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区际分工与联系
第六章 区际分工与联系
第六章区际分工与联系教学目的:熟悉区际分工基础和理论,了解区际贸易原则、区际要素流动方式和过程。
教学重点:区域要素流动的动因和基本类型、区域合作的内涵、原则和组织形式教学难点:区际贸易理论课、学时: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区际劳动分工按地域的分工即是区际劳动分工,即劳动的地域分工,简称区域分工或地域分工,它是社会经济活动依据一定规则在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
一、区际劳动分工的客观基础(一)要素赋存在空间不平衡是区际劳动分工的必要条件要素赋存的空间不平衡是指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的分布和地域经济系统演变运动中的不均匀性,即差异性。
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劳动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
(二)区际劳动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其经济利益区际劳动分工归根结底是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长期分化组合的结果,显然是由经济过程的内在机制所决定的。
人们从分工中获得的各种利益是驱动区际劳动分工发生、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内在原因。
直接的经济性是采用一定程度的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方式后较采用这种方式以前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或生产资源的节约;间接的经济性是指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为生产方式的其他创新提供了条件,而对这些生产方式创新的采用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或生产资源的节约。
区际劳动分工的经济性表现:1、区际劳动分工使得各地区根据本区域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将其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较少的方面。
2、区际劳动分工可以共享社会生产条件,减少对基础设施要求的复杂性,从而节约基础设施的费用。
3、区际劳动分工的发展,可以形成较为高效率的地方劳动力市场,也利于集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4、区际劳动分工可以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服务。
5、区际劳动分工有利于专业技术的传播和扩散。
二、区际分工的特点和模式(一)区际分工的特点1、地区经济的专业化2、各地区间生产要素的相互联系性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二)区际劳动分工的模式1、萨乌什金将劳动地域分工划分为六大类:在经济上完整的地区之间的劳动总分工;某些个别中心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在前一个分工的经济区内分离出的中心之间的分工;经济中心四周的,某一空间“场”内的劳动分工;阶段性分工,指某一统一的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在地域上分散在不同的地点或地方;时期劳动地域分工;偶然性的劳动分工,指国家由于偶然的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而进行的劳动分工与商品交换。
区域分工理论
内生比较优势(内生因 素)
由于选择不同的专业化 方向的决策而造成事后 的生产率的差别
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 学;克鲁格曼的新贸易 理论
二、区域利益与区域竞争
1.区域利益 区域经济利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空间
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所得到的经济利益。 区域利益的特点: 首先,区域经济利益是区域分工产生的
决定区域竞争力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区位优势 制度供给优势 聚集优势 产业结构优势 社会发展环境优势
第四节 区域分工理论
一、绝对成本理论 1.提出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国富论》 1)从利己角度出发 2)绝对成本(人*时) 3)国家拥有的优势有两个:自然优势、获得性
第二节 区域分工的经济性与外部性
一、区域分工的经济性 1.分工的经济性
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 复杂劳动被分解,提高管理效率 引起生产工具的变革,促进迂回生产
方式的发展
2.区域分工的经济性特点
比较优势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 水平,增加福利
产生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 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
二、区域分工的外部性
生产
相关产业
需求 政府
Cluster 企业集群
1)概念 2)根据产业性质可分为三类 3)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两方面 4)企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
展的重要意义
1)概念
2)根据产业性质可分为三类
高科技企业集群 传统产业集群 一般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
集群
3)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两方面
(1)直接经济因素的竞争优势 主要由垂直和水平联系的企业
优势
2.内容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
6.区域分工与合作
