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影响
金元四大家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升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 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
(2)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 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 阴为地者也。”(《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 按摩。
他认根为病据凡由能《邪增内生凡加经上,五》行攻者脏关邪,者于已皆,五吐病均味。可入谓五胸凡之脏膈风或痰补的上宿。传脘食促统的,使理,病可在病论人,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能使邪
进食攻吐,法邪才之是法真,补法行也之汗。道吐。下。 用吐法。
气拥而出之的方法。
凡寒湿固冷,热克
强调脾气升发的作用!
学术思想
1、对内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1)病因
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七情所伤
(2)病理
气火失调、脾胃升降失常
(3)治疗特点
补中升阳泻火,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朱丹溪
朱震亨(1281-1358),字 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 省义乌县)人。世居丹溪之边, 故以丹溪为号。
朱氏早年习举子业,三十 岁时,有志于医,三十六岁时, 又从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学习, 成为理学家,这对他后来的医 学形成很有影响。
用寒凉药不过六分之一与,火其热中有广关泛;使六用气的之都中是火附热子也、居干其姜二、。官桂、
➢ 倡肉的蔻多导等发“温性热与火药普热物遍。性论可这见个”“角寒度《凉加风湿素派以与与问”强火火玄讲调热热机“,原火而病热实式论质》”上:,仍“只然五是是脏从注之火重志热辨者病证,怒、
金元四大家..
五畜、五菜充养之,并批评世风好补之偏。
后人对该书突出的攻邪论思想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因为该书治病偏于攻邪,也受
到一些医家如朱丹溪的批评。
·
3、学术经验
概念
适用范围
代表方法
但是,张氏也并非主张只凡攻风不寒诸补邪,,对病在于体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灸、蒸、熏、
攻邪论 ➢质虚汗弱法的患凡者解,法表也者还。,是皆要汗设法滋皮 可补肤 用间 汗的、 法。经。对络于内的补,法,
的张从正故里碑处,一片荒凉,
年轻时从军,当过一段时间的军医除;了四6周1的岁数被棵柏召树为还挺太立着, 石碑都已被扳倒、砸断,似乎
医,后辞归,行医于民间。来自没有人以他为荣。主张“古方不能尽治今病”,指出当更正《圣惠 方》、《诸病源侯论》等书之误,具有革新精神。
2、著作
《儒门事亲》15卷,成书于1228年。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 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
药物通便外,他如催生、下乳、磨
凡下行者,皆下
下焦等在下的疾病,
积、逐水、破经、泄气等下行作用
下法
法也。
可用下法。
的方法。
➢ 亢害承制
河南中医学院徐振国:在
1、生平
兰考县采访的时候,感受最大 的是中医学的落寞,除了有限
的几个人之外,少有人知道这
里曾出过一位旷世名医张从正。
张从正(约1156-1228),字子和由县,于把不张号能从确正戴证的人张故氏里。故放金里在,了代兰城考关
睢洲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镇十人的几张通。医碑王。村但,如并今在的这张里医立王了村
“守真”, 乃守 《至真要大论》之 旨。
精通《内经》玄机,
自号为“通玄处士”。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影响
・64 ・现 代 中 医 药Modern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2009年7月第29卷第4期July.2009 Vol.29 No.4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影响章碧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医疗保健中心,陕西咸阳712000)摘 要:金元时期由于历史和当时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在医学学术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产生了至今仍对中医学影响甚大的众所周知的“金元四大家”。
其代表人物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均各树一帜,以“偏”而闻名于世,在金元时期创立了偏攻、偏补自家为法的新理论,他们以各自提出的不同观点和理论,突破了魏晋以后在医疗过程中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丰富了祖国医学宝藏,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本文试从分析每一学派的学术思想出发,提倡“金元四大家”在《内经》理论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阐发经义,大胆的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术作风。
启发我们应当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如何重新认识和发展中医,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在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当中,不墨守成规,勇于开拓,坚持因人、因时、因地的中医治疗原则,在吸取前人的医疗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把中医药事业引向纵深的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关键词:金元四大家;学术渊源;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71(2009)04-0064-03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指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金元时期由于历史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中医学术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产生了至今仍对中医学影响甚大的“金元四大家”。
