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电话:010—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丹毒中医护理方案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胃癌中医护理方案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方案附录1护理方案附录2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邪盛正虚证:面色苍白,头晕,疲乏无力,活动后心慌气短,或发热,出血,骨痛。
舌质淡,苔薄白。
(二)邪热炽盛证:壮热口渴,皮现紫癜,齿鼻渗血,血色鲜红。
舌质红,苔黄。
(三)痰瘀互结证:瘰疬痰核,胁下包块,按之坚硬,时有胀痛,或伴有低热、盗汗,面色不华。
舌质暗,苔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疲乏无力1.注意休息,适当活动,重度贫血者,卧床休息,限制探视。
2.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皮肤和黏膜以及自觉症状,监测血红蛋白值及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等。
3.心慌气短伴头晕明显者,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促脉证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心悸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
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
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最新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教学讲义ppt课件
• 五 护理难点
•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疾病复发率高。
• 解决思路
1.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甄别房颤节律,一旦疾病发作时 能够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建立促脉症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调查档案,对患者及家属 的疾病认知进行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协同患者及家 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逐步实施。
3.针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监控,出院后15天、30 天、60天。随访内容为:用药的依从性、生活起居规 律性、自我疾病管理的自律性。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 力。
情志护理
• 1.对心悸发作时自觉心慌恐惧的患者专人 守护,稳定情绪。
• 2.指导患者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 外界不良刺激。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 病的好转或康复。
• 3.告知患者诱发促脉证的各种因素,使患 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加强 自我保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胸闷胸痛
•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 穴。
•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 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 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 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与逍遥散临床应用有何异同?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制方原理 主治 梅核气
病机 痰阻气滞兼气逆 立法 化痰、行气、降逆
配伍意义
半半夏夏 厚厚朴朴
茯苓 生姜 苏叶
降逆化痰 助半夏化痰
散结 行气
助半夏和胃
助厚朴理气
第二节 降气
苏子降气汤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自觉心悸,或快速,或跳动过重,或突发突止。
呈阵发性,可伴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11年)。
(1)临床特点:指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48 小时,多为自限性。
(2)辅助检查:①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②动态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③超声心动图:可见心房扩大、瓣膜关闭不全、瓣膜狭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等。
(二)证候诊断1.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脉细数或促。
2.心虚胆怯证:心悸怔忡,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而促。
3.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脉滑而促。
4.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促或结代。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推荐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生姜、桂枝、太子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子仁、大枣、柏子仁、莲子心等。
中成药:生脉饮、稳心颗粒等。
2.心虚胆怯证治法:益气养心,安神定悸。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生龙骨、生牡蛎、紫石英、琥珀粉、合欢皮、酸枣仁、远志、茯神、茯苓、白术、石菖蒲、麦冬等。
3.痰热内扰证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法夏、陈皮、竹茹、枳实、瓜蒌、茯苓、石菖蒲、苦参、丹参等。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2014
---------------------------------------------------------------最新资料推荐------------------------------------------------------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2014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心悸 1. 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
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
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1 / 3工作。
2. 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 遵医嘱中药泡洗。
4.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 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中医护理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应用效果观察
中医护理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应用效果观察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心内科住院部收治的6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功能、症状和总体健康)分别为(30.95±7.01)、(9.41±1.08)、(20.11±9.03)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32±8.15)、(21.46±11.07)、(34.47±17.1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护理能够有效稳定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生命体征,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心内科住院部收治的6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纳入标准:全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次数≥2次,每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均经心电图证实[5],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发作时间低于7 d,阵发性心房颤动未发作时呈窦性心律。
排除标准: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等内科基础疾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快速型心房颤动和心室颤动等心脏疾患,合并肝肾功能衰竭、意识障碍和精神性疾病患者。
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1例患者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42~86岁,平均(58.44±4.28)岁;初次发病年龄39~65岁,平均(49.27±4.38)岁;病程3~21年,平均(8.05±1.23)年;发作频率≤2次/年者2例,发作频率>2次/年者29例;住院时间6~12 d,平均(9.13±1.24)d。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一、护理目标我们来明确一下护理目标。
