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上枢密韩太尉书
高中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选修)第五单元15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上苏辙)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选修)第五单元15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上苏辙)教案模板范文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部分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2、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3、认识干谒文,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2创新之处设置主问题引导互动对话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主问题”是经过教师的概括、提炼的,对教师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品读活动一般不是表现于细碎的“答问”而是表现于师生之间的“对话”。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余映潮老师实际上是将师生的互动对话依托于“主问题”的设计。
因此,笔者在《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教学设计时,试图用“主问题”来引导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文本三者间对话互动,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一)主问题引导入课嘉佑二年,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考中进士,后在家待选。
嘉佑六年,两人参加制考,临考前,苏辙却生病。
宰相韩琦向仁宗呈奏“今岁制科,轼、辙最有声望,惟辙偶病,望欲展限”,于是皇帝开恩,将考试日期推延,由八月中旬延至九月份。
设置“为什么韩琦那么赏识苏辙呢?”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的教学。
据说是苏辙给韩太尉写了一封信,韩太尉看了后很感动。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苏辙的信是如何写的。
(二)主问题提纲挈领主问题必须是简洁明确,一问抵多问。
主问题的设计必须有全局观念,帮助学生整体地把握文本。
在本课教学中,以“把握情感”为切入点,设置“苏辙如何打动韩太尉?”,将本文最主要内容及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涵盖于内,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主问题挖掘深度“苏辙写信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将学生的鉴赏视角从文章的内容转向写作的目的,不仅解决了“学生能不能与文本对话”的问题,而且能促使解决“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问题。
苏辙写这封信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表现自我,这是隐藏于文本深处的意义,必须通过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去挖掘;这是文本的深度,也是对话的难度,教师此时应予以正确有效的引导。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上枢密韩太尉书》的背景,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积极向上、敢于表达的精神品质,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学习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上枢密韩太尉书》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出不懂的字词。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写作手法。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文中人物精神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2. 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写作手法。
3. 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关于“向上精神”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上枢密韩太尉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3. 评价内容:a.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 学生对作者写作思路和手法的把握。
c.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d. 学生对课文中所体现的向上精神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古代政治家、军事家的文学作品,如《史记》、《资治通鉴》等,以拓宽视野,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1 背景介绍1.1.1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辞书,以其豪迈激昂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闻名。
1.1.2 这篇教案旨在通过讲解和分析上枢密韩太尉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1.1.3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主要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知识。
二、知识点讲解2.1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作者韩愈2.1.1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2.1.2 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上,他的作品具有豪迈激昂、条理清晰、观点鲜明的特点。
2.1.3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受到后人的赞誉。
三、教学内容3.1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主要内容3.1.1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韩愈给当时的枢密使韩太尉的一封书信,主要内容包括了对韩太尉的赞美和自己的政治主张。
3.1.2 韩愈在信中赞扬了韩太尉的才能和政绩,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
3.1.3 同时,韩愈也借机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提倡忠诚、正直、廉洁的品质,并呼吁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四、教学目标4.1 学生能够理解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主要内容。
4.1.1 学生能够掌握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4.1.2 学生能够理解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容。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于韩愈的文学风格和散文特点的理解。
5.1.2 学生对于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内涵的把握。
5.1.3 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1.1.1 投影仪和屏幕:用于展示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文本和相关信息。
