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不应该回到改革开放前的政策
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摘要: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改革开放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顺应当今国际形势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关键抉择1978 年底,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一次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大会,是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在这次会议上批判了“两个凡是”,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了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不得不改革。
而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为后起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在竞争中差距明显被拉大。
面临国内的严重困难和国际竞争的巨大挑战,我们只有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态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指出“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何全面的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
如何全面的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一篇:如何全面的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1、从理论层次上来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统一性相辅相成,因而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应当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同时事物的性质是由其主要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因而我们在评价一件事物的时候必须抓住重点,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以管窥豹、以偏盖全。
2、从实际来看,首先我们要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了解社会主义改革是什么。
从改革的领域来看社会主义改革是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它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了改革开放。
3、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
十年文革使中国的经济趋于崩溃的边缘,而国际上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与西方欧美国家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多年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这使得我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心的社会主义改革刻不容缓。
4、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式改革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沿海城市迅速发展,一座座的高楼大厦哦拔地而起,现代化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中国的发展也被誉为世界奇迹。
凭票购物的物资紧缺时代很快的慢慢的成为了过去,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骄傲的向我们展示着改革开放的成果。
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了我国外交、文化、教育的领域的发展,中国焕发了前所未有的青春与活力。
但同时我们能够看到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效果。
改革开放使中国刮起了一场崇洋媚外的文化风潮,盲目从外使中国历史悠久的精深文化濒临灭绝,同时现在最突出的就是贫富差距差距了急剧拉大,这些导致了中国的社会治安问题频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东部沿海城市的城市病也逐渐显现,同时一些地区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无法治愈的损害,而这些问题都是改革开放所不能忽视的。
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六)
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从世界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突破思想藩篱,砥砺创新勇气,激发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大势使然,是“内忧外压”的形势逼出来的。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却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发达国家纷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向现代化社会转型。
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在生产效率方面,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1978年中国人均GDP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1/20,美国的1/30。
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年左右。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万工人,相差14.5倍;法国戴高乐机场,1分钟起落1架飞机,1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1小时起落2架,还搞得手忙脚乱。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之大令人震撼,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压力之巨,也前所未有。
