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14第十四章 温里药
![14第十四章 温里药](https://img.taocdn.com/s3/m/76a99f16336c1eb91b375d2b.png)
【应用】
1.阳痿、宫冷。本品善能温补命门,为 治肾阳虚之要药。如桂附八味丸。
2.脘腹冷痛,寒痹腰痛。 3.寒凝血瘀之经闭、痛经、腰痛、胸痹
心痛、脱疽、阴疽。 4.下元虚衰,虚阳上浮。
【应用】
常用于久病体弱、气衰血少之证,用少 量肉桂配入补气、补血药之中,有鼓舞 气血生长之功。
碱;一过性升压成分为氯化甲基多巴胺。 ⑵ 乌头碱加热水解苯甲酰乌头胺加热水解原乌头碱。 2.中毒症状为:口舌发麻、四肢麻木、眩晕衰弱、出
汗、流涎、恶心;重者心悸心律不齐、血压下降、 抽搐昏迷,可因心源性性脑缺血综合征而死亡。
附子中毒及抢救措施
3.中毒抢救: 轻者——保暖、洗胃;
萝卜捣汁一大碗,入黄连甘草各五钱,犀角二 钱,煎药至八分饮之,其毒即解
治疗口腔溃疡:将吴茱萸捣碎,过筛, 取细末加适量好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 上,敷于双侧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小茴香《新修本草》
【来源】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 《本草纲目》:“煮臭肉下少许,即无 臭气;臭酱入末亦香,故名回香”。
【处方名】 小茴香 谷茴香
小茴香《新修本草》
【药性】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能引火归元及鼓舞气血生长。
吴茱萸《神农本草经》
【来源】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 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处方名】吴茱萸 吴萸 淡茱萸
吴茱萸
石虎
吴茱萸《神农本草经》
【药性】辛、苦,热;有小毒。 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应用】
1.肝寒气滞诸痛。善温肝寒,治厥阴头 痛之要药。如吴茱萸汤、温经汤、鸡鸣
中药第14章--温里药课件
![中药第14章--温里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ffef1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7f.png)
桂枝:桂树嫩枝, 解表, 温经通阳。既 作用于里又作用于表;
桂心:为肉桂祛外皮和内皮的中间层, 功同肉桂而力较强;
桂心木:桂枝的木质心,功力甚弱,不 堪药用。
吴茱萸《本经》
1. 散寒止痛:----寒凝疼痛 ⑴治脘腹冷痛可配干姜、木香。 ⑵治寒疝腹痛可配乌药,小茴香。 ⑶厥阴头痛(由于中焦虚寒,肝气上逆所致)
5.注意: 本类药物辛热而燥,应用不当易耗
伤津液,凡属热证、阴虚证及孕妇忌用
或慎用 。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dx.的子根Biblioteka 附子▪ 附子饮片:
左上:黑附片; 左下:白附片; 右上:盐附子; 右下:草乌。
1.盐附子 选取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
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胆巴)中,每日取出晾晒, 并逐渐延长晾晒时间,直到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 晶盐粒,质地变硬时为止。
2. 干姜与附子:均为辛热之品。同 为祛寒温里要药,有温里散寒、回阳的作 用,二药常相须为用。
其不同之处为:
附子回阳救逆力强。兼能温中以治 中、下焦寒证为主;
干姜暖脾力强,兼能温肺以治疗中、 上焦寒证为主。
故肾阳衰弱多用附子。肺寒咳喘多 用干姜。中焦虚寒,阳气不运,干姜附子 常同用。
肉 桂《别录》
实验:发现煎剂对于附子制剂的影响如下:即在 相当大的浓度范围内,固然可以消除对心脏的 毒性作用,但在浓度再增高时,即使经煮沸2 小时之久的煎液,还可能导致心律不齐和心博 停止。
中毒:乌头碱对各种神经未稍及中枢先兴奋后麻
痹。致死量:乌头酊2毫升,乌头碱2毫克。
症状:先有唇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之运动
温里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
![温里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85b45c9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b2.png)
【应用】
• 1.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本品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 尤善降逆,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胃寒呕逆之要 药。
• 2.心腹冷痛。本品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常与延胡索、 五灵脂、橘红等同用。
• 3.肾虚阳痿,宫冷。本品性味辛温,入肾经,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 可与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
附药:八角茴香
• 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成熟果实。又名大茴香、八角。主产于亚热 带地区。生用或盐水炒用。性味、功效与小茴香相似,但功力较弱, 主要用作食物调味品。用法用量与小茴香同。
丁香
