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蚁群算法求最佳哈密顿1
蚁群算法详细讲解83页PPT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蚁群算法详细讲解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蚁群算法及案例分析精选全文
群在选择下一条路径的时
候并不是完全盲目的,而是
按一定的算法规律有意识
地寻找最短路径
自然界蚁群不具有记忆的
能力,它们的选路凭借外
激素,或者道路的残留信
息来选择,更多地体现正
反馈的过程
人工蚁群和自然界蚁群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优先选择的都
是含“外激素”浓度较大的路径; 两者的工作单元(蚂蚁)都
正反馈、较强的鲁棒性、全
局性、普遍性
局部搜索能力较弱,易出现
停滞和局部收敛、收敛速度
慢等问题
优良的分布式并行计算机制
长时间花费在解的构造上,
导致搜索时间过长
Hale Waihona Puke 易于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算法最先基于离散问题,不
能直接解决连续优化问题
蚁群算法的
特点
蚁群算法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由于蚁群算法对图的对称性以
及目标函数无特殊要求,因此
L_ave=zeros(NC_max,1);
%各代路线的平均长度
while NC<=NC_max
%停止条件之一: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 第二步:将m只蚂蚁放到n个城市上
Randpos=[];
for i=1:(ceil(m/n))
Randpos=[Randpos,randperm(n)];
end
Tabu(:,1)=(Randpos(1,1:m))';
scatter(C(:,1),C(:,2));
L(i)=L(i)+D(R(1),R(n));
hold on
end
plot([C(R(1),1),C(R(N),1)],[C(R(1),2),C(R(N),2)])
Matlab蚁群算法
实现蚂蚁移动和信息素挥发机制
蚂蚁移动
根据蚂蚁的移动规则和信息素值,让蚂 蚁在解空间中移动,并记录其路径。
VS
信息素挥发
模拟信息素的挥发过程,降低信息素值, 以反映信息的衰减。
迭代优化和结果
迭代优化
通过多次迭代,让蚂蚁不断寻找更好的解, 并逐渐逼近最优解。
结果输出
输出最终找到的最优解,以及算法的性能指 标,如收敛速度、最优解质量等。
05 Matlab蚁群算法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分析
并行性
鲁棒性
全局搜索能力
易于实现
蚁群算法是一种自然启发的优 化算法,具有高度的并行性。 在Matlab中实现时,可以利用 多核处理器或GPU加速技术进 一步提高并行计算能力,从而
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
蚁群算法对初始参数设置不 敏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这意味着在Matlab实现时, 即使初始参数设置不当,算
法仍能找到较优解。
蚁群算法采用正反馈机制, 能够发现多条优质路径,具 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这 有助于在Matlab中解决多峰、 离散、非线性等复杂优化问
题。
蚁群算法原理相对简单,实 现起来较为容易。在Matlab 中,可以利用现有的工具箱 或自行编写代码来实现该算
法。
缺点分析
01
计算量大
蚁群算法在解决大规模优化问题时,计算量较大,可能 导致算法运行时间较长。在Matlab实现中,可以通过优 化代码、采用并行计算等技术来降低计算量。
Matlab蚁群算法目录来自• 蚁群算法简介 • Matlab实现蚁群算法的步骤 • 蚁群算法的参数调整与优化 • Matlab蚁群算法的案例分析 • Matlab蚁群算法的优缺点分析
01 蚁群算法简介
蚁群算法步骤
蚁群算法步骤蚁群算法是一种模拟蚁群觅食行为而设计的启发式算法,常用于解决优化问题。
它通过模拟蚂蚁在寻找食物时释放信息素的行为,从而实现对解空间中最优解的搜索。
下面将介绍蚁群算法的步骤和相关参考内容。
1. 初始化参数蚁群算法需要初始化一些参数来控制算法的行为。
常见的参数包括蚁群规模、信息素的初始浓度、信息素更新参数、启发式信息的重要程度等。
初始化参数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算法的搜索性能,因此有关参数设置的参考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2. 构建解空间解空间是指问题的所有可能解的集合。
在蚁群算法中,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和约束条件来合理地构建解空间。
常见的解空间构建方法包括使用离散化技术对问题进行建模、定义合适的解表示方式等。
3. 初始化蚂蚁群体在算法开始时,需要初始化一群蚂蚁。
每只蚂蚁在解空间中随机选择一个初始位置作为当前位置,并将该位置视为它的路径。
4. 蚂蚁移动每只蚂蚁根据信息素和启发式信息的指导,在解空间中移动。
蚂蚁的移动规则是通过概率选择的方式确定的,通常使用轮盘赌法来计算概率。
蚂蚁在移动时会释放一定量的信息素,并且会根据当前位置和移动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来更新路径。
5. 信息素更新蚁群算法中的信息素是蚂蚁释放在路径上的一种化学物质,用于引导蚂蚁的移动。
信息素的更新策略是蚁群算法的核心之一。
一般情况下,信息素的更新包括全局更新和局部更新两种方式,全局更新用于增强较优路径上的信息素,而局部更新则用于增强蚂蚁移动路径上的信息素。
