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一、第一章:物质的三态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原理。
(2)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三态之间的转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教学重点物质三态的转化原理。
4. 教学难点三态转化的实验现象及原理分析。
5.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6.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冰、水、晶体、酒精灯等。
7.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
(3)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探讨三态之间的转化原理。
(4)教师讲解:讲解三态转化的原理,总结实验结果。
(5)课堂练习: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第二章:力的作用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作用原理。
(2)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作用原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
3.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和作用原理。
4.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5.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6.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小车、气球等。
7.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3)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力的作用原理。
(4)教师讲解:讲解力的作用原理,总结实验结果。
(5)课堂练习: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第三章:光学现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学现象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光学仪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新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新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1.2实验课题:研究杠杆实验目标:通过实验研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器材和药品:铁架台杠杆尺钩码实验设想:杠杆是否省力跟用力点和阻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实验过程:1.认识器材。
2.组装设置。
3.变换支点位置进行试验。
现象观察:省力的情况有一种,费力的情况有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有一种。
实验结论: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省力。
反之费力。
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和支点到阻力点相等,不省力也不费力。
1.3实验课题:天平的使用实验目标:通过实验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器材和药品:天平砝码实验设想:天平是根据杠杆的原理制作的实验过程:1.认识天平的组成部分。
2.学习用天平称量。
现象观察:1.天平由底座、托盘架、托盘、标称、平衡螺母、分度盘、游码组成。
2.称物体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实验结论:天平可以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
1.4实验课题:研究轮轴作用实验目标:认识轮轴是一种省力的机械。
实验器材和药品:简单机械试验盒钩码实验设想:定轮轴能够省力。
实验过程:1.组装一个轮轴。
2.在轮上用力,轴上挂重物。
在轴上用力,轮上挂重物。
现象观察:在轴上挂重物测力计读数小,反之则大。
实验结论:轮上用力省力,轴上费力。
1.5实验课题: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实验目标:知道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且省力。
实验器材和药品:简单机械试验盒钩码测力计实验设想:定滑轮不能省力,动滑轮能省力实验过程:1.组装定滑轮。
在滑轮上挂物体。
在另一端用测力计提起重物,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2.组装动滑轮。
在滑轮上挂物体。
在另一端用测力计提起重物,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3.把两次的读数进行对比。
现象观察:用定滑轮提起重物的读数大。
用动滑轮提起重物的读数小。
实验结论:1.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且省力。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一、第一章:物质的状态1.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1.2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1.3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1.4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新课,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
Step 2: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三种状态的物质。
Step 3: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二、第二章:力的作用2.1 教学目标: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相互性。
2.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通过实验,观察力的作用相互性。
2.3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2.4 教学步骤:Step 2: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Step 4: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相互性。
三、第三章:简单机械3.1 教学目标:了解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特点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3.3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3.4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新课,讲解简单机械的概念。
Step 2:进行实验,观察杠杆的平衡条件。
Step 4:进行实验,观察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四、第四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4.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以及声音的特征。
4.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音色。
4.3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4.4 教学步骤:Step 2: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Step 4:讲解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音色。
五、第五章:光的传播和反射5.1 教学目标: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以及光的反射定律。
5.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通过实验,验证光的反射定律。
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
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第一章:科学实验基本操作1.1 实验目的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的书写、数据记录和处理等。
1.2 实验原理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如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
1.3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如显微镜、试管、滴定管等。
1.4 实验步骤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如取样、称量、溶解、过滤等。
1.5 实验记录与分析教授学生如何记录实验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如制表、作图、计算等。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2.1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2 实验原理讲解物质变化的原理,如分子运动、化学反应等。