虽然“金元四大家”以各执一偏而著称于世,但我们在分析每一学派的学术思想时不难发现,每一学派都与其他的学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也可以说是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理论创新做一个回顾:1 生平及其师承据有关史料记载,金元四大家各自生活的一百余年间,是一个民族战争极为频繁时期,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辽宋金元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评析
辽宋金元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评析前言辽宋金元四大家是指北宋晚期至南宋、金、元时期活跃的四位杰出文人,分别为辽宁著名诗人苏轼、宋代著名画家文同、金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和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
他们各自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文学巨匠艺术风格苏轼以豪放之气和才情横溢而闻名于世。
他以清新婉约的诗歌、雄浑豪放的散文以及刚健有力的画作而广为人知。
苏轼独特的感受力使其作品充满了情感和哲理,同时充满了个人主张和社会观察。
影响评析苏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他在诗歌创作上倡导“抒情即拓展”,提倡表达真实感情与思想,深受后来诗人的追随。
其次,他的散文风格雄浑豪放,对宋代以至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苏轼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社会观察为基础,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并影响了后来许多文人。
文同:笔墨精妙艺术风格文同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以他的山水画闻名于世。
他擅长以简练明快的笔墨勾勒出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
他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将自然美与内心感悟相结合。
影响评析文同在中国山水画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倡导“似写非写”和“神韵和体”,强调作品中应有灵动之气。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成为后世山水画家学习与借鉴的对象。
赵孟頫:书法宗师艺术风格赵孟頫是金代著名书法家,也是南宋年间最出色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以瘦劲有力的笔画和工整流畅的布局为特点。
他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字体,并以其深沉内敛又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而成就卓越。
影响评析赵孟頫对中国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他将楷、行、草三种字体相结合,并注重字体间的变化和连贯性,创造了独特的风格。
其次,在气势与细节上取得了较好的平衡,使得后世书法家在学习中可以借鉴他的技艺。
同时,赵孟頫注重笔墨与心情相结合,强调自我表达,对后世书法艺术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汉卿:曲艺宗师艺术风格关汉卿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其作品主要以杂剧为主。
金元四大家的创新实践给今人的启示
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吉军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指出: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政府制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中医药科技人员所要做的是,通过比较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清醒地认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扬长避短,继承并发展中医药。
在临床实践中,要与时俱进,研究新问题,从实际出发,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当代国民的医疗保健问题。
一、金元四大家的创新实践回顾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我们很容易想到金元四大家,因为金元时期众多医学流派的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金元四大家首推刘完素,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被称为“寒凉派”之代表;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
”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被称为“攻下派”之代表;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被称为“补土派”之代表。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被称为“养阴派”之代表。
刘完素为中医历史上“寒凉派”的创始人。
在理法上,他十分强调“火热”之邪致病的重大危害,因此,治疗上他主张用清凉解毒的方剂。
刘完素生活的河间地区,正是金人进攻中原时的主要战场之一。
当时天灾横行,疫病蔓延,疾病流行,而当时因为沿袭宋代的用药习惯,医生仍然使用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
由于此书为宋朝官方推行,相当于国家药典,当时的医生,也都习惯性地使用书中的药物,很少能自己根据临床实际进行辨证处方,但是所用药方对于当时的疾病治疗效果却非常不好。
刘完素则根据当时疾病的实际病因,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创立了六气化火之说,在治疗热性疾病采用寒凉药味,一改宋朝滥用温燥药物之弊端。
他使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收到显著疗效。
刘完素认为处方用药,要因人而异,应视病人的身体状况、所处的环境和疾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药,不可一成不变。
他极不满意当时朝廷要求使用《局方》,又不可随意加减的规定,坚持辨证施治,酌情发挥。
金元明清四大文学家:高、杜、欧、赵的文学贡献与特色
