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I2011_绪论
中科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
中科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
中科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主要介绍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复制、转录和翻译等基本过程,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
2. 生物化学实验原理:主要介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分解、代谢等过程,以及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过程。
3. 细胞生物学实验原理:主要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生长、增殖、分化等过程,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的机制。
4. 微生物学实验原理:主要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以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等技术。
5. 生物技术实验原理:主要介绍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原理和技术,以及其在医药、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总的来说,中科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涉及多个学科的实验原理和技术,对于深入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生化 绪论
绪论
一. 生物化学的涵义-基本概念
3. 生命活动的过程是由成千上万个生物化学反应组成, 生命活动的过程是由成千上万个生物化学反应组成, 但这些反应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以网络状的途径形式存在。 但这些反应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以网络状的途径形式存在。 例如在生物体内合成乙醇反应。如果从一个反应来看, 例如在生物体内合成乙醇反应。如果从一个反应来看,精 确和调控这些反应(或途径)是保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确和调控这些反应(或途径)是保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1950年,Pauling提出蛋白质二级结构的a-螺旋 1950 Pauling a1953年,Watson & Crick提出了DNA的双螺旋模型 1958年,Crick提出“中心法则” 1953及1975年,Sanger分别研究出蛋白质序列和核酸序列 的测定方法 1961年,Jacob & Monod 提出了操纵子学说
绪论
一. 生物化学的涵义-基本概念
要理解生物化学的真正涵义首先要了解生物化学研 究的内容以及相关知识体系是什么。我们已经知道, 究的内容以及相关知识体系是什么。我们已经知道,与 无机化学比较,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 无机化学比较, 及其变化规律,它是生命的化学。这一基本特性一直相 及其变化规律,它是生命的化学。 伴着的生物化学学科的诞生、成长和发展。 伴着的生物化学学科的诞生、成长和发展。经过一个多 世纪的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世纪的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生物化学家已经建立起来一 些基本原理,一方面已经帮助人们去理解生命的奥秘, 些基本原理,一方面已经帮助人们去理解生命的奥秘, 另一方面使我们对这门学科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另一方面使我们对这门学科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这 些原理包括: 些原理包括:
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实验技术
分子生物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 了飞速的发展,包括DNA双螺旋结构 的发现、基因工程的诞生、人类基因 组计划的完成等重大里程碑事件。
研究对象与内容
研究对象
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内的 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 大分子物质。
研究内容
包括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表 达的调控、DNA复制与修复、 RNA的转录后加工与调控、蛋白 质的合成与功能等。
蛋白质定量与检测
利用BCA法、Bradford法等方法对蛋白质进行定量,并通过 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特定蛋白质的表达。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利用免疫共沉淀(Co-IP)、酵母双杂交等技术研究蛋白质之间的 相互作用。
细胞培养与转染技术
细胞培养
在人工环境下培养细胞,提供适 宜的营养物质和生长条件,维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未 来需要发展更加高效、准确的算法和工具,以应对不断增长的数据分析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细胞转染
将外源DNA或RNA导入真核细 胞中,实现基因的表达或调控。 常用的转染方法包括脂质体转染
、电穿孔转染等。
细胞筛选与鉴定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抗体筛选等 方法对转染后的细胞进行筛选和 鉴定,获得具有特定表型的细胞