2.3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如烧杯、试管、指示剂等。
2.4 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加热、搅拌等。
2.5 实验记录与分析教授学生如何记录实验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如判断变化类型、分析反应速率等。
第三章:简单机械3.1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如杠杆、滑轮等。
3.2 实验原理讲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如力臂、力的分解等。
3.3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工具,如杠杆、滑轮、测力计等。
3.4 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简单机械在工作过程中的作用,如平衡条件等。
3.5 实验记录与分析教授学生如何记录实验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如计算力臂、分析机械效率等。
第四章:电磁现象4.1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电磁现象的基本原理,如电流、磁场等。
4.2 实验原理讲解电磁现象的原理,如电流产生磁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
4.3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如电池、导线、磁铁等。
4.4 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电磁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如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等。
4.5 实验记录与分析教授学生如何记录实验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如测量电流大小、分析磁场分布等。
第五章:生态系统5.1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原理,如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能量流动等。
六年级科学上册 实验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苏教版一、实验一:探究光的传播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培养学生利用实验仪器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2. 实验原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 实验器材激光笔、白纸、直尺、铅笔。
4. 实验步骤(1)让学生将白纸放在桌子上,用直尺和铅笔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
(2)打开激光笔,将激光笔的光线对准直线的一端,观察光线的传播情况。
(3)让学生移动激光笔,观察光线在不同角度下的传播情况。
5. 实验总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实验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利用实验仪器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2. 实验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器材扬声器、小球、铁架台、细线。
4. 实验步骤(1)将扬声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细线将小球悬挂在扬声器上方。
(2)打开扬声器,播放音乐,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
(3)改变扬声器的音量大小,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
5. 实验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三: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2) 培养学生利用实验仪器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2. 实验原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3. 实验器材塑料球、玻璃瓶、水、盐。
4. 实验步骤(1)将塑料球放入玻璃瓶中,观察塑料球的浮沉情况。
(2)向玻璃瓶中加入盐,观察塑料球的浮沉情况。
(3)改变盐的加入量,观察塑料球的浮沉情况。
5. 实验总结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四、实验四:探究电路的连接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路的连接方法,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
(2) 培养学生利用实验仪器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2. 实验原理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电源、开关、导线和用电器。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第一章:分子的运动1.1 实验目的(1)观察分子的运动现象;(2)了解分子运动的原理。
1.2 实验原理分子在不断运动,布朗运动是分子运动的体现。
1.3 实验材料澄清石灰水、盐、胡椒粉、玻璃棒、水。
1.4 实验步骤(1)在玻璃板上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2)将盐和胡椒粉分别撒在澄清石灰水上;(3)观察胡椒粉和盐在石灰水中的运动现象。
1.5 实验现象胡椒粉和盐在澄清石灰水中不断运动,呈现出布朗运动的现象。
1.6 实验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布朗运动是分子运动的体现。
第二章:制作太阳能烧水器2.1 实验目的(1)了解太阳能的利用;(2)学会制作太阳能烧水器。
2.2 实验原理太阳能可以通过集热器转化为热能,使水温升高。
2.3 实验材料硬纸板、透明塑料袋、水、容器、吸管。
2.4 实验步骤(1)将硬纸板剪成圆形,中间挖空,制成集热器;(2)将透明塑料袋套在集热器上,确保密封;(3)在塑料袋内倒入适量水,放入容器;(4)用吸管将塑料袋吹满气体,排出空气;2.5 实验现象在阳光下,太阳能烧水器中的水温逐渐升高。
2.6 实验结论太阳能可以通过集热器转化为热能,使水温升高。
第三章:制作风车3.1 实验目的(1)了解风能的利用;(2)学会制作风车。
3.2 实验原理风能可以通过风车转化为机械能。
3.3 实验材料纸板、木棒、塑料瓶、彩纸、剪刀、胶水。
3.4 实验步骤(1)将纸板剪成圆形,作为风车的底座;(2)在木棒一端粘贴塑料瓶,作为风车的叶片;(3)在纸板上剪出风车的轴孔,将木棒穿过轴孔,固定在纸板上;(4)将彩纸装饰风车叶片,增加美感;3.5 实验现象在风力作用下,风车转动。
3.6 实验结论风能可以通过风车转化为机械能。
第四章:探索光的传播4.1 实验目的(1)了解光的传播原理;(2)学会使用激光笔进行光的传播实验。
4.2 实验原理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3 实验材料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直尺。
六年级科学上册 实验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苏教版一、实验一:探究光的传播1.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 材料:激光笔、白纸、直尺、铅笔。
4. 步骤:a. 让学生拿着激光笔,将光射向白纸。
b. 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光的传播路径。
c. 观察并讨论光的传播特点。
5. 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安全,避免激光笔照射眼睛。
二、实验二:制作简易放大镜1. 目的:通过制作简易放大镜,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2. 原理:凸透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形成放大的虚像。
3. 材料:两片玻璃、透明胶带、笔。
4. 步骤:a. 将两片玻璃中间保持一定距离,用透明胶带固定。
b. 在玻璃片上画出凸透镜的形状。
c. 将画有凸透镜的玻璃片放在书上,观察放大效果。
5. 注意事项:确保玻璃片干净,避免划伤学生。
三、实验三:探究浮力1.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 材料:塑料球、水、电子秤、细线。
4. 步骤:a. 用细线将塑料球系住,挂在电子秤上,记录塑料球的重力。
b. 将塑料球放入水中,观察塑料球的状态。
c. 用电子秤测量塑料球的重力,记录数据。
d. 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讨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5. 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安全,避免塑料球掉落砸伤。
四、实验四:制作太阳能小船1. 目的:通过制作太阳能小船,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原理: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驱动小船前进。
3. 材料:太阳能电池板、小船模型、电线、电池、剪刀、胶带。
4. 步骤:a. 将太阳能电池板与电池连接,用胶带固定在小船上。
b. 将电线连接到小船的底部,确保电路通畅。
c. 将小船放在阳光下,观察小船的运动。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
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
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
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