不同区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环境条件、 不同区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各种生产 要素禀赋和制度方面的差异。 要素禀赋和制度方面的差异。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决定地区经济增长与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发展诸因素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发展诸因素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 天赋资源相对地位下降, 天赋资源相对地位下降,而各种后天获得性资源 的地位相对上升。 的地位相对上升。 如地方文化特性与大众观念、制度创新与机制、 如地方文化特性与大众观念、制度创新与机制、 信息网络、智力资源、企业家的素质,等等。 信息网络、智力资源、企业家的素质,等等。总 地区优势”的内涵是随时代而变迁的。 之,“地区优势”的内涵是随时代而变迁的。
第二节 区域分工
一、生产分工 1、生产分工 、 (1)最原始分工是自然分工,性别和年龄。 最原始分工是自然分工, 最原始分工是自然分工 性别和年龄。 (2)三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农业 三次社会大分工: 三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 和手工业的分离,商业和物质生产部门的分离。 和手工业的分离,商业和物质生产部门的分离。 (3)生产流程的分工。 生产流程的分工。 生产流程的分工 (4)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区域分工。 区域分工。 国际分工 区域分工
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
富裕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合作模式
• 此外,雁形形态在亚洲有广泛的实践基础,中国也曾是雁 形形态发展模式中的一员,中国经济学人对雁形形态的研 究成果也比较多,同时中国在雁形形态中的发展经验可以 有效地运用的国内的经济发展中。 • 以成渝地区为例,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中上游、四川盆地, 以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成渝铁路、成渝高 速公路为运输线。靠近西部资源富裕经济落后地区,可以 成渝地区为雁头,周围地区为雁翼雁尾,成渝地区进行研 发向周围地区进行技术溢出,鼓励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同 谋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区 域 经 济 合 作 基 本 理 论 要素禀赋理论
人力资本学说
新要素学说
研究开发学说
企业创新
创新理论
国家创新
区域创新
要素禀赋理论
• 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将国际贸易和区际贸易的领域由产品 拓展到生产要素,并认为正是由于各地区生产要素禀赋的 不同决定了地区之间的贸易格局,而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 能够改变地区要素禀赋之不足,提高地区生产效率。俄林 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学说
• 劳动力实质上是一种不同质的生产要素,当人们通过对劳 动力进行投资,使一定量的资本与劳动力相结合,就会使 劳动力的质量升华,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即人 力资本。人力资本实质上是指高素质的劳动力。
研究开发学说
• 研究与开发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弗 农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无形 的生产要素正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与开发就是最重 要的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 • 如果一个国家研究与开发力量雄厚,则在研究与开发领域 中的投资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率,从而促使本国新兴产业的 发展,形成新的区域比较优势,提高本国在国际劳动分工 中的地位。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必 须在先进的技术领域保持一定的领先。
第六章区域分工与合作(共48张PPT)
26
共四十八页
第二节 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jīchǔ)与理 论
绝对成本(chéngběn) 理论
假定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这 两种产品,他们的生产情况见下表。
27
共四十八页
第二节 区域分工合作(fēn gōng hé zuò)的客观 基础与理论
29
共四十八页
第二节 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jīchǔ)与理 论
若酒与毛呢按1:1等量进行交换,交换后两国各自所拥有的产品总量分别 (fēnbié)是多少?与分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30
共四十八页
第二节 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jīchǔ)与理 论
亚当·斯密主张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 生产的要便宜,那么最好是输出本国(běn ɡuó)在 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 ,而不要自己去生产。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 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进行专 业化分工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 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 富。
2、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 冲突能够两败俱伤,通过扩大开放,经济合作 ,实现双赢。 (1)资本(zīběn)无孔不入,追逐最大利润, 扩大了空间经济一体化。 (2)市场扩大往往伴随交易成本 的降低。
16 共四十八页
第一节 区际经济(jīngjì)关系与区域经济(jīngjì) 发展
3、区域合作形式 1、合作经营:契约联合,投入要素不按货币计量,而通过
两利取重,两劣取轻
38
共四十八页
第三节 区域(qūyù)分工合作的表现形式
一、区域(qūyù)分工合作的形成机制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省际区域 复习课件(共82张PPT)
位置:位于长江三角洲
地形:地势低平 土壤:肥沃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量充足,
河流:长江、黄浦江等
