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湖北省2019-2020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I)卷

湖北省2019-2020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I)卷

湖北省2019-2020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4分)1. (4分)(2018·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切磋,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

人生于世,无法干很多事,故切忌心浮气躁,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

比如作画,你必须坚持对大自然做长期静心的观察,才能让你的作品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晨露欲滴;兰蕙飘香,清芬可挹。

【乙】一部《红楼梦》,为什么能穿越历史的云河,传唱不衰?其中奥秘,全在于曹雪芹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感动自己,震撼世人。

然而,【丙】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及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

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提不高、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

(1)文段中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心浮气躁B . 清芬可挹C . 及时D . 从而(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2. (3分) (2019高三上·北仑月考)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 ________,筋骨之强,________,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 ________,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

(李煜《虞美人》)(4) 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年秋“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命题学校:宜昌市第一中学命题人:高一语文组审题人: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对吏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法、道各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理论和方案。

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并从“人性善”的前提出发,对权力行使者寄予“自我良善”的期待。

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

儒家相信人的道德自觉和内心的自我约束,希望通过对权力执掌者的道德引导和改造,实现权力的正义本性。

孔子有关君子、圣贤的人格理想和追求,首先是针对执政者提出的,其“庶人之礼”与“士人之礼”的区别,同样意在给权力执掌者提出更高的道德性要求。

在儒家的社会等级理论中,统治者阶层优越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要与其重大的伦理责任相对应:士者为仕,不仅要自己修身以成仁,还要为“一国兴仁”,为“天下兴仁”,要“泽加于民”。

儒家的吏治思想内涵存在于其博大的“仁学”理论体系中。

这一理论所构建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为权力执掌者的自我约束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其反复强调和敦促统治者以德修己、立身惟正的理念,也对现实政治和吏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与儒家“伦理学”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臣下。

法家批判儒家喻君臣为父子的“亲情谎言”,而以“上下一日而百战”来解读现实中的政治关系,在“君臣利异”及“坏人”假设的前提下,主张对臣下全面防范、制约。

韩非子认为人君若要等待臣下“忠其心、诚其意、不我叛”,必将陷于被动。

对待臣子,君主唯有主动出击,科之以法、驭之以术,方可立于不败。

因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法家吏治思想的核心:严明赏罚,奖功罚过——广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处罚官吏的违法行为,督促官吏尽职守法。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荆州中学2019级10月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鲁迅先生曾言:“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

”这一论断,概括了历代美学家对于美的共同看法:美离不开人,有了人,世界才有美,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

“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

②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这就涉及人的本质问题。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因为有意识,人不仅能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而且能认识作为客体的对象,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

这些关系,有的是实用性的,意在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有的是伦理性的,意在满足群体的社会需要,如道德和法律的规范等等。

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显得不自由。

而审美关系则超越了这些关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利害的要求,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性的审美关系之中。

③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

当人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不自由的时候,他即便有了意识,也还不能审美。

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

”其原因就在于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在美丽的景色和具有审美特质的矿物面前未能建立自由性的审美关系。

正因为如此,所以美虽然产生于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但它却超越了这个关系,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

④从人类的精神发生史来看,人类的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了“类”的意识,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志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如,在史前时代,在人的生存理解与艺术想象的客观化之间,更多地凸现出群体性的甚或社会性的精神意志,个人所能拥有的精神空间是极为有限的。

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

荆州中学高一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接受学”属于“文本学”的一个分支,即一篇文章一经完成,便像商品一样获得了独立于制作者(作者)之外的生命,此后进行的商品消费(解读)就只是消费者(读者)自身的事,而与制作者(作者)无关。

作为平等的主体,读者当然不承担对作者的忠诚义务,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基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生活阅历、知识背景、文字感悟与想象力等的不同,阅读的走向远非作者所能控制和所应控制的:一些作者想传达的信息流失了,而作者未曾意识到的隐性信息却被读者无意间激活了。

一些所谓作秀式的“素质教育”,也有涉及这类思维模式的嫌疑。

作秀式的“素质教育”最大的可疑之处在于,它是一个至今无法获得严格定义的概念。

只能简单地把素质教育定义为到剧场里上语文课,到大自然里上生物课等。

当然,还有诸多非标准答案。

如果作秀式的“素质教育”可以部分归结为“情景式教学”或“形象化教学”,那么,为“素质教育”所包装或掩盖的很可能是一种教育思维的倒退,一种教育返祖现象。

说到底,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书面教育或书本教育,由原始的“情景式教育”发展到书面教育曾标志着教育史上最大的方法论革命,因为最简单的书面概念也是一种“类”的抽象,而没有这种抽象,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或全面性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一味地回归“情景式教育”是对“读图时代”的无原则迎合。

迎合这种形象性生存的“素质教育”几乎必定陷入“形象的狂欢”:到剧场上语文课,比如看《雷雨》,既免去了教师的教之累,又免掉了学生的学之苦,大家皆大欢喜,不亦乐乎!但剧场里的《雷雨》已完全剥夺了学生在课文《雷雨》中本应得到的想象与思考空间。

至于非标准答案,我的质疑是,对于一个正在建立基本价值观、思维模式与行为规范的高中生群体来说,“一切都是可以的”这种知识状态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一个没有共同语言、共同语法,一个在任何问题上还达不成共识的群体,如何合作?如何进行道德评价?所以,我对当下“状元经济”的态度一向是乐观其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