株。
04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应用
基因诊断原理与方法
基因诊断原理
蛋白质合成与功能
转录与翻译
01
DNA中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生成RNA,再经过翻译合成蛋白质
。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02
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包括催化、运输、免疫等。
2011分子生物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一、缓冲液的配置1.电泳缓冲液(1)Tris-硼酸(TBE)使用液0.5X:0.045mol/L Tris-硼酸0.001mol/L EDTA储存液5X:54g Tris碱27.5g硼酸20ml 0.5mol/L EDTA(pH8.0)(2)Tris-乙酸(TAE)使用液1X:0.04mol/L Tris-乙酸0.001mol/L EDTA储存液50X:242g Tris碱57.1ml冰乙酸100ml 0.5mol/L EDTA(pH8.0)2.0.5M EDTA0.5 M EDTA (pH 8.0)EDTA-Na·2H2O 186.1 gNaOH ~20 gAdjust to pH 8.0dH2O to 1000 ml组份浓度 0.5 M EDTA配制量 1L配置方法1. 称取186.1g Na2EDTA•2H2O,置于1L烧杯中。
2. 加入约800mL的去离子水,充分搅拌。
3. 用NaOH调节pH值值8.0(约20g NaOH)。
注意:pH值至8.0时,EDTA才能完全溶解。
4. 加去离子水将溶液定容至1L。
5. 适量分成小份后,高温高压灭菌。
6. 室温保存。
3. 1M TRIS-HCl4.质粒提取溶液溶液I(50mmol/L葡萄糖,25mmol/L Tris HCl pH8.0,10mmol/L EDTA pH8.0);溶液II(0.2mol/L NaOH,1% SDS);溶液III(60mL 5mol/L Kac,加冰乙酸调pH4.8,补dd water至100ml)5.培养液/基二、灭菌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操作规范1、堆放将待灭菌的物品予以包扎好,然后顺序的放在灭菌桶内的筛板上,包与包之间应留有适当的空隙,以利于灭菌桶内的空气溢出和蒸汽的穿透,提高灭菌效果。
2、加水、在灭菌器主体内加4升清洁水,水在灭菌过程中会逐渐蒸发,水面会相应降低。
因此,每次灭菌使用前,应向灭菌器主体内补充水量,以免热管脱水干烧,损坏电热管。
分子生物学:绪论单元测试与答案
一、单选题1、1953年Watson和 Crick提出()A.三个连续的核苷酸代表一个遗传密码B.DNA的复制是半保留的,常常形成亲本—子代双螺旋杂合链C.多核苷酸 DNA链通过氢键连接成一个双螺旋D.遗传物质通常是 DNA而非RNA正确答案:C2、分子生物学所研究的生物大分子主要是指A.核酸和蛋白质B. 酶与蛋白质C.DNA与蛋白质D.核酸和酶正确答案:A3、证明基因就是DNA的Avery是美国的A.微生物学家B.化学家C.生化学家D.遗传学家正确答案:A4、因遗传工程的奠基性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是A.James WatsonB.Howard TeminC.David BaltimoreD.Paul Berg正确答案:D5、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描述中哪一条不正确A.维持双螺旋稳定的主要因素是氢键和碱基堆集力B.同种生物体不同组织中的DNA碱基组成极为相似C.二股多核苷酸链通过A-T、C-T之间的氢键连接D.DNA双螺旋中碱基对位于外侧正确答案:C6、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关键性实验是:肺炎球菌在老鼠体内的毒性和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
这两个实验中主要的论点证据是A. 生物体吸收的外源DNA(而并非蛋白质)改变了其遗传潜能B.DNA是不能在生物体间转移的,因此它一定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分子C. DNA突变导致毒性丧失D. 从被感染的生物体内重新分离得到DNA,作为疾病的致病剂正确答案:A7、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国家是A.美国B.日本C.英国D. 中国正确答案:D8、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学者是A.WatsonB.MullisC.JacobD. Crick正确答案:B9、在分子生物学领域,重组DNA又称为A. 蛋白质工程B.细胞工程C.发酵工程D.基因工程正确答案:D10、人类基因组计划要测定()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A.46B.23C.24D.22正确答案:C11、发现核酶(ribozyme)的学者是A.Cech and AltmanB.Watson and CrickC.Jacob and MonodD.Wilmut and Pauling正确答案:A12、研究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A. Sanger F.B.CrickC.Arber W. and Smith H. O.D.Lederberg J.正确答案:C13、基因组代表一个细胞或生物体的A.可转录基因B.非转录基因C.部分遗传信息D.整套遗传信息正确答案:D14、研究重组DNA技术而获得1980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A.Gilbert W.B.McClintock B.C.Kornberg A.D.Berg P.正确答案:D15、克隆羊多莉的研究人员是A. JacobB.WilmutC.PaulingD. Crick正确答案:B16、下列对RNA描述不正确的是A.RNA分子含有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B.RNA大多是双链分子C.含有的是尿嘧啶而不是胸腺嘧啶D.包括mRNA、tRNA、rRNA正确答案:B17、发现断裂基因的学者是A. Lizard RobertB. JacobC.MonodD.Crick正确答案:A18、 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首次使用gene一词,其含义与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完全一致。
