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范进中举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
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有人却因此欢喜而疯。
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
一起进入课文《范进中举》。
谁来介绍一下吴敬梓?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他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儒林群丑的尔虞我诈、趋炎附势,使他洞察了世态炎凉,看透了科举制度的腐朽。
于是便创作了一部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共55回,本文选自第3回。
二、整体感知。
1、走进故事。
课文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了梗概,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梳理课文情节。
整体上由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两部分构成。
具体体现在:范进进学,岳丈祝贺;借钱遭骂,范进偷试;范进卖鸡,捷报到家;范进发疯,屠户治病;乡绅造访,馈银赠屋;范进送银,屠户回家。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
教师补充:范进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2、走进人物。
中举前后范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周围的人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胡屠户为例。
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对范进的外貌评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动作: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手颤抖,扯衣襟,千恩万谢,低头,笑迷迷。
范进、众乡邻、张乡绅的变化点名读文中相关词句。
范进──热衷功名,迂腐无能,中举前卑怯畏缩,逆来顺受。
胡屠户──欺贫爱富、贪图钱财、口是心非、前倨后恭…… 张乡绅──老奸巨滑,善于拉拢、攀附权贵。
19《范进中举》(学生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课2课时导学案课型: 新授课编写人: 穆静审核人: 九年级语文组使用时间: 第周第19课《范进中举》(吴敬梓)【文海拾贝】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和重难点】1.了解文学常识, 积累生字词。
(重点)2.理清故事情节, 学会从语言、动作描写中, 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3、掌握主题一: 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荼毒。
(重点)【学法指导】查阅资料、速读精读、圈点勾画、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奋斗历程, 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门槛。
跨过这道门槛, 则八抬大轿, 风光无限, 荣华富贵, 享用不尽。
有诗为证“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人吃惊, 中举了, 高兴疯了。
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科举制度的思索, 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 去寻求答案。
二、走近作家作品(查阅资料, 了解文学常识, 填充空白)吴敬梓(1701年~1754年), 字敏轩, 安徽全椒人, 代小说家。
生于豪门巨族, 却厌恶科举, 不慕荣利。
他的一生, 经历了由富裕而贫穷的过程。
他受尽冷遇, 体察到炎凉世态, 看到官吏徇私舞弊, 举子利欲熏心, 他便在《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本文节选自 , 它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这部书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
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全书用白话写成, 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 细节描写传神, 人物栩栩如生, 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资料链接: 科举制度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 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教学目的】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教学重点】1.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课时安排:1课时课堂类型: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投影仪、挂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
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
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
但作文水平低。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习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教法分析】《范进中举》之前有《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学生学完这两篇课文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采用引导、质疑、探究、迁移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幅对联“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样天翻地覆的人生际遇究竟是为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
二、检查预习这一环节检查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的情况。
1、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小说家。
2、作品简介《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以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记载他们的种种丑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
课文题目:《范进中举》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学习目标】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重点难点】1、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积累∙欣赏《登科后》唐·孟郊·七绝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
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
★★★【学习路径】☆☆导入课文: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出自宋汪洙《神童诗》)▲▲▲基础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腆(tiǎn)着肚子啐(cuì)在脸上避讳(huì)绾(wǎn )了头发星宿(xiù)攥(zuàn)紧带挈(qiè)桑梓(zǐ)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怀里(揣)。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连连答应。
(2)、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这里指写文章的功夫。
4、文学常识填空: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思考练习教师学生批注栏:【赏析】孟郊46岁那年进士及第,他按捺不住自己得意喜悦的心情,写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明确】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2)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明确】范进中举后众人对他的不同的态度。
(3)范进中举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中举后又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开端:范进进学,丈人贺喜。范进挨骂,坚持考试。
【明确】从此摆脱卑贱贫困的地位,踏上荣华富贵之路。
4.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了?
