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药

合集下载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第十四章   温里药

散寒止痛 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
小茴香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小茴香
【药用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
小茴香
【性能特点】
辛、温。入肝、肾、脾、胃经。 入肝、 胃经。
散寒止痛 功效 理气和胃
退出
高良姜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四、相似药物对比
高良姜
【药用来源】
肉 桂
【药用来源】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树的树皮。
肉桂
【性能特点】
辛、甘、大热。入肾、脾、心、肝经。 大热。入肾、 肝经。
补火助阳 功效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引火归原
退出
肉桂
【临床应用】
1. 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等证。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引火归原
1)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痿、尿频等症,~熟地、枸 杞、山茱萸等;(肾气丸) 2)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面赤,虚喘,心悸,脉数:~ 山茱萸、五味子;(肾气丸)

【临床应用】
2. 用于阳虚诸证 。
附子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 肉等;(右归丸) 2)脾肾阳虚水泛:~茯苓、白术、桂枝等;(真武汤) 3)脾肾阳虚脘腹冷痛:~党参、白术、干姜等;(附子 理中丸) 4)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桂枝、人参等; 5)阳虚外感风寒:~麻黄、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汤)
高良姜
辛热 脾胃
温中散寒止痛止呕,为治胃寒疼痛、 温中散寒止痛止呕,为治胃寒疼痛、呕吐 专药。 专药。
温里药学习结束
退出
【相似药物比较】
小茴香
辛温 肝肾脾胃 温中止痛 暖肝肾散寒止痛,治疗寒疝腹痛, 暖肝肾散寒止痛,治疗寒疝腹痛,睾丸偏 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 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 又理气和胃,治疗中焦虚寒气滞证。 又理气和胃,治疗中焦虚寒气滞证。

8.温里药

8.温里药

(七)艾叶(艾绒) 艾叶(艾绒)
1.入药部位: 1.入药部位: 入药部位
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 叶。
(七)艾叶
2.性味归经: 2.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 性味苦, 性味苦,辛,温。入肝、脾、肾经。 入肝、 肾经。 3.功效: 3.功效: 功效 温经止痛,祛湿散寒,止血安胎。 温经止痛,祛湿散寒,止血安胎。 4.主治与配伍: 4.主治与配伍: 主治与配伍 宫寒不孕,胎动不安:常与香附、当归、 ( 1 ) 宫寒不孕, 胎动不安 :常与香附 、 当归 、 肉桂等配伍; 肉桂等配伍; 肚腹冷痛,子宫出血:常与阿胶、 ( 2 ) 肚腹冷痛 , 子宫出血 : 常与阿胶 、 熟地 配伍。 配伍。
(三)肉桂
桂树不同形式入药的功效比较: 桂树不同形式入药的功效比较:
肉桂: 近树根处的最厚树皮。 补火壮阳, 肉桂 : 近树根处的最厚树皮 。 补火壮阳 ,
温中除寒,行血止痛。 温中除寒,行血止痛。
桂心: 桂心 : 去外层粗皮与内层之薄皮而取中心
部分。功能温中散寒,活血、补阳, 部分 。功能温中散寒, 活血、 补阳, 散寒 作用最强。 作用最强。
(五)小茴香
1.入药部位: 1.入药部位: 入药部位 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 干燥成熟果实。 干燥成熟果实。
(五)小茴香
2.性味归经: 2.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
性味辛, 性味辛,温。入肝、肾、脾、胃经。 入肝、 胃经。
3.功效: 3.功效: 功效
祛寒止痛,健脾理气,和胃暖肾。 祛寒止痛,健脾理气,和胃暖肾。
(五)小茴香
4.主治与配伍: 4.主治与配伍: 主治与配伍
(1)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 凡冷痛,食少,吐涎,寒泄等均可应用, 凡冷痛,食少,吐涎,寒泄等均可应用, 常与干姜、木香等配伍。 常与干姜、木香等配伍。 (2)寒伤腰胯: 寒伤腰胯: 常与川楝子、青皮、当归等配伍,eg茴 常与川楝子、青皮、当归等配伍,eg茴 香散。 香散。