金元明清四大文学家:高、杜、欧、赵的文学贡献与特色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金元明清四大文学家被公认为是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家群体。
他们分别是高适、杜甫、欧阳修和赵明诚。
这四位文学家以其独特的文艺才华和卓越的创作成就,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着重介绍金元明清四大文学家:高适、杜甫、欧阳修和赵明诚的文学贡献与特色。
首先,我们将分别从他们的生平及背景入手,探讨他们各自在历史时期中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对他们文学创作的影响。
其次,我们将深入研究他们的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分析其独特之处和艺术成就。
最后,我们还将探讨他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金元明清四大文学家:高适、杜甫、欧阳修和赵明诚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展示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并深入探讨他们各自的文学特色及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四位杰出文学家的艺术成就,并体验到他们带给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2. 高适的文学贡献与特色:2.1 生平及背景:高适(649年-713年),字义山,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著名的书法家和文人。
在少年时期,高适就展示了卓越的才华和对文学的热爱。
他曾师从当时的名师王勃,并受到杜甫等后来者的赏识。
2.2 文学作品与风格:高适以其优美而富有感情的诗歌作品闻名,成为了金元明清四大文学家中不可忽视的一位。
他的诗歌作品通常表达对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的思考和感受。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实手法和比喻等手段来表达自己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高适擅长写抒情诗,尤其是山水田园诗。
他善于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并将它们与自己内心深处复杂而真实的情感相结合。
他也经常以寄托思念之情为主题,通过对细腻的描写和抒发个人情感的方式来打动读者。
同时,他的诗作也充满了生活智慧和对世事的思考。
金元四大家..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朱丹溪
元(蒙古) 1271-1368
十二世纪,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实践的创新,出现 了两个不同的医学流派,即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其中影 响较大者则为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后世称为 “金元四大家”。
刘 完 素
1、刘完素生平
他研究《内经》, 完全是以《素问》为 主,故其名曰“完 素”。
河南中医学院徐振国:在 兰考县采访的时候,感受最 大的是中医学的落寞,除了 有限的几个人之外,少有人 知道这里曾出过一位旷世名 医张从正。由于不能确证张 张从正(约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 氏故里,兰考县把张从正的 故里放在了城关镇的张医王 洲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人。 村,并在这里立了十几通碑。 但如今的张医王村的张从正 故里碑处,一片荒凉,除了 年轻时从军,当过一段时间的军医; 61岁被召为太 四周的数棵柏树还挺立着, 石碑都已被扳倒、砸断,似 医,后辞归,行医于民间。 乎没有人以他为荣。
六气皆能化火说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对五运六气的研究
他对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学说非常重视,一方面强 调“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 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矣”;另一方面则不认为人体发病完 全受五运六气的格式所支配,反对机械的搬用运气学说于医 学实践上。
亢害承制
1、生平
“守真”, 乃守 《至真要大论》之 旨。 精通《内经》玄机, 自号为“通玄处士”。
刘完素(1120-1200),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 史书记载:“金时
三聘不起,赐号高尚先 间(今河北河间)人,世称刘河间,赐号高尚先生。 生。”
他具有民族气节,终生不仕,行医于民间,受到民众的
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之间的相互渗透及影响
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之间的相互渗透及影响
张俐敏;陈文莉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5)1
【摘要】中医学与其它任何学科一样有一个继承和相互渗透的关系。
晋唐以降,中医在理论上几乎处于一个停滞状态,一直到金元时期,由于历史和当时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产生了金元四大医学流派,也就是至今仍对中医学影响甚大的、众所周知的“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的出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张俐敏;陈文莉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上海市宝山区中医院,上海,2019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相关文献】
1.旴江医家对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初探 [J], 王萍
2.金元四大家狂证诊疗学术思想探析 [J], 郭蔚驰; 黄金科; 沈敏; 李慧
3.浊毒理论与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关联探析 [J], 郑薇薇;吴佳欣;刘小发
4.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对骨伤科发展的影响 [J], 洪德胜
5.金元四大家妇科学术思想 [J], 张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元四大家名词解释
金元四大家名词解释
嘿,咱来说说“金元四大家”是啥。
有一次我去看中医,听老中医提到了金元四大家。
我就好奇啊,这金元四大家到底是啥呢?