对于促脉证患者,我们的护理目标是减轻患者的心悸、胸闷等症状,预防病情加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病情评估1.病史收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史、家族史等。
2.症状观察:观察患者的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3.体检: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律,检查心脏大小、杂音等。
4.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三、中医护理措施1.起居调护: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2.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3.情绪调护: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可适当进行心理疏导。
4.运动调护: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5.中药护理:(1)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2)中成药:如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用于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
(3)汤剂: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汤剂,如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等。
6.针灸按摩:根据患者症状,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按摩,如内关、神门、足三里等。
四、并发症预防与护理1.心力衰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脑栓塞: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定时进行肢体按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心律失常:观察患者的心律变化,如出现心律失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五、护理效果评价1.症状缓解:观察患者的心悸、胸闷等症状是否减轻,生活质量是否提高。
2.并发症发生率:评价护理措施是否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患者满意度: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以便不断改进护理措施。
注意事项:1.观察细致,别漏掉小细节:有时候,心悸、胸闷这些症状的微妙变化可能预示着病情的波动。
得时刻留神,比如患者说今天心跳比昨天快了点,或者脸色看起来不大对劲,这些小线索都不能放过。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一、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促脉证。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ICD-10编码:I48.06)。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11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协作组制定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证心虚胆怯证痰热内扰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协作组制定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
2.具有射频消融指征,经充分告知但拒绝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可进入本路径。
3.有阵发性房颤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瓣膜病、快速房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甲亢、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等原发疾病未控制之前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电图;(2)24小时动态心电图;(3)超声心动图;(4)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B型钠尿肽、凝血功能、胸部X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引言:促脉证(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供血不足,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可以有效缓解促脉证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种综合的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一、中医诊断与分析1. 辨证: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相关检查,中医师可以辨别出患者属于哪一类促脉证(如阳虚、阴虚等)。
2. 望诊: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和面色等,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3. 问诊:中医师通过与患者详细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相关症状,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护理方案1.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中医诊断结果,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如益智活血汤、通络活血丸等,以调理患者的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
- 患者需要按时按量服用中药,并遵循中医师的指导,以确保疗效最大化。
2. 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促脉证患者不宜吃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 推荐患者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等。
- 同时,患者需要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等,以保持正常的消化系统功能。
3. 生活习惯调理:- 促脉证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劳累。
-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压力过大,保持良好的心情。
- 禁止吸烟和饮酒,以及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如过度用眼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等。
4. 中医按摩疗法:-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体,改善脑供血。
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按摩手法和穴位,如头部按摩、足底拍打等。
- 患者可以在专业的中医按摩师指导下进行按摩,或自行学习一些简单的按摩手法,进行日常护理。
结论:促脉证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护理方案可以在缓解症状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中医的诊断和分析,针对性地进行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理和中医按摩疗法,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1. 引言在中医学中,脉象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
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促脉证是指脉搏弱小或脉息微乏的情况,常见于心脏病、中风、疲劳等疾病。
为了改善患者的脉象,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护理方案。
本文将介绍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2. 促脉证的原因促脉证通常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1.心脏疾病:包括心衰、心脏病等引起的心脏功能不全。
2.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3.中风:中风导致了脑血管的供血不足,进而影响了心脏功能。
4.疲劳:长期的劳累、过度用力会导致心肌疲劳,从而影响脉搏。
3.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中医针对促脉证提出了一系列的护理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穴位按摩等方法。
3.1 药物治疗针对促脉证,中医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丹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微循环,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川芎:川芎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
•山楂:山楂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吸收,缓解脉搏微弱的症状。