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
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察与提问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
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
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
你们能找到答案吗?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
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
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
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
(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
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
”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活动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惯。
二、活动内容和组织安排1. 实验活动:由教师向学生示范及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和记录。
- 实验一:植物的生长与光照关系- 实验二:物质溶解与溶解速度- 实验三:简单电路的搭建与用途- 实验四:水中的溶解氧与水质关系2.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室外或实验室外进行相关观察,并进行记录与归纳。
- 观察一: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观察二:植物的生长环境- 观察三:动物的栖息地- 观察四:天文现象的观察3.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小型研究项目,包括现象观察、问题提出、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等。
- 探究一:声音传播的原理及应用- 探究二:材料的导电性与使用- 探究三:物体的浮沉规律- 探究四:空气的存在和压强三、活动评价与反思- 活动结束后,通过对学生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及实验结果的评价,帮助他们总结经验。
- 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 鼓励学生反思自身在科学实践中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
四、活动效果的考察- 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汇报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对活动效果进行考察。
- 可以利用学生的作品、报告或展示来展示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其他补充事项- 活动过程中需确保学生安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 活动中提供必要的实践工具和材料,确保实践条件的满足。
- 活动前教师需充分准备,了解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以上为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的内容和组织安排。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1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1篇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教学过程】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3、实验: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三、验证产生气体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四、小结: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6篇)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6篇)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发霉的条件
实验目的
使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对馒头发霉原因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中走进真菌的世界。
实验材料
蜡烛、火柴、垃圾盒(或培养皿)
实
验
过
程
1.用火柴点燃蜡烛,将火柴梗放入指定容器。
2.仔细观察蜡发生了哪些变化?把现象记录下来;
3.观察
4.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防止烫手;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防止烫手;将一块干净的蒸发皿放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儿仔细观察蒸发皿上的变化;
注意事项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铁钉生锈
实验目的
知道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实验材料
无锈的钉子3枚、同样大小的有盖的透明瓶子(汽水瓶、葡萄糖瓶……)3个、白开水、蜡烛、火柴
实
验
过
程
1.预测(铁生锈可能跟水、空气、水和空气都有关。)
2.将第一个瓶子中灌满白开水,放进钉子后加盖,用蜡烛油封严瓶口;将第二个瓶子内壁尽量烘干,放进钉子后迅速加盖并密封;将第三个瓶子内灌进少量的白开水,放进钉子后有一部分在水面外,不封口,与空气接触;三个瓶子放在同一地方。
2.观察地球构造模型(出示地球构造模型,仔细观察;将模型与自己的推测进行比较;明确地球的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3.自制地球构造模型(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构造模型;用小刀切开橡皮泥地球模型,展示并解释自己的制作作品;
4.总结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情况。
实验结论
按现有的理论推测,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篇)篇1: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教学内容:青岛版P22~P23教学目标: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总体思路;能使用简单表格整理相关实验数据;能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2.愿意合作和沟通;愿意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3、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知道牛奶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牛奶的用途。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那你知道牛奶有什么好处吗?牛奶中富含维生素A,可以预防皮肤干燥及暗沉,使皮肤白皙,有光滑。
(二)猜想假设大家收集的资料真全面啊!那么关于牛奶,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呢?看来你们都是注意观察的好孩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三)制定方案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谁愿意把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小组四位同学每人进行其中一种混合实验。
一定要记录好实验现象。
(四)实施探究1能具体说说什么能让牛奶变吗?当醋放入牛奶中时,牛奶中会发生混合物凝集。
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有絮状物产生。
向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加入盐,牛奶不会发生变化。
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2、交流有关引用牛奶的知识有人习惯空腹喝牛奶,这不科学。
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热次数过多。
(五)展示交流用牛奶做胶水。
谁愿意和你分享你们团的制作方法?第一步:将40l的脱脂牛奶倒入一个杯子在,加入10l的醋,搅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第二步:用纱布过滤上述混合物。
第三步:用玻璃棒将纱布中收集的固体物质倒入杯子中。
第四步:在杯中加入适量的小苏打,搅拌。
(六)拓展创新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
让老师来听一听,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那你知道这么好喝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下面老师教教大家如何做酸奶,好不好?篇2: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课题《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及工作单位韩城市新城三小薛亚焕教材分析这节课的主要活动是让学生体验制作酸奶的实际过程,感受细菌与我们息息相关,同时认识到并非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从而消除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认识。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第一章:实验基本原则与安全1.1 实验基本原则介绍实验的基本原则,如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