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必须作出历史的选择:要么按照“两个凡是”的思路走下去,在僵化思维的束缚下,固守老一套做法,其结果是人民难以摆脱匮乏的物质文化生活,国家难以追赶世界浪潮,甚至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要么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拓前进,突破观念和体制障碍,实行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其结果是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的变化符媛 101221107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计划的安置就业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此,我国开始了城市就业制度的改革。
本文主要围绕着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就业制度的变化而展开。
主要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论述了我国就业政策的特征、弊端、变化等。
现在,我国基本的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政策体系。
关键字:改革开放就业政策劳动力失业人员正文: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解决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我国人口和劳动力的总量巨大,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就业岗位。
我想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就业制度的比较,找出我国就业存在的根本的问题,并且通过现阶段和过去的比较找出就业政策改进的地方,吸取过往的经验。
希望能够通过此研究来完善我国的就业政策,解决民生问题,做到切实的为人民服务,使大多数人能够通过就业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改革前城市就业政策的主要特征(一)劳动政策以指令性劳动计划为基石。
(二)就业政策以统包统配为基本特征(三)用工政策以国家固定工为主体二、改革前城市的就业政策我国城市就业政策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当时我国面临着一次比较严峻的失业高峰期。
旧中国遗留下了大量的失业人员等待就业。
为此,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把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一级企业富余员工全部包下来,对失业者除了通过发展生产来吸收就业以外,还严格限制企业辞退职工,并鼓励自谋职业,以及通过以工代赈、生产自救、回乡生产和移民垦荒等途径来解决失业问题。
当时的城市就业政策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目标,一是试图通过计划安置的手段达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从而保证城市工业化建设对劳动力的需要,尤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对各类劳动力的需要。
二是通过计划安置手段保障城市劳动者的就业,以避免城市失业的问题。
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致 性
中 国共 产 党 始 终 坚 持 把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普 遍 原 理 同 中 国 具 体 国 情 相 结 合 ,努 力 探 索 符 合 中 国
命 ”,党 在 思 想 指 导 、 方 针 政 策 和 实 际 工 作 上 都 犯了 “ 左 ” 的 错 误 。改 革 开 放 后 的 探 索 对 改 革 开 放前的继承和发展 着重在 1 9 5 7 年 之 前 ,而 对 于
训 。 但 不 管 是 成 功 的 经 验 ,还 是 失 败 的 教 训 ,都
是 党 的 宝 贵 财 富 。这 一 历 史 时期 的探 索 和 实 践 ,
虽 然 存 在 很 大 差 别 ,但 两 者 绝 不 是 彼 此 割 裂 的 ,
更 不 是 根 本 对 立 的 ,而 是 具 有 内 在 的 继 承 性 和 本
发 展 。 这 种 继 承 和 发 展 ,主 要 体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第 一 ,坚 持 实 事 求 是 的 思 想 路 线 。1 9 7 8年 党 的十一 届 三 中 全 会 确 立 了 “ 解 放 思 想 ,实 事 求
是 ” 的 思 想 路 线 ,破 除 了 “ 两 个 凡 是 ” 的束 缚 , 重 申 实 践 是 检 验 真 理 的 唯 一 标 准 ,对 “ 文 化 大革
1 0 0 8 7 2 。
・
5・
改 革 开 放 以后 的 ” … 。而 改 革 开 放 以来 ,党 对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的 探 索 ,对 中 国社 会 基 本 矛 盾 和 主 要 矛 盾 的 认 识 ,都 是 对 上 述 思 想 认 识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也 是 对 这 一 时 期 方 针 政 策 、 实 际 工 作 的 继 承 、发 展 和 创 新 。 党 改 变 了 “以 阶 级 斗 争 为 纲 ” 的错 误 指 导 思 想 ,确 立 了 以 经 济 建 设 为 中 心 和 全 面 推 进 改 革
改革开放40多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发展进步最好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40多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发展进步最好的历史时
期!
改革开放40多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发展进步最好的历史时期!
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考察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
1、从和平与稳定方面来看:中国创造了长期和平稳定的局面!
2、从繁荣进步来说: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举世瞩目!
3、从体制机制改革及政策方面:体制机制越来越好,各项政策深得民心!
4、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越建越好,出行更加方便!
5、科技进步方面,可以说日新月异!
6、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老百姓幸福感增强等!
二、从三大段的历史时期来分析、考察!
1、晚清时期:1840-1911(71年)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中国的开端:
晚清时期,中国外患内乱,半殖民地半封建,民生凋敝。
2、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38年)共和政体开启!
民国时期,中国战乱不已,内、外战频仍,人民苦不堪言!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1)1949-1979(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政治运动不断,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低效率及发展迟缓,人民的温饱得不到保障,封闭僵化。
(虽然也有建设与发展,但总体落后,被世界拉大了距离)。
(2)1979--至今: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跨入了发展进步的快车道!
