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西樵舞南狮
南狮舞狮特点研究
南狮特点:
"南狮"就是俗称的佛山醒狮,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 狮形,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 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主要有文狮、武狮 和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 飞作脸谱。文狮表现为温驯而和善,武狮表现为勇猛 而刚烈;少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幼狮,憨态可爱,一般 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南狮在造型上极度夸张浪漫, 威武雄壮,美丽活泼,形神兼备。
南狮简介:
南狮亦称醒狮,在桩阵上比赛,在我国岭南(尤其是广东 等地)一带开展十分普及,近几年随着中国龙狮运动协 会的大力推广,在北方也得到开展(如辽宁、天津、山 东等地)。
南狮历史:
中国南狮在广东,广东南狮源自佛山南海西樵(黄飞鸿 故里)。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佛山的龙狮运动更是走 在国内和国际发展的前列,历届比赛一直占据前列。 佛山南狮有如佛山咏春拳一样,有“狮王之王”之美 誉。佛山的传统“三星”“七星”狮,技艺精湛,神、 形、态美,是难得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化艺术。佛山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中,代表广东省 上北京天安门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及向全世界作表演, 显尽风彩。在全国九运全开幕式上更是独领风骚,尽 显佛山狮的光彩。
南狮造型夸张,颜色亮丽,而南狮鼓擂动起来也 更是振聋发聩,使人警醒。可以说,南狮是集观赏性、 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的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 气氛渲染能力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南狮动作要领:
南狮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 疑进、抓痒、迎寳、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 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 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
南狮评价:
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 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 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 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源于南北朝,即佛教兴
中国舞狮中的南狮——醒狮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猫科动物中的白虎心存敬畏,但这不妨碍他们对狮子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汉代(公元前202–220年)开始,狮子便走进了中国人的世界,而随着佛教的传播,狮子也因作为佛教中的保护神而被人们喜爱。
狮子的形象最早出现在石雕艺术中,大型的狮子雕像宛如镇守寺庙和宫殿大门的卫士。
狮子也在宫廷节庆活动中以舞蹈形式出现,它与萨满教仪式、杂技、舞蹈和音乐相融合,既是皇室的娱乐,也是向外国商人和使节展现财富和权力的一种方式。
凭直觉,人们可以想象这些最早的狮子表演及舞蹈与现在的舞狮几乎没有什么相同之处,但它却被认为是自唐代(公元618–907年)兴盛发展起来的舞狮表演的起源,当时的一些文字和绘画作品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此后,这些舞蹈伴随着中国人,并因当时当地的需要而不断演变。
甚至有一个极端的想法认为,没有唯一、纯正的舞狮,而是因历史阶段、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舞狮这一优美的民俗艺术就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表演形式上的变化。
南方的舞狮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到清朝初期(约公元17世纪),但直到19世纪,才被规范化、系统化,成为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样子。
广东舞狮已经形成了两种风格:一种是佛山狮,另一种是鹤山狮。
它们的根本区别在狮头上的某些细节和舞狮的技巧上,但在狮子的象征性、民俗性和礼仪方面都是相同。
由于舞狮与武馆和华侨华人紧密相随,佛山舞狮在世界范围内最为著名,也流传得最为广泛,不过近十年来,鹤山舞狮也因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好成绩而广为人知。
此外,还有一些不太出名的南狮流派,如青狮、明狮等。
它们流传于福建等其他省份,与客家人、福建人有关。
如前所述,19世纪末,广东舞狮形成于一个充满冲突与混乱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也是皇朝制度结束、中华民国建立之时。
纷乱之中,中国南方因遭受连续的冲突和自然灾害,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帮助人们度过艰难的时局,重塑舞狮势在必行,由此舞狮也变成了走向好运和财富的象征。
这一转变并非一朝一夕或凭空发ORIGEN Y SINGULARIDADDE LAS DANZAS DEL LEÓNEN EL SUR DE CHINA狮子是一种能激发人类一切想象力的动物。
黄飞鸿生平_黄飞鸿的生平简介资料
