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内经》外的方剂学成就
方剂题库
绪论一、填空题1、方剂学是研究和、、及其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之后,遵循,选择合适的,明确,酌定、而成的药物配伍组合。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选择题A型题1、我国古代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是A.《普济方》B.《外台秘方》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千金要方》E.《千金翼方》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是A.《太平圣惠方》B.《圣济总录》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千金要方》E.《伤寒杂病论》3、初步奠定方剂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小品方》D.《伤寒明理论》E.《医方考》4、具有简、便、廉、效特点的方书为A.《小品方》B.《五十二病方》C.《刘涓子鬼遗方》D.《肘后备急方》E.《医方考》5、《医方集解》的作者为A.张秉成B.孙思邈C.吴崑D.吴仪洛E.汪昂二、填空题1、现存历史上最早的方书是,最早的外科方书是。
2、东汉著《伤寒杂病论》,全书收载方剂共。
3、《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
4、《景岳全书》的作者是。
5、金元时期,著《》,开方论之先河。
三、改错题1、《千金翼方》的作者是孙思邈。
2、《外台秘要》是唐代的方书。
3、《五十二病方》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4、《黄帝内经》中的方剂被称为“经方”。
四、问答题1.《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和发展的直接贡献反映在哪些方面?第二章方剂与治法一、选择题A型题1、归纳总结出“八法”的医家是A.吴鞠通B.程钟龄C.吴崑D.吴仪洛E.汪昂2、下列何法不属于“八法”的内容A.汗法B.吐法C.和法D.消法E.固法3、下列哪项提法不是由《黄帝内经》提出的A.其在皮者,汗而发之B.其高者,因而越之C.其下者,引而竭之D.中满者,泻之于内E.在卫汗之可也4、下列称为和法的内容哪项不属于治法讨论范围()A.和解少阳B.调和肝脾C.分消上下D.调和肠胃E.峻剂小量分服二、填空题1、吐法对于、、等类人应当慎用。
2、下法包括、、、、等法。
方剂学重点(全)
方剂学——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 病,药物247 种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 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 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 首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方剂学发展简史
五、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3.专科方书问世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妇人良方大全》(陈自明)
4.方论专着产生
《伤寒明理论》(成无已) --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专着
方剂学发展简史
六、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
《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
《医方考》
《医方集解》 《删补名医方论》
方剂学发展简史
六、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
(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发 展简史
六、明清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时期
五、宋(金)元时期
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掌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明理论》、《小儿药证直诀》 概说
一、先秦时期 七、近现代时期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发 展简史
六、明清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时期
五、宋(金)元时期
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掌握:《普济方》 概说 《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六、明清时期方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荣、由博返约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
(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六、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总习题集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大纲要求1.掌握中医学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内涵。
2.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
4.熟悉辨证论治相关概念的含义。
5.熟悉《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6.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及发展概况。
7.了解中医学基本特点的主要内容。
各类习题一、选择题(一)A1型题1.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整体观念E.辨证论治2.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E.辨证论治3.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A.治病求本B.辨证论治C.辨证求因D.四诊八纲E.以上都不是4.下列哪一论著的作者是秦越人()A.《伤寒论》B.《金匮要略》C.《中藏经》D.《难经》E.《针灸甲乙经》5.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千金要方》D.《中藏经》E.《诸病源候论》6.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难经》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中藏经》7.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医著是()A.《针灸甲乙经》B.《伤寒杂病论》C.《小儿药证直诀》 D.《黄帝内经》E.《难经》8.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A.《伤寒论》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难经》E.《脾胃论》9.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A.张介宾B.华佗C.钱乙D.陈无择E.张机10.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诸病源候论》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11.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致病说”的医家是() A.王清任B.华佗C.张介宾D.陈无择E.巢元方12.将诊脉方法加以推广的医家是()A.巢元方B.陈无择C.张机D.王清任E.王叔和13.