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的动因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欧盟
欧盟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并制定了多项政策来促进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欧盟还通过“Horizon 2020”等计划为成员国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机会。
05
国际技术贸易的实践案例
1
国际技术贸易的成功案例
2
3
IBM和Lenovo的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案例一
Apple和Qualcomm的专利诉讼和解
古典贸易理论
主张基于比较优势进行贸易,认为国家之间通过贸易可以使得双方都获得更大的利益。
现代贸易理论
引入了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等概念,解释了产业内和公司内贸易的出现。
国际贸易理论
技术转移理论
技术从高技术水平国家向低技术水平国家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技术传播
技术转让
技术引进
技术溢出
通过契约或其他形式,技术从技术供应方转移到技术需求方。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2023-11-07
CATALOGUE
目录
国际技术贸易概述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框架国际技术贸易的种类与模式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法规国际技术贸易的实践案例国际技术贸易的前景展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国际技术贸易概述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技术转让和交易活动,包括专利、商标、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的许可和转让。
定义
国际技术贸易与其他国际贸易形式相比,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收益等特点,对参与者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
特点
定义与特点
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要性
国际技术贸易使得技术创新和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技术创新和升级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
1.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
一种产品从其创新投产开始,到大规模生产, 一种产品从其创新投产开始,到大规模生产,直到停止生 产的整个过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间存在技术差距和市场断层, 国际间存在技术差距和市场断层, 一种产品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 间的转移, 间的转移, 呈明显梯度性, 呈明显梯度性, 产品的生命周期, 产品的生命周期,会在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转移。 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转移。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 家或地区就充分利用 了产品生命周期, 了产品生命周期, 从美、日等发达国 从美、 引进中间技术。 家,引进中间技术。
第二节 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又称技术差距模型 ),又称 ),又称技术差距模型 (Technological Gap Model),是把技 ),是把技 ), 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生产要 素,探讨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 影响的理论。 影响的理论。由于技术变动包含了时间因 技术差距理论被看成是对H-O理论的动 素,技术差距理论被看成是对 理论的动 态扩展。 态扩展。
(四)主要观点
1.除了实际GDP及其增长率之外的因素决 .除了实际 及其增长率之外的因素决 定人口增长。 定人口增长。 2.技术变革率影响经济增长率, 2.技术变革率影响经济增长率,但经济增 长率不影响技术变革速度。 长率不影响技术变革速度。 3.经济繁荣将持续下去是因为不存在引起 . 工资下降的古典人口增长。 工资下降的古典人口增长。 4.如果实际利率高于目标利率,资本供给 .如果实际利率高于目标利率, 将增加。 将增加。
3.产出与劳动 .
Y = zN
dY dN = z dt dt
第二讲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案例
素、市场规模、社会文化、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等现
状进行综合考虑,力争获得最佳引进效果。 适用技术既包括适用的先进技术,也包括适用的中间技术 甚至基础技术。 发展中国家在技术选择时应追求三个目标:
一是环境目标。
二是社会目标。 三是经济目标。
选择技术的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是指根据引进技术对引进方来说目前所处的技术生命周期和 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先进性的要求出发选择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 (二)经济性原则 是指以最小的成本投入使引进技术在使用后获得最大的经济 效益。 (三)适用性原则 是指在技术转让中,引进方必须考虑生产要素、市场规模、 劳动就业、社会文化、消化吸收能力等诸多要素,只有选择符合 条件的技术,才能实现技术引进的效果。 (四)带动性原则 是指技术引进方应自觉利用引进技术的带动性效应,通过技 术引进促进企业和有关部门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 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 口总额)中的比重。
在不同的产品周期阶段,由于各国具有不同的技术优势, 创新国跨国公司有对外投资的动力,对外投资客观上又带来 了技术的扩散,从而使技术发明国丧失了在某种产品生产上 拥有的技术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移给其他国家,导致贸易
此会阻碍该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斋藤优指出,解决NR关系不适
应性的途径有两个: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 因此,可以看出,NR关系的不适应性是促进技术开发、技术 革新的动力,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
三、后发优势论
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历山大· 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第一个在他的论文《经济落后的历史
第2章(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
技术进步的类型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因技术进步节约了更多的资本要素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因技术进步节约了更多的劳动要素 中性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节约相同,即资本/
劳动比率不变
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 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 技术进步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达国家
次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梯度式技术转移与跳跃式技术转移
5.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假设
(1) 一国将生产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了该国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 口那些密集使用该国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 (2) 信息和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受到限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特征经过
一段时间后是会发生变化的。
(3) 生产过程呈现规模经济特征,这一特征与市场特征(如消费者爱好) 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再引进尖端技术,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进行。
4.2 跳跃论
跳跃论则认为技术的引进不一定必须按梯度进 行,处于基础技术水平(第三梯度)的国家可以根 据其经济发展需要引进先进国家的尖端技术(第一
梯度),即进行跳跃式技术引进。
技术水平
梯度式 尖端技术 跳跃式
第一梯度 中间技术 第二梯度
基础技术 第三梯度
0
4.1 梯度理论
梯度论的观点是根据技术发展的不同水平,将 技术划分为若干个梯度,技术转移是按梯度依次进 行的。至于到底应该将技术划分为几个梯度,有人 认为可分为尖端技术、中间技术、基础技术三个梯 度。处于基础技术水平的国家,即大多数发展中国 家,只能先引进技术先进国家(一般指发达国家)
的基础技术或中间技术,随着其技术水平的发展,
好与廉价,以及厨房的电器一般操作简单!
