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张元素)
金元四大家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升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 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
(2)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 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 阴为地者也。”(《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 按摩。
他认根为病据凡由能《邪增内生凡加经上,五》行攻者脏关邪,者于已皆,五吐病均味。可入谓五胸凡之脏膈风或痰补的上宿。传脘食促统的,使理,病可在病论人,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能使邪
进食攻吐,法邪才之是法真,补法行也之汗。道吐。下。 用吐法。
气拥而出之的方法。
凡寒湿固冷,热克
强调脾气升发的作用!
学术思想
1、对内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1)病因
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七情所伤
(2)病理
气火失调、脾胃升降失常
(3)治疗特点
补中升阳泻火,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朱丹溪
朱震亨(1281-1358),字 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 省义乌县)人。世居丹溪之边, 故以丹溪为号。
朱氏早年习举子业,三十 岁时,有志于医,三十六岁时, 又从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学习, 成为理学家,这对他后来的医 学形成很有影响。
用寒凉药不过六分之一与,火其热中有广关泛;使六用气的之都中是火附热子也、居干其姜二、。官桂、
➢ 倡肉的蔻多导等发“温性热与火药普热物遍。性论可这见个”“角寒度《凉加风湿素派以与与问”强火火玄讲调热热机“,原火而病热实式论质》”上:,仍“只然五是是脏从注之火重志热辨者病证,怒、
金元四大家..
五畜、五菜充养之,并批评世风好补之偏。
后人对该书突出的攻邪论思想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因为该书治病偏于攻邪,也受
到一些医家如朱丹溪的批评。
·
3、学术经验
概念
适用范围
代表方法
但是,张氏也并非主张只凡攻风不寒诸补邪,,对病在于体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灸、蒸、熏、
攻邪论 ➢质虚汗弱法的患凡者解,法表也者还。,是皆要汗设法滋皮 可补肤 用间 汗的、 法。经。对络于内的补,法,
的张从正故里碑处,一片荒凉,
年轻时从军,当过一段时间的军医除;了四6周1的岁数被棵柏召树为还挺太立着, 石碑都已被扳倒、砸断,似乎
医,后辞归,行医于民间。来自没有人以他为荣。主张“古方不能尽治今病”,指出当更正《圣惠 方》、《诸病源侯论》等书之误,具有革新精神。
2、著作
《儒门事亲》15卷,成书于1228年。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 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
药物通便外,他如催生、下乳、磨
凡下行者,皆下
下焦等在下的疾病,
积、逐水、破经、泄气等下行作用
下法
法也。
可用下法。
的方法。
➢ 亢害承制
河南中医学院徐振国:在
1、生平
兰考县采访的时候,感受最大 的是中医学的落寞,除了有限
的几个人之外,少有人知道这
里曾出过一位旷世名医张从正。
张从正(约1156-1228),字子和由县,于把不张号能从确正戴证的人张故氏里。故放金里在,了代兰城考关
睢洲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镇十人的几张通。医碑王。村但,如并今在的这张里医立王了村
“守真”, 乃守 《至真要大论》之 旨。
精通《内经》玄机,
自号为“通玄处士”。
治好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医对五脏“苦欲补泻”的理解
治好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医对五脏“苦欲补泻”的理解宋末金初,中医学的发展一改前人依赖“考据”、“训释”陈腐之风,造就一批具有医学变革精神的大家,张元素、刘守真即为其突出代表,他们对经典理论多持实用、致用态度,而不是迂腐于书本。
在这种环境下,亦开创了当时的医学流派之争,为脏腑、六气辨证奠定了根基,亦开创了后世温补、寒凉之争的先河。
今天我们要讲的张元素就是后世知名补土派医家李东垣的老师,亦是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
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易水县)人,生卒年不详,与刘完素同时代而年龄略小,是易水学派的创始人,温补学派的奠基者。
后人称其为易水老人。
张元素从小天资聪慧,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岁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下第。
感叹命运多舛的他静下心来,醉心于医学,后因治愈当时的名医刘完素而名传天下。
他虽未列入金元四大家之一,但其学术造诣深厚,对后世影响也十分巨大。
任应秋在《医学启源·点校序言》中评价“张洁古、刘守真、张子和、李明之四人者作,医道于是乎中兴”。
张元素从小努力刻苦,一心想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他的科举道路并不顺畅,二十七岁那年考进士时,在答卷上犯了“庙讳”(庙讳,就是用了皇上祖宗十八代名字里其中的字),因古时对这些十分的忌讳,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得遵守,因此仕途之路断绝了。
后来,张元素转头学习医学。
但他在学医路上并没有考科举进步那么快,行医之初,他只是个寂寂无名之辈,让他名传天下还是因为这件事:有一次,在社会上盛名已久的医家刘完素(金元四大家之一)病了,感伤寒八天难以进食,刘完素自己以及他的弟子都束手无措,多方诊治皆无好转。
张元素听闻名医病了,遂前去探病。
刘完素见张元素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辈,脸转过去冲着墙壁并不理睬他。
张元素问道:“您为什么要这样呢?见我有何羞耻?”在他弟子的劝说下终于愿意让张元素为其诊脉。
脉诊结束,又询问刘完素一些症状。
刘完素是寒凉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六气过甚皆能化火”,故用药多以寒凉药物。
金元四大家的创新实践给今人的启示