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张从正C.王清任D.叶桂E.刘完素14.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刘完素C.叶桂D.吴塘 E.薛生白15.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是()A.李中梓B.李杲C.陈无择D.叶桂 E.刘完素16.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医家是()A.王清任B.吴有性C.李杲D.张从正E.朱震亨17.重视命门学说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李杲C.张介宾D.张机 E.吴瑭18.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医家是()A.吴瑭 B.薛生白C.王孟英D.吴有性E.叶桂19.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 A.朱震亨B.吴瑭C.吴有性D.刘完素E.薛生白20.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1.最早的药物加工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2.最早由国家政府颁行药典的时代是()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E.清朝23.首倡药物“归经”理论的医家是()A.张机B.孙思邈C.刘完素D.张元素E.李时诊24.在国内外药学界影响最深远、成就最大的药学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5.《本草拾遗》的作者是()A.张机B.李时珍C.陈藏器D.李中梓E.赵学敏26.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著的大型方书是()A.《千金要方》B.《千金翼方》C.《外台秘要》D.《太平圣惠方》E.《普剂方》27.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处方规范著作是()A.《太平圣惠方》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普剂方》D.《千金要方》E.《医方集解》28.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的作者是()A.张机B.华佗C.皇甫谧D.王叔和E.陶弘景29.以“火热立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钱乙30.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并主张用药以攻邪为主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钱乙3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治疗用药以补脾胃为主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陈无择32.首倡相火理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陈无择33.集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难经》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34.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A.五脏B.六腑C.奇恒之府D.形体官窍E.经络35.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A.整体观念B.恒动观念C.同病异治D.异病同治E.辨证论治(二)B1型题:A.汉代B.晋魏时期C.唐代D.宋代E.明清时期1.现存最早的药典是由哪一朝代颁行的()2.药物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最早提出的时代是() A.《新修本草》B.《本草拾遗》C.《食疗本草》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E.《海药本草》3.开创世界药物著作图文对照方法先例的是()4.唐慎微所著的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本草纲目拾遗》 D.《本草图经》E.《新修本草》5.清代医家赵学敏所撰的著作是()6.由宋代政府组织编撰的是()A.《本草图经》B.《海药本草》C.《食疗本草》D.《千金要方》E.《针灸大成》7.唐代孟诜所著的是()8.李珣所撰的第一部泊来药物专著是()A.《医林改错》B.《医方集解》C.《成方切用》D.《温病条辨》E.《普剂方》9.清代汪昂所著的方书是()10.王清任对瘀血理论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代表作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食疗本草》 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11.第一部食用药物专著是()12.最早运用自然分类法对所载药物进行分类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 D.《中藏经》E.《千金要方》13.最早提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论著是()14.被尊为“方书之祖”的著作是()A.张机B.秦越人C.皇甫谧D.孙思邈E.王惟一15.《千金要方》被称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其作者是()16.率先铸造铜人模型的是()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B.“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D.“旦慧、昼夜、夕加、夜甚”E.“日西则阳气已虚,气门乃闭”17.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表现为()18.昼夜晨昏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多为()(三)X题型1.确立中医学术体系的论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E.《神农本草经》2.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家”的是()A.刘完素B.张元素C.钱乙D.李杲E.张从正3.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形成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有() 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D.赵献可E.吴瑭4.力倡命门学说,为温补学派的创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是() 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D.赵献可E.王清任5.下列属于《中医学基础》主要内容的是()A.整体观念B.哲学基础C.诊法辨证D.病因学说E.病机学说6.对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影响最大的古代哲学思想有()A.整体观念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辨证论治E.精气学说7.“证”从哪几方面揭示了病理变化的本质()A.疾病的原因B.病变的部位C.疾病的性质D.邪正关系E.疾病的传变8.中医学有诸多的特征,但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特点是()A.恒动观念B.辩证观念C.整体观念D.思辨观念E.辨证论治9.下列哪些观点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思想()A.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而构成有机整体;B.中医学是以“有诸内必形诸外”为理论依据进行察病的;C.中医学诊治用药强调结合机体内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D.中医养生原则之一是强调顺应自然;E.中医学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医学方剂学发展简史与主要内容