6. 重复迭代蚂蚁群体的移动过程和信息素的更新过程是交替进行的,直到满足停止条件为止。
停止条件可以是达到指定的迭代次数、达到指定的运行时间、找到满意的解等。
蚁群算法通常需要多次迭代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因此迭代的次数也是需要合理设置的参数之一。
蚁群算法的步骤通常包括上述几个方面,具体的实现还需根据具体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参考相关的研究论文、书籍和网络教程等来了解蚁群算法的具体实现方法和优化技巧。
蚁群算法思路
蚁群算法思路蚁群算法是一种模拟蚂蚁行为的计算方法,它通过模拟蚂蚁在寻找食物时的行为,来解决一些优化问题。
蚁群算法具有自组织、并行计算和适应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路由优化、组合优化、图像处理等领域。
蚂蚁寻找食物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的优化问题,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会释放一种称为信息素的化学物质,用来向其他蚂蚁传递信息。
当蚂蚁发现一条路径可以到达食物时,它会在路径上释放更多的信息素,这样其他蚂蚁在选择路径时就更有可能选择该路径。
同时,信息素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挥发,使得蚂蚁对于新路径的选择更加灵活。
蚁群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利用信息素的正反馈机制来实现优化。
在算法的初始化阶段,蚂蚁会随机选择路径进行探索,并在路径上释放少量的信息素。
然后,在每一轮迭代中,蚂蚁会根据信息素浓度和路径长度来选择下一步的行动。
当蚂蚁到达食物后,它会根据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更新信息素,并返回到起点。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素浓度会被不断更新和调整,从而使得蚂蚁在下一轮迭代中更有可能选择更优化的路径。
蚁群算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在复杂的优化问题中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案。
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素的正反馈机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渐找到一条较优化的路径。
这种自组织的行为能够使得整个群体逐渐趋向最优解,并且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即使在信息素浓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找到较优的解决方案。
然而,蚁群算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蚁群算法的收敛速度较慢,需要进行多轮迭代才能找到较优的解决方案。
其次,蚁群算法的参数设置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调整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
此外,蚁群算法对问题的建模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否则可能无法得到较好的结果。
蚁群算法是一种模拟蚂蚁行为的计算方法,通过模拟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的行为,来解决一些优化问题。
蚁群算法具有自组织、并行计算和适应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路由优化、组合优化、图像处理等领域。
虽然蚁群算法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合理的参数设置和问题建模,仍然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
蚁群算法——精选推荐
蚁群算法⼀、蚁群算法蚁群算法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澳⼤利亚学者Marco Dorigo等⼈通过观察蚁群觅⾷的过程,发现众多蚂蚁在寻找⾷物的过程中,总能找到⼀条从蚂蚁巢⽳到⾷物源之间的最短路径。
随后他们在蚂蚁巢⽳到⾷物源之间设置了⼀个障碍,⼀段时间以后发现蚂蚁⼜重新⾛出了⼀条到⾷物源最短的路径。
通过对这种现象的不断研究,最后提出了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在解决(即TSP问题)时,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
⼆、基本⼈⼯蚁群算法原理运⽤⼈⼯蚁群算法求解TSP问题时的基本原理是:将m个蚂蚁随机地放在多个城市,让这些蚂蚁从所在的城市出发,n步(⼀个蚂蚁从⼀个城市到另外⼀个城市为1步)之后返回到出发的城市。
如果m个蚂蚁所⾛出的m条路经对应的中最短者不是TSP问题的最短路程,则重复这⼀过程,直⾄寻找到满意的TSP问题的最短路径为⽌。
为了说明这⼀个算法下⾯⽤⼀个算法流程图来表⽰⼀下:三、蚁群算法中涉及到的参数及其符号::蚂蚁数量,约为城市数量的1.5倍。
