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妇科学术思想
金元四大家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升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 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
(2)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 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 阴为地者也。”(《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 按摩。
他认根为病据凡由能《邪增内生凡加经上,五》行攻者脏关邪,者于已皆,五吐病均味。可入谓五胸凡之脏膈风或痰补的上宿。传脘食促统的,使理,病可在病论人,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能使邪
进食攻吐,法邪才之是法真,补法行也之汗。道吐。下。 用吐法。
气拥而出之的方法。
凡寒湿固冷,热克
强调脾气升发的作用!
学术思想
1、对内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1)病因
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七情所伤
(2)病理
气火失调、脾胃升降失常
(3)治疗特点
补中升阳泻火,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朱丹溪
朱震亨(1281-1358),字 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 省义乌县)人。世居丹溪之边, 故以丹溪为号。
朱氏早年习举子业,三十 岁时,有志于医,三十六岁时, 又从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学习, 成为理学家,这对他后来的医 学形成很有影响。
用寒凉药不过六分之一与,火其热中有广关泛;使六用气的之都中是火附热子也、居干其姜二、。官桂、
➢ 倡肉的蔻多导等发“温性热与火药普热物遍。性论可这见个”“角寒度《凉加风湿素派以与与问”强火火玄讲调热热机“,原火而病热实式论质》”上:,仍“只然五是是脏从注之火重志热辨者病证,怒、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影响
・64 ・现 代 中 医 药Modern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2009年7月第29卷第4期July.2009 Vol.29 No.4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影响章碧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医疗保健中心,陕西咸阳712000)摘 要:金元时期由于历史和当时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在医学学术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产生了至今仍对中医学影响甚大的众所周知的“金元四大家”。
其代表人物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均各树一帜,以“偏”而闻名于世,在金元时期创立了偏攻、偏补自家为法的新理论,他们以各自提出的不同观点和理论,突破了魏晋以后在医疗过程中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丰富了祖国医学宝藏,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本文试从分析每一学派的学术思想出发,提倡“金元四大家”在《内经》理论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阐发经义,大胆的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术作风。
启发我们应当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如何重新认识和发展中医,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在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当中,不墨守成规,勇于开拓,坚持因人、因时、因地的中医治疗原则,在吸取前人的医疗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把中医药事业引向纵深的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关键词:金元四大家;学术渊源;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71(2009)04-0064-03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指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金元时期由于历史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中医学术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产生了至今仍对中医学影响甚大的“金元四大家”。
虽然“金元四大家”以各执一偏而著称于世,但我们在分析每一学派的学术思想时不难发现,每一学派都与其他的学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也可以说是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理论创新做一个回顾:1 生平及其师承据有关史料记载,金元四大家各自生活的一百余年间,是一个民族战争极为频繁时期,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朱丹溪与张景岳论治妇科病学术思想辨析
朱丹溪与张景岳论治妇科病学术思想辨析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张景岳是明代医家,二者在妇科方面均有独到见地,通过研读朱丹溪、张景岳著作中涉及妇科病的内容以及后人对二者各自妇科病学术思想的整理文献,对二者妇科学术思想进行辨析。
二者均以补血调血治疗月经病,善用四物汤,
但朱丹溪认为调经不离痰,且注重调补脾胃之气,
张景岳则认为调经宜以补脾胃肾为先;
治疗带下病方面,朱丹溪认为应以清热燥湿除痰,而张景岳认为带下有六因,当因证而治;
安胎方面,朱丹溪认为产前当清热养血,而张景岳认为应详辨寒热虚实;
治疗产后诸证,朱丹溪认为产后虚弱应当大补气血为先,而张景岳认为产后诸证应辨其虚实,不得概行蛮补。
