而暮重,阴虚喜阴助,所以朝重而暮轻,此言阴阳之虚也。

若实邪之候,则与此相反。

凡阳邪盛者,必朝重暮轻;阴邪盛者,必朝轻暮重,此阳逢阳王,阴得阴强也。

其有或昼或夜,时作时止,不时而动者,以正气不能主持,则阴阳胜负,交相错乱,当以培养正气为主,则阴阳将自和矣。

但或水或火,宜因虚实以求之。

·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

·盖邪虽有六,化止阴阳,阳邪化热,热则伤气,阴邪化寒,寒则伤形。

伤气者,气通于鼻,鼻通于脏,故凡外受暑热而病有发于中者,以热邪伤气也。

伤形者,浅则皮毛,深则经络,故凡外受风寒而病为身热体痛者,以寒邪伤形也。

中药配比原则

中药配比原则

中药配比原则中药配比是中医临床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的中药配比能够增强药效,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药配比中常用的几个原则。

一、君臣佐使原则君臣佐使是中药配比中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特点进行分类和配伍的方法。

其中,“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增强其疗效或治疗兼证的药物;“佐”药是辅助臣药,旨在制约君药的烈性或矫正君药的异味,或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使”药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二、寒热温凉原则寒热温凉是中药的四气,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寒、热、温、凉四种作用。

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主要用于热证、阳证;温热药多具有散寒温里、温经通络等作用,主要用于寒证、阴证。

在中药配比中,要根据疾病的性质和体质特点来选用相应性质的药物,以达到寒热平衡、阴阳调和的目的。

三、虚实补泻原则虚实补泻是中药配比中的另一重要原则。

虚证宜补,实证宜泻,虚实夹杂则补泻兼施。

在中药配伍时,应根据病人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扶正祛邪、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

四、阴阳平衡原则阴阳平衡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配比的重要原则。

中药的配伍应遵循阴阳平衡原则,通过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在中药配比中,要避免偏颇和极端,以平和、协调为佳。

五、脏腑调补原则脏腑调补原则是根据中医脏腑理论来进行中药配比的原则。

不同药物对脏腑有不同的补益作用,在中药配比中,应根据病人的脏腑虚弱情况来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补益脏腑、调理气血的目的。

六、气血调补原则气血调补原则是中药配比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中药配比中,应根据病人的气血盛衰情况来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补气养血、调理气血的目的。

七、祛邪扶正原则祛邪扶正原则是指在中药配比中,应通过药物的祛邪作用来消除病邪的侵袭,同时通过扶正作用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药相反的名词解释

中药相反的名词解释

中药相反的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之一,历史悠久且深受人们的信任。

其中,中药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作为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中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在中药中,经常提到相反的名词,这些名词的解释对于理解中药的性质和功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药相反的名词解释的角度出发,探讨中药的特点和应用。

一、寒与热“寒”与“热”是中医学中用来形容中药性质的两个重要概念。

寒药具有清凉散热之功效,常用于治疗体内“热”的症状,如高热、咽喉肿痛等。

而热药则具有温热驱寒之功效,常用于治疗体内“寒”的症状,如寒疟、寒泻等。

中药中的“寒”与“热”是相对而言的,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二、泻与补“泻”与“补”是中药中常见的两个相反概念。

泻药常常被用于治疗体内“有余”的症状,如积滞不通、气血郁滞等,其功效在于通利腑腑,清洁体内滞留之物。

而补药则被用于治疗体内“不足”的症状,如气虚、血虚等,其功效在于补充体内所缺乏的能量和物质。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泻与补的选择。

三、升与降“升”与“降”是中医学中用于形容中药功效的两个重要概念。

升药常用于治疗器官下垂、气血下降等问题,如宫颈下垂、脱肛等。

升药的作用在于提升器官或组织的功能和位置,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反,降药则常用于治疗过高的体液,如高血压、高血糖等。