如果蚂蚁数量过⼤,则每条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趋于平均,正反馈作⽤减弱,从⽽导致收敛速度减慢;如果过⼩,则可能导致⼀些从未搜索过的路径信息素浓度减⼩为0,导致过早收敛,解的全局最优性降低:信息素因⼦,反映了蚂蚁运动过程中积累的信息量在指导蚁群搜索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取值范围通常在[1, 4]之间。
如果信息素因⼦值设置过⼤,则容易使随机搜索性减弱;其值过⼩容易过早陷⼊局部最优:启发函数因⼦,反映了启发式信息在指导蚁群搜索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取值范围在[3, 4.5]之间。
如果值设置过⼤,虽然收敛速度加快,但是易陷⼊局部最优;其值过⼩,蚁群易陷⼊纯粹的随机搜索,很难找到最优解:信息素挥发因⼦,反映了信息素的消失⽔平,相反的反映了信息素的保持⽔平,取值范围通常在[0.2, 0.5]之间。
当取值过⼤时,容易影响随机性和全局最优性;反之,收敛速度降低:信息素常数,表⽰蚂蚁遍历⼀次所有城市所释放的信息素总量。
蚁群算法中有关算法参数的最优选择
蚁群算法中有关算法参数的最优选择1简介蚁群算法是基于观察到蚂蚁在寻找食物时留下的信息素路径而提出的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蚁群算法通常用于解决组合优化问题,如旅行商问题、车辆路径问题等。
与其他算法相比,蚁群算法具有高效性和鲁棒性的优点,但也需要合理的参数设置才能保证算法的表现优秀。
2参数选择方法在蚁群算法中,有多个参数需要设置,包括蚂蚁数量、信息素挥发率、信息素增加强度、启发式距离、局部搜索强度等等。
每个参数在算法的执行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尝试和优化来寻找最优的参数设置。
2.1蚂蚁数量蚂蚁数量是影响算法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较大的蚂蚁数量可以增加全局搜索的范围,但也会降低算法的收敛速度。
当蚂蚁数量较小时,算法收敛速度快,但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
通常,对于小规模问题,蚂蚁数量可以设置在50-100左右;对于中等规模问题,蚂蚁数量可以设置在200-300左右;对于大规模问题,则可设置在500-1000左右。
2.2信息素挥发率信息素挥发率是控制信息素挥发的速率的参数,它表示信息素留在路径上的时间长短。
高的挥发率会导致信息素更新太快,使蚂蚁搜索范围受限,而低的挥发率则会让信息素停留过长时间而不能及时更新。
通常,信息素挥发率的取值范围在0.1-0.5之间,但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调整。
对于小规模问题,挥发率可以设置在0.2左右;对于中等规模问题,则可设置在0.3左右;对于大规模问题,则通常需要高一些的挥发率,可以将其设置在0.4-0.5之间。
2.3信息素增加强度信息素增加强度表示信息素更新的强度,它控制着蚂蚁在路径上释放的信息素数量。
在初始阶段,信息素强度较弱,但随着搜索的进行,其强度逐渐增加。
通常,信息素增加强度的取值范围在1-3之间,但也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调整。
对于小规模问题,增加强度可以设置在1左右;对于中等规模问题,则可设置在2左右;对于大规模问题,则通常需要高一些的增加强度,可以将其设置在2-3之间。
蚁群算法——精选推荐
蚁群算法这算是填3年前的⼀个坑吧,已经懒癌晚期了,想必也还是要挣扎下,那今天先从蚁群算法这个坑说起,如果你是要寻找怎么优化蚁群算法,可以直接跳过本⽂,如果你还不了解什么是蚁群算法,或许本⽂能够提起你的兴趣。
如果你同样对遗传算法和粒⼦群算法感兴趣,请查看3年前我对于这两个算法见解的⽂章。
简单蚁群算法模拟实验:这个模拟实验⽐较简单,并没有对信息素、路径选择等做优化,主要是⽅便⼤家查看简单的蚂蚁系统能够带来⼀个什么样的效果,详细说明见后⽂。
什么是蚁群算法按百度百科的话来说,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称蚂蚁算法,是⼀种⽤来在图中寻找优化路径的机率型算法。
它由Marco Dorigo于1992年在他的博⼠论⽂中提出,其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物过程中发现路径的⾏为。
蚁群算法是⼀种模拟进化算法,初步的研究表明该算法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质,并且现在已⽤于我们⽣活的⽅⽅⾯⾯。
基本原理蚂蚁在运动过程中,会留下⼀种称为信息素的东西,并且会随着移动的距离,播散的信息素越来越少,所以往往在家或者⾷物的周围,信息素的浓度是最强的,⽽蚂蚁⾃⾝会根据信息素去选择⽅向,当然信息素越浓,被选择的概率也就越⼤,并且信息素本⾝具有⼀定的挥发作⽤。
蚂蚁的运动过程可以简单归纳如下:1. 当周围没有信息素指引时,蚂蚁的运动具有⼀定的惯性,并有⼀定的概率选择其他⽅向2. 当周围有信息素的指引时,按照信息素的浓度强度概率性的选择运动⽅向3. 找⾷物时,蚂蚁留下家相关的A信息素,找家时,蚂蚁留下⾷物相关的B信息素,并随着移动距离的增加,洒播的信息素越来越少4. 随着时间推移,信息素会⾃⾏挥发⼀个简单的例⼦,如果现在有两条通往⾷物的路径,⼀条较长路径A,⼀条较短路径B,虽然刚开始A,B路径上都有蚂蚁,⼜因为B⽐A短,蚂蚁通过B花费的时间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素的挥发,逐渐的B上的信息素浓度会强于A,这时候因为B的浓度⽐A强,越来越多多蚂蚁会选择B,⽽这时候B上的浓度只会越来越强。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蚁群算法(Ant Colony Algorithm)是一种基于模拟蚁群行为的优化算法,用于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