黄飞鸿生平_黄飞鸿的生平简介资料黄飞鸿(1856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号飞鸿,幼名飞熊。
生于佛山市南海县,原籍南海县西樵岭西禄舟村。
黄飞鸿是清末民初的洪拳大师,岭南武术界一代宗师。
也是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著名中医。
1924年10月北伐之前广州国民党割据政府镇压商团暴乱,西关一带房屋被毁,仁安街“宝芝林”受累被焚,资财付于一炬,其长子汉林又告失业,因而忧郁成疾。
次年农历三月廿五日(1925年4月17日),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
从父习武黄飞鸿于公元1856年7月9日,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从不恃强凌弱,坚持以德服人。
他历主摒除门派之阂,能者为师,更是力排重男轻女之见,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组织女子狮队的武师之一。
跟随其父黄麒英于南海县佛山、南海县县治地广州城(即省城)街头卖艺。
其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1886年染疾卒),是故黄飞鸿自3岁开始习武,早得父亲传授,习得虎拳、鹤拳。
黄飞鸿并非广东十虎之一,广东十虎分别是:王隐林、黄澄可、苏黑虎、黄麒英、周泰、谭济筠、黎仁超、陈铁志、苏灿、梁坤。
黄飞鸿3岁从父习武,13岁随父鬻技街衢,尽得家传功夫。
后遇铁桥三(即梁坤,广东十虎之一)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黄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
黄麒英谢世,黄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
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
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
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此外,黄飞鸿亦善于舞狮,有广州狮王之称。
莫桂兰在林世荣、邓秀琼的帮助下,携黄飞鸿的两名儿子移居香港设馆授徒,传授黄飞鸿遗技。
卖武生涯1868年随父在南海县佛山、南海县广州城(南海县和番禺县共治广州城)、顺德一带卖武,其间以四象标龙棍胜武师郑大雄左手钓鱼棍法,得“少年英雄”之名。
西樵山游记
游西樵山2008年,我中考考入了南海中学,那年去学校报到的时候,因西樵山就在附近,就去了西樵山游玩,但是时间仓促,游览的景点并不多。
2013年回南海中学聚会时,想到时间充裕,便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再次去了西樵山游玩,下面就写一下我的所见所闻。
西樵山是南粤四大名山之一,山上的宝峰寺更是南粤四大名刹之一,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
西樵山是一座古火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在南海区境内,距广州40公里,山势拔地而起,群峰叠翠,主峰高不过344米,但因周围一马平川,显得异常陡峭。
山顶火山口已形成一个天湖,清如明镜;流泉飞瀑200多处,十分可观。
西樵号称72峰,36洞。
主峰为大科峰,位于群山中部。
主要景点有南海观世音、白云洞景区、石燕岩景区、翠岩景区、碧玉洞景区、黄大仙圣境园、九龙岩景区。
有僧寺、道观、书院、词庙和泉瀑间的亭阁等多处。
西樵山风光秀丽,先后被国家评为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
我们吃完中午饭后,就坐摩托车到了登山大道,接着买了门票,进入了西樵山景区。
我们花钱上了景区的游览车,游览车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行驶,两旁葱茏苍翠的热带植物扑入眼帘。
因为山势陡峭,车速不能太快。
因此,才使我们有闲暇观赏山上种类繁多的热带植物。
十分钟左右游览车上到了山顶。
经过了第一个验票口后,我们来到了第一个景点:四方竹动物园,在这里可以看到西樵山主峰巨大的观音坐像的背面。
说是动物园,其实没有没有什么动物。
只有熊山上两只黑熊和孔雀园几只緑孔雀。
我和同学于是就去戏熊,。
在一根长杆的末端上缚上食物,像钓鱼一样伸过去逗熊扑食。
熊扑食的笨绌姿态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卖食物的人提供食物和竹竿,每杆收二元钱,看来他真是生财有道啊!戏完熊,我们又坐上游览车,直奔西樵山主要景点——南海观音景区。
游览车在盘山公路上兜了好大一个圈,行驶大约半小时才到达景区。
景区规模宏大,基础设施十分完备。
从半山腰开始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广场前面是一高大的花岗石牌坊,六柱五进。
佛山醒狮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特性及旅游开发探究
130当代体育佛山醒狮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特性及旅游开发探究侯家心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个案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佛山醒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
对佛山醒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乡土性、英雄崇拜;其旅游开发模式整体构想为:政策支持,政府主导;加大佛山醒狮文化产品宣传力度;培养佛山醒狮文化专业性人才。
1 佛山醒狮非遗简介广东地区的舞狮均属南狮一派,佛山醒狮是广东舞狮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佛山醒狮从祭祀活动发展成为竞技性活动,却一直还是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安康的祈愿。
佛山醒狮主要有“高桩狮”、“梅花桩狮”、“醉狮”、“大头佛戏狮”等表演,由两人完成合作,一人舞头,一人舞狮尾,两人灵活的操纵道具,通过翻、滚、卧、闪、腾、跃、扑等动作展示醒狮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盼等状态,带给观众一种“立之美,动之俊”的感受。