“金元四大家”呢,就是金元时期的四位著名医学家。
他们分别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
这四位大佬在医学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厉害的本事。
比如说刘完素,他主张“火热论”,觉得很多病都是因为火热引起的。
张从正则擅长用“汗、吐、下”三法来治病。
李杲呢,重视脾胃,认为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治疗上很有一套。
咱可以想象一下,在金元那个时候,这四位医学家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各自用自己的方法拯救病人。
他们的理论和方法对后来的中医发展影响可大了。
就像我去看中医,老中医可能就会借鉴金元四大家的一些理念来给我看病。
总之呢,金元四大家就是金元时期很牛的四位医学家。
他们的贡献让中医更加丰富多彩。
以后咱要是对中医感兴趣,也可以多了解了解金元四大家哦。
“金元四大家”之称的最早来源
中医文化“金元四大家”之称的最早来源■ 晨 曦“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著名的医学家。
在学术上,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
刘完素(公元1120--1200年)亦称刘河间,是宋金医学界最早敢于创新并且影响较大的一位医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和《宣明论方》十五卷。
他创造性地发挥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
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给后世温病学派以很大启示。
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字子和,也是-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其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其中前三卷为张氏亲撰),他善用攻法,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发展和丰富了应用“汗、吐、下”三法,各家学说关于“相火”的见解,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有常有变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临症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
世称“滋阴派”。
同时强调节制食欲、“色欲”的重要性。
他的学说丰富了祖国医学,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
被誉为“集医之大成者”。
在国外,日本于十五世纪曾成立过“丹溪学社”,专门研究他的学说。
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宋濂(公元1310-1381年)在为朱震亨《格致余论》题辞时说“金以善医名凡三家,曰刘宋真(刘完素)、曰张子和(张从正)、李明之(李杲),虽其人年之有先后,术之有救补,至于推阴阳五行升降生成之理,皆以《黄帝内经》为宗,而莫之异也。
”又说:元朱震亨《格致余论》“有功于生民者甚大,宜与三家所著并传于世”。
自此而后,“金元四大家”之称,则流于世。
世称“攻下派”。
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作用,成功地应用“心理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对心理疗法'有重大贡献。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号东垣老人,是著名医家张元素的高徒,他发探了张氏脏腑辨证之长,区分了外感与内伤。
宋辽金元四大家的文化背景
宋辽金元四大家的文化背景宋辽金元四大家是指北宋时期的苏轼、黄庭坚,辽金时期的辛弃疾,以及元朝时期的王安石。
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是文学界的巨擘,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样,而且在形式上也独具特色。
他们的文化背景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宋辽金元四大家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多以文学才华著称,他们注重修身养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北宋时期的代表性文人,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豪放洒脱的气息。
他们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腻而独到,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心态。
辽金时期,由于辽金帝国的强盛,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化交流频繁。
辛弃疾是辽金时期的代表性文人,他的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他的诗歌多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国家时局的关注为主题,形象生动,语言直接。
元朝时期,由于蒙古帝国的统治,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文化交流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王安石是元朝时期的代表性文人,他的作品以议论文为主,关注社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宋辽金元四大家的文化背景与个人经历紧密相连。
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北宋时期的进士出身,他们在仕途上屡遭挫折,被贬谪到地方任职。
这种经历使他们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认识,也使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反思。
辛弃疾是辽金时期的将领,他在战乱中亲身经历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这种经历使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虑和担忧,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豪情。