•当归:当归具有活血养血的作用,可以改善脉搏微弱的情况。
患者在服用药物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3.2 饮食调理除了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也是促脉证护理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一些饮食调理的建议:•多吃粗粮:粗粮富含纤维,有助于调节胃肠功能,增强消化能力。
•适量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细胞修复和生长的基础,可以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限制盐的摄入:过多的盐分会增加心脏的负荷,应该适量限制盐的摄入。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可以提供营养,增强免疫力。
3.3 穴位按摩中医常用穴位按摩来促进脉搏的改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促脉证穴位按摩方法:•劳宫穴:位于手心中央,可以通过按压劳宫穴来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太冲穴:位于足底心肾经的第一穴,可以通过按摩太冲穴来促进心脏血液循环的改善。
•神门穴:位于手背小指指根第一横纹上0.1寸处,可以通过按摩神门穴来缓解心悸、心痛等症状。
促脉症中医护理方案共20页
谢谢!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促脉症中医护理方案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护理效果评价
护理效果评价
谢谢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8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 2.中药泡洗。 3.穴位贴敷。 4.穴位按摩。 5.艾灸: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 避免应用。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8
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协助患者制定合理作息时间, 不宜晚睡,睡前不宜过度兴奋。最好在上午、下午各 有一次卧床休息或短暂睡眠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 2.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大时,注意预防感冒。 3.发作期静卧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根据患者情况 制定活动计划,活动量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引 起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为度,活动中密切观察患者 心率、呼吸、血压变化,如有头晕、气促、汗出、胸 闷痛等症状要停止活动,休息缓解,严重不适及时报 告医生处理。 4.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勿过于用 力屏气,保持排便通畅。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阵发性心房颤动)
薛华
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 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 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 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 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 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 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 淡或有瘀斑。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 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 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 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 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 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 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for commercial use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心悸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
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
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胸痹心衰促脉试题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单选题:1.心痛发作期,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A. 气虚血瘀证B. 气滞血瘀证C. 寒凝血瘀证D. 痰阻血瘀证2.心痛发作期,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A. 气虚血瘀证B. 气滞血瘀证C. 寒凝血瘀证D. 痰阻血瘀证1.心痛缓解期,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A. 气虚血瘀证B. 气滞血瘀证C. 寒凝血瘀证D. 痰阻血瘀证2.心痛缓解期,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A.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B. 气滞血瘀证C. 寒凝血瘀证D. 痰阻血瘀证3.心痛缓解期,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A. 气虚血瘀证B. 气滞血瘀证C. 寒凝血瘀证D. 痰阻血瘀证4.心痛缓解期,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A. 气虚血瘀证B. 气滞血瘀证C. 寒凝血瘀证D. 痰阻血瘀证5.心痛缓解期,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A. 热毒血瘀证B. 气滞血瘀证C. 寒凝血瘀证D. 痰阻血瘀证二、多选题:1.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心悸、气短,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A. 心B. 肺C. 神门D. 皮质下2.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心悸、气短、便秘,可予()A.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B.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C.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D.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3. 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发作时()A.绝对卧床休息B.必要时给予氧气C. 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D. 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三、填空题:1.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胸闷、胸痛时,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膈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促脉证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自觉心悸,或快速,或跳动过重,或突发突止。
呈阵发性,可伴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11年)。
(1)临床特点:指持续时间<7 天的房颤,一般<48 小时,多为自限性。
(2)辅助检查:①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②动态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③超声心动图:可见心房扩大、瓣膜关闭不全、瓣膜狭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等。
(二)证候诊断1.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脉细数或促。
2.心虚胆怯证:心悸怔忡,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而促。
3.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脉滑而促。
4.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促或结代。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推荐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生姜、桂枝、太子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子仁、大枣、柏子仁、莲子心等。
中成药:生脉饮、稳心颗粒等。
2.心虚胆怯证治法:益气养心,安神定悸。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生龙骨、生牡蛎、紫石英、琥珀粉、合欢皮、酸枣仁、远志、茯神、茯苓、白术、石菖蒲、麦冬等。
