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_第二十一章_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主编:高鸿业目录第一章引论02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02第三章效用论14 第四章生产论16 第五章成本论36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45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55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65第九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69第十章博弈论初步75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80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83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85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92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95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06 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110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15 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119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22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127 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134 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139第一章引论(略)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给函数为Q s=-10+5P。
(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 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1)将需求函数Q d=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10+5P得P e=6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得Q e=50-5×6=20或者,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供给函数Q s=-10+5P,得Q e=-10+5×6=20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6,Q e=20。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4)12.1复习笔记 (4)12.2课后习题详解 (9)12.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3)第1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9)13.1复习笔记 (19)13.2课后习题详解 (24)13.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9)第14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35)14.1复习笔记 (35)14.2课后习题详解 (42)14.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49)第15章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56)15.1复习笔记 (56)15.2课后习题详解 (65)15.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70)第16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78)16.1复习笔记 (78)16.2课后习题详解 (85)16.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91)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 (103)17.1复习笔记 (103)17.2课后习题详解 (110)17.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17)第18章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27)18.1复习笔记 (127)18.2课后习题详解 (133)18.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37)第19章经济增长 (144)19.1复习笔记 (144)19.2课后习题详解 (150)19.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56)第20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167)20.1复习笔记 (167)20.2课后习题详解 (172)2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81)第21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87)21.1复习笔记 (187)21.2课后习题详解 (191)2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0)第22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207)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12.1复习笔记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
宏观经济学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宏观经济学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在宏观经济学的广袤领域中,第二十一章所探讨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宛如一座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坚固桥梁。
它旨在揭示宏观经济现象背后的微观个体行为和决策机制,为我们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提供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视角。
想象一下,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就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有无数的个体——消费者、生产者、劳动者等等。
他们的每一个选择和行动,看似微不足道,却如同无数细流汇聚成江河,最终塑造了整个经济的宏观态势。
先从消费者说起。
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是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一环。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收入、预期未来的收入、财富状况以及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来决定消费多少。
比如,当一个人预期自己未来的收入会增加,他可能会更愿意在当下增加消费;反之,如果他担心未来的收入不稳定,就可能会选择储蓄更多,消费更少。
这种个体的消费决策加总起来,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水平,进而对经济的增长和稳定产生影响。
生产者的决策同样关键。
企业在决定生产多少产品、雇佣多少工人、投资多少新设备时,会考虑到市场需求、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等因素。
如果市场需求旺盛,企业预期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就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和投资。
反之,如果市场前景不明朗,企业可能会采取保守策略,减少生产和投资。
企业的这些决策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和就业状况。
