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咏诗韵,体味手法
因气求声 吟咏诗韵
人教新课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气求声吟咏诗韵”第二版:1.本单元诗歌赏析指导(理论性)。
2.《阁夜》(杜甫)赏析。
3.《李凭箜篌引》(李贺)赏析。
因气求声吟咏诗韵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呢?“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来把握作品的精神。
“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是历代文人欣赏古典美文的一种独特手段。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翻开《唐才子传》,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李白药“七岁能文”,刘慎虚“八岁属文上书”;再翻开《现代中国文学史》,康有为“七岁赋诗”,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
可见,“读熟背出”乃学好古文的关键。
吟诵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
绝学者,独特之学问也。
传统的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地读;传统的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传统的吟诵作为欣赏古典美文的一种手段,其独特之处主要有三点:首先,吟诵能激发想像、联觉和情绪,让吟诵者自己和听赏者“因声入境”,即随着吟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充分领略古诗词文的意境之美。
其次,吟诵本身是一种美。
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
’其人大喜。
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
’”古诗词文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的高下、长短、疾徐、抑扬、顿挫及其变化,吟诵时作品的有声语言表现出铿锵悦耳的音乐美,所以吟诵本身也就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再次,吟诵能帮助我们神奇地记住古典美文。
徐城北先生在《说“背诵”》一文中曾讲到旧时私塾里蒙童背书的情景:“背诵,是中国古代一种普遍应用的学习方法。
第三单元赏析方法指导
第三单元赏析方法指导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习目标:1、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一般特点。
2、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古典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3、深刻理解古典诗歌作品蕴含情感。
培养自主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2、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学习指导要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应该从这些方面加以注意:1.定准基调: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
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
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2.掌握知识技巧——声律知识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声音停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①节奏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②快慢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悲伤、失望、冷谈、庄严宜慢③抑扬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
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
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
平直调: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
曲折调: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④轻重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浅谈古典诗歌教学中诵读的技巧及意义
161中学教育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开阔审美视野,陶冶审美情操,激发审美情趣,提升审美技巧,进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读”是赏析诗歌极为有效的方法。
在多样的“读”中,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再现其优美的意境,感受其鲜明的形象,体味诗人丰富而真挚的情感。
那么,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如何运用多种诵读法来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核心内容?一、素读中整体把握诗意课堂应当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支配,不设置任何问题,还教学的自然状态,以求得学生自我意识的建构。
而在教学中,素读则体现了这种原生与无序的状态,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展,是生动丰富的自主感知过程。
素读,即指不追求深度理解诗歌内容,心无旁骛毫无功利地反复诵读,以至熟烂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强化记忆学习的目的。
在诗歌教学中,学生运用素读技巧,借助现有的知识储备,可以初步感知诗意,走进诗人的内心。
例如课前素读《登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率性地朗读,自主地运用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来体味诗韵,感知诗意。
在素读中,可以初步感受诗歌空旷寂寥、苍凉雄浑的意境及低沉悲凉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进而感受其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这一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自我表现欲强,大多数同学竟然到了熟读成诵的地步。
“我口读我心,我心由文生”,通过素读来传情达意,强化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开启了其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激发了他们学习古典诗歌的浓厚兴趣,为进一步品读诗歌夯实了基础。
二、吟诵中感受诗歌的美叶嘉莹曾说:“中国诗歌的吟诵传统是从中国的第一步诗歌总集开始的。
”它是一种传统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吟诵,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吟”就是拉长了调子像唱歌似的读,“诵”就是用抑扬顿挫声调有节奏地读。
吟诵的基本要求: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入短韵长。
课堂引导学生吟诵时,要根据诗歌自身的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否则只会流于形式,无法读出诗歌的意韵美、情境美和深刻的内涵美,很难与诗人情感碰撞,产生强烈的共鸣。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案教师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案教师版一、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来把握作品的精神。
“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代私塾的教学方法特简单,就三个字——念,背,打。
念,是读书,读给自己听;背,是读书(不看着书读),读给老师听;打,是打手板,背不过课文的打手板,打完了还要念,念完了还要背,背不过还要打。
虽然方法简单,但是私塾在培养人们学习古文方面的贡献那是有目共睹的。
翻开《唐才子传》,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李白“七岁能文”,刘慎虚“八岁属文上书”;再翻开《现代中国文学史》,康有为“七岁赋诗”,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
可见,“读熟背出”乃学好古文的关键。
因声求气造就了众多的文人学士,是我国学古文的优秀传统,在当今的新课改过程中,应该让它发扬广大。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节奏)是怎样构成的?1、合乎规律的重复、停顿形成诗歌的节奏。
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在全诗中反复了三次,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诗歌节奏也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汉字以一个字为音节,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两组和形成停顿(音步)。
四言两顿,音节是二二(《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五言一般是三顿,音节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七言是四顿,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押韵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个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
我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一点看法
“因气求声”,不若“因情求声”——我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一点看法山东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第三单元的赏析指导中提出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但是对于一般读者,尤其高中生,把握诗歌的节奏,难;根据声韵的特点,更难。
所以,就高中生的实际阅读水平来说,与其“因气求声、吟咏诗韵”,不如先把握诗歌的情感,再去吟咏诗歌。
我把它叫做“因情求声”。
比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在诗中“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极尽勾践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荒淫逸乐的神态,也传达出诗人对此所持的态度。
了解了这些情感,那么“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中的这三个动词等都应该用一些重音来处理。
