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合集下载

专题十三学案:坚持宪法至上 建设法治中国

专题十三学案:坚持宪法至上 建设法治中国

专题十三坚持宪法至上全面依法治国●考情一览考点课标要求考情分析备考建议宪法至上1.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3.了解宪法基本知识,明确宪法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宪法法律至上观念1.问题素材: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党建活动2.问题形式:选择题、简答题2023年中考复习备考,建议多关注与宪法相关的热点素材,如宪法宣誓、宪法宣传周、国家宪法日、党建工作等各种素材,加强对典型试题的训练建设法治中国1.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法治的本质及特征2.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问题素材:新法新规、法律案件、重要会议2.问题形式:选择题、主观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特别强调贯彻实施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备考要多注意本节内容●考点梳理◎考点宪法至上1.党的领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综合)(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3)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5)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定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探索和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和实践路线。

这条道路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来,经历了无数个阶段和实践的探索,形成了独特而成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一、初创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基础(1949-1978)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的成立后,面临着广泛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开始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推广。

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和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打下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进程(1978-至今)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面对内外困境和挑战,中国领导人决定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改革、城市化进程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化等。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主要经历了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农村经济改革包括了土地承包制度的引入、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渐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

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了企业转型和创新的进程,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外商投资的引入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同时,也积极推动着全球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进程。

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加强党的领导力量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2023年安徽中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板块三 中国现代史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3年安徽中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板块三 中国现代史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续表
图片解读
. .
重要地点:① 深圳 、 珠海 、 汕头 、 厦门 :1980年设立的经济特区;②大连、天津、青岛、广州、福州、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湛江、北海、烟台、秦皇岛:1984 年开放的14 个沿海城市;③环渤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 、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地区:1985年开辟的沿海经济开放区;④ 海南岛 :1988 年建立的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形势:开放城市和地区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集中连片开放,从南向北呈带状分布形成原因: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位置优越,靠近国际市场,便于面向世界,相互交流
续表
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影响
(1)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增强了综合国力(2)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国门,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巨大提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3)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
续表
概况
(3)思想上:1981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 拨乱反正 胜利完成(4)政策上:党和政府认真调整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
意义
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特点
在 土地公有制 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续表
意义
(1)对农村、农民: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 乡镇企业 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2)对经济体制:①促进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人民公社体制走向瓦解;②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精修版高三历史(课标版)专题训练: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含答案

精修版高三历史(课标版)专题训练: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含答案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专题能力训练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选择题1.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

其中,有关科技教育的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

这次出访潮(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B.成为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契机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通常情况下,修订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中共中央某文件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

不许分田单干。

……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附属和补充,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

”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 )A.1956年B.1979年C.1984年D.1992年4.下图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一家股份制公司——东方家具公司售出的一张股票。

这表明( )A.中国股票交易制度基本成熟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改革开放使家居装修业发展D.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已被打破5.1980年,邓小平曾指出,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

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

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

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C.“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D.“摸出规律”是希望搞好特区,以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6.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pt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pt
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6
(三)、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四个阶段(主线)
1、1978——1982 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四年。 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就
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中国总体上进 入小康社会。
10
4、2002——2008
党的十六大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纲领。经过十六届三中全会到 2007年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 大战略思想。
21
收入分配改革阻力重重
《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 则》(即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2004年已经启动, 2007年-2009年间前后举行了6次征求意见讨论会 的草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多部门参与制订。 2010年3月曾上报国务院,后被退回,目前仍在修 改过程中。目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国民收入分 配问题专题调研报告中提出,尽快出台收入分配 改革方案。
——十七大报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
(一)、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点 (三)、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四个阶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点
4
(一)、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1、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19
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那就是政府的良知
20
收入分配结构的理想模式:橄榄型分配 结构——中间大,两头小

《历史(基础模块)》专题十三 新中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历史(基础模块)》专题十三 新中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任务一 新中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证明了在中国走“由新民主主义到 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必然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面临三 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先后由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集团实 行地主买办阶级的专政,使中国社会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道路;民主党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独立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共产党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是上述三条道路、三种国家命运激 烈斗争的历史,而人民共和国道路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拥护,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成为必然。
战役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在43天的战役中,拉响手榴弹、手 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 就有38位!这种视死如归的壮烈与坚持坑道14昼夜的顽强,使得上 甘岭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上甘岭精神成为一 代人学习的榜样。
任务一 新中国的成立
5. 镇压反革命运动
(1) 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是整个 国家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 (3)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任务一 新中国的成立
3. 土地改革运动
任务一 新中国的成立
4. 抗美援朝
任务一 新中国的成立
专题十三 新中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知识导航
内容简介 义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点亮了前进的明灯。社会主
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大地上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历史 证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是党和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 造道路,它以和平方式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这一制 度的确立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亿万曾经受苦受 难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此踏上了沿着社会主义大 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