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和企业的相互作用也构成了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
劳动者会根据工资水平、工作条件、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选择工作;企业则根据生产需求和劳动力成本来雇佣工人。
当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时,经济能够实现充分就业;而当供求失衡时,就会出现失业现象,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再深入一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策还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
例如,自然灾害、政策变化、技术创新等不确定性因素,会改变他们的预期和决策。
这种不确定性在宏观经济中可能会引发经济波动,甚至经济危机。
此外,信息的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的微观因素。
西方经济学(宏观)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 用。 (2)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 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 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3)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 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4)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 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3.市场出清 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 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 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 4.自然率假说
第三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1.作为波动源的技术冲击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代表性的论文都把技术冲 击作为波动源。它接受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技术变 化的定义,即,技术变化包括任何使生产函数发 生移动而不涉及投入要素数量变化的因素。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强调实际因素,即技术的 变化是收入和投资变动的根源。
y y P Pˆ
含义: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会导致实 际产出与经济正常产出的偏离。
2.模型的基本思想 由模型引申出的政策含义是,系统的货币政 策无效,随机的货币政策有害。
3.简化的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结合总需求函数 ytd t + mt Pt 和卢卡斯总供
给函数 yts yn Pt Pte 可得供求均衡结论:
2.基本理论 总量生产函数为:
y zf k
图21-1 生产函数和资源函数
图21-2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
图21-3 技术变化所引起的投资、收入变动
第四节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 型
1.卢卡斯总供给函数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利益 最大化假设的微观基础上的,因而其社会经济总 供给函数是由个体企业的供给函数加总获得的。 卢卡斯总供给素: 第一,总财富 第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 第三,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 第四,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西方经济学课件宏观部分第四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相同点: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决定和供给曲线决定决定价格和产量。
不同点:微观经济学中的的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是个体经济的供求曲线,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供给和需求曲线是整个社会的供求曲线。
三.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1.宏观分析中有些总变量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而得到。
2.有的时候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
3.有时候一些微观个体的行为就根本不能直接加总。
四.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节安排国民收入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1.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的测度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销售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一个假设的纺纱厂年产出和收入报表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一.用支出法核算=C + I + G + (X - M)C:消费支出 I:投资 G:政府购买 X:出口 M:进口2001年美国和需求的构成构成金额(10万美元)百分比个人消费支出私人国内总投资政府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产品和劳务的净出口国内生产总值6987.01586.01858.0-348.910028.169.315.718.4-3.4100.0二.用收入法核算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1.国内生产总值()2.国内生产净值()3.国民收入()4.个人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美国2005年从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单位:1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加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减本国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等于国民生产总值 ()减固定资本消耗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减统计误差等于国民收入()减包含存货价值和资本消耗调整的公司利润净税收净利息社会保险税507.7474.01574.142.81351.9848.0498.3871.2-11.380.21457.412487.112520.810946.710903.910248.39038.6政府所经营企业的当前盈余 企业当前转移支付 加 个人资产收入个人接收的转移支付 等于 个人收入() 减 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支付 等于 个人可支配收入() 减 个人各项支出 等于 个人储蓄1525.31209.79072.1-33.5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公式:C + I = Y = C + S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公式:C + I + G = Y = C + S + T 〉C + I + G = Y = C + S + T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公式:C + I + G + () = Y = C + S + T + K 〉I + G + (X - M) = S + T + K第六节 名义和实际实际=名义÷平减指数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一节均衡产出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1.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和企业部门。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四版 PPT二十一章