温里药

温里药
5.如何理解肉桂的“引火归原”作用。
6.吴茱萸散寒止痛功效的特点何在?
7.温里药、清热燥湿药、化湿药均可用治脾胃疾病,其区别何在?
8.何谓“温里”?何谓“温里药”?
9.如何理解“回阳救逆”?
A. 荜茇 B. 荜澄茄 C. 胡椒
D. 肉桂 E. 小茴香
12.温里药中具有温肺化饮功效的药物是:
A. 附子 B. 干姜 C. 肉桂
D. 吴茱萸 E. 丁香
(二)B型题(A、B、C、D、E是其下两道小题的备选项,每小题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D. 吴茱萸、附子 E. 肉桂、吴茱萸
3.下列药物中何药具有疏肝下气的功效?
A. 附子 B. 干姜 C. 肉桂
D. 吴茱萸 E. 丁香
4.下列药物中,何药善治厥阴头痛?
A. 白芷 B. 藁本 C. 细辛
D. 吴茱萸 E. 葛根
5.临床上以治疗寒疝腹痛为主要用途的药物是:
A. 肉桂 B. 吴茱萸 C. 小茴香
A. 既能散寒止痛,又能回阳 B. 既能散寒止痛,又能助阳
C. 既能散寒止痛,又能潜阳 D. 既能散寒止痛,又能通阳
E. 既能散寒止痛,又能升阳
1.附子、干姜都具有的功效是:
2.肉桂、丁香都具有的功效是:
A. 厥阴头痛 B. 寒疝腹痛 C. 风湿痹痛
D. 脘腹冷痛 E. 虫积腹痛
3.吴茱萸尤善治:
又善发汗解表 (风寒表证无汗、有汗)
3. 吴茱萸 辛苦热有小毒入肝脾胃
散寒止痛 为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中寒肝逆头痛、寒疝腹痛、经寒通经、脚气)
疏肝下气 治呕吐(胃寒、肝火犯胃呕吐)

中药学课件2.温里药

中药学课件2.温里药

THANKS
择使用。
03
温里药的应用
温中散寒
总结词
温中散寒是指温里药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脾胃不和引起的症 状。
详细描述
温中散寒是温里药的主要应用之一,主要用于治疗中焦虚寒 引起的胃痛、腹胀、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通过温里药的 温热性质,可以温中散寒、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缓解 疼痛。
温肾助阳
总结词
温肾助阳是指温里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引起的症状。
不宜与解表药同用
温里药与解表药同用会影 响解表药的发散作用,降 低药效。
不宜与滋补药同用
温里药与滋补药同用可能 会产生不良反应,影响药 效。
孕妇慎用
01
温里药多有活血通络之效,孕妇 使用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孕妇在使用温里药时应特别 谨慎。
02
孕妇在使用温里药时应咨询医生 意见,以确保母婴安全。
小茴香
0标1题
小••茴香文文是字字伞内内形容容科植物 茴•香的文干字燥内成容熟果实
• 文字内容 ,具有散寒止痛、理
气和胃的功效。
02
小茴香在临床上常用 于治疗少腹冷痛、痛 经闭经以及胃脘胀痛
等症状。
03
小茴香含有挥发油等 成分,具有抗炎、抗 菌等作用,对胃肠道 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04
小茴香的炮制方法有 盐小茴香等不同形式 ,可根据临床需要选
中药学课件2-温里药
$number {01}
目录
• 温里药的概述 • 温里药的常见种类 • 温里药的应用 • 温里药的注意事项
01
温里药的概述
温里药的定义
温里药
指具有温里散寒、温通经脉、温 阳散寒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里 寒证的药物。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常用单味中药-07章 温里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常用单味中药-07章 温里药
善治肝寒气逆(滞)夹湿兼阳虚诸证。药力强,内服、外用皆宜。
配伍
吴茱萸配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
吴茱萸性热,功善温阳散寒燥湿;
补骨脂性温,功善温脾肾而止泻;
五味子性温,功善滋肾涩肠止泻;
肉豆蔻性温,功善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四药相配,既温补脾肾之阳,又涩肠止泻,还散寒燥湿和中,治脾肾阳虚之久泻每用。
花椒
性味归经
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汤熏洗,或浸酒外涂。
本品辛温香燥,易伤阴助火,故热证及阴虚火旺者慎服。畏郁金。
配伍
丁香配柿蒂
丁香辛温,功能温中散寒降逆;
柿蒂苦平,功能降气止呃;
两药相配,既温中散寒,又降气止呃,治虚寒呕吐、呃逆效著。
小茴香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
主治病症
散寒止痛
理气和胃
(1)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经寒痛经。
辛,热。有小毒。归脾、胃、肾经。
功效
主治病症
温中止痛
杀虫止痒
1.脘腹冷痛,中寒呕吐、泄泻。
2.虫积腹痛,蛔虫、蛲虫所致者尤宜。
3.湿疹,阴痒。
丁香
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
主治病症
温中降逆
温肾助阳
(1)中寒呃逆、呕吐、泄泻,脘腹冷痛。
(2)肾阳虚之阳痿、宫冷。
用法
使用注意
内服:煎汤,1~3g;或入丸散。
(2)胃寒呕吐,寒凝气滞脘腹胀痛。
高良姜
性味归经
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
主治病症
散寒止痛
温中止呕
中寒腹痛、呕吐、泄泻。
性能特点
为治中寒腹痛吐泻之要药。
荜茇
性味归经