实际上,中国真正的发展进步,步入正轨,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过去的40多年是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没有的,上述的改革开放六个方面,都是历史上最好的,中国走上了历史的正
途,故今天的中国人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赶上了好的时代,要学会从历史的比较中,感悟幸福,珍惜应有的一切,享受这一切!。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后我国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的发展,这是否是历史的倒退抑或我们本就应取消其发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是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长期以来,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学者,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符合我国的特殊国情,是具有中国特色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伟大举措。
2、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也应该根据自己实际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实际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来选择发展自己的手段和途径,哪一个手段有利于发展自己,就拿来用之。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一直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为了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排斥市场经济。
这种传统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词语不问条件和情况的照搬照抄。
个人私人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现实的推动和促进意义,它及时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它的快速成长和稳步发展就是极有力的社会实践证明。
完全符合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状态和现实经济发展形势和发展方式,是积极的,是好的,应给予扶持和政策法律的保护新增个体、私营经济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1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2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3成为全社会投资主要力量4扩大了社会就业,近期更发展为就业岗位的主渠道5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发展,其中突出地表现在第三产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上面6成为改变西部地区落后面貌的主体力量7推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成为推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力量。
为何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问题和为什么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开放学号2009476041专业09政行姓名乔儒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三十年来中国国内的几个重要的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凸显,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首先,两极分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贫富差距问题则成为了当前社会矛盾中的一个焦点。
甚至有人谈到,中国的两极分化已经将中国带出了没有阶级压迫的时代。
我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组数据:巴西目前的基尼系数约为51.5%;而中国的基尼系数则不明确,从官方说法的0.47,到学者估算的0.49(茅于轼),民间估计值0.59(网上搜到的数值)。
这样,我们可以参考巴西的贫富差距:“巴西仍是全球贫富悬殊现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巴西最富裕的10%人口掌握了国家一半的收入,只有1%的收入流入最贫困10%人口手中。
”那么,中国的贫富差距自然不言而喻。
我认为,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矛盾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在中国的低收入者主要是广大农村的农民,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
收入和他们的支出是很难成正比的,物价的上涨,农资的上涨都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压力。
尽管中国在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一部分负担,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是远远不够的。
不要认为取消农业税是对农民们的一种莫大的恩赐,更不要常常把这个挂在嘴边宣传,因为要知道在西方国家中,他们不仅在很多年前就取消了农业税,而且在惠农政策方面也是很有力度的。
而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关键就是提高农民的收入。
所以在解决农民低收入问题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其次,经济改革问题。
记得在1998年朱镕基总理上任之后曾说,要结决大部分国企亏损的问题。
5年过去之后,在他的不懈的努力之下,大部分国企不但解决了亏损问题,并且扭亏为盈。
当时特别佩服朱总理的睿智和铁腕。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雄关漫道,国步艰难,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一系列探索,究竟怎么评价这些“选择”,一直是历史学界讨论的热点。
近日,现代中国研究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萧冬连出版了《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一书,在他看来,中共的这些选择,包括建国初期放弃新民主主义阶段,以及之后的全盘效仿苏联,1957年的超赶及“大转弯”,在当时都有着历史的、观念的因素起作用。
而反击右派、发动文革等事件,固然直接源于毛泽东的决断,也是制度与政治生态等组成的复杂合力所致。
新浪历史访问萧冬连先生,重新评估这些“选择”的决策过程及其政治影响。
1949年以来中国的五次抉择新浪历史:您新出的这本书的副标题叫“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您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是具体哪五次吗?萧冬连:这本书是博源基金会丛书中的一个选题,主要是对几十年来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做一个逻辑的梳理,当然,对历史的梳理可以有不同的视角或者切入点,比如社会生活史视角、知识分子心灵史视角等都可以。
但是我认为,这几十年的发展,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执政党的理论、路线以及由此形成的基本体制制度。
从这个角度我把它概括成五个阶段,或者说五次选择:一是实现新民主主义;二是仿效苏联模式;三是追寻赶超之路;四是发动继续革命;五是转向改革开放。
这五次选择实质上是两个过程,也就是从走进传统的社会主义到逐步地走出传统的社会主义。
一共是四次选择还是五次选择,问题在于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
开始搞的新民主主义是一个策略性的东西?还是真的想搞一段新民主主义?我认为当时是想搞一段新民主主义,有时说是搞三个五年计划,有时说是20年、30年。
后来实际上没有搞这么长的时间,从1953年开始基本上放弃了新民主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被放弃的选项:中共为何放弃新民主主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浪历史:我们在1940年发表的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可以看到,所谓新民主主义,体现在在政治上,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为什么坚持改革开放不能走回头路
为什么坚持改革开放不能走回头路历史抉择必由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重要的是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坚持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为什么在改革开放问题上不能走回头路。
首先,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