击打乐在佛山醒狮表演中起着调动舞狮者情绪,调整醒狮状态,吸引观众杨,引导情景等作用。
佛山醒狮的打击乐队中有一面狮鼓、一面高边锣和两副铜钹,狮鼓的鼓架是木质结构,鼓面直径一尺八至两尺,高一尺八,采用牛皮定制。
锣作为狮鼓的辅助,与锣相随伴奏,用铜片制作而成,直径九寸至一尺半,厚约一寸八分,重二十至三十公斤。
锣铿锵有力,鼓有缓有急,两者完美配合将醒狮的神态惟妙唯俏展现出来,展现出佛山醒狮浓厚的民俗风情。
2 佛山醒狮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2.1 民族性佛山醒狮的起源有多种传说,整理资料得出主要分为祭祀的说法、佛事的说法、治病的说法,包含着浓郁的民族求吉辟邪心理。
狮雄健、威武、勇敢,人们将其视为守护、辟邪、吉祥的神物,从民族特征来看,佛山醒狮表达出勇武、强健、不畏艰辛的民族精神。
2.2 乡土性佛山醒狮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表现出乡土性特征。
由于佛山醒狮来源于乡间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来源于面对生活艰苦奋斗的决心,佛山醒狮的主要参与者都是群众,佛山醒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百姓茶余饭后、劳作歇息的娱乐活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舞狮发源地
舞狮起源于广东省。
舞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
2003年12月遂溪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
遂溪的舞狮队中,有男子女子醒狮队单狮、双狮地狮、高桩狮高桩单狮、高桩双狮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醒狮艺术风格,多支舞狮队在全国大赛上获奖,其中的文车醒狮队还到法国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年展演。
艺术风格
舞狮子的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就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它们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民间较流行地说北狮源自北魏。
舞狮流行于胡人,以木雕成而动,做祭治仪式,北魏年代魏武王称之为北魏瑞狮,除作为宫中娱乐之处,亦为胡人一解思乡之情。
至南宋称之为北狮。
西樵南狮
师头 和狮 身 的各 种 姿势 挪 动 , 是表 演 中的随 像
氢动 作 , 我 分 明 感 觉 到 了 那 挪 动 中 的 惴 惴 不 但
、
表 演是 没 有 失误 的 , 大 可 以放 在 肚 子 心
里 , 度 、 测 、 受 中 的 那 份 惊 险 却 永 驻 心 揣 猜 感
头 了。 我 在 西 樵 古镇 不 止 一 次 看 南狮 表 演 了,
的 柱 顶 板 之 间 的 空 挡 儿 也 过 于 巨 大 , 能 保 谁
象是屏 闭 , 也像 不再 跳 动 了一 样 。 心 3米高 的高 桩 啊 !桩 柱和 桩 顶 都 是 圆的 , 庄顶 有平 面 圆板 , 固性 和承 载 力都 不 会 有, 高 度 和 面 积 却 让 人 但
上 一 板 冬, 光在 鳞 片上 闪烁 , 亮 而那 后腿 的两 只脚 , 箍般 的 抓 力筘 紧 级 别 的 是 上桌 子 , 板 凳 , 头 狮子 的表 演者 也 是两 个人 , 凳 钢 高 双 每 桩 页的狮头 在 向 桩下跌 去 的那 一 刻才 真 正让 你 晕 眩。 误 !一 场 根 立 着 的桩 。 桩 是 固定 的 , 排 , 排 拉得 很长 , 与 桩 之 间 失 参剧 眼见 就 要 发生 , 一狮 两 人表 演 的节 目, 一 人倒 栽 葱 , 头 第二 的 距 离 , 管 是 横 的 、 的 间 距 , 摸 着 都 有 个 1 米 的 样 子 , 桩 不 竖 估 因 而显 出远远 大 于北 方 舞狮 台面 、 桌面 、 子面 的高 难 凳 也 必 然 要 被 连 带 着 吃 “ 落 ” 跟 着 落 崖 , 熊 似 地 由高 桩 上 高 桩 面窄 , 挂 , 沉 参跌 , 是血 肉横 飞 , 是脆 骨砰 然 的景象 就在 眼前 … …虚 惊一 度 来 。 不 也
关于舞醒狮文化传承问题的分析
关于舞醒狮文化传承问题的分析一、舞醒狮简介舞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
舞醒狮明代时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
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
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
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
舞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
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
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舞醒狮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采青是高潮。
采青分"采高青"和"采地青"。
"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桥底青、拆字青等。
套路丰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难度大。
此外,还有"狮子花灯"、"狮子吐球"、"大头佛引狮"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竟技性极强的"高桩狮"、"梅花桩狮"和"狮子走钢丝"等绝活。
舞醒狮作为舞狮中的一种,至今仍然流传于广东以及广西两省的一些地方,舞狮在中国流传着很多不同的派系也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在中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义。
其中舞醒狮就是在广东和广西两省,明清两朝和明国时期都很有名气的一种舞狮派系。
舞醒狮要具备很高的级数要求和条件。