中药学课件第章温里药PPT课件

中药学课件第章温里药PPT课件

.
22
寒凝痹痛,寒疝腹痛
3、用于寒凝经脉证
用肉桂
阴寒痛经,阴疽肿痛
补阳温经散寒止痛之功而治之。如蠲痹汤(肉桂、 独活、秦艽、当归、海风藤、川芎、木香、乳香、 桑枝、甘草)水煎服治痹痛麻木;或肉桂、小茴 香研细冲服,6g/次,3次/日,治寒疝腹痛。 或少腹逐瘀汤(肉桂、炮姜、川芎、元胡、小茴、 灵脂、赤脂、当归)水煎服治痛经;或阳和汤(肉 桂、熟地、鹿角胶、白芥子)治阴疽等。
.
5
性能: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大辛大热纯阳 借以补助人体真火,
之性,以温里 挽回阳气欲绝。 真阳
回阳为功
归心脾肾经能补其
真阳而祛寒邪。
复阴邪尽除,寒凝解气机畅疼痛自止,故有 诸功。
.
6
应用:
四肢厥冷,汗出不止
1、用于亡阳证
平素阳
脉微欲绝,亡阳虚脱
.
28
小茴香
.
29
大茴香
.
30
紫丁香
.
31
白丁香
.
32
高良姜
.
33
花椒
.
34
了解:荜 菝
胡椒
荜澄茄
温中止痛,主中焦虚寒证
.
35
荜茇
.
36
荜澄茄
.
37
胡椒
.
38
作业: 1、试述温里药的含义、通性、作用、适应
证及注意事项。 2、附子、干姜、肉桂的性能应用各有哪
些?有何异同? 3、吴茱萸、小茴香、良姜、花椒、丁香各
用量:6-12-15g入汤剂,宜先下久煎。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孕妇忌服。要严格炮制,控 制用量,煎法不当易引起中毒。反:半夏 栝蒌 白蔹 白芨 贝母 畏犀角。

9 种温里药名称别名产地来源及彩图

9 种温里药名称别名产地来源及彩图

9种温里药名称别名产地来源及彩图序号类别名称别名产地来源彩图1温里药炮附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炮附片分布区域分布于辽宁南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

主要栽培于四川。

湖北湖南、云南、陕西等地也有栽培。

道地产区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

2温里药肉桂牡桂、紫桂、大桂分布区域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为人工纯林。

道地产区主产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樟科樟属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

3温里药吴茱萸食茱萸、吴萸、茶辣、漆辣子、优辣子、曲药子、气辣子分布区域1、吴茱萸:分布于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台湾。

2、石虎: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

3、疏毛吴茱萸: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及贵州。

道地产区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4温里药小茴香茴香子、土茴香、野茴香、大茴香、谷茴香、谷香、香子、小香分布区域原产地中海地区。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道地产区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

以山西产量最大,内蒙古产品质佳。

伞形科茴香属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

5温里药干姜白姜、均姜分布区域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有栽培。

道地产区主产于四湖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地。

姜科姜属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6温里药花椒檓、大椒、秦椒、南椒、巴椒、蓎藙、陆拨、汉椒、点椒分布区域1、花椒: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西藏、陕西、甘肃等地。

2、青椒:分布于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道地产区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但以四川产者为佳。