其原理是模拟蚂蚁寻找食物的行为,在寻找过程中通过信息素来引导蚂蚁探索最优解。
基本流程:
1. 初始化:将蚂蚁随机分散在问题空间中,每只蚂蚁都随机选择一个起点。
2. 蚂蚁搜索:每只蚂蚁根据一定的概率选择下一个节点,概率与当前节点的信息素有关,如果信息素较高则该节点被选中的概率较大。
3. 信息素更新:每只蚂蚁在搜索过程中会留下一定的信息素,当搜索完成后,信息素会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更新,具体规则可以为:信息素浓度与路径长度成反比例关系,或者信息素挥发速度固定。
4. 最优解记录:当所有蚂蚁完成搜索后,从它们所走过的路径中选择获得最优解,并将该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进行更新。
5. 重复搜索:重复上述所有步骤,直到达到设定的迭代次数或者满足终止条件。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模拟蚁群行为,通过信息素的引导来搜索最优解。
在
实际应用中,蚁群算法可以用于解决诸如旅行商问题、作业调度问题、路径规划问题、图像分割问题等优化问题。
蚂蚁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大全
蚂蚁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大全蚂蚁动点问题是一种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非常流行的一类问题。
它的主要目的是求解一组给定的点,使得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最短,或者称之为最优化路径问题。
解决蚂蚁动点问题的技巧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一种技巧是采用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是一种模拟蚂蚁群体行为的算法,它可以用来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
蚁群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是:首先,建立一个初始解空间,然后,利用蚁群算法进行优化,从初始解空间中产生最优路径,最后,求出最优路径。
另外,可以采用迭代优化方法来解决蚂蚁动点问题。
迭代优化方法是一种考虑不断更新搜索范围的搜索方法。
它通过迭代搜索,以期寻找最优解。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首先,利用给定的算法,确定一个参数空间,然后,根据该参数空间,构造出一系列的迭代更新路径,最后,根据迭代更新路径,求出最优路径。
此外,还可以采用模拟退火(Simulated Annealing)算法来解决蚂蚁动点问题。
模拟退火算法是一种基于概率的优化算法,它采用类似于金属冷却过程的方法,以模拟解决复杂问题。
模拟退火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是:首先,利用给定的算法,确定一个参数空间,然后,构造出一系列的模拟退火路径,最后,根据模拟退火路径,求出最优路径。
最后,还可以采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来解决蚂蚁动点问题。
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算法,它可以用来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
遗传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是:首先,确定一个初始种群,然后,根据遗传算法进行迭代,每次迭代都会产生一系列新的染色体,最后,根据染色体,求出最优路径。
以上就是蚂蚁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可以采用蚁群算法、迭代优化方法、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等技巧来解决这类问题。
对于不同的蚂蚁动点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上述几种技巧,来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蚁群算法公式
蚁群算法公式蚁群算法(AntColonyAlgorithm)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的数学优化模型,是一个迭代的搜索算法,用来解决动态规划问题。
这种算法是在蚂蚁群体行为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通过模拟蚂蚁如何寻找最佳的路径来寻找最优解。
它是一种用于解决复杂优化问题的自然计算算法,它可以分析解决复杂系统中大量变量和限制条件所建立的非线性优化问题。
蚁群算法是一种基于概率的搜索算法,它采用“相互学习”的方式,通过种群间的信息共享,形成一个多维度的相互关联的搜索空间。
由于蚁群算法可以获得更多关于搜索空间的信息,它比传统的优化算法更有效地搜索最优解。
蚁群算法是一种非治疗性的优化算法,它可以用来解决多种复杂的优化问题,如全局优化、组合优化、最佳化框架优化以及机器学习等。
蚁群算法是基于规则的智能算法,它包括四个主要部分:蚁群、时间、规则和变量。
在运行蚁群算法的过程中,先生成一组初始解,再根据算法的规则(也可称为搜索引擎)进行蚁群迭代,每次迭代会更新解的模型和搜索空间的参数,直到达到最优解。
