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25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第1单元长度单位

小学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长度单位单元分析教案

长度单位单元分析教案

长度单位单元分析教案教案标题:长度单位单元分析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掌握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

3. 培养学生测量长度的能力,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1. 长度单位的示例物品(例如尺子、铅笔、纸张等)。

2. 学生练习册和教科书。

3. 计算器(可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不同长度单位的示例物品,并询问学生对这些单位的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长度单位以及在哪些场景中会用到长度单位。

知识讲解:3. 解释长度单位的概念,如米(m)、厘米(cm)、毫米(mm)等,并提供示例说明每个单位的使用场景。

4. 教授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例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5. 强调使用标准单位进行测量的重要性,并解释标准单位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实践活动:6.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练习,包括从一个单位转换为另一个单位和计算长度的练习。

7.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书桌的宽度等。

巩固练习:8. 给学生一些巩固练习题,让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

9. 检查学生的练习结果,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拓展活动:10.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其他长度单位,并尝试将其转换为标准单位。

11.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长度单位的应用场景,例如建筑工程、地图测量等。

总结:12.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1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应用长度单位的知识,并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教案评估:14.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15.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和巩固练习题的正确率。

16. 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调整。

教学延伸:17. 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更复杂的长度单位转换和计算。

18.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度量单位,如重量单位、容量单位等,并比较它们与长度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人教版】2019年秋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及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2019年秋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及知识点总结
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 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 1 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 1 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 1 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 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 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 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 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 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 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 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4-
三、单元特点 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
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 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 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 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 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长度单位教案教材分析怎么写

长度单位教案教材分析怎么写

长度单位教案教材分析怎么写标题:长度单位教案教材分析教案目标:1. 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定义和换算;2. 能够正确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本教案主要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中关于长度单位的教学内容,在中小学各年级的数学教材中都有相应的章节涵盖了此内容。

以下是教材分析的基本步骤和重点:第一步:查看教材目录和目标- 在所使用的教材中找到与长度单位相关的章节;- 仔细阅读每一章的目标以及预计的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

第二步:教材章节内容概述- 概述每个章节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确定每个章节所强调的长度单位和其换算;- 确定每个章节可能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第三步:分析教材练习和示例- 仔细研究教材中的练习题和示例;- 确定练习的难度级别和涵盖的知识点;- 理解每个练习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第四步:评估教材的有效性- 根据预设目标和能力要求,评估教材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 评估教材对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找出教材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学策略和建议:1. 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活动,例如配合教学实物展示、游戏和小组合作等,并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问题和情境来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例如通过测量教室和校园中的距离、比较不同长度单位的使用场景等;3. 强调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和规律,帮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4. 鼓励学生列举和解决涉及长度单位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5. 确保每个学生通过个人练习和整体评估来检查他们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以上教案撰写的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请根据实际情况和教材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教版-数学-⼆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教材分析1.统⼀长度单位。

(1)例1。

教材从两个⽅⾯来帮助学⽣认识统⼀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①先让学⽣选⽤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如⽤1⾓硬币作标准量,得出课本宽⼤约7个硬币那么长;⽤曲别针量,得出课本宽有5个曲别针长;⽤三⾓形量,量得课本宽有4个三⾓形学具那么长;⽤⽊块量,得出课本宽⼤约15个⽊块那么长(见下左图)。

由这些不同的测量结果学⽣⾃然会想到:“为什么同⼀边量出的结果不⼀样呢?”②让学⽣⽤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由量,如⽤⼩⼑量铅笔盒的长,⽤曲别针量铅笔的长,⽤橡⽪量剪⼑的长,⽤“⼀”量桌⼦的长等等,通过⽐较所量结果,学⽣会发现有些物品的长度不同,但⽤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量的数据却可能相同。

如数学课本的宽和铅笔盒的长是不⼀样长,但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有5把⼩⼑那么长,同样都是5,它们却不⼀样长(见下右图)。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学⽣⾃然会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相同的物品(如⽅⽊块)进⾏测量,去解决上⾯两个⽭盾冲突,由此体会统⼀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例1时,可以分两步进⾏。

第⼀步,⽤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长度。

可以让学⽣按教材介绍的⽅法去量数学课本的宽,4⼈⼀组,每⼈从四件物品(1⾓硬币、曲别针、三⾓形学具、⽅⽊块)中选取⼀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法的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个接⼀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量完后,让学⽣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这时让学⽣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样呢?让学⽣看到,因为选⽤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然后再让全班选⽤同⼀物品进⾏测量的学⽣,展⽰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