芸香科花椒属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

温里药的种类

温里药的种类

附子
功效
回阳救逆
用于亡阳证
温肾助阳
用于阳虚诸证 (肾阳不足、脾肾阳虚水泛、心阳虚)
总之,凡阳虚诸证均可。
散寒止痛 寒痹周身骨节疼痛
退出
【用量用法】
3~15g,先煎30~60分钟, 至入口无麻味为度。 从小剂量开始!
附子
退出
【药用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干姜
【功效应用】
干姜
功效
温中散寒 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脘腹冷痛
量肉桂配入补气、补血药如党参、白术、当
归、熟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
退出
【相似药物比较】
肉桂
同出桂树
温经散寒
树皮入药;
长于温里寒,用于里寒证;
又补火助阳,引火归元,用于命 门火衰证。
桂枝
寒凝血瘀诸证 (胸痹、经闭、 风寒湿痹证)
嫩枝入药; 长于散表寒,用于表寒证;
第七章 温里药
【概述】
1. 定义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 药物,称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2. 性能特点 多辛,温,燥烈。入肾、脾、心经。
3.功效 温里散寒
温里药
附子——川乌 干姜 肉桂—— 和桂枝比较
【药用来源】
附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盐附子
乌头
药材附子
【功效应用】
善温暖脾胃,为脾胃寒证的要药; 回阳救逆力弱于附子,治亡阳证 (附子无姜不热); 兼温肺化饮,治寒饮喘咳。
肉桂
【药用来源】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树的树皮。
【功效应用】
肉桂
功效
补火助阳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等证。 畏寒肢冷、阳痿、尿频等

七讲温里药PPT课件

七讲温里药PPT课件
剂量控制
温里药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而定。在使用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控制好剂量,以确保安全有效。
注意事项
1 2 3
孕妇慎用
孕妇在使用温里药时应特别谨慎,避免对胎儿造 成不良影响。如有必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对某些温里药过敏,使用后出现皮 疹、瘙痒等症状。如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 用并就医。
深入研究温里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成分,揭示其作用机制和药效物 质基础,为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制剂工艺研究
优化温里药的制剂工艺,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为临床 应用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制剂。
临床应用研究
进一步开展温里药的临床应用研究,探索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疗效 和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温里药可用于治疗心肾阳虚引起的心悸、 胸闷、气短等症状。
研究进展
01
02
03
04
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目前对温里药的成分和药 效物质基础研究已经取得 了一定的进展,为新药研 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用机制研究
温里药的作用机制研究正 在深入开展,为进一步揭 示其作用机理提供了科学 依据。
临床研究
温里药的临床研究不断深 入,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 了依据。
辨症施治
不同的温里药有各自的特点和适应症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 选择合适的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使用方法
煎煮方法
温里药一般需要煎煮后服用。在煎煮前,应先将药材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加入适量 的水,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一定时间,最后过滤药渣,得到药液供患者服用。
服药时间
温里药一般宜在饭前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但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而 定。

温里药名词解释

温里药名词解释

温里药名词解释
温里药(Wen-Liang)是一种中草药药物,它以植物为主要原料,
具有疏风、清热散寒、理气活血、止痛止血、消肿解毒等多种功效。

温里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世纪,最初由华夏民间药师诞生,当时被
称为“温里纳”,因它的名字是取自温里地方的名字。

温里药具有一系列的药理作用,具有较强的除热、祛风、清热、
解毒、消肿、止血、止痛的作用。

温里药的主要成分主要是以植物提
取物,如香茅、桑叶、雪松、白芍、鸡血藤、石斛等。

它也含有一些
氨基酸,维生素,酵素等。

温里药有多种用法,可以通过茶饮、煎饼、烧炙、冲服等多种方
式使用。

由于它的药理作用可以调节和维护人体的气血及免疫系统的
健康,因此它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肺热、阴虚、痰湿、气喘、头痛、
急性感冒、胃痛、脾虚,部分慢性疾病、关节炎等。

作为中草药,温里药拥有众多功效,不但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而
且还可以用于抗病、调节人体气血及促进健康。

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抗衰老和清除毒素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抗病毒和抗生物活性,能够有
效提高免疫力,促进体内机能的改善。

温里药

温里药

3、温肾助阳:肾阳虚证:肾阳虚证。畏寒肢冷、 腰膝冷痛、男子阳痿、女子宫冷不孕等。 4、散寒止痛:(1)寒凝肝脉诸痛--肝经受寒之少 腹痛、寒疝痛、厥阴头痛等。(2)风湿痹痛。 三.使用注意: 1 、本类药物性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助火,实热 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 2 、孕妇忌用。 四.现代药理研究: 温里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解热、扩 张血管以及健胃、祛风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强心、 抗休克、抗惊厥等作用。
第七章
温里药
一.概念:凡以温散里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 的药物称温里药。 本类药物性温热,多具辛味,入新、脾、肾、肝、 肺经 二.作用与适应证: 1、温中散寒:脾胃实寒或脾胃虚寒证--脘腹冷痛、 呕吐腹泻、舌淡苔白、脉迟缓 多由寒邪内侵,脾阳被困或素体脾阳不足,复感寒 邪所致。 2、回阳救逆:亡阳证。冷汗淋漓、四肢厥逆、 脉微欲绝。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衰、心律失常、休克等病 症。