02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
(4)初始投资少。 (5)见效快。
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 重工业不发达,国内的生产 设备价格高昂、质量低下。
比较简单、容易模仿; 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5. 劳动密集型技术与高新技术的联系
(1)相互联系。
劳动密集型技术,最终走向高新技术前沿 的必经之路。 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本 国的市场相适应,与资源存量相适应。 如果盲目发展高新技术,可能成为缺乏关 联效应的“飞地”经济。
发展中国家应 该集中精力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 追赶西方发达国 家?
3. 中间技术
中间技术:介于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
中间技术的特点:
先进技术适应先进国家的条件; 如高工资、资本充裕、技术熟练等。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存在这些条件。
(1)技术原理简单,容易掌握。 (2)生产设备简便,投资节约。 (3)市场适应性强,产品销路好。 (4)原料依赖性小,生产成本低。 (5)组织管理简单,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低管理水平。
技术创新能影响或促进制度创新
良好的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和激励
3.技术创新理论的意义
讨论了技术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强调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企业家群体的存在,
是促进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技术传播理论
技术传播是一个社会系统内的个体或组织 成员,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特定的渠道传 递技术创新知识并采用新技术的过程。
适用技术论 Appropriate Technology
1. 适用技术: 适合一国发展阶段的科学技术。
是一个动态概念。 不一定是国际上最新的技术; 但可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新的。
第五版版《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薛荣久著)
国际贸易第一章导论1.何谓国际贸易?答: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
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2.对外贸易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答:对外贸易产生需要的条件是:(1)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2)出现了政治实体。
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3.国际贸易如何分类?(1)按交易内容划分①货物贸易,指有形商品的国际交易,也称为有形贸易,《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把国际货物分为10大类。
②服务贸易是指无形商品的交易,也称为无形贸易。
服务业包括12个部门。
即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
③国际技术贸易是指技术跨越国界进行有偿转让的交易。
主要包括:许可贸易,工业产权、非工业产权的转让,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合作生产与合作设计,工程承包,与设备买卖相结合的技术贸易。
(2)按商品移动方向划分①出口贸易,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因外销而运出国境,作为出口贸易或输出贸易。
②进口贸易:是指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外购后,因内销而运进国境。
③过境贸易,是指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的货物,而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民,对丙国来说,是过境贸易。
④复出口与复出口:复出口是指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经加工而再输出。
复进口是指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而再输入。
⑤净出口与净进口:净出口是指一国在某种货物贸易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如出口量和值大于进口量和值。
一国在某种货物贸易上既有出口也有进口,如出口量和值小于进口量和值称为净进口。
(3)按交易对象划分①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直接卖、买货物的行为。
对生产国而言,是直接出口贸易,对进口国而言是直接进口贸易。
②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之间经由第三国商人进行贸易的行为。
对生产国来说,是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来说,是间接进口贸易。
第二章 技术转让的基本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PPT课件