王安石是元朝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使得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改革的热情。
最后,宋辽金元四大家的文化背景与时代思潮密切相关。
北宋时期,儒家思想盛行,士人多以儒学为主要学问,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
苏轼和黄庭坚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儒家的价值观念。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一、寒凉派:刘完素,突出的学术思想史“火热论”。
认为伤寒临证各种证侯的出现多与火热有关,主张对热性病“降心火,益肾水”的治疗原则,强调鉴别疾病的本质与假象,主张多用寒凉药物,并深入研究运气学说,在运用时批判其宿命观点。
二、攻下派:张从正,反对滥用“局方”温燥治病,理论上力倡攻邪,认为对补和泻的关系强调泻,对攻邪和扶正的关系强调攻。
主张疾病无论内、外因素,皆为邪气所致,治病应以攻邪为主,提出汗、吐、下攻病三法,同时注重先攻后补,寓补于攻。
三、补土派:李杲强,调脾胃是运化水谷供一身元气之本。
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治病应注重补益脾胃,升举中气。
临证上李杲善于运用分别补上中下三焦元气,以补脾胃为主的原则。
四、滋阴派:朱震亨,充分研究了《内经》以来各家学说关于“相火”的见解,强调“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主张应免相火妄动,节制食欲、色欲,保养“阴分”,从而保证他在临床上善用的“滋阴降火”之法的效果。
朱氏在临证治疗方面反对忽视辨证,滥用《局方》和辛燥药物。
中医“金元四大家”简介
刘完素
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今河北河间)人。
他自幼聪慧,耽嗜医书,因母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
创立“寒凉派”,指出“六气皆可从火化”,因而大力倡导火热论,治疗上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
张从正
字子和,号戴人。
金朝四大名医之首。
张从正张氏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为"攻下派"的代表。
著有《儒门事亲》。
李东垣
又名李杲,字明之,中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晚年自号东垣老人。
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用药法象》《医学发明》《兰室秘藏》《活发机要》等。
朱丹溪
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名震亨,字彦修,后世尊称他为“丹溪翁”元朝医学家,是“滋阴派”的创始人,早年学习理学,后改为习医,在学术理论上,集前三者之大成,是最完整,最详备的,并且在其基础上结合个人见解和临床所得,加以发挥,提出人身之中"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
代表作《格致余论》、《丹溪心法》、《伤寒辩疑》、《医学发明》等等。
金元四大家
“守真”, 乃守 《至真要大论》之 旨。 精通《内经》玄机, 自号为“通玄处士”。
刘完素(1120-1200),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 史书记载:“金时
三聘不起,赐号高尚先 间(今河北河间)人,世称刘河间,赐号高尚先生。 生。”
他具有民族气节,终生不仕,行医于民间,受到民众的
欢迎,至今河间一带尚有纪念他的遗迹。守真庙
六气皆能化火说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对五运六气的研究
他对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学说非常重视,一方面强 调“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 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矣”;另一方面则不认为人体发病完 全受五运六气的格式所支配,反对机械的搬用运气学说于医 学实践上。
亢害承制
1、生平
主要著作
《格致余论》撰写于1347 年,是朱氏医学论文集,全书1 卷,共收医论42篇,涉及内容 相当广泛,篇次排列没有规律, 颇有随笔杂记之韵味。书名丹 溪谓:“格物致知,医为余事” 而得名。 《局方发挥》1卷。该书采用问答体例,对宋代《和剂局 方》中的30多个有关问题予以评论,驳斥时医不辩证,套用、 滥用《局方》辛温燥烈之剂,造成伤阴劫液,针对问题,作 者着重阐发了滋阴降火的治疗法则,提出“重养阴”、“戒 操热”的新见解。 另朱丹溪还有《本草衍义补注》、《伤寒辨疑》、《外 科辨要新论》等著作。
3、刘完素的学术成就
刘完素研究《内经》病机十九条 症状发现与火相关的有10种,与热相关 但是,“寒凉派”在临证用药时也并非一味寒凉而已,例如 有7种;伤寒临证各种症候的出现多与 《宣明论方》一、二卷中论述煎厥、薄厥、风消等六十二证中, 火热有关;六气之中火热也居其二。 用寒凉药不过六分之一,其中广泛使用的都是附子、干姜、官桂、 肉蔻等温热药物。可见“寒凉派”讲“火热论”,只是从火热病 风与火热 倡导“火热论” 的多发性与普遍性这个角度加以强调,而实质上仍然是注重辨证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脏之志者,怒、 湿与火热 论治的。 喜、悲、思、恐也,悲一作忧。若志过度 燥与火热 火热致病具有广泛性 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 寒与火热
金元四大家
编辑/李宇杰****************金元四大家□郑波补脾派:李东垣李东垣(公元1180-1251年),元代河北定县人,提出“胃气为本说”,主张脾胃健全则不易生病,即使生病也易于治好,发明了“补中益气”即补脾益胃的治疗方法。
因此后人称李氏为“补脾派”。
其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李东垣是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十分强调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他精通医术,每次为人治病,疗效甚佳,但并不行医,只是常给亲朋好友看病开方。
李东垣是富家子弟,平时交往的多是一些上层社会的有钱有势的贵人,他们养尊处优,常食膏粱厚味(编者注:指油腻或味道浓厚的食物),易伤脾胃,所患疾病多属此类。
另外,当时适值元兵南下,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也很易伤脾胃,这些也是他建立脾胃学说的社会条件。
滋阴派:朱丹溪朱丹溪(公元1281-1358年),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