【明确】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的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明确】相同之处:两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不同之处:孔没有能够通过科举实现自身价值。范最终做到了这一点。孔当时社会的人们主要体现了麻木和冷漠,而范时的人们却是趋炎附势、嫌贫攀富但真正导致两个人最终命运的差异主要原因还是个人的性格特点差异。
五.课时小结,作业布置
这篇文章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画,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
5.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新人教版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2)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3)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致特征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绘,这种描写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可以强化艺术形象,加深读者的印象。)
中举前,范进进学回家,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贺喜,吃到日西时分,吃得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向他商议到城里去乡试的盘缠,被他一口阵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中举后,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前来贺喜。众人请他“治疯”,胡屠户“作难”,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凶神似的走到范进跟前广个嘴巴打将去,心里到底还是伯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打完不觉得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想一想,更疼得很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胡屠户跟着范进回家时,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看见张乡绅来拜见,他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范进给他两锭银子。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假装推脱。听了范进的话,他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预习指导:
1、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作揖()带挈()星宿()相()公
避讳()兀()自荼毒()解()元
绾()了头发细丝锭()子醉醺醺()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 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19 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一)读一读,识记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倒运:文中指遭遇不好;遇事不利。
犹倒霉。
腆着:顶着,挺着。
舍与:施舍给。
央及:文中指请求;恳请。
另指连累;拖累,如央及池鱼。
管待:照顾接待;用饭菜等招待。
商酌:商议,斟酌。
叙功:评功。
相与:结交。
唯唯连声:连声应答,以示顺从。
(二)积累知识1.了解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居扬卅I。
代表作《儒林外史》。
2.了解《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也称章回小说)。
全书共五十六回(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回非吴所作),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二百个人物。
小说假托明朝,实际描写了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心态和生活状况。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大约在1750年前后,作者50岁时成书。
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3、科举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积累基础1.课文选自,这是一部小说,作者,清代小说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
( )(2)到城里乡试。
出了场,即.便.回家。
( )(3)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 )(4)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
( )(5)车下..倒有一个主意。
(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2)根据中举前与中举后,把课文划分为两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3)简述故事情节。
2.句段品读阅读第一部分,回答(1)(2)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题名称:X进中举
课程模块及章节:第五单元19课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X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它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却有一个中心贯穿始终,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可以说,吴敬梓的这部作品达到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而教材中所收录的《X进中举》一是其中最能体现全书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讽刺艺术的。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培养学生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依据这一理念,并考虑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提问法:2、情境设置法:3、点拨法
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析X进这一人物形象,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难点:理解X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中秀才胡屠户“贺喜”(第1节)
中举前(1--4节)
借盘缠X进遭骂(第2节)
断炊烟X进卖鸡(第3- -4节)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2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2 新人教版教学目的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采用以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教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比较导入: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也可以运用对联等形式导入:2、对联导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二、指导预习、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 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3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19《范进中举》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9)huì10)shē11)wǎn 12)zǐ13)jiǎo 14)