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吉军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指出: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政府制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中医药科技人员所要做的是,通过比较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清醒地认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扬长避短,继承并发展中医药。
在临床实践中,要与时俱进,研究新问题,从实际出发,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当代国民的医疗保健问题。
一、金元四大家的创新实践回顾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我们很容易想到金元四大家,因为金元时期众多医学流派的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金元四大家首推刘完素,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被称为“寒凉派”之代表;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
”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被称为“攻下派”之代表;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被称为“补土派”之代表。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被称为“养阴派”之代表。
刘完素为中医历史上“寒凉派”的创始人。
在理法上,他十分强调“火热”之邪致病的重大危害,因此,治疗上他主张用清凉解毒的方剂。
刘完素生活的河间地区,正是金人进攻中原时的主要战场之一。
当时天灾横行,疫病蔓延,疾病流行,而当时因为沿袭宋代的用药习惯,医生仍然使用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
由于此书为宋朝官方推行,相当于国家药典,当时的医生,也都习惯性地使用书中的药物,很少能自己根据临床实际进行辨证处方,但是所用药方对于当时的疾病治疗效果却非常不好。
刘完素则根据当时疾病的实际病因,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创立了六气化火之说,在治疗热性疾病采用寒凉药味,一改宋朝滥用温燥药物之弊端。
他使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收到显著疗效。
刘完素认为处方用药,要因人而异,应视病人的身体状况、所处的环境和疾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药,不可一成不变。
他极不满意当时朝廷要求使用《局方》,又不可随意加减的规定,坚持辨证施治,酌情发挥。
金元四大家教学文稿
金元四大家(张元素)、李东垣、刘完素河北人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
即刘完素的火热说《河间学派》[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的攻邪说、李杲(李东垣)的脾胃说《易水学派》[补土派]和朱震亨(朱丹溪)[ 养阴派”]的养阴说。
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
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
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
”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其实什么派别无所谓,在百姓眼里,能治好病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张元素金代医学家。
撰《脏腑标本药式》、《医学启源》等。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医家(二级学科)张元素,字洁古,金朝(北方被金占领之后)的之易州(河北省易县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
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
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
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脏腑辨证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
中医大家张元素 为什么张元素没成为金元第五家
中医大家张元素为什么张元素没成为金元第五家张元素性格谦逊金元时期有个名医叫做张元素,由于科举失败之后改行,开始研习医术。
他主创中医理论,自成一派,与“河间学派”遥相呼应。
张元素性格谦逊,遇到医术比他好的人能够主动去学习,承认自己的不足。
张元素性格谦逊体现在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在家里坐诊,有一个叫刘景升的病人前来求治。
张元素望闻问切,看见病人面色蜡黄,形容枯槁,已经是病入膏肓的样子,他给病人相面之后诊脉,果然是这样:“你的病已经到了最后关头,身体大热,已经耗损严重,估计活不了几年了。
”那人听完之后很绝望,他闷闷不乐的离开了。
但是转眼之间,三年已过,他去别的地方出诊居然又在街上碰到了刘景升,他顿时惊讶万分,因为刘景升此时是红光满面,不仅没有病态,还身强体健,说话的时候中气十足。
张元素便问他是不是遇到了仙人,求到了仙药。
那人看到张元素态度谦逊,就告诉他:“我知道自己活不久了,在家绝望等死,但是路过一个道士,他说自己来自茅山,我命不该绝,他便让我每天吃一个梨,生吃、炖汤,干梨,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基本上人就好了。
”从道士走了之后,刘景升每日吃梨喝梨汤,不曾想每天的精神越来越好,也能吃下饭了。
谦逊的张元素听完之后,立刻自愧不如,然后对自己的徒弟说:“行医治病,但凡病人有一点生机,你就不能放弃,山外有山,我们要多去向别人学习。
”张元素行医故事张元素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地善良,至今在他的家乡还流传着不少张元素行医故事。
第一个行医救人的故事是说张元素有一次急诊,在路上的时候看见一个面黄肌瘦的男子,他出于医者态度,主动上前询问,一问果然如此。
这个男子患有严重的胃病,是常年旧疾了。
一直以来也找了不少医生去看病,吃了不少方子,本来家境还算殷实,但是长久下来,病也没看好,钱也没了。
没有办法之下只能慢慢等死,张元素听了之后非常同情,他细细给这个男子诊治之后对他说:“你去这个地址,也就是我家五去拿几副药,不收你钱,吃个几副应该就会好了。
低调的大师张元素
低调的大师——张元素今天我们介绍的,是金元时期重量级医学家——张元素。