“只今惟有”“鹧鸪飞”一句把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慨叹、人事变迁的思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把握了这些情感,朗读时要处理好“只今”这个重音;“鹧鸪飞”应重读且作停顿,再将慢慢吟出,在朗读中就能将其慢慢放大,并且清晰地显现出来。
当然,把握诗人的情感也需要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
理解诗歌内容,是协助朗诵的第一步,用以确定情感基调。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诗人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
深秋骤然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
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
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作者用凄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
把握了作者的这种情感,在吟咏的时候就要注意要用一种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塑造出哀婉和悲戚的气氛。
《将进酒》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再读感悟 ——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 月。
悲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
来。
欢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用升调读,得豪气十足。)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节君奏\要为逐我渐\倾加耳快听,。豪气 (语气要亲切,节奏要逐渐加快。)
御使出朝的时候,公务接待不能上肉。而当时有一个叫
马周的御史,在一次出朝的时候吃了肉,结果被人举报
了。于是唐太宗亲自过问此事。他拿过案卷一看,原来
马周吃了一只鸡。这时唐太宗就讲了,吃鸡怎么能算吃
肉呢?马周自然就没有违反制度,当然也就没事了。
到了苏东坡时候,猪的地位依旧很低。“东坡肉” 最早是苏东坡在黄州制作的,他曾将烧肉之法写在《食 猪肉》一诗中:“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 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每日早来打一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苏东坡被贬黄州,生活很拮据,怎 么会有钱吃肉呢?你看他在《食猪肉》诗中提到了:维扬,不逾一年 (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
——《上安州裴长史书》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比较(1):“烹羊宰牛且为乐” “烹猪宰鸡且为乐”
比较(2):“会须一饮三百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
在唐代,猪的地位是很低的。而鸡更可怜,鸡肉在唐
朝连肉都不算。唐朝政府反腐败,唐太宗的时候规定:
钱贱的如粪土,富贵人家不屑于吃它,贫穷的老百姓又
不会吃,因此就便宜了我老苏了。所以说在苏东坡之前,
因为猪的地位很低,人们很少吃猪肉。
中国古代对于饮食等级是有严格规定的。《国 语 楚语下》中有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
延长县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延长县中学导学案(教学案)
年级:班级:姓名:小组名称:
科
目语文课
题
课
型
新
课
授
课
人
设计人刘静
怡
审
查
人
段
红
岩
审核
人
殷
法
琳
师
评
组
评
学习目标1、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一般特点。
2、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古典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3、深刻理解古典诗歌作品蕴含情感。
培养自主鉴赏能力。
学习
重点通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理解文章重要意思。
学习
难点同上。
学法
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学习笔记(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一、方法介绍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因声求气"中的“因”解释。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知识讲解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知识讲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元曲的相关知识;2.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3.掌握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原则。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
词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元曲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杂剧最基本的特点是有剧情,能演出;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李凭箜篌引》通过描绘李凭箜篌所创造的离奇幽怪的艺术境界,赞美李凭的高超技巧,也曲折地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虞美人》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其中,既有他为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利、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山河的留恋和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苏幕遮》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思念朋友的情怀。
作者面对象征江南陂塘风景的荷花时,很自然地会勾起乡思。
《国殇》这首诗是祭祀为保卫国土而战死的将士的祭歌。
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燕歌行》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托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
《菩萨蛮》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将进酒
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 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 看来,李白天生为诗酒而来,为 后人读诗酒篇而来。今天我们就来读 他的劝酒诗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 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 所采制的诗歌。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汉 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 府”。 汉乐府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其中女性 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 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 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 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 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 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 的地位,于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他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 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 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 家”的招牌。
《饮中八仙歌》 杜甫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不见》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解 题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 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 精神。
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 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 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诗
“ 酒”
“酒”
诗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渤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不见,高堂上对着镜子只能是感叹,悲哀! 看啊!头上的青丝转眼间成了雪一样的白发。 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
古代诗歌阅读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古代诗歌阅读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作者:王寿波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3年第35期【技法指津】“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掌握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诗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地诵读、吟咏,体味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这两方面来解读诗歌,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在吟诵中领略古诗词的音乐美朗读、吟咏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
诗词讲究严格的音韵格律,节奏感强,有音乐美的特点,诵读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1.把握诗歌的节奏。