(二)技术创新的特点
1.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 2.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过程 3.技术创新是一种企业行为
(三)技术创新的类型
1.渐进型创新和根本性创新 (1)渐进型创新 (2)根本性创创新
(四)技术创新的模式
1.技术创新模式 (1)技术推动模式 (2)市场需求拉动模式 (3)综合作用模式
二、学习曲线效应
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反应的是这样一 个过程:随着生产产量的累积增加,企业掌握的技术 经验日益丰富,从而生产的平均成本不断降低。它表 明了产品的平均成本与生产者的累计总产量之间的反 向关系。
基于学习曲线的分析,通过贸易与投资这些产生 “学习效应”的基本渠道,后起企业通过“学习”能 够获得比先进企业更多的收益。
2.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国际技术转让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又称技 术间隔论,是由美国学者波斯纳(M. U. Posner)于20 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形成技术转移的原因在于国际间存在 着技术差距。
该理论还提出了“模仿时滞”问题。模仿时滞指的 是其他国家模仿创新国家的新技术产品需要一段时间。
第一节 国内技术转让理论
一、技术创新理论
(一)技术创新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 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实现其商 业价值的过程。
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 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 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 市场价值。
四、梯度论与跳跃论
梯度论的观点是根据技术发展的不同水平,将 技术划分为若干个梯度,技术转移是按梯度依次进 行的。
第二章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
第二节 技术差距理论
波斯纳模型主要用来解释相似国家在类似行业中的贸 易,即使两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完全相同,由于技术差异也 会产生贸易。
该理论认为形成技术转移的原因在于国际间存在着技 术差距。
世界经济中存在着二元结构,世界技术领域也存在着 二元结构。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 艺的能力,从而形成或扩大了他与技术落后国家间的技术 差距,进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 比较优势。技术是由领先国家向落后国家转移的。
4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
狭义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在硬件技术应用的直 接目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包括: (1)采用新操作技能 (2)采用新机器设备 (3)采用新仪器仪表 (4)采用新工艺 (5)采用新原料
(6)采用新材料 (7)采用新能源 (8)采用新产品 (9)采用新设计 (10)采用新的硬件技术
为此,索洛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索洛模型基本思路:先让劳动力和技术不变,然后逐步 放宽假设(劳动力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研究经济增长。
23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
内增长理论
• 索洛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索洛模型内容 P=A ( t ) ×f ( K, L ) 索洛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的追加、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 第二节 技术差距理论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选择理论 第五节 要素密集型变换理论 第六节 技术效用与博弈分析
3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
一、技术进步的概念及类型 1、技术进步的概念 技术进步是指能够使投入的要素 带来更高的产出比率的技术改变。 狭义 广义
7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四、“雁行模式”理论
“雁行模式”理论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2年 提出来的。赤松要在对明治初年以后日本产业发 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日本某一 产业的发展“通常依次经过进口、生产和出口等 各个时期,据此我们可将一产业的进口、生产和 出口的雁行发展定式化”,主要用来说明日本的 产业成长过程。 雁行模式认为,一个国家的某一特定产业在其生 命周期中实际上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 重新进口四个阶段。
39.7
2.0
1.1
2.3
1.4 3.5 5.7
欧盟15国 48.7
OECD成 员国
51.2
58.8
45.0
36.2
2.4
2.9
(三)技术创新的类型
1. 2.
3.