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中医院校的考试题目中,如下图:张元素,是李东垣土豪的师傅,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但是每次遇到期末考试的时候都会被拎出来,作为“金元四大家”的干扰项,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张元素跟刘完素、张从正放到一起,确实有点傻傻分不清。
不过他们的学术观点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张元素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中医理论上的成就,并不比金元四大家小。
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
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
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形成以后,易水学派经过诸弟子及后代医家的继承、发展、成为了与河间学派齐名的重要流派,两派相互争鸣,又相互促进,最终带来整个金元医学的繁荣。
其实刚开始让我学医我是拒绝的张元素小时候就用功读书,一心想参加科举考试,考出功名,走向人生巅峰。
那时候,他对中医并没有什么兴趣。
悲剧的是——27岁考进士,张元素在答卷的时候竟然犯了“庙讳”。
古时候的避讳是很严格的。
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要遵守。
宋太祖赵匡胤上台后,他的弟弟赵匡义,因为名字里的“匡”犯了讳,就改成了“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光字表示作为常用字我真是日了狗了不单单是人名不能用,考试不能用,连地名、药材名也要跟着改。
比如说:大家常吃的山药,补脾益肾的佳品,在历史上就经历了2次改名换姓。
在《神农本草经》里,山药叫做“薯蓣”。
到了唐代,为了避讳唐代宗李豫之讳,(因“蓣”与“豫”同音)改名为“薯药”。
到了宋代,又为了避讳宋英宗赵曙之讳,(因“薯”与“曙”同音)而改名为“山药”,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个事非常坑爹,不是认个错写个检讨,微博上道个歉就完了——张元素筒子以后都别想通过科举走向人生巅峰了。
那肿么办呢?他决定去学医。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开挂也要按照基本法啊言归正传。
张元素和历史上一些医学天才不一样,他比较笨,似乎并不是学医的料。
张元素学术思想与贡献的探析
张元素学术思想与贡献的探析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但据相关学者考证其当出生于金太宗天会8年(即公元1130年),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
后人尊称为易水老人。
其创立的易水学派与刘完素创立的河间学派均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影响犹存。
张氏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以及《洁古家珍》(已佚),相传尚有《药注难经》、《医方》等,惜早佚失。
《医学启源》不仅是其教授门生的教科书,也是其一生学术思想最主要的体现。
张氏在精研《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华氏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小儿药证直诀》等医学典籍以及刘完素的运气学说后,在其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终而形成了自已独特的学术思想,为后世医学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其学术思想和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脏腑理论体系肇始于《黄帝内经》中的“六气脏象论”、“灵兰秘典论”、“五脏别论”、“天年论”、“五味论”、“海论”、“本输”、“至真要大论”、“举痛论”、“邪气脏腑病形”、“经脉”、“经筋”、“淫邪发梦”、“本脏”、“五脏别论”、“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至真要大论”、“异法方宜论”、“标本病传变论”“阴阳应象大论”等篇章,后汉张仲景在此脏腑理论基础上创立脏腑辨证并运用于临床,《华佗中藏经》便集成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十一篇。
后药王孙思邈又著《备急千金药方》更列脏腑寒热虚实病证数十篇,至宋钱乙治病辨脏腑虚实寒热,创制众多脏腑补泻之方。
然此五者相较,《内经》以理论为主;仲景重于应用而意深难明;《华佗中藏经》言简意赅然无治法处方;孙思邈理法方药俱全,然所言较泛;钱乙重小儿病证,而脏腑辨证欠详明;最后张元素在精研前人理论经验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不断对前人理论进行发挥和创造。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张元素)、李东垣、刘完素河北人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
即刘完素的火热说《河间学派》[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的攻邪说、李杲(李东垣)的脾胃说《易水学派》[补土派]和朱震亨(朱丹溪)[ 养阴派”]的养阴说。
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
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
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
”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其实什么派别无所谓,在百姓眼里,能治好病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张元素金代医学家。
撰《脏腑标本药式》、《医学启源》等。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医家(二级学科)张元素,字洁古,金朝(北方被金占领之后)的之易州(河北省易县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
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
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
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脏腑辨证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
金元四大家名词解释
金元四大家名词解释
嘿,咱来说说“金元四大家”是啥。
有一次我去看中医,听老中医提到了金元四大家。
我就好奇啊,这金元四大家到底是啥呢?