3.痰热内扰证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法夏、陈皮、竹茹、枳实、瓜蒌、茯苓、石菖蒲、苦参、丹参等。
中医护理常规2015
一、阵发性心房颤动(促脉证)中医护理常规【常见证候要点】(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护理评估与护理措施】(一)心悸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
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
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引言促脉证是中医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脉搏虚弱、自觉心悸、头晕目眩等症状。
中医认为促脉证多由气血不足、心脾虚弱等原因导致,而中医护理方案则能帮助调理气血,增强心脾功能。
本文将介绍促脉证的中医护理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并进行自我护理。
中医护理方案1. 调理饮食合理的饮食是促脉证中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
患者应避免食用寒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刺激心脏,加重症状。
应多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糯米、红枣、鸡肉等,以补充体内的气血。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适量摄入维生素B群和镁,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建议增加多吃蔬菜水果和海产品,如菠菜、香蕉、海带等。
2. 定期按摩穴位按摩穴位是促脉证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中医建议患者每天都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具体穴位包括内关、中府、丰隆等。
患者可以先将双手搓热,然后用大拇指按压这些穴位,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
按摩时应用力适中,不要过于用力,同时也要注意舒缓心情,放松身体。
3. 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锻炼可以帮助患者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
中医建议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
此外,太极拳、气功等传统中医运动也可作为促脉证的护理方式。
这些运动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有助于缓解症状。
4. 心理调理心理因素是促脉证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中医建议患者可以尝试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如音乐疗法、冥想等,以缓解情绪压力,促进身心放松。
此外,患者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休闲活动,如阅读、旅行等,以分散注意力,放松身心。
结论促脉证是中医中常见的疾病,但通过中医护理方案,患者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身体的康复。
调理饮食、按摩穴位、运动锻炼和心理调理是促脉证中常用的护理方法。
然而,尽管中医护理方案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这些方法之前,患者还是应该咨询医生,确保自身情况适合采取这些措施。
心血管科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心血管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心血管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表明:本路径适用于于西医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门诊患者。
一、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于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促脉证。
西医确诊:第一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icd-10编码:i48.06)。
(二)确诊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2)西医确诊标准:参考《老年人心房颤动外科中国专家建议(202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21年)。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协作组制订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用药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证心虚胆怯证痰热内扰证气虚血瘀证(三)化疗方案的挑选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协作组制定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1.确诊明晰,第一确诊为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2.患者适宜并拒绝接受中医化疗。
(四)标准化疗时间为≤90天(五)步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
2.具备射频消融指征,经充份知会但婉拒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可以步入本路径。
3.存有阵发性房颤诱发轻微心功能不全系列、轻微瓣膜病、快速房颤血流动力学不平衡或甲亢、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等原发疾病未掌控之前不入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备其他疾病,但在化疗期间不须要特定处置也不影响第一确诊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可以步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弁,搜集该病种相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特别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所需的检查项目(1)心电图;(2)24小时动态心电图;(3)超声心动图;(4)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简介促脉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症表现,也是一种常见的辨证类型。
脉搏是人体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的病理状况。
促脉证主要表现为脉搏快速而有力,脉搏跳动有力且频率加快。
针对促脉证,中医有一套有效的护理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1. 调整体位促脉证的出现与人体的体位有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促脉证常见于坐位或站位时,脉搏明显加快。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鼓励患者保持平卧位,避免长时间保持坐位或站位,以减轻或消除促脉的症状。
2. 调整情绪促脉证与情绪的波动有密切关系。
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脉搏加快。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安抚,帮助他们缓解紧张和焦虑,调整情绪状态。
3. 调整环境环境的安静和舒适程度对促脉证的发生和缓解有重要影响。
护理人员应尽可能消除环境中的噪音和干扰因素,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
4. 饮食调理促脉证与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过多的辛辣食物、油炸食品、咖啡因等都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脉搏加快。
因此,在饮食调理上,应避免食用过于刺激的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缓解促脉的症状。
5. 中药调理中医药在调理促脉证中有较好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夜交藤、柏子仁、黄连等,这些中药具有安神定志、调和心脉的作用。
在护理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内服调理,帮助患者缓解促脉的症状。
6.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法。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脉搏的频率和节律。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拇指压脉、推脉、揉脉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按摩方法进行治疗。
7. 调整生活习惯生活习惯的调整对促脉证的缓解和预防起到重要的作用。
要告诉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助于缓解促脉的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心悸 1. 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
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
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1 / 10工作。
2. 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 遵医嘱中药泡洗。