降药的作用在于降低体液的浓度和压力,维持生理的平衡状态。

四、涩与利“涩”与“利”是中医学中描述中药性质的两个常见概念。

涩药常用于治疗体内分泌失调或者分泌过多的情况,如遗精、尿频等。

涩药的作用在于减少分泌液体的量,保持体内的平衡。

利药则常用于治疗排泄系统功能紊乱的情况,如便秘、尿痛等。

利药的作用在于促进液体的排泄,清洁体内废物和毒素。

五、散与聚“散”与“聚”是中医学中用来形容中药功效的两个重要概念。

散药常用于治疗体内气滞、血液瘀滞等情况。

散药的作用在于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以消除体内不畅的情况。

《蠢子医》独特见解篇!(精读三遍)

《蠢子医》独特见解篇!(精读三遍)

《蠢子医》独特见解篇!(精读三遍)《蠢子医》独特见解篇!(精读三遍)学医真诠学医第一看药性,有了药性心有定。

某药入某经,某药治某病。

或是温,或是凉,与某症相称;或是补,或是泻,与某症相应。

各药各有温凉补泻理,各经各有寒热虚实症。

看得到时药分明,此中早已有把柄。

学了药性学脉理,学了脉理方有用。

某经是真虚,某经是真实,用某药相应;某经是真寒,某经是真热,用某经相称。

各经各有虚实寒热理,各药各有温凉补泻性。

看得到时脉分明,任凭病来如明镜。

有了明镜有把柄,一下笔时便入圣。

不靠汤头歌,不任人家命。

病端虽夹杂,病脉总清净。

药方虽更变,药性总周正。

君臣佐使无参差,便是医中之捷径。

即有天师再临凡,亦难寻找方中病。

(学医者,每多药性不熟,脉理不精,果能心如明镜,洞悉某药与某病相称,某某脉与某症相应,则治病自不难矣。

侄金门谨志。

)汤头歌不可泥今日治病好依汤头歌,以为十大名医必不错。

岂知妙理皆自脉中得,不得脉理枉用药。

得了脉理细寻思,其中自必有主药。

有了主药往下排,此是汤头真大略。

今人动说古方好,不知以古治今多有错。

古人未看今日病,安知今日之用药?病症皆从气运生,今日气运与古大不合。

古人但知古人病,未知今日之病瘼。

今日病瘼须得今人治,安得妄用古人药?古人用药条条好,安得今日病情恰恰合今日气运已大变,今日脉理甚可愕。

皆因午会火已极,真气往往往上薄。

往上薄入斗牛宫,迢迢中指看落落。

以下三部皆不管,照旧方儿方知错。

真气尽皆走上头,(真气上走,火亦随之而生。

)下边部位皆虚托。

看似阴寒实真热,昆仑顶上通关钥。

古圣真理难豫传,所余方脉尽糟粕。

愿起古人一质证,古人望我如饥渴。

安得对面谈一笑,眼前大道尽放着。

(若只依汤头歌,则是不论脉理。

抄古人之方,治今人之病,安得恰相合乎?何如师古人之意,不泥于古之为得焉?侄金门谨志。

)诊脉下药诗诊脉下药心内裁,手未立方眼已开。

肺实有力宜大泻,前胡枳实橘红偕;肺虚无力宜大补,党参五味百合辅;肺实有力夹风火,酒芩全蒌元参佐(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補瀉溫涼 ]底下是從王凱鏘醫師所著中國傳統醫學概論講義裡面的表取龔廷賢, 凌曉五, 彭用光用藥交集的部分, 所以有些地方會沒有藥物. 基本上龔跟彭用藥方面非常相近, 可是我喜歡凌曉五所列的藥物,補瀉溫涼, 春秋夏冬, 祿科權忌, 印食財官.溫涼比較偏向氣分, 也就是功能能量的強化加速或收斂減速,補瀉就進到血分, 應該說是讓質量逐漸增加或減少吧.---------[ 肺 ]. 補 : 人參, 黃耆, 阿膠, 山藥, 麥冬. 瀉 : 葶藶, 桑白皮. 溫 : 生薑, 半夏. 涼 : 黃芩, 山梔子, 石膏, 玄參[ 大腸 ]. 補 : 粟殼, 訶子. 