随着实践的发展,它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根本上是适应的,但也有不适应的地方。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不适应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从实践上来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回顾历史可以看出,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们曾经在相当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模式,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特别是当年“左”的错误的逐步发展,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而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度拉大,社会主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使我们清楚地发现了体制上的弊端,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正如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指出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开放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从此党和国家满怀信心地重新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用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来看,30年前启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30年后的今天,改革开放仍然是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1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的关系
1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的关系?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2.毛泽东的一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有人说他好,因为他建立了一个新中国;有人说他不好,因为在他的事迹中,出现了文化大革命。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待毛主席的看法可能都不太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导演了一个传奇。
他的父亲不是当官的,给不了他权力;也不是带兵的,给不了他军队;也不是个富翁,给不了他资金。
他只是一个出身在湖南的一个农村家庭的一个普通农民,也许,那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平凡生活才是才是他最好的生活方式,如果他也是这样想的话,那么中国可能就少了一个伟大的人物,而多了一个平凡的农民。
但,他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既然是这样,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做一个唤醒这头雄狮,让全世界都听到它的怒吼呢?他知道,他没有兵,没有权,也没有钱,但他更知道他有思想,他有决心,有双手,所以他离开了那平凡的生活,向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进发,最后,他成功了!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
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
他使历史显得渺小。
——巴基斯坦前总理本·布托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提高经济效率
通过改革,市场机制的 引入提高了经济效率, 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
增强经济活力
改革激发了企业和市场 的活力,促进了经济的 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 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 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 康的跨越。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
体制不适应
改革开放前,农村经济体制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 适应,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差距扩大
由于政策偏向城市,导致城乡差 距不断扩大,农民生活水平难以 提高。
04
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的现状
经济结构单一
0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城市经济结构主要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体制不适应
01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存在不适应的
问题,导致城市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政策限制
02 改革开放前,城市经济发展的政策限制较多,私营经
济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资金短缺
03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资金短缺,
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05
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对城市经济进行调控。
02
经济体制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逐步放开对
城市经济的限制,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
03
市场化改革
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城市经济逐渐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开始拥
有更多的自主权,市场开始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城市经济的发展问题
为主,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相对较少。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被公认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催化剂,从而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回顾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探讨那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一、封闭式经济体制的局限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一直采取封闭式的经济体制,即计划经济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资源配置具有高度集中的权力,企业经营活动严格受限,市场竞争有限,信息流通不畅。
因此,经济活力受到了严重阻碍,效率低下,产出水平较低。
二、工业化进程的缓慢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非常缓慢。
工业发展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轻工业和重化学工业为主导。
重化学工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增长,但由于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均,使得工业化进程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三、农村经济的困境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农村经济一直处于困境之中。
农业生产方式陈旧,农民缺乏土地产权,农产品价格由政府控制,农民的劳动收入极低。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外贸和外资受限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贸和外资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国家实行了高度保护主义的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外资的开放。
这导致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较为有限,中国无法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外资来推动经济进步。
五、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增长存在不稳定性。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而非市场自发力量的推动。
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使得经济运行处于高风险状态。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封闭式经济体制、工业化进程缓慢、农村经济困境、外贸和外资限制以及经济增长不稳定性等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则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开启了全新的发展时代。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
封闭经济环境
与国际市场的交流有限,外贸活动 相对较少,国内经济发展相对封闭 。
农业为基础
中国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大部分人 口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和服务业相 对欠发达。
中国经济的总体状况
01
02
03