2 、补火助阳—阳虚证。 (1)肾阳虚证。腰膝冷痛、男子阳痿、女子宫冷 不孕等。肾气丸,与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 泽泻、茯苓等同用。 (2)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泻利。 附子理中丸,与干姜、党参、白术、甘草等同用。 (3)脾肾阳虚之水肿。 真武汤,与茯苓、白术、干姜等同用。 (4)胸痹心痛、心悸气短。可配伍桂枝、丹参、 薤白等。 (5)阳虚外感风寒。可配伍麻黄、细辛等。 3.散寒止痛—寒痹证。 本品性温热,走而不守,能温经脉,散寒凝,除 湿邪,止疼痛。
【性味归经】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应用】 1.补火助阳:(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腰膝冷痛、 阳萎、宫冷不孕、遗精遗尿等. 肉桂辛甘大热善补命门之火,为治命门 火衰之要药. (2)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面赤、虚喘、汗出、心悸、 失眠等. 肉桂能引火归源(元) (3)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吐泻、腰膝酸软. 附子、人参、干姜等:桂附理中丸. (4)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 干姜、高良姜等 (5)寒疝腹痛 小茴香、吴茱萸等

中药学第七章温里药

中药学第七章温里药

第七章温里药1.附子父子-回羊-就泥-补火-煮羊-煽汗-直捅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常与干姜合用治阳虚外感风寒+麻黄、细辛亡阳证+干姜肾、脾阳虚及里寒重证+肉桂有毒,应先煎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2.肉桂肉桂附子桂枝,引火归源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源治命门火衰要药,煎服宜后下或焗服畏赤石脂3.吴茱萸,丁香吴茱萸三指三江猪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治肝寒气滞诸痛及下焦寒湿脚气等证要药有小毒丁香三筒,闻中奖你,闻剩猪羊丁香—散寒止痛,温中降逆,温肾助阳治胃寒呕逆之要药4.干姜、高良姜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为温暖中焦之主药,治腹痛、呕吐、泄泻及寒饮喘咳高粱山东,瓮中至欧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肝郁犯胃之胃脘疼痛+香附附:生姜、干姜、高良姜、炮姜的比较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炮姜—温经止血,温经止痛生姜、干姜、炮姜来源相同,只是加工方法不同,可以这样记忆“生姜干了不解表,干姜炮了不温肺,良姜专温脾和胃,温中散寒姜都会”5.小茴香、花椒回乡,山洞里气和味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治寒疝要药花椒问总统啥虫值养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有小毒,不宜过量6.胡椒、荜菝、荜澄茄胡椒二荜,温散下气;痰胡痛荜胡椒—温中散寒,下气消痰荜菝—温中散寒,下气止痛辛热温散,长于散寒止痛,并兼能止呕、止泻,常用于治中寒腹痛吐泻荜澄茄--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温里药(概念)

温里药(概念)

温里药(温中药,温中散寒)概述1.含义: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里寒)2.功效主治:散寒止痛(温中散寒,温中止痛,温经散寒,温经止痛)3.性能特点:温热药,辛味(辛辣芳香),归经:脾胃,散寒止痛的还有肝,补阳的肾心脾,少数有毒。

4.配伍应用:寒热虚实5.使用注意:因症选药中病即止,阴虚火旺不能用,孕妇慎用(产前宜凉)1、附子【性能】辛、甘,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重要)(只要有寒,无论虚实都可以用)【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补命门之火,肾阳虚),散寒止痛(温中,脾胃虚寒)1.亡阳证。

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单用强度还不够,配伍干姜甘草“四逆汤”,降低毒性,增效;亡阳亡阳气脱,有时配伍人参,“参附剂”。

2.阳虚证。

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3.寒痹证。

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用法用量:3-15克江南用量较小,西南15克不能满足 30克家常便饭(久煎!);做丸散一定谨慎!18反2、干姜【性能】辛,热。

