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国际环境数据1995-2011

合集下载

福建省流通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Tapio弹性脱钩理论和LMDI分解法

福建省流通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Tapio弹性脱钩理论和LMDI分解法

福建省流通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Tapio弹性脱钩理论和LMDI分解法陈俊滨;林翊【摘要】通过构建弹性脱钩模型探究福建省流通产业碳排放脱钩的动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福建省流通产业的发展未表现出显著的碳排放脱钩趋势,脱钩状态大致呈现"弱脱钩-扩张性耦合-扩张性负脱钩"的阶段性特征,存在复钩的可能.同时,结合LMDI分解项进一步发现:(1)流通产业的经济增长弹性对碳排放脱钩具有正向影响效应,是引致碳排放增长和限制流通产业碳排放脱钩的主导因素;(2)流通产业的能源结构相对稳定,对于产业低碳转型的影响尚未显现;(3)流通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波动明显,对流通产业碳排放脱钩的影响较大,但同时也是抑制碳排放的关键要素.基于此,从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模、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碳合作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期刊名称】《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9)002【总页数】8页(P43-50)【关键词】Tapio弹性脱钩理论;对数平均指标分解法;福建省流通产业;碳排放【作者】陈俊滨;林翊【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17;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13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已列入我国政府经济工作的中长期规划。

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经济综合体和能源消耗大省,福建省也在“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施方案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提出要适度控制能源消费,通过综合运用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效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碳排放。

发展现代流通产业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流通产业的低碳化是发展现代流通业的重要着力点和必由路径。

然而,2013年福建省流通产业的能源消耗达1242.75万吨标准煤,在各产业中仅次于工业(4393.46万吨标准煤)[1],这与产业的粗放式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与因素分解_邓吉祥

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与因素分解_邓吉祥

自然资源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第29卷第2期2014年2月V ol.29No.2Feb.,2014收稿日期:2012-12-28;修订日期:2013-04-26。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项目(2012CB955800);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XDA05150900);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基金(2013Qnkt12)。

第一作者简介:邓吉祥(1984-),男,湖南岳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模拟与地理计算。

E-mail:dengjixiang110@*通信作者简介:王铮(1954-),男,云南陆良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理论地理学、计算地理学研究。

E-mail:wangzheng@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与因素分解邓吉祥1,刘晓2,王铮1,3*(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2.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长沙410003;3.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摘要:在研究近16a (1995—2010年)中国八大区域碳排放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采用LMDI 分解方法,将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探讨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变化的原因与规律。

结果表明:①八大区域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②东北、京津和东部沿海地区碳排放比重逐年下降,其它地区正好相反或维持不变;③经济发展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正影响,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负影响;④人口规模效应对包含直辖市的区域碳排放有较大的正影响,经济发展效应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碳排放正效应弱于其它地区,能源强度效应对经济结构调整活跃地区的碳排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源结构效应受宏观经济形式与能源政策影响,对碳排放的影响有较大波动。

关键词:碳排放;区域差异;LMDI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14)02-0189-12DOI :10.11849/zrzyxb.2014.02.001减排已成为全球共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提出了2020年单位GDP 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

FDI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

FDI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

FDI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作者:王钰沛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30期[摘要]FDI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近年来专家学者利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FDI对环境的影响,得出不同的结论。

文章对这些观点进行整合得到:FDI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依赖于一些影响因素的控制,研究FDI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合理规避不利因素,可以有效降低FDI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FDI;生态环境;微观机制[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1831引言在全球强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规制日益严厉的情况下,中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毕克新等,2014)。

作为“资本、技术、营销、管理的结合体”(ChengandKwan,2000)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口,还通过溢出效应带来了新的管理经验及技术,加快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进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钟昌标,2010)。

然而,国际直接投资具有“双刃剑”性质,其投资效应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

随着各国贸易与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外商直接投资引入量和东道国环境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陈建国等,2009)。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其影响环境的微观机制是什么,如何才能将FDI对环境的负向影响降到最低,合理规避不利影响?文章整合已有文献中分散的观点,对于FDI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综述,以便为FDI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直观的理论依据。