1.1.2 笔记本和笔:供学生记录重要信息和课堂讨论。
1.1.3 教学PPT:包含文本内容、作者介绍、教学目标和难点等。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5.15 上枢密韩太尉书 Word版含解析
第1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目标定位 1.积累古汉语词语。
2.了解“养气说”。
1.背景探寻枢密韩太尉,即韩琦。
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
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脱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2.文学常识书,即书信。
(详见第5课)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称.其气()②见.乎其文()③汩.没() ④召.虎()⑤恣.观() ⑥肆无忌惮.()⑦仓廪.() ⑧怨谤.()⑨晤.面() ⑩苑囿.()答案①chèn②xiàn③ɡǔ④Shào⑤zì⑥dàn⑦lǐn⑧bànɡ⑨wù⑩yòu2.通假字①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通________,__________ ②辙生十有.九年矣通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现” 表现 ②“又” 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3.一词多义①致⎩⎨⎧ 气可以养而致.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食客三千人 ②发⎩⎨⎧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③顾⎩⎨⎧北顾.黄河之奔流 顾.视无可置者 三顾.茅庐 ④虽⎩⎨⎧ 虽.无所不读 虽.多而何为 ⑤然⎩⎨⎧ 故决然.舍去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答案 ①得到/达到/招来,引来 ②侵扰/把箭射出去/打开③看,望/回头看/拜访 ④虽然/即使 ⑤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但是4.词类活用①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②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 ③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答案 ①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心胸。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八上枢密韩太尉书
06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相关历史知识补充
唐朝与宋朝的历史背景
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 品
枢密院及韩太尉的历史 地位
唐朝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创造 了著名的唐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 代表之一。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 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宋朝则是在唐朝之后兴起的 一个朝代,创造了著名的宋文化,成 为了中国文化的另一个代表。
• 创新传播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如通过互联网、 移动设备等新媒体平台推广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和了解传统 文化。
• 推动产业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 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影视、动漫、游戏等现代文化产业中,让传统文化 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特 色的旅游产品和手工艺品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朝和宋朝时期的 八位著名散文家,包括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 石、曾巩。他们的代表作品包括《师 说》、《捕蛇者说》、《醉翁亭记》 、《六国论》、《赤壁赋》等,这些 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枢密院是宋朝时期设立的一个重要机 构,负责处理国家机密事务。韩太尉 则是宋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和政治 家,曾经担任过枢密使等重要职位, 对于宋朝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 献。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散文差异
表达方式不同
西方散文更注重逻辑性和客观性,而东方散文则更注重情感表达 和意境营造。
审美标准不同
西方散文追求真实、准确、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而东方散文则 更注重表现作散文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而东方散文则更注重传承和 弘扬民族文化。
苏辙写这封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求得 韩琦的接见和赏识,以此作为进身之 阶。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上枢密韩太尉书》一、课前美文诵读:悠悠扁担情之三在我即将高考的前一个月,由于多年的劳累,你病了,很重。
当乡亲们到学校接我回来的时候,我站在您床前,望着您,瘦削的脸。
拉着你那象枯枝一样的手指,我心如刀绞一般,恨不得以身相替代。
您看见我,眼角流出浑浊的老泪,眼睛仿佛在说:乖孙子,我的心肝,我的宝贝,祖母不能再照看你了。
你自己要上进,将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你用手指着门外……我知道您此时在想什么,我赶紧说:“祖母,我明天就到学校去……我会好好读书……”您听了我的话,干瘪的嘴角露出一丝笑容,仿佛已经看见我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国家有用的人……我转过身,看见那根扁担无言地立在门背后,弓着腰,如同祖母也没有多少日子了。
我的泪水止不住哗哗的流下来,忍不住放声大哭。
我不知道是否哭得山山悲泪、日月变色,但我的心里世界已经一片昏暗了,开始下雪……这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
我给阎王“上”了一个折子,在地上足足磕了一百个头,向他祷告,希望能用我的生命的一半换取我祖母的生命。
这样我们祖孙两就可以同赴黄泉,也不孤单……这件事,如今想来的确是幼稚,但当初我是感到无奈!第二天,我按照祖母的意愿和乡亲们的要求,三步一回头地回到学校。
不久,祖母去世了。
巨大的忧伤,充斥我的心房,我的病因此加重,住院了,成绩本来优异的我,最终没有走进正规大学的门。
我回到农村当了一个代课老师,通过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
如今我已经成了“国家有用的人了”,并且接了婚,生儿育女。
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祖母给我的啊,可是……可是您看不到我今天的幸福啊……每当我听到满文军《牵心》或者自己演唱的时候,那忧伤的旋律让我泪水刷刷地往下淌,我满脑子里尽是祖母的身影和画面:亲情像一条无形的线……寄望的心有千万言无尽的叮咛千百遍总在午夜梦回时触动我心弦二、预习指导:1、早读自修课20分钟结合《上枢密韩太尉书》注释通读文章。
2、借助《学案与测评》P9—P12中的相关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的“上”、“枢密”、“韩太尉”等。