生化重点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第三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第四章酶第五章糖代谢第六章脂类代谢第七章生物氧化第八章氨基酸代谢第九章核苷酸代谢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第十一章RNA的生物合成第十二章蛋白质生物合成第十三章基因表达调控第十四章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第十五章细胞信息传递第十六章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第十七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第一章绪论一、生物化学的的概念: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利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去探讨生命的一门科学,它是介于化学、生物学及物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生物化学的发展:1.叙述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的工作是分析和研究生物体的组成成分以及生物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
2.动态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就在这一时期,人们基本上弄清了生物体内各种主要化学物质的代谢途径。
3.分子生物学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工作就是探讨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三、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方面:1.生物体的物质组成:高等生物体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以及水、无机盐等组成,此外还含有一些低分子物质。
2.物质代谢: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三大步骤:消化、吸收→中间代谢→排泄。
其中,中间代谢过程是在细胞内进行的,最为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它包括合成代谢,分解代谢,物质互变,代谢调控,能量代谢几方面的内容。
3.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内存在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而这些途径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非常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细胞的代谢、生理活动及生长分化。
4.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理解,揭示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5.遗传与繁殖:对生物体遗传与繁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也是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一、氨基酸:1.结构特点:氨基酸(amino acid)是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生化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与DNA和RNA印迹相似之处
首先将混合蛋白质用PAGE按分子大小 分开,再将蛋白质转移到NC膜上,蛋白质 的位置可保持在胶中的原位上。
与DNA和RNA印迹不同之处
蛋白质的转移只有靠电转移
蛋白质的检测以抗体作探针
用碱性磷酸酶(ALP)、辣根过氧化酶( HRP)标记第二抗体,底物显色来检测蛋 白区带的信号,底物亦可与化学发光剂结 合以提高敏感度。
探针(probe)
是指经过特殊标记的已知序列核苷酸片 段,可以用来检测某一特定核苷酸序列或基 因序列的DNA或RNA片段。
探针的种类
寡核苷酸 基因组DNA cDNA片段
RNA片段
标记物
放射性同位素 生物素 荧光染料
Southern印迹杂交的基本步骤
待测DNA样品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酶切DNA样品的电泳分离 凝胶中DNA的变性和Southern转移 探针的制备 Southern杂交 杂交结果的检测
二、蛋白质芯片 (protein chip)
又称蛋白质阵列 (protein array)
将高度密集排列的蛋白分子作为探 针点阵固定在固相支持物上,当与待测 蛋白样品反应时,可捕获样品中的靶蛋 白,再经检测系统对靶蛋白进行定性和 定量分析的一种技术。
基本原理:
蛋白质与蛋白质分子之间在空间构象上能特 异性的相互识别和相互结合。如抗体与抗原或 受体与配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内切酶
1 2M
基因组DNA
重物
纸巾
10×SSC 转 移缓冲液
500g
支持物
DNA酶切片段
玻璃板 Whatman滤纸 NC膜或尼龙膜 凝胶 Whatman滤纸
12
NC或尼龙膜
与探针同源杂交的 基因DNA片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and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是介绍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的原理和机制,以利于研究生了解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并能活用这些技术。
这门课既不同于一般的分子生物学理论课,也不同于实验方法流程的介绍。
该课程分实验技术理论和实验操作两部分。