蚁群算法的核心公式如下:第一步:更新ij:ρij = (1-ρ)*ij +*Δρij其中,ρji表示节点i到j转移的概率ρ为一个参数,表示蚂蚁搜索行为的一致性Δρji为一个参数,表示节点i到j路径的通过数量第二步:更新ρij:Δρij = q/Lij + (1-q)*Δρij其中,Lij表示节点i到j路径的长度q为一个参数,表示蚂蚁搜索行为的一致性Δρji为一个参数,表示节点i到j路径的通过数量第三步:更新tij:tij = (1-ρ)*tij +*Δtij其中,tji表示节点i到j转移的概率ρ为一个参数,表示蚂蚁搜索行为的一致性Δtij为一个参数,表示节点i到j路径的通过次数以上就是蚁群算法的核心公式,它结合了蚂蚁的行为,通过迭代的方式,找到最佳的路径,路径的长度由节点之间转移的概率决定,路径的变化则由节点之间通过的次数来决定。
蚁群算法
Food
1
1
D
B
Obstacle
1
A
1
Nest
2 C
2
图1.1 蚁群系统示意图
2.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蚁群算法是一种随机搜索算法,与其他模型进化算法一样, 通过候选解组成的群体的进化过程来寻求最优解,该过程包括两 个阶段:适应阶段和协助阶段。
⑴在适应阶段,各候选解根据积累的信息不断调整自身结构; ⑵在协助阶段,候选解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以期望产生性能更 好的解。
城市,tabuk (k 1, 2, , m) 用以记录蚂蚁 k 当前所走过的城市,集合tabuk 随着进
化过程作动态调整。ij 表示边弧 (i, j) 的能见度,用某种启发式算法算出,一般
取ij 1 dij , dij 表示城市 i 与城市 j 之间的距离。 表示轨迹的相对重要性,
表示能见度的相对重要性。
Obstacle
C
在 t=5 时刻,两组蚂蚁在 D 点相遇,
此时,DB 上的信息素数量与 DC 上的相
1
A
2
同,因为各有 10 只蚂蚁选择了相应的道
1
路,从而有 5 只返回的蚂蚁将选择 BD 而
另外 5 只将选择 CD;
Nest
图1.1 蚁群系统示意图
2.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在 t=8 时刻,前 5 只蚂蚁将返回巢穴, 而 AC、DC、BD 上各有 5 只蚂蚁;
Food
1
1
D
B
Obstacle
1
A
1
Nest
2 C
2
图1.1 蚁群系统示意图
2.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在 t=0 时刻,20 只蚂蚁从巢穴出发移
蚁群算法简介
1. 蚁群算法简介蚁群算法(Ant Clony Optimization,ACO)是一种群智能算法,它是由一群无智能或有轻微智能的个体(Agent)通过相互协作而表现出智能行为,从而为求解复杂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
蚁群算法最早是由意大利学者Colorni A., Dorigo M. 等于1991年提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蚁群算法在理论以及应用研究上已经得到巨大的进步。
蚁群算法是一种仿生学算法,是由自然界中蚂蚁觅食的行为而启发的。
在自然界中,蚂蚁觅食过程中,蚁群总能够按照寻找到一条从蚁巢和食物源的最优路径。
图(1)显示了这样一个觅食的过程。
图(1)蚂蚁觅食在图1(a)中,有一群蚂蚁,假如A是蚁巢,E是食物源(反之亦然)。
这群蚂蚁将沿着蚁巢和食物源之间的直线路径行驶。
假如在A和E之间突然出现了一个障碍物(图1(b)),那么,在B点(或D点)的蚂蚁将要做出决策,到底是向左行驶还是向右行驶?由于一开始路上没有前面蚂蚁留下的信息素(pheromone),蚂蚁朝着两个方向行进的概率是相等的。
但是当有蚂蚁走过时,它将会在它行进的路上释放出信息素,并且这种信息素会议一定的速率散发掉。
信息素是蚂蚁之间交流的工具之一。
它后面的蚂蚁通过路上信息素的浓度,做出决策,往左还是往右。
很明显,沿着短边的的路径上信息素将会越来越浓(图1(c)),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蚂蚁沿着这条路径行驶。
2. TSP问题描述蚁群算法最早用来求解TSP问题,并且表现出了很大的优越性,因为它分布式特性,鲁棒性强并且容易与其它算法结合,但是同时也存在这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最优(local optimal)等缺点。
TSP问题(Travel Salesperson Problem,即旅行商问题或者称为中国邮递员问题),是一种,是一种NP-hard问题,此类问题用一般的算法是很大得到最优解的,所以一般需要借助一些启发式算法求解,例如遗传算法(GA),蚁群算法(ACO),微粒群算法(PSO)等等。
蚁群算法详细讲解
蚁群算法详细讲解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是一种受到蚂蚁觅食行为启发的启发式优化算法。
它通过模拟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遗留下的信息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行为,来解决优化问题。
蚁群算法在组合优化问题中特别有效,如旅行商问题、车辆路径问题等。
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会释放一种称为信息素的化学物质,并在路径上留下信息素的痕迹。
蚁群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利用信息素来引导蚂蚁的行动。
当蚂蚁找到食物后,会返回巢穴,并留下一条含有更多信息素的路径。
其他蚂蚁在寻找食物时,会更倾向于选择留有更多信息素的路径,从而使得这条路径的信息素浓度进一步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素会在路径上逐渐积累,形成一条较优的路径。