(3)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勤奋好学、立志成才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画像,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上枢密韩太尉书》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本。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上”、“枢密”、“韩太尉”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勤奋好学、立志成才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的“上”、“枢密”、“韩太尉”等。
3. 学生能够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及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八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自读课) Word版含答案
第2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75)走近作者苏辙(见《黄州快哉亭记》)相关背景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
韩琦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1040年任陕西安抚使(地方军政长官)与范仲淹同时登用。
1045年范仲淹罢官,韩琦也自请离朝。
宋仁宗嘉祐年间入朝任枢密使,神宗时为宰相。
枢密使执掌兵权,位同秦汉时的太尉,所以称韩太尉。
1057年,苏辙年十九,与其兄苏轼一同考中进士,因年轻,不愿做官,请求回原籍以后待选。
这时,他给韩琦写了这封信求教。
太尉执事:辙生 好为文, 思之至深。
以为文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
我以为文者气 之所形,然文 不可以学而能, 气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可以 养而致。
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
⎣⎡执事:手下办事的人。
这是旧时书信中的敬辞,不直接称呼对 ⎦⎤方,以示尊重。
养:修养。
致:得到。
孟子曰:“我善 养吾 浩然之气。
”今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
”现在观其 文章,宽厚宏博,充 乎 天地之间,称其 气之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小大。
相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见《孟子·公孙丑上》。
浩然之气,博大而刚正的精神气质,即正气。
称其气之小大:谓孟子的文章和他 ⎦⎤的浩然之气相称。
太史公行 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 豪 俊 交游,故 其 文 疏 荡, 颇有奇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气。
此二 子者,岂 尝 执 笔学为如此之文概。
这两位夫子,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哉? 其 气充乎 其 中 而溢乎其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流露到他们貌, 动乎 其言 而见乎其文,而 不自的形貌之外,发而为之言语,表现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觉知也。
察到。
⎣⎡⎦⎤太史公:指司马迁,曾任太史令,故称其为太史公。
高二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全集: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目标:1、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体会文章跨越时空的联想,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作方法。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文”、“气”及其两者的关系;学习作者步步推进的议论方法,学习议论和抒怀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作者此文为干谒处处自荐,既要表现出自己对巨公硕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气,其分寸进退的把握确实是非常不易的,讲解讨论时顺注意于此。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苏澈(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
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简介枢密韩太尉:枢密韩太尉指韩琦。
韩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人。
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为枢密副使。
后自请为扬州、并州等知州。
喜祐年间重入政府,擢升为枢密使、宰相,主持全国军政,历任三朝。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道首领。
封魏国公,蓍有<<安阳集>>。
二教读新课:1、解决重点词句(1)、辙生好为文。
生:生性。
辙生十有九年矣。
生:出生。
(2)、气可以养而致。
致:得到。
(3)、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称:(4)、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形(5)、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居家:[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五百家为乡。
一词多义(6)、虽无所不读。
虽虽然虽多而何为?虽,即使。
(7)、故决然舍去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然,连词但是。
(8)、古今词义党古义:古五百家为党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今义:政党、集团向古义:从前向之来今义:朝向尝古义:曾经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今义:游古义:交往其居家所与游者今义:游泳虚词介词凭太尉以才略冠天下连词来闻一言以自壮连词而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倒装句:【未之见】动宾倒装句。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和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了解了古代的官方文书体例和礼节,掌握古代文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书写作能力。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识。
2.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上枢密韩太尉书的结构、内容和写作技巧。
(2)难点:理解古代文书体例和礼节。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古代文书和礼仪的基本概念和写作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问题解决法:通过学生提问并讲解相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问答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和理解,爱上古代文化。
4. 学习内容(1)了解古代文书体例和礼节。
(2)解析上枢密韩太尉书的结构和内容,学习其写作技巧和方法。
(3)通过创作组合学习,让学生模拟古代文书的写作过程,提高其写作能力。
二、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上枢密韩太尉书,查找相关资料,理解古代文书体例和礼节,准备教案。
(2)学生准备:了解学习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听课和学习。
2.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通过带入一些有趣的文化元素,如诗词歌赋、文言文典故等,让学生们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文书礼仪的基本知识,预备学生的学习背景。