实验技术理论部分主要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目的基因的获得、分子杂交、基因多态性和基因表达调控等,介绍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方法、设计思路、原理、操作技巧及应用等。
力求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础与操作要点,同时邀请校外资深专家介绍分子生物学的新技术及新方法,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实验操作部分另设课程为“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This course includes two sections. One section focus on the principles of the techniques used to isolate, identify, modify and analyze three key molecules: DNA, RNA and proteins. The first section includes: DNA recombination technology, molecular hybridization, gene polymorphism, and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The second section will be a separate course named the Techniques of Molecular Biology. The goal of this course is to giving students an on-bench training of basic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二、总学时数及学分:32学时,1.5学分理论课32学时三﹑授课对象:博士生、硕士生预修知识要求:要求有化学、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四、教学目的及要求:目的:通过教学力求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掌握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操作要点,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
2.实验方案 1 基因操作实验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①分离目的基因,获取DNA信息; ②分析基因结构; ③分析基因功能,
2 试验流程设计 首先,应确定使用怎样的研究方案; 其次,根据试验规模和研究室情况; 最后,根据研究人员生活规律确定试验时间,
3.实验方法 在设计实验方法时应考虑 ①能否达到实验目的; ②是否符合实验室现状; ③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
步骤:①胰蛋白酶8g
酵母提取物4g
三角瓶
NaCl 8g
②加双蒸水至800ml,混合均匀,
③高温高压灭菌,室温保存,
2 制作平板
材料:煤气灯或酒精灯
水平台面
1L三角瓶
铝箔纸
直径9cm的培养基
药匙
试剂
琼脂粉
步骤:①胰蛋白酶8g
酵母提取物4g
三角瓶
NaCl 8g
琼脂粉
②铝箔纸封口,混匀,灭菌, ③待冷却至60℃左右,分装至培养皿, ④水平台上凝固, ⑤倒置塑料袋中4℃保存,
烧,将初始培养菌转入大量培养基中,盖上 盖子,再灼烧瓶口,
④37℃震荡过夜, 3 菌落测定
平台期
对数生长期
诱0时
为指数生长期,A 6>00 1.0 为平台期,A =1.6000为10 个/ml8,
①在煤气灯旁用微量移液器吸 培养液,转至Eppendrof管, ②打开分光光度计,调整波长 至600nm,
注意: 1、若需要加入抗生素,待冷却至60℃ ,分装前加 入, 2、直径9cm的平皿,每皿25ml为宜, 3、尽量缩短平皿开盖时间,分装的培养基很快凝 固,因此操作要快, 4、凝结在盖上的水珠可能至污染,故倒转存放, 5、氨苄青霉素易失活,添加后的平皿应在数 (ZHOU)内使用,
绪论
• ②基因学说(60年代) 基因学说(60年代) 年代
• 此阶段主要对基因结构、定位、调控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此 此阶段主要对基因结构、定位、调控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阶段, 阶段,断裂基因的阐述为人们研究遗传物质怎样传递遗传信息提 供了思路。 供了思路。
• ③重组DNA技术理论和实践(70年代) 重组DNA技术理论和实践(70年代) DNA技术理论和实践 年代
பைடு நூலகம்
什么是“分子生物学”(1)
Molecular biology 寻求解释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生化过程的操作和控制 ---Turner et al. 大多数认为 molecular biology 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 因及其活性的研究,包括转录( 因及其活性的研究,包括转录(transcription),翻 )翻 复制( 译( translation), DNA 复制(replication),重组 ) ) 重组 和转座( (recombination ) 和转座( translocation)。 )。 --- Robert Weaver
什么是“分子生物学”(2)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理解生命活动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从细胞水平 理解生命活动 遗传学: 遗传学:从遗传角度理解生命活动 生物化学:从化学组成角度来理解生物大 生物化学: 分子和生物代谢。 分子和生物代谢。 普通生物学(动物&植物 植物) 微生物学: 普通生物学(动物 植物)& 微生物学: 理解不同生物类型的特点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为什么要学习分子生物学?学习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分子生物学?学习什么?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在生命科学领域里 应用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深远的学科。