到现在为止会舞醒狮的人已经不多。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高速增长的经济水平与不相适应的文化发展问题上出现了裂缝。
越来越多的优秀民间传统风俗和技艺传承难以为继,不少甚至湮没在泡沫经济的繁华里,在岭南文化中,舞醒狮的传承问题俨然成为焦点。
借此机会,简要分析有关“舞醒狮”传承成难题的原因以及提出几点相关建议:二、舞醒狮难以传承的原因1.清贫生活的精神富足,对在物质充裕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很难获得共鸣。
无醒狮,不中国—南狮表演艺术
无醒狮,不中国狮艺文化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
舞狮有南北之分。
“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南狮”矫健勇猛,往往以高难度的武术技巧为表演特色。
南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岭南地区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南狮的起源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
舞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广东南海县(现佛山市南海区)是南狮最早最正宗的发源地。
明代初期,南海便有专门制作舞狮和锣、鼓、钹的能工巧匠。
附近墟集、村落,逢年过节、或遇到重大喜庆必定出动舞狮助兴,舞狮逐渐成为当地民间传统的体育活动。
四乡和相邻郡县多到佛山采购狮子和锣鼓,这使南海的舞狮技艺得到流传和推广。
现在南狮主要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世界各地的华侨当中。
醒狮的特色受岭南文化的熏陶,岭南地区的舞狮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讲究神似,鼓乐激昂,令人警醒,故南狮又被称为醒狮。
醒狮突出一个“醒”字,在动作上讲求威武灵活,凡学舞醒狮者,必先学南拳,使其动作刚劲有力,步伐稳固,落地生根。
醒狮表演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组成。
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子登场;后面则有锣鼓队配合。
狮子的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的节奏舞出各种姿态,主要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8种神态。
而在庆典仪式上,醒狮往往要传递美好吉祥的祝福,例如,直接将写着祝福语的条幅,从狮子的口中吐出;而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采青”。
“采青”表演在醒狮表演中,采青是舞狮活动的高潮,舞狮者的表演通常以采青为己任,历尽艰险,猎取悬挂于高处的“青”,表示取得胜利。
岭南舞狮文化作文
岭南舞狮文化作文Lingnan lion dance culture is a vibrant and integral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erformance arts. 岭南舞狮文化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中充满活力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Originating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China, particularly in the Guangdong and Guangxi provinces, the lion dance has a rich history that dates back centuries. 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和广西省份,舞狮有着可以追溯几个世纪的丰富历史。
It combines elements of dance, martial arts, and traditional music to create a captivating and energetic performance. 它结合了舞蹈、武术和传统音乐的元素,打造出引人入胜且充满活力的表演。
The colorful lion costumes, intricate choreography, and rhythmic drumming all contribute to the mesmerizing spectacle that is the lion dance. 五彩缤纷的狮子服装、精巧的编排以及有节奏的鼓声都共同构成了舞狮这场迷人的壮观。
It is not only a form of entertainment, but also holds cultural significance as a symbol of good luck, prosperity, and warding offevil spirits.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具有文化意义,是好运、繁荣和驱除邪灵的象征。
舞狮文化知识点总结
舞狮文化知识点总结舞狮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据史书记载,舞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史记》记载,在秦始皇时期,有关于狮子舞的记载。
狮舞的起源与道教有关,也与三昇教有关。
因此,可以看出舞狮是与中国的宗教、信仰有着深厚的渊源。
以后的汉代、唐代、宋代等朝代,舞狮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舞狮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认可和推广,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舞狮的身影,为世界各地的民众带来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舞狮主要包括南狮和北狮两种形式。
南狮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香港等地,南狮身材短小,灵活轻盈。