“金元四大家”呢,就是金元时期的四位著名医学家。
他们分别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
这四位大佬在医学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厉害的本事。
比如说刘完素,他主张“火热论”,觉得很多病都是因为火热引起的。
张从正则擅长用“汗、吐、下”三法来治病。
李杲呢,重视脾胃,认为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治疗上很有一套。
咱可以想象一下,在金元那个时候,这四位医学家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各自用自己的方法拯救病人。
他们的理论和方法对后来的中医发展影响可大了。
就像我去看中医,老中医可能就会借鉴金元四大家的一些理念来给我看病。
总之呢,金元四大家就是金元时期很牛的四位医学家。
他们的贡献让中医更加丰富多彩。
以后咱要是对中医感兴趣,也可以多了解了解金元四大家哦。
金元四大家论咳嗽
白虎汤 、 洗心 散 、 凉膈 散 ; 嗽治 以黄连 解 毒汤 、 心 火 洗 散 、 黄 丸 ; 嗽治 以五苓 散 、 苓 甘 露散 、 三 湿 桂 白术 丸 。
此 外 , 和善 用 吐法 治 疗 咳 嗽 。《 医类 案 》 《 今 子 名 、古
汤 、 母 、 柏 滋 阴 降 火 ; 肺 虚 嗽 甚 , 好 色 肾虚 者 知 黄 “ 此
气有 余” 当用升 阳益 胃汤 , 以补 中益 气汤减 升麻 、 , 方
当归 , 羌 活 、 活 、 风 升 阳 燥 湿 , 苓 、 夏 、 皮 加 独 防 茯 半 陈
燥湿 化痰 , 黄连清热 燥湿 , 泽泻导 湿热下 行 。诸 药合
寒 凉一 派 。
六气 , 毋拘 以寒 ” 的观 点 。并进 一步 对风 咳 、 咳 、 暑 火
咳、 咳、 咳 、 燥 寒 湿咳 做 了详细 描述 。其 中 , 和对 于 子
暑 咳 、 咳叙 述 最 详 。 湿
子 和 治 疗 咳 嗽 , 要 是 以寒 凉 攻 下 为 基 本 大 法 。 主
“ 三焦 之气 ) 肾水 上 行 , 脾 土 湿 热相 合 为 痰 , ( 迫 与 因
痰 而动 于脾 之湿 也 , 以 咳嗽 有 声 有痰 。(古 今 图 是 ”《
子和私 淑河 问 , 其 书 , 其法 , 读 用 深得 寒 凉 之 法 且多有 创新 , 强调 “ 由邪 生 , 邪 已病 ” 病 攻 的论点 。 临
上逆 者 , 苦 葶苈 。 加 2 张 从 正 : 分 六 气 , 拘 以 寒 嗽 毋
嗽、 短、 上 、 气 气 皮毛 不能 御寒 … …皆 阳气 不足 , 阴气 有余 , 是体 有余 而用 不 足也 。 ( 脾 胃论 ・脾 胃胜 衰 ”《
明清时期医学“四大家”的建构历程及其演变
明清时期医学“四大家”的建构历程及其演变朱绍祖(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摘要:"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以后医学流派杂乱纷呈,造成医学知识的混乱。
为破除门户之见,兼采众长,自明代中期以后,医界人士试图构建一套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医学"四大家”之说崭露头角。
医学“四大家”的出现是医家比附儒家,实现医学知识系统化的产物。
在张仲景未被彻底圣化之前,将其与刘完素、李呆、朱震亨并称为医学“四大家”,医界没有太大争议。
明清易代之后,随着张仲景的"医圣”地位定于一尊,随之而来的各种非议层出不穷。
出于对一味温补流弊的反思,晚明以后张从正的学说重新受到重视,在此情形下“四大家”成员出现变动,“金元四大家”说被重新树立。
经过儒医和文人的参与,金元医家各种流派和学说不断整合,构成了医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并获得官方的认可,最终促成了“金元四大家”的生成。
关键词:明清;医学知识;金元四大家;建构中图分类号:K248;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19)01-0028-08在中国医学史的编纂论述中,“金元四大家”占据着重要地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①受宋代“儒医”传统和医学“文本化”的影响,师徒关系的传承更加紧密,医书的获取相对容易,自学成医的传承模式也较为普遍。
②到金元时代,涌现了众多的医学流派,呈现出医学争鸣的局面。
这也导致后世医家各宗一派,医家对何谓正统医学知识,越发感到有严格规范的必要。
至明清时期,医学知识具有“正典化”③的新趋向,医学“四大家”的出现,正是适应建立标准医学知识体系的需要。
关于“四大家”的概念,两部权威医学辞典有所解释。
谢观等编著的《中国医学大辞典》载:“四大家,金元四大家之简称。
”④李经纬等主编的《中医大辞典》解释为:“四大家,明代医家多以张仲景、刘完素、李杲、朱震亨为四大家;清代医家多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为四大家,又称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一、寒凉派:刘完素,突出的学术思想史“火热论”。
认为伤寒临证各种证侯的出现多与火热有关,主张对热性病“降心火,益肾水”的治疗原则,强调鉴别疾病的本质与假象,主张多用寒凉药物,并深入研究运气学说,在运用时批判其宿命观点。
二、攻下派:张从正,反对滥用“局方”温燥治病,理论上力倡攻邪,认为对补和泻的关系强调泻,对攻邪和扶正的关系强调攻。
主张疾病无论内、外因素,皆为邪气所致,治病应以攻邪为主,提出汗、吐、下攻病三法,同时注重先攻后补,寓补于攻。
三、补土派:李杲强,调脾胃是运化水谷供一身元气之本。
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治病应注重补益脾胃,升举中气。
临证上李杲善于运用分别补上中下三焦元气,以补脾胃为主的原则。