❖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 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 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 2、适应病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 消法与下法在适应病证方面的区别。
❖ 3、常用分类: ❖ 4、使用注意:
(1)治宜缓图,难以速效。 (2)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 1、定义: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 证候的一类治法。
❖ 2、适应病证:
(1)虚证。 (2)正虚感邪。
❖ 3、分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 遣药组方阶段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环节:
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 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 4、使用注意:
(1)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 (2)“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 1、定义: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 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的一类治法。
❖ 2、适应病证: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 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 痈肿。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 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 3、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 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情之属性。 (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 1、定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 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 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2)“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中医典籍
1、《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未有的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2、《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3、《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
全书分为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种。
4、《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难经》又名《皇帝八十一难经》,是对《黄帝内经》中81个疑难问题的解答,相传作者为秦越人(扁鹊)。
魏晋隋唐时期:6、《脉经》晋代王叔和,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提倡“寸口诊脉法”,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基础。
7、《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8、《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
9、《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是我国最早的方剂学专著,又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金元时期:1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医局著,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为方剂学专著。
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提出“三因学说”,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
12、《素问原机原病式》金元刘完素,发展了亢害承制理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
13、《宣明论方》又名《皇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精要宣明论》金元刘完素,中医方剂著作。
14、《儒门事亲》金元张从正,秉承张氏“为儒者能明事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
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提倡攻下三法治疗诸病。
15、《脾胃论》元李杲(字东恒),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
明清时期:16、《温疫论》明代吴又可,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
方剂学发展史概况
方剂学发展史概况方剂学发展史概况1、先秦时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
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
2、两汉时期(1)《黄帝内经》:①在治则和治法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其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
②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
”(2)张仲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完成了当代最高水平的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
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得以广为流传。
传世的《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5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23个方剂。
《伤寒杂病论》历来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3、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备急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
《肘后救卒方》系从《金匮药方》100卷中摘录3卷而成。
该书共收单方510首、复方494首。
用青蒿一握取汁服,以治疟疾,为现代青蒿素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后世葱豉汤、黄连解毒汤等,实为此书首见。
所以,简、便、廉、效是《肘后备急方》的显著特点。