从学科角度来讲, 应用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深远的学科。从学科角度来讲, 分子生物学函盖面非常广, 分子生物学函盖面非常广,与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生命科 学主干课程有一些交叉。为了避免重复, 学主干课程有一些交叉。为了避免重复,本课程主要从生物大 分子的水平来阐述从DNA到RNA到蛋白质的基因表达的重要 分子的水平来阐述从 到 到蛋白质的基因表达的重要 生命过程,以及研究这些重要生命过程所使用的主要分子生物 生命过程, 学技术。本课程在讲述基因表达的重要生命过程时, 学技术。本课程在讲述基因表达的重要生命过程时,将突出分 子生物学的核心: 子生物学的核心:即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如何操 控制和完成某一个生物学过程。 作, 控制和完成某一个生物学过程
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
DNA的复制
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打开DNA双链 在特定的复制起始点 以每条DNA链为模板 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 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前体物,合成 一条互补DNA链。 DNA的复制双称为半保留复制。
DNA 半 保 留 复 制
DNA在复制起始点,由解旋酶打开双链, 形成复制叉,合成新链的方向为5’-3’端
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和美国 能源部联合发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
30亿个碱基对,估计有3万~4万个人类基因。
2000年6月26日,首次绘成人类基因组“工作 框架图” 。
2003年4月14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 国科学家及领导人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 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
(5)1944年,OT.Avery等人(3人)分离 出细菌 DNA,并发现DNA是携带生命遗传 物质的分子。
(6)1950年,Astbury在一次演讲中,首 次使用了 “分子生物学” 术语。 (7)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 结构的双螺旋模型,揭示了遗传物质自我 复制的机制。
(8)1961年至1966年,Nirenberg和Crick 等人破译了DNA遗传密码,1966年 破译了 64个遗传密码。
调节方式
➢当乳糖↑时,cAMP含量增高↑→ cAMP与CAP (分解产物激活剂蛋白)结合成CRP
➢该复合物与启动基因上对应的位点结合后
➢使DNA双链不稳定;随后RNA聚合酶则容易 与启动基因紧密结合;若此时操纵基因上无 阻遏物,则基因被打开
遗传病 恶性肿瘤 传染病
5.环境监测与净化 area survey and depollution
监测:可检测环境中的病毒和细菌 净化:改造细菌分解环境中的石油、残留的农药 和有毒金属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含了某一生物体全部DNA序DNA的 信息(包括所有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以DNA 片段形式贮存的克隆群体。
基因芯片(gene chip) 是指将许多特定的DNA片段有规律地紧密排
列固定于单位面积的支持物上,然后与待测的荧 光标记样品进行杂交,杂交后用荧光检测系统等 对芯片进行扫描,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每一位点的 荧光信号做出检测、比较和分析,从而迅速得出 定性和定量的结果。该技术亦被称作DNA微阵列 (DNA microarray)。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 原理及应用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Common Used Techniques in Molecular Biology
目录
分子杂交与印迹技术
Molecular Hybridization and Blotting Technique
析
分层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
聚
K-均值聚类(k-means clustering )
类
分
析 (聚类软件cluster、Spss、TreeView)
自组织图 (Self-organizing map,SOM)
基因数据库、基因表达与功能关系
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
• 正常的(N)的ASO探针: 5´-ACT CCT GAG GAG AAG TCT GC-3´
• 突变的(M)的ASO探针: 5´-ACT CCT GTG GAG GAAG TCT GC-3´
目录
目录
镰状红细胞贫血患者ASO杂交法检测
N-ASO
M-ASO
正常 突变 突变 纯合子 杂合子 纯合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I) 熊英李旭李卫芳朱中良吴高等2011年9月06日1、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2、常用网址3、简要历史4、引子第二章蛋白的分离纯化方法(李旭)第三章蛋白纯度鉴定,分子量及浓度测定(李卫芳)第四章毛细管电泳和蛋白质N端测序技术(施荣华)第五章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原理简介(张海燕)第六章光谱学原理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周宏敏)第七章气相,液相质谱技术(熊英,吴高)第八章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生化研究原理及方法(朱中良)2011-09-06:第一章绪论(熊英)2011-09-13:第二章蛋白的分离纯化方法(李旭)2011-09-20:第二章蛋白的分离纯化方法(李旭)2011-09-27:第三章蛋白纯度鉴定及分子量及浓度测定(李卫芳) 