降水丰富,雨热同季
资源: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缺乏
交通:交通发达便利,海陆空河运等种类齐全
政治:中国的最大城市、直辖市
经济基础:工农业发达,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
三、高速发展的经济
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成渝经 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成为西部地区综合实 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条 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
发展基础
重大机遇
面临挑战
重大机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渝经济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 的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 业分工不断深化,南亚、东南亚与我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为成渝 经济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 略,积极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成渝经济区发展创 造了良好环境;国家在重庆、成都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区,允许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先行先试, 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 建深入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全面启动,全国 各地加大对口支援力度,为成渝经济区发展起到强有力的 助推作用。
第六章 省际区域 复习课件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
吉林雾凇
林海雪原
人参
鹿茸 貂皮
山环水绕的地表形态
长白山
黑龙江
白山—长白山
黑水—黑龙江
1.位置和范围
(1)位置:
位于中国的 东北部
(2)范围:
6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一、区域分工的基本理论 ——五种经典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1)亚当·斯密:英国18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 的创始人,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1)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2)地理分工的类型:
① 绝对的地理分工:完全不能生产 ② 相对的地理分工:生产成本高 3)地理分工发展的动力:经济利益 4)地理分工的公式: Cv > Cp+t 产品:销售地价格 > 产地价格+运费和关税
(六)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的进一步发展
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大生产要素中,除土地 不能自由流动外,劳动力和资本都可以自由流动
按照相对价格差异的理论,可以根据生产要素的 构成,将所有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 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等类别。
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土 地较充裕,资本和劳动力较稀缺,故形成小麦 、羊毛、肉类等产品的专门化。
展的基础和动力。 区域间经济联系:扩大专业化生产规模的途径 区际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从国内局部性地
区分工,到全国统一市场下各区域之间的全国 性分工,从国内地域分工到国际地域分工。
(二)模式
垂直分工:相关区域在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 段进行专业化生产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一个完整生产过程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等三个主要生产阶段,并需要相关配 套服务,不同区域承担不同生产阶段而形成分 工,是发展水平差异大的地区间的分工。
第六章区域空间结构2
◎ 经济活动内在联系的要求;
◎ 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3) 集聚机制对空间结构的作用:
◎ 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是促进具有增长 中心作用地区形成、发展的主要力量; ◎ 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和不平衡性, 引发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上的“马太效应”
2、扩散效应 1)含义: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 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互补性:当某一区域有剩余的某物质恰为另 一区域需要时,这两区域互补,存在的前提 是自然资源和人文、经济资源的区域差异;
移动性:物质要素在两地之间的运动。要素须具 备可移动性,移动须克服的主要障碍是距离。 距离增加,移动的时间和成本的耗费必然增加, 即空间相互作用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中介机会:例 x 和 y 之间具有互补性和移动性, 便显出二者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空间相互关联,然 而,如果出现 z ,z 和 y 之间也具有互补性和移 动性,那么 z 就介入x、y 之间的联系,而且, z 、y 接近,这就大大限制了x、 y 之间的要素流 量。类似 z 这样的点的存在,称为中介干扰机会。 三者共同影响着空间相互作用。
2)形成的原因 ◎ 避免集聚不经济
指当集聚规模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而发 生集聚经济效益减少、丧失,以及因 集聚而带来的外部环境对经济活动的 负面约束现象