诗歌节奏主要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汉字以一个字为音节,但一首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两组合,形成停顿。
(1)一般情况下,诗歌的停顿规律是四言两顿,音节是二二,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2)“五言三顿”,音节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3)七言四顿,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体会诗歌的韵律。
诗歌讲究押韵,我们诵读时要找出诗词的韵脚,了解平仄规律。
在律诗、绝句中一般只有一韵,找出韵脚比较容易。
而乐府诗或宋词中,则可能出现两韵。
转韵往往意味着诗词层次、情感上的变化。
同样,诗词中平仄这两类声调有规律地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变化多样,不致单调,读起来可以产生音乐美。
3.注意双声叠韵。
除平仄以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二、在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情感美吟诵是用一定的语气、语调,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对诗文进行有节奏地诵读。
在领略诗歌音乐美的同时,我们更要能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如《将进酒》,通过吟诵我们可以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第二节吟咏诗韵
第二节吟咏诗韵作者:韩培志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2年第04期诗韵,就是诗歌的音韵。
吟咏诗韵就是来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来体味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
”我们吟诵诗歌,目的是领会作品中所蕴涵的神韵。
这种神韵既来自作品的精神之美,同时也来自作品声调格律的音乐之美。
通过诵读,我们可以感受声韵节奏的不同特征,进而体会到诗歌的精神美、音乐美,把握作品中所蕴涵的不同韵味。
■如何通过外部的声音来感受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呢?一、定准基调基调在音乐作品中主要是指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调。
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
一般来说,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二、掌握一定的声律知识1.诗歌的节奏。
诗歌节奏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汉字以一个字为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
但是,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两组和形成停顿。
四言是两顿,音节是二二;五言是两顿或三顿,音节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七言是四顿或三顿,音节是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或二二三。
词曲的诵读,比较复杂,但总体上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节奏的把握和节拍的划分。
总之,节拍的划分要根据诗歌韵律的特点,更要根据内容和诗意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要特别注意不可“读破句”!2.诗歌的押韵。
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也就是同一韵母在一定的位置上有规律地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
整首乐曲由它贯串起来,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可以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可以回想起前一句。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停顿 重读
吟咏诗韵 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
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 想感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憎的感情:气足声硬。 • 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1、因声求气: 因:依据; 声:声律(节奏、平仄、押韵); 求:探求; 气:诗的精神。
2、吟咏诗韵: 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玩味,品
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句的节拍
四言诗的节拍:“2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五言诗的节拍: “23、212、221”。 2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1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2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七律或七绝一般是四三分,即前面四个字为一顿,后面三个字 为一顿。 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 。 2221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212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23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诗歌的格律
1、古汉语四声:平、上(shǎng) 、去、入 2、现代普通话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3、平声和仄声:
A 平声:阴平,阳平。 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
B 仄声:上声,去声,入声 如:“忍” 为上声,“禁”为去声。
大致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 相当于仄声。
(三)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蜀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道
难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
《将进酒》李白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燕歌行》 高适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憎的感情:气足声硬 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 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语言风格
1朴素自然 平实质朴/朴实无华/平淡-----华美绚丽工丽典雅 2婉约细腻 缠绵 ------------豪迈雄奇 旷达 奔放 豪放 刚健 3含蓄委婉 精练简洁/简练生动---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直露 、 多用口语 4清新明丽 明快/优美飘逸-----悲壮慷慨/苍凉凄美 5幽默讽刺 诙谐 活泼 -------沉郁顿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要有感情 ——把握感情基调:
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 气息、音色。
气____声____
诵读:
《新城道中》苏轼
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诵读: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
登 岳 阳 楼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解 题:
1、因声求气: 因:依据; 声:声律(节奏、平仄、 押韵); 求:探求; 气:诗的精神。 2、吟咏诗韵: 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 玩味,品味诗歌的思想感 情。
音韵——诗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修辞 1、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比拟
形象生动色彩鲜明 潮打空城寂寞回 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得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 带着寂寞的心情默默退去。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的写出故国的没落荒 凉,表达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颔联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 • 1、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看到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 白鹭翩翩起舞;听到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 和。 • 2、动静结合。漠漠,描绘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 茂密,这是静景;白鹭飞行,黄鹂鸣啭,这是动景。 • 3、色彩明丽。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浓绿的夏木,在视觉 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 • 这些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 和气氛,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更加画意盎然。表达了 诗人对山林田园的喜爱之情。
赏析《梦游》的手法
• 1、虚实结合,以虚衬实 • 诗歌以大量笔墨虚写梦境,写自己梦中游山所见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 界,而在梦境的高潮中突然醒来,急转直下,回到现实。用梦境的美好来反衬 现实的黑暗,表现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 • 2、夸张: • 诗中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 山也好象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脚下,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 表达了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并且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 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 3、想象: 想象神仙世界,“天鸡”空中啼鸣,泉水“熊咆龙吟”,青云欲雨,瀑水生烟, 电闪雷劈,山峰崩塌,”金银台“,云之君”,“虎鼓瑟”,“鸾回车”,“白 鹿”等神话传说,用自己在想象世界中的游历,表示不肯与现实中的权贵沆瀣一 气。 • 4、衬托: • 用雄伟的五岳、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壮丽。 • 5、诗人最后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蔑视权贵,决不向权贵低头的决心。