(2)讲解老师通过讲解古代文书体例和礼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文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问题解决和讨论老师带领学生讨论一些历史文化和文书礼仪的常见困惑和问题,并进行探讨和解疑,让学生可以在讨论中更好地理解文化和礼仪。
(4)范例分析老师通过上枢密韩太尉书的范例,讲解古代文书写作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学案书信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B.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C.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D.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解析】“其居家所与游者”意思是“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可断开,排除AC项;“所见”的对象在后面“不过数百里之间”,排除B项。
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上苏辙)-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教案
十儿童乐园——总复习-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涵盖了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总复习内容,主要包括数数、整数、数的认识和比较、简单的加减法等。
这一部分内容是数学学科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进行后续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数数的方式、认识基数和序数、认识整数、数的比较、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等基本数学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通过图形和表格的方式来呈现数字信息。
3.情感目标:通过乐园内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和互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数字游戏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教学难点:设计有效的数字游戏和互动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进而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四、教学方法通过结合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数字迷宫、数字搭桥等数字游戏,以及数形结合的运算规律等。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十儿童乐园数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数数环节通过打印数字、操作数字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计数能力和数字的认识。
3.基数和序数认识环节通过数字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了解基数和序数的概念,并培养其对数字的认识。
4.整数认识环节通过数字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整数的概念和应用,并深入掌握数字大小的比较。
5.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环节通过数字游戏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规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
6.画图表达数字信息环节通过让学生进行数字图画、表格和数据收集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图形表达数字信息。
7.总结环节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和梳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学会运用数字信息的表达方式。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上枢密韩太尉书》的背景和内容;2.分析《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文学特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上枢密韩太尉书》的背景和内容;2.文学特点及鉴赏。
教学难点:1.分析《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文学特点;2.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讲述《上枢密韩太尉书》的背景和内容,引起学生兴趣;2.解释法:对《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文学特点进行解释;3.分析法:分析《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意义和文化内涵;4.讨论法:展开学生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上枢密韩太尉书》的背景和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解释(15分钟)教师解释《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文学特点,包括:1.用字精练,思想深刻:《上枢密韩太尉书》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深刻的寓意和警示,给人们以启示;2.韵律优美,音韵和谐:《上枢密韩太尉书》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押韵等,使整篇文章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三、分析(20分钟)教师分析《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四、讨论(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意义和价值,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文学特点及其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对《上枢密韩太尉书》的背景、内容和文学特点进行简要总结,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上枢密韩太尉书》的背景、内容和文学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通过讨论和写读后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案例和实例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书信《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知识渊博,勤奋好学,著述丰硕。其 文受父兄影响颇深,他的散文内容丰富, “汪洋澹泊,深醇温粹”。议论文议古论今, 议论纵横指归于时事,不为空言。他的记叙 文写得纡徐曲折,绕有情致。苏轼称其记叙 文有一唱三叹之声。更突出的是他发展了韩 愈“气盛言宜”的观点,提出了独到的“文 气说”,强调生活体验对创作的重要性。其 散文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世称 “苏文定公”。有《栾城集》传世。