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是一种不断进行着的累积 性质的改进,它既可以是产品的变型,也 可以是生产工艺的改进。 根本性创新,也称突破性创新,是技 术上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其结果将导 致产品性能或者生产工艺发生质的变化, 而这种突破可能会改变整个行业的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熊彼特曾指教于奥国的几 个大学。1918年,他曾一度出任考茨基、希法亭 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 顾问;1919年,他又短期出任以奥托.鲍威尔等人 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 阁的财政部长。1921年,他弃政从商,任私营比 德曼银行行长,1924年银行破产,他的私人积蓄 不得不因受牵连而用于偿债。1925年,熊彼特又 回到学术界,先应邀拟赴日本任大学客座教授, 但不久改赴德国任波恩大学教授,直到1931年又 短期访日讲学。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弗大学经 济学教授,直到1950年初逝世。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2.3.2需求-资源关系论
当资源缺乏时,技术开发创新的动力增强 新技术产生后,企业把原有技术转让到需 要改想技术的国家或地区 当拥有技术而缺乏资源时,一方面企业会 把充裕的技术转移到需要这项技术的国家 或地区,获得较高的收益;另一方面,当 认为自主技术不如从外部引进技术时,也 会从他国或地区引进自己短缺的技术。
N
技术扩散理论
技术发明:新技术的发现 技术创新:发明创造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技术扩散: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N*
A
0
t
曼斯费尔德技术扩散模型(传染病模型)
技术扩散理论
部门间的技术扩散模型(传染病模型) 关键因素:模仿率 模型特点: 初期,速度较慢,采用该技术的累积企业 少,增幅小 A点增加速度最大 A点之后减速增长,最后不变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2.1.1技术进步的概念及类型
技术进步的概念 是指人类在生产中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 熟练程度积累的增加。其经济学意义是能 够使投入的要素带来更高产出比率的技术 改变。 有狭义和广义概念
2.1.1技术进步的概念及类型
技术进步的类型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 希克斯根据技术进步对资 本和劳动生产要素节约程度的影响将其分 为三种类型: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中性技术进步
2.1.2技术进步、国际技术转让对经 济发展的作用
国际技术装让的原因在于对技术进步的需 求,技术进步使国际技术转让的基础。 后发国家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主要途径 (美国、日本、德国) 科技合作 科技交流 技术贸易 外国直接投资
2.1.3技术创新理论、技术扩散理论 与后发优势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是指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根本 性变革,一般包括产品、工艺、设备、原 材料的创新和新市场的开辟,其过程有突 变性创新和演进性创新两种。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新增长理论
国际贸易发展及动因
国际贸易发展及动因一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立阶段,即古典阶段,从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绝对成本说到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比较成本说,前后共41年。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
斯密将其分工理论推广到国际贸易分工领域,创立了绝对成本理论,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一国只要专门生产本国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用以交换本国生产成本绝对高于他国的产品,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获得总产量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和节约劳动时间的利益。
川斯密不仅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是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还进一步指出了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原因。
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地低于他国。
一般说,一国的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察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获得的优势。
一国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低于他国。
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并不难理解,但是,在国际贸易学说史上,却具有划时代意义。
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闭关自守肯定落后;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只会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仍然是斯密的贸易分工理论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至于各国以何种形式、在何种程度上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以获得利益,那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得根据各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决定。
第二讲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二、适用技术标准论
适用技术是指引进国在技术选择时,要把引进国的生产要 素、市场规模、社会文化、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等现 状进行综合考虑,力争获得最佳引进效果。
适用技术既包括适用的先进技术,也包括适用的中间技术 甚至基础技术。 发展中国家在技术选择时应追求三个目标:
该假说认为,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的顺 利开展需要该国的资源(R)与需求(N)相适应。但一国国民的 需求N往往很难与资源R相吻合,也就是说NR关系不适应,因此 会阻碍该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斋藤优指出,解决NR关系不适应性 的途径有两个: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
因此,可以看出,NR关系的不适应性是促进技术开发、技术 革新的动力,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
该理论还提出了“模仿时滞”问题,指的是其他国家模仿 创新国家的新技术产品需要一段时间。
二、需求与资源关系假说
也叫“NR关系理论”,N即需求,R即资源。斋藤优认 为,正是“NR关系”的格局与态势,决定着具体国家、地区或 企业的技术转移、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 的战略行为。而不同国 家、地区、企业间的“NR关系”的对比状态决定了他们之间的 竞争或合作的方式与途径。
➢ 讨论: ➢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作为中期讨论的参考)
三、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一)技术转移周期论