◎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A. 避免高度的竞争压力而迁出集聚区 B. 企业为寻求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而向外扩散 C. 经济结构转换中被淘汰产业的向外扩散◎ 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作用;(五)自组织效应
在区域空间的演化过程中,由于空间结构 自身调节机制所带来的某种程度的守恒与 封闭性,使得结构变化得以被限制在一定 的边界之内,而一旦调节机制失控或由于 外部势力的干预,则可能导致原有内在转 换规律的变更,并进而改变原有结构而形 成新的结构,这就是自组织效应。
第六章 区域分工与区际要素流动
3.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的动机) 3.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的动机)
产品的异质性
(重要基础) 重要基础)
(重要成因) 重要成因)
规模经济
(重要条件) 重要条件)
偏好相似
联系实际
• 论证: • 假设有两个区域A和B;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 两个行业:制造业和粮食,其中制造品是相对资本密 集型产业。再假设A区域资本充裕,B区域劳动力充裕。 那么在纯粹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下的分工模式为:
3、影响区域分工的因素
——外生和内生因素: 外生因素是区域客观存在的自然的与历史的条件,它是区域 分工的基本前提,包括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人口与劳动 力资源,以及作为历史知识载体的文化等。 内生因素是在区域分工中由各个经济主体自利的专业化决策 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因素,如投资、消费等。由于人们对经 济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同,人们所认识的内生变量也是不同 的,如技术、制度等在以前就不被认为是经济内生的。 ——区域利益和区域竞争 ——区域竞争力
如果制造业是无差异产品行业,那么分工模式如图所示。 由于A区域资本充裕,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所以A 区域制造品供应相对充足,并出口制造品,进口粮食。B 区域正好相反,进口制造品,出口粮食。这就是纯粹比较 优势下的行业间分工模式。
制造业 区域A(资本充裕)
粮食
区域B(劳动充裕)
• 如果制造业是一个垄断竞争行业(各厂商的产品均具有一定 差异性),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没有一个区域能生产所有 的制造品。区域A仍然出口制造品、进口粮食。但是,由 于区域间制造品生产上存在差异,区域A的一些消费者会 偏好区域B的制造品。因此,尽管区域A在制造品贸易上仍 然有顺差,但是在出口的同时,也会进口一些区域B的制造 品,从而促进了行业内贸易。这样在规模经济条件下的新 的分工模式为行业间分工与行业内分工两部分。
2014年西北师范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803区域经济学考试大纲考研大纲
城市竞争力及其测度;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建设关系的计量模型;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建设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九章城乡边缘区
第一节城乡边缘区概念的界定和范围
第二节城乡边缘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城乡边缘区的特征
第四节城乡边缘区的发展前景
城市区域;城乡一体化
第十章乡村经济
第一节乡村经济的特征
第二节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可持续农业及其目标;乡村经济中不可持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一章区域经济政策
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的范畴、性质
第二节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第三节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类型及其职能
国家区域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及其职能;地方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及其职能
第四节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第一节经济区位的概念及区位单位、区位因素、区位决策
第二节个体单位的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
第一节经济聚集与城市的形成
分工、专业化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的形成;交易以及集市的形成;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与城市的有序化过程
企业组织的变化过程——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解;企业之间联系的变化与区位重新选择;新的劳动分工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序化
第三节城乡联系与区域的形成
城乡联系的有关理论;城乡联系模式;城乡联系网络结构
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式;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新剑桥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模型;新增长模式
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工业化的一般模式;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农业发展模式
区域分工与区域联系
举例
较好地解释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被称为国际贸易的 纯理论。 •实际上,各地生产要素的结构和内在关系 是复杂的,再加上资本主义下宗主国对殖 民地和保护国的经济控制,实际情况同他 的理论分析,尚有很大差距。
(三)约翰· 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 约翰· 穆勒除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以 外,还从需求方面和交换比率方面加以补 充,提出了相互需求论。
吨
专业布 效率高
专业 小麦
效率 高
问题
• 上海生产羊毛衫成本低于内蒙古,为什么 从内蒙古购买羊毛衫?