• 【来源】 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习称公丁香。 • 【药性】 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 【功效】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现代研究】
• 1.化学成分:本品含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异飞燕草碱,新 乌宁碱,乌胺及尿嘧啶等。
• 2.药理作用:附子煎剂、水溶性部分等有明显的强心作用;附子有显 著的抗炎作用;中乌头碱、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均有镇痛作用。最近研 究表明,附子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衰老作用。
干姜
• 【来源】 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 【药性】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温里药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 温里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
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
附子
• 【来源】 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 【药性】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中药学课件7(温里药)
![中药学课件7(温里药)](https://img.taocdn.com/s3/m/e3f9aa1b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3.png)
温里药的使需要控制用量。
不可过量服用
服用温里药,需要注意剂量,过量易导致中毒。
对禁忌症患者的危害
温里药对于某些疾病(如感冒发热、发疹、阴虚火盛、痔疮出血等)的患者易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需谨慎使用。
平衡药
可以平衡内分泌系统,调节身体 机能,较好的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温里药的功效与主治
1 温中辟寒
如柿子、肉桂、干姜等,有温中散寒、助阳固表的作用,常配合用于感冒、霍乱、泄泻 等病症。
2 补虚壮阳
如人参、黄芪、枸杞等,有益气养血、健脾益肾的作用,常用于调节男性生育系统功能, 治疗阳痿等疾病。
3 暖宫散寒
中药学课件7(温里药)
本课程将会讲解温里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效,并介绍温里药的使用和临 床应用。加深大家对中药学的认识。
温里药的分类
温中药
可温通经络,辟寒增热,促进血 液循环,能治疗寒性疾病。
理中药
补益药
可以促进脾胃消化,提高身体基 础代谢水平,能治疗脾胃虚弱症。
可以补充身体的正气,调节身体 的阴阳平衡,能治疗虚劳病。
温里药的临床应用
1
治疗肠胃道疾病
常用甘草、吴茱萸、附子等药材,用于治疗脘腹冷痛、肚子胀气、腹泻等病症。
2
治疗男性不育
大多采用补益温中的草药,如人参、枸杞子等,调节男性生殖系统激素分泌,促 进血液循环。
3
治疗女性不孕
应用当归、熟地、川芎、枸杞等药材,用于补血调理月经周期、调理女体平衡, 提高女性不孕病变治疗的有效性。
结语
温里药的珍贵意义
未来应用前景
肩负药物传承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药学温里药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药学温里药](https://img.taocdn.com/s3/m/4d0d024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3.png)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药学温里药[单选题既善疏肝又能暖肝的药物是A.肉桂B.花椒C.山茱萸D.吴茱萸E.芍药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吴茱萸辛(江南博哥)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
掌握“温里药”知识点。
[单选题]2.吴茱萸的功效是TF 确答案・A参考解析:吴茱萸功效:识点。
[单选题]3.治寒疝疼痛,A.肉桂B.沉香C.小茴香D.丁香E.木香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小茴香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主治病证: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疼痛,少腹冷痛,痛经;中焦虚寒气滞证。
掌握“温里药”知识点。
[单选题]4.丁香的功效是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丁香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掌握“温里药”知识A.散寒止痛,B.祛风止痛,C.回阳救逆,D.温中止痛,E .温中降降逆止呕,温肺化饮,温肾助阳,祛风杀虫,理气和胃, 助阳止泻助阳止泻降逆止呕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掌握“温里药”知 睾丸偏坠疼痛,宜选用的药物是点。
[单选题]5.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亡阳与气脱并见,应选下列哪一对药物A.附子、黄芭B.附子、人参C.白术、附子D.附子、干姜E.附子、肉桂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附子主治亡阳证。