货币只用于零星支付,流通的主要工具是银行信用。 银行体系有信用创造功能,银行信贷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当信用扩张到达一定程度后,银行迟早要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而相反 地采取紧缩性信贷政策,导致危机和继之而来的累积的衰退过程。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温州大学商学院 韩纪江
25
(4)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
稳态中:总产出的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劳动人口增长率。 总产出的经济增长率G=n。
sy =△k+(n+δ)k 人均储蓄=资本广化+资本深化
如果△k=0,则sy = (n+δ)k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温州大学商学院 韩纪江
稳态条件是人均储蓄 =等于资本的广化: sy = (n+δ)k
10
5.经济增长的稳态图示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
一、经济增长概述 二、新古典增长理论 三、内生增长理论 四、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五、 经济周期概述 六、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 七、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温州大学商学院 韩纪江
西方经济学·宏观·第21 章 1
一、经济增长概述
1.经济增长的衡量 经济增长:国民产出的增加。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的倡导者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哈耶克等,其基本特 点是认为货币金融当局的信用膨胀政策是破坏经济体系的均衡引起经济 扩张并由此导致危机和萧条的根本原因。
用非货币因素的投资过多论来解释危机的代表人物是瑞典经济学家卡 塞尔。危机的出现是因为固定资本货物的生产过多。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温州大学商学院 韩纪江
24
(3)信用过度论——纯货币危机理论
信用过度论:货币和信用扩张,导致利率下降,投资增加,繁荣;反 之衰退。 倡导者是英国的霍特莱和货币主义的创始人弗里德曼。
20第二十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实际利率上升对消费的影响可分解为两种效 应: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的作用是,当前消费减少,未来 消费增加。
收入效应的作用是,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同 时增加。
因此,利率的上升既可能刺激也可能抑制储 蓄,这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对规模。
(3)借贷约束对跨期消费的影响 由于借贷的限制使得 c1 y1 时, 这种对消费者 附加的约束被称为借贷约束或流动性约束。
图20-5 借贷约束下的跨期消费决策
2. 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 (1)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霍尔首次提出, 认为持久收入假说与理性预期的结合意味着消费 的变动遵循随机游走方式。 (2)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消费者总是尽量按 照他的可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平稳消费,随着时间 的推移,消费者会根据新获得的信息修正其对一 生收入的预期进而调整消费。如果消费者的行为 是理性预期的,那么只有意外的收入变动才会改 变消费,即消费的变动是随机游走的。
持有货币的总成本 =放弃的利息+去银行的成本 = rY FN
2N
图20-9 消费者持有货币的成本
持有货币的总成本是:
总成本= rY FN
2N
通过对 N 求总成本的最小化,则得到最优的
交易次数,即有:
N rY 2F
对应的,平均货币持有量
Y 2N
YF 。
2r
20.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例20.1】预期明年的经济增长率为8%,由 于准备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市场利息率将由 今年的4%降至明年的2%。根据平方根定律,明 年的货币供给应该增加多少? [南京大学2003研]
3.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 惯(棘轮效应)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示范效应) 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部分讲义和笔记
高鸿业第四版《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讲义第四版的主要修改和增删之处可分为微观、宏观和总论这三个部分加以说明:第一,微观部分的变动有六点:(1)对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以小注的形式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2)删去过多的或具有重复性的习题(3)对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添增课较多的说明(4)对产量的利润最大化和要素需求的利润最大化的关系做了补充(5)扩充了社会福利函数方面的内容,添加了“惯性和均衡的多样性”一小节,并完善了对目前为福利经济学所关注的“效率与公平”的表述,以便使教材更能反映这些微观经济学较新的发展。
(6)对第十章社会福利函数一节的内容做了比较详尽的补充,以便使学员较全面的理解该节内容的较新发展对宏观的变动,主要有以下五点:(1)对国民收入核算一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改写,以避免阅读时可能存在的误解之处(2)在第十七章中,对总供给曲线添增了一些微观方面的解释(3)删去第二十章第六节“调整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政策”。
因为,各国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得调整的政策越来越为复杂,其内容已超过一本普通教材的范围。
(4)对第二十二章中的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理论做了一些补充说明,以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该部分的内容(5)更新了宏观部分的一些数据第三,在总体方面,第四版的第二十三章中,添增了西方学者“忽视道德的必要性”一节,以便使读者一方面知悉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缺点,另一方面又能看到西方经济学的一些较新的发展。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基本问题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
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部分)讲义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1.两部门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体系中只存在厂商与居民户两主体的经济。
在这种经济中,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并得到各种收入;厂商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向居民户提供产量与劳务,居民户用收入购买产量与劳务。
2.三部门部门经济包括了厂商,居民户和政府,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表现出来,政府支出分为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与转移支付两部分,政府购买是指政府为了满足政府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换取产品与劳务为目的支出。
如各种补助金,救济金等。
政府的税收包括直接和间接税,前者是对财产和收入征收的税,其特点是税由纳税人承担无法转嫁,后者是对商品和劳务所征的税,它的特点是税可以转嫁,可以向前转嫁给消费者,或者向后转嫁给要素的所有者。
3.四部门的宏观经济是指包括了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四个部门。