由此启发学⽣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测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本单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道具、长度单位卡片。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尺子、长度单位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动物赛跑”的故事,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度单位模型,如厘米、分米、米,并向学生介绍这些长度单位的大小及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尺子和长度单位模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测量结果,让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运用。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你的桌子是多少厘米宽?”等,让学生运用所学长度单位进行计算和解答。

6.小结(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解读)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解读)
举例:区分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能快速识别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这是长度计量的核心知识,学生需熟练掌握。
举例:当物体长度为85厘米时,换算为米和毫米分别是多少。
(3)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是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需要学生能熟练操作。
1.长度单位的概念:米、分米、厘米、毫米。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3.测量物体长度:使用直尺,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4.长度单位的应用: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相关问题。
本章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度单位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并记录数据。
举例:使用直尺测量铅笔、书本等物体的长度,并能准确记录测量结果。
2.教学难点
(1)长度单位的换算:在实际计算中,学生容易混淆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导致计算错误。
突破方法:通过例题讲解、练习题巩固,让学生多次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加深记忆。
(2)实际测量中的误差处理:在测量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测量误差,如何正确处理误差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包括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能够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长度测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可能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长度单位的具体含义和应用场景有所不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包括米、厘米、毫米,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长度测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的认识和换算关系。

2.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进行长度测量和换算,增强实践能力。

3.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长度单位的使用和换算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和图示,如尺子、绳子、物体等,用于直观演示和操作实践。

2.准备长度单位的卡片或贴纸,用于学生练习和巩固。

3.准备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题,用于学生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和图示,如尺子和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长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长度是怎么样的吗?你们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长度呢?”2.呈现(10分钟)介绍长度单位,包括米、厘米、毫米,并通过实物和图示进行展示。

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让学生观察和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和换算的实践活动。

每组分配尺子和物体,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并进行换算。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第一篇:《长度单位》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教材分析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例1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介绍了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

原教材安排的是用硬币、曲别针、方木块等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测量活动,得到的结果不统一,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需求。

本教材更尊重知识本源,采用真实的事例:古人曾用身体的一部分,如:“庹(tuǒ)”“拃(zhǎ)”“脚长”作为“长度单位”。

由于不同的人测量得的结果会不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是必要的。

例2介绍了我们最常见的长度单位之一“厘米”。

直尺是我们最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学生观察直尺发现,尺子上有若干长度单位,而且都是统一的,每一个单位就是1厘米。

学生用手比画感受1厘米的长度,再通过实物比较,如:田字格的长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

知道“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它作单位。

如果使用课件,不能用放大的1厘米长度作为标准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一定要以手中尺子上1厘米的实际长度为准,形成清晰的表象。

教材给出厘米可以用“cm”的符号表示,只要求认识,不要求实际运用。

认识了长度单位与测量长度的工具,例3就是用尺子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的把握。

测量时强调以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尺子的边缘与物体重合,再看尺子的右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几个长度单位。

例4认识米尺和米。

因为学会了用厘米尺测量,因此指定一名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黑板的长度,一是巩固前一课时的知识,同时让学生立刻感受到这样的测量很麻烦,体现了测量时应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自然引出米尺。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编写意图: 例7就是借助直尺按要求画出线段 (限整厘米),这可以让学生与前面 的测量长度联系起来。测量一般以0 刻度对准物体的左边,画线段也是从 尺1的.0刻多度给开学始生画动起手,的需机要会几。厘让米, 就每画一到个刻学度生几都的有地动方手。画线段和 做量一线做段第的1机题会与,例以题积不累同基的本是的没有给 出活所动画经线验段,的培长养度动,手要能先力量。出线段的 长2度.再注画意和对它学同生样进长行的方线法段上。的第2题 以指趣导味。形如式做既一巩做固第画2指题定,长指度导线段的 方学法生,先又用加尺深子对在线给段出的的特线点段认上识。 “你找知到道距吗离”介小绍旗了相生应活长中的常位见置的,测量 长再度分的别工用具点,作丰好富标学记生再对画测相量应工具的 认的识图,案体。会到由于测量的环境不同、 要求不同,人们发明了各具特点的长 度测量工具。
用度厘表米象尺。测如量用,多因种此方指式定比一画名1学米生的 用长学度过,的找知生识活来中测长量度黑大板约的是长1度米,的 一实是物巩等固。前一课时的知识,同时让 学2生.立简刻化感米受和到厘这米样关的系测的量教很学麻,烦知, 体道现1了米测=量1时00应厘该米选就择够合了适。的长度 单3位.的恰重当要把性握,对进单而位体符会号到的引教入学大要 单求位,的为必了要使性学。生通对过长观度察单米位尺有,一比个 画全米面尺、,整知体道了一解个,米给尺出大了约表有示一长庹度 那单么位长的,符逐号步,形仅成让1米学的生实认际识表不象要。求
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
定长度画线段。 • 在建立长度观念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
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长度单位教案单元分析怎么写