通过实例解释这些原则在实验中的应用。
1.2 实验安全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介绍实验室中的常见安全标志和急救措施。
讨论如何预防实验中的安全事故发生。
第二章:实验设计与方法2.1 实验设计解释实验设计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练习设计实验。
2.2 实验方法介绍常用的实验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体验不同实验方法的应用。
第三章:实验操作与技巧3.1 实验操作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如实验准备、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等。
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熟悉实验操作流程。
3.2 实验技巧介绍实验中常用的技巧,如精确测量、数据处理等。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实验。
第四章:实验数据分析4.1 数据收集讲解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和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
4.2 数据分析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如图表绘制、数据分析等。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5.1 实验报告基本结构介绍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如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等。
讲解实验报告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
第六章:探究实验与验证实验6.1 探究实验介绍探究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探究实验。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练习进行探究实验。
6.2 验证实验解释验证实验的概念和作用。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验证实验。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练习进行验证实验。
第七章:实验仪器与设备7.1 常见实验仪器介绍实验室中常见的实验仪器,如显微镜、天平、温度计等。
讲解每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熟悉这些仪器。
7.2 实验设备与器材介绍实验室中的常见设备和器材,如加热器、试管、烧杯等。
讲解每种设备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一、实验主题:探究光的传播1. 实验目的:(1)了解光的传播特点;(2)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实验材料:激光笔、白纸、木板、直尺、铅笔。
3. 实验步骤:(1)让学生站在教室的一角,用激光笔向对面的墙壁射出一束光;(2)观察光在墙壁上的传播路径,记录光点的位置;(3)改变激光笔的位置,重复步骤2,观察光点位置的变化;(4)讨论光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4.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并观察到了光的传播路径。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特点。
二、实验主题:探究声音的产生1. 实验目的:(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2)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实验材料:气球、直尺、桌子、铅笔。
3. 实验步骤:(1)将气球放在桌子上,用铅笔扎一个小孔;(2)用直尺敲击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和声音;(3)改变敲击气球的力度,重复步骤2,观察声音的变化;(4)讨论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4.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响度与振动的幅度有关。
我们也知道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三、实验主题:探究浮力1. 实验目的:(1)了解浮力的概念;(2)掌握阿基米德原理;(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实验材料:塑料球、水、量筒、直尺、铅笔。
3. 实验步骤:(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面高度;(2)将塑料球放入量筒中,观察并记录水面上升的高度;(3)改变塑料球的位置,重复步骤2,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4)讨论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4.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并且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
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第一章:物质的变化1.1 学习目标: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探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观察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1.2 教学内容:物质的三态变化概念及特点物质的溶解原理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1.3 实验活动: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实验溶解实验(如盐溶解在水中)热胀冷缩实验(如热水胀破气球)第二章:力的作用2.1 学习目标:理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学习力的计量单位及测量方法探究力的作用相互性2.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力的计量单位(牛顿)及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力的相互作用原理2.3 实验活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实验拉力作用效果实验(拉动物体使其形变)力的相互作用实验(两人相互推拉)第三章:光的传播与反射3.1 学习目标: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及速度学习光的反射原理及反射定律探究光的折射现象3.2 教学内容: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折射、反射)光速及传播介质的影响光的反射定律及反射现象3.3 实验活动:光的传播实验(激光笔照射)光的反射实验(镜面反射、漫反射)光的折射实验(通过不同介质传播)第四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1 学习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及特点学习声音的传播方式及影响传播的因素探究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关系4.2 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原理(振动、介质)声音的传播方式及速度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4.3 实验活动:声音的产生实验(物体的振动)声音的传播实验(通过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特性实验(音调、响度、音色的变化)第五章:地球与宇宙5.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及运动学习宇宙的组成及天体运动规律探究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5.2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结构及运动(自转、公转)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星系)天体运动规律(开普勒定律)5.3 实验活动:地球自转实验(地球仪的使用)天体运动模型制作(如简易行星模型)观察星空并进行星座辨认第六章: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6.1 学习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学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6.