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谷纹玉龙佩

合集下载

略论战国玉龙

略论战国玉龙

略论战国玉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

最早的龙形玉雕作品,出现在距今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此后历代不断绵延发展。

春秋晚期,玉龙的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战国时期的玉龙就是直接在春秋晚期玉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期玉龙数量之多、造型之美、雕琢之精,可谓历代之冠。

战国时期,是古代玉龙制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玉龙的形制、纹饰特征根据考古发掘和调查,以及征集的战国玉龙造型形态,可将之分为两个类型,即复合型龙和单个型龙。

复合型龙,多由两条或更多玉龙组合为一器。

可分为双龙交缠式和双龙并体式。

交缠式,如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的1件,长6.6厘米,龙身细长弓曲,于体中部斜交尾“X”形。

并体式,如山东淄博临淄商王村1号墓出土的1件,长11.1厘米,双首龙形,两端透雕龙首,尖卷唇,水滴眼,独角利齿,饰勾连云纹,中部有穿孔。

单个型龙,即主体为单独的一条龙,一般呈扁平体,亦有圆雕而为作扁圆柱体者,多为波浪式扭曲,龙尾有时饰以凤首,龙身时有螭、凤鸟等动物形附加装饰,多以繁密规整的谷纹、云纹等表现龙鳞。

单个型玉龙在战国时期最为常见,下面对其形制、纹饰特点进行探讨。

单个型玉龙,根据造型之不同,大致可分为四式。

一式,形体弯曲呈“S”状,躯干多作1—2个显著弯转。

如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土的1件玉龙,该墓属战国早期,玉龙长12.8厘米,龙头下垂,身呈“S”形,截面扁方,通体饰浮雕卷云纹。

又如河北平山中山国国王墓出土的1件,该墓属战国中期,龙身上卷,越过头部,尾部上翻,饰以阴刻谷纹。

再如河南叶县旧县1号战国墓出土的一件,长12.5厘米,呈“S”状,低首,躬身,尾上卷,通身饰变形的“S”纹、网格纹、弦纹,龙的前足透雕位于躯干之下,分别向前、向后卷曲,龙身上端中部有一穿孔。

二式,形体弯曲呈“W”或“M”状,躯干多作3或更多个显著弯转。

如山西长子牛家坡墓地7号墓出土的1件玉龙,该墓属春秋晚期,玉龙长10.5厘米,扁平体,龙身短肥,不甚弯曲,龙作首状,尾部向上回卷,身体饰云纹。

玉饰发展史

玉饰发展史

创新器: 创新器:出廓壁 出廓壁突破了传统玉璧单纯“ 的结构,出廓部分, 出廓壁突破了传统玉璧单纯“圆”的结构,出廓部分,大多运 用了透雕的工艺,使壁形式更为多样, 用了透雕的工艺,使壁形式更为多样,从而大大丰富了玉壁的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柿蒂出廓饰壁( 柿蒂出廓饰壁(汉)3-1
阴面(汉代) 双龙白玉挂件 阴面(汉代)3-2
兽形玉玦1-1 兽形玉玦
玉龙1-2 玉龙
2、良渚文化玉器 、
距今大约5000年,是中国东南部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 年 距今大约 的文化遗存。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 的文化遗存。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工 艺精湛,极具特色,成为新石器时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 艺精湛,极具特色,成为新石器时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相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和粗犷,良渚文化玉器更为细腻、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和粗犷,良渚文化玉器更为细腻、繁 是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缛,是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玉器中装饰 品有: 带钩、鸟形佩、鱼形饰、人形佩、 品有:珠、管、璜、镯、带钩、鸟形佩、鱼形饰、人形佩、冠 状器等。 状器等。
典型器: 典型器:玉组配 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玉器的佩戴 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 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就 是组配。 是组配。即将许多不同的 语玉器组合起来佩戴。 语玉器组合起来佩戴。主 要有玉璜、 要有玉璜、玉瑗以及珠等 等。用丝线将各种玉佩连 缀起来,佩戴在身上。 缀起来,佩戴在身上。组 配中最重要的是玉璜, 配中最重要的是玉璜,在 其中其平衡作用, 其中其平衡作用,另有玛 瑙或绿松石珠负责连缀。 瑙或绿松石珠负责连缀。 因为西周重礼仪规范, 因为西周重礼仪规范,所 以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需 佩戴不同规格的组配。 佩戴不同规格的组配。

东周单体玉龙佩初步研究

东周单体玉龙佩初步研究

单 体玉 龙佩 的型 、 式较 多 , 主要 有 : A a I 式、 A a Ⅱ式 、 A b型 、 A e型 、 A d型 、 A e型 、 A f 型、 B a I式 、 B a Ⅱ式 、 B b I 式、 B e 型、 B d型 、 B e型 , 其中A a I 式、 A a
第 一期 ( 春秋 晚期至战国早期 )

陶器或铜器与之共存 , 年代较为明确。在参照所属 单位年代判定 的基础上 ,根据单体玉龙佩在纹饰、 造型上的变化特征 以及流行情况 , 可初步将其发展 演变过程划分为三期。 各期与各型式的对应关系可 见 表二 。 第一期 , 大致相当于春秋晚期到战 国早期。据
下颌前端呈尖状并且上卷 , 与上颌后端相连 , 形成 个 圆孔 , 以表 示 口部 , 个 别下 颚为 斧形 。 另衍 生 出 口部 作 “ U ” 形完全张开状者 , 口 内琢 出尖 牙 利 齿 。 颈部 多 阴 刻一 长 弧 线 , 将龙 颈 一 分 为二 , 其 间或 加 琢数 组平行 短线 弧 。通常 龙 身会 分 出一 至 两 足 , 足 较长 , 分别 向不同方 向卷翘 、 舒展 , 表面阴刻弦纹。 龙身多作低首奔驰状 , 弯曲不甚 , 所作弯转较少 ; 个 别龙身一侧内凹, 呈弧形。 综 上 所述 , 东周 一 代 , 单 体 玉龙 佩 最 早 出 现 于 春秋晚期 。其发展可分为三期 : 春秋晚期到战国早 期、 战 国 中期 、 战 国晚期 。在 这三 期 中 , 单 体玉 龙佩 经历 了由兴起 及繁 盛再 到衰 落 的发展 过程 , 这 个趋 势主要表现在其型式和数量上。
Ⅱ 式、 B a I 式、 B a Ⅱ 式、 B b I 式最为流行。 此期单体玉龙佩 , 在主要装饰纹样上 , 以浅浮 雕龙首纹 、 浅浮雕云谷相杂纹、 阴刻云谷相杂纹为 主流。形制上 , 龙身相对短肥 , 多作波浪形 , 弯 曲不 甚, 形制简单 ; 头 部 多 短粗 ; 目部 常 以椭 圆形 表 示 ; 口部形态有两类 : 以闭 口者居多 , 另一类外部作切