(二)国民收入概念1.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表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规模。
2.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⑴GDP 包括所有经济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同时包括劳务。
⑵它是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来计算的,之所以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来计算,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统计中可能出现的重要计算,因为最终产品是直接进入消费的产品。
⑶货币价值以市场价值来计算,市场价值以经济活动中的价格总额来计量,所以,在统计过程中会产生以下情况,第一,凡是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不容易出现误差,但大量的未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极易遗漏,如农民生产的用于自己消费的那部分粮食的价值;家务劳动的价值等;第二,经过市场交易交易但是逃避登记的经济行为如走私等地下经济活动的形成的交易量,也会被疏漏;第三,市场价格经常变动,所以衡量GDP 的增长必须以不变价格计算,剔除物价变动的GDP 称为实际GDP ,而没有扣除物价变动了GDP ,称为名义GDP.3.国内生产净值(NDP ):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年内新增价值之总和,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折旧后的总值。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第三节 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
第三节 货币需求
二 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
解释为通货需求模型 强调了人们所持有的
C = r Y / ( 2N ) + F N N* = ( r Y / 2F )1/2
货币为现金形式。 C 可以从更广泛意义上
来理解,如用于分析 个人对货币资产的需 求,为货币需求函数 提供了微观证明。
[资料] 走出凯恩斯的阴影
[资料] 走出凯恩斯的阴影
1929年10月,费雪宣布股市 登上了一个“永久的高原”。
1911年,他在《货币的购买 力》一书中,解释了究竟不 断变化的速率和价格是如何 驱使实际利率背离常态的。
货币利率能够制造繁荣和泡 沫,他成为现代以稳定价格 为目标央行们的精神之父。
在长期,住房存量会损耗即折旧。如果人口或 财富以固定比率增长,则均衡的投资率必须能 够补偿折旧率和住房存量的增长率。
新住房建成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住房价格的 变动与新住房的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性, 是人们对预期住房建成后价格做出反应。
[案例] 限购令卡住投资客
[案例] 限购令卡住投资客
何以安身?唯有住房! 人们“安身立命”、 “安 居乐业”的必要 条件。
随机游走本来是“物理上的布朗运动”相关分 子(或是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的一个模型。
[资料] 罗伯特·E·霍尔
[资料] 罗伯特·E·霍尔
Robert Ernest Hall(1943-), 美国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 学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 院、计量经济学会的成员。
他指出当前消费和预期未来 收入的关系,只有收入有极 大改变时,消费才会改变, 或者说消费是不可预期的。
[视频] 危机下的消费理性
❖ 经济衰退使很多人生活艰难,但可能唤醒 更多人,迫使他们深入地思考。
西方经济学第21章(宏观第10章)
西方经济学第21章(宏观第10章)一、问答题1.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表示成人均产量。
通常用经济增长率度量。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质”的概念。
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答:宏观经济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经济增长的源泉。
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
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 t=A t f(L t,K t)式中,Y t、L t、K t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 t代表t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即:G Y=G A+αG L+βG K(1)式中,G Y为产出的增长率;G A为技术进步增长率; G L和 G 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
α和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1)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
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有时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被归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3.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含义?答:离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k=sy-(n+δ)k (1)其中k为人均资本,y为人均产量,s为储蓄率,n为人口增长率,δ为折旧率。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总体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而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理论是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高鸿业在西方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贡献。
高鸿业的观点高鸿业认为,理解宏观经济学现象需要基于微观经济学的基础,通过分析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来解释整体经济现象的发展和变化。
他认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个体行为的聚合效应高鸿业认为,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在整体上具有聚合效应。
通过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可以揭示整体经济现象的内在机制。
例如,在分析国民储蓄率时,高鸿业将其理解为个体层面上的储蓄决策的总和,从而可以进一步理解整体经济的储蓄行为。
2. 市场的均衡与失衡高鸿业关注市场的均衡与失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理解宏观经济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时,他将个体市场的供求关系扩展到整体经济层面。
通过分析个体市场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的波动和调整。
3. 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高鸿业认为,通过基于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分析,可以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
个体层面上的经济行为和决策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高鸿业在西方经济学中强调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整体经济现象。
个体行为的聚合效应、市场的均衡与失衡以及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是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关键要素。