本品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常与干姜、廿草同用,如四逆汤。
若治亡阳气脱者,可配人参回阳固脱,如参附汤。
掌握“温里药”知识点。
[单选题]6.附子、干姜共同的功效是A.补火助阳B.回阳救逆C.温肺化饮D.温中止呕E.温经止痛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附子与干姜二药均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常用于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脾胃有寒之脱腹冷痛泄泻。
然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并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可用于各种阳虚证以及风寒湿痹证。
干姜回阳救逆之功不及附子,长于温中散寒,常用于中焦寒证;又有温肺化饮之功,用于寒饮停肺证。
掌握“温里药”知识点。
第十四章温里药
![第十四章温里药](https://img.taocdn.com/s3/m/8676096c960590c69fc37628.png)
第十四章温里药
目的要求
➢掌握温里药在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 应用与使用注意方面的共性,以及常用温里 药的分类归属。
➢熟悉散寒止痛、回阳救逆等有关功效术语的 含义。
➢了解温里药的含义。
第十四章温里药
目的要求
➢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性能、功效、 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 3.虚寒泄泻 寒湿泄泻,或脾肾虚寒的五更泄泻。
•
此外,用于湿疹、湿疮,外用有燥湿止痒作
用。
第十四章温里药
用法用量
• 煎服,1.5~4.5g。外用适量。
第十四章温里药
使用注意
•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
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
第十四章温里药
小茴香
• 性能: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等。
•
此外,能温运阳气,有鼓舞气血生长的
功能。若久病体虚,气血不足,与人参、当归
等益气补血药配伍,能增加补气补血之功。
第十四章温里药
用法用量
•
煎服,1~5g,宜后下或开水泡服;研
末冲服,每次1~2g。
第十四章温里药
使用注意
•
本品辛热,耗阴动血,故阴虚火旺、
血热出血者忌用;孕妇慎用。
•
不宜与赤石脂同用(十九畏)。
第十四章温里药
干姜原植物及其药材
第十四章温里药
应用
• 1.脾胃寒证 外寒内侵、阳气不足的寒证
均宜选用。
• 2.亡阳证 常与附子相须为用,增强作用,
并降低附子毒性。
• 3.寒饮咳喘 小青龙汤。
第十四章温里药
用法用量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
![中药学第十四章 温里药](https://img.taocdn.com/s3/m/4f7993bd4431b90d6d85c715.png)
荜澄茄及其原植物
Fructus Litseae
丁香及其原植物
Flos Caryophylli
小茴香及其原植物
Fructus Foeniculi
附 子
四
干姜
逆
甘草
汤
增强回阳救逆的功效
四 逆 加 人 参 汤
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的 功效,可治泻泄厥脱而兼有
气虚证
回 阳 救 急 汤
回阳救逆, 益气生脉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
及配伍方法、性能特点、用法、用量和 禁忌。 2.掌握药物4味,熟悉药物3味,了解药 物1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本课内容的重点】
掌握: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熟悉:花椒(附椒目) 丁香(附母丁香) 小茴
干姜及其原植物
Rhizoma Zingiberis
炮姜
Rhizoma Zingiberis Praeparatum
高良姜及其原植物
Rhizoma Alpiniae Officinarum
乌头及其原植物 Radix Aconiti
附子及其原植物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头里
附之
桂药
吴有
萸三温
细 , 二 椒 二
姜 , 干 姜 炮
里 药 歌 诀
荜姜
丁高
茴良
香姜
附子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书名] 源于《本经》 [别名] 黑附子、川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盐附子。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入药。
第十四章温里药(1)
![第十四章温里药(1)](https://img.taocdn.com/s3/m/90077ad31eb91a37f0115c01.png)
与附子、干姜、 川椒等同用
胸阳不振,寒邪内侵 的胸痹心痛
肉桂
与鹿角胶、炮姜、麻黄等同用
通行气血经脉、散寒止痛
⒋闭经,痛经
温经通脉
阳虚寒凝之阴疽
与当归、川芎、小茴香等同用
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 闭经、痛经等证
此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气益血方中,适加肉桂, 能鼓舞气血生长
第十四章温里药(1)
肉桂
主治病证
回阳救逆
亡阳证
功 效
助阳补火
散寒止痛