2FDI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现有文献中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影响盛行的一个观点是“污染天堂”假说。

国外不少学者对“污染天堂”假说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Smarzynska and Wei,2001;Keller and Levinson,2002;Dean,2000)。

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FDI的进驻并没有恶化东道国的环境质量,反而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污染(Antweiler et al,2001;Feng Helen Liang,2005;Jie He,2006)。

物流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分析及低碳化策略

物流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分析及低碳化策略

物流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分析及低碳化策略作者:欧阳强斌吴艳红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3年第09期摘要:201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约为18. %,作为服务于生产、流通和生活消费的物流业,其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大,在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性共识背景下,发展低碳物流业意义重大。

文章在运用碳排放量测算等式近似计算1995-2011年间的物流业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了物流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变化趋势、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物流业低碳排放策略。

关键词:物流业;能源;碳排放一、引言随着经济发展,全球经济总量增加,世界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气候变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16亿吨,比2011年增加了1.4%,而中国再次成为全球碳排量最高的国家,2012年的碳排量增加了3亿吨,增排量也创下全球最高。

我国物流业规模大,目前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约18%,而且物流业中的运输业耗能大、碳排放量大,运输行业是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因此物流业低碳碳排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流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测算目前,由于没有直接的物流业能耗数据更没有物流业直接碳排放量的监测数据,因此物流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的测算只能通过间接的统计、测算得来。

其中物流业能耗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能耗的统计数据来近似替,由于物流业耗能量主要由运输仓储等耗能量构成,因此此种替代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

这里采用的计算公式主要参考了徐国泉等学者提出并改进的碳排放量分解模型中的公式,该公式的算法己得到认可,因此采用该公式计算得到的碳排放量是可靠的,基本公式为:(1)C=Ei×θi×εiC为碳排放量,Ei为i种能源消耗量,θi为i种能源的的折煤标准系数,εi为i种能源碳排放系数。

收集1995至2011年数据物流业个类能源消耗数据代入计算公式(1),得出从1995到2011年期间的各能源的标准煤消耗量、碳排放量和总碳排放量。

对外经济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伴随着中国的入世与国际贸易的世界化,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有了显著的增长。

198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381.4亿美元,到2013年已突破4万亿美元,以每年平均16%的速度迅速增长。

外贸的增长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我国2010年能耗占世界总能耗的20%,碳排放量达68亿多吨,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

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世界气候变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关系中的焦点问题,我国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的持续增长也使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面临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

在这种国内外环境下,研究我国碳排放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在维持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对环境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1、图2分别描述了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5—2011年人均外商直接投资(FDI)与人均进出口量和人均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不难看出,FDI与进出口总量与碳排放之间均存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不过这种判断并没有考虑其他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如经济增长)。

因为FDI、进出口总量和人均收入都是随经济增长持续增加的,考察FDI与进出口总量对碳排放的净影响时必须排除其他影响因素。

国外很多学者对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已经有了较深的研究,Grossman和Krueger最早提出将外贸对环境的效应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以此建立了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的基本框架。

其中,规模效应反映经济活动的规模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结构效应代表所生产的商品结构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技术效应体现生产技术的变革给环境带来的影响3。

贸易影响碳排放的机制与贸易的环境效应是一致的。

各国学者探究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贸易对环境的效应究竟是正还是负的讨论。

我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行业差异及动态演进研究

我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行业差异及动态演进研究

我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行业差异及动态演进研究路正南;王志诚【摘要】基于投入导向的超效率 DEA 模型,测算2000—2011年我国36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率,通过绝对收敛和核密度分析其动态演进特征。

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平均碳排放效率值为0.677,整体效率较低,其中轻工业效率值最高,其次为重工业、采矿业和供应业;绝对收敛显示,2000—2011年全行业、采矿业和重工业通过了收敛检验,存在对碳排放效率高的行业的追赶效应;核密度分析可知,全行业及四大类别碳排放效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内部行业间变动趋势存在明显不同。