3、 描 写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消息时,竟 “惊坐起”。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 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 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 “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 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吟咏诗韵,体味手法
• 考查方式
• 1、未点明表达技巧的。 •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 •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要分析 • 3)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 4)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 2、点明了表现手法的。 • 1)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 3)请从抒情的方式上赏析这首诗等。
4、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 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向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 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菊——高洁 红豆——相思 蜡烛——舍己为人 兰芷——名贵、孤芳、清高 蝉——高洁 5、想象 李商隐《巴山夜雨》 李贺《梦天》 6、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 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深 化主题。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 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 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表达出亡 国之恨多且绵延不断。
琴诗 苏轼(宋朝)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1)描写对象 • ①人物:外貌、语言、动作 • ②景物特征:视听、色彩、情状 • 2)描写角度 • ①正侧面、细节 • 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直接的描写。 • 《琵琶行》中直接描写音乐 • 侧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起 烘托作用。 •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 (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魅力) • 细节描写:抓住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 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烘托环 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旨、表达情感的作用。
6、双关:字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含着另一个意思 。 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 象 意义双关、(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谐音双关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 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天姥 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天 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我因此想梦 游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 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蹄。脚 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 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 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 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 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神仙洞府的 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 凤拉车。仙人门排成列,多如密麻。
虞美人 李煜
姓名:李煜 别名: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籍贯:徐州 国家:南唐 职业:国主 词人 信仰:佛教
诗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愁”
作者是怎么样写“愁情”的?
1、对比:今昔对比 春花秋月何时了
又东风
雕栏玉砌应犹在 宇宙永恒不变
(三)表现手法
1、衬托 突出所描绘事物的特点,强调所要表达思想情感 1)正衬:利益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事物 《声声慢》 哀景衬哀情 2)反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 天山五月雪,无花只有寒 以环境的艰苦来反衬将士的豪情 2、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 更好,坏的更坏。 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3、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 性,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锦瑟》《书愤》
• 3)手法: • 白描 • 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 态面貌。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积雨辋川庄作
• 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 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 送往东菑──东面田头。 • 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闲静潇洒;远近高低, 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 • 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 素食。 • 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 无端地猜忌我呢?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理清诗歌思路
• 一、极力夸写天姥山的雄奇俊伟和自己热烈向往的心情。 • 二、写梦游天姥山的种种惊心动魄的奇观幻景。 • 1、至“绿水荡漾清猿啼”,写梦中经行的路线及登山的起点。 • 2、至“丘峦崩摧”,这一层写游山见闻。 • 3、至“仙之人分列如麻”,由游山转入游仙,依然是梦中之境。 • 4、至“失向来之烟霞”,此写出梦。正当诗人兴奋、陶醉于神 仙世界的瑰丽辉煌时,豁然梦醒,倏忽之间,一切复归于平凡。 • 三、写由梦游回到现实,慨叹述志,揭示“不事权贵”的主旨。
往事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人生短暂无常
• 2、虚实相间
• 上句主要以实笔写眼前景物,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都是历历 在目的实景,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物烘托气氛,渲染愁绪, 以实显虚,“往事、故国”是虚景,由实化虚,虚实相连,主要以 虚笔写故国之境况。表现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情。 • 3、善于用贴切的比喻
3、夸张 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增强表达效果 4、反复(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声声慢》《迢迢牵牛星》 把很抽象的事物描绘的更丰富、可感 5、通感 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将人的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 移转换。
答题思路
•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2)结合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诗歌表达技巧(写作手法) • (一)内容 1、表达方式 2、表现手法 3、修辞手法 4、行文结构
• (二)表达方式
1、抒情 1)间接抒情: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与景的关系 寓情于景 以景结情 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议论 苏轼《题西林壁》
• ② 俯仰角度 • 《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③动静角度 •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 《惠崇春江晚景》 • ④点面角度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
描绘多为点。 《江雪》
• ⑤虚实结合 • 广义:叙事、写景为实,抒情为虚 • 狭义:“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 “虚”: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 境界来反衬现实。 •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 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 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 写乐将倍增其乐。 • 柳永《雨霖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