这些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和方法。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2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第13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第14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第15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第16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第17章 宏观经济政策第18章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第19章 经济增长第20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第21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22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第12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答:(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2)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所以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举例来说,对于单个厂商来说,降低工资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可以增加生产并增雇工人。
但是,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资则工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下降并使总需求下降,从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下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答: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必须区分产品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
其中,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所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加以区别。
例如,不能根据产品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
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
其实不然。
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那么这包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这包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此时面粉则是最终产品。
同样,如果面包是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面包在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时,它还属中间产品。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301c284b-6ebf-11ec-89ae-7cb59b590d7d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西方经济学课后练习答案(宏观部分)主编:高鸿业目录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01第1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06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1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8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27第1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32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37第1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42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46第二1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52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60第二3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65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在微观上是合理有效的,而在宏观上是不合理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构成整体经济的单一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核心理论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分析都围绕着价格机制的运行进行,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分析都围绕着国民收入进行-0-j、 c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收入(产出)的决定被执行。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为主要分析和研究方法。
21第二十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图21-1 跨期消费的预算约束 涉及跨期消费的消费者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 或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无差异曲线表示使消费者获得同样满足的第一期与第二期消费的组合。
也就是说,对同一条无差异曲线的所有两期消费的不同组合,消费者的偏好()12U c c , 可以求出消费者跨期消费最优决策的条件为: 。
它的经济含义是,跨期最优选择必须满足两个时期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实际收益。
换句话来说,在消费者跨期均衡点上,当前消费对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正好等于消费者心目中当期消费对未来消费的边际替代率。
这个条件也可以通过图形来表示。
如图21-2所示,两个时期消费的最优组合,一定是出现在无差异曲线和跨期预算约束线的切点上,此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跨期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图21-2 跨期最优消费选择 (2)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无论是现期收入还是未来收入的增加,如果消费者消费的是正常品,跨期预算约束线将向外移动,从而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达到更好的消费组合。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费雪的跨期消费理论指出,消费不只是取决于当期收入,而是取决于收入的现值,即消费者预期到的他一生的收入。
这个观点是后来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的理论基础。
1=+MRS r (3)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由于跨期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1+r ),实际利率的上升将会使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线发生转动,从而改变跨期最优消费选择,这种变化就是微观经济学所分析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21-3 真实利率变动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如图21-3所示,原有的跨期消费预算约束线为AB ,利率的上升会使得预算约束线围绕初始禀赋点(y 1, y 2)点顺时针旋转到 ,变得更陡峭,从而影响消费者在两个时期的消费决策。
随着利率的上升,最优消费组合由E 0点移动到E 1点,即第一期消费减少,第二期消费增加。
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是一位贷款者,那么利率上升后,他仍会是一个贷款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频] 危机下的消费理性