瀉 : 大黃, 麻仁[ 腎 ]. 補 : 熟地, 枸杞, 地黃, 杜仲, 龜板. 瀉 : 豬苓, 澤瀉, 茯苓. 溫 : 破故紙. 涼 : 知母, 玄參, 牡丹皮[ 膀胱 ]. 瀉 : 澤瀉. 溫 : 茴香, 烏藥. 涼 : 黃柏[ 三焦 ]. 補 : 黃耆. 涼 : 地骨皮[ 命門 ]. 溫 : 附子. 涼 : 黃柏, 山梔子[ 脾 ]. 補 : 白朮, 山藥, 甘草. 瀉 : 枳殼. 溫 : 木香, 霍香, 乾薑, 附子, 砂仁, 肉豆蔻, 益智仁, 胡椒. 涼 : 山梔[ 胃 ]. 補 : 白朮, 黃耆, 山藥. 瀉 : 枳實. 溫 : 薑, 高良薑, 辛夷, 木香, 胡椒, 丁香, 益智仁, 肉豆蔻, 白豆蔻. 涼 : 石膏, 葛根, 石斛[ 肝 ]. 瀉 : 柴胡, 川芎. 溫 : 肉桂[ 膽 ]. 瀉 : 青皮, 柴胡[ 心 ]. 補 : 當歸, 遠志, 麥冬. 瀉 : 黃連.氣的主要作用是寒熱溫涼, 溫熱就加速作用, 寒涼就減速慢行.五味入五臟, 補瀉溫涼, 春秋夏冬, 祿科權忌, 印食財官.溫涼比較偏向氣分, 也就是功能能量的強化加速或收斂減速,補瀉就進到血分, 應該說是讓質量逐漸增加或減少吧.東垣十書裡面, 王海藏先生的" 用藥法象 "部分比底下詳細多多,不過底下這個算是推導仲景方的藥物基礎吧.五臟, 肝心脾肺腎, 木火土金水, 乙丁己辛癸.六腑, 膽小腸胃大腸膀胱, 甲丙戊庚壬.一, 心 : 0 (DC)二, 肝,腎 : 1,2 (AC)三, 脾,肺,胃 : 3,4,5 (AC)五, 膽,膀胱,大腸,三焦,小腸 : 6,7,8,9,0 (AC)------------------------------------------------------------------------[ 平, 甘 ]補心肺 . 麥門冬平甘贏瘦而氣逆咽喉不利.補肺 . 阿膠平甘血證便血子宮出血尿血.補脾 . 甘草平甘咽痛氣液不足躁急痛逆配伍麻黃石膏龍骨.瀉腎 . 豬苓平甘小便不利.. 大棗平甘配甘草治動悸臟躁配生姜治嘔吐咳逆配瀉下保護胃氣.. 龍骨平甘驚悸而脈孔動.[ 平, 甘辛甘苦甘淡 ]涼胃 . 葛根平甘辛項背強痛而下利.瀉腎 . 茯苓平甘淡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 桃仁平甘苦肌膚甲錯小便自利.[ 平, 辛 ]溫肺 . 半夏平辛嘔而不渴兼治咽痛咳喘聲啞心下悸.. 防己平辛下肢浮腫.[ 平, 苦 ]瀉肝膽 . 柴胡平苦往來寒熱而胸脅苦滿.. 芍藥平苦急痛尤以腳攣急腹中急痛身疼痛為多.[ 平寒平微寒, 鹹鹹苦 ]涼肺 . 黃芩平寒苦煩熱而出血兼治心下痞下利乾嘔胸脅苦滿.. 牡蠣平微寒鹹煩驚口渴而胸脅痞硬.. 水蛭平鹹苦少腹硬滿發狂善忘小便自利.----------------------------------------------------------------------------[ 寒, 甘 ]補腎 . 地黃寒甘血證子宮出血.瀉腎 . 澤瀉寒甘眩冒而小便不利.. 滑石寒甘小便不利而赤.[ 寒, 辛 ]涼腎 . 牡丹皮寒辛少腹痛而出血.瀉肺 . 葶藶子寒辛咳喘而胸腹脹滿鼻塞清涕出一身面目浮腫.[ 寒, 苦 ]瀉胃 . 枳實寒苦胸腹痞滿而痛且大便不通.瀉心 . 黃連寒苦心中煩而心下痞兼治腹痛嘔吐下利脈促血證.瀉大腸 . 大黃寒苦痛而閉煩而熱滑而實口燥舌黃.涼膀胱命門 . 黃柏寒苦身黃發熱而小便不利且赤兼治熱利.涼肺脾命門 . 梔子寒苦煩熱而胸中窒兼治身黃心中結痛不得眠小便短赤.涼腎 . 知母寒苦汗出而煩.. 芒硝寒苦便秘舌面乾燥而譫語.. 栝蔞根寒苦渴而不嘔.. 栝蔞實寒苦胸中至心下悶痛而大便不通.[ 寒, 鹹 ]. 