%With the super -DEA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put oriented,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emission efficiency in Chinese 36 industrial sectors during 2000 -2011,and then analyzes the dynamic depiction through absolute convergence an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industrial average emission efficiency is 0.677,which is rela﹣tively lower;In the measure of the emission efficiency,the efficiency of light industry is the highest,followed by heavy, mining andsupply;Absolute convergence shows that the whole industry,mining and heavy industry pass the convergence test,having catch -up effect to industrial sectors of the high emission efficiency;through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the e﹣mission efficiency of the whole industry and the four categories have made various improvement,but no obvious changes be﹣tween internal industries.【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6页(P230-235)【关键词】超效率 DEA;碳排放效率;行业差异;收敛性;核密度估计【作者】路正南;王志诚【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F113.3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09年,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正式宣布到2020年GDP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 -45%;2011年,中国代表团在德班气候大会上,进一步表示至2015年全国碳排放强度较2010年下降17%。

我国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分析与对策

我国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分析与对策

我国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分析与对策李雪【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新体系。

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承受了更大的减排压力。

碳排放主要在生产环节,而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是影响和决定碳排放的关键要素。

本文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分析了我国碳排放和产业结构关系度,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关系显著,东中西部基于异质性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系影响程度不一,文中详细的阐述了产生相异的成因。

基于此,本文结合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就低碳经济背景下,认为我国升级产业结构应从制定不同区域的相异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产业、提升技术水平方面着手。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proposed our country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at-tern of human and natur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 to construct a new system of low carbon economy . With the rapid ad-vance of urbanization , China has suffered greater pressure to reduce emissions . Carbon emissions are mainly in the production chain ,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key factor to influence and decide carbon emissions .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alysis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correlation model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arbon emissions have strong relationship , and the influence degree is different among eastern ,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based on heterogeneous carbon emission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 then describe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 detail . Based on this ,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 Central Committee , and also on the background of low carbon economy , suggest our country should proceed with establishing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different regions ,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 and upgrading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7页(P154-160)【关键词】碳排放;产业结构;低碳经济;中国【作者】李雪【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长春 130012; 吉林财经大学,长春 13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4引言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伴随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迅速,当然快速发展是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的,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还污染了环境,增加了碳排放量。

【精品】参考国内外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精品】参考国内外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字】精品摘要气候变暖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碳排放又是温室效应加剧的首要因素。

碳信息披露项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是试图形成公司应对气候变化,碳交易和碳风险方面的信息披露标准,以弥补没有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准则规范的缺陷。

随着CDP影响的不断扩大,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

目前许多国内上市公司的碳排放相关信息还是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相对于CDP报告中公布的数据还不具有针对性,并且国内企业参与度、透明度不高,国内碳信息披露的可比性也不强。

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首先引出了碳排放、碳交易、碳会计以及低碳经济的概念。

再介绍国内外碳信息披露的基本状况,并将国内外的碳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了我国碳信息披露存在许多问题,如法规制度、核算标准、监督力度等。

最后针对我国碳信息披露的问题,借鉴国外碳信息披露的成功经验,得出我国应从完善披露制度、统一核算标准、提高企业积极性和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等方面入手,来提高我国碳信息披露的质量。

关键词:碳排放;碳信息披露;碳交易Abstract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 universal attention topic in the world today, and carbon emissions are the main cause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intensifying. The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is trying to form a disclosure standards about the company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carbon trading and carbon risk,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defect of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accounting standards. with the CDP influence increased,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begin to participate in it. At present, many corporations listing carbon emission information was disclosed i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but compared to the published CDP data in the report are not targeted, and the domestic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transparency is not high, the domestic carbon disclosure comparability is not clearly.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trading, carbon accounting and low carbon economy. Then introduce the basic condi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arbon disclosure, and comparing the carbon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found problems that Chinese carbon disclosure of the existence, such as laws and regulations, accounting standards, supervision. Finally, in view of carbon disclosure problems,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carbon disclosure, that our country should perfect the disclosure system, unified accounting standards,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enterprises and increase social supervision of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carbon disclosure.Key words:carbon emission;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arbon trading目录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给世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地伤害和损失,这使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NGO)、公司和个人对气候变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使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温室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