(2)《刘涓子鬼遗方》原为晋人刘涓子初辑,后经南齐龚庆宣整理而成,主要收录和论述金疮、痈疽、疥癣、汤火伤等外科方剂,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的用药成就,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4、隋唐时期(1)《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力作。
《千金要方》共30卷,132门,载方5300余首。
《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200余首。
(2)《外台秘要》作者王焘,唐代又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
全书计40卷,1104门,收方6800余首。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发展简史先秦、两汉时期《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方书书中记载的比较完整的189首方中,单味药方达110首,显示了方剂的组成由单味药到数味药配合的历史过程。
西汉中期《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有汤、丸、散、丹、膏、酒,其对治则与治法的总结,对方剂分类方法及组方结构等理论的阐述,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东汉《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载方314首,被尊为“方书之祖”,该书创造性的融合理、法、方、药于一体,且剂型丰富,煎服有法,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临床基础。
晋唐时期东晋《肘后备急方》葛洪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其中的要方法“皆已试而后录之”,用药力求“单行径易,约而有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药”,“简、便、廉、效”是该书的显著特点。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载方7900余首,涉及内、外、妇、儿科,专辑“食治”。
《外台秘要》载方6800余首,整理并保存了大批唐代及以前的医方,如《小品方》、《刘涓子鬼遗方》、《深师方》、《崔氏方》、《集验方》,清人徐大椿称“纂集自汉以来诸方,荟萃成书,而历代之方于焉大备……唐以前方赖此以存,其功亦不可泯。
”宋元时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政府组织编撰,前者载方16834首,后者近2万,许叔微《普济本事方》、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严用和《济生方》、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由北宋政府官办药局将所藏医方经校订编纂而成,是成方制剂的生产规范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分析了《伤寒论》,开后世方论之先河。
金元时期刘完素“寒凉派”《黄帝素问宣明方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张从正“攻下派”《儒门事亲》汗、吐、下病由邪生,邪去而正安李杲“补土派”《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朱震亨“滋阴派”《丹溪心法》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明清时期方书卷帙浩繁,方剂数目巨大,在医方义理、方剂分类、治法等方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方剂学发展简史》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家开始对方剂的 组成、配伍、功效等进行深入研究, 逐渐形成了方剂学的概念。
古代方剂的起源与演变
早期方剂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中有一些简单的药方,如“鬯草”等,这些被认为是 早期的方剂。
方剂的演变
随着医学的进步,方剂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方剂体 系,如经方、时方等。
国际化发展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方剂学也在逐渐走向世界。许多中药方剂被引入到国外,并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为中药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与药学的融合
方剂学与药学密切相关,涉及到 药物的配伍、剂量、炮制等方面 的知识。药学的发展对方剂学的 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中医基础理论的
唐宋时期的方剂学
总结词:发展成熟
详细描述: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医学的进步,方剂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唐代的《千金 方》、《外台秘要》以及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方剂学理剂学
总结词
深化与创新
详细描述
明清时期,方剂学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明代李时中的《本草 纲目》对方剂学的药物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对方剂学的
分类方法
01
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按功效、病证、治
法等。
命名原则
02
方剂的命名一般遵循简明扼要、寓意深刻的原则,能够反映方
剂的主要功效或特点。
常用方剂
03
常用方剂包括六味地黄丸、逍遥散、小柴胡汤等,这些方剂在
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方剂学的研究与应用
04
方剂学的研究方法
《方剂学》总论
• 佐药: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十枣汤中的大枣)。
•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芍药汤中的肉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初起, 以芩连黄寒清热燥湿止痢,加肉桂防止冰伏湿 遏),
方剂学
<绪言>
• 方剂(处方) 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 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 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 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 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 方剂学的任务:1,分析运用
•
2,临证组方
• 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
•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1,理解
《济生方》《苏沈良方》
• 金元四大家的方剂学代表作。
六,明清时期
• 《普济方》61739首方, • 是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 《证治准绳》 •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 《本草纲目》单方11000首 • 《医方集解》 • 《成方切用》 • 《古今名医方论》
• 七,近现代时期 • 《中医方剂大辞典》96592首
•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 特性,故适用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 用。
• 6,丹剂 • 7,茶剂 • 8,露剂 • 9,锭剂 • 10,条剂 • 11,线剂 • 12,栓剂