从战国楚地玉器看楚人的审美特征

从战国楚地玉器看楚人的审美特征
第2 9卷 第 1 O期 20 0 9年 1 0月
湖 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J m  ̄ o u iTV m v  ̄iy ou fH Be U e t
V 1 9 No 1 o . , .0 2 Oc e 0 9 0 8 0 9  ̄b E 2 0 , 7  ̄ 7
从 战国楚地 玉器看楚人 的审 美特征
薛 子燕
( 南民族 大学 民族 学与社 会 学 学院 源自湖北 中 武汉 4 07 ) 04 3
[ 内容 提 要 ] 由于 地 理 环 境 、民族 渊 源 、生 活 方 式 等 原 因 使得 楚人 的 思想 观 念 和 审 美取 向 与 中原 以及 其 他 地 域 甚 不 相 同 。战 国 时 期 楚 地 玉器 数量 大 ,种 类 多 ,造 型 精 美 。无 论 是质 地 、器 形 还 是 纹饰 图案 都具 有 典 型 的 楚地 特色与风格 。玉器的拟 人化 和象 征性 很好 的表现 了楚人崇 尚 自然 、表达浪漫、追求真善美等审美特 征。从 中使我 们 可 以 了解 到 两 千 多 年 前 楚 人 丰 富 的 物 质 生 活 与 精 神 世 界 。 [ 键 词 ] 战 国玉 器 ;楚 人 ;审 美 关 [ 图分类号] B 3 中 8 [ 献标识码] A 文 [ 章编 号 ] 10 —4 7 ( 0 9 00 7 —2 文 0 87 2 20 )1 —0 80 楚 人 与 玉 的关 系 历 史 悠 久 , 至 今 了解 到 的处 于 新 石 器 从 时期 的大 溪 文 化 、屈家 岭文 化 、 家 河 文 化 的考 古 发 现 中有 石 些 很 具 代 表 性 的玉 器 。 是 , 论 是从 数 量 种 类 还 是 工 艺 但 无 造 型 来 看 还 都 不 及 辽 河 地 区 红 山文 化 玉 器 与 东 南 沿 海 的 良 渚 文 化 玉 器 。随 着 石 器 时 代 的 结 束 ,石器 渐 渐 消亡 ,人 类 进 入 金 石 并 用 或 青 铜 时 代 。 是此 时 的玉 器 不 但 没 有 泯 灭 和 减 但 少 ,反而 大 大 发展 了 。 秋 末 至 战 国 中期 这 一 时 间是 楚 国玉 春 器发展 的繁荣期 ,原因是伴 随着政 治局势扭转及经济 、 军事 力量 的积聚 ,楚国的文 化也走 向了其 鼎盛 。 玉器 的精美及 多 样 便 是 其 中很 重 要 的一 个 体 现 。 些 沾有 浪漫 情 怀 与连 绵 遐 那 想 的 楚玉 器 , 佛 向人 们 昭 示着 遥 远 的 楚 人 穿越 时 空 的奇 谲 仿 与 秀美 。 战 国 时期 楚 地 玉器 的 类型 《 国考 》卷 八 《 论先 物 略 》云 :“ 七 慎 古有 楚之 绿 佩 ,纹 理 光 美 , 丝 纹 平 直 , 此 古 佩 ‘ 上 质 ’ ”“ 据 《 之 。 还 山海 经 》 中 八经 、中十 一 经 记 载 :有 产 玉 之 山 2 座 ,玉 的名 称 有 玉 、 5 白玉 、 金 玉 、 美 玉 、 美 石 、 白珉 、 雩 殍 之 玉 、 其 记 水 名 可 考 者有 江 ( 江 ) 长 、漳 水 、 睢水 ( 水 ) 沮 、湍 水 ( 河 ) 湍 、汉 ( 水 ) 水 等 。 1 表 明 楚 地 自古 产 玉 。我 国传 统 玉 石 汉 、 ”【这 】 材料大致有新疆和 田玉、岫玉 、陕西蓝 田玉 、南阳独山玉和 绿 松 石 等 。以上 除 和 田玉 未 在 楚 国 出产 外 ,其 余 玉 种 产 地 均 有 可 能 成 为 战 国 时 期 楚 地 玉 器 的 重 要 原 料 产 地 。 富 的 玉 石 丰 原料来源促进了这一地区玉器手工业的发展。 战 国时期正值楚文化发展的鼎盛期 , 经考古发现的玉器 作 品 数 量 大 、 类 多 、造 型 各 异 ,较 之 前 的楚 地 玉 器 更 具 典 种 型 的地 域 特 色 和 审 美 价 值 。 其 值 得 一 提 的是 曾侯 乙墓 出土 尤 的 大 量 玉 器 , 以说 是 这 一 时 期 楚 地 玉 器 的 重 要 代 表 。 面 可 下 就 战 国楚 地 玉 器 的类 型 做 简 要 的说 明 。 器 型 上看 , 括壁 、 从 包 圭 、块 、琮 、璜 、珩 、佩 、牌 、梳 、俑 、动 物 、玉 管 、珠 等 3 几种 ,他 们 按 照 用 途 又 可 以归 入 礼 器 类 、装 饰 类 、葬 玉 0 类 、兵 器 类 和 用 具 类 。 ( )礼器 类 一 1 玉壁 : 一 种 原 形 片 状 , 中部 有 孔 的玉 器 ,是 最 古 老 . 的玉 器 类 型 之 一 。《 文 》释 壁 :“ 玉 ,圜 器 也 。 尔 雅 》 说 瑞 ”《 有 :“肉倍 好 ,谓 之 壁 ”的 说 法 。 肉 即边 ,好 即孔 。边 为 孔 径 的二 倍 ,便 是壁 。《 尔雅 》还 有 :“ 好倍 肉 ,谓 之 瑗 。 肉好 若 一 ,谓 之 环 ” 的说 法 。一 瑗 ’ ‘ ’也 属 于 壁 类 玉 器 ,是 环 种 特 殊 型 壁 。 [而 富 于 楚 式 特 点 的玉 壁 , 有 具 边 式 和 出 ”2 1 廓两种 。 其边式一般 比较 复杂 ,除沿用春秋 中晚期 的绚索纹 之 外 ,还 有 尖 勾 纹 、网 纹 的 创 新 。出廓 壁 则 是 在 壁 的外 廓 镂 雕龙凤 的造型 ,龙身均有蒲纹、绚索纹及 谷纹 装饰 ,形象异 常生动活泼 。