...。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影响
・64 ・现 代 中 医 药Modern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2009年7月第29卷第4期July.2009 Vol.29 No.4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影响章碧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医疗保健中心,陕西咸阳712000)摘 要:金元时期由于历史和当时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在医学学术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产生了至今仍对中医学影响甚大的众所周知的“金元四大家”。
其代表人物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均各树一帜,以“偏”而闻名于世,在金元时期创立了偏攻、偏补自家为法的新理论,他们以各自提出的不同观点和理论,突破了魏晋以后在医疗过程中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丰富了祖国医学宝藏,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本文试从分析每一学派的学术思想出发,提倡“金元四大家”在《内经》理论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阐发经义,大胆的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术作风。
启发我们应当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如何重新认识和发展中医,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在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当中,不墨守成规,勇于开拓,坚持因人、因时、因地的中医治疗原则,在吸取前人的医疗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把中医药事业引向纵深的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关键词:金元四大家;学术渊源;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71(2009)04-0064-03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指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金元时期由于历史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中医学术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产生了至今仍对中医学影响甚大的“金元四大家”。
虽然“金元四大家”以各执一偏而著称于世,但我们在分析每一学派的学术思想时不难发现,每一学派都与其他的学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也可以说是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理论创新做一个回顾:1 生平及其师承据有关史料记载,金元四大家各自生活的一百余年间,是一个民族战争极为频繁时期,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张元素)、李东垣、刘完素河北人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
即刘完素的火热说《河间学派》[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的攻邪说、李杲(李东垣)的脾胃说《易水学派》[补土派]和朱震亨(朱丹溪)[ 养阴派”]的养阴说。
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
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
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
”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其实什么派别无所谓,在百姓眼里,能治好病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张元素金代医学家。
撰《脏腑标本药式》、《医学启源》等。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医家(二级学科)张元素,字洁古,金朝(北方被金占领之后)的之易州(河北省易县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
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
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
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脏腑辨证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
中医妇科学精要
中医妇科学精要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疹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十个历史时期:1.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甲骨文疾育;史记剖腹产;周易孕育;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的胎教(最早),曲礼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2.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奠基时期-出现了妇科医生-带下医;胎产书最早记载胚胎发育;内经:基础理论,临床病证,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3.