经济增长缓慢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和缺乏市场机制的激励, 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结构失衡
计划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方式
01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计划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决定
生产和消费的方向和规模。
生产与需求失衡
02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往往难以准确反映实际需求,导致生产与需
求之间经常出现失衡,造成资源浪费和短缺现象。
国家主导
03
国家在经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市场机
制被严重限制。
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农村生产力 得到解放。
试点城市改革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的设立,为外资企业和国内改 革提供了试验田。
价格改革
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实行市场价格,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改革开放前的思想观念转变
01
破除教条主义
人们开始认识到教条主义的局限性,追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农业落后:长期以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导致农业 技术落后,农村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 慢。
工业化进程:政府通过提取农业剩余,加快工业 化进程,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些特点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 迅速发展,但也留下了诸多问题和挑战,为后来 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历史的背景和动力。
03 经济体制与政策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改革开放的政策于1978年实行,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卓越成就。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状况却相当落后和不发达。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状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是当时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大约有80%的人口从事农业,而且农民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大规模的集体化和农业合作化政策导致了农民的土地流失,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此外,自然灾害经常困扰着农民,使得粮食产量不稳定。
其次,工业水平相对薄弱。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工业部门缺乏现代化技术和设备。
重工业的发展侧重于军工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轻工业则相对滞后。
工业品的品质和数量都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而且工业生产过程中也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第三,对外贸易状况不尽人意。
由于外部孤立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对外经济活动非常有限。
国际贸易主要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外贸易额相对较低。
此外,由于国内工业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不足,对外贸易逆差较大,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四,科技和教育落后于国际水平。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由于政府投资的不足,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缓慢,导致技术进步缓慢。
此外,教育体系也相对不健全,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低,人才培养相对不足。
这些因素导致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然而,改革开放政策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经济改革的核心是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随着企业的自主经营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纪元。
首先,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实现了粮食自给和农业生产的多样化。
其次,工业改革成就显著。
市场化的改革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内外资本,推动了国内企业的发展。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被改革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被改革正方,应该改革。
首先,我们要明确辩题中的“改革”是指对什么进行改革。
如果是指对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或者经济政策进行改革,那么我们认为改革是必要的。
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旧有的制度可能已经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其次,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历史上许多国家都通过改革实现了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比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而不进行改革,就意味着停滞不前,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最终会被淘汰。
再者,改革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进行改革,这些问题和矛盾就会越积越多,最终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危机。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改革是为了实现民生福祉。
社会的改革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权益。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人民享有更多的权利和福利,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改革是必要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是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支持改革。
反方,不应该改革。
首先,改革可能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在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比如一些国家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就出现了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的情况,给人民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其次,改革可能会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
在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人因为改革而受益,而另一些人因为改革而受损。
这样就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满和抵触,甚至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再者,改革可能会破坏社会的稳定秩序。
一些既得利益者可能会因为改革而失去原有的利益,导致社会的秩序被破坏,甚至引发社会的动荡和危机。
最后,改革可能会破坏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在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念,导致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破坏。
论改革开放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
改革开放实施以来,中国崛起的步伐另世人惊叹,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西方对中国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许多质疑。
邓小平同志去世后,他们对中国的下一代领导人能否领导中国继续前进提出质疑;香港回归前,他们怀疑香港能否继续保持繁荣;汶川地震,他们怀疑震后的中国是否有能力继续承办奥运会;2008年金融风暴,他们又质疑中国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等等,甚至我们有些中国人也对自己的发展模式心存疑虑,而不管是西方的怀疑还是中国人自己的疑虑,我们都予以了坚决有力的回击,而这正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结果。
