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元四大家
(张元素)、李东垣、刘完素河北人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
即刘完素的火热说《河间学派》[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的攻邪说、李杲(李东垣)的脾胃说《易水学派》[补土派]和朱震亨(朱丹溪)[ 养阴派”]的养阴说。
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
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
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
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
”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其实什么派别无所谓,在百姓眼里,能治好病的医生就是好
医生
张元素
金代医学家。
撰《脏腑标本药式》、《医学启源》等。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医家(二级学科)
张元素,字洁古,金朝(北方被金占领之后)的之易州(河北省易县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
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
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
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
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脏腑辨证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
至清代,则脏腑辨证理论趋于完善,现已成为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此外,张氏还对药物学研究颇有发挥,张氏根据《内经》的理论,强调由于药物有四气五味厚薄的不同,因此药物作用才会出现升降浮沉的区别。
他强调首先应明确其气味厚薄,然后再进一步阐发其功效,使中药学的理论与其临床效用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医学、中药学理论的发展。
不同的药物对于不同脏腑的效用所以不同,是因为其各归于某一经的缘故。
因此,了解药物的归经,就可以掌握其药效特点。
如同一泻火药,黄连则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则泻肝火,知母则泻肾火,木通则泻小肠火,黄芩又泻大肠火,石膏则泻胃火。
如果归经不同,无的放矢,很难取得预期
的效果。
归经理论的发明,是对中药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张氏提出的引经报使理论,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方剂学,对临床有着积极的意义。
张元素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着比较系统、完整的方法。
他将脾胃病的治疗总结为土实泻之,
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胃实泻之,胃虚补之,本热寒之,标热解之等具体治疗原则。
为
后世进一步完善与深化脾胃病辨治纲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成为易水学派师弟相传的家法,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张元素去世后又做了李东垣的弟子)均为中国医学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
张氏对药物学的贡献很大,其所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一文,探讨药物功效及临床应用,后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之中,可见其学术影响之一斑。
故事:《金史》称: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
八岁试童子举。
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
乃去学医,无所知名,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
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不和所为(医生不能自已很痛苦啊)。
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顾,元素曰:“何见待之卑如此哉。
”既为诊脉,谓之曰脉病云云,曰:“然。
”“初服某药,用某味乎?”曰:“然。
”元素曰:“子误矣。
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
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
”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
平素治病不用古方,其说曰:“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
”自为家法云。
从师于张元素,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属易水派,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用药法象》《医学发明》《兰室秘藏》《活发机要》等。
李杲gao (三声)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
富甲一方。