[视频] 危机下的消费理性
经济衰退使很多人生活艰难,但可能唤醒 更多人,迫使他们深入地思考。
第二节 投资 一、企业固定投资
第二节 投资
一 企业固定投资
P MR
固定投资或固定资产
投资是指企业购买用 于生产的机器设备和 建筑物的活动。
O
·
R/P
E
P MR
K0 S
K
租赁企业购买资本品
环境政策以及竞争政策领域,
都有杰出的贡献。
第三节 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
第三节 货币需求
二 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
解释为通货需求模型
强调了人们所持有的 货币为现金形式。
C
C = r Y / ( 2N ) + F N N* = ( r Y / 2F )1/2
可以从更广泛意义上 来理解,如用于分析
投资组成中最容易波动的部分是(
A 固定资产投资 C √ 存货投资 B 债券购买
)。
D 住宅投资
第二十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本章作业
本章作业
教材, 599-601 页,
第 3、9 题。
指南,第二十一单元, 分析:第 4 题; 计算:第 5 题。
在他的理论中,具有开拓 仍出一个随机数字,把它 性的贡献在于认识到随机 加在目前的价格上,以此 游走过程是布朗运动。 决定下一周的价格。”
第一节 消费 二、随机游走假说
第一节 消费
二 随机游走假说
消费变动反映了消费者一生收入的意外变动,
只有不可预测事件使感到意外而改变消费。 随机事件不是经济非理性的证据, 而正是众多 理性的消费者对其做出反映的结果。 只有未预期到的政策变动才会影响消费,这些
[资料] 罗伯特·E·霍尔
[资料] 罗伯特· 霍尔 E·
Robert Ernest Hall(1943-), 美国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 学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 院、计量经济学会的成员。
他指出当前消费和预期未来 收入的关系,只有收入有极 大改变时,消费才会改变, 或者说消费是不可预期的。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第二十一章 宏观经济学 的微观基础
第二十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目录
目 录
第一节
消费
跨期消费决策;
随机游走假说
企业固定投资; 住房投资; 存货投资 建立需求模型的思路; 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
第二节
投资
第三节
货币需求
第一节 消费 一、跨期消费决策
第一节 消费
一 跨期消费决策
s = y1 – c1 => c1+c2 / (1+r) = y1+y2 / (1+r) c2= (1+r)s + y2
C2
C2
·
y2
b
·
y1 跨期消费的预算约束
C1
O
A
·
a
·
c
I3 I2 I1
C1
O
跨期消费的无差异曲线
第一节 消费 一、跨期消费决策
第一节 消费
一 跨期消费决策
消费者跨期消费最优决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最优的消费决策必须是消费者最偏好的两 期消费组合;二是最 优的消费决策必须位 于给定的预算线上。
C2
最优决策条件为:
MRS = - (1+r)
O
·
I2
I1
消费者的跨期消费决策
E
I3
C1
第一节 消费 一、跨期消费决策
第一节 消费
一 跨期消费决策
消费取决于现期收入与未来收入的现值,实际
[资料] 走出凯恩斯的阴影
[资料] 走出凯恩斯的阴影
1929年10月,费雪宣布股市 登上了一个“永久的高原”。 1911年,他在《货币的购买 力》一书中,解释了究竟不
断变化的速率和价格是如何
驱使实际利率背离常态的。
货币利率能够制造繁荣和泡 沫,他成为现代以稳定价格 为目标央行们的精神之父。
第一节 消费 一、跨期消费决策
O
·
C1
D
y1 借贷无约束力
y1 y2 借贷有约束力
第一节 消费 二、随机游走假说
第一节 消费
二 随机游走假说
1978 年, 美国经济学家 罗伯特· 霍尔 提出消费
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动是不可预测的。 持久收入假说与理性预期的结合意味着消费的 变动遵循随机游走方式。 随机游走(random walk)是指基于过去的表现, 无法预测将来的发展步骤和方向。 随机游走本来是“物理上的布朗运动”相关分 子(或是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的一个模型。
货币需求函数
Md / P =
通货膨胀率、实际财富等。 L ( r ,r ,πe,W ) s b 强调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
段的资产组合理论。
预期股票收益
预期债券收益
第三节 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
第三节 货币需求
二 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
交易理论强调人们持有货币而不是其他资产是
为了进行购买即出于交易动机,在20世纪50年 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和托宾提出。
并把这些资本转租给
生产企业,被称为新
(R/P)*
·
K*
E
D
K
古典投资模型。
O
[案例] 机器取代工人
[案例] 机器取代工人
对成本的精确计算,让企 业主们选择了“人”。但 自2004年之后,这一现象 开始逆转,供需关系让中 国 工人的价格日渐上 涨。 其实这样的历程,上世纪 70年代的日本曾经历过, 并由此进入一个技术飞速 进步的工业化时代,机器 人使用率为世界之最。
[资料] 欧文·费雪
[资料] 欧文· 费雪
Irving Fisher(1867-1947), 是耶鲁大学第一位经济学
博士,美国第一位数理经
济学家,一生颇多坎坷。
他在1930年出版《利息理
论》,在1932年出版《繁 荣与萧条》,在1933年出 版《大萧条的债务通货紧 缩理论》,在1935年出版
《百分之百的货币》。
TC
个人对货币资产的需
求,为货币需求函数 提供了微观证明。
O
· ·
N*
FN
rY/2N
N
[习题]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习题]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当某一企业的资本存量达到其意愿的资本存量时, 则有( )。 A 资本的边际收益最大 B 资本的边际成本最小
C 资本的租用价格最低
√
D 资本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一节 消费
一 跨期消费决策
消费是指一国居民对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
支出,个人的消费决策是关于收入中支出和储 蓄的决策,会对宏观经济状况产生影响。 在取舍现期消费与未来消费时,必须预测未来 能获得的收入和希望消费的产品与服务。
1930 年,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 费雪提出跨期消
费决策模型,划分了不同时期,分析了理性消 费者如何在现期与未来消费之间做出选择。
H
H
Y/2 Y/4
O
1
t
O
1/2
1 t
[资料] 威廉·J·鲍莫尔
[资料] 威廉· 鲍莫尔 J·
William Jack Baumol(1922-), 普林斯顿大学荣誉退休高级 研究员和经济学教授,纽约 大学经济学教授。 他的理论颇具原创性,在企 业行为理论、产业结构理论、
通货膨胀理论、艺术品市场、
利率的影响可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C2
C2
E0
· ·
E1
I2
E · E ·
1
0
I2 I1
C1
I1
O
收入增加的影响
C1
O
利率变动的影响
第一节 消费 一、跨期消费决策
第一节 消费
一 跨期消费决策
一个关键假设是消费者可以借贷或储蓄,借贷
是不可能的则称为借贷约束或流动性约束。
C2 E
C2
·
O
E
·
C1
第二节 投资 三、存货投资
第二节 投资
三 存货投资
存货是企业持有的作为储备的产品,包括原材
料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以及产成品。 存货占总支出中很小部分,但在经济周期中变 动很大,是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标志。 企业持有存货原因包括:
存货量变动
一是保证生产的平稳化;
二是避免脱销;三是提 高效率;四是在产品。
垄断力量是在周期理论中生 产力被冲击的真正原因。
[资料] 随机游走模型
[资料] 随机游走模型
1953年,英国的统计学家 随机游走模型的提出是与 肯德尔在应用时间序列分 证券价格的变动模式紧密 析研究股票价格波动并试 联系在一起的。 图得出波动的模式。 1900年,路易· 巴舍利耶用
统计方法分析收益率,把 股价没有规律可寻,就像 赌博分析方法用于股票、 “ 一个醉汉走步一样, 债券、期货和期权。 几乎宛若机会之魔,每周
政策通过改变人们的预期来影响其消费。
决策者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经济发展,或通过 影响公众对政策行为的预期来影响消费。
[资料] 理性或非理性决定
[济学家曼瑟尔· 奥 尔森认为, 在大规模群 体的集体里, 有理性追 求自我利益的人不会 自 发地、 主动地采取行动 以实现共同利益。 在缺乏“选择性激励” 的情况下,大规模群体 不会建立游说组织去追 求他们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