四、滋阴派:朱震亨,充分研究了《内经》以来各家学说关于“相火”的见解,强调“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主张应免相火妄动,节制食欲、色欲,保养“阴分”,从而保证他在临床上善用的“滋阴降火”之法的效果。
朱氏在临证治疗方面反对忽视辨证,滥用《局方》和辛燥药物。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著名的医学家。
在学术上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
刘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火学派”或“寒凉学派”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善用“汗”、“吐”、“下”攻邪法故称作“攻下学派”李杲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益气升阳”故称作“脾胃学派”或“补土学派”朱震亨主张“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善用养阴降火故称作“养阴学派”。
刘完素公元1120--1200年亦称刘河间是宋金医学界最早敢于创新并且影响较大的一位医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和《宣明论方》十五卷。
他创造性地发挥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
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给后世温病学派以很大启示。
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也是-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其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其中前三卷为张氏亲撰他善用攻法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发展和丰富了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作用成功地应用“心理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对心理疗法"有重大贡献。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号东垣老人是著名医家张元素的高徒他发探了张氏脏腑辨证之长区分了外感与内伤。
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首创内伤学说理论代表作是《脾胃论》。
他采取了一套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主的治疗方法世称“补土派”。
所创的不少著名方剂如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丸、调中益气汤等等为后世广泛应用。
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之边因以为号三十岁时才改儒学医对刘、张、李各派学术都作过认真研究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
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他充分研究了《内经》以来各家学说关于“相火”的见解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有常有变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临症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著名的医学家。
在学术上,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
刘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火学派”或“寒凉学派”;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善用“汗”、“吐”、“下”攻邪法,故称作“攻下学派”;李杲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益气升阳”,故称作“脾胃学派”或“补土学派”;朱震亨主张“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善用养阴降火,故称作“养阴学派”。
刘完素(公元1120--1200年)亦称刘河间,是宋金医学界最早敢于创新并且影响较大的一位医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和《宣明论方》十五卷。
他创造性地发挥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
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给后世温病学派以很大启示。
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也是-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其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其中前三卷为张氏亲撰),他善用攻法,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发展和丰富了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作用,成功地应用“心理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对心理疗法"有重大贡献。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号东垣老人,是著名医家张元素的高徒,他发探了张氏脏腑辨证之长,区分了外感与内伤。