南狮在表演中注重的是技巧和表演艺术,多为双人表演。
北狮则流行于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北狮身材高大,威武雄壮,表演中注重的是力量和气势,多为多人表演。
两种形式各有千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艺术。
舞狮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着丰富的意义和内涵,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勇敢和聪慧,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宏伟和壮丽。
舞狮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以舞狮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体现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能够向世界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舞狮表演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技巧要求。
舞狮表演包括了狮头、狮身、狮尾的功夫表演。
舞狮表演需要舞者具备一定的功力和技巧,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练习。
舞狮的表演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舞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舞狮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广为流传,是因为舞狮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
舞狮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统,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能够向世界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舞狮的表演艺术非常精湛,需要舞者具备一定的技法和功力。
舞狮表演通常由两名舞者共同完成,一人扮演狮头、一人扮演狮身。
在表演中,狮头舞者需要用手操作狮头,动作敏捷,表情生动,狮身舞者需要通过身体动作配合,表现出狮子的威武和灵活。
南狮高桩自选套路艺术表现分
南狮高桩自选套路艺术表现分摘要:1.南狮高桩自选套路的概述2.南狮高桩自选套路的艺术特点3.南狮高桩自选套路的表现形式4.南狮高桩自选套路的艺术价值正文:一、南狮高桩自选套路的概述南狮,又称广东狮,源自我国南方地区,是中华传统狮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狮高桩自选套路是南狮表演中的一种,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南狮高桩自选套路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集舞蹈、武术、杂技于一体,展示了南狮表演的独特魅力。
二、南狮高桩自选套路的艺术特点南狮高桩自选套路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舞蹈编排:南狮高桩自选套路的舞蹈动作设计巧妙,通过跳跃、翻滚、托举等动作,展示了南狮的生动形象和神韵。
2.高难度的武术表演:南狮高桩自选套路中融入了许多武术元素,如桩上翻滚、空中转体等,对表演者的身体素质和技艺有很高的要求。
3.惊险刺激的杂技表演:南狮高桩自选套路中,表演者需要在高桩上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如在桩顶站立、跳跃等,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三、南狮高桩自选套路的表现形式南狮高桩自选套路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地面表演:表演者在地面完成各种舞蹈和武术动作,展示南狮的形象和神韵。
2.高桩表演:表演者在高桩上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如跳跃、翻滚、托举等,展示南狮的勇猛和技艺。
3.互动表演:表演者与观众互动,邀请观众参与表演,共同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四、南狮高桩自选套路的艺术价值南狮高桩自选套路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文化内涵:南狮高桩自选套路是中华传统狮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我国南方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
2.高度的观赏性:南狮高桩自选套路的表演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深受观众喜爱。
论湛江高脚狮子舞的艺术特征
论湛江高脚狮子舞的艺术特征湛江高脚狮子舞是广东省传统的舞蹈形式,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高脚狮子舞起源于湛江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民间舞蹈形式。
它以高高的脚狮为形象,通过舞蹈演绎传统的祈福和庆典场景,成为了湛江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从其舞蹈动作、表演技巧、服饰道具等方面,探讨湛江高脚狮子舞的艺术特征。
湛江高脚狮子舞的舞蹈动作丰富多彩,富有节奏感。
高脚狮子舞通常由两名舞者共同完成,一人扮演狮头,另一人则扮演狮尾。
狮子舞的舞蹈动作主要包括跳跃、腾挪、盘旋等,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需要充分发挥身体的力量和灵活性,展现出狮子的威武和灵动。
