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设计
2017--2018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XXX小学教学设计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2017年月日教材分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
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
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1.1使用工具主备人:陶彦荣惠文兵【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2、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法】讲授法【学法】小组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1蓖ǘ寥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
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
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
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
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
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察与提问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
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
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
你们能找到答案吗?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
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
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
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
(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
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
”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气象万千:认识不同气象现象,如风、云、雨、雪等。
地球的力量:了解地震、火山、山川等地理现象。
2. 生命在变化中成长植物的生长:学习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的过程。
动物的发育:了解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的发育过程。
3.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无处不在: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能量的转化:学习能量转化的实例,如水力发电、太阳能电池等。
4. 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环境保护: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环保行为。
和谐共生: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不同自然现象的特点及成因。
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生命的神奇。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
培养环保意识,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
环保意识的形成与实践。
2. 教学重点:自然现象的特点及成因。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象现象图片、地球仪、植物种子、动物模型等。
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温度计、能量转化装置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植物种子、土壤、浇水工具等。
学生个人实验器材: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校园内的气象现象、植物生长等。
2. 新课内容: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形式,学习各章节内容。
3. 例题讲解:指导学生分析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 内容:各章节及重点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科学探究课题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自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体验观察、实验等方法。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强调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课题2:科学探究的技巧目标:1. 掌握科学探究的技巧。
2. 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假设。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技巧。
教学难点:-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理假设。
教学准备:- PPT课件。
- 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自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科学探究的技巧。
3. 案例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案例,掌握提出有价值问题、进行合理假设的技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强调提出有价值问题、进行合理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物质的世界课题1:物质的组成目标:1. 了解物质的组成。
2. 学会运用实验方法验证物质的组成。
教学重点:- 物质的组成。
教学难点:- 实验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对物质组成的兴趣。
2. 自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物质的组成。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物质组成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物质的组成。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强调物质组成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6篇)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6篇)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冀人版(2017)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冀人版(2017)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冀人版(2017)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包括“生命的奥秘”“无处不在的能量”“宝贵的能源”“宇宙与航天技术”四个单元。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个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理解能量的形式、转化和守恒,知道能源的分类和利用。
掌握常见能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情况,了解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认识宇宙的组成和演化,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 科学探究能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和交流。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获取信息,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科学态度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善于与他人合作,乐于分享和交流。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注能源、环境等社会问题,增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认识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能量的形式、转化和守恒,常见能源的特点和利用。
宇宙的组成和演化,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原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电和磁》教科版(2017)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
(4)电动机和发电机的能量转换过程: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能量转换的原理和过程。
-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能量转换过程。
-通过问题讨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电动机和发电机能量转换的原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基本概念。电流产生的磁场是当电荷移动时,周围空间产生的磁效应。这一现象在电磁设备中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奥斯特实验。这个案例展示了电流如何产生磁场,以及这一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电流与磁场方向的关系和电磁感应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1.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针对难点知识,采用更多直观、易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理解困难。