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首创内伤学说理论,代表作是《脾胃论》。
他采取了一套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主的治疗方法,世称“补土派”。
所创的不少著名方剂,如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丸)、调中益气汤等等为后世广泛应用。
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之边,因以为号,三十岁时才改儒学医,对刘、张、李各派学术都作过认真研究,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
中国医学史课件复习
⑤蛊——腹中寄生虫,最早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记载 ⑥著名的“六气” 致病说:——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 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⑦《周礼· 天官》:五药——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 ⑧《山海经》——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
⑨甲骨文“鬯其酒”——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⑩《周礼·天官》宫廷医生食、疾、疡、兽医四种 ——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 11《足臂十一脉灸经》——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的文献 ○ 《阴阳十一脉灸经》 12 ○《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13 ○《却谷食气》——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引导专著 14《脉法》——最早提出人体气与脉的关系 ○ 15 ○《阴阳脉死候》——最早的诊断专书 16《胎产书》——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妇产科专书 ○ 17《引书》——最早的导引术专著 ○
李杲——《脾胃论》
3. 《内科摘要》薛已: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 《景岳全书》张介宾——创左归丸、右归丸 《医宗必读》李中梓 《医贯》赵献可 《医学正传》虞抟 《明医杂著》王伦 《证治准绳》王肯堂 《寿世保元》龚廷贤 《症因脉治》秦昌遇 《慎柔五书》胡慎柔 《理虚元鉴》汪绮石
(二)外科:内容与成就 1. ① 华佗——外科鼻祖 ②《刘涓子鬼遗方》——最早的外科专书 ③《诸病源候论》——肠吻合术、血管结扎术、 创伤异物清创 ④《千金要方》——葱管导尿法、骑竹马灸法 ⑤ 唐· 太医署——设置“疮肿”专业,培养外科医 生
二、《伤寒论》研究:
1. 王叔和(晋):编整《伤寒论》,流传后世 孙思邈(唐):整理研究——开创“以方类证”的研究方 法 《千金翼方》 成无己(宋):《注解伤寒论》——“以经解经”, 开后世“方论”之先 河 朱肱(宋):《伤寒类证活人书》 庞安时(宋):补方剂百余首
金元四大家的养生保健观
围绕保阴精,强调顺应四时以调 养神气 ; 饮食宜清淡,以免升火助湿 ; 节欲保精,以防相火妄动。并为此而 著《色欲箴》以戒众人。
在老年病方面,认为老年阴气暗 耗,相火易亢炎为害。故养老大法, 在于防止相火的亢极。此外,朱氏对 防病于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也有所 论述。
种“人主性命“说,说明只要发挥摄 养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达到延年益寿 的境界。
他重视气、神、精、形的调养, 但尤其强调气的保养。对于养气方法, 他认为当从调气、守气、交气三方面 着手,这种调养之法可起到舒畅阴阳, 灌溉五脏,调畅气血的作用。 张从正:祛邪扶正是王道
张从正主张用攻法防病治病,认 为祛邪之所以能扶正,是因为邪去则 正气自安,反对唯人参、黄芪“为补” 的狭隘观点,他还提出“养生当用食 补,治病当用药攻”(《儒门事亲》) 的主张。他的养生保健的思想核心是 “君子贵流不贵滞”的观点,并指出 调饮食、施药物、戒房劳、练气功等 方法。 朱丹溪:阴气保养很重要
Medicine And H养生保健观
金元时期,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 医家,提出了许多养生新见解。最具 代表性的有李杲、刘宗素、张从正和 朱丹溪,被称为金元四大家。 李杲:调理脾胃很关键
李杲认为促成人之早夭的根本 原 因 在 于 元 气 耗 损, 他 说“ 人 寿 应 百 岁, …… 其 元 气 消 耗 不 得 终 其 天 年”(《兰室秘藏 · 脾胃虚损论》), 而“ 元 气 之 充 足, 皆 由 脾 胃 之 气 无 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论 · 脾胃虚实传变论》)。
刘完素总结古老长寿者的经验, 提出“省约俭育”是“却老全形,身 安无疾”的重要论述。所谓“省约俭 育”即现在称的节制生育。
从“道德修养”论张元素未列金元四大家之因