• 13,冲剂 • 14,片剂 • 15,糖浆剂 • 16,口服液 • 17,注射液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 1,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 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 空腹服,安神剂宜临睡服。
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学完整整理方剂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记载了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标志着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形成并奠基。
《黄帝内经》提出了七方说和制方理论,明确了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伤寒杂病论》是方书之祖,辨证论治,配伍严密,药变方殊,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XXX出现。
《千金方》和《外台秘要》都是收录了大量的方剂,按科、病分类方剂,专辑“食治”卷,首列妇儿,保存许多散失方。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得到全面发展。
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
同时,专科方书和方论专着也相继产生。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普济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载方首。
同时,方论专着层出不穷,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例如《医林改错》和《温病条辨》等。
方剂分类已经具备了模型。
功效分类方剂可以在《医方集解》中找到,而治法分类方剂则在《景岳全书》(XXX)和《医学心悟》(XXX)中有所涉及。
在近现代时期,对中医方剂进行了整理,并进行了现代化研究。
这包括大量古代方书的校刊出版、方剂工具书的涌现(其中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以及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和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是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而具体治法则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法。
证是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或给疾病机体一定阶段机体状态的概括,包含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恶双方力量的对比,是疾病本质的具体表现。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景岳全书》
明代,张介宾。 创“八阵”分类方法。 新方八阵、古方八阵。
《医方集解》
清,汪昂。
创综合分类法。
《成方切用》
清,吴仪洛。
《温病条辨》
清代,吴鞠通
创众多有名温病方剂
《删补名医方论》
清代 吴谦
《医林改错》
清,王清任 对活血化瘀法及方剂贡献较大
返回目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民国 张锡纯
(三)临床著作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宣明论方》防风通圣散、双解散
张从正:《儒门事亲》
李东垣: 《脾胃论》 补中益气汤 朱丹溪:《局方发挥》大补阴丸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导赤散、泻白散等。
(四)方剂理论 《伤寒明理论》
金人,成无己。 意义:开方论之先河。
六、明清时期
1.《普济方》
6.《成方切用》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重要的方剂学著作
一、先秦时期 1、《万物》 2、《五十二病方》
奠定了方剂学的基本理论。 记载了13张方剂。
东汉,张仲景。 二、两汉时期 方书之祖 经方 323方 1.《黄帝内经》 奠定了方剂学基本内容
2.《伤寒杂病论》
简便验廉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备急方》东晋 葛洪。 2、《小品方》
陈延之
3、《刘涓子鬼遗方》
唐,王焘
唐,孙思邈
《千金要方》共30卷,载方5300余首
《千金翼方》共30卷,载方2200余首 共记载方剂7500余首 四、隋唐时期 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收方6800余首
1、《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外台秘要》
五、宋元时期 (官修方书)
1、《太平圣惠方》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内经后承前启后的著作
内经后承前启后的著作《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但其后的许多著作也在继承和发展《内经》思想的基础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著作在内经后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使得中医理论得以广泛传播和应用。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著作:1.《难经》《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约成书于汉代。
它以问答的形式,对《内经》中的一些深奥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阐述,对于后世的中医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晋代著名医家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该书在继承《内经》的针灸理论基础上,对针灸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为后世的针灸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脉经》《脉经》是晋代王叔和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该书在继承《内经》的脉学理论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脉象的诊法、脉象与证候的相应关系等方面,对于后世的诊断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华佗遗书》《华佗遗书》是汉代名医华佗的著作,主要包括《华佗外科》、《华佗针灸学》等部分。
该书在继承《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对中医外科、针灸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为后世的中医外科学、针灸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5.《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综合性医书,也是继《内经》之后的重要医学典籍之一。
这两部著作在继承和发展《内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当时的临床经验,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成果和经验,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中编撰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药物学专著,也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在继承和发展古代本草学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和总结了当时的本草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经验,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对后世的中药学、植物学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清代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全书,也是继《内经》之后的重要医学典籍之一。