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 泄泻,水肿等证
寒痹证
歌括:附子辛热,回阳救逆,补火散寒,止痛第疗十四痹章温。里药(1)
三、临床应用:
附子
⒈亡阳证
回阳救逆
附子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
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与干姜、甘草同用
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 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
干姜
三、临床应用:
⒈脘腹冷痛,寒呕,冷泻
温中散寒
配高良姜
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与党参、白术等同用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⒉亡阳证
回阳通脉
与附子相须为用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之 亡阳厥逆,脉微欲绝
第十四章温里药(1)
⒊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 温肺化饮
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
干姜
四、用法用量:
与炮姜相须为用
胃寒脘腹冷痛
与香附合用
疏肝解郁,散寒止痛
高良姜
胃寒肝郁, 脘腹胀痛
⒉胃寒呕吐证
温中止呕
与半夏、生姜等同用
胃寒呕吐
第十四章温里药(1)
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虚寒呕吐
中药学专业知识温里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温里药](https://img.taocdn.com/s3/m/c0dcdd710066f5335a812167.png)
中药学专业知识温里药功效:温里散寒。
性味归经:性温热,味多辛,或兼苦,或兼甘,主入脾、胃、肾、心经,兼入肝、肺经。
适用:里寒证,包括中焦寒证、心肾阳衰之亡阳证、肾阳虚证、寒滞肝脉之疝痛、风寒湿痹、经寒痛经等。
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花椒、丁香、高良姜、荜茇附子【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1)亡阳欲脱。
(附子配干姜)(2)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阳痿、宫冷、尿频。
(3)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泄泻、水肿。
(4)心阳虚衰之心悸、胸痹。
(5)寒湿痹痛,阳虚外感。
干姜【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主治病证】(1)脾胃受寒或虚寒所致腹痛、呕吐、泄泻。
(2)亡阳欲脱。
(3)寒饮咳喘。
肉桂【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主治病证】(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畏寒肢冷(2)下元虚冷、虚阳上浮之上热下寒证。
(3)阳虚中寒之脘腹冷痛、食少便溏。
(4)经寒血滞之痛经、闭经,寒疝腹痛,寒湿痹痛,腰痛。
(5)阴疽,痈肿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
吴茱萸【功效】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
【主治病证】(1)中寒肝逆之头痛、吐涎沫。
(2)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之腹胀、困闷欲死。
(3)寒疝腹痛,经寒痛经。
(4)呕吐吞酸。
(5)虚寒腹痛泄泻。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荜茇: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小结第7章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花椒、丁香、高良姜、荜茇。
中药学课件温里药
![中药学课件温里药](https://img.taocdn.com/s3/m/d30f35f2804d2b160b4ec0d0.png)
.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踡卧、汗出神疲、 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温里药
配伍方法 配伍方法:使用本类药物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
配伍。
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性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助火,凡实热证、
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述概
原基物药
【药性说明】 本品辛热燥烈,补火散寒,上助心阳,中
温脾阳,下暖肾阳,可达表入里,温通周身之 阳气。故凡上下内外,果有真寒,无所不用。 尤以回阳救逆见长。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附子★★★
.亡阳证。 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
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疗亡阳证,
附子中毒原因:
附子中毒救治的一般疗法为:早期催吐,洗胃; 有呼吸麻痹症状时,及时使用呼吸兴奋剂,给氧; 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出现室性心 律紊乱可用利多卡因。
原基物药
干姜★★★
源于《本经》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 . 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四川、湖北、广东、广西、福建、贵 州等地。均系栽培。冬季采收,除去须根及 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烘干。切片或切块生 用。
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 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油板桂、桂 通等。切片或研末,生用。
肉桂★★★
肉桂★★★
效功性药
肉桂★★★
【性味归经】 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药性说明】 本品辛甘大热,纯阳燥烈,善暖中下二
焦而散寒止痛,色赤入血又能鼓舞气血生长。 故为脾肾阳虚,寒凝诸痛,气血虚寒等证之 要药。
本类药物因其物主治里寒证。
包括: .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 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 .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 舌淡苔白滑等; .肝经受寒,少腹冷痛、寒疝作痛或厥阴头 痛等;
中药学--第14章 温里药
![中药学--第14章 温里药](https://img.taocdn.com/s3/m/e8e1faf20b4e767f5bcfce94.png)
精选2021版课件
1
一、温里药的含义:
凡以温散里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 用的药物,称温里药,又称祛寒药。还叫 温中药。
二、温里药的通性及作用:
性味:辛、热。归心、脾、肾经,主要有 温中散寒,温肾回阳,温经止痛之功。还 有祛风湿、活血、降逆之效。。
精选2021版课件
2
三、适应证:
8
3、用于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寒凝经络不 通则疼。用附子助阳温经而散寒邪。如甘 草附子汤(附子、甘草 、白术 、桂枝)或桂 枝附子汤等。
用量:6-12-15g入汤剂,宜先下久煎。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孕妇忌服。要严格炮制,控 制用量,煎法不当易引起中毒。反:半夏 栝蒌 白蔹 白芨 贝母 畏犀角。
辛甘大热纯阳之性 ,以祛寒补阳为 功 。温下元补命门功近附子,温中焦 暧脾胃效似干姜,但本品偏温血分化 寒凝是其特点,又能引火归原,治上 热下寒证,故有诸功。
精选2021版课件
20
应用:
畏寒肢冷,腰膝冷痛
1、用于肾阳虚衰证
阳痿不孕,滑精遗尿
肾阳虚命门火衰气化不行,水湿停聚所致。 用肉桂以大补命门之火。真阳复阴邪尽除,
则诸证可愈。如金匮肾气丸、右归饮,若
小便不利者用济生肾气丸(金匮丸加车前子、 牛膝)或桂附椒苓丸等。治虚阳上浮之上热
下寒证可用肉桂配黄连同用。以取其引火
归原之功。
精选2021版课件
21
脘腹冷痛
2、用于中焦虚寒证
寒凝中焦,气
呕吐泄泻
机不畅 ,不通则痛,用肉桂以温中散寒而 止痛。如参附温心汤(肉桂、附子、人参、 干姜)或丁桂散(肉桂、丁香)研细冲服。
平素阳
脉微欲绝,亡阳虚脱
中药学--常用温里药功效与主治
![中药学--常用温里药功效与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fe22d8a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2.png)
干姜
温中散寒
回阳通脉
温肺化饮
①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②亡阳证,肢冷脉微
③寒饮喘咳
6
花椒
温中止痛
杀虫止痒
①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②虫积腹痛
③湿疹,阴痒
④其他
7
丁香
温中降逆
散寒止痛
温肾助阳
①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
②心腹冷痛
③肾虚阳痿,宫冷
8
高良姜
散寒止痛
温中止呕
①胃寒脘腹冷痛
②胃寒呕吐,嗳气吞算
③冲任虚寒、寒凝血滞之痛经经闭,寒湿痹痛,阴疽流注
④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
⑤其他
3
吴茱萸
散寒止痛
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
①寒滞肝脉,厥阴头痛,经行腹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肿痛
②脘腹胀痛,呕吐吞酸
③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④其他
4
小茴香
散寒止痛
理气和胃
①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痛经,少腹冷痛
②脾胃虚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吐泻
9
荜茇
温中散寒
下气止痛
①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②寒凝气滞,胸痹心痛,头痛,牙痛
10
荜澄茄
温中散寒
行气止痛
①胃寒呕逆,脘腹冷痛
②寒疝腹痛
③寒湿郁滞,小便浑浊
中药学--常用温里药功效与主治
序号
类别
名称
功效
主治
1
温里药
附子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①亡阳虚脱,肢冷脉微
②肾阳虚衰、阳痿宫冷,虚寒吐泻、脘腹冷痛,阴寒水肿,心阳不足、胸痹冷痛,阳虚外感