曾从张洁古学医。
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
他曾从师于当时的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学习《论语》、《孟子》和《春秋》。
故事一次母亲王氏患重病,请了家乡好多医生,诊断治法众说不一,几乎吃遍各种方药,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日益加剧,最终还是死去。
李杲因自己不懂医学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被疾病折磨而丧生,感到十分悲痛。
他发誓说,如果遇到良医,我一定拜其为师,以补我的缺憾。
立誓求学李杲求医心切,不惜远离家乡四百余里,挟千金拜洁古为师。
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法”,基本掌握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遂辞别元素返回故里。
凡经李杲诊治的病人,尽管皆为疑难杂证,但多获奇效。
东垣老人,被尊称为李君,虽然富有,但不是纨绔子弟,李君在年幼时,就与一般的小孩子不
一样;等到他长大之后,为人忠诚守信,并且待人非常有礼貌,他对交友也很谨慎,在同人们的往
来接触之中,他从不开玩笑去戏耍他人。
对于被人们公认的娱乐场所,楼台戏院,他也都没有踏
入过。
也许他的天性就是这样。
朋友们都很怪疑他这点,暗地里,商量好了,准备一桌酒席,指使
妓女对他调情而行诱惑。
有个妓女拉他的衣服,他便生气大骂,并脱下衣服,把它给烧掉了。
当时
由乡里豪绅们,接待南宋派来的使臣。
真定府府尹,听说他青春年少,而且又有操守,便暗中唆使
妓女,硬劝他喝酒,他不便推辞。
稍稍饮了一口之后,就立即大口吐出去了,才离去。
可见自重自
爱到了如此地步。
他跟翰林王从之学习《论语》、《孟子》,从翰林冯叔献处,受教过《春秋》。
他在住宅中空地里,修建了一座书院,接待读书人。
如果遇到生活困难用度不足的人,他总是尽力的去周济他们。
金,章宗,泰和年间,遇到饥荒,老百姓大多流落逃亡它乡,李君极力救济这些灾民,得到他保全活命的人很多。
自重自爱
李东垣的父亲通自己的关系让他进纳得官,大约在30多岁时,李杲按照金朝的制度向官府交钱买了个官位,做了济原(今河南境内)的税务官。
在此期间,流行一种俗称“大头天行”的疾病,即一种以头面红肿、咽喉不利为主症的传染病。
当时的医生查遍医书也找不到古人对此病的论述,多用泻剂治疗但均不获效,而一泻再泻往往使病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尽管这样,医生并不认为是误治之过,病人家属对此也无异议。
唯有李杲觉得病人死得冤枉,于是他废寝忘食地研究本病,从症状到病因反复探讨,他废寝忘餐,像顺着河水,去找水源,探求病变的现象与根源,终于制定出方剂,给病人服食后,见到了收效。
就特意的把它刻在了木板上,悬挂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而采用了这种方药的人,没有不见效的。
当时百姓以为此方为仙人所传,把它刻于石碑之上。
此后不久,李杲为躲避元军侵扰弃官迁居汴梁(今开封)。
居汴梁期间,他常为公卿大夫诊治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名声为之大振。
从中原北返后,寄居鲁北东平、聊城一带,以医为业达六年。
1244年,64岁的李杲回到家乡真定,临床之余,将多年经验体会著述立说,创立了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
的理论体系。
战胜大头瘟,治好卿大夫,名声大振学有所成
另外,当时适值元兵南下,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也很易伤脾胃。
鉴于此,他认为只读古方是不够的,必须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分析病人的特点来研究方药,这些也是他建立脾胃学说的社会条件。
最初他不是凭借行医出名,人们也不了解他对于医术精通。
东垣君,为躲避战乱才到了汴梁,才以行医的身份和公卿们交往。
又把所经历的治验,都记录在别的书里。
就在壬辰那年,为躲避兵乱,李君逃出大梁,往北渡过了黄河,又寄住在山东省东平县境内,到了甲辰年才回乡。
有一天,对友人周都运德的父亲说:“我老了,想把这医道传给后人,但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这又该怎么办呢?”周都、运德的父亲说:“廉台有个叫罗天益,字谦甫的,他的秉性与行为均敦厚朴实。
他曾经为他自己所从事的医术不精,而感到遗憾,在学医上很有志向,您要
传授医道,这个人也许可以。
”有一天,周运德的父亲领着罗谦甫,拜访了李君,李先生见面就问他:“你是来学赚钱的医生呢,还是学继承发扬医学遗产的医生呢?”罗谦甫回答说:“是为了继承发扬这医学遗产而已。
”于是谦甫就跟随李君学医,日常生活费用,全靠李君提供。
学了三年,李君为他长期学习不知疲倦,奖励给他二十两白银,说:“我知道你家庭生活很困难,怕你半途改变主意,不能坚持到底,你可以用这些钱去供养妻子儿女。
”谦甫竭力辞谢不肯接受。
李君说:“我在大的事情上都不吝惜(医术),怎么会在小事上(钱财)去吝啬哪。
你就不要推辞了。
”从这里便可知道李君对罗谦甫所寄于的希望,也就可想而知了。
他临终时,把平日所著的书,清检校勘,整理成册,分类依次排列,陈列在几案前为天下的后来人,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
(具体是什么我也不清楚)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
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
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
但他绝对不主张使
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
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张从正)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他的理论学说诞生后,得到其弟子王好古、罗天益等人的继承发展。