古龙纹玉器鉴赏

古龙纹玉器鉴赏

古龙纹玉器鉴赏作者:蔡霞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年第08期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大量出现龙的造型。

关于龙的故事与传说一直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自诩为龙的传人,但这个在自然界中却找不到的虚拟“动物”,已深深地浸入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活与文化之中。

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就有玉龙出土。

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为墨绿色,高26厘米,身体呈“C”形,龙头刻划得栩栩如生,龙背钻有一个圆孔,学者们指出这件玉龙是从玉猪龙演变而来的。

这条玉龙由此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图1)商周时期,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玉龙数量较多,纹饰上有很大的变化,由简单趋向繁复。

商周的龙,多为片状,身躯大多卷曲为块形,头顶有蘑菇状的角,眼睛多为“臣”字形,俗称“臣”字目,龙背上出现了脊齿形装饰。

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玉龙为圆雕,(图2)玉龙张口露齿,“臣”字目,柱形角,龙背脊齿形装饰,龙身饰菱形鳞纹,短尾卷曲,呈伏卧状,以此可知商代晚期玉龙的形态。

周代的龙纹除了沿袭继承商代龙纹特点外,在造型及纹饰上也有所变化,“臣”字目的眼角线加长,眼角出现带钩的装饰,龙身较商代细长,龙背上的脊齿形装饰稀疏。

战国时期是玉雕史上的高峰期,战国的玉龙是在春秋时期玉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春秋时的玉龙多为璜形器,两端作对称的龙首,双龙同体,浅浮雕云纹、谷纹、蟠虺纹布满全器。

春秋晚期已出现“S”形回首、弓身、卷尾的龙纹佩(图3)。

战国时期的玉龙龙身很长,蜿蜒曲折,尖尾下卷,造型也呈“s”形。

多为回首状,张口,两个钳状獠牙对峙,下唇琢成钺形,威严凶悍。

通体饰云纹、谷纹、涡纹等,纹饰繁密(图4)。

根据考古发掘,战国时期的玉龙大多出自王侯、贵族的墓葬,玉龙不仅是他们生前的佩饰,也是陪葬品,更是权力的象征。

在我国玉雕史上,汉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黄金时期。

到了汉代,龙形已初步确定,头上长出双角,龙身向曲折盘旋、四足兽发展,并出现了双翼(图5)。

开眼!49张图片揭秘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神秘的秦式玉器!

开眼!49张图片揭秘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神秘的秦式玉器!

开眼!49张图片揭秘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神秘的秦式玉器!春秋时期,周礼已逐渐失去对人们的束缚,礼玉减少,装饰玉大增,纹饰细密繁缛,由简向繁演变,多以浅浮雕技法装饰,采用隐起镂空阴线、单线或双面的雕琢手法,讲究对称平衡。

战国玉器更加多样,造型生动活泼,各种S形龙凤玉佩大量出现,线条生动,装饰华美,表现出勃勃生机,所作玉器无论是纹饰线条还是轮廓造型皆刚劲利落,边角线规矩见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玉器还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秦与中原诸国相比较,立国较晚,又长期僻处西北一隅,并与戎狄杂居,秦在接受周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一种地域性和民族性较强,而独具特色的秦文化。

其独特造型,独特纹饰,雕琢独特的玉器被称为“秦式玉器”。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部分秦式玉器,从中可以见一斑。

﹙一﹚陕西户县宋村位于户县东南15公里的秦岭脚下,1974年陕西省文管会发掘了宋村3号墓,出土10余件组玉器,时代为春秋早期,该墓随葬5鼎4簋,为大夫级的贵族。

玉器主要有:﹙1﹚玉圭:长46厘米,宽7厘米,厚0.7厘米,重425克,色呈青灰,含石质较多,尖首狭长形,光素无纹,放置在墓主的脚箱。

(图1)图1﹙2﹚玉戈:长35.8厘米,宽5.7厘米,厚0.6厘米,色呈青灰,含石质较多,尖首狭长形,两面作刃,孔为单面钻,光素无纹,放置在墓主的头箱北侧。

(图2)图2﹙3﹚玉颈饰:重75克。

由一枚穿孔方形玉块,三件鳞形玉牌及若干骨管、绿松石、白石及大量红色玛瑙珠组成。

(图3-1、图3-2)图3-1图3-2﹙4﹚玉玦:共两大两小。

大者直径3.1厘米,各重5克,放在墓主人头部。

(图4、图5)两件较小者,直径2.2厘米,各重4克,含在3号殉人的口中。

图4图5﹙5﹚玉牌:两件。

其一长2.7厘米,宽1.2厘米,重5克,近似长方形,两面均饰龙纹。

(图6)其二长2.3厘米,宽1.5厘米,重4克。

图6(二)1963年宝鸡秦家沟村东南发现5座墓,出土玉圭等,时代为春秋早期。

顶级红沁古玉,做梦都想拥有一件

顶级红沁古玉,做梦都想拥有一件

顶级红沁古玉,做梦都想拥有一件
大英博物馆
商周兽面纹玉钺,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晚商至西周
玉琮晚商至西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西周中期玉璧,曲沃晋侯墓地出土
玉透雕双夔龙纹佩 1957年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西汉玉剑珌,淮南出土
汉辟邪
黄玉勾连谷纹剑首,战国,故宫博物院藏
红沁,战国玉龙,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战国龙形玉冲牙,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白玉蚕纹勒,战国,故宫博物院藏。