③寒湿痹痛
中药学温里药总结归纳
![中药学温里药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e4f3343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a.png)
稿子一:
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药学里超有趣的温里药。
你知道吗?这温里药就像是身体里的小暖炉,专门给咱们驱赶寒气的。
比如说附子,这家伙可厉害了,回阳救逆的能力那叫一个强。
要是有人阳气虚脱,它就能派上大用场。
不过呢,使用的时候可得小心,它有点小性子,用量和用法都得拿捏准了。
还有肉桂,闻起来香香的,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
冬天手脚冰凉的人,有它帮忙就能舒服不少。
干姜也是个好家伙,温中散寒效果特别棒。
着凉了,肚子疼,它能帮咱们缓解。
吴茱萸呢,能散寒止痛,还能降逆止呕。
胃里不舒服,吐酸水的时候,它能来救场。
小茴香,不仅能散寒止痛,还能理气和胃。
吃了凉东西,肚子胀胀的,它能让咱们的肚子舒服起来。
啊,这些温里药各有各的本领,但使用的时候可不能马虎,得听医生的话哟!
稿子二:
宝子们,咱们来唠唠中药学里的温里药!
先说这花椒,可别只当它是做菜的调料,在中药里它也有大作用呢,能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高良姜,听名字就感觉很厉害,它善于温中止呕,暖胃的效果杠杠的。
丁香,那可是香饽饽,不仅能温中降逆,散寒止痛,还有补肾助阳的功效呢。
胡椒也别小瞧,能温中散寒,下气消痰。
这些温里药就像是咱们身体的小卫士,专门对付寒气这个大坏蛋。
不过呢,用它们的时候得注意哦,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得因人而异。
可不能自己乱用药,不然小卫士可能会变成小调皮,给咱们添乱。
要是能把这些温里药了解清楚,用对地方,那咱们的身体就能暖暖的,健健康康的啦!怎么样,是不是觉得中药很神奇呀?。
中药学-十四章-温里药
![中药学-十四章-温里药](https://img.taocdn.com/s3/m/88df224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e.png)
第十四章温里药【配伍】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凡热证、阴虚证忌用;孕妇慎用。
【使用注意】1.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2.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禁用;3.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4.孕妇慎用。
三种附子饮片【采制】多于秋季剥取,刮去栓皮、阴干。
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油板桂等。
生用。
【处方名】肉桂、玉桂、上玉桂、油肉桂、紫油桂、赤油桂、上肉桂、上油桂、广肉桂、黄瑶肉桂、安南肉桂、安南桂、清化肉桂、官桂、肉桂心、肉桂末。
肉桂【食疗】1.羊肉肉桂汤:将6克桂皮放在1斤左右的炖肉中,炖熟之后,无论吃肉还是喝汤,都可以起到温中健胃、暖腰膝、治腹冷、气胀的作用。
2.肉桂红糖茶:桂皮3~6克,红糖12克,水煎去渣,分2次温服。
可治妇女产后腹痛;在月经前用3克桂皮、9克山楂肉、30克红糖,适量水煎煮三五分钟,分2次服下,可治月经来潮时腹胀痛。
肉桂、附子和干姜功用的鉴别相同点:三者性味均辛热,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
不同点: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肉桂、附子味甘而大热,散寒止痛力强,善治脘腹冷痛甚者及寒湿痹痛证,二者又能补火助阳,用治肾阳虚证及脾肾阳虚证。
肉桂还能引火归原、温经通脉、用治虚阳上浮及胸痹、阴疽、闭经、痛经等。
附子、干姜能回阳救逆,用治亡阳证。
此功附子力强,干姜力弱,常相须为用。
干姜尚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咳喘。
肉桂和桂枝功用的鉴别相同点:二者性味均辛甘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之胸痹、闭经、痛经、风寒湿痹证。
不同点:肉桂长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源,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
学习_第十四章温里药
![学习_第十四章温里药](https://img.taocdn.com/s3/m/40726d1c5a8102d276a22f46.png)
[应 用]
7.气血不足证 本品温通阳气,通畅经脉,鼓 舞气 血生长。并能减少补药滋腻之 性。
[用法用量]
煎服,3~5g,宜后下或焗服; 研
末冲服,每次1~3g。
[使用注意]
畏赤石脂。
[特 点]
1.本品性缓,善补命门之火,为 治 下元虚冷的要药。
2.又温通经脉,治血寒经闭、痛 经、
【鉴别用药】 附子、干姜、肉桂
花 椒
[性味归经]
辛,热。归脾、胃、肾经。
[功 效]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应 用]
1.胃寒腹痛吐泻 本品温中散寒止痛、止吐、止 泻, 燥湿。
——大建中汤
[应 用]
2.虫积腹痛 本品驱杀蛔虫。
——乌梅丸
[应 用]
3.湿疹瘙痒,阴痒 本品杀虫燥湿止痒。
[用法用量]
煎服,2~6g。
荜茇
——四神丸
[应 用]
6.寒湿脚气 本品有散寒下气,燥湿止痛作 用。 ——吴萸木瓜汤、鸡鸣散鸡鸣散
[应 用]
7.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 经闭 本品温经散寒止痛。