(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 • 李氏提出了地域分工的基础是比较利益原 则,或称相对成本论。
假设美国比欧洲 有较高的劳动生 产率(即较低的 成本),生产衣 服是两倍,生产 食品是三倍。这 时,如果美国产 食品并出口欧洲, 欧洲生产衣服并 出口美国,对双 方均为有利(表 4-3)。
定义
• 崔功豪教材 • 李小建教材
崔功豪教材
• 所谓劳动地域分工,就是指相互关联的 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 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 从个别区域的角度来看,即区域生产专 门化。 • 从相互联系的区域体系来看,它表现为 全社会的生产专门化体系。 • 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生产产品的区际 交换与贸易,是产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 的分离。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 所谓地理分工就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 必要条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另一个国家 (或地区)劳动,该劳动成果由一个地方运到另 一个地方,使生产地和消费地不在一个地方。 • 巴氏认为,经济利益是地理分工发
展的动力。 • 巴氏的地理分工公式是正确的, cv>cp+t • cv表示商品在销售地的价格,cp表示商品在生产 地的价格,t表示运费
区际分工名词解释
区际分工名词解释
区际分工是指不同地区或区域内不同经济主体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特长和资源配置情况,通过相互合作、互相依赖的方式,共同参与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分工形式。
区际分工通常基于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决策与安排。
在区际分工中,经济主体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使各自在特定产业或领域内达到较高的效率和竞争力。
不同地区或区域内的企业、产业和个人可以集中于各自擅长的领域,并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
这种分工和合作关系可以提高整体效率、降低成本、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增长。
区际分工的实施和发展需要依靠信息通信技术、物流运输、金融服务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支撑。
同时,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也是促进区际分工的关键。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基础设施、加强协调和监管等方式,推动各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
区际分工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通过区际分工,不同地区可以集中于各自擅长的领域,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同时也增加了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和市场选择性。
区际分工还可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人才的交流,推动经济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总之,区际分工是一种利用地区间的 comparative advantage(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的经济组织形态。
通过区际分工,不同地区可以在彼此间建立合作与依存的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区域分工与区域联系
李小建教材
• 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 式。 • 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 和基础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资源和要 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为满 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多种需求,提 高经济效益,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 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 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于是,在区域之间 就产生了分工。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 论
• 常冠以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理论(简 称H-O理论) • 地区是分工和贸易的基本地域单位,全 世界可划分为若干大地区,大地区又可 划分为亚地区,还可以逐级细划。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 论
• H-O认为,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个生产要 素中,除土地不能自由流动外,劳动力和资本 都可以自由流动,国家或地区之间生产要素分 布的不均衡,取决于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财产占有情况、交通运输条件、经济和社会的 安定程度以及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等。 • 生产要素分布不均,引起了相对价格差异;生 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又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 差异;加上汇率因素,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会 引起商品绝对价格的差异;最后,导致区际和 国际贸易的产生,因而绝对价格差异是贸易的 直接原因。
吨
专业布 效率高
专业 小麦
效率 高
问题
• 上海生产羊毛衫成本低于内蒙古,为什么 从内蒙古购买羊毛衫?
(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 • 李氏提出了地域分工的基础是比较利益原 则,或称相对成本论。
假设美国比欧洲 有较高的劳动生 产率(即较低的 成本),生产衣 服是两倍,生产 食品是三倍。这 时,如果美国产 食品并出口欧洲, 欧洲生产衣服并 出口美国,对双 方均为有利(表 4-3)。
6区际分工与生产要素流动
(2)贸易障碍诱发理论: 认为区际贸易由于人为的贸易壁垒或运 输成本而不能自由实现时,就会引起资本 的区域间流动,引起对外直接投资,以此来 绕过贸易壁垒和减少运输成本,保护和开 拓产品市场.
(3)内部化理论:
认为跨国公司为尽可能大地获得经济利 益,通过在不同国家设立子公司,并通过控 制个公司的活动,把正常的商业交往变成 公司内部的利益转移,使公司的业务活动 服从于公司的利益.
图表
吨 3 元 / 吨 甲、乙两地地区总投入量
100+30 0=400 300+10 0=400
分 工 协 作
50 150 100 2 元 / 甲 100 -— 50 吨 区 —— 乙 区 甲乙两地区总投入量800-600 甲乙两地区区际交换中的投入量(运费) 地区分工合作毛效益:800-600 地区分工合作净效益:800-600-50
2)其他原因: 政治战略考虑进行的经济与军事援助,国 际金融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引 起资金流动.