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6.3 实验活动:生态系统模型制作(如简易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调查(校园或周边环境)观察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如植物对光照的响应)第七章:遗传与变异7.1 学习目标: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及原理学习遗传规律及基因的作用探究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7.2 教学内容:遗传与变异的定义、原理遗传规律(孟德尔定律)基因的概念及作用7.3 实验活动:遗传实验(如植物杂交实验)变异实验(如人工诱导变异)观察基因表现(如荧光标记基因)第八章:人体的生理与健康8.1 学习目标:了解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学习人体生理过程及健康生活方式探究人体生理现象及其调节机制8.2 教学内容:人体的主要器官(如心脏、肺、消化系统)人体的生理过程(如呼吸、循环、消化)健康生活方式及生理疾病的预防8.3 实验活动:人体的生理实验(如测量脉搏、呼吸频率)健康生活方式实践(如合理饮食、运动)人体模型制作(如心脏模型)第九章: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9.1 学习目标:了解新能源的概念及其特点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探究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9.2 教学内容:新能源的种类(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原则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9.3 实验活动:新能源模型制作(如太阳能电池板)可持续发展调查(如校园节能措施)观察新能源利用效果(如风力发电)第十章:科学探究方法10.1 学习目标: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方法学习科学探究技能(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探究科学问题及解决问题10.2 教学内容: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科学探究技能的运用(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10.3 实验活动:科学探究实践(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解决一个问题)实验技能训练(如实验操作规范、数据处理)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活动的设计: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实验活动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一、第一章:认识光学仪器1. 目标: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常用的光学仪器,如显微镜、望远镜等,并学会正确使用。
2. 教学内容:a. 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及作用。
b. 示范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c.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样本和远处的景物。
二、第二章:光的传播与反射1. 目标: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内容:a. 介绍光的传播方式,如直线传播、折射等。
b. 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包括反射定律。
c. 分析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如镜子、玻璃等。
三、第三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并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
2. 教学内容:a. 讲解声音的产生,如振动、共鸣等。
b. 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如空气传播、固体传播等。
c.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音色等。
四、第四章:电磁现象1. 目标:让学生了解电磁现象,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内容:a. 讲解电流的形成和电磁感应原理。
b. 介绍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c. 分析生活中的电磁现象,如电铃、电磁炉等。
五、第五章:简单机械1. 目标:让学生了解并认识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等,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 教学内容:a. 介绍杠杆的分类和原理。
b. 讲解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c. 学生动手操作,制作简易机械,如杠杆平衡器、滑轮组等。
六、第六章:水的性质与实验1. 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探究水的各种特性。
2. 教学内容:a. 介绍水的物理性质,如透明度、密度、比热容等。
b. 讲解水的化学性质,如水的电解、酸碱度等。
c. 学生动手实验,如水的沸腾、浮力实验、水的过滤等。
七、第七章:大气压强与实验1. 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并通过实验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2. 教学内容:a. 讲解大气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杠杆的作用【实验目的】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二、通过分组实验研究杠杆的秘密1、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2、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还有其他方法吗?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5、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三、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四、全课小结并整理实验用品实验二:轮轴的作用【实验目的】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
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分组实验开展对轮轴作用的研究1、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2、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四、实验总结并整理实验用品。
实验三:滑轮的作用【实验目的】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二、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动滑轮作用实验研究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
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1、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
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
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四、实验结论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实验四:斜面的作用【实验目的】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
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1、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
(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2、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实验总结。
实验五:抵抗弯曲【实验目的】●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一、质疑与猜想导入新课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
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
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
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
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实验验证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
那厚的纸呢?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3)表格设计:表1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
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实验六:形状与弯曲【实验目的】●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
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二、瓦楞纸的研究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
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2、实验一: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3、小黑板出示问题:(1)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2)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四、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