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雏形-最早的妇产科病案(秦);难经创命门学说及冲任督带理论;本草经所收药物中指明治疗妇产科病有88种并在紫石英条首见“子宫”之名;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设妇科专篇,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有经带胎产杂病分类与辨证论治,并开创了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华佗实施针刺与药物堕胎;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义姁,淳于衍(汉)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与胚胎学发展-晋《脉经》首见“月经”之名和特殊月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妊娠各期保健要点-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晚婚优育-南齐《褚氏遗书》5.隋唐五代时期—趋向专科化-隋诸病源候论为病理学巨著,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唐经效产宝是现存产科最完备者;唐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方为卷首,为崇本之义。
6.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设置产科和产科教授;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专著,内容全面、系统,是妇产科史上的划时代著作,总结了南宋以前40多种医籍,附以家传验方和自己经验而成。
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
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
7.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金元四大家;8.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妇科学术发展,专著较多:薛己《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万全《广嗣纪要》;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理论最全面,妇科病完备。
金元四大家妇科学术思想
的,气功 也就 成为 了房室养生术 中的一个部分 了,如节欲 、夫 妻双 修、禁泄等 。可 以说 ,房中术的养生是从性技巧 、性医学 角度 以及与气功 的相结合 ,达到练气 、固精 ,精气旺而神生 , 从而构成 了中国古代采 补之 术的主要 内容 ,而所采 补的精、气
又 是 其 重 中之 重 பைடு நூலகம்
Gy e o o i a c d m i h n i g o u x e t o i n u n n c l g c l a e ct i k n ff re p rsf m Jn a d Y a a o r
在 中国传统养 生理论中,精、气、神 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 ,
道家称 之为 “ 宝 ” 三 ,它 们 是 构 成 古 代 朴 素 人 体 生 命 学 说 的 基
元气 ,健康长 寿之 目的 。对 于习房中术 以养生者 ,节欲保精 因
此 而 尤 为 重 要 ,对 房 中 术 与 气 功 相 结 合 修 炼 时更 是 如 此 。故 房
什 么而得 生 长? ……是丢 失了什么才招 致死亡?… …容 成公讲
述 了生 命 之 本 — — 精 气 的 运 行 原 则 与 聚 敛 的 方 法 。 详 叙 了如
编 号 :E 11 19 ( 回 :2 1—20 ) A.12 9 2 修 0 20 .8
金 元 四 大 家 妇 科 学 术 思 想
何 以 “ 气 ”( 天 之 气 )来 保 “ 内气 ”( 无之 气 )的 训 练 外 后 养 先 措 施 。房 中养 生 的 中心 环 节 就 是 要养 护 人 体 内部 的元 气 。即 以 养 气 补 气 为 宗 旨,《 笈 七 笺 》卷 五 十 六 云 :“ 云 人之 生 也 , 禀 天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一、寒凉派:刘完素,突出的学术思想史“火热论”。
认为伤寒临证各种证侯的出现多与火热有关,主张对热性病“降心火,益肾水”的治疗原则,强调鉴别疾病的本质与假象,主张多用寒凉药物,并深入研究运气学说,在运用时批判其宿命观点。
二、攻下派:张从正,反对滥用“局方”温燥治病,理论上力倡攻邪,认为对补和泻的关系强调泻,对攻邪和扶正的关系强调攻。
主张疾病无论内、外因素,皆为邪气所致,治病应以攻邪为主,提出汗、吐、下攻病三法,同时注重先攻后补,寓补于攻。
三、补土派:李杲强,调脾胃是运化水谷供一身元气之本。
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治病应注重补益脾胃,升举中气。
临证上李杲善于运用分别补上中下三焦元气,以补脾胃为主的原则。
四、滋阴派:朱震亨,充分研究了《内经》以来各家学说关于“相火”的见解,强调“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主张应免相火妄动,节制食欲、色欲,保养“阴分”,从而保证他在临床上善用的“滋阴降火”之法的效果。
朱氏在临证治疗方面反对忽视辨证,滥用《局方》和辛燥药物。
朱丹溪妇科学术成就
朱丹溪妇科学术成就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名噪天下。
对妇科学造诣极深,其经验理论对后世影响甚大。
由于他的妇科学术思想与成就散见于所著各书之中,本文就此集中作一探讨。
一、血为气配,调经不忘痰热朱氏提出月经气主血配的理论,他说:“经水者,阴血也,……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气清则清,气浊则浊。
往往见有成块者,气之凝也。
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
来后作痛,气血俱虚也。
……错经妄行者,气之乱也。
紫者,气之热也。
”[1]此语与前人“大率治病,先论其所主,男子调其气,女子调其血”的论点迥然有别,[2]虽然在《圣济总录》中曾有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的论述,[3]大抵有宋以来,朱氏的见解最为深刻透彻。
“治气调经”,已使妇科越出见血治血之窠臼,而这长足的进步,与朱氏的力倡分不开。
其时,朱氏已能科学地根据经期先后、经色、有无血块、痛经发生与经期的关系、经量的多少、形体肥瘦等诸多情况综合分析,对月经病作出正确的诊断,这在当时确实难能可贵!在治疗上,朱氏主张“经候不调,当以四物汤为主治。
”[2]以四物功擅养血活血调气之故,或加气药,或加血药,或合清火之剂,或入消痰之品,自成格局。
他反对滥施温热,倡用寒凉,大胆砭责滥温之遗害,“良由病源论月水诸病,皆曰风冷乘之,宜其相习而成俗也。
”而实际上,“若夫风冷必须外得,设或有之,盖千百而一二者也。
”[1]终使千古谬误,得以披露。