3.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关注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电和磁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奥斯特实验和电磁感应实验操作。这些操作将演示电流产生磁场和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电和磁》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科学探究与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模拟等方法,探究电与磁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2.科学概念理解:通过学习电与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电与磁的科学观念,提高对自然界现象的认识;3.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对电磁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关爱环境、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4.科学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新教科版(2017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14)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2021-7-1目录1.1 放大镜 (2)1.2 怎样放的更大 (4)1.3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6)1.4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8)1.5 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0)1.6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12)1.7 微生物与健康 (14)2.1 我们的地球模型 (16)2.2 昼夜交替现象 (19)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21)2.4 谁先迎来黎明 (24)2.5 影长的四季变化 (27)2.6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29)2.7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1)3.1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33)3.2 斜面 (35)3.3 不简单的杠杆 (37)3.4 改变运输的车轮 (39)3.5 灵活巧妙的剪刀 (41)3.6 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44)3.7 信息的交流传播 (47)4.1 各种形式的能量 (51)4.2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 (53)4.3 电和磁 (57)4.4 电能和磁能 (59)4.5 电磁铁 (61)4.6神奇的小电动机 (64)4.7 能量从哪里来 (68)课后练习 (71)1.1 放大镜1.2 怎样放的更大1.3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4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5 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6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7 微生物与健康2.1 我们的地球模型2.2 昼夜交替现象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2.4 谁先迎来黎明2.5 影长的四季变化2.6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2.7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3.1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3.2 斜面3.3 不简单的杠杆3.4 改变运输的车轮3.5 灵活巧妙的剪刀3.6 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3.7 信息的交流传播。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2像与不像》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2像与不像》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界中的普遍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资料,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课。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遗传和变异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将进一步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遗传和变异的原理仍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资料,自主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重难点重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原理及其在生物界中的普遍现象。
难点: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机制,理解它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2像与不像》。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注意到,许多事物之间都有着“像与不像”的关系。
那么,在生物界中,这种“像与不像”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
生:老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探究生物的“像与不像”呢?师:很好,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资料,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从而探究生物的“像与不像”关系。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二)新课1. 实验一:观察生物的遗传现象师: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材料。
请同学们拿出遗传实验材料,并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操作。
生:好的,我们开始准备材料。
师: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观察实验材料来探究生物的遗传现象。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下你们的观察结果。
生:好的,我们开始进行实验操作。
2. 实验二: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师:在进行实验一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资料来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
2.1雾和云教学设计湘科版(2017)科学六年级上册
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观点,形成假设:雾的形成与水蒸气遇冷有关。
(4)介绍实验材料,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烧杯、热水、冰块、塑料袋。如何设计实验来模拟雾的形成?交流汇报形成方案:准备两个杯子,倒入适量的温水,把冰块袋和热水袋同时置于杯口处,观察现象并记录。
(5)进行实验,做好记录。
(3)揭示课题:
水受热会形成水蒸气,我们在水受热处看到白气现象,说明白气与水蒸气有关系。
(二)新课学习
活动1 探究雾的形成
(1)描述雾的特点。
学生说一说自己见到的雾的样子以及呆在雾里的感受。
(2)阅读教材,总结观点。
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名学生的讨论。
总结观点:雾的形成和低温有关。雾的形成需要水汽。雾的形成和水蒸气有关。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雾和云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教材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知道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成的很多小水滴或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形成的。雾在低空,云在高空。
2.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模拟实验,探究雾形成的原因。
能够在对雾形成原因探究的基础上,类推云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展示图片,回顾水蒸气知识
提问:大自然的蒸发无时不在,蒸发后的水蒸气跑哪去了,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引导学生回顾水蒸气的特征。
(2)展示生活中的场景,引入“白气”现象
提问:场景中出现的白气是不是水蒸气。
小结:白气不是水蒸气。
提问:白气出现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小结:白气出现时的环境,水是热的。
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017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017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地球对太阳的公转和自转的基本原理b. 掌握地球自转引起白昼和黑夜的原理c. 了解阴晴圆缺的原理及月相变化的规律d. 掌握地球绕太阳公转引起四季交替的原理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b.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3. 情感态度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b. 培养学生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关心和热爱自然环境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地球对太阳的公转和自转的基本原理b. 地球自转引起白昼和黑夜的原理c. 阴晴圆缺的原理及月相变化的规律d. 地球绕太阳公转引起四季交替的原理2. 教学难点a. 地球自转引起白昼和黑夜的原理的理解b. 地球绕太阳公转引起四季交替的原理的理解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视瓶或图片展示地球公转、自转以及月相变化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学习新知识a. 讲解地球对太阳的公转和自转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地球为什么会产生昼夜和四季交替。
b. 讲解阴晴圆缺的原理及月相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月亮的不同状态所产生的现象。
3. 梳理知识点使用思维导图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4. 进行实验安排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所带来的现象,加深理解。
5. 小组合作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6.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互动讨论,解决疑惑。
7. 拓展延伸带领学生了解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心自然环境,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8. 总结复习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复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式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 实验探究进行与知识点相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理解。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优秀范文(通用3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优秀范文(通用3篇)小学六年级上册设计优秀范文篇1教学目标: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学习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