历经磨难的中国人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决不能走回头路。
一、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从世界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
[1]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主旋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有着深刻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前,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认识上的错误,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2]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思想僵化,使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和挫折。
后来又提出了“两个凡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依旧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一系列“左”的政策依旧存在。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出于缓慢发展和停止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甚至出现了大陆不如台湾的说法。
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尽快结束这种局面,迈出新的步伐。
就国际背景来说,20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而中国在这一阶段错失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世界差距明显拉大。
1978年12月,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出号召:“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中国最值得担心的是什么
中国最值得担心的是什么中国建立市场经济非常不容易。
我们从计划经济时期完全否认市场,到改革开放之后部分承认市场,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完全承认市场,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
而现在,社会上又开始蔓延着对市场经济的误解和不信任。
这种误解和不信任如果演变为更多的反市场政策,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会面临非常大的风险,比环境破坏的后果更严重。
这时候,需要经济学家站出来,澄清和捍卫市场经济。
从历史看市场经济的奇迹要讲市场经济对人类的贡献,就要回顾历史。
根据美国伯克利大学经济学家德隆的研究,在人类历史上,从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万年间,人类花了99.4%的时间,即到15000年前,世界人均GDP达到了90国际元(这是按照1990年国际购买力核定的一个财富度量单位)。
然后,又花了0.59%的时间,到公元1750年,世界人均GDP翻了一番,达到180国际元。
从1750年开始,到2000年,即在0.01%的时间内,世界的人均GDP增加了37倍,达到6600国际元。
换句话说,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250年――也就是0.01%的时间里创造的。
可以看到,从250万年前至今,在99.99%的时间里,世界人均GDP基本没什么变化,但在过去的250年中,突然有了一个几乎是垂直上升的增长。
世界最主要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经济增长都主要发生在过去一二百年的时间里。
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过去30年。
仅仅数字还不能说明所有问题。
想象一下,我们的祖辈,也就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普通的中国人,能够消费的东西,和古代秦汉隋唐时期没多少区别,甚至还不如宋代。
而我们今天能消费的东西,是过去的100年前的人无法想象的。
有人测算过,按照零售商库存记录的商品种类计算,在250年前,人们能够消费的商品种类大致是上百种而已。
而现在,我们能消费的产品种类有上亿种。
1820年的时候,世界的人均预期寿命是26岁,与古罗马时代差不多,到2002年变成了67岁。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正文)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摘要: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改革开放对中国是利是弊,如何去评判?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辩证的去看待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对改革开放利弊评判的问题。
本文借助所学的自然辩证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分析了改革开放对我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改革开放;两面性;矛盾的主要方面1引言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多年了,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是经济的发展,从78年的贫困落后到今天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华民族已开始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这些经济成就值得每个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饱受诟病。
环境污染,腐败滋生,外来不良思想的入侵,贫富差距加大……如何正确评判改革开放的成果,这要求我们使用自然辩证法归根溯源,客观地去看待它。
2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弊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在三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不能去忽视的,必须认清其成就和弊端。
2.1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已过去三十五年了,其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言而喻的,这要归功于国家的有力政策和科技的发展。
试想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想想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中国是何等的衰败,持续十年的经济倒退让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由封闭半封闭的社会主义社会,变为高度开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由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国内外的观察者都很少有分歧,就是中国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逐渐使中国从一个人均GDP只有199美元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走进了人均GDP 5432美元(国家统计局2011年数据),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中国不应该回到改革开放前的政策
中国左派的根本性问题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事实认识不清. 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很多关键的历史事实和数据暂时还没有或不能对社会公开.我同样不能告诉你们. 另外,改革开放前的很多关键统计数据完全不真实,或者统计方法不科学,不合理,不正确.所以几乎没有参考价值.我现在只好利用有限的公开的事实来说明. 我们来比较一下三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
3.1. 中国的几个发展阶段:
3.1.1. 从1953年到1958年, 中国在经历了连续13年战争之后的生产恢复期之后.在苏联的影响下,经历了几年的稳定发展. 其间,苏联为了拉拢中国对抗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给中国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对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工业产品甚至一些机器设备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买到.但整套的工业技术通常是没有国家肯卖的.但当时的苏联以不贵的价格卖给了中国.这是很罕见的.中国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很快.
3.1.2. 从1958年到1978年的二十年,中国因为思想比苏联阵营更左,或说认为苏联太右,因此与苏联决裂.
3.1.3. 从1978年到1992 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这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度时期. 这一时期的年均GDP发展速度接近10%.
3.1.
4. 从1992年到现在是市场经济时期. 这一时期的年均GDP发展速度接近10%. 在西方国家,人们对中国的态度已经从以前的轻视和拉拢中国对抗强大的苏联,变为了担心,恐惧甚至敌视.因为这样下去再过十几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美国还能”称霸”(用西方自己的话叫”主导”)世界多久?