元朝,寒凉药荐用于妇科不久,但朱氏已将它作为一大主要治疗法则而广泛运用了。
他以月经先期,色紫黑,或过期色紫黑,或量多,为火热经病的诊断依据。
用“四物加黄连”治“经水不及期而来者”;“以三补丸(黄芩、黄连、黄柏)加莎根龟版金毛狗脊”,治疗“经水去多不能住者”。
[4]诸此之类,为数不少。
朱氏以经水过期、色淡、经后腹痛,为气血不足经病的诊断的候,他用四物或八珍为主治疗气血两虚的“过期而来”或“经水色淡”、或“经候过而作痛”。
金元四大家
“守真”, 乃守 《至真要大论》之 旨。 精通《内经》玄机, 自号为“通玄处士”。
刘完素(1120-1200),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 史书记载:“金时
三聘不起,赐号高尚先 间(今河北河间)人,世称刘河间,赐号高尚先生。 生。”
他具有民族气节,终生不仕,行医于民间,受到民众的
欢迎,至今河间一带尚有纪念他的遗迹。守真庙
六气皆能化火说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对五运六气的研究
他对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学说非常重视,一方面强 调“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 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矣”;另一方面则不认为人体发病完 全受五运六气的格式所支配,反对机械的搬用运气学说于医 学实践上。
亢害承制
1、生平
主要著作
《格致余论》撰写于1347 年,是朱氏医学论文集,全书1 卷,共收医论42篇,涉及内容 相当广泛,篇次排列没有规律, 颇有随笔杂记之韵味。书名丹 溪谓:“格物致知,医为余事” 而得名。 《局方发挥》1卷。该书采用问答体例,对宋代《和剂局 方》中的30多个有关问题予以评论,驳斥时医不辩证,套用、 滥用《局方》辛温燥烈之剂,造成伤阴劫液,针对问题,作 者着重阐发了滋阴降火的治疗法则,提出“重养阴”、“戒 操热”的新见解。 另朱丹溪还有《本草衍义补注》、《伤寒辨疑》、《外 科辨要新论》等著作。
3、刘完素的学术成就
刘完素研究《内经》病机十九条 症状发现与火相关的有10种,与热相关 但是,“寒凉派”在临证用药时也并非一味寒凉而已,例如 有7种;伤寒临证各种症候的出现多与 《宣明论方》一、二卷中论述煎厥、薄厥、风消等六十二证中, 火热有关;六气之中火热也居其二。 用寒凉药不过六分之一,其中广泛使用的都是附子、干姜、官桂、 肉蔻等温热药物。可见“寒凉派”讲“火热论”,只是从火热病 风与火热 倡导“火热论” 的多发性与普遍性这个角度加以强调,而实质上仍然是注重辨证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脏之志者,怒、 湿与火热 论治的。 喜、悲、思、恐也,悲一作忧。若志过度 燥与火热 火热致病具有广泛性 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 寒与火热
金元四大家针灸学术思想浅探
金元四大家针灸学术思想浅探朱星(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内容提要: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自成体系,开创了医学发展新局面。
在针灸治疗思想上既各有特色,也有相似之处。
笔者通过对四大医家学术著作的研读,总结出了各自的主要针灸学术思想,对现今针灸临床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关键词:金元四大家;针灸临床中图分类号:R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108(2007)01-0006-02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高度发达时期,出现了金元四大家。
其中刘完素主火,善治外感热病;张从正主张攻邪,擅用汗、吐、下三法;李杲从脾胃立论,主张补中升阳;朱丹溪倡/阳有余阴不足论0、/相火论0,创滋阴降火大法。
他们将各自的学术思想贯穿到自己临床治疗当中,用于治疗各种内科杂病。
同时,他们针灸治疗也能结合实践,用其学术思想指导针灸临床,也很值得后人研讨。
1刘完素111根据病位不同选择经络,针对证候各异取用穴位,按照发病急缓决定方法刘完素针灸临床治疗非常重视循经辨证取穴,正如他在5保命集6中所言:/必审六经之候0[1],/凡中风,不审六经加减,虽治之,不能祛其邪也0[1]。
首先,刘氏往往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进行经络的选择,如他治瘰疬,/随其所属经络部分,对证之穴灸之0[1]。
又如治心痛,/心痛腹胀, ,,,取足太阴,心痛引腰脊,取刺足少阴;心痛引小腹满, ,,,刺足厥阴0[1]等。
其次,刘氏还按照证候表现的不同来循经选取穴位,如治中风,同为太阳经中风,若证候表现为/无汗恶寒0则选用/针太阳至阴出血,昆仑阳路蹻0,若证候表现为/有汗恶风0则/宜针风府0,又如太阴经中风,证候表现为/中风无汗,身凉0则/宜刺隐白穴,去太阴之贼0,而少阴中风,有汗,无热,则/宜针太溪0[1]。
此外,刘氏在针灸方法的选取上也很慎重,往往根据发病急缓选择针灸方法,如他论治疮疡,遵循5内经6或宜灸宜针,或宜砭石,/如外微觉木硬而不痛者,当急灸之,是邪气深陷也;浅者,不可灸,慎之0[1];又如证见大烦热,昼夜不息,则/刺十指间出血,百节疼痛,实无所之,三棱针刺绝骨出血0[1]等。
金元四大家的_三因制宜_思想举隅
我国金元时代出现了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 朱丹溪四大杰出医家,他们的学说各有立论,各有 侧重,或清火,或补土,或攻邪,或滋阴,对后世医 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纵观其著作, 虽风格迥 异,但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思想却贯穿其中。 笔
* 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研究项目(YZ-0609) 作 者 单 位 :100700 ,中 国 中 医 科 学 院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研 究 所