zuàn
5.形近字比较:
揖、缉挈、契
6.易错词:绾发
7.阅读学案上的资料,并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对吴敬梓的了解。
备习检测内容:
1.查字典、词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解释词语的含义。
三、纵观全文,深入探究
1、科举制的毒害。对功名利禄的执着追求。
2、在笑的背后是作家对腐朽的科举制 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无情揭露和讽刺,抨击和鞭挞,轻蔑和否定,是作家愤世嫉俗的感情。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出现了哪些形象鲜明的人物?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简要概括。理出故事情节发展变化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跳读课文,分析人物:
问题:平翘舌、声调易错字
习惯性误读的字:带挈
Hale Waihona Puke 星宿报帖对策:辨析,强调。
问题:学生对形近字易混淆。
对策:学生辨析后,教师纠正讲解。
问题:对吴敬梓的常识常有误差认识不足。
对策:教师精讲、强调。
复
习
备习检测。
情境导入:
导语:同学们,演艺界有一句话叫“歌而优则演”,是从哪句话引申过来的?对,“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 范进中举教案2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19 范进中举教案2 新人教版
进中举为中心事件,采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范进、胡屠户、张乡绅、
乡邻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漠。
功名,狂喜之下他疯了,疯得很丑陋,也很可怜。
范进的悲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
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
求纳入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
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分析范进、胡屠户等艺术形象。
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
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
可怜的,从而抨击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某些人物的卑污灵魂,谴责了追求功名富贵
了一副对联,很好地概括了范
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你能用两个成语补充上面的一。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3篇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其他的反讽故事了,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一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4.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
范进中举是不是好比今天的人考上公务员了呢?欲知究竟,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作品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
受家族的影响,他少时热衷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不过,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他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性情豁达,不善治家,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到贫之变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其个人经历,使他对当时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之弊病有了深刻的了解,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卑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科举制度和《儒林外史》、吴敬梓2、学习用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刻画主人公范进热衷功名富贵神魂颠倒的形象。
3、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正确认识现代的考试,教育学生做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读书人。
教学方法:1、投影展示:科举制度常识;《儒林外史》简介;吴敬梓经历;2、朗读品味课文中的描写句子,体会范进热衷功名而神魂颠倒的可恶形象。
3、探究讨论:如何认识现代考试。
学情分析:学生对范进这个人物形象缺乏深刻的认识,只停留在好笑的层面;甚至有人还会认为范进是个值得学习的对象。
往年有人还认为范进是个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的认识范进这个人物形象,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教学分析:范进是科举考试的产物,也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从二十岁开始考试,经历了三十五年,一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
在这三十五年中,他的老母亲、老婆跟着他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
在这三十五年中,他受尽了老丈人的辱骂和旁人的冷眼,他低三下四、唯唯诺诺而麻木的生活着。
直到中了举人,这么多年的穷苦和屈辱突然消失,这突如其来的惊喜给范进极强的刺激,于是他疯了。
他的疯态让人啼笑皆非,获得成功的范进很快加入这个污浊的社会,在官场上很快变得左右逢源,圆滑世故。
因此范进是作者极力批判的对象,科举考试也是作者极力抨击的对象。
教学设计:一、导入1、解题:由“范进中举”引入科举制度。
(范进中了举人)古代的考试制度:投影展示(古代科举制度)。
目的:为了解人物形象作铺垫,积累文化常识。
2、背景介绍;范进的赶考经历。
范进从二十岁开始赶考,一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取得科举考试的资格。
紧接着在乡试中了举人的故事。
本文讲的就是范进在乡试中中举的故事。
二、梳理故事情节,赏析人物形象。
范进在中举前他是什么样子的?中举时是什么样子的?中举后又是什么样子的?由此得出范进的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唯唯诺诺;喜极而疯;左右逢源、圆滑世故的形象,是一个热衷功名富贵人格被扭曲的知识分子形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结构。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 )元作揖.( ) 兀.( )自带挈.( )绾( )了相.( )公细丝锭.( )子醉醺.醺( )腆.( )着肚子啐.( )在脸上星宿.( )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倒运:狗血喷头:不省人事:商酌:3.作者简介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作品简介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
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即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中举前后范进自己有什么变化?