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

(4)地位确立:1995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 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核心问题: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 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历史地位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 飞跃的理论成果。
3、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时间: 香港:1984年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回归。
澳门:1987年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回归
回归的意义:
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 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 例,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4、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
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国政府停止炮轰金门实现了 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0年后,两岸“三通”的逐步实现。两岸交流特别是民间交 流日益频繁。
1992年,大陆“海峡会”和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 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 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法制化: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一国两制”成为基本国策。
2、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港、
澳实行资本主义。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关系: 联系: 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
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中考计划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道路

中考计划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道路

中考计划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它是在中国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道路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和起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道路起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经济基础薄弱、文化传统等多种问题,需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实践创新,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步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国道路区别于其他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

2.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主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础。

中国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人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3.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国积极推进依法治国,不仅有效维护国家秩序和社会稳定,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4.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既坚持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又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5.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专题三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专题三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当年的江姐等革命烈士为什么能 够不妥协不退缩不苟且?是什么 精神力量使他们固守着坚强和执 着的意志,接受着这种炼狱般血 与火的考验!
邓 小 平 理 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 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 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 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 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 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 的结晶。
问题一:这个理论体系的界定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 思想?
近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 的时限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础 理论与创新理论的内涵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 源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 想的继承和发展。
问题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什 么被整合和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
问题一:这个理论体系的界定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 思想?
近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 的时限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础 理论与创新理论的内涵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
马克思主义是个宏大的理论体系。就理论传脉言,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包括其中,并且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 义一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可按照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 跃而区分为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作为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 思想,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作为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
内在关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 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 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 成和发展作出了各自独特的理论贡献。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业水平过关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业水平过关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业水平过关一、单项选择题Ⅰ1.(2017·珠海学考模拟)1952年年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得益于( )A.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执行C.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初步发展D.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援解析: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C、D三项均是后来发生的事件,与题意不符。

答案:A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A.华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解析:“一五”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可见主要在东北地区。

答案:C3.“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解析:根据歌谣中的“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并结合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互助组和合作社的事实可知选C项;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C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1954年宪法的通过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答案:C5.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 A.召开中共“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B.发动“大跃进”运动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解析:B、C两项发生于1958年,是“左”倾错误的表现,D项是1960年冬制定的,故排除。

答案:A6.(2017·揭阳学考模拟)“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学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人操作着著名的‘土高炉’……出产质量很差的钢锭”。

2013年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课件: 专题十三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2013年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课件: 专题十三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联系
方法论
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果断地抓住 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
区分运动、变化、发展
(1)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 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一般的变化。 (2)变化:强调运动中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是事物 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即量变到质变。运动、变化都不能 反映出总体性质和趋势。 (3)发展:一般是指新事物的产生 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取代旧事 物,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须”是关键词,不一定非要达到某种程度,这强调了适度原则, 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与题意不符合。
5.(2009 年广东文基)“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 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 低音;六十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新中国建国六十年 历程体现了( ) 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方法论 ①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 理想效果。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 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 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 数量上看它是一 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把握联系观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②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
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
内涵
部分
区 别 地位、作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 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 用功能 部分,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 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 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 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 联系 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 影响到部分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产党对中国国情及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 (2)主观原因 a.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b.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 对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 c.没有正确处理“左”倾、右倾错误。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 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
(3)主要成就 工业化建设:“一五”期间,建成了② 鞍山 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 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开始改变我国工 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③ 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 a.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b.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历史(浙江选考专用)
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点清单
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主要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 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简称 “一化三改”) 2.“一五”计划的实施 (1)依据:①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 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农民有了 生产和分配 的自 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 势和社会面貌。 3.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 农村 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内容: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 (3)内容 a.提出把 增强企业活力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 b.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18第一部分 板块三 专题十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思想和科教文艺

18第一部分 板块三  专题十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思想和科教文艺

考点一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①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①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①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泛滥——严重失误①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①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②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重点深化]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前三级排查测试 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岳麓版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前三级排查测试 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岳麓版

专题十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轻工业( )。

2.之所以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是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 )。

3.“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

4.1959年至1961年,我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

5.“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实行全面整顿的实质是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 )。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

7.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分别经过了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

9.经济特区的创新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

10.推动改革开放两次思想大解放的事件是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1992年的南方谈话( )。

答案1.×正确答案:“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2.√ 3.√4.×正确答案:1959年至1961年,我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左” 倾错误5.√ 6.√7.√8.√9.√10.√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之一为“一五”建设模式,请问其实质是什么?答案照搬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2.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符合这一思想的措施是什么?答案进行公私合营。