舞者的跳跃动作有力而有节奏感,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让人感受到舞者的精湛功底和舞蹈技巧。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还需要与对手配合默契,互相呼应,共同完成狮子的各种动作,这需要舞者们在长期的练习中建立起良好的默契和配合能力。
高脚狮子舞的表演技巧独特,富有戏剧性。
狮子舞在表演的过程中,除了要展现出狮子的力量和威严外,还需要通过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狮子的生动形象。
舞者们需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传达狮子的神态和情感,使得观众们在观赏舞蹈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狮子的生动形象和神秘气息。
在表演的过程中,舞者还需要根据不同场合和剧情,灵活运用舞蹈动作和表情,使得每一次表演都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让观众们看到不同的精彩和惊喜。
高脚狮子舞的服饰道具丰富多样,富有装饰性和华丽感。
狮子舞的服饰通常由狮头、狮身、狮尾和狮爪等部分组成,整体造型庄重大气,富有装饰性和华丽感。
狮头通常由绸布、纸板等材料制成,其造型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狰狞威武,给人以一种神秘而又震撼的视觉效果。
狮身和狮尾则通过彩绘和装饰来增加色彩的丰富度和视觉的冲击力,使得整个狮子造型更加生动和逼真。
而狮爪则由舞者穿戴,通过蹦蹦跳跳的动作来模拟狮子的奔跑和挥爪动作,使得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论湛江高脚狮子舞的艺术特征
论湛江高脚狮子舞的艺术特征湛江高脚狮子舞,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舞蹈艺术形式。
它源自广东省湛江地区,是当地民间传统表演艺术的代表之一。
湛江高脚狮子舞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湛江高脚狮子舞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音乐伴奏、服饰道具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湛江高脚狮子舞的艺术特征。
一、历史渊源湛江高脚狮子舞起源于明清时期,最早出现在湛江市区、坡心镇和东霞山三地,是当地先民们在庙会、节日、婚丧嫁娶等重大场合上进行的一种祈福活动。
在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的历史中,高脚狮子舞逐渐被人们传颂发扬,它已成为湛江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属于湛江地域的文化遗产。
二、表演特点湛江高脚狮子舞的表演形式独特,动作矫健、生动,有着浓厚的地方民俗风情。
高脚狮子舞通常由两名舞者共同表演,一人扮演狮身,一人扮演狮头,他们需要密切合作,配合默契。
舞者扮演的狮子栩栩如生,除了模仿狮子的奔跑嬉戏动作外,舞者还要表现出狮子的威严和力量感。
在表演中,高脚狮子舞舞者需要进行各种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如夹槍、拾橄榄、捉蝙蝠等,这些动作需要高超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技巧,使得高脚狮子舞显得更加精彩绝伦。
三、音乐伴奏湛江高脚狮子舞的表演离不开音乐伴奏,音乐是舞者的灵魂之音。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和变化进行动作的配合和表演的转换。
湛江高脚狮子舞的音乐采用了传统的华南音乐元素,如锣鼓、簧管、竹笛等,音乐悠扬、明快、节奏感强,能够很好地配合舞者的表演动作和气氛的渲染,使得整个表演更加完美。
四、服饰道具在表演中,高脚狮子舞的服饰和道具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舞者身穿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狮子服,服装鲜艳夺目,装饰繁复,有着华南地区独有的风格。
狮头由舞者佩戴在头上,用布料包裹成狮头的形状,再绣上耳目、鬃毛等细节,制作精美,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表演中,舞者还会手持狮鞭、狮球等道具,用以丰富和协调表演动作,使得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
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
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
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广东醒狮的简介。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
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
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
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
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
"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
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
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
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
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
表演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
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西樵舞狮表演作文
西樵舞狮表演作文
上个周末,我们全家去了南海西樵,听说那里的舞狮表演特别有名,我超级激动,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舞狮呢!