2011-10-11:第三章蛋白纯度鉴定及分子量及浓度测定(李卫芳) 2011-10-18:第四章毛细管电泳和蛋白质N端测序技术(施荣华)2011-10-25:第五章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原理简介(张海燕)2011-11-01:第六章光谱学原理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周宏敏)2011-11-08:第七章气相质谱技术(熊英)2011-11-15:第七章液相质谱技术(吴高)2011-11-22:第七章液相质谱技术应用(熊英)2011-11-29:第八章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生化研究原理及方法(朱中良) 2011-12-06:第八章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生化研究原理及方法(朱中良)2011-12-09至2011-12-30 第九章实验课每周二四,14:00-16:25, 与《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与原理》合并:每位同学任选以下2项技术(1项主选,1项辅选)进入相应仪器室跟随指导老师实习,并完成实习报告,总学时不得少于3X4=12学时;2012-01-03 考试(笔试70分,实验30分)时间14:00-16:001.Biacore技术(欧惠超)2.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检测技术(罗昭锋)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主辅修人数各<28人)(吴旭)4. 流式细胞术(主辅修人数各<20人)(王黎丽)5. 活细胞工作站技术(主辅修人数各<20人)(刘雅静)6. 液质联用技术(吴高)7. 气质联用技术(熊英)8. 毛细管电泳及蛋白质测序技术(施荣华)9. 荧光定量PCR技术(张海燕)10. 离心技术(王昊)11. HPLC及蛋白质纯化技术(周宏敏)联系方式:李旭sachem@ 李卫芳liwf@张海燕zhy2009@ 施荣华rhsh@周宏敏itisme@ 吴高wugao@ 朱中良zlzhu63@ 欧惠超ohc@罗昭锋lzf@吴旭wuxu@王黎丽wlili@刘雅静yjl@王昊hwang@课件下载地址:教务处---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文档/webapps/portal/frameset.jsp?tab_i d=_2_1&url=/bin/common/course.pl?course_id%3D_138_1联系方式:熊英生命学院336房间电话:3600425yxiong73@1、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2、常用网址3、简要历史4、引子Useful websites:1,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 /Pubmed, Entrez, Blast, …2, The ExPASy(Expert Protein Analysis System):/3, IMB-Jena Amino Acid Repository:http://www.imb-jena.de/IMAGE.htmlHelpful websites:1, PDB (Protein Data Bank)/pdb/home/home.do2, SCOP (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of Proteins)/scop/3, comparison of protein structures in 3D /dali/index.html1、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2、重要网址3、简要历史4、引子and genetics.1835 Jons Berzeliuschemical catalysis, uses amylase(淀粉酶) as an example 1859 Charles Darwin publishesOn the Origin of Species.1860 Louis Pasteur recognizesfermation catalyzed by enzymes, "essence" of yeast. 1865 Gregor Mendel publishestheory of genetics.1869 Fredrick Meischer discoversDNA in cell nuclei.1897 Eduard and Hans Buchner extracts materiel from yeast, conversion of glucose to alcohol.1914 Fritz Lipmann elucidatesthe role of ATP in energy metabolism.1926 James Sumner obtainscrystalline jack bean (刀豆) urease, is a protein. 1926 Thomas Hunt Morgan writesThe Theory of the Gene.1934 Arnold Beckman developesthe first pH meter.1937 Hans Krebs discoversthe citric acid cycle(TCA cycle).1941 George Beadle & Edward Tatum proposethe one-gene, one-enzyme hypothesis.Oswald Avery, Colin MacLeod, and Maclyn McCarthy DNA is the genetic material.1950 Edwin ChargaffA=T, G=C(Chargaff's rules).1952 Linus Pauling and Robert Corey proposeα-helix and the β-pleated sheet1953 James Watson and Frances Crickthe double helix model of DNA.1953 Fredrick Sanger determinesthe first amino acid sequence of a protein(insulin). 