长度单位教案单元分析怎么写

长度单位教案单元分析怎么写教案标题: 长度单位教案单元分析教案单元目标:1. 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定义。

2. 掌握常见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 能够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教案分析及步骤安排:1. 知识准备:a.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或师生互动,引起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相关知识。

b. 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定义,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2. 探究活动:a. 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长度单位,如米(m)、厘米(cm)、毫米(mm)等,并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b.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尺寸的测量和单位换算,帮助学生感受不同单位之间的差距和转换。

3. 学习知识点:a. 教师介绍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关系,如1米=100厘米=1000毫米。

b. 教师讲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换算的基本规律。

4. 学习实践:a.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验,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并用不同单位进行记录。

b. 学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练习,如将530毫米转换为厘米和米。

5. 讨论与总结:a.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b.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并记忆重点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6. 作业布置:a.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

b. 布置一些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和学习实践中的表现,评估学生是否能准确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换算。

2. 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组织小组或个别评估,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答辩,了解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设计一些测量或实验活动,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扩展到更复杂的长度单位,如千米(km)、分米(dm)等,探讨其与常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长度单位教案教材分析与反思

长度单位教案教材分析与反思

长度单位教案教材分析与反思标题:长度单位教案教材分析与反思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长度单位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案将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分析与反思,以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建议和指导。

教材分析:1. 教材名称:《长度单位与转换》2. 适用年级:初中八年级3. 教材内容:a. 介绍常用长度单位: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和毫米(mm);b. 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如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等;c. 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计算。

教材分析评价:1. 教材内容简洁明了,涵盖了常用长度单位及其转换关系;2. 练习题目较为单一,缺乏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应用题;3. 缺乏足够的巩固练习和拓展题目,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教案建议与指导:1. 教学目标:a.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常用长度单位及其转换关系;b.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计算;c.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2. 教学重点与难点:a. 重点: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b. 难点: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教学方法:a. 演示法:通过示范和讲解,向学生展示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b.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长度单位转换的问题;c. 实践应用:设计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单位转换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4. 教学步骤:a.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引起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思考;b. 知识讲解:介绍常用长度单位及其转换关系,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讲解;c.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系列练习题目,包括基础题目和拓展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d. 实际应用: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单位转换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e. 总结与反思: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单元1.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雅致”课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雅致”课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雅致”课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单元1.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名师单元分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名师单元分析

小学-数学-打印版
小学-数学-打印版 1 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教材课时建议
1.单元学习目标
①通过了解古人测量的方法和模拟测量活动,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及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②借助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会举例和用手势表示1厘米、1米有多长,能说出1米=100厘米,并会用尺子测量整厘米和整米物体的长度。

③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会用自己的话说出线段的特点,会用尺子准确测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④借助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尝试选用合适的估测手段,估测物体的长度。

2.本单元学习时间约5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1课时
认识米………………………………………………1课时
认识线段……………………………………………1课时
解决问题……………………………………………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优秀)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优秀) 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单元1.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长度单位》教材解读

《长度单位》教材解读
2.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1、建立米的长度观念并以1米为标准进行估测。 2、,选择合适长度单位。
本单元的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 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二、通过比一比、数一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 知道“1米=100厘米”。 三、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估 测意识和能力。 四、把握好“线段”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图形与几何”中“测量”教 学的起始单元,是后续“测量”教学、角的 教学、图形教学的基石,因此,要高度重视 本单元的教学。课程实施中,学生通过亲身 经历创造、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建立 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通过比一比、找一 找、估一估、量一量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建立 长度单位表象;通过实际测量,感受小单位 的局限性,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材解读
一、教材编写特点。 本单元还原长度单位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创造、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学 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长度单位知识的理解。 教材编写了8个例题层层递进,符合学生学习的需 要,渗透了数学文化。同时,还注意了所学新知 识与前面学习内容的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发生 发展的逻辑性,也使得教学过程自然合理。
例3:学 会量物体
例4: 构建1 米长度 观念
例5:米 与厘米 的转化
例6:认 识线段
例2:构 建1厘米 长度观念
例7:画出 线段
例1:统一 长度单位
例8:估测物 体长度,选 择合适单位
长 度 单 位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
1.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以1厘米为标准进行估测。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长度单位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