蟅蟲寒鹹經水不利少腹滿痛.[ 微寒, 甘 ]補肺 . 人參微寒甘氣液不足. 心下痞硬嘔吐不止不欲飲食身體疼痛脈沉遲. 煩渴舌面乾燥. 惡寒脈微.[ 微寒, 辛 ]涼肺胃 . 石膏微寒辛身熱汗出而煩渴脈滑數或浮大洪大.--------------------------------------------------------------------------------[ 微溫, 甘 ]補肺胃三焦 . 黃耆微溫甘汗出而腫.[ 微溫, 辛 ]溫肺 . 生姜微溫辛惡心嘔吐.. 桔梗微溫辛咽痛咽乾或咳.[ 溫大熱, 辛 ]溫命門 . 附子溫大熱辛脈沉微與痛症.[ 溫, 甘 ]補脾胃 . 白朮溫甘口渴而小便不利兼治眩暈四肢沉重疼痛心下逆滿浮腫下利或便秘.. 杏仁溫甘胸滿而喘兼治腹漲便祕.[ 溫, 辛 ]溫肝 . 桂枝溫辛氣上沖而脈浮緩虛.瀉肝 . 川芎溫辛腹痛.溫胃 . 乾姜溫辛多涎唾而不渴.. 烏頭溫辛痛症.. 細辛溫辛惡寒不渴而或咳或厥冷或痛者.. 吳茱萸溫辛腹痛頭痛而乾嘔胸滿手足厥冷脈細. [ 溫, 辛苦, 辛微苦 ]. 韭白溫辛苦胸腹痛兼治咳唾喘息裡急後重.. 麻黃溫辛微苦無汗而腫兼治喘身痛身黃.[ 溫, 苦 ]補心 . 當歸溫苦腹痛兼治崩漏瘡毒膿血.. 厚朴溫苦腹滿胸滿兼治咳喘便秘.[ 溫, 酸 ]. 五味子溫酸咳逆上氣而時冒.-----------用這個就可以推導仲景方了說[ 桂枝湯 ]比如說來推導一下太陽病的主方桂枝湯好了,太陽病是巳午未, 古人語法多用倒裝,所以太陽病, 也就是病在太陽的部分.巳裡面藏丙戊庚, 小腸胃大腸,午裡面是丁己, 心脾,未裡面藏乙丁己, 肝心脾,如果是太陽病, 也就是上面的臟腑經絡會受傷,所以桂枝湯裡面有底下幾個藥物: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藥物其實就像 instruction,方劑是把藥物組成一個特定的 pattern.把 pattern 輸入到人體之後,希望能夠改變人所顯現出來的" 象 ".溫肝 . 桂枝溫辛氣上沖而脈浮緩虛.. 芍藥平苦急痛尤以腳攣急腹中急痛身疼痛為多.補脾 . 甘草平甘咽痛氣液不足躁急痛逆配伍麻黃石膏龍骨. 溫肺 . 生姜微溫辛惡心嘔吐.. 大棗平甘配甘草治動悸臟躁配生姜治嘔吐咳逆配瀉下保護胃氣.因為傷寒, 也就是受寒所傷, 所以要先考慮溫藥.受到寒邪所傷, 所以有些功能就停止作用了,所以要考慮先補充失去的體力正氣, 這樣才有辦法抵抗強敵.太陽病主要作用的五臟是乙丁己, 肝心脾,所以用桂枝溫肝入肺經, 芍藥入心經, 甘草補脾入脾胃經.因為寒邪攻擊身體上面的心肺,所以加上生薑溫肺辛金入肺經, 大棗繼續補充脾胃經己戊養分. -----------桂枝湯最主要的作用是調和營衛,換句話說也就是補充運用體內的營養精微,把後備部隊往前面抵擋外來寒邪的運送, 讓營衛的氣勢流通.營是脾胃血脈的養分,肺主皮毛, 衛行脈外,就像大氣層那樣保護人體不受到外太空邪氣的攻擊.王伯章先生在" 六經辯證與方技新析 "裡面,首先提到薑棗草系列的加減.薑棗草剛好就是補脾入脾胃經, 溫肺入肺經的基本組合,加上桂枝溫肝入肺經, 芍藥入心經,就組成了以脾肺為後盾, 然後保護心肺不受傷害的桂枝湯.--------想到就來推導一些方子好了 ........[ 藥物歸經 ]87 年度編號: CCMP87-RD-006以脈診研究中醫藥之歸經原理王唯工王林玉英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本計畫為五年連續性計畫的第二年,繼續以血液波共振理論發展出之脈診分析方法對包括甘草、炙甘草、蒼朮、白朮、白扁豆、半夏、草豆蔻、陳皮、黨參、黃精等十味補脾藥進行研究。