这两位也成了名医,并进一步丰富了东垣的脾胃学说。
李东垣还研究妇科病,但主要围绕脾胃学说研究
李东垣死后葬于家乡今黄陵县。
在今黄陵县阿党乡阿党村正西500米处,保存有李东垣的陵墓。
墓前立有石碑,上刻曰:“精歧黄之业起死回生德泽被土庶名医,建之戒护国保民声名播东西南北”。
朱丹溪(1281~1358年),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因以为号,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
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故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
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生于至元十八年(公元一二八一年),卒于至正十八年(公元一三五八年)。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
主要著述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其门人整理编纂的《丹溪心法》可以体现他的医疗经验,对后世影响较大。
等。
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
35岁师从理学家许谦。
43岁从罗知悌(罗素)学医。
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特有才)。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胃病(又是家人,但这回治好了)。
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
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
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
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丹溪心法》序)。
于是他立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
以前,他也曾读过《素问》,觉得“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然后“茫若望洋,淡如嚼蜡”。
罗素精于医学,其学宗法刘河间,旁通于张子和、李东垣二家之说,认为:“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
”朱丹溪得罗氏之传,又续加发挥。
童年磨难
父亲去世,母亲带三个孩子
发奋为学
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从“不肯出人下”。
元大德四年(1300年),朱丹溪年满20岁,时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
他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因而深得民众的拥护,连官府都忌他三分。
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
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时,丹溪已经36岁,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
过了4年,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
后来他将理学结合于医学,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延祐元年(1314年)八月,恢复科举制度。
丹溪在学习期间,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
没有考中。
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业。
(弃文从医)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专业从医的时候,已40岁了。
他一心扑在医学上,学业大有长进。
过了两年,丹溪42岁时,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
朱丹溪济世救人,为百姓治病,数年后,“声誉顿著”。
1、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由此引伸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故主张顺应阴阳之理,提倡男三十、女二十而后娶嫁,把理学的“主静”、“收心”、“养心”说与《内经》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说结合起来,用澄心静虑的方法防遏相火妄动。
2、相火论。
相火为肝肾二脏专司,分属于心包、膀胱、三焦、胆诸腑。
相火有常有变,常态属生理性相火,至关重要,“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如相火越位而妄动,则伤阴耗精,变生多种疾病。
针对这种内生火热,主张应用滋阴降火的治疗方法。
3、对《局方》的批评,在《局方发挥》中集中地批评了宋代官方颁布的《和剂局方》和宋元之际崇奉《局方》形成的“《局方》之学”。
指出《局方》忽视辨证,“一切认为寒冷”,滥用温热香燥药物和“一方通治诸病”的危害。
主张临病制方,反对不问病由据证验方的医疗风气。
4、气血痰郁辨证治疗。
在杂病治疗中,朱丹溪广泛应用气血痰郁辨证方法,尤其对郁证病机的阐发和痰证证治的论述,均较前人深入。
5、治疗中注意顾护正气,慎用汗、吐、下等攻击法。
6、以节欲为中心的养生学思想。
主张节饮食、戒色欲,反对服食丹药。
(有很多主张,此条与现在少吃抗生素很像)
丹溪在人民心目中,正如“云山苍苍,高风不磨,世远弥声,仰止者多。
”
朱丹溪墓,位于赤岸镇东朱村东朱山现名谷潭渊。
墓前立有“元名医朱丹溪墓”碑,介绍朱氏生平。
金代名医张从正
张从正
张从正幼年从父学医,博览医书,深究医理,勤奋自坜,弱冠成器;中年时代,即成一方名医。