蚁群算法的步骤如下:1.初始化信息素:根据问题设置信息素初始浓度,并随机分布在各个路径上。
2.蚂蚁移动:每只蚂蚁在一个时刻从起点出发,根据一定策略选择路径。
通常,蚂蚁选择路径的策略是基于信息素和启发式信息(如距离、路径通畅程度等)。
蚂蚁在移动过程中,会增加或减少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
3.更新信息素:当所有蚂蚁完成移动后,根据算法的更新规则,增加或减少路径上的信息素。
通常,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会蒸发或衰减,并且蚂蚁留下的信息素会增加。
更新信息素时,通常会考虑到蚂蚁的路径质量,使得较好的路径上留下更多信息素。
4.终止条件判断:根据预设条件(如迭代次数、找到最优解等)判断是否达到算法的终止条件。
如果未达到终止条件,则返回到步骤2;否则,输出最优路径或最优解。
蚁群算法的优点包括:1.分布式计算:蚁群算法采用分布式计算方式,各个蚂蚁独立进行,在处理大规模问题时具有优势。
2.适应性:蚁群算法具有自适应性,能够根据问题的特性调整参数以及策略。
3.全局能力:蚁群算法能够在问题空间中全面,不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
蚁群算法的应用领域广泛,如路由优化、智能调度、图像处理等。
它在旅行商问题中经常被使用,能够找到较优的旅行路径。
blender蚁群算法
blender蚁群算法蚁群算法基本思想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来源于自然界中蚂蚁觅食的最短路径问题。
根据昆虫学家的观察,发现自然界的蚂蚁虽然视觉不发达,但它可以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找到从食物源到巢穴的最短路径,并且能在环境发生变化(如原有路径上有了障碍物)后,自适应地搜索新的最佳路径。
蚂蚁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原来,蚂蚁在寻找食物源时,能在其走过的路径上释放一种蚂蚁特有的分泌物一信息激素一也可称之为信息素,使得一定范围内的其他蚂蚁能够察觉到并由此影响它们以后的行为。
当一些路径上通过的蚂蚁越来越多时,其留下的信息素也越来越多,以致信息素强度增大(当然,随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弱),所以蚂蚁选择该路径的概率也越高,从而更增加了该路径的信息素强度,这种选择过程被称之为蚂蚁的自催化行为。
由于其原理是一种正反馈机制.因此,也可将蚂蚁王国理解为所谓的增强型学习系统。
在自然界中,蚁群的这种寻找路径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正反馈过程,“蚁群算法”就是模仿生物学蚂蚁群觅食寻找最优路径原理衍生出来的。
蚁群算法数学模型应该说前面介绍的蚁群算法只是一种算法思想,要是想真正应用该算法,还需要针对一个特定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现仍以经典的TSP问题为例,来进一步阐述如何基于蚁群算法来求解实际问题。
对于TSP问题,为不失一般性,设整个蚂蚁群体中蚂蚁的数量为m,城市的数量为n,城市i与城市j之间的距离为[公式](i,j=1,2,…,n),t时刻城市i与城市j连接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为[公式](t)。
初始时刻,蚂蚁被放置在不同的城市里,且各城市间连接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相同,不妨设[公式](0)=[公式](0)。
然后蚂蚁将按一定概率选择线路,不妨设[公式]为t时刻蚂蚁k从城市i转移到城市j的概率。
我们知道,“蚂蚁TSP”策略会受到两方面的左右,首先是访问某城市的期望,另外便是其他蚂蚁释放的信息素浓度,所以定义:其中,[公式]为启发函数,表示蚂蚁从城市i转移到城市j的期望程度:[公式](k=1,2,…,m)为蚂蚁k待访问城市集合,开始时,[公式]中有n一1个元素,即包括除了蚂蚁k出发城市的其他多有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式]中的元素越来越少,直至为空;a为信息素重要程度因子,简称信息度因子。
蚁群优化算法
要寻找这样的一中周游方案:周游路线从某个城市出发,经过每个城
市一次且仅一次,最终回到出发城市,使得周游的路线总长度最短。
第一个ACO——蚂蚁系统,就是以NP难的TSP问题 作为应用实例提出的。
2021/7/1
14
2.2 贪婪算法
基本理论
贪婪算法在对问题求解时,总是做出在当前看来是最好的选择。也 就是说,不从整体最优上加以考虑,他所做出的仅是在某种意义上的局 部最优解。贪心算法不是对所有问题都能得到整体最优解,但对范围相 当广泛的许多问题他能产生整体最优解或者是整体最优解的近似解。
3.实验最终结果:所有的蚂蚁 都会选择同一分支。
自身催化(正反馈)过程
2021/7/1
5
双桥实验
1.1 基本原理
1.起初两条分支上不存在信息 素,蚂蚁随机选择一条路径。
2.短分支上的信息素积累速度 比长分支的快。
3.实验最终结果:所有的蚂蚁 都会选择较短的分支。
4.有很小比例的蚂蚁会选择较 长的分支。
性质
ACO是一种全局最优化搜索方法,解决典型组 合优化问题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具有鲁棒性 强、全局搜索、并行分布式计算、易于其他 算法结合的优点。
2021/7/1
3
1.1 基本原理
信息素
(1)蚂蚁没有发育完全的视 A
觉感知系统,其在寻找食物的 过程中是如何选择路径的呢? (2)蚂蚁往往像军队般有纪 律、有秩序地搬运食物,它们 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群体间的交 流协作呢?