它作为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三年级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搭桥铺路。

说起长度单位,我们不得不提及它的延伸:面积单位(三下)、体积单位(五下)。

这些不同的单位名称,因为有着相同的“米、分米和厘米”,使得很多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感觉“扑朔迷离”。

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三者之间的异同:相同点:(1)三者都有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2)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它们的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对象进行比较。

例如:测量长度就是把被测量对象与单位长度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长度单位它的长度就是多少。

测量面积就是把被测量对象与单位面积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多少。

体积也是如此。

(3)在度量和比较的思想方法上它们又表现出共同的特征。

线段之间可以进行长短比较,平面图形之间可以进行大小比较,物体之间可以进行所占空间大小的比较。

因此,它们都有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直接比较的方法有观察法、重叠法,间接比较的方法有借助中介物体或工具,等等。

(4)学习的过程是相同的。

无论是在长度,还是在面积或是体积的概念、测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历程都是相同的,学习概念——自由测量——在测量中感受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学习统一的度量单位——用合适的度量单位测量线段的长度(面积的大小、体积的大小),经历探索公式的推导过程,得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用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体积。

不同点:(1)单位不同。

(2)在概念内涵的语言表述方面,它们是有差异的。

“长度”是一维的概念,表示物体或线段长短的程度;“面积”是二维的概念,表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体积”是三维的概念,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3)在要素构成上不同。

无数个点累积而成了线(从这个意义上程度也可以成为线积,也就是长度);无数条线累积而成了面(因此称为面积);无数个面累积而成了体(因此称为体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长度单位
米 厘米 线段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初步认识长度单元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
·初步认识线段会量、会画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的意识。

后续学习相关内容 三上:
·认识毫米、分米、千米
前续学习相关内容 一上: ·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初步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掌握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
1、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2、初步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1、能正确合理使用长度单位。

2、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5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实际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1、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1
2、初步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及探索数学的兴趣。

认识厘米、米1、初步认识长度单元厘米、米,初步形成厘米和米的表象。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
长度(限整厘米)。

3、知道1米=100厘米。

2
认识线段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
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
米)。

1
综合练习查漏补缺 1
合计 5
八、各课时教学设计
第1节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6+24= 3+28= 7+28= 5+49=
20-2= 33-8= 45-6= 52-6=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树上有30只小鸟,飞走一些,还剩7只,飞走多少只?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1
活动一:
1、四人小组合作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选择一种工具进行测量)
不同物品:回形针、小正方体、正方形
(1)生估一估-----师说要求:用其中一种物品量数学书的长-----生示范
(2)小组合作并记录-----汇报
(3)问:量的都是数学书的宽,为什么量出的结果不同?(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体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第()小组
物品估计有几个回形针长实际测量有几个回形针长
估计有几个小正方体长实际测量有几个小正方体长数学书的长
估计有几根小棒实际测量有几根小棒
活动二:
1、生估一估-----四人小组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

(课桌、笔盒的长,选择一种工具进行测量)
不同物品:铅笔、“一拃”
(1)师说要求-----生示范
(2)小组合作并记录-----汇报------发现问题
(3)生用同一物品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小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因此,在测量时要注意统一计量单位。

第()小组
估计有几根铅笔长实际测量有几根铅笔长
课桌的长
笔盒的长
估计有几个“一拃”实际测量有几个“一拃”课桌的长
笔盒的长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书本第2页“做一做”第1题。

2、书本第2页“做一做”第2题。

3、书本第2页“做一做”第3题。

【提高练习】
4、书本第7页“练习一”第6题。

【提高练习】
6、一只铅笔用去5厘米,还剩15厘米,这支铅笔原来有多少厘米?
7、一条绳子长30米,用去7米,还是多少米?
【拓展练习】
8、把一根长12米的竹竿插到河底,竹竿露出水面5米,河水深多少
米?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在测量时要注意先统一计量单位再测量。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一条路长10米,小蜗牛已经爬了3米,还有多少米爬到终点?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