四大家中数他出道最晚,但成就却最高。
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
朱丹溪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发现大家都没注意滋阴之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声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创始人。
他治疗疾病效果奇佳,很多患者服药即愈,来复诊的病例少之又少,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朱丹溪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寒凉派:刘完素刘完素(公元1110-1200年),金代河北河间人。
他提出“降火益水说”,认为病因以火热为多,提倡降心火,益肾水。
他用药多属寒凉,被称为“寒凉派”创始人,对后世温病学说有所启发。
刘完素生活的河间地区,正是金人进攻中原时的主要战场之一。
当时天灾横行,疫病蔓延,疾病横生,而当时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而不辨证处方,效果很差。
刘完素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然后提出用寒凉药物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疗效非常好。
.结合金元医家的成长经历,谈谈学术创新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结合金元医家的成长经历,谈谈学术创新在中医学发
展史上的意义
医学是自然的造化、社会的产物、文化的符号,中医学就是在这种氛围中逐渐孕育、产生、壮大、发展起来的。
因此,它具有明确的文化、民族、大众、公益的特征。
金元时期特殊的社会状态和特殊的文化境况造就了医学流派空前发展的大趋势,成为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亮点。
飞转的历史车轮,转眼就是千年。
在祖国医学的发展史上,金元四大家的创新思想和实践精神极大地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金元四大家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和应用,也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李朱医学系统”。
今天,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对世界医学的影响更广、更大,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传播。
研究金元四大家学说的目的,在于透过这面历史的镜子,追古抚今正本清源,以发展的眼光、清晰的思路去复兴、光大中医的继承,创新事业。
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的问题,应该成为唤起我们觉醒的号角、鼓舞我们崛起的动力。
这是否是今天我们研究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应有的启示,应当引起中医人的深思。
近些年来,对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在自觉不自觉地减弱和萎缩中。
学校教育的发展在推出批量人才、规范教育程式、认知现代科学等方面有无可替代,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同时带来了知识固化、特色退化、优势弱化、悟性淡化、个性消化等传承力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的负面问题,这不能不说是直接影响中医学进步的因素之一。
明清时期金元四大家对于体质辨证的
明清时期金元四大家对于体质辨证的差异xx20180221054一、寒凉派1、学术背景(1)战乱频繁、疫病流行(2)《和剂局方》在当时十分盛行,而其中用药多偏于温燥,用于当时普遍存在的温热病很难治愈2、学术思想寒凉派代表人物刘完素的学术思想是提倡“火热论”,即“六气皆从火化”。
自晋唐以来,关于老年人的体质特点,医家多重视阳气虚衰之说,盛行用温燥药壮阳。
故刘完素根据内经理论并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老年人多为“气衰”及“阴虚阳实”之体。
攻邪派3、总结刘完素将完善了体质辨证中的气虚、阴虚体质理论。
二、攻邪派1、学术思想张从正的学术观点是“祛邪扶正”,他精通邪气致病和气血流通的理论,因此对补法的运用十分谨慎,强调应当针对病情,不能滥用,至于病后进补与否,还要看病人的体质状况。
2、总结张从正没有侧重于类似阳虚或阴虚的某一种体质,而是注重探讨人的先天禀赋以及后天发育影响下的体质强弱,并根据不同的体质选择性的进行补或泻法。
三、补土派1、学术背景“彼当金元扰攘之际,人生斯世,疲于奔命,未免劳倦伤脾,忧思伤脾,饥饱伤脾,何莫而非伤脾也者”。
可见当时李杲的生活环境由于社会因素十分恶劣,战乱频发。
2、学术思想李杲强调饮食失调会导致脾胃受损,进而造成体质的偏颇,提出了著名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注重“元气”的生理作用,认为脾胃与元气有密切关系,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3、总结由以上可知,李杲往往从后天之本“脾”这一个脏来治疗疾病并辨别体质强弱,和其他的金元四大家相比并非注重于对气血阴阳的探究。
四、滋阴派1、学术背景江浙地区,人的体质大多比较脆弱,其中富贵者多膏粱之体,酗酒纵欲,精竭火炽;而贫困的人多饥寒交迫,愁肠百结,郁火内生。
朱丹溪还受宋元理学影响较深,常援引理学解说医理。
2、学术思想朱丹溪提出了“少火”与“壮火”理论,并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他的学术思想基础上,提倡饮食茹淡养胃阴、节育保精护肾阴、降火清热滋真阴3、总结朱丹溪是吸取了其他金元四大家的精华,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完善了体质学说中的阴虚体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现 代 中 医 药Modern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2009年7月第29卷第4期July.2009 Vol.29 No.4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影响章碧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医疗保健中心,陕西咸阳712000)摘 要:金元时期由于历史和当时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在医学学术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产生了至今仍对中医学影响甚大的众所周知的“金元四大家”。