3.“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是某一时期的流行歌曲。

2023国开《中国近代史专题》形考任务二

2023国开《中国近代史专题》形考任务二

.揭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会议是.单选题 (4 分).. A.中共十一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2..针对1977年至1978年出现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单选题 (4 分).. A.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调整、改革、充实、提高.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单选题 (4 分).. A.1971年10月.. B.1972年2月.. C.1973年1月.. D.1979年1月..4..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是.单选题 (4 分).. A.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 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5..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单选题 (4 分)..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对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不断趋于成熟。

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其中第二步要达到的目标是.单选题 (4 分).. A.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到2020年,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7..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单选题 (4 分)..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8..中共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继承邓小平遗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提出了.单选题 (4 分)..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9..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专题十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专题十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专题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

从中可以获悉(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2.2023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会议,与委员共商国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策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的主题是( )A.推翻南京国民政府B.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D.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3.1949年10月1日,徐铸成在日记中写道:“天安门广场挤满人群,红旗似海,殆为我国历史上空前之盛况,也……三时,大会开始,毛主席等就位,鸣礼炮一百二十响,毛主席亲自升旗,用电动。

”此日记记录的是( )A.一·二九运动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开国大典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推动形成新的世界均势,改变了全世界范围的反动与进步力量的对比”。

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B.壮大了世界和平和民主的力量C.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D.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5.2021年8月19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不包括( )A.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B.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C.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D.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6.无论忍饥捱寒、趴冰卧雪还是装备落后,都没有令志愿军战士后退一步。

我们的头顶是狂轰滥炸的敌机,但身后是祖国和人民,为了和平,我们高唱志愿军战歌,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打出了国威军威。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志愿军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B.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C.中国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7.“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专题三 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专题三  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1.民主与法制建设
(1) 平反冤假错案 :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
“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 (2)政治体制改革 :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 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3)完善法律体系 :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 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织。 (2)特点: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 沿边开放城镇、内地开放城市的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 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思想科教文化上:思想理论成果与科技、教育文化 的迅猛发展
以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 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 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答案
D
视角2
从中外对比角度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题 2】 (2013· 课标全国 I, 2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 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 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
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 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审题定位
苏俄与中国 ——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
解题关键 据题干,迁移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一。2012年高考中,新课标地区有8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 考查这一考点。复习时应注意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
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从调整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分析。
【模块链接】 热点考向二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探讨我国对外开放 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典题训练2】(2012·福建文综)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 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
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
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 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
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上就是公私合营。(× ) 提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的改造。
4.中共八大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其确定的路
线未得到贯彻执行。(√ ) 5.导致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 害。(×) 提示: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 济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
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 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 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
的关系。
答案:(1)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 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
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
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 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
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新格局。
【易错判断】
1.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
提示: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三 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基本建立起来。 2.通过“一五”计划,新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 提示:“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 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
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 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
不仅是经济方面,而且涉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但多方面不
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复习指导】
本专题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道路历程,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分 为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两个阶段,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纵观近几年历史高考题,单选题、材料解析题都有所涉及。本
专题讲述了四个重点: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的曲折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国有企业的改革 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
动性。 ③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
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调整恢复: 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 (4)“文化大革命”浩劫: ①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②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
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 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
功的重要保障。
【深化拓展】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遵循的原则及特点 1.原则: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原则。④平等互利原则。 2.特点:①全方位中有重点,即对所有国家开放,重点是西方 发达国家。②多层次中有先后,多方面中有选择,即对外开放
12月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提示: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中国从1986年起申请 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专题整合】
热点考向一
关注“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典题训练1】(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1958年,美国一份评 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
8.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人类
社会现代化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 识形态无关。(√ )
9.经济特区就是特别行政区。(× )
提示:经济特区中“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 方法,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 制度。 10.从1986年起,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终于在2001年
低水平徘徊。
二、新时期的经济建设
1.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 思想。
(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 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 稳定的基础。 ②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
年间,中共中央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
主义改造。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 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 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2.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 和失误。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分析, 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 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更发生了给国民经
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 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改革的重点转入城市。经济特 区的建立,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打开了窗口。1992 年邓小平的 “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
理论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
经济建设情况相结合,正确分析此时期的阶段特征。20世纪50年 代末,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并没有发生“急剧变化”,故 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已趋于恶化,材料信 息高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故可排除B、C两项。从材料 信息看,该评估认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 速发展”;而实际上,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国 国民经济出现了混乱。因此,这一文件的判断与当时中国工农业
根据课程标准,考生应该重点把握以下问题:概括三大改 造完成后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留给我
们的经验教训,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
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把 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联系,深刻理解我国经济改革30周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其
段。
【核心自查】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 ①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 业。 ②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 布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①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发展: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③意义: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加快我国的 现代化建设,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①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 济特区。
发展状况不符。
【深化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启示
1.四次调整(注意当前农村改革的深化):
续表
续表
2.启示:①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
【即时点评】“三农”问题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视“三
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
②1984 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
市。 ③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 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
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⑤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 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
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
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