玉扭丝纹瑗,战国,清宫旧藏。

直径8.3厘米,厚0.3厘米。

↑战国中晚期,玉人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玉云纹剑首,战国,故宫博物院藏
玉云纹珌,战国,故宫博物院藏,
高6.3厘米,宽5.95厘米,厚2.25厘米。

清宫旧藏
秦代玉杯,西安出土
商代柄形器,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
西周玉鱼,宝鸡茹家庄出土
战国玉耳杯,弗利尔美术馆藏
战国玉璧,赛克勒美术馆藏
战汉玉凤,徐州出土
战国谷纹玉璧直径9.4cm
成交价237,500港元
战国玉剑首
直径4cm
成交价93,750港元
汉兽面谷纹玉璧
直径17.2cm
成交价1,980,000港元
唐白玉神人佩
高4cm
成交价3,540,000港元
宋玉卧犬
长7.5cm
成交价375,000港元
宋玉鹰
长6.8cm
成交价375,000港元
辽白玉龙耳杯
宽8.5cm
成交价1,980,000港元
明白玉胡人戏犬
高5.6cm
成交价312,500港元。

春秋战国玉器的鉴别

春秋战国玉器的鉴别

春秋战国玉器的鉴别春秋战国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它一改商周王作那种简单古朴的风貌,创制了一大批造型、图纹及工艺风格都为之一新的艺术珍品,为我国玉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然而长期以来,在古玉的鉴定和研究领域,人们总是习惯地把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统称为春秋战国玉器,将其艺术风格,合并称为春秋战国玉作风格。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资料的不断丰富,从而使我们对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认真观察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春秋与战国玉器在工艺和装饰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春秋玉器:由考古资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

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

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

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

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

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形中有形"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可谓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

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

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春秋时期流行的寄生于造型内的繁密且抽象的龙纹装饰,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改变,逐渐消失。

正如吴棠海先生在《认识古玉》中所说: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盛行的胆龙纹眼睛退化,解体成云、谷相杂纹,并逐渐发展为谷纹、蒲纹、乳钉纹等工整规律的几何纹样。

涨姿势丨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说说战汉玉器上的谷纹

涨姿势丨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说说战汉玉器上的谷纹

涨姿势丨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说说战汉玉器上的谷纹艺术品研究会艺研会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说说战汉玉器上的谷纹古人云:“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

”《周礼》中记载了玉之六瑞,其中的谷璧就是指带有谷物纹饰的玉璧。

汉双龙玉璧河北博物院藏(艺研会摄)谷纹是谷物发芽叶的样子,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有关。

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盼望。

谷纹常见于玉器,形如豆芽、逗号。

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到战国时期发展为逗号字样,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

接下来,本文尝试浅析下谷纹的起源发展和种类特征。

一、谷纹的起源发展谷纹的逗号型外观,看上去抽象概括,和春秋时期玉器上繁复具像的龙首纹(蟠虺纹)有承上启下的渊源关系。

春秋兽面龙首纹玉佩春秋末-战国早龙纹玉璧春秋晚期玉器上的龙首纹,保留具象外观,开始逐步呈简化,甚至产生分解的现象,分解后的龙纹变现形式为谷纹、卷云纹、长尾蝌蚪纹。

形制上越来越简化抽象。

发展至战国时期,龙纹分解现象极为普遍。

春秋末晚期龙形玉佩战国龙形墨玉佩河北博物院藏(艺研会摄)还有一点值得讨论的是,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早在商晚期就已经出现,但玉器上的乳钉纹直到战国晚期甚至西汉才大量出现,这之间几百年的断代传承关系是怎样的,看来还要今后慢慢讨论。

商乳丁纹青铜方鼎国家博物馆藏二、种类特征本文根据从春秋晚期谷纹始现起,至此汉代发展完成,按照逐步演变、并行影响的形制不同,可分为以下5种:1.连线谷纹(亦可称,简化龙首纹或云谷纹)战国出廓兽形玉璧宜昌博物馆藏此时的龙首纹已经逐步演变成蟠虺线条短粗、龙首眼睛消失、谷云紧致、排列规整的简化形态:战国卧蚕纹璜国家博物馆藏(艺研会摄)战国卧蚕纹璜国家博物馆藏(艺研会摄)战国谷纹韘国家博物馆藏(艺研会摄)2.平铺谷纹(亦可称旋涡纹)战国玉璧与龙形玉佩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龙形佩国家博物馆藏(艺研会摄)战国龙耳谷纹黄玉系璧河北博物院藏(艺研会摄)此纹饰应该说是所有谷纹里面最简化的,不用浮雕,微减地或只采用阴线刻画出一圈涡纹,如水中漩涡一样顺时或逆时针旋转:战国龙首纹璜国家博物馆藏(艺研会摄)战国谷纹壁国家博物馆藏(艺研会摄)战国谷纹璜国家博物馆藏(艺研会摄)汉玉璧河北博物院藏(艺研会摄)3.圆润谷纹战国谷纹玉璧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战国谷纹壁国家博物馆藏 (艺研会摄)战国谷纹管饰国家博物馆藏(艺研会摄)此时谷纹已达到成熟期,变得圆滑有弧度,四周打磨精细,用微减地技法搓起一小凸玉点,如一个个小豆芽:4.蒲席谷纹战国乳丁纹玉璧汉玉璧河北博物院藏 (艺研会摄)顾名思义,就是仿照蒲席间的交叉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菱形的纹样,六菱形上平面有时还琢有平铺谷纹。