该理论认为,技术持有者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利用他的新技 术:将新技术商品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技术转让,而这三 种方式是按照一定的周期来进行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战后出现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之一。 虽然后来的实证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经济部门都以产品周期 为动态特征,但是该理论能够很好的诠释以高技术为特征的 经济部门的贸易模式。这一动态的贸易理论表明,在产品的 生命周期中,制造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变化,创 新国的技术优势会逐渐丧失,贸易的地理方向会产生转移, 贸易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之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之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差距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也承认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之一,但不完全是因为这种比较优势,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
新贸易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在于引入产业组织理论,把国际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的这一假设条件的束缚下摆脱出来,市场中不完全竞争是普遍现象,完全竞争才是特例,而且产业领域也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并非是规模经济报酬不变。
将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研究的假设条件,可以提示国际分工格局形成和国际贸易发生的新的动因。
针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在国际贸易新理论中的解释,我阅读了克鲁格曼的两篇相关的文章,分别是“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和“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及贸易模式”。
后一篇文章是前一篇文章的扩展,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了运输成本和需求模式不用的条件,得出了更为启发性的结论。
下面我将分析并总结一下这两篇文章。
一、基本模型文章分析一个垄断竞争的基本模型,假设如下:A.所有居民都有同样的效用函数,在这个函数中,所有产品都对称;B.所有产品以同样成本函数生产,每件产品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是产量的线性函数,(报酬递增,平均成本下降,边际成本保持不变);C.一种产品的产量必须等于该产品个别消费量的总和;D.充分就业需要求出的三个变量:第一是每件产品相对于工资的价格;第二是每件产品的产量;第三是所生产产品的种类数。
上面的假设条件,保证了所有实际生产的产品可以以相同的产量和价格来生产。
三个变量的确定过程:作者很巧妙的运用了以下几个条件:1.有代表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假设需求弹性随消费量上升而下降)2.垄断竞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决定价格;3.随着新企业进入市场,利润最终会走到零的状态。
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产品价格与消费者需求弹性的关系,而需求弹性又取决于产量,因此,为了求出利润最大化价格,我们还必须求出利润最大化产量。
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及其理论解释
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及其理论解释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技术合作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国际技术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技术的传播和创新,还可以带来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
本文将探讨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并提供其相关理论解释。
一、技术发展需求技术发展需求是国际技术合作的重要动因之一。
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中,各国都希望能够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提升国内产业的竞争力。
通过与技术先进的国家合作,可以通过合作伙伴的技术优势来弥补自身的短板,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这种需求驱动了国际技术合作的发展。
二、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国际技术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动因。
随着全球市场的融合,现代经济已经发展为一个全球供应链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不同国家的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合作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
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共享技术资源和市场知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
这种市场需求促进了国际技术合作的增加。
三、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也是促使国际技术合作的一个重要动因。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资源和优势,通过技术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一些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能力,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市场潜力。
通过技术合作,双方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四、理论解释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可以通过一些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
1. 拉动式增长理论拉动式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合作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竞争力,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国际技术合作可以促进技术的传播和创新,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
2. 互补比较优势理论互补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在某些领域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通过技术合作,可以使各国通过优势互补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技术合作来满足自身的技术需求,同时发展中国家则可以通过技术合作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3. 创新链理论创新链理论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第2章国际贸易动因理论
2021/7/18
1987
61.0 28.0 66.4 83.8 80.0 63.9 71.6 67.4 65.3
1999