从“道德修养”论张元素未列金元四大家之因马立娟;修宗昌【摘要】张元素为易水学派始祖,其学术思想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而对他未被列入金元四大家医界颇有争议.据吴昊天实地考证张元素生平,补正其曾于涿州任国子学正,期间有贿赂、腐败之举,笔者认为这或为影响张元素列于金元四大家之内的一个原因.观金元四家之品行记述,刘完素不慕功利显民族气节,张从正不媚权势彰医之傲骨,李东垣侍母孝谨且笃敬好施,朱丹溪品行端正蕴儒于医道,德行皆为人称赞.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评判标准观之,德才兼备的医者才能称为大家,故白璧之污影响了张元素的医学地位.【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12【总页数】2页(P1718-1719)【关键词】道德修养;金元四大家;张元素【作者】马立娟;修宗昌【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5张元素创立的脏腑辨证理论、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学说,重脾胃养正积自除等见解,深切地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传承其医学思想而壮大的易水学派是中医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人谓“张洁古、刘守真、张子和、李明之四人著作,医道于是乎中兴”[1]2,李时珍赞“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2]……洁古医学建树可谓高矣,后世之评价亦可见对其医学成就的肯定。
对其未列金元四大家之内,抛开战乱中著作遗佚、弟子盛名掩盖等因素,笔者认为或与传统文化中道德评判观念有关。
吴昊天[3]经实地考察张元素家乡知其非高洁之士,适时李东垣携千金拜师,其竟纳而不拒;对张元素生平进行考究后,补正其初醉心于仕途、游乐,后曾于涿州任国子学正,期间有贿赂、腐败之举。
如此来看,张洁古的这些行为无疑与传统认知中大家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清心寡欲”等君子之为背道而驰,故而影响了后人对其总体的评价。
1 中国传统文化视品德为立身之本1.1 时人重道德修养,尚君子之道传统文化将人的品性与天地相合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4],《周易》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故而古人重道德修养并训诫曰:“君子进德修业”[4],“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中。
1、运气学说 2、虚实寒热
基础 纲要 病症
3、本病标病 4、是动所生病
5、苦欲补泻论治
治法
6、标本寒热虚实论治 7、重视胃气
特点
1.以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阐释脏象 《医学启源•天地六位脏象之图》以五运六气、天地人作理论框架概括脏象。
心肺居于上焦,象天。肺,五运属金,金火合德,燥金主清,下络大肠;心
思 考 1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主要针对的是什么疾病? 从历史的角度看,哪一个更为重要?对于今天来说,哪一个更为重要? 历史和现实的中医疾病谱有否变化? 张元素和李东垣主要治的是哪类疾病?
中医如何能夺回外感病和危急重症的诊疗权?
SARS后遗症。
SARS后遗症人群: 他们不是历史,他们不能被遗忘
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 “国讳”或“公讳”。 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 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 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
熟悉:脏腑辨证理论,药物归经理论、引经报使理论 了解:六气用药理论
一、医家生平 张元素,宋金时人,居河北易州,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刘完素同时 而年辈略晚。据《金史•张元素传》: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八岁试 童子举。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
庙讳:皇帝父祖的名讳。已故的君主七世之内都须避讳,叫做避“庙讳”。 ——“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 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唐律疏议》卷十《职制篇》)
及包络,五运属火,君火主热,下络小肠。 肝胆居于中焦,象人。肝,五运属木,木火合德,风木主温,下络胆经;胆,
五行属相火,主热。
脾肾居于下焦,象地。脾,五运属土,土水合德,湿土主凉,下络胃;肾, 五运属水,寒水主寒,旁络膀胱。
如此,以五脏为主,络于六腑,分属木、火、土、金、水五运,合 于燥金、君火、风木、相火、湿土、寒水六气,并以上焦、中焦、下焦
思 考 2
历史上的辨证理论体系有哪些? 我们目前治疗杂病,在用什么体系? 脏腑辨证是谁提出的,历史上有谁在其中做出过贡献? 张元素如何建立脏腑辨证体系,其理论核心是什么?
刘完素提出阳气怫郁论、强调心火暴盛,李东垣提出阴火,朱丹溪提出
相火,张介宾等人提出命门之火,其原因何在?
如何构建现代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体系,并找到合适方药?