浅析商周时期龙形玉佩

浅析商周时期龙形玉佩

浅析商周时期龙形玉佩作者:吴娟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6期摘要:龙是中华民族最崇拜的一种神物,历经千年,渗透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角落里,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

“玉雕龙,锦绣凤,好兆头,喜心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喜用玉雕琢饰品,玉龙就是中华民族龙图腾崇拜和尚玉习俗的经典结合。

玉龙的形制演变贯穿中国历史进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龙形玉佩;造型;纹饰;文化内涵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它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商周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在这一时期里龙形玉佩在造型、图案纹饰和材料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龙形玉佩在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以商周时期为限,根据龙形玉佩的造型来分类,初步研究其造型、图案纹饰的演变、发展过程以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1 龙形玉佩的造型分类商周时期的龙形玉佩种类繁多,按其造型,大致可分成四类。

1.1 C形玉龙C形玉龙,简而言之,就是身体卷屈呈C字形的龙形玉佩。

一般是首尾相接,造型和制作工艺上比较简单,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是商周时期玉龙的典型造型。

图1是红山文化遗址采集的玉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以玉为原料琢制而成的龙的形象。

该玉龙为墨绿色,其身体卷屈呈C字形,头部较长,酷似马首。

龙嘴前伸略上翘,嘴紧闭,前端平齐并有对称的两个圆孔作为鼻孔。

颈脊长鬣飞扬,恰似一匹飞奔的骏马,末端尖收向上卷,约占龙体的三分之一。

背部中央有一两面对穿的圆孔,似作系挂之用[1]。

龙体光素,琢磨细腻,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对认识中国早期玉龙的形象,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在C型玉龙中,我们根据其形制的区别,又可以分成两型:A型玦形和B型环形。

玦是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器;环是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

玦与环的区别:“绝人以玦,还人以环。

”[2]1.1.1 A型玦形玦形玉龙,龙的首尾相接,但并未连在一起,有缺口。

如图2-1的商代玉龙,碧绿色,器身厚实,为圆雕形。

中国传统纹样研究——谷纹

中国传统纹样研究——谷纹

(七)孚尹旁达,信也。(孚即浮,尹音略同筠是指竹子的青皮即玉采,旁达意为由里及表这就是要
求人们内外一致。由表及里、做到内美和外美相结合)
(八)气如白虹,天也。(气即气质,气质如白虹有通天之灵气,这就是要求人们气质好、风度好)
(九)精神贯于山川,地也。(精神即神采,神采能通地,这就是要求人们精神面貌要充实自信如山
三 门 峡 虢 国 墓 出 土 玉 器
玉·东周·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 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从栗,知也。廉而不刿,义 也。垂之如坠,礼也。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 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贯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 ——孔子( 西汉 戴圣《礼记聘义》载) 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显著的特色是玉佩的盛行,这标志着古代玉器重心从神到 人的转变,将玉器人格化标志着儒家用于思想的正式确立。
出安 土阳 玉殷 器墟 妇 好 墓
玉·商(前1600年--前1046年)
三( 星前 堆 遗世 址纪 出 土前 世 纪 ) 16 -- 14
金 沙世 遗纪 址 出前 土世
纪 )
( 前 12 -- 7
玉·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 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天子佩白玉而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缁组绶,世子 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玫而缊组绶。 ——《周礼·春官·大宗伯》 西周初期,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等级制度。古者君子必佩玉,中华玉文化进
好友不伤义气)
(四)垂之如坠,礼也。(礼仪谦让别人的精神而且要自尊自爱) (五)其终诎然,乐也。(终即终点,诎即屈,意为玉器碰撞有声,要求人们不怕困难保持乐观)

春秋战国玉器

春秋战国玉器

玉勾云纹灯 玉勾云纹灯,战国,高12.8cm,盘径10.2cm,
足径5.9cm。 灯白玉质,有赭色沁。灯盘中心凸雕一五瓣团 花为灯芯座。盘外壁和灯柱上部饰勾云纹,内壁及灯柱下部 饰勾连云纹,底座饰柿蒂纹。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 形势,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玉雕作 品的风格也为之一新,新颖的造型和先进的工艺成为创作的 主流,开创了玉雕史上新的艺术流派。本器的座、柱、盘分 别由三块玉雕成,嵌粘密实,纹饰精美,富有层次感,显示 出精湛的雕刻技术。造型设计独具匠心,灯柱上部处理成三 棱形,下部为圆柱形并收腰,于简单流畅的造型中又显露出 丰富的变化。目前所知,此灯为孤品。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清宫旧藏。 此璧为新
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璧 两面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谷粒呈旋状。璧 孔内镂雕一螭龙。 谷纹璧是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此件玉璧 较一般的战国谷纹璧更为精致,谷粒圆旋高耸,其精致整齐 超乎一般。所雕螭龙细颈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直立,尾 自身后上冲贴于颈,形似猛兽,表现出蓄势待发之状。商、 周以来,对于凶猛动物的表现多集中于头部,而对体形的表 现则有所不足。此件战国璧之螭龙身体态势的刻画极为生动, 在造型艺术表现上是一重大进步。作品自中部对半剖开,成 一对合璧,从剖口看,并非原设计,应是重大事件发生时临 时所致。
春秋时期稍早的玉器,在器型、图案和做工上仍保留着西周 玉器的遗风,如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的玉人首蛇身、 玉人头饰、玉龙等。代表春秋玉器典型风格的是隐起或阴线 刻的细密装饰型玉器,如黄君孟墓出土的玉鸟兽纹璜、玉鸟 纹环、玉虎形饰等。沂水春秋墓出土的 2件玉兽面,一件是 粗阴线双勾,另一件是细线双勾的细密装饰;六合程桥镇春秋 末期墓出土的玉具剑、青玉剑柄玉饰标首和鞘尾的玉□,均 作减地隐起的羽状纹;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龙形玉饰,也饰 以隐起的翼状涡纹。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玉器已由西 周时的平面化、简约化向隐起化、繁复化方向演变,为战国 玉器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玉器概论-5龙5