4.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 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 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最新资料推荐------------------------------------------------------ 6. 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 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 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 遵医嘱中药泡洗。
4.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四)夜寐不安 1. 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免噪音。
2. 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等穴。
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下、肝等穴。
4. 遵医嘱中药泡洗,每晚睡前半小时遵医嘱予中药泡足。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 1. 内服中药:气阴两虚型、心虚胆怯型及气虚血瘀型中汤药剂宜热服;痰热内扰型中汤药剂宜温服;利水药需浓煎空腹或饭前服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其他详见附录 1)。
2. 注射给药(1)严格按医嘱调节输注速度,可选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2)严密观察药物反应,尤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如3 / 10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绿视心律失常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3)其他详见附录 1。
(二)特色技术 1. 耳穴贴压(详见附录 2)。
2. 中药泡洗(详见附录 2)。
3.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 2)。
4.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 2)。
5. 艾灸: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避免应用(其他详见附录 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 1. 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协助患者制定合理作息时间,不宜晚睡,睡前不宜过度兴奋。
最好在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卧床休息或短暂睡眠的时间,以30 分钟为宜。
2. 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大时,注意预防感冒。
3. 发作期静卧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活动计划,活动量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引起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为度,活动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变化,如有头晕、气促、汗出、胸闷痛等症状要停止活动,休息缓解,严重不适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 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勿过于用力屏气,保持排便通畅。
(二)饮食指导 1. 气阴两虚证:---------------------------------------------------------------最新资料推荐------------------------------------------------------ 宜食补气、性平、味甘或甘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品,如大枣、花生、山药等。
忌食破气耗气、生冷性凉、油腻厚味、辛辣的食品,避免煎炸食物。
2. 心虚胆怯证:宜食滋阴清热养阴安神的食品,如柏子玉竹茶。
忌食辛辣香燥食品。
3. 痰热内扰证:宜食清化痰热,补中益气,滋养心阴的食品,如荸荠、甘蔗等;也可选用薏苡仁、大枣、山药、莲子等熬粥食用。
4. 气虚血瘀证:宜食补气、化瘀通络,行气活血的食品,如山药、菱角、荔枝、葡萄、鲢鱼、鳝鱼等。
也可食用桃仁、油菜等活血祛瘀的食品。
忌食破气耗气、生冷酸涩、油腻厚味、辛辣等食品。
(三)情志护理 1. 对心悸发作时自觉心慌恐惧的患者专人守护,稳定情绪。
2. 指导患者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
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或康复。
3. 告知患者诱发促脉证的各种因素,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5 / 10认识,积极主动加强自我保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五、护理难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疾病复发率高。
解决思路:1. 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甄别房颤节律,一旦疾病发作时能够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 建立促脉证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调查档案,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进行评估。
提出护理问题,协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逐步实施。
3. 针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监控,出院后15天、30天、 60天。
随访内容为:用药依从性、生活起居规律性、自我疾病管理的自律性。
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六、护理效果评价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纤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促脉证(阵发性心房纤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最新资料推荐------------------------------------------------------性别:年龄: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气阴两虚证□ 心虚胆怯证□ 痰热内扰证□ 气虚血瘀证□ 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心悸□ 1. 病情观察□ 2. 体位□ 3. 氧疗□ 4. 用药护理□ 5. 其他护理措施 1. 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2. 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3. 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4. 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5. 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7 / 10天(请注明,下同) 1. 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2. 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3. 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4. 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5. 艾灸□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6. 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 较好□ 一般□ 差□ 胸闷胸痛□1. 病情观察□ 2. 氧疗□ 3. 生命体征监测□ 4. 用药护理□ 5. 其他护理措施:好□ 较好□ 一般□ 差□ 气短乏力□1. 体位□ 2. 安全防护□ 3. 其他护理措施:1. 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2. 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最新资料推荐------------------------------------------------------ 天 3. 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 较好□ 一般□ 差□ 夜寐不安□1. 生活护理□ 2. 其他护理措施:1. 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2. 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3. 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4. 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 较好□ 一般□ 差□ 其他□(请注明)1. 2. 3. 好□ 较好□ 一般□ 差□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评价项目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中医护理技术艾灸穴位贴敷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泡洗健康指导 / / / 签名责任护士签名:9 / 10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