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
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
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三、教学后记: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第2课混合与分离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准备:玻璃杯、盐、水、沙……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
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引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新授活动一:物质的混合。
(明确是两两混合)1、让学生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并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
3、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
4、仔细观察,将混合前后的物质做对比。
5、阅读资料P14。
6、拓展:分离盐和水。
安照书本P14-15页的四个步骤进行实验。
活动二:分离混合物。
经过讨论得出: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水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分离;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如果绿豆较少,也可采用直接镊取绿豆的方法);至少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由于有新物质产生不能用分离。
三、教学后记: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第3课生锈与防锈教学内容:课本第16-19页。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铁钉、水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工人们给铁门刷油漆的时候通常都要先刷一种橙色的油漆(防锈漆),好奇的琪琪提出“铁门为什么都要刷这种油漆”的问题。
板书课题:《生锈与防锈》。
二、新授活动一: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归纳总结在生活中发现的铁生锈的现象。
2、学生讨论、推测铁生锈的原因以及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3、根据书本P18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4、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①氧和水要同时存在,铁才会生锈;②干燥的空气中,铁不会生锈,因为生锈需要水;③煮沸的水加入铁钉密封后不会生锈,因为沸水中没有氧。
活动二:防止铁生锈。
(安排在两周后进行)1、讨论铁生锈的危害。
2、防治铁生锈,要针对铁生锈的三个条件——铁、空气和水提出防锈方法。
3、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其他学生先评价。
4、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
四、教学后记: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第4课燃烧与灭火教学内容:课本第20-25页。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烧杯、蜡烛。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
二、新授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5、引申问题: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活动二:熄灭的原因。
1、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3、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引申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活动三: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
活动四: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总结灭火的方法: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
活动五:防止火灾发生。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
三、教学后记: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课植物与环境教学内容:课本第52-63页。
教学目标:1、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征。
3、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在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都是大而绿,而仙人掌没有这样的叶子,引发问题——仙人掌是种在阴生植物区里的吗?二、新授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
1、外部特征的差别在哪里?2、此差别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耐旱的本领。
1、明确提出实验要求。
2、引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
3、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袋密封呢?4、引导观察塑料袋内壁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塑料袋的内壁会有水珠?水珠是怎样来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与少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
1、利用实物投影将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投影出来。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和讨论。
3、让学生去了解以上环境的气候特点。
4、重点观察、了解、分析不同环境里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器官的形态等,并记录下来。
活动四:观察身边的植物。
1、活动前,引导学生分好小组,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植株的高矮,叶子的大小、厚薄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3、参照课本的样式,填写完整观察报告。
资料:温室。
1、出示一幅温室里的植物图。
2、生通过图片去观察认识温室的环境条件。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科学技术是可以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的。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第6课动物与环境教学内容:课本第36-43页。
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
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一幅松鹤延年图激活了对主题任务的思考: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二、新授:(一)活动一: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1、引导学生认识沼泽地和松林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2、仔细观察丹顶鹤标本,发现它有那些外形特片适合生活在环境中。
3、把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与其他生活在该环境的动物进行对比。
(二)资料:有趣的鸟足。
运用实物投影将各种各样动物的足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的足主要有什么作用?这类动物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足?(三)讨论: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1、教师提供不同的动物标本。
2、学生分小组观察与讨论,探寻这些动物有哪些身全特征、生活习性适应其生活环境。
(四)知动二: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
1、布置课前搜集资料获取有关动物捕食、安家、保护自己等本领的信息。
2、组织交流活动。
先小组交流自己的资料,小组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再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发表对动物生存本领的感想。
(五)网上学:动物的特殊本领。
教师指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
三、全课小结。
第7课食物链教学内容:课本第44-49页。
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2、懂得食物链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主题人物在进行网上学习,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松鸡和羚羊为什么会消失呢?二、新授:(一)活动一:动物吃什么?1、以小鱼、小猫等为:引入“大鱼吃小鱼”、“小猫喜欢吃鱼”等话题。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图,找出图中的所有动物。
3、给找出来的动物找食物。
4、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讨论: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学生将可以区分不同的食物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认识食物链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
1、明确本活动的任务。
2、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引导学生把纸条粘起来串成环。
3、活动后,指导学生把各小组做好的不同的纸环串放到一起,然后把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吊起来。
(四)活动三:断了的食物链。
1、以车链为例,如果断了就不能再带动轮子转。
2、思考:如果食物链断开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3、分析自己在活动2中用纸环串连成的食物链。
4、剪断其中一个环,观察串连成的食物链会怎样。
5、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一种动(植)消失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五)讨论:自然界中,食物链断了会有什么后果?1、设想:食物链断了。
2、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作出分析。
三、全课小结。
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第8课代代相传的特征教学内容:课本第51-56页。
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