因人制宜是三因制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 分 , 既 然 “ 百 姓 之 血 气 各 不 同 形 ” (《 灵 枢·行 针》),那么就应该“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 者 补 之 ”。 (《灵 枢·通 天 》)朱 丹 溪 可 谓 四 大 家 中 最 为重视因人制宜的医家, 在其著作中常可看到肥 人、瘦人、肥白人、黑瘦人等字样,并认为“肥者,血 多湿多;瘦者,气实热多。 白者,肺气弱,血不足;黑 者,肾气有余。 ”[4]所以在论治中应分别对待,如“凡 肥人沉困怠惰,是湿热,宜苍术、茯苓、滑石;凡肥 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宜二术、人参、半夏、草 果、厚朴、芍药;凡黑瘦而沉困怠惰者,是热,宜白 术、黄芩。 ……若肥人气虚之人,肿痛,宜二术、南 星、滑石、茯苓;黑瘦之人,下焦肿痛,宜当归桃仁、 红花、牛膝、槟榔、黄柏(《丹溪心法·中 湿 四 》)。 ”[4] “如肥胖之人腹胀者,宜平胃、五苓共服之;如白人 腹胀者,是气虚,宜参、术、厚朴、陈皮;如瘦人腹胀 者 ,是 热 ,宜 黄 连 、厚 朴 、香 附 、白 芍 ”,[4]以 及 “肥 白 人多温,少用乌头、附子行经,凡用乌、附,必用童 便煮过,以杀其毒。 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然后 用痰药,以二陈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加减用之;瘦 人阴虚火热,用四物汤加牛膝、竹沥、黄芩、黄柏, 有 痰 者 加 痰 药 ” [4]等 等 。
明清时期金元四大家对于体质辨证的
明清时期金元四大家对于体质辨证的差异xx20180221054一、寒凉派1、学术背景(1)战乱频繁、疫病流行(2)《和剂局方》在当时十分盛行,而其中用药多偏于温燥,用于当时普遍存在的温热病很难治愈2、学术思想寒凉派代表人物刘完素的学术思想是提倡“火热论”,即“六气皆从火化”。
自晋唐以来,关于老年人的体质特点,医家多重视阳气虚衰之说,盛行用温燥药壮阳。
故刘完素根据内经理论并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老年人多为“气衰”及“阴虚阳实”之体。
攻邪派3、总结刘完素将完善了体质辨证中的气虚、阴虚体质理论。
二、攻邪派1、学术思想张从正的学术观点是“祛邪扶正”,他精通邪气致病和气血流通的理论,因此对补法的运用十分谨慎,强调应当针对病情,不能滥用,至于病后进补与否,还要看病人的体质状况。
2、总结张从正没有侧重于类似阳虚或阴虚的某一种体质,而是注重探讨人的先天禀赋以及后天发育影响下的体质强弱,并根据不同的体质选择性的进行补或泻法。
三、补土派1、学术背景“彼当金元扰攘之际,人生斯世,疲于奔命,未免劳倦伤脾,忧思伤脾,饥饱伤脾,何莫而非伤脾也者”。
可见当时李杲的生活环境由于社会因素十分恶劣,战乱频发。
2、学术思想李杲强调饮食失调会导致脾胃受损,进而造成体质的偏颇,提出了著名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注重“元气”的生理作用,认为脾胃与元气有密切关系,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3、总结由以上可知,李杲往往从后天之本“脾”这一个脏来治疗疾病并辨别体质强弱,和其他的金元四大家相比并非注重于对气血阴阳的探究。
四、滋阴派1、学术背景江浙地区,人的体质大多比较脆弱,其中富贵者多膏粱之体,酗酒纵欲,精竭火炽;而贫困的人多饥寒交迫,愁肠百结,郁火内生。
朱丹溪还受宋元理学影响较深,常援引理学解说医理。
2、学术思想朱丹溪提出了“少火”与“壮火”理论,并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他的学术思想基础上,提倡饮食茹淡养胃阴、节育保精护肾阴、降火清热滋真阴3、总结朱丹溪是吸取了其他金元四大家的精华,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完善了体质学说中的阴虚体质。
金元四大家、李时珍、傅山、徐大椿各自行医的特点是什么?
金元四大家、李时珍、傅山、徐大椿各自行医的特点是什么?
金元四大家包括朱丹溪、李东垣、张从政、刘完素。
朱丹溪居处江南,受地区影响,人体禀赋瘦弱,根据这一特点,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创立了阴虚相火病机学说,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著有《丹溪心法》。
张从政善于应用汗、下、吐三法攻病邪,指出病在上,如痰涎盛或食积上壅宜用吐法。
病在下者宜下。
被称为攻邪派。
著有《儒门事亲》。
李东垣生活在战乱饥荒年代,人们缺乏营养,脾胃内伤,指出饮食不调引起的疾病多属内伤。
注重脾胃的调理。
著有《内外伤辨》、《脾胃论》。
刘完素,又名刘河间,他根据内经病机十九条指出“六因皆从火化”。
在治疗上多采用寒凉药,故称为寒凉派。
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
李时珍是明代药物学家,对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傅青主是明清时期人,对内科、妇科、儿科、外科都有很高的医术。
医德高尚,以妇科最为见长。
著有《傅氏女科》流传于世。
徐大椿著书颇多,其内容多属评论阐发,是一位医学评论家。
.结合金元医家的成长经历,谈谈学术创新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结合金元医家的成长经历,谈谈学术创新在中医学发
展史上的意义
医学是自然的造化、社会的产物、文化的符号,中医学就是在这种氛围中逐渐孕育、产生、壮大、发展起来的。
因此,它具有明确的文化、民族、大众、公益的特征。
金元时期特殊的社会状态和特殊的文化境况造就了医学流派空前发展的大趋势,成为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亮点。
飞转的历史车轮,转眼就是千年。
在祖国医学的发展史上,金元四大家的创新思想和实践精神极大地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金元四大家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和应用,也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李朱医学系统”。
今天,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对世界医学的影响更广、更大,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传播。
研究金元四大家学说的目的,在于透过这面历史的镜子,追古抚今正本清源,以发展的眼光、清晰的思路去复兴、光大中医的继承,创新事业。
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的问题,应该成为唤起我们觉醒的号角、鼓舞我们崛起的动力。
这是否是今天我们研究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应有的启示,应当引起中医人的深思。
近些年来,对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在自觉不自觉地减弱和萎缩中。
学校教育的发展在推出批量人才、规范教育程式、认知现代科学等方面有无可替代,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同时带来了知识固化、特色退化、优势弱化、悟性淡化、个性消化等传承力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的负面问题,这不能不说是直接影响中医学进步的因素之一。