(i,j)(i,j)
Pijk(i,
j) (i,u)(i,u)
uJki
,
jJk i
0,
其他
其中,J i 表示从城市i可以直接到达的且又不在蚂蚁访问过的城市序列
蚁群算法求解迷宫最优路径
第21卷第1期 2008年3月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QING DAO UNIVERSIT Y (N 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21No.1Mar.2008 文章编号:100621037(2008)0120061205蚁群算法求解迷宫最优路径张公敬1,徐熙君2(1.青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71;2.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提出了基于蚁群算法求解迷宫最优路径的算法。
设定两组蚂蚁分别分布在迷宫中距离入口、出口路径长度为k 的前沿位置,根据移动规则,相向爬行。
迷宫中各位置记忆蚂蚁信息素量和至迷宫入口、出口的路径长度。
蚂蚁爬行至一新位置后,根据当前位置的信息而修改周边位置至入口或出口的路径长度,从而形成一条宽度为3的路径信息带。
蚁群在迷宫中爬行使得迷宫中记忆了大量的路径信息,从而容易实现两段路径的拼接,提高了蚂蚁寻找到达目的地最优路径的效率。
不同规模迷宫的试验结果显示,该算法是一种求解迷宫最优路径问题的有效解法。
关键词:蚁群算法;迷宫问题;最优路径中图分类号:TP301.6文献标识码:A迷宫问题是图形学、图论和数据结构等领域中的一个经典问题。
战略决策、机器人路径规划等智能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寻找迷宫最优路径问题。
迷宫的最优路径是指从迷宫入口到迷宫出口的最近通路。
传统求解迷宫路径问题的算法大多采用广度优先搜索或深度优先搜索方法[1]。
随着迷宫规模的增大和复杂性的增加,传统算法的空间和时间复杂度也呈指数增加。
根据蚁群觅食过程中能够发现蚁巢和食物源之间最短路径的启发,意大利学者Colorni A 和Dorigo M 等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智能优化算法———蚁群算法[2],这种算法对旅行商问题(TSP )的求解[3]结果显示,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发现较好解的能力。
目前蚁群算法已被广泛用于离散问题的优化求解[3-6],其中文献[6]提出了利用蚁群算法求解迷宫最优路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蚁群算法求最佳哈密顿圈。
clear all
m=50;Alpha=1;Beta=5;Rho=0.1;NC_max=200;Q=100;
C=[24.6667 15.6667;
16.2000 14.2000; %第二次运行时删去此行。
27.3333 9.3333;
10.5000 16.2500;
4.2500 1
5.5000;
16.6667 4.0000;
12.0000 9.0000;
21.5000 2.5000;
7.2500 9.5000;
9.0000 3.3333;
3.0000 9.3333];
ACATSP(C,NC_max,m,Alpha,Beta,Rho,Q)
function
[R_best,L_best,L_ave,Shortest_Route,Shortest_Length]=ACATSP(C,NC_max,m,Alp ha,Beta,Rho,Q)
%%=================================================================== %% 主要符号说明
%% C n个垃圾处理厂的坐标,n×2的矩阵
%% NC_max 最大迭代次数
%% m 蚂蚁个数
%% Alpha 表征信息素重要程度的参数
%% Beta 表征启发式因子重要程度的参数
%% Rho 信息素蒸发系数
%% Q 信息素增加强度系数
%% R_best 各代最佳路线
%% L_best 各代最佳路线的长度
%%=================================================== %%第一步:变量初始化
n=size(C,1); %n表示问题的规模(垃圾处理厂个数)
D=zeros(n,n); %D表示完全图的赋权邻接矩阵
for i=1:n
for j=1:n
if i~=j
D(i,j)=abs(C(i,1)-C(j,1))+abs(C(i,2)-C(j,2));
else
D(i,j)=eps; %i=j时不计算,应该为0,但后面的启发因子要取倒数,用eps(浮点相对精度)表示
end
D(j,i)=D(i,j); %对称矩阵
end
end
Eta=1./D; %Eta为启发因子,这里设为距离的倒数