当,见于《古今医统》。
张元素之入室弟子有:李杲(字明之,号东垣)、王好古(字从之, 号海藏)。李杲师事之,尽得其学,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 病善于补益脾胃阳气,世称“补土派”的代表人物。王好古先拜洁古为 师,又师李杲,亦为元代名医。明代李时珍对张元素推崇备至,称其 “《灵》、《素》之下,一人而已。”
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苏轼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 字来代替。
苏洵
因犯庙讳不录,张元素无奈,只能学医,20年无所知名。 刘完素病伤寒,门人请张元素诊之,完素见之面壁不顾,但闻元素 辨析医理,竟大服其能,如其所治而愈,从此名噪天下。
张元素之子张璧,号云岐子,继承父业,其脉学、针法研究颇为精
故先为是动,后为所生病也。”
其二,是动在经络,所生病在脏腑说:此说以张介宾为代表,认为, 是动“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所生病即脏腑所生之病。后世
医家尊此说者较多。
其三,是动因于外,所生病因于内说:张隐庵以病因不同区别,病 因于外者为是动,病因于内者为所生病。但同时提出,治病者,当随其
所见之证,以别内外之因,不必先为是动,后及所生病。
述脏腑本病、标病的症状表现,但对寒、热、虚、实仅列举用药法式。
脾之本病、标病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 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胕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指不用, 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4.脏腑辨证的“是动”、“所生病” 《灵枢•经脉》首见“是动”、“所生病”的有关记载。《医学启源 •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中,各脏均引《主治备要》所云各脏 腑“是动”“所生病”,其文字与《灵枢•经脉》大致相同。
“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于是,天下姓
“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 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邱姓由丘姓而来,最早一支丘姓源自姜姓、吕氏的姜尚,故姜太公为丘(邱)姓太始祖。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 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 《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 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 “赵同”。 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
滑甚,则颓疝;微滑,则虫毒,肠鸣中热。
涩甚,则肠;微涩,则内溃下脓血。
(3)脾寒 症状:寒则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泄不已,手足厥,甚则战栗如 疟也。
(4)脾热
症状:脾土热,则面黄目赤,季胁痛满。
(5)兼证—中风 症状:翕翕发热,状如醉人,腹中烦满,皮肉而起。 脉象:阿阿然缓。
(6)预后 脾病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 脾气绝,则十日死。唇焦枯无纹理,面青黑者,脾先死。脾病,面 黄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口,半年死;色如枳实者,一日死。 又口噤唇青,四肢重如山,不能自持,大小便利无休歇,饮食不入,
通过考究《灵枢•经脉》,以为《难经》所论,是动在气,所生病 在血;先病为是动,后病为所生病,较为中肯。
根据《医学启源•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中所引《主治 备要》,以五脏是动、所生病为例,见于下文。 脾病是动、所生病辨证: 是动: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 衰,身体皆重。
二、医学著作
1.《医学启源》 2.《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又名《脏腑标本药式》,收入明代李时珍 著《本草纲目•序例》题为《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3.《洁古老人珍珠囊》,又名《洁古珍珠囊》,约成书于金天兴三年 (1234),辑入元代杜思敬《济生拔萃•洁古老人珍珠囊》;明代李时 珍著《本草纲目•序例》题为《洁古珍珠囊》。
应天、人、地之象,作为中医的理论思维方法,法于天地,合于人事,
从而对脏腑的部位、特性、功能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
与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不同者,作“脾属下焦”之论,此说大概与文
中所归纳的“象地”、“土水合德”的思维有关。
2.脏腑辨证重在虚实寒热 张元素重点以虚实寒热为纲,讨论脏腑功能及其辨证。《医学启源 • 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开门见山阐述: “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形证脉气,若非诊 切,无由识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
思 考 3
药物性味、归经,古人是如何确定的?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重新研究药物性味? 西药有性味归经么? 张元素提出的药物升降浮沉、引经报使理论有临床价值么?
张元素,“易水学派”的开创者,发扬脏腑辨证理论,重视六气病 机证治,首创中药引经报使理论,规范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阐发气味 厚薄与制方法度等,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脾脉来而和柔者,如鸡践地,曰平;来实而满,稍数,如鸡举足,
曰病;又如鸟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曰死。
3.脏腑辨证分为本病、标病 张元素对脏腑辨证重在虚实寒热,又分为本病、标病。标本相对而
言,有多重含义,如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为标等。
《医学启源•内经主治备要》说: “大凡治病者,必先明其标本。标者末,本者根源也。” 脏腑辨证分为本病、标病,详见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清代周学海解释“本病”为脏腑之病,“标病”为经络之病,可为参考。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之先后,
脾病,水气久不去,腹中痛鸣,徐徐热汗出,其人本意宽缓,今反 急,怒语而鼻笑,不能答人,此不过一日,祸必至矣。
又脾中寒热,则使人腹中痛,不下食,病甚舌强语涩,转筋卵缩, 阴股腹中引痛,身重,不思食,臌胀,变则水泄不能卧者,十死不治。 又微涩而短者,肺乘于脾,不治自愈;又沉而滑者,肾来乘脾,亦 为不妨;又浮而洪,心来生脾,不为疾耳。 脾病色黄体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爪甲青,四肢沈,吐食, 百节疼痛不能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青,死不治。 又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心腹胀满,体重节痛,大便硬,小便 不利,其脉微缓而长者,可治。
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 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
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
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的笑话。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 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 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 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
脉象:如鸟距,曰不及,病在内。 脉急甚,则瘈疭;微急,则膈中不利,食不下而还出。 缓甚,则痿厥;微缓,则风痿,四肢不收。 小甚,则寒热作;微小,则消瘅。 脾脉至,大而虚,则有积。
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注:如乌之喙者,坚止而无柔和相离之象也;如鸟之距者,较鸡举足更拳急也;如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