玉器概论-5龙5

金玉相连龙带钩
龙形
乳钉纹
西汉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5、唐--清代玉龙 、 清代玉龙 ——长身复杂盘旋,身饰菱纹

头长嘴大, 头部 张口吐舌。 张口吐舌。 足部 四足,四爪 四足, 臃肿有力。 臃肿有力。 神态 粗长蛇状, 粗长蛇状, 挺胸昂首; 挺胸昂首; 俯仰翻腾, 俯仰翻腾, 威武十足。 威武十足。

白玉 蟠龙带板
头大眼圆 张嘴露齿 长须鳞纹
立体镂雕
径6.8cm 厚3.3cm
白玉半圆雕
龙形环
清中
直径:6.0 cm 直径:
市场参考价: 市场参考价: 10000元 10000元
琥珀巨龙闹海
清朝
宽:19.2c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估价:3-3.5万元 估价: 3.5万元 成交价: 41800元 成交价: 41800元
玉龙
鸡骨白色 透闪石玉 凌家滩出土
2、商→周时代的龙 、 周时代的龙
整体形态:玦形、璜形龙; 整体形态:玦形、璜形龙; 商代的短,周代的长。 商代的短,周代的长。 头部特征:头较大,张口露齿,双阴线刻“ 头部特征:头较大,张口露齿,双阴线刻“臣” 眼或菱形眼,柱形或蘑菇形独角。 眼或菱形眼,柱形或蘑菇形独角。 足部特征:有足、无爪; 足部特征:有足、无爪; 纹饰特征:皿纹、云雷纹、菱形纹、 纹饰特征:皿纹、云雷纹、菱形纹、谷纹 ; 背脊疏到密。 背脊疏到密。 神 态:凶猛威武状
八、变幻莫测的龙
从龙的整体形态、头部特征、足部特征、 从龙的整体形态、头部特征、足部特征、 整体形态 纹饰特征及神态等特征 等特征, 纹饰特征及神态等特征,来比较分析各时代 玉龙佩或龙纹的整体特征。 玉龙佩或龙纹的整体特征。 1、新石器时代的龙

550万的战国玉佩,古玉选对事半功倍!

550万的战国玉佩,古玉选对事半功倍!

550万的战国玉佩,古玉选对事半功倍!2723战国晚期~西汉早期透雕龙凤纹玉佩估价:380万港币~500万港币550万以后这种既能收藏增值又可以佩戴把玩的古玉价格会离奇的涨的快所以古玉收藏学会挑选种类下手很重要古玉起码8000年历史各个时期都有收藏不完的资金有限挑选特殊的品类买才可以玩的开心涨的放心2720战国中期龙形玉猴玉佩估价:80万港币~120万港币170万成交2718战国中期透雕双龙纹玉佩估价:30万港币~50万港币100万成交极品古玉无需多言有钱买买买就完了没钱好好挣钱卡里没钱再美的古玉看着心里也酸酸的玉佩西汉西安博物院藏2001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3号窦氏墓出土周口店古珠春秋早期,各诸侯国仍然沿袭着周朝的礼仪,在天子、诸侯、大夫与士四级官宦之间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即便是葬礼,也必须遵循严格的丧葬制度,陪葬品的规格、礼器的件数都有着严格规定。

梁代村遗址出土玉组佩玛瑙珠、玉佩组合项饰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820号墓出土长23厘米,宽16.2厘米,直径21厘米;玉椭圆形饰长2.4厘米,宽2厘米,厚0.3厘米;玉马蹄形饰长2.2厘米,宽2.2厘米,厚0.3厘米这组颈串饰用双线将101颗玛瑙珠、10件玉马蹄形饰、1件玉椭圆形饰和2件小石饰串连而成。

玛瑙珠双行,每隔若干颗珠子,用双线穿入一件玉马蹄形饰,椭圆形玉饰垂于整组颈项饰的下方。

玉椭圆形饰刻有龙首纹,玉马蹄形饰双线刻龙鳞纹。

此器出土时位于墓主的颈部,是一件十分美丽的项饰,是墓主生前实用器,死后随葬,墓主人为女性贵族。

出土时颈饰件排列有序,便于重新串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西周时期,这种组玉佩十分流行。

在三门峡虢国墓、山西曲沃晋侯墓、陕西扶风强家墓等出土了大量的组玉佩,其上的玉饰件多为璜形,雕刻龙纹、龙凤纹和神人纹等,并与玛瑙珠穿缀在一起。

出土时,多系于墓主的颈部。

造型别致,色彩绚丽,典雅华贵。

玛瑙珠、绿松石珠、玉珠、玉蚕组合腕饰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47号墓出土直径8.5厘米腕饰由24颗大小不同的红色玛瑙珠、7颗绿松石珠、2颗绿松石管、2颗玉管和1颗玉珠及一蚕形玉饰穿缀而成。

战国雄风系列——古中山国之王室宝藏玉石器篇

战国雄风系列——古中山国之王室宝藏玉石器篇

战国雄风系列——古中山国之王室宝藏玉石器篇古中山国之玉石器中山王族墓共出土1000余件,有玉环、玉璧、玉璜、玉佩、玉带钩、玉饰、玉片等,玉质莹润,造型生动,公益细腻,鲜明地反映出中山国玉器的独特风格,代表了战国时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中山王cuò墓出土的一批书字玉器,是十分罕见的文物珍品。

中山王族墓出土的石器有随葬明器,也有实用器物,其中的边框饰和石刻板雕刻线条豪放,纹饰生动。

代表性文物墨书双龙青玉佩中山王cuò喜爱收藏美玉,墓中出土的许多玉器上有墨书文字,有人名、玉器名及“集玉”、“集它玉”等字样,为研究古玉的定名和用途提供了可靠地材料,也记录了器物的流传经历。