刘完素妇科学术思想初探
刘完素妇科学术思想初探李丽;杜惠兰【摘要】刘完素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中之一.刘完素对妇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在其所著的《黄帝内经宣明论方》(以下简称《宣明论方》)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提出了妇科疾病的诊治原则并载方62余首.刘完素对妇科疾病的研究深刻反映了其“主火论”思想,以“六气皆能化火”的学说阐释了对妇科疾病的诊治原则,同时强调肝脾肾在女性不同阶段的重要性,提倡因人因时制宜,而且还对中医辩证施治有独到见解并主张法不拘古.在月经病、带下病、胎产病的治疗中灵活应用四物汤,以其四物因时、随证加减对妇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10【总页数】3页(P1360-1361,1444)【关键词】中医妇科;学术思想;刘完素【作者】李丽;杜惠兰【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 050017;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 0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在《宣明论方\5妇人门》中,刘完素讨论了经带产后及妇科杂病的辨证治疗,载方22首;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中,又提出了妇科病诊治的基本原则和四物汤的临床应用,并强调了带下病为湿热之患的病机及治法,载方40余首[1]。
刘完素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妇科都有很大贡献,尤其是他的革新思想更值得称颂。
兹就刘完素对妇科的学术思想及诊治经验作一阐述。
1.1 以火热之说驳温补之论刘完素受运气学说的启发提出火热论,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的过程中皆能化生火热,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这就是“六气皆能化火”学说。
他对妇科疾病病因病机的论述,也充分反映了“主火论”的学术特色。
1.1.1 论月经病因其在《宣明论方》中主张:“以妇人月水,一月一来如期,谓之月信,其不来,则风热伤于经血,故血在内不通。
”治疗上则先泻心火,使血自下,故用药多以四物汤加芩连以清火凉血为主[2]。
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之间的相互渗透及影响
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之间的相互渗透及影响
张俐敏;陈文莉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5)1
【摘要】中医学与其它任何学科一样有一个继承和相互渗透的关系。
晋唐以降,中医在理论上几乎处于一个停滞状态,一直到金元时期,由于历史和当时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产生了金元四大医学流派,也就是至今仍对中医学影响甚大的、众所周知的“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的出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张俐敏;陈文莉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上海市宝山区中医院,上海,2019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相关文献】
1.旴江医家对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初探 [J], 王萍
2.金元四大家狂证诊疗学术思想探析 [J], 郭蔚驰; 黄金科; 沈敏; 李慧
3.浊毒理论与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关联探析 [J], 郑薇薇;吴佳欣;刘小发
4.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对骨伤科发展的影响 [J], 洪德胜
5.金元四大家妇科学术思想 [J], 张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学金元四大家、养阴、治火、治痰、解郁方面等先驱——朱震亨
医学金元四大家、养阴、治火、治痰、解郁方面等先驱——朱震亨朱震亨,元代医学家(1281-1358年)。
字彦修。
因世居丹溪,人又称丹溪先生,义乌(今属浙江)人。
初业儒,攻就徐谦学性理之学。
徐氏系得朱熹四传之学,震亨尽得其传。
后徐罹疾,医皆不能疗,三十岁时因母病,遂决心学医,弃举子业。
其时盛行南宋《和剂局方》,温燥之药几乎溢用,朱氏于此颇有异议。
乃四出求师,企能纠正时弊。
曾周游天下,遍访名师,后闻武林罗知悌为金刘完素之再传弟子,集张从正及李杲两家之长,拟前往就学。
罗氏性倔之甚,震亨竟十次往返谒之,恭立门下,雨雪不能移其志。
罗氏颇受感动,终于接见并为之言学医之要。
朱氏得名医指迷,学问大增,其功底原来已较丰厚,其后声名遂大震。
其学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戒人节欲,以免相火妄动而煎灼真阴,以获“阴平阳秘”之境地。
其治善滋阴降火,自创方剂甚多,如大补阴丸、琼玉膏等,皆为后世所重,后世尊为“养阴派”。
其著作甚丰,重要者如《格致余论》、《金匮钩玄》(一名治荟萃》)、《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尚有由其门人整理之著作如《丹溪医案》、《丹溪医论》、《脉因证治》、《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
此外,尚有若干署名丹溪,实为托名之著作,如《医学发明》、《活法机要》、《脉诀指掌图说》等。
其门人甚多,著名者如戴思恭、王履等,皆有成就并传其学。
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
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
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
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享年78岁。
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刍见
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刍见
彭述宪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3(9)12