81.1 62.3 85.4 97.7 91.9 86.0 92.8 86.7 85.5
发展中 国家 印度 巴西 墨西哥 土耳其 泰国 韩国 阿根廷 新加坡 平均
1970
22.3 19.1 29.7 16.5 5.2 19.4 22.1 44.2 22.3
NXIJ﹤0 ,表明I国是第J产品的净进口国。表明该 国这种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处于贸易竞争劣势,
且绝对值越大,劣势越大。
2021/7/18
7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
技术水平一样的国家,为什么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 价格会产生差异?原因是成本的差异。这种成本差别 来自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 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 程度。
产业间贸易:用本国食物换取外国衣服
例如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而从美国进口计算机芯片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指数
2021/7/18
15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产业内贸易指数(单位%)
工业化 国家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加拿大 西班牙 平均
1970
55.1 32.8 59.7 78.1 64.3 61.0 62.4 41.2 56.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国际技术贸易的动因理论一、比较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A国制帽比B国强1/5,制鞋比B国强1/3;B国制帽比A国弱1/5,制鞋比A国弱1/3。
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二、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指不同经济个体或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是科学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的差别的总和。
﹡形成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国际间存在技术差距。
﹡发达国家是技术创新国,发展中国家是技术的模仿者和接受者。
探讨:技术差距的现实状况?技术差距产生的原因?技术差距如何影响国际技术转移?主要观点:1 波斯纳2 格斯钦克伦3 金泳镐4 克鲁格曼5 道格拉斯6 胡佛鲍尔1、波斯纳技术差距理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对H-O理论的动态扩展(课本44页)1961年指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
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t0 :甲国完成技术创新并开始生产,技术差距产生;t1 :乙国对该技术产品产生需求并开始从甲国进口;t2 :乙国开始生产该技术产品并开始减少从甲国的进口;t3 :乙国停止从甲国的进口并开始出口,技术差距消失。
模仿时滞:1、指的是其他国家模仿创新国家的新技术产品需要一段时间。
2、带来技术及其项下产品生产的垄断优势。
3、可分为需求时滞、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需求时滞:是技术创新产品出口到他国,由于消费者尚未注意或不了解,而不能取代原有的老产品的时间间隔。
需求时滞(t0t1)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乙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市场容量。
反应时滞:是技术进口国开始对技术创新产品产生需求后,从仅能靠从技术创新国进口该产品到进口国生产商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的时间间隔。
反应时滞(t0t2)的长短,又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创新、风险意识和该项技术产品的规模效益以及关税、运输成本、市场容量、居民收入水平和需求弹性等因素;掌握时滞:是从技术进口国生产商开始模仿并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到熟练掌握该技术的时间间隔。
掌握时滞(t2t3)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乙国消化、吸收和掌握该项技术的能力。
3、克鲁格曼:技术转移的一般均衡论(课本47页)1979年提出,把资源配置、世界收入分配与技术统一起来考察。
发达国家创新产品价值高,因而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高,高工资包含着技术创新的垄断收入。
当创新产品演化为成熟产品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时,发展中国家因获得技术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了收入和福利水平。
技术转移处于这样一种均衡结构。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就要经常保持一定的技术差距,发达国家不间断的技术创新,不仅是维持其竞争地位的需要,更是维持其福利水平不下降的必要条件。
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图解模型三、产品(技术)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的弗农(Vernon)提出导入期:直接生产并出口,不转让技术(商业价值尚未显现,存在问题多,价格低)成长期:尽量选择直接投资,较少转让技术(经济效益明显,价格高)成熟期和衰退期:转移技术(前者经济效益明显,价格高;后者价格低)(1)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阶段:把构思转化为发明(包括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直到创新技术及其产品经过工业生产、试销、投入市场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研究与开发阶段(R&D)。
(2)技术的扩散与转移阶段:创新技术及其产品进入市场后,历经投入、成长、成熟、衰退直至陈旧、淘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时间,即技术的市场生命阶段。
技术(产品)寿命周期阶段论1)在新产品垄断阶段新产品开发的主要目的: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创新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在技术上也处于垄断阶段,技术差距时滞。
2)在出口增长阶段乙国(模仿者)形成了对该产品的需求,开始仿制该产品,并逐渐缩小与甲国(创新者)间的技术差距。
由于乙国在该技术及其产品的投入中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在本国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会逐渐减少从甲国的进口。
对于甲国来说,虽逐渐减弱了对乙国出口的竞争,但对其他国家(如丙国)仍具有技术优势和较强的竞争力,因而该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仍将继续增长,但增长的趋势逐渐趋缓。
3)在出口竞争阶段甲国(创新者)逐渐丧失了在该产品生产上对乙国(模仿者)的技术优势,产品逐渐退出了乙国的市场。
乙国开始同甲国争夺国际市场,并逐渐取得了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优势。
对于甲国来说,在此阶段仍控制着国内市场。
与此同时,丙国(一般为发展中国家)对该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并随着市场的扩大,开始对该产品的仿制,以谋求替代进口,争夺国内市场。
4)在出口衰退阶段乙国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规模收益的提高,生产成本、产品价格进一步降低,该产品在甲国的国内市场上也具有了竞争能力,甲国的国内市场逐渐让位于乙国。
甲国在该产品的国际竞争中日趋衰亡,最终成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