这件玉佩双龙体表遍饰虺纹,身形修长,体似弯弓,斜向相交,构成优美的弧线。

在两只龙尾间还夹有两条相背的小龙,别致精巧,形态可爱。

上有墨书“它玉珩”三字。

龙耳谷纹黄玉系璧黄玉质,栗黄色,玉质较细,不透明。

整体弧曲,中间为长圆形璧,璧上装饰谷纹,璧的两侧各有一蟠龙形耳,龙身凸起,身上有孔,周缘有棱。

谷纹青玉环青玉,灰绿色,半透明,有光泽,局部沁蚀处泛灰色。

边有棱,两面雕谷纹。

双夔耳青玉环青玉,半透明,玉质细腻,纯净无暇。

一面光素无纹,一面有谷纹。

环的内外周缘起棱,肉的上部中间有一孔。

环两侧各饰一夔龙耳,长角,枣核眼,嘴内勾,下有两肢,尾部内卷。

龙凤白玉佩佩为白玉,因经火焚而白中闪灰。

造型为双龙双凤的组合,由对称的二龙二凤和一卷云状环构成。

龙独首双身,龙头居于中心,身体向两侧对称伸出,双尾向下勾卷成长冠斜立、嘴尖如勾的凤头。

龙身各有一足,爪尖相接形成系孔。

器物中下部有一椭圆形卷云状环,环的周围龙环凤绕,成为器物的核心。

如将玉佩颠倒,则是两只飞凤,凤头为龙尾,凤翅为龙身,凤足为龙足,构思十分巧妙。

用浮雕和阴刻线在不同部位雕有丝束纹、斜格纹、长毛纹、勾云纹等多种花纹,层次分明,细腻精致。

透雕夔龙黄玉佩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山王族墓共出土龙形玉佩204件,数量之大,式样之多,前所未见。

中国传统纹样研究——谷纹

中国传统纹样研究——谷纹

方向相反,又蟠绕着两只凤鸟纹。脊背正中,均匀嵌入三块
白玉玦,玦面刻有卧蚕纹。前、后两玉玦的中心孔各 嵌入一个琉璃珠。玉玦色呈青白色,刻纹较为 精细。整个带钩把金属铸造工艺和琢玉工 艺结合起来,堪称中国古代最华美的
玉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兔形佩长45宽27厘米西周鸟形饰长62宽4厘米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透雕龙形饰长46宽26最厚04厘米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此造型开战国s形玉龙佩之先河玉东周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
传统图形——谷纹
玉·东周·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能体现这一阶段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饰纹出现了隐起的 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满和谐。 春秋时的玉龙多为璜形器,两端作对称的龙首,双龙同体,浅浮雕云纹、 谷纹、蟠虺纹布满全器。
玉·东周·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晚期 ·龙形玉佩 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战国 · 龙形玉佩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玉·东周·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战国包金嵌玉兽首银带钩
长18.7厘米,宽4.9厘米
1951年出土于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五号墓出土 带钩呈琵琶形,中部凸起,呈弧状,底部为银托。钩首为兽首,青玉雕刻,兽首用细线刻画出圆眼、 长鼻和长嘴喙,喙两侧有数道横线纹。额头正中有一花蕾纹,上斜刻小方格纹,有角。面为 包金组成的浮雕兽面,两侧盘绕两条夔龙,倒向勾端,合为一首。与两侧夔龙


璋 琥

玉·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进,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 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 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 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古玉界:战汉时期玉龙大赏

古玉界:战汉时期玉龙大赏

古玉界:战汉时期玉龙大赏龙形玉佩战国长20.5、通高11.5、宽6.5、厚0.5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半透明;器表受沁,局部白化。

采用璧边料加工而成,器呈半圆弧状。

“几”字形龙,龙回首,拱身,卷尾与背部相接,背上部一圆穿,穿偏龙首侧;龙无目,卷唇,长角后扬,向上翻卷;一足置后腹下。

通体以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以谷纹装饰龙身。

龙凤形玉佩(1对)战国上:长27、宽10、厚0.3厘米下:长26.5、宽10、厚0.3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色,半透明,光洁温润;局部受沁白化。

器形较大,呈“风”字形,对称设计,一端为凤,一端是龙,龙、凤共身。

龙回首,圆目,斧形嘴,长角向上回卷至龙首顶部;背部拱起,中央有一圆穿,足置于下腹部;凤昂首,圆目,勾喙,长冠后扬接龙背;曲颈挺胸,展翅,尾部接龙身。

均以单阴线勾勒龙、凤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龙形玉佩(1对)战国上:残长23.8、宽9.5、厚0.5厘米下:残长22.2、宽9.6、厚0.4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色,半透明;局部受沁白化。

器体较大且厚重,呈“风”字形,龙首残失,背部拱起,卷尾与背部相接;龙前后腹下各设一足;背部中央有一穿。

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做工较粗疏,器壁有开料痕迹。

龙形玉佩(1对)战国上:长18.7、宽9.4、厚0.7厘米下:长19.2、宽9.3、厚0.4~0.5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灰绿色,半透明,器表点状受沁白化。

龙呈“几”字形,回首,拱身,卷尾。

龙长吻向上翻卷,无目,长角后扬且向上折翘;背部弓起,中央有一圆穿;前后腹下各设一足,一爪从背部伸出与吻部相接,一爪置于腹下;龙尾分歧上卷与背部相接。

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器表有开料痕迹,做工较粗。

龙形玉佩(1对)战国上:长21、宽10.2、厚0.3厘米下:长21.2、宽9.9、厚0.4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深青绿色,半透明,表面光洁莹润,有玻璃光泽,局部受沁白化,有褐色斑。

玉器谷纹浅说

玉器谷纹浅说

⽟器⾕纹浅说所谓⾕纹,是指由清⼀⾊萌芽⾕粒状元素重复铺陈构成的⼀种纹样,其出现于战国中期⾄西汉中期,普遍施⽤在⽟璧、⽟环、⽟珩、⽟龙佩、⽟虎、⽟带钩、⽟剑饰、⽟管等各类⽟器表⾯。