1956 Earl Sutherland isolatescyclic AMP.1957 Matthew Meselson and Franklin Stahl demonstrate semiconservative DNA replication.1960 John Kendrew and Max Pertuz obtain the first 3-D structure of proteins(hemoglobin and myoglobin). 1960 Jerald Huritz and Samuel Weiss discoverRNA polymerase.1961 Francois Jacob and Jaques Monod propound the operon model of gene control.1963 Jean-Pierrre Changuex, F. Jacob, and J. Monod Allosteric model for inhibition of enzymes1964 Several groups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proteins is developedMarshal Nirenberg, H. Gobind Khorana, and Severo Ochoa complete the elucidation of the genetic code1965 David Phillips3-D model of first enzyme(lysozyme)1965 Robert Holley determinesthe structure of a transfer-aaRNA.1965 Jerome Vinograd discoverssuperhelical twisting.1968 Mark Ptashne and Walter Gilbert identifythe first repressor genes1969First synthesis of an enzyme(ribonuclease).1970 Hamilton Smith discovers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1970 Howard Temin and David Baltimore discoverreverse transcriptase1973 Stanley Cohen and Herbert Boyer preparerecombinant DNA.1974 Sung-Hou Kim, et al. producethe first X-ray structure of transfer RNA.1977 Cesar Milstein discovers how to producemonoclonal antibodies.1977 Allan Maxam and Walter Gilbert developa chemistry for sequencing DNA.1977 Fredrick Sanger, S. Nicklen and A.R. Coulson developa chemistry for sequencing DNA.1977 Phillip Sharp and Richard Roberts discoverintrons(intervening sequences).1982 Amzel LM, McKinney M, Narayanan P, Pedersen PL First x-ray structure of a membrane protein (9Å).The era of Omics: (1998-2003 or later?) Omics= Oh! Mix!1、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2、重要网址3、简要历史4、引子Central Dogma (Crick F.1958)Molecular Biology Human Genome Project (1990-2003)Genomics Omics:ProteomicsTranscriptomicsMetabolomicsStructural Genomics(1998-)1, Targets selection: Bioinformatics 2, PCR and cloning: MolecularBiology3, Protein production: Biochemistry 4, Data collection (X-ray/NMR)5,Structure determination:Structural Biology6, Function interpretation:General BiologyFlow chartCore characteristicsHigh throughput(hundreds to thousands samples)Large-scale(milligram level of protein sample)Multi-discipline integration(from molecular biology to structural biology)Proteins samples for crystallization trials:1, pure and homogenous2, stable in solution of low salt concentration, proper pH and reductant (BME, DTT or TCEP) 3, at high concentration (normally ~10 mg/mL)Optimization of xtals:1, about half of the xtals will not diffract at 3Åor higher resolution2, parameters: salt concentration, buffer system, pH, divalent or trivalent irons3, precipitants: PEGs, MPD, salt, alcohol, …4, ligands or substrates/products/analogs5, protein or nucleic acid partnersin-house X-raygeneratorData collection:synchrotron radiationaccelerator 追寻隐形的光线——X 射线源发展小史Function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Assignment of function based on structural similarity •Reciprocal stimulation and validation: biochemical assays versus structure analyses•Structure-directed dru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