乙国替代甲国成为该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丙国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已开始出现成效,产量逐渐扩大,进口量逐渐缩小,产品的国内竞争力逐渐提高。
技术产品寿命周期与国际技术转让在创新产品阶段:不进行技术转让并严防技术扩散的。
在成熟产品阶段:技术转让基本上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的,也可能是在技术创新国家的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
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具有资源、人工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该产品的生产性技术。
四、雁行模式与边际产业论:(一)“雁行模式”理论“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理论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2年提出来的。
雁行模式认为,一个国家的某一特定产业在其生命周期中实际上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
该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这四个阶段而呈∧型,形状很像展翅飞翔的大雁,故以雁行命名。
(1)进口阶段:国内市场需求由进口商品满足,国内无生产或处于小规模生产阶段,此时以技术模仿和转让为主。
(2)进口替代阶段:国内生产增长的速度快于需求增长速度,进口开始下降,国内生产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进口商品逐渐被国内生产商品所替代。
(3)出口阶段:国内生产的商品不仅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而且还有剩余用于出口,后进国已经拥有了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基本完成了该产业由技术创新国向后进国的转移。
(4)重新进口阶段:该产业技术已经完全成熟,生产和出口由于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而开始下降,为了进一步取得科润,后进国开始向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更落后国家投资,该产业逐渐向这些国家转移,最后导致该国开始进口低价格的同类产品,国内生产规模萎缩,该产业又变成净进口产业。
(二)边际产业论♦美国跨国企业:拥有大量资本和高新技术的大型企业♦20世纪50—70年代,日本企业:投资方向侧重于发展中国家,并以对资源开发进口,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劳动密集产业的直接投资为中心,投资是按照这些行业比较成本的顺序依次进行的;从规模看,日本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多为中小企业‘投资规模较小,而且更多地采取同东道国本地公司合资的形式,不搞拥有全部股份的“飞地”式子公司。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岛清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母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而这些投资母国的边际产业正好也是投资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对比:边际产业论起点--引进新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起点--技术创新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赫克歇尔一俄林一萨缪尔森模型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两国间开展贸易的最终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
小岛清认为赫克歇尔一俄林一萨缪尔森模型需要进行修正。
1.各国的比较优势不仅仅决定于劳动和资本的禀赋结构,而且还决定于各国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管理水平。
2.现实中,各国的劳动(L)和自然资源是不能自由跨国流动的,但货币资本(K)、技术(T)和管理经验(M)却是可以跨国转移的。
为了进一步获得由国际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利益,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应该是能进一步扩大T、M国际转移。
在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上,小岛清认为,合适的投资产业应是在投资国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同时在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即所谓的“边际产业”。
投资顺序应按比较成本顺次进行,这是由国际分工原则所决定的:1.“边际产业”的转移最能扩大投资国与东道国双方比较成本差距,从而最大化地促进国际贸易;2.“边际产业”的转移最能有效地提升双方的产业结构,符合双方及世界的利益,使各国经济不断地、循序渐进地平稳发展;3. “边际产业”的转移也是最有效的技术转移途径,因为在这类产业中双方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差距较小,最易于东道国吸收消化,其波及效应最大。
♦在对外直接投资方向选择上:更低阶梯的国家或地区。
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这类国家就是发展中国家。
应从差距小、容易转移的技术开始,按序进行。
♦在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小型企业要先行。
中小企业虽然在国内处于比较劣势,但相对于在国际分工中梯度低的东道国来说具有资金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并且这些企业拥有的大多数是为发展中国家易于接受的劳动密集型及标准化了的实用技术。
五、技术转移论♦日本经济学家斋藤优♦N-needs R-resources1、NR关系理论(课本52页):NR关系不适应→→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暂时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及其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的需求(Needs)与该国的资源(Resources)关系的制约,这种关系即NR关系,为满足需求(N),就需要资源(R),即技术、资本、劳动力和原材料等,如果二者不协调就形成了“瓶颈”,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NR关系的不协调性是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动因。
2、技术转移周期论(课本52页):生产并出口产品→→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六、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第51页)♦美国邓宁提出♦理论核心:三优势理论1、所有权优势:又称垄断优势。
如研发能力﹑营销技巧﹑规模经济等企业特有和独占的优势。
2﹑市场内部化优势:企业可将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3﹑区位优势:指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不可移动的优势。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有有有出口贸易有有无技术转让有无无七、技术引进基本理论(一)需求资源(NR)关系论(见第五点)(二)中间技术论——从发展中国家角度如果根据每个工作场所的设备费用来定技术水平,可以象征性地把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本地技术称为一英镑技术,把发达国家的技术称为一千英镑技术。
这两种技术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以致从一种技术转变到另一种技术简直是不可能的。
如果最需要帮助的人以有效的帮助,就需要一种介乎一英镑技术和一千英镑技术之间的中间技术,一百英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