出示范进中举前后吃住用地位变化的表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关资料,并通过范进中举前后对别人的态度变化,分析范进形象。
明确:范进中举前后境遇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
四、追本溯源,各抒己见。
出示自学指导四:
1、金榜题名,本是人生美事,可范进为什么疯了?结合范进发疯的段落,读,想象其心理,从而体会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思想的毒害。
五、作业(知识拓展):正确认识科举制度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吴敬梓
可笑可悲
胡屠户范进中举众乡邻张乡绅
——社会环境——
教学反思
郝丽敏:细心准备,是上好课的坚强基础。我在上一篇新课前,往往先把文章反复地看几遍,熟悉每一个要点,甚至要记住某句话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然后要勾画出文章的结构示意图,做到了然于胸。然后再去网络上查阅资料,尽可能扩大自己对文章有关的理解范围,因为广泛的知识储备会在课堂上激起智慧的火花,引起心灵的碰撞,成为教学中的亮点。最后是编写教案,构思教学思路,组织教学语言。这样在课堂上才能用流畅生动的语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积极能动的思考。
教师巡视,引导抓住重点。
三、再读课文,比较分析胡屠户、众乡邻等形象。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围绕范进中举,形形色色的人粉墨登场: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很明显,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结构。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 )元作揖.( ) 兀.( )自带挈.( )绾( )了相.( )公细丝锭.( )子醉醺.醺( )腆.( )着肚子啐.( )在脸上星宿.( )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倒运:狗血喷头:不省人事:商酌:3.作者简介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作品简介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
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即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5.背景链接本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范进是一个广东的老童生,从20岁开始应考,考了20多次,可谓屡试屡败,但他屡败屡试,终于在54岁那年得到学官周进的赏识,考中了秀才,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
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
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主要人物:情节:环境:2.讨论并归纳:文章结构,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3.情节梳理: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二)深层探究1.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1)从语言描写:中举前:中举后:(2)从动作描写中举前:中举后:三、拓展延伸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请你设想一下,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就此续写新结局,要求续写内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一、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范进的语句。
想想造成这种性格的成因。
(1)中举之前:描写:性格:成因:(2)中举之时描写:性格:成因:2.中举前后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速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来。
中举前:中举后:3.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4.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5.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表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6.张乡绅是个怎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7.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应了什么?8.主题归纳:(二)写法探究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二、拓展延伸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
(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结构。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jiè)元作揖.(yī) 兀.(wù)自带挈.(qiè)绾(wǎn)了相.(xiàng)公细丝锭.(dìng)子醉醺.醺(xūn)腆.(tiǎn)着肚子啐.(cuì)在脸上星宿.(xiù)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3.作者简介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作品简介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
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即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5.背景链接本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范进是一个广东的老童生,从20岁开始应考,考了20多次,可谓屡试屡败,但他屡败屡试,终于在54岁那年得到学官周进的赏识,考中了秀才,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
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
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主要人物:范进胡屠夫张乡绅老太太等情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不同的态度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2.讨论并归纳:文章结构,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1)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①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②第二层(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2)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①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②第二层(6~10段):写胡屠户治疯。
③第三层(11~结束):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3.情节梳理: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开端(范进被胡屠户教训及向他借钱赴考)发展(范进放榜当日因高兴过度而疯了)高潮(范进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清醒了)结局(范进醒后人们对他的巴结)(二)深层探究2.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胡屠户?表现胡屠户怎样的性格?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
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1)从语言描写:中举前:“现世宝”“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尖嘴猴腮”中举后:“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2)从动作描写中举前:“醉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中举后: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通过对比,对人物进行准确、逼真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表现胡屠户欺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那种趋炎附势的现象。
时人对权贵阿谀奉迎,对寒士则加以白眼。
三、拓展延伸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请你设想一下,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就此续写新结局,要求续写内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一、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范进的语句。
想想造成这种性格的成因。
(1)中举之前:描写:①对胡屠户的教训,他“唯唯连声”,还说“岳父见教的是”。
(语言描写)②为参加乡试去借盘缠,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他的表现只是“摸门不着”。
(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性格:已习惯于对人低三下四,对来自周围的轻蔑、嘲笑甚至侮辱都默默承受,不敢有丝毫反抗,卑怯屈辱到了极点。
成因:这种性格其实是在三十多年场屋困顿的生涯中形成的。
三十多年来,他怀着对功名的热切期望不断地应试,又不断地失败,除了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弄外,他什么也没有得到。
因此他的性格才会被如此地扭曲。
(2)中举之时描写:③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动作描写)(写出了范进未中举时穷困潦倒的程度,说明科考已让他家徒四壁。
)④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
(动作描写)(写出了范进不敢相信自己中举的心理,这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在心头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
)⑤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