先秦《内经》外的方剂学成就
先秦《内经》外的方剂学成就
朱建平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01(008)007
【摘要】@@ 我国先秦时期中医方剂学成就主要反映在马王堆出土医书与<内经>之中.<内经>的方剂学成就因另有文章论述,故本文主要讨论马王堆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及先秦诸子文献有关中医治法,处方用药,以及方
剂组方原则、制剂、临床运用等方剂学内容,以揭示这一时期方剂学萌芽和初步形
成的史实.这对医学史研究、当今方剂学研究都有积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朱建平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秦汉时期方剂学理论发展成就 [J], 年莉;于铁城
2.《内经》的方剂学理论成就 [J], 高长玉;李冀
3.秦汉时期方剂学发展特征与成就 [J], 年莉
4.晋唐时期方剂学发展成就与特征 [J], 年莉
5.创新推动发展,信念成就事业——方剂学科50年的发展与成就 [J],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重点学科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方剂学发展简史
总论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过2000多年的辛勤努力,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大致经历了萌芽、酝酿、形成、发展等四个历史时期。
寻察方剂学发展变化的轨迹,熟悉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方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对于学好方剂学是十分重要的。
兹以历史发展的前后为序,略述方剂学发展的简史。
一、萌芽时期(原始社会~周代)方剂的历史源远流长。
远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我们的祖先靠采集草木果实,捕猎禽兽充作饮食,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
相反,有时也正因为这些缘故,原有的病痛却得到好转或痊愈。
因而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辩别和选择。
为了同疾病作斗争,经无数次的反复体验,集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口耳相传,进而发展到有意识地进行食用,才初步懂得了简单的药物知识。
“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饶高下。
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使民知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的记述,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至夏代,农业、手工业已有显著发展,从出土文物中发现夏代的陶釜、陶罐等烹调器具已较精致,商代铜制的饮食器皿更为精巧,这就为修治和煎煮药物提供了条件。
据文献记载,商代的伊尹创制了汤药。
正如晋初皇甫谧《甲乙经·序》载曰:“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汤药的创制是民间用药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是商代完成的用药经验的一项重大总结。
汤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它标志了方剂的诞生。
方剂产生的上限年代已无法确定,但据《周礼》中关于“和药”“和齐”的记载,周代已经通行将药物配合成方剂,煎成汤液用于治病。
但当时也只是初步的,没有理法指导,只是对症治疗,作为方剂学这门学科来讲,也只不过是萌芽状态而已。
二、蕴酿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明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医与巫初步分业,加之春秋未叶文化学术发达,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使医学具备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方剂亦随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创制了方剂理论和一定数量的方剂与剂型。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形成的贡献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形成的贡献《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中在理论基础方面,主要是它的一个贡献,起到了方剂学理论的奠基工作:1. 我们现在统帅治法的是治则,治疗原则,不管是扶正祛邪或者平调阴阳,调和气血津液,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等等适合于一切病症所需要的一种指导思想,那这个治则基本上都是《黄帝内经》里面建立的。
2. 《黄帝内经》归纳了非常多的治法,不论后世总结的哪类治法,如程钟龄归纳的“八法”,或者张景岳归纳的治法“新方八阵”,“古方八阵”里面体现的治法,或者“十剂”里面的一些治法,几乎在《内经》里都已经提到了,都总结了。
3. 《黄帝内经》的十三方过去认为也是属于经方范围的。
认为是最早的方剂。
十三方里从剂型、服法以及到它临床使用针对的主治和后世医学运用的意义上看来,都有一定的基础,一定的价值。
虽然方量不多反映出这个时候的用方从剂型、服法上,比《五十二病方》时期是有进步的。
都是经方范围的。
4. 在方剂配伍的基本结构方面,《内经》开始提出“君臣佐使”的理论。
提出以“君臣佐使” 作为组织方剂基本结构的要求。
《黄帝内经》为整个中医理论奠基,此处仅分析对方剂学的联系与贡献。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1. 在《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奠定理论基础的同时,汉代《伤寒杂病论》也在医学内部以及外在环境相互的促进下产生了。
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当时的《内经》的很多思想有关。
中医藏象学说完全形成也是在西汉后期,阴阳五行学说用到医学上完全成熟也是西汉。
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全球性的那场流行病,在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经验基础上产生了《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自己承认“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学习了《灵》、《素》。
在这个前提下,才产生了《伤寒杂病论》。
那《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那更加直接了,首先它建立了治法,辨证。
证候的本质是病机,针对病机,产生治法,治法指导下组织方剂。
他说“融理法方药为一体”。
就是指治法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和理论、药物结合,形成理法方药体系,这是一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7月第8卷第7期先秦《内经》外的方剂学成就△朱建平(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我国先秦时期中医方剂学成就主要反映在马王堆出土医书与《内经》之中,《内经》的方剂学成就因另有文章论述,故本文主要讨论屿工堆出土医甘《五1二病方》、《养生方》、《杂,力亨》及先秦诸子文献有关中医治法,处方用药,以及方剂组方