——温经汤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1.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 不宜 多用、久服。
2.孕妇慎用。
[特 点]
1.疏肝,暖肝,降逆气。 2.为厥阴肝经的主药,善治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特 点]
1.本品性燥,善治中焦里寒,为 温中 散寒的要药。
2.又可温肺化饮,治寒饮伏肺咳 喘。
肉桂
《本经》
[药物来源]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或粗枝 皮。
肉桂
[性味归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
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之意。
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的不同而有多种效用。
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主入肝经者,能暖肝散寒止痛,用治寒侵肝经的少腹痛、寒疝腹痛或厥阴头痛等;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温里药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若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寒湿内阻,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禁用;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温里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健胃、驱风、抗血栓形成、抗溃疡、抗腹泻、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缺氧、扩张血管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强心、抗休克、抗惊厥、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
本类药物主要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支气管炎、疝气、休克等。
附子Fuzi《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性能】辛、甘,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1.亡阳证。
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如四逆汤(《伤寒论》);本品能回阳救逆,人参能大补元气,二者同用,可治亡阳兼气脱者,如参附汤(《正体类要》);若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而见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无力或无脉者,可与干姜、肉桂、人参同用,如回阳急救汤(《伤寒六书》)。
2.阳虚证。
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
配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滑精、宫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者,如右归丸(《景岳全书》);配党参、白术、干姜等,可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脘腹冷痛、大便溏泻等,如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与茯苓、白术等同用,可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如真武汤(《伤寒论》);若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治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常与麻黄、细辛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3.寒痹证。
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
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 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
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古籍摘要】1.《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2.《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
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
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3.《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含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异飞燕草碱,新乌宁碱,乌胺及尿嘧啶等。
2.药理作用:附子煎剂、水溶性部分等,对蛙、蟾蜍及温血动物心脏,不论是正常状态或处于衰竭状态均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其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附子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蛋清、角叉菜胶、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抑制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肉芽肿形成及佐剂性关节炎;中乌头碱、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均有镇痛作用。
最近研究表明,附子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衰老作用。
3.临床研究:附子、广木香、延胡索各10g,甘草4g。
共研细末,生姜汁调匀,制成药饼,敷于脐腹部疼痛最明显处。
治疗胃痛100 例,总有效率为90%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较好(浙江中医杂志,1993,2:64);附片10~20g,白术、生姜各12~18g,茯苓15~24g,白芍10~15g。
水煎服,日1 剂。
随症加减,治梅尼埃征,总有效率为100% (陕西中医,1994,3:105);附子10g,白酒50g,浸泡0.5 小时后,文火慢煎,煎沸3 分钟后趁热用棉球蘸酒液涂于患处,每晚睡前涂擦5 次,治冻疮(未溃破者)37 例,痊愈20例,好转10 例,(浙江中医杂志,1998,10:441)。
另有用附子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新生儿硬皮病、小儿长期腹泻等。
4.不良反应:附子中含多种乌头碱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尤其表现为心脏的毒性。
但经水解后形成的乌头碱,毒性则大大降低。
乌头碱类结构属二萜类生物碱,具有箭毒样作用,即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导,还具有乌头碱样作用,表现为心律紊乱、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
附子大剂量粗制生物碱可导致多种动物全身性及呼吸麻痹症状,症状表现为呼吸停止先于循环紊乱。
附子中毒原因主要是误食或用药不慎(如剂量过大,煎煮不当,配伍失宜等)或个体差异等,严重者可致死亡。
因此必须严格炮制,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才能保证用药安全。
附子中毒救治的一般疗法为:早期催吐,洗胃;有呼吸麻痹症状时,及时使用呼吸兴奋剂,给氧;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出现室性心律紊乱可用利多卡因。
干姜Ganjiang《神农本草经》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
均系栽培。
冬季采收,纯净后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
生用。
【性能】辛,热。
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1.腹痛,呕吐,泄泻。
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等,如理中丸(《伤寒论》);《外台秘要》单用本品研末服,治寒邪直中脏腑所致腹痛;常配高良姜,治胃寒呕吐,如二姜丸(《和剂局方》);可与黄芩、黄连、人参等同用,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即吐者,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伤寒论》);治中寒水泻,可单用为末服,亦可与党参、白术、甘草等同用。
2.亡阳证。
本品辛热,入心、脾、肾经,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的功效。
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伤寒论》)。
3.寒饮喘咳。
本品辛热,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
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治寒饮喘咳,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古籍摘要】1.《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
生者尤良。
”2.《珍珠囊》:“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3.《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干姜含挥发油约2%,主要成分是姜烯、水芹烯、莰烯、姜烯酮、姜辣素、姜酮、龙脑、姜醇、柠檬醛等。
尚含树脂、淀粉,以及多种氨基酸。
2.药理作用:干姜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水提取物或挥发油能明显延长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时间;干姜醇提取物及其所含姜辣素和姜辣烯酮有显著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
干姜醇提取物能明显增加大鼠肝脏胆汁分泌量,维持长达3~4 小时。
3.临床研究:干姜、黄芩、黄连、白晒参按等量比例晒干,研极细末,每包10g,每次1 包,开水冲服,日3 次。
治疗60 例急性胃肠炎患者,止泻时间在1~2 天,(实用医学杂志,1988,1:39);干姜3~9g,蒲公英25~30g,延胡索10~30g,水煎服,每日1 剂,治疗慢性胃炎100 例,总有效率94%(陕西中医,1994,1:3);用20%干姜酊30ml,干姜粉5g,氯化钠0.5g,甘油30ml,香精3 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