【摘要】阐述了金元四大医家的学术思想 ,指出金元四大家之理论虽各有侧重点 ,但也不是一概偏重于某一方面。
在通读原著时 ,应注意克服学术上的片面性。
【总页数】3页(P6-8)
【关键词】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中国医学史;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作者】彭述宪
【作者单位】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相关文献】
1.内源性医学在金元时期的发展——金元四大医家与全真七子 [J], 魏慧(王强);
2.金元四大医家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初探 [J], 张国泰
3.全国中医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及经方临床应用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研讨会征文 [J],
4.全国中医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及经方临床应用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研讨会征文 [J],
5.旴江医家对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初探 [J], 王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2 V ol.(4) No.3服食药饵也长生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多食以滋阴,补阳之类的药物及食物。
而房室气功则是要在性交时配合施行的,气功也就成为了房室养生术中的一个部分了,如节欲、夫妻双修、禁泄等。
可以说,房中术的养生是从性技巧、性医学角度以及与气功的相结合,达到练气、固精,精气旺而神生,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采补之术的主要内容,而所采补的精、气又是其重中之重。
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精、气、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道家称之为“三宝”,它们是构成古代朴素人体生命学说的基本要素。
不少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家为了阐述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往往把它与自然界力物赖以生存的一些基本物质共同比喻为“三宝”,这就是所谓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
”精、气、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生命现象的产生及其变化的根本。
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气生于精,精的化生有赖于气,气的产生表现了神。
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衰则神衰,故精、气、神三者关系非常密切,对于人体来说,精为身之本,从形成胚胎到人的出生,都是由于精奠定了基础;气是维持生命的原动力,气绝则身亡;神为形之主,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的支配下进行的。
因此,存则俱存,亡则俱亡。
三项中少了任何一项,人的寿命都会受到威胁。
精、气、神理论是传统养生学关于人的生命活动和生理认识人的基本理论,也是古代房中养生的基本依据,可以说,中国传统的房室养生原则与方法手段,都是根据精、气、神理论而展开的。
因此围绕精、气、神所进行的修养手段导引,服食药饵、房中术都是为了精气充足、神旺,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
如黄帝曾问他的史官房中术创始人容成公“人开始受气成胎,是靠什么而得生长?……是丢失了什么才招致死亡? ……容成公讲述了生命之本──精气的运行原则与聚敛的方法。
详叙了如何以“外气”(后天之气)来保“养内气”(先无之气)的训练措施。
房中养生的中心环节就是要养护人体内部的元气。
即以养气补气为宗旨,《云笈七笺》卷五十六云:“人之生也,禀天地之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
夭气减耗,神将散也;地气减耗,形将病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
……元气元神不离身形,故能长生矣”。
可见,元气乃生命之根,养生之道就是要练养元气:古代房中养生,也是依据并把握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认识和积累下来的阴阳规律,以达到蓄养元气,健康长寿之目的。
对于习房中术以养生者,节欲保精因此而尤为重要,对房中术与气功相结合修炼时更是如此。
故房中养生主张节制性欲,以固护精关,养精长生。
总之,从传统养生思想具体到养生手段,从本质上来说,无不以养精炼气为基本法则。
如养神派主通过保养神明来养气,导引派主张通过形体运动来流通经络气血,认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服食派认为通过饮食、药物来补益精气。
补气派更认为气乃生命根本,决定人之强弱寿夭,只有养生调气练气才能养生健身。
房中派则是主张通过练精补精而使人体气足神旺,《三元延寿书》“元气有限,人欲无涯,火生于本,祸发必,尾闾不禁,沧海以竭”。
葛洪则曾倡导“籍众术之共长”。
由此可见房中养生术所重视的是“生”,而达到“生”是通过房中术或与气功、导引相结合来修炼,使气旺、精足而神生。
参考文献:[1]樊雄.中国古代房中文化探秘[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223[2]高罗佩(Gulik).中国古代房内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2-202 作者简介:黄江涛,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男科。
编号:EA-11121992(修回:2012-02-08)金元四大家妇科学术思想Gynecological academic thinking of four experts from Jin and Yuan张娟(郑州市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2)03-0070-02【摘 要】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与内科学息息相关。