依据制作⼯艺的差异,⾕纹可以区分为三个类型。

其⼀,浮雕⾕纹,⾕粒状元素均为浮雕⽽成,此类复可细分为⼆式。

I式,⾕粒元素形态扁矮,状如卧蚕,可称为卧蚕式⾕纹,“⾕芽”粗长,元素排列不甚规整,间隔较近。

卧蚕式⾕纹主要流⾏于战国中期偏晚—战国晚期。

信阳长台关出⼟荆州院墙湾出⼟哈佛艺术博物馆藏卧蚕式⾕纹制作时,通常先打稿定位,再沿草稿深琢,然后将元素间的地⼦剔除,再打磨修整为初具⾕粒形的浮雕元素,最后沿⾕粒元素轮廓⾛向由上⾄下、⾃内⾄外,整⾓盘旋阴刻⼀道加强线,加强线主要采⽤细⽯器刻划⽽成,沟槽横剖⾯接近不规则“V”形,在线条拐点附近、弯曲幅度较⼤的部分,均有交织放射状细密条痕。

放⼤50倍之微痕II式,为I式演变⽽成,⾕粒元素形态尖凸,形同乳钉,可以乳钉式⾕纹名之,“⾕实”所占⽐重更⼤,“⾕芽”短甚,元素⼤⼩⼀致,间隔疏朗,横成⾏竖成列,元素之间出现打格线痕。

乳钉式⾕纹主要流⾏于战国晚期偏晚—西汉中期。

乳钉纹为此式⾕纹演变⽽成。

长丰杨公出⼟哈佛艺术博物馆藏铜⼭⼩龟⼭出⼟乳钉式⾕纹的制作⼯序略区别于I式。

需要先打菱格或蒲格定位,再于“格”的周围减地,然后将“格”修磨出⾕粒形的浮雕元素,最后沿⾕粒元素轮廓⾛向⾃上⾄下、由内⾄外,整⾓盘旋阴刻⼀道加强线,阴线痕迹与前者相近。

乳钉式⾕纹⼯序放⼤50倍之微痕放⼤50倍之微痕其⼆,阴刻⾕纹,俗称“涡纹”。

⾕粒状元素系采⽤细⽯器反复刻划、磋磨⽽成,线槽略宽,呈斜坡状,内有交织放射状⽑糙条痕。

阴刻⾕纹主要流⾏于战国中期偏晚—西汉早期。

江陵望⼭出⼟旬⾢转⾓村出⼟放⼤50倍之微痕其三,菱(蒲)格⾕纹,即在以两或三组宽深的平⾏线分割减地形成的菱形凸⾯(菱格)或正六边形凸⾯(蒲格)上,刻划⾕纹⽽就,其主要流⾏于战国晚期—西汉中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谷纹玉龙佩
时间:2014-12-01 10:09:08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谷纹玉龙佩材质是和田青玉,高8.1厘米,宽9厘米,厚约4厘米。

材质
半透明,手感润泽,包浆幽古,玉色深绿,玉质苍老。

整体造型为一条回首翘尾、身体弯曲成“W”形的飞腾遨游的神龙,通体镂雕而成,两面纹饰相同。


龙细颈长首,有耳无角,小眼卷鼻,长长的上唇前伸,与弯曲的龙身相接;下唇
短而内卷,与上唇相连。

龙体下有四鳍,周边雕琢阴线轮廓,龙体上满雕谷纹,谷粒饱满,排列成行,谷粒底部出尖钩,表示已经萌芽。

龙身上部正中有一个
直径2毫米的穿孔,供穿绳佩带之用。

造型纹饰上为典型的战国风格,名称为
战国谷纹玉龙佩。

玉器上饰谷纹最早见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成为玉器中最盛行的一种纹饰。

谷纹出现的社会背景,与当时农业谷物生产的兴旺发达有直接的关系,也
是当时社会经济形态在玉文化中的自然反映。

谷纹与玉龙结合形成谷纹玉龙佩,亦肇始于春秋晚期。

春秋谷纹与谷纹玉龙佩成为战国玉器谷纹及谷纹玉龙佩的
直接源头,于后世流传不断,直至清代的仿古玉器。

玉龙与谷物的结合,源于古老的神话和星相学。

《易·乾卦》云:“见龙在田。

”龙,指苍龙星,苍龙星主雨;田,指天田星,天田星主谷。

龙降时雨,谷
物丰熟。

《说文》:“珑,祷旱玉也,为龙文”。

据此可知,谷纹玉龙佩应是古
人向苍龙星祈雨时佩带的一种祥瑞佩玉。

谷纹龙形佩的源远流长及强大生命力,有力地说明了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架的主梁之一,它从
根本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龙星崇拜祈雨文化。

这就是这件战国谷纹玉龙佩
所负载的中华民族古老而丰厚的传统文化信息。

该玉佩造型流畅优美,刀工娴熟洗练,底子平整光洁,抛光技术精湛,应
为战国时期高级贵族所拥有的、象征身份和地位的精品玉佩。

综观该谷纹玉龙
佩的造型,宛如“飞龙在天”,奔驰腾空,狞厉张扬,雄健狂放,充分展示了战
国玉龙的“飞腾灵动之美”。

我国古代玉龙从最早的红山文化“C”形龙开始,此后
各代玉龙的形象随时代而演变,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

但论艺术造型之美和雕
琢工艺之精,非战国时期的玉龙莫属。

战国玉龙一改过去造型单一、形体弯转
较小的面貌,而变为多波折弯转的“弓”形、“S”形及“W”形身姿,灵动旋绕、气
势矫健,真正达到了美的极致;战国玉龙其实就是战国狂澜激荡、欣欣勃发的时
代精神的象征。

尤为难得的是,该玉佩局部散布有深入玉肌的“鸡骨白”沁斑及“枣皮红”沁色,青中布白,绿中透红,十分漂亮养眼。

古玉向来以有沁为“美”,以多沁为“贵”,
沁色越深透越丰富,则古玉就越美丽越珍稀。

这是因为古玉“深埋于广厚之中,
变化于重泉之下”,其沁色不仅使古玉变得斑斓多彩、美妙多姿,而且还毋庸置
疑地向人们证明了一件古玉的真实性。

因此,从古至今,古玉收藏家均对有沁
色的古玉情有独钟。

这件古玉佩一器之中形成两种沁色,行话叫做“天地玄黄”,十分难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