到了表演的地方,已经有好多观众在等了,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舞台上,两只大狮子和一只小狮子正静静地“躺”着,等着表演开始。
音乐一响,舞狮队的队员们就举起了狮子,它们好像一下子活了过来,开始跳来跳去。
那些舞狮的叔叔们真是厉害,他们的动作好快,狮子在他们手中像真的一样,一会儿跳跃,一会儿嬉戏,连那个超重的狮头都像是轻飘飘的。
特别是当狮子“采青”的时候,一个叔叔踩着另一个叔叔的肩膀,爬到了三四米高的地方,全场的人都尖叫起来,我也紧张得手心都是汗。
妈妈告诉我,舞狮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每次看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喜庆气氛。
舞狮不只是跳跳那么简单,它
还有很多寓意呢,比如狮子“吃灯”代表吉祥,“采青”象征丰收。
我想,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看舞狮的原因吧,它不仅好看,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表演结束后,观众们都鼓掌叫好,我和弟弟也使劲拍手。
虽然舞狮结束了,但我的心情还是很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我在想,舞狮真神奇,它能让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一起笑,一起欢呼。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将来我也要学习舞狮,不但能锻炼身体,还能传承这么有意义的文化。
下次有机会,我还要去西樵看舞狮,说不定哪天我也能成为舞台上的那个英勇的“狮子”呢!。
关于醒狮的知识
关于醒狮的知识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
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
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
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深圳等县市。
醒狮民间习惯称为瑞狮、雄狮等,意为吉祥如意,直到鸦片战争的战火蔓延到南方,因为“瑞”字方言谐音“睡”,具有民族忧患感的佛山人便将其改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
从此,“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
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讲究神似,鼓乐激昂,令人警醒。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
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
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
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
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
“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
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
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
狮头是醒狮的重要表演道具,以粤剧中三国历史人物的开面(传统粤剧中称脸谱为“开面”)为造型基础,有刘备狮、关公狮、张飞狮等之分,并按照粤剧角色类型分为文狮和武狮两大类别,其中文狮以刘备狮为代表,武狮以关公狮、张飞狮为代表。
传统醒狮的脸谱在色彩上亦参照粤剧中刘、关、张的面妆用色,主要使用红、黄、绿、黑、白等色彩,有所谓五彩刘备面、红狮关公面、黑狮张飞面等。
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舞狮文化调查报告
舞狮文化调查报告
舞狮有南北之分,东莞文化中的舞狮属于南狮,也称为醒狮。
2000年2月19日,长安镇被中国龙狮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龙狮运动之乡”。
在2006年,广东醒狮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狮文化是东莞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有着“龙狮之乡”“醒狮舞蹈艺术之乡”的称号的长安镇,对舞狮文化更是有着其独特的情怀。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被认为是吉祥瑞物的广东醒狮有着驱邪避害的寓意,每逢节庆或重大活动,一般都会有醒狮表演,有助兴、营造热闹气氛的作用。
引进专业的舞狮人才,与长安镇舞狮文化的爱好、表演者进行交流。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组织公益性舞狮培训课程,让许多想亲身体验、学习舞狮的市民,有条件、有机会参与舞狮活动,学习到专业的舞狮知识。
我们还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在各社区设立舞狮文化的咨询、学习培训的站点,在各社区之间开展相关的舞狮竞赛活动,让更多的市民能够参与进来。
坚持舞狮文化走进校园的活动,我们长安镇舞狮文化走进校园主要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从小培养孩子对舞狮文化的兴趣、了解舞狮文化的内容,有利于舞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而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舞狮文化营造热闹气氛的特点,能够让表演舞狮表演的学生团
队接收到台下观众的热切关注,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
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
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
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
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
"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
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
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
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
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
表演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
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
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
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
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广东醒狮的历史溯源中国的舞狮分"北狮"北方狮、"南狮"南方狮,"北狮"重形,"南狮"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