背景介绍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 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 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 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 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 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 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 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 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 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 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 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韩太尉简介
韩太尉,即韩琦,字稚 圭,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 阳市)人。北宋著名的军事 家、政治家。宋仁宗嘉佑元 年(1056年)封检校太傅, 充枢密使。神宗时作宰相, 封魏国公。勋望极高,与范 仲淹齐名,并称“韩范”。 枢密,枢密使,官名。太尉, 秦朝设的官,掌武事,汉沿 袭之。宋朝的枢密执兵政, 和汉朝的太尉相似,所以称 韩琦为太尉。
文章写太尉,太尉才略冠天下体现在哪些方面? (原文回答)
3、作者为何迫切欲见太尉韩琦?(原文回答) 4、从作者对太尉的高度评价可以看出其表达了怎样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等。
学生能够解读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忠诚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生能够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文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上枢密韩太尉书》的背景和作者。
引发学生对友谊和忠诚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查找生词和句子的注释,加深理解。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翻译和解读课文。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场景,增强体验。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翻译和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讨论友情和忠诚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学生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及时性。
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更正和反思。
3. 课堂练习结果:学生翻译和填空练习的正确率。
学生写作练习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及注释。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材和辅助教学。
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练习本等。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求职信,是其代表作之一。
本课通过对该文的阅读与分析,使学生了解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求职信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掌握求职信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构思、论述方法和语言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推荐的品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 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求职信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3. 文章的构思、论述方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难点1. 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理解。
2. 求职信写作技巧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引导学生了解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构思、论述方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求职信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练习写作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推荐自己,培养诚实守信、勇于推荐的品质。
六、教学评估本节课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三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韩愈生平和文学成就的理解,以及对求职信写作技巧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文章构思、论述方法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求职信写作技巧的运用,以及诚实守信、勇于推荐的品质。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设计示例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明代官制中的“三公九卿”、中书省、东厂等制度;2.理解明代后宫设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3.了解韩文公是一位具有重要政治影响力的文臣。
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明代官制及其演变;2.学生掌握韩太尉书的阅读技巧和翻译方法;3.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韩太尉的生平和政治成就。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兴趣;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3.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明代官制中的“三公九卿”、中书省、东厂等制度;2.研读韩太尉书,掌握阅读技巧和翻译方法;3.了解韩太尉作为一位文臣的政治影响和孝道思想。
教学难点:1.学生对明代官制的深入理解;2.学生对韩太尉书的翻译和阅读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1. 明代官制明代官制分为三部分:中央政府、地方官制和宗室制度。
其中中央政府的核心是“三公九卿”制度,中书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机构,东厂则是监视和打压异端和反政府势力的机关。
2. 韩太尉书韩文公是明代中期的一位文臣,对明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太尉书则是他留下的一部重要文献,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孝道等多个方面。
3. 韩太尉书的翻译和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对韩太尉书进行翻译和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意义,并掌握翻译和阅读方法。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和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明代官制和韩太尉生平。
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在阅读韩太尉书的过程中,将问题划分为不同的模块,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