归脾、胃、肾、心、肺经。

(重要)【功效】温中散寒(脾胃,寒,无论虚实),回阳通脉,温肺化饮1.腹痛,呕吐,泄泻。

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2.亡阳证。

本品辛热,入心、脾、肾经,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的功效。

3.寒饮喘咳。

本品辛热,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干姜与生姜的区别:相同处1、都能温中,但干姜的温中的作用强于生姜;生姜长于止呕,干姜这方面不强;2、都能温肺化饮,干姜的作用强于生姜;不同处:1、生姜能发散风寒,常用于风寒表征;2、干姜能回阳通脉,用于亡阳证,作为一个辅助药物。

3、肉桂、【性能】辛、甘,大热。

归肾、脾、心、肝经(重要)【功效】补火助阳(心肾脾阳虚),散寒止痛(长于入血分),温经通脉,引火归源 1.阳痿,宫冷。

第十四章 温里药--中药学

第十四章 温里药--中药学

第十四章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

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之意。

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的不同而有多种效用。

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主入肝经者,能暖肝散寒止痛,用治寒侵肝经的少腹痛、寒疝腹痛或厥阴头痛等;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温里药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若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寒湿内阻,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禁用;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温里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健胃、驱风、抗血栓形成、抗溃疡、抗腹泻、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缺氧、扩张血管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强心、抗休克、抗惊厥、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

本类药物主要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支气管炎、疝气、休克等。

附子Fuzi《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温 里 药

温 里 药



五、使用注意:
1.阴虚阳亢、孕妇忌服。


2. “半蒌贝蔹及攻乌”
不良反应: 附子中含有多种乌头碱类化合物,有较强毒 四肢及全身发麻,恶心呕吐,可绿豆甘草煎
性,尤其表现为心脏的毒性。轻者口麻流涎,
水服或服生姜汁。重则心率减慢、心室颤动,
血压下降,可用阿托品等抢救。


参考:主要药理作用:
第七章
温里药
概述
一、概念:

温里药——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 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二、药性特点: 1.性味:大多辛温热 2.归经:入五脏(均入脾经)
三、功用:

温里散寒——主治里寒证。 1.温中散寒——治脾胃寒凝及脾胃虚寒证 2. 温肺化饮——治肺寒痰饮证 3.温肝散寒——治寒侵肝经证 4. 温肾壮阳——治肾阳不足证 5.温回通脉——治心肾阳虚证

四、配伍:


表邪尚存者:配辛温解表药 1.外寒内侵者 寒凝经脉者:配温通经脉药
2.阳气不足 宜温而兼补:多配温补脾肾之品


阴寒内生
3.寒凝气滞、寒凝血瘀者:配行气活血药 4.亡阳气脱者:配峻补元气之品。



五、使用注意:
1.辛热而燥,易助火伤阴,故实热证、阴虚源自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或慎用。

2.回阳通脉:治亡阳证,常与附子相须为用。
如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


(1)胃寒脘腹冷痛:配高良姜,如二姜丸 (2)虚寒腹痛,呕吐泄泻:如理中丸 3.温肺化饮:用治寒饮喘咳。常配麻黄、细 辛、五味子,如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分类——温里药【【【【温里药综述】】】】一、概念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此类药物多为辛温大热之品,辛散温通、大热除寒,故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功效,适用于里寒之症。

即是《内经》所说的“寒者温之”的意义。

部分温里药还有和中止呕、开胃进食等作用。

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一为心肾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之不同而奏多种效用。

其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其主人肺经者,能温肺化饮而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其主入肝经者,能温肝散寒止痛而肝经受寒少腹痛、寒疝作痛或厥阴头痛等,其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而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萎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其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豚而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能回阳救逆而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二、温里药配伍使用温里药时应根据证情的不同,合理配伍用药。

里寒兼有表证者,当配辛温解表药;寒凝气滞血瘀者,当配行气活血药;亡阳厥脱冷汗不止者,当配固表收涩止汗药;亡阳气脱者,当配大补元气固脱药;寒痰咳喘者,当配温化寒痰药;寒湿内蕴者,当配苦温燥湿药。

三、温里药应用注意事项1、祛寒药适应病症不同,具有祛寒回阳、温肺化饮、温中散寒以及暖肝止痛等功能,须根据辨证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外寒内侵,如有表症未解的,应适当配合解表药同用。