在動物實驗中,以水溶液粗萃物注入老鼠腹部後,量測老鼠尾動脈脈波頻譜的改變,我們發現十味藥物均增加對腎、脾(C2、C3)血流量的供給。

除炙甘草外均一致減少心火(C0),炙甘草、黨參、黃精、白朮、半夏有顯著減少肝脈(C1)的振幅。

在高頻部分(C4、C5、C6、C7),對健康老鼠可增加膽脈(C6)的振幅,對肺脈(C4)、胃脈(C5)無顯著的影響;對大部分老鼠則隨時間漸呈下降走勢,但C6仍為相對峰值。

甘草及炙甘草在相同劑量下對脈波頻譜的影響有明顯的差異。

蒼朮及白朮在頻譜上除白朮對降肝脈較蒼朮明顯,其他並無顯著的不同。

半夏在藥效發揮過程中以入腎脈為重。

十味藥脈波頻譜的相位部分均一致使第二諧波相位領先,第三、四諧波相位落後。

人體口服的實驗中,藥物對橈動脈之脈波頻譜的影響,受受詴者的身體狀況與當日作息影響很大,但大致上均對C3(脾)、C6(膽)、C9(三焦)有增加的趨勢。

關鍵字:共振理論,脈診分析,甘草,炙甘草,蒼朮,白朮,白扁豆,半夏,草豆蔻,陳皮,黨參,黃精。

----------/1671-4083/24/24(2)ct.htm這是 2003, Feb. 的論文, 有六味地黃丸(Liu-Wei-DiHuang), 與腎氣丸(八味地黃丸, Bai-Wei-DiHuang)的脈診儀分析,兩味藥的加減可以產生怎樣的效果,就跟上面炙甘草跟甘草會產生怎樣的差別 ?呵呵, 或許大家可以先用藥理推推看, 再去看這篇 paper 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