3. 辩论教学法教师设置辩论题目,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通过不同角度的论证,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 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设置小测试、口头提问和其他方式,来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2. 批判性思维评价在分组讨论、辩论等教学环节,通过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来了解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态思考和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第八专题第2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
“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
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
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下笔呢?首先是称谓问题。
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
“执事〞,左右的人。
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
当时掌管全国军事。
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理论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开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
1.读准字音(1)称.其气之小大(chèn) (2)见.乎其文(xiàn) (3)汩.没(ɡǔ)(4)召.公(shào) 2.解释以下多义词的意思(1)虽⎩⎪⎨⎪⎧ 虽.无所不读:虽然虽.多而何为:即使(2)生⎩⎪⎨⎪⎧ 辙生.好为文:生性辙生.十有九年矣:出生(3)然⎩⎪⎨⎪⎧ 故决然.舍去: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连词,但是(4)顾⎩⎪⎨⎪⎧ 北顾.黄河之奔流:看、望顾.野有麦场: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5)以⎩⎪⎨⎪⎧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介词,凭闻一言以.自壮:连词,来天下之所恃以.无忧:连词,而3.说出以下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古义:古代五百家为党。
今义:政党、集团。
(2)向.之来 古义:从前。
今义:朝向。
(3)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古义:曾经。
今义:区分滋味,品味。
(4)其居家所与游.者 古义:交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75)走近作者苏辙(见《黄州快哉亭记》)相关背景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
韩琦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1040年任陕西安抚使(地方军政长官)与范仲淹同时登用。
1045年范仲淹罢官,韩琦也自请离朝。
宋仁宗嘉祐年间入朝任枢密使,神宗时为宰相。
枢密使执掌兵权,位同秦汉时的太尉,所以称韩太尉。
1057年,苏辙年十九,与其兄苏轼一同考中进士,因年轻,不愿做官,请求回原籍以后待选。
这时,他给韩琦写了这封信求教。
太尉执事:辙生 好为文, 思之至深。
以为文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
我以为文者气 之所形,然文 不可以学而能, 气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可以 养而致。
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
⎣⎡执事:手下办事的人。
这是旧时书信中的敬辞,不直接称呼对 ⎦⎤方,以示尊重。
养:修养。
致:得到。
孟子曰:“我善 养吾 浩然之气。
”今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
”现在观其 文章,宽厚宏博,充 乎 天地之间,称其 气之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小大。
相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见《孟子·公孙丑上》。
浩然之气,博大而刚正的精神气质,即正气。
称其气之小大:谓孟子的文章和他 ⎦⎤的浩然之气相称。
太史公行 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 豪 俊 交游,故 其 文 疏 荡, 颇有奇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气。
此二 子者,岂 尝 执 笔学为如此之文概。
这两位夫子,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哉? 其 气充乎 其 中 而溢乎其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流露到他们貌, 动乎 其言 而见乎其文,而 不自的形貌之外,发而为之言语,表现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觉知也。
察到。
⎣⎡⎦⎤太史公:指司马迁,曾任太史令,故称其为太史公。
疏荡:疏放跌宕。
意指洒脱自如,不受拘束。
辙 生 十有九年矣。
其居 家 所与游者,不过其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
我住在家中时所交游的,不过是邻里乡党之人,所见 不过 数百里之间, 无 高乡间邻里的人,所见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事物,没有高山大野可 登 览以 自 广。
山旷野可供攀登观览以开阔自己的胸襟。
⎣⎡所与游:所交游的人。
乡党:乡里。
⎦⎤广:形容词作动词,开阔胸襟。
百氏之书,虽 无所不读,然 皆 古人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 遂 汩没,的陈迹,不能激发我的志气。
我担心因此而埋没了自己,故 决然舍去, 求天下 奇闻壮观,以知所以毅然离开了故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了解天地之广大。
天地的广大。
⎣⎡⎦⎤百氏之书:诸子百家的著作。
汩(ɡǔ)没:埋没沉沦。
舍去:指离开家乡。
过 秦、我路过了秦、汉之故都,恣 观 终南、 嵩、 华 之高, 北顾黄河之汉的故都,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北望黄河的奔 流, 慨然 想见 古 之豪 杰。
至 京师,奔腾流泻,深有感触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
到了京都汴京,仰观 天子宫阙之壮, 与 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国家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且大也,而后知 天下之巨 丽。
和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宏伟和壮丽。
⎣⎡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嵩:嵩山,五 ⎦⎤岳之一,在今河南郑州西南。
华:华山,五岳之一,在今陕西渭南境内。
见 翰林 欧阳公,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听 其 议论之宏辩,观 其容貌之秀伟,聆听了他的宏大而雄辩的议论,看见了他秀美而俊伟的容貌,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而后知 天下之文章 聚 乎此也。
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往,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
太尉以 才 略 冠天下,天下之所恃 以 无忧,太尉的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士民依仗您而平安无忧,四夷之所惮 以不敢发, 入 则周公、召公,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发难,您在朝廷之内如同周公、召公出 则方叔、召虎, 而辅佐君王,您在边域就如同方叔、召虎那样御海安边,然而辙也未之见 焉。