Tau=ones(n,n);%Tau为信息素矩阵
Tabu=zeros(m,n); %存储并记录路径的生成
NC=1; %迭代计数器,记录迭代次数
R_best=zeros(NC_max,n); %各代最佳路线
L_best=inf.*ones(NC_max,1); %各代最佳路线的长度
L_ave=zeros(NC_max,1); %各代路线的平均长度
while NC<=NC_max %停止条件之一:达到最大迭代次数,停止
%%第二步:将m只蚂蚁放到n个垃圾处理厂上
Randpos=[]; %随即存取
for i=1:(ceil(m/n))
Randpos=[Randpos,randperm(n)];
end
Tabu(:,1)=(Randpos(1,1:m))';
%%第三步:m只蚂蚁按概率函数选择下一座垃圾处理厂,完成各自的周游for j=2:n %所在垃圾处理厂不计算
for i=1:m
visited=Tabu(i,1:(j-1)); %记录已访问的垃圾处理厂,避免重复访问
J=zeros(1,(n-j+1)); %待访问的垃圾处理厂
P=J; %待访问垃圾处理厂的选择概率分布
Jc=1;
for k=1:n
if length(find(visited==k))==0 %开始时置0
J(Jc)=k;
Jc=Jc+1; %访问的垃圾处理厂个数自加1
end
end
%下面计算待选垃圾处理厂的概率分布
for k=1:length(J)
P(k)=(Tau(visited(end),J(k))^Alpha)*(Eta(visited(end),J(k))^Beta);
end
P=P/(sum(P));
%按概率原则选
%按概率原则选取下一个垃圾处理厂
Pcum=cumsum(P); %cumsum,元素累加即求和
Select=find(Pcum>=rand); %若计算的概率大于原来的就选择这条路线to_visit=J(Select(1));
Tabu(i,j)=to_visit;
end
end
if NC>=2
Tabu(1,:)=R_best(NC-1,:);
end
%%第四步:记录本次迭代最佳路线
L=zeros(m,1); %开始距离为0,m*1的列向量
for i=1:m
R=Tabu(i,:);
for j=1:(n-1)
L(i)=L(i)+D(R(j),R(j+1)); %原距离加上第j个垃圾处理厂到第j+1个垃圾处理厂的距离
end
L(i)=L(i)+D(R(1),R(n)); %一轮下来后走过的距离
end
L_best(NC)=min(L); %最佳距离取最小
pos=find(L==L_best(NC));
R_best(NC,:)=Tabu(pos(1),:); %此轮迭代后的最佳路线
L_ave(NC)=mean(L); %此轮迭代后的平均距离
NC=NC+1 %迭代继续
%%第五步:更新信息素
Delta_Tau=zeros(n,n); %开始时信息素为n*n的0矩阵
for i=1:m
for j=1:(n-1)
Delta_Tau(Tabu(i,j),Tabu(i,j+1))=Delta_Tau(Tabu(i,j),Tabu(i,j+1))+Q/L(i);
%此次循环在路径(i,j)上的信息素增量
end
Delta_Tau(Tabu(i,n),Tabu(i,1))=Delta_Tau(Tabu(i,n),Tabu(i,1))+Q/L(i);
%此次循环在整个路径上的信息素增量
end
Tau=(1-Rho).*Tau+Delta_Tau; %考虑信息素挥发,更新后的信息素
%%第六步:禁忌表清零
Tabu=zeros(m,n); %%直到最大迭代次数
end
%%第七步:输出结果
Pos=find(L_best==min(L_best)); %找到最佳路径(非0为真)Shortest_Route=R_best(Pos(1),:) %最大迭代次数后最佳路径Shortest_Length=L_best(Pos(1)) %最大迭代次数后最短距离subplot(1,2,1) %绘制第一个子图形
DrawRoute(C,Shortest_Route) %画路线图的子函数
subplot(1,2,2) %绘制第二个子图形
plot(L_best)
hold on %保持图形
plot(L_ave,'r')
title('铲车的平均路程和最短路程') %标题
function DrawRoute(C,R)
N=length(R);
scatter(C(:,1),C(:,2));
hold on
plot([C(R(1),1),C(R(N),1)],[C(R(1),2),C(R(N),2)],'g')
hold on
for ii=2:N
plot([C(R(ii-1),1),C(R(ii),1)],[C(R(ii-1),2),C(R(ii),2)],'g')
hold on
end
title('铲车最短路程图(最佳哈密顿圈)')
运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