金元四大家对妇科学的学术研究、治病思想与其学术主张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妇科学术思想:金元四大家【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ynecology and internal medicine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gynecology academic research, medical treatment with ideas closely of the four experts from Jin and Yuan are related to their academic ideas.【Keywords】Gynecology academic thought; Four experts from Jin and Yuan金代著名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中指出“产后世人多用乌金四物汤,是不知四时之寒热,不明血气之虚与实,是医人误之耳……。
四物汤常病服饵,四时各有增损”。
他认为妇人四季及常见病均可用四物汤加减调治。
对四季运用五行理论对此说明,认为“春,木旺,火相,土死,金囚,水休;夏,火旺,土相,金死,水囚,木体;秋,金旺,水相,木死,火囚,土休;冬,水旺,木相,火死,土囚,金休。
”实际上,妇人常见病的病理变化与此亦有相同之处,故在四物汤的运用中,春季(亦可理解为见弦脉、头痛之证)可重用川芎,日:“春倍川芎”;夏季(亦可理解为见洪脉、泄泻之证)可加重白芍用量,日:“夏倍白芍”;秋季(亦可理解为见涩脉和血虚证)可加重熟地的用量,日:“秋倍熟地”;冬季(亦可理解为见沉脉、寒而不食之证)可加重当归的用量,日:“冬倍当归”。
刘完素指出“此常服顺四时之气”,但为何-71-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2年第4卷第3期以此加减,并未明示。
“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为刘完素所倡。
攻邪派宗师张子和虽非妇产科专长,但其在妇产科的学术成就却是十分显著的,其著作《儒门事亲》在卷一第六篇专论《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针对带下的病因病机及其辩证和常见错误进行深入论述,在卷四、卷五之《治病百法》中有妇科病证治法愈19条,在卷六、卷七、卷八《十形三疗》中涉列妇产科经、带、胎、产、孕、乳五大类医案计34例,妇科杂病计29案。
在卷九《杂记九门》还论述了“误中寒凉经闭”案。
在卷十二《三法六门方》及卷十五《神效名方》收录妇产科专方24首,并设专篇。
以上这些散在的内容,无论在阐述病机、辨证立法方面,还是临床治疗还是方药运用的具体诊疗中,都贯穿着张子和攻邪学术思想的特色,在治疗妇产科疾病时,强调吐法与下法的应用,善于将攻邪之法联合应用,大多是先把吐法作为第一步,下一步多是用下法,在经过吐泻之后必然要配合其他治法,或清,或补,以达到扶正善后以祛邪,以求“邪去正安”之佳境,尤其是用攻下之法先治“虚性经闭”的夹邪,对现代临床治疗思路有新的启发。
张子和运用食疗的技术十分娴熟,尤其在妇产科的运用十分普及。
在治疗白带、闭经、不孕等病,在攻邪之后,强调“开胃进食”、“补之以食”,提出用葱白粥、鲤鱼汤等食补之法。
治疗产后缺乳,多用精猪肉、猪蹄作汤,并调和美味而食之。
在卷七《十形三疗》中载一临产妇难产,胎臂被稳婆拽断,子死腹中,子和让孕妇躺截石位,固定其足,用涂膏秤钩把死胎钩出,碎胎保母,这是中医妇产科史上最早一例碎胎术的记载。
对乳汁不下的治疗,他主张用梳子梳乳房周围百余遍,用吹帚枝透乳孔治疗乳痈,现在看来是粗糙原始了些,但其临床思路在当时却是十分先进的。
朱丹溪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金匮钩玄》),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亦”“不若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丹溪心法·痰附录》)。
丹溪治疗妇科疾病,从痰论治者甚多,如妇人经水不调、带下、不孕等,颇有验效。
他认为妇科病中多见瘀痰、湿痰、热痰、虚痰,治疗随痰着手,随证治之。
如“妇人经过期”“四物加参术,带痰加南星、半夏、陈皮之类”;“过期淡色来者,痰多也,二陈加川芎、当归”(《丹溪心法·妇人》)。
此为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俟痰化瘀消,经水自调。
因“痰多占住血海地位”或“肥胖饮食过度之人”经水不调,多用南星、苍术、半夏、茯苓加芎归活血化痰。
对“躯肥脂满经闭者”,以“导痰汤加芎、连,不可服地黄,泥膈故也,如用,以生姜汁炒”(《丹溪心法·妇人》),时刻注意治痰。
“漏与带,俱是胃中痰湿流下,渗入膀胱”“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肥人多是痰湿,海石、半夏、南星、炒柏、苍术、川芎、椿皮”(《丹溪心法·带下》),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带。
对妊娠恶阻,其则认为“恶阻从痰治,多用二陈汤”(《丹溪心法·产前》)。
对于肥盛妇人经水不调不能孕育者,“谓之躯脂满溢,闭塞子宫,宜行湿燥痰,用星、夏、苍术、台芎、防风、羌活、滑石,或导痰汤之类”(《丹溪心法·子嗣》),明确指出以化痰燥湿之法治疗。
丹溪倡湿热相火之说,痰湿多并火热,痰湿积久,郁而化热,热痰下注,伤及任带,而致带下及胎动不安,用清热化痰之法治之。
如治带下,“相火动者,于诸药中,少加黄柏……,性燥者,加黄连”(《丹溪心法·带下》),其诸治带方中,亦多有黄芩、黄连、黄柏、龟甲之类。
对经期提前,“肥人不及日数而多者,痰多血虚有热”,在化痰基础上,“更加黄连、白术”(《丹溪心法·妇人》)以清化热痰。
丹溪认为“产前当清热养血”“黄芩,安胎圣药也”(《丹溪心法·产前》),胎动不安者,多予陈皮、白术加炒黄芩以和胃化痰,清热安胎。
丹溪认为“夫气血两亏,痰客中焦,妨碍升降,不得运用,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职”(《格致余论·虚病痰病有似邪祟论》),气血亏虚,无力运化中焦水湿,因而成痰,故气血虚者必补益气血,助运中焦,痰湿得化。
如治1例转胞,认为其“血少则胞弱不能自举……遂以四物汤加参、术、半夏、陈皮、生甘草、生姜”(《格致余论·虚病痰病有似邪祟论》),以补气益血、健脾化痰,小便自通。
丹溪认为形肥体胖之人,多气血虚弱,故治当补益化痰并用,如治疗妇人经水过期用四物汤、参术加二陈汤类同用,痰水得化,经水得调。
李东垣是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对妇人病的独特见解和丰富经验,载于《兰室秘藏》一书,其在妇科的重要成就,主要为建立了以脾虚气陷、阴火乘土、湿热下注为病机的妇科病证治模式。
东垣指出:“妇人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而致经水断绝不行。
或病中消,胃热,善食渐瘦,津液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