2、本类药物可用于真寒假热之症;对真热假寒病症不可应用。

若是真寒假热,服祛寒药后出现呕吐现象,是为格拒之象,可采用冷服之法。

3、祛寒药药性温燥,容易耗损阴液,故阴虚火旺、阴液亏少者慎用;个别药物孕妇须忌用;夏季天气炎热,或素体火旺,剂量宜酌量减轻。

4、祛寒药中的某些药物,如附子、肉桂等,再应用时必须注意用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项。

四、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影响心率,抗心肌缺血,改善循环,抗休克作用;2、对消化系统作用增加胃液分泌、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减轻恶心呕吐、抗溃疡等作用;3、对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影响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改善阳虚证,使阴虚证恶化;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镇静和局麻作用,影响植物神经功能,影响内分泌功能;5、抗炎和镇痛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温里祛寒药对于西医诊为消化不良、胃肠痉挛疼痛、肠胀气、蛔虫腹痛、蛔虫性肠梗阻、慢性气管炎、慢性肠炎、痢疾、疝气腹痛、慢性肾炎水肿、性功能障碍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一、温中散寒药】】】】主要用于寒邪内侵、阳气被困,或脾阳不足、寒自内生,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泻痢等脏寒证。

【1、干姜】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辛,温,入心、肺、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治:(1)本品善温脾胃之阳而除里寒,常与党参、白朮、炙甘草等配伍同用。

如辅助附子,可增强回阳救逆之功,以治阴寒内盛、四肢厥冷等症。

(2)本品温燥辛散,不仅能温肺以散寒,又能燥湿以化痰,故可用于寒咳多痰之症,常与细辛、五味子、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 关于姜:1、姜,原为民间常用药物,亦作为佐餐之品。

由于治疗上的需要,通过不同的加工炮制,就分为生姜、煨姜、干姜、炮姜等数种。

2、生姜性温味辛,长于发散,又能温中而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及胃中寒饮等症;干姜辛散之性已减,而偏于治里寒之症,故以温中回阳、温肺化痰为主;炮姜又名黑姜,已无辛散作用,故以温经止血及温中止泻为它的专长。

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说法。

至于煨姜,是用生姜煨熟,比生姜则不散,比干姜则不燥,其性与炮姜略同而力较逊,专主温里而治胃腹冷痛。

3、干姜与附子同,功能回阳;但干姜偏脾胃之阳,而附子偏温脾肾之阳。

【2、高良姜】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辛、热,入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主治:本品善散脾胃寒邪,且有温中止痛之功,故适用于脘腹冷痛等病症。

如治胃疼痛,常与香附配伍同用;治腹部疼痛,可配肉桂、厚朴等同用。

因为它温中散寒作用较好,所以还可用于胃寒呕吐,常与半夏、生姜等配用。

【3、红豆蔻】辛,温,入脾、胃经。

功效:温中散寒主治:(1)(寒湿所致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不欲饮食行气止痛:(2)研末掺牙,治疗风寒牙痛。

【4、花椒】辛热,有毒,归脾胃肾经;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主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痢疾,齿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

【5、胡椒】本品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

辛、热,入胃、肾,肝,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浮热牙痛,解食物毒主治:(1)胡椒性热,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吐泻、腹痛等症,常配合高良姜、荜菝等同用(2)可单味研粉放膏药中,外贴脐部,治受寒腹痛泄泻。

【6、丁香】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树的花蕾或果实。

辛,温,入肺、胃、脾、肾经。

功效: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主治:(1)丁香温中散寒,善于降逆,故为治胃寒呃逆、呕吐的要药。

治呃逆,常与降气止呃的柿蒂配伍;治呕吐,可与降逆止呕的半夏同用。

如遇胃热呕呃,因本品性温,则不宜应用。

(2)丁香又能温肾助阳,以治肾虚阳萎、寒湿带下等症,可与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苁蓉等同用。

**** 注:丁香与肉桂等分,共研细末,名丁桂散。

外用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阴疽、跌打损伤等症【7、荜菝】本品为胡椒科植物荜菝的未成熟的果穗。

辛、热,入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1)本品辛热,善走肠胃,能温胃腑沉冷,又解大肠寒郁,功能温中散寒,故对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呕吐、腹泻等症,常与厚朴、广木香、高良姜等配合应用。

(2)本品又可用治牙痛,用荜菝为末揩之。

【8、荜澄茄】本品樟科植物山鸡椒的成熟果实。

辛、温,入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1)本品功能温暖脾胃、散寒止痛,故适用于胃寒疼痛,以及胃寒引起的呃逆、呕吐、脘腹胀闷等症,常与高良姜等配合应用。