(子承父业吧,学医经历简单)他用药也以寒、凉为多。
他以为风寒等是在天之邪气,雨露等是地之邪气,最容易使人染病。
饮食的酸苦甘咸等是水的各种邪气,也是致病的原因,认为这些病因都不是人体内所应有的,一经致病;就应当祛除体外。
祛除方法采用汗、下、吐三法为要,凡风寒痼冷等所致,疾病在下,可用下法;凡是风痰宿食所致,可用吐法。
他行医奔波于陈州介徐州、开封、归德数十府、州、县,医疾救亡,功绩卓著,深得人民敬仰。
金宣宗兴定年间,谕诏从正,补太医,因非其所愿,不久辞职归里,后与麻知几、常仲明等讲研医理,著书传世。
旨在于攻,故号攻下派。
张从正一生著述甚多,除今在《儒门事亲》中五卷之外,尚有《心镜别集》一卷、《张氏经验方》二氛《张子和治病撮要)一卷找秘传奇方》二卷传世,其余因年代久远,没能流传下来。
很推崇刘河间的学术思想。
刘氏于临床上强调六气化火与五志化火的理论,治疗火热病应从表里分治以祛却散火热之邪。
张氏私淑其谈,但并不侧重于火热病机,而对于刘氏祛邪的观点很有体会(这也是衍生衍化吧),
正因为张子和十分重视邪气致病和气血流通的理论,因此,其对补法的运用十分谨慎。
强调补法的运用应当针对病情,不能滥用。
反对无病之人滥服补药,对于患病之人,认为邪未去而先投补,则往往会以粮资寇,反而助邪伤正,只有对纯虚无实的患者,才可使用补法。
至于具体补养正气的方法,张子和认为应当十分重视食补,也即“养生当论食补”的著名论点。
正因于此,张氏又十分重视人体之胃气的盛衰,认为它直接影响到食补的效果,保护胃气,使水谷得以消化,人的正气就
能够恢复。
总之属于正经的人
张从正承袭《内经》及张仲景学说,私淑刘河间之学,创“病由邪生,攻邪已病” 的攻邪学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发病学理论。
在临床上,张氏吸取和发挥了前人理论,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促进了治法理论的发展,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刘完素
国籍:中国北宋
金代医学家,金元四家之一。
撰《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等。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医家(二级学科)
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河间人,世称刘河间。
他从25岁开始研究《内经·素问》,直到60岁从未中断,学识渊博。
他据《素问》病机19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
故治法上多用寒凉药,并创制了不少治疗伤寒病的方剂,对后世温病学说有所启发。
为中医学各学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今河北河间)人。
他自幼聪慧,耽嗜医书,因母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
刘完素生于洋边村(今肃宁县师素村)。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刘完素自幼聪颖,酷嗜医书,二十五岁时即研习《黄帝内经》,刻意攻读,终有所悟,对《内经》有其独到体会,提出人身之气皆随五运六气而有所兴衰变化,指出运气常变,应当掌握其规律,又阐发《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认为人体致病皆为火热,治病需从寒凉法入手。
以降心火、益肾水为第一要旨。
他反对套用古方。
因其善用寒凉,后世称其为寒凉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之一。
其著述甚丰,《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简称《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均为其代表作。
尚有《伤寒直格》、《三消论》、《运气要旨论》、《治病心印》等多种,有些著作尚待进一步探究其是否真为刘氏本人之作品。
其弟子甚多,荆山浮屠、马宗素、穆子昭均传其学。
[1]
拜师学艺
刘完素
他初曾拜陈先生(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声誉渐隆。
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名盛于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5年)。
金彦宗曾
三次征聘,坚辞不就,章宗爱其淳素,特赐号为“高尚先生”。
随着他的创新理论广泛流传,师从者甚多,先后有荆山浮屠、葛雍、穆子昭、马宗素、镏洪、常德、董系、刘荣
甫程辉、刘吉甫、潘田坡等,最终形成明显的寒凉攻邪医风。
刘完素医术高超,他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提出了使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结果疗效非常惊人。
使用这种方法,他治好了许多人的病。
这也就是人们称他做“寒凉派”的原因。
故事:他认为处方用药,要因人而异,应视病人的身体状况、所处的环境和疾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药,不可一成不变。
他也极不满意于当时朝廷要求使用《局方》,又不可随意加减的规定,坚持辨证施治,酌情发挥。
他家门前车水马龙,挤满了远道而来的发热患者,甚至一些昏迷的病人是被抬来的。
让他扎上几针,服了几付他开的药以后,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
有时他还送医送药给贫困的病人。
一次,他在路上见到一家人正在发丧,得知是产妇难产致死,可他见到棺中有鲜血淌出,便令人放下棺材,马上开棺诊治。
他在难产妇的涌泉穴等穴位扎了几针,妇人竟然苏醒了,再针她合谷、至阴等穴,胎儿竟然顺利地产下。
家属忙跪地叩首,视之若神仙下凡。
刘完素名声很大,传到了金朝廷中,金章宗为了拢络人心,请他到朝中为官,几次都被拒绝了。
朝廷无奈,便赐给了他一个“高尚先生”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