其代表人物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均各树一帜,以“偏”而闻名于世,在金元时期创立了偏攻、偏补自家为法的新理论,他们以各自提出的不同观点和理论,突破了魏晋以后在医疗过程中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丰富了祖国医学宝藏,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本文试从分析每一学派的学术思想出发,提倡“金元四大家”在《内经》理论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阐发经义,大胆的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术作风。
启发我们应当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如何重新认识和发展中医,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在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当中,不墨守成规,勇于开拓,坚持因人、因时、因地的中医治疗原则,在吸取前人的医疗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把中医药事业引向纵深的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关键词:金元四大家;学术渊源;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71(2009)04-0064-03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指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金元时期由于历史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中医学术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产生了至今仍对中医学影响甚大的“金元四大家”。
虽然“金元四大家”以各执一偏而著称于世,但我们在分析每一学派的学术思想时不难发现,每一学派都与其他的学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也可以说是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理论创新做一个回顾:1 生平及其师承据有关史料记载,金元四大家各自生活的一百余年间,是一个民族战争极为频繁时期,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各种疾病流行,特别是各种疫病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局方》盛行,医家又都默守陈规情况下,更使当时的疾病治疗出现种种弊端。
这些都为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形成造就了一个外部环境,使他们本着补偏救弊而成一家之言。
1.1 刘完素 字守真,自号通玄学士(公元1120~1200年),金代河间府(今河北河间县)人,故人称为“河间先生”。
他提出了“五志过极皆为火”(《素问玄机原病式・火论》)及其后世为之总结的“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奠定了“河间学派”火热病机的理论基础,开创了金元时期中医学术争鸣的先河。
1.2 张从正 字子和(公元1159~1228年),金代唯洲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
因其祖籍在西周所置戴国境内,故自号戴人,久居陈元宛丘(今河南淮阳县)。
曾私塾于刘完素,基本思想源于刘完素“寒凉学说”,用药寒凉而峻猛。
提出了“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
“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十三》)的理论,创立了“汗、吐、下”三法治疗疾病,成为“攻邪学派”的代表人。
1.3 李杲 字明之(公元1180~1251年),世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的东垣地区,晚年号称东垣老人。
曾经师从于张元素,在继承张元素的医学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以《内经》“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理论为依据,创立了“脾胃学说”而成为补土派的创始人。
其在治法上的“盖温能除大热,……今立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饮食劳倦论》),一直为后世医家推崇。
1.4 朱震亨 号丹溪(公元1228~1358年),元代婺洲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
因其所居赤岸镇有一条溪名丹溪,故号丹溪翁,后人以丹溪称之。
朱丹溪生于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之后,其学术思想深受他们的影响。
他提出了“相火论”(《格致余论・相火论》)的学术观点,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学说。
2 学术思想及其继承2.1 刘完素于六气中着重“火热”,扩大火热病证的范围,在治疗上提倡使用寒凉药物治疗热病,制定了不少著名方剂。
其学说不仅纠正了当时滥用2009年7月第29卷第4期July.2009 Vol.29 No.4现 代 中 医 药Modern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65 ・温燥药物的流弊,而且打破了当时医界默守仲景陈规的局面,树立了因时、因人、因地的辨治典范。
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内经运气要旨》和《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等。
其学术思想从不同角度渗透于金元时期其他医家的学术之中,如从正的善用寒凉攻邪、东垣的论述阴火、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等等。
2.2 张从正继承了河间的外来火热之说,倡“邪去正安”,主张汗、吐、下三法为治。
主要著作是《儒门事亲》。
他在刘完素倡导的《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治”病机理论的启发下,持寒凉立论,将《伤寒论》中的汗、吐、下三法的运用范围进一步的扩大。
他的汗法双解散;吐法茶调散、三圣散;下法浚川散、通经散、禹功散等,都是在河间寒凉学说的基础上制定和应用之方,张从正在实践中发展了河间学说。