3.2. 印度的几个发展阶段:
3.2.1. 从1947年到1980年,印度在尼赫鲁风格的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下,经历了缓慢的发展,平均年GDP发展速度3.5%. 由于人口增长,实际人均产值平均年发展速度不到2%,被西方国家讥笑为”印度式的发展速度”. 但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由于大量采用化肥,良种和兴修水利,印度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实现了自給自足.当然,由于贫富差距,很多穷人仍然吃不饱.到现在仍然如此.
3.2.2. 从 1980到2000年, 印度的年均增长率为5.5%. 1991年,印度由于外汇储备枯竭,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威逼利诱下,开始向自由和开放的市场经济改革.
3.2.3. 从2000年到现在,其年均增长率为7.8%
3.3. 南朝鲜的几个发展阶段:
3.3.1. 从1953年到1960年, 在李成碗的极权统治下,南朝鲜的经济发展速度很一般,乏善可陈.
3.3.2. 从1961年朴正熙军人独裁统治开始到1998年, 南朝鲜的经济飞速发展.年均速度大约10%. 现在南朝鲜的经济现在已经进入发达工业国家行列.
3.4. 国家间的比较:
3.4.1. 在1950年代初, 中国,印度和南朝鲜的发展水平应该差不多. 都是很贫穷落后的农业国. (二战结束前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投资大多投在矿产资源丰富的朝鲜北方. 南方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很少. 日本统治时期的企业的中上层绝大多数都是日本人.战后回到日本.因此留给南朝鲜的工业,技术,人才都不多.) 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现代工业很少.而且吃不饱饭,闹饥荒. 英国人在印度农村的种性制度基础上延生出了农奴制度.
3.4.2. 在1980年,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中国人都知道,当时打开国门,才发现我们落后太多了.当时的南朝鲜和台湾经济都已经起飞了. 甚至连东南亚国家也比我们富裕.印度当时的工业规模和基础都比我们差一些,农业好一些.总体说应该跟中国差不多,是当时两个又大又穷的大国. 事实上当时的印度人是很瞧不起中国的.他们城市的高楼大厦比我们多,不少方面比我们先进.
3.4.3. 在2000年时,中国的人均产值达到了南朝鲜1980年的水平.
3.4.4. 现在(2011年), 中国的人均产值是印度的2.2倍(以购买力计算). 印度的主流媒体每天都在讨论为什么中国把印度甩在后面了.印度应该怎么办才能奋起直追. 他们的主要结论是民主印度的各级政府不仅太腐败,而且跟中国政府比,管理能力太差.
中国人习惯上因为印度的种性制度而非常瞧不起印度人,认为他们根本不能和中国人相比.这基本上是错误的偏见.印度自独立起就废除了种性制度. 而且通过就业和升学等方法优待低种性者.在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中, 种性已经很难说是一个显著妨碍当今印度经济发展的因素了. 另外,在西方国家的中国人都知道,印度人并不比中国人笨.他们在很多方面比东亚人有优势.例如他们的推理能力强,升入公司高级管理层的比例远高于中国人等东亚人.
3.5. 总结:
比较中国和印度可以发现, 由于中国现在的人均产值是印度的2.2倍(按人均购买力PPP计算). 按前面所说的中国和印度近30年的增长率来倒推,并校正人口增长率可得: 在1980年,中国的人均产值大概应该是印度的1.5倍. 从1953年到1958年,假设中国的发展速度为年均10%, 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内增长速度应该是印度的1.25倍. 因此,在1958到1979年间,中国的总发展应该是印度的1.2倍.相当于年均人均增长比印度快1.3%, 这相当于年均人均增长率为3.3%. 这显然远慢于中国改革开放后大约年均人均9%的增长速度.
比较中国和韩国可以发现, 由于两国在五十年代起步时基础差不多. 而在1980年时中国人均产值落后韩很多. 这说明中国在1958到1979年间,中国的平均发展速度应该比韩国10%的发展速度落后很多, 也自然比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平均发展速度(同样是大约平均10%)落后很多.
西方国家在50年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 六十年代为5%, 七十年代为3%. 平均为4%. 也就是说,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几乎没有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