辙还未曾见到您啊。
⎣⎡翰林欧阳公:指欧阳修,曾为翰林学士。
周公:姬旦,周武王的弟弟。
发:发难。
⎦⎤召(shào )公:姬奭,周初重臣。
且 夫人之 学也, 不 志其 大, 虽况且,一个人从事学习,如果不立志在远大的方面,即使多而 何 为? 辙之 来也, 于山 见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这一次到来,关于山,看见了终南、嵩、华 之 高, 于水 见 黄河之 大且深,终南、嵩山、华山的崇高,关于水,看见了黄河的博大深广,关于人 见 欧阳公, 而犹以为未 见太尉于人看见了欧阳公,但是,仍然因为没有拜见太尉而感到遗也。
故 愿得 观 贤人之光耀, 闻 一言憾。
所以希望能够亲睹贤人的风采,即使只听到一句话也足以 自 壮, 然后 可以 尽 天下之大观,而无以使自己志气壮大,这样就可算是尽览了天下的壮观,而不 憾者矣。
会有什么遗憾了。
辙 年少, 未能通习吏 事。
向之来, 非辙还年轻,尚未通晓当官的事务。
先前来京都应试,不有取于斗升之禄。
偶然得之, 非 其所乐。
然是为了谋取区区的俸禄。
偶然得到,也不是我所喜欢的。
然幸得 赐归 待 选, 使得优游数年之间,而有幸得到恩赐回家,等待朝廷的选用,使我能够悠闲几年,将以益 治 其文, 且学 为政。
太尉苟 以将进一步钻研作文之道,并且学习从政的业务。
太尉如果认为 可 教而辱 教 之,又为我还可以指教,而屈尊给我以教诲的话,就更使我感到荣幸矣。
幸了。
⎣⎡吏事:做官的事务。
向:先前。
斗升之禄:指微薄的俸禄。
赐归待选:朝廷允许回乡等待朝廷的选拔。
益治:进一步 ⎦⎤研究。
以:原本作“归”,据别本改。
文意感知本篇着重表示仰慕求见之情,阐明作为一个文学家,其本身的胸襟修养、生活经历和文章风格有着必然的联系,具有独到的见解。
作者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然后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最后再由欧阳公自然地引出韩琦,委婉地表达了欲见韩太尉的强烈愿望。
思维导图(对应学生用书P76)一、通假字1.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同“现”,译为“表现”2.辙生十有.九年矣同“又”二、古今异义1.故决然舍去..古义:离开家乡今义:舍弃2.入.则周公、召公古义:指在朝廷内政方面今义: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3.出.则方叔、召虎古义:在朝廷外领兵作战方面今义:从里面到外面,跟“入”相对4.且夫人..之学也古义:“且”和“夫”一起解释为况且,“人”,一个人今义:妻子5.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古义:以……为今义:认为6.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转折连词三、一词多义1.过⎩⎪⎨⎪⎧ ①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超过②过.秦、汉之故都 经过,路过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过错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责备⑤一日,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 看望 2.发⎩⎪⎨⎪⎧ ①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发兵侵犯②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子吴起列传》) 把箭射出去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④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兴起,产生 3.幸⎩⎪⎨⎪⎧ ①然幸.得赐归待选 幸运②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以……为幸运③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宠幸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皇帝到某处⑤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幸亏,幸而 4.然⎩⎪⎨⎪⎧①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连词,但是②故决然.舍去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向慕 2.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动词①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开阔胸襟 ②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看尽 ③非其所乐.喜欢 五、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句(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于朝廷”作状语,后置)(2)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于斗升之禄”作状语,后置)2.宾语前置句而辙也未之见焉。
(“之见”应为“见之”)3.定语后置句(1)听其议论之宏辩。
(“宏辩”作定语,后置)(2)观其容貌之秀伟。
(“秀伟”作定语,后置)(对应学生用书P77)1.文章虽意在求见,却以论养“浩然之气”对写文章的作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作者洋洋洒洒、纵横恣肆地大谈加强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的为文之道,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善文爱才的韩太尉的兴趣和重视,同意接见自己。
2.作者游览名山大川,结识名人贤士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作者这一做法的?明确:(1)增多见识,以养气,以作文。
(2)为文离不开养气,作者游览名山大川、结识名人贤士是为开拓胸襟,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即养气。
作为学生,作文离不开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作者“养气”的方法也是我们积累知识、搜集素材的方法。
我们虽不能像作者那样为养气作文而特意去游览名山大川,结识名人,但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我们要留心观察、用心积累。
3.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明确:一方面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太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4.作者认为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养气?明确:(1)是“气”。
而这种“气”必须通过修养才能得到。
也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2)作者提出了孟子和司马迁两个例子,指明了要养气,一要注意内在修养,二要注意外在阅历。
5.结合第二段,分析作者认为养气哪种途径更重要。
这样写有何用意?明确:在第二段中,作者联系自己的实际,深入检讨了自己在养气方面的不足,然后写自己为开阔视野,而开始游历天下,既看到了名山大川,京城之壮丽,又见到了俊伟的人物,这些都紧扣“丰富外在阅历”这一养气方式而展开,由此可知,作者认为“丰富外在阅历”更为重要。
这样写,作者就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将结识韩琦纳入丰富个人外在阅历的话题之中,使文章的宗旨逐步醒豁起来,同时,也使求见的愿望的提出显得水到渠成,不亢不卑,不媚不谗。
写法鉴赏1.纡徐曲折,饶有余味作者先就文章与养气关系说起,中叙自己为了养气治文已游览了名山大川,拜见了京华人物,独以未见韩琦为憾。
最后才点明主旨,方吐求见之语。
起笔远,推进缓,一波三折,然后委婉见旨。
2.奇气灌注,盛气逼人信中提及孟子、司马迁,明为取譬,实是取之,暗以自许。
作者游历的是名山大川,愿结交的是欧阳修、韩琦等,既赞誉了对方,又显示出自己的胸襟博伟、意气英迈。
而作者求见,不是为了猎取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养气治文,自占高标。
所以虽是求见求教,但意气无所屈抑,于从容含蕴中,充溢着一股疏宕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