2.3 李东垣提出了“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脾胃论序》)的观点,着意于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变攻伐为补益,其论点亦受河间、从正的启发。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和《医学发明》等。
河间在火热病治疗中强调注重脾胃,其在《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中指出:“土为万物之元,故水土同在于下,而为万物之……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气皆在脾胃。
”李东垣受其启发,治疗脾胃内伤诸病主用益气升阳结合苦寒泻火。
河间在《原病式・六气为病・寒类》中有“胃热则消谷善饥,故病寒则食虽已而不饥也……”,李东垣由此发挥用补升以治脾的方法进行治疗,其散火解热的代表方升阳散火汤和苦寒泻火的代表方朱砂安神丸,虽重在散火泻火,但都辅以补益和中药物,可见其用药是以增强人体本身的机能为主,弥补了河间、从正的不足。
张从正“主攻”是以外来之邪立论,因此偏重“实”。
在论及“虚损”之证时,提到“夫病人多日虚损无力,补之以无比山药丸则愈也”(《儒门事亲・虚损二十八》),其在主攻的同时并没有排除用补法治疗。
李东垣“用补”是从内伤的角度出发,因此侧重于“虚”。
在叙及风寒外感诸证时亦认为“概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论阴证阳证》),用补也没有排除泻法。
又如东垣认为治病必须从正邪消长和形气盛衰来考虑攻补的方法,一切疾病的初期,不论病的轻重都应以猛剂驱邪,体现了张从正“邪去正安”之意。
2.4 朱丹溪学源于刘完素、李东垣,旁通张从正之法,创造性地把外感火热研究引向了内伤火热的证治之中,同时又提出了“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格致余论・张子和攻击注论》)的治疗观点,进一步发展了张从正攻邪理论,可见其是熔三家之学术思想于一炉而有创新。
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和《本草衍义补遗》。
朱丹溪所论的火热病变主要是指内火,其“诸火自内作”(《局方发挥》)是指相火为病。
提出了“气有余便是火”(《丹溪心法・火六》),阐述了气机阻逆产生邪火的病机,把刘完素外感火热的学术思想引向了内伤火热的证治。
另外如刘完素在《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中提出了吐酸属于热郁致酸的病因病机,朱丹溪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方药。
如“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宜吴萸顺其性而折之,此反佐之法也,必以炒黄连为君,以清其胃热”;在湿热病“吐出酸水如醋”中附方曲术丸、加味平胃散或南星、半夏、软石膏、香附等作丸服用(《丹溪心法・吞酸三十三》),使吞酸的病因、病位、治疗由单一因素推演到了复合因素。
“相火,元气之贼”本是李东垣的学术观点,朱丹溪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火的常与变、吉与凶的两重性观点,在滋阴降火治疗中,既继承了河间学说又汲取了东垣的经验,注意脾胃元气。
东垣曾论阳升阴降,但特别重视阳气的升发,丹溪接受了这种观点。
然而丹溪阐明“阴升阳降”的问题--“阴阳比和”是以“阴升阳降”为基本条件,这既是丹溪对阴阳升降理论的独到见解,也是对东垣升降学说的一大补充。
3 学术渊源3.1 刘完素学术渊源 他结合临床实际,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火热论及辛凉解表和泻热养阴的治法。
其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理论上演绎发挥,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把属于火的10条、属于热的7条扩大为57条,总结归纳出了后世为之称道的“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的论点。
同时他还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体会,在《黄帝素问宣明方论》中汇集《素问》所述的62个杂病病证分别予以处方,使《内经》理论与临床得到紧密的结合,使《内经》的理论更加具体化。
3.2 张从正学术渊源 他自青少年时期起就开始钻研医术,自述对刘完素辛凉之剂用了四十余年,属于河间学派。
当时遵循《内经》的发病学观点,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盛行的《局方》,医家不敢攻邪,恐伤正气。
张从正则认・66 ・现 代 中 医 药Modern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2009年7月第29卷第4期July.2009 Vol.29 No.4为:“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
”(《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十三》)。
在继承刘完素的“寒凉学说”的前提下,提出了自己的“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治疗思想。
倡导“今予论汗、吐、下三法,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并谓之“三法能兼众法”(《格致余论・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十三》)。
攻邪的同时张从正亦受《内经》的影响强调药攻食补,《儒门事亲・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曰:“病调以后,莫若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菜充之”。
3.3 李杲学术渊源 他是易水学派张元素的弟子,善师仲景、河间、子和而又有自己的创新和见解。
其所处的年代正值金元混战,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此时脾胃病发病较多,加之他自己又是脾胃虚弱,就促使他不断地思考有关方面的问题。
在其师张元素创立的脏腑病机学说“脏腑虚实用药”的影响下,研究《内经》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独创了脾胃学说。
在李杲的著作中,他大量引用了《内经》原文,对其中的有关脾胃理论进行了整理和创新,提出了“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把《内经》“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做为自己理论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