3.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影响.
1)有利于市场统一的均衡利益的形成和 资本在全国或全球的合理配置. 2)直接投资为资本流入区域造成了就业 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4.战后区域间资本流动的现状 和特点.
6.1.区间差异与区域分工
6.1.1.区间差异是区域分工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区间差异的内涵、分类及影响因素 区间差异:只不同区域之间的异质性。 从内容看,有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差异、经济 差异、社会因素差异、技术差异等; 从差异的变动特性看,有可以改变的差异和不 能改变的差异; 从物质形态看,有有形差异和无形差异。
2.技术流动原因:
经济原因有四: 1)跨国公司向子公司转让技术,是维持和扩大 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2)以技术换市场会引起技术转移 3)为获得技术转让费用,尽快收回技术投资 4)技术输出可替代或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输出. 其他原因:出于政治,军事目的考虑,推动发展中 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扩 大.
在线网课《区域经济学(山盟-青岛科大)》单元测试考核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第二章单元测试第三章单元测试第四章单元测试第五章单元测试第六章单元测试第七章单元测试第八章单元测试第一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2分)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环境角度C.结构角度D.空间角度2【单选题】(2分)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70年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90年代3【单选题】(2分)根据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区域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经济活动区位、()、区际分工与联系、地域结构演进、政府调控等。
A.区域生产活动特征B.区域的自组织能力C.区域人力资本结构D.区域产业结构特征4【判断题】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A.对B.错5【判断题】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对B.错第二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2分)区位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德国的经济学家()。
A.韦伯B.杜能C.泰勒D.廖什2.【多选题】正确答案:ABCD区位理论包括()。
A.运费区位论B.中心地理论C.农业区位论D.工业区位论3.【多选题】正确答案:ABCD根据胡佛的总结,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
A.输入的投入B.地区性需求C.外部需求D.地区性投入4【判断题】伊萨德把单个厂商的最佳区位扩展为区域综合研究与分析,完成区位论区域经济学的转变。
()A.对B.错5【判断题】区位决策单位就是区位单位。
()A.错B.对第三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2分)()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
A.回程效应B.扩张效应C.极化效应D.涓滴效应2【单选题】(2分)循环累计因果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各因素以循环的方式运动,具有累积的效果,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近邻扩散:又称接触扩散,指技术的空间扩散以创新源地为中心向周围地域连续的扩散。(6-p313)
二、简答题
1、简述区际分工的特点?P285
区际分工的特点分别是:a、地区经济的专业化,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比较成熟时,生产社会化的地域表现,它是地域凭借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方面的优势,逐步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而且优于其他地域的一批专业化的生产部门,地区经济的专业化是区际劳动分工的结果。b、各地区间生产要素的相互联系性,以贸易为主的包括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区域联系,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纽带和桥梁,它使不同地域紧密联系起来,地域联系的不断密切,推动着地域分工的不断深化。c、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首先是去区与区之间的分工,其次是区内的劳动分工,最后是局部劳动分工。
三、论述题
1、试比较要素禀赋理论与要素替代理论的异同。
答案要点:
(1)首先答出两种理论的基本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
2、简述区际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P304 区际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a、区际要素流动产生组合效应b、区际要素流动使得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可以超越本地的市场,进一步以扩大的区际市场为对象从事生产c、通过自由的流动,利用本区的比较优势与其他地区的交换,得到本地区所稀缺的资源,同时意味着竞争机制的引进,适度的竞争使企业致力于不断改善其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价格,使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d、区际要素的流动,强化了各地区的相对优势。
第六章 区际分工与联系
一、名词解释 1、区际贸易:区际贸易是国内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接壤的边界上所进行的贸易。它是国内 地区间贸易的组成部分,但又不同于国内地区间的贸易。P294
2、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P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