(2)有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治疗寒疝腹痛,常与吴茱萸、香附、广木香等药配伍应用。

(3)可用于寒症小便不利,以及小儿寒湿郁滞引起的小便浑浊等病症。

【9、山柰】为双子叶植物药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茎。

辛,温,无毒,入胃,脾,心,肾,肝经。

功效:温中,消食,止痛。

主治: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损伤,牙痛。

【【【【二、温肾回阳药】】】】主要用于阴寒内盛、元阳衰微、下痢清谷、四肢厥冷、冷汗不止的亡阳厥脱证;或肾阳不足、阳痿宫冷、阴寒水肿、五更泄泻等证。

【1、附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肥大块根。

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

功效: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

主治:(1)附子辛烈而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

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附子功能峻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萎、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气温脾的的党参、白朮、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附子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因此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

【2、乌头】辛、苦,热;有大毒,入心、肝、脾功效:祛风,散寒止痛,消肿溃坚、祛腐。

主治:(1)痹痛,头痛,腹痛(乌头汤,活络丹,黑神丸,乌头赤石脂丸,乌头煎)(2)阴疽(四虎散,草乌揭毒散,外用)。

**** 注:川乌,草乌的毒性与附子相似而过之,尤以草乌的毒性最强,应慎用。

【3、肉桂】本品为樟科植物箘桂树的树皮。

辛、甘、大热,入肝、心、肾、脾经。

功: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主治:(1)肉桂,为大热之品,有益火消阴、温补肾阳的作用,故适用于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萎、尿频等症,常与温补肝肾药如熟地、枸杞、山茱萸、等配伍;对脾肾阳虚所致的腹泻,可与山药、白朮、补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本品能振奋脾阳,又能通利血脉,故常用于久病体弱、气衰血少之症,用少量肉桂配入补气、补血药如党参、白朮、当归、熟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

治阴疽自陷,可与炮姜、熟地、鹿角胶、麻黄、白芥子、生甘草同用。

(3)肉桂能温中散寒而止痛,故遇虚寒性的脘腹疼痛,单用一味,亦有相当功效;如虚寒甚者,尚可与其它温中散寒药如附子、干姜、丁香、吴茱萸等合用。

治寒痹腰痛可用独活、桑寄生、杜仲、续断、狗脊等同用。

治妇人冲任虚寒、经行腹痛,可与当归、川芎、白芍、艾叶等配伍。

**** 比较:1、肉桂与附子都能温补命火,以疗下焦虚寒、阳气不足之症。

但两药各有特点,肉桂能温营血、助气化,凡属气血寒滞之症,多于调气理血之中酌加肉桂,如妇科寒郁经闭腹痛等症,每多选用;又在峻补气血之中,用肉桂为辅助药,可以鼓舞气血,促使阳生阴长,如十全大补汤。

附子则以回阳救逆之功见长,如四逆汤、参附汤中都用附子。

2、肉桂不仅与附、姜等祛寒等药同用能益火消阴,与参、地等补虚药同用能助阳益阴,而且可与寒凉药同用,如滋肾丸用少量肉桂以助气化,热病伤津及假寒真热等症,不宜应用。

【【【【三、暖肝散寒药】】】】主要用于寒犯肝经、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等证。

【1、吴茱萸】本品为云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肝、胃、脾、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杀虫。

主治:(1)吴茱萸温散开郁、疏肝暖脾,善解厥阴肝经的郁滞,而有行气止痛的良效。

其治胃腹冷痛,可配温中散寒的淡干姜或行气止痛的广木香;治寒疝少腹痛,可配理气止痛的台乌药、小茴香及川楝子;治脚气疼痛,可配舒肝活络的木瓜。

由于本品祛寒止痛之功甚佳,故在临床上又常配合桂枝、当归、川芎等品,治妇女少腹冷痛、经行后期。

还可配伍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治脾肾虚寒、腹痛泄泻。

(2)本品能疏肝理气,又有降逆止呕之功,故可用治肝胃不和而致呕吐涎沫,可配生姜黄连等同用。

**** 注:1、吴萸是厥阴肝经的主药,其性虽属大热,但在肝气郁滞的情况下,如有热象,亦可配合寒凉药同用,如左金丸,即以本品辅助黄连,治肝火胁痛、呕吐吞酸;又如戊己丸,用本品配伍黄连、白芍,治下痢腹痛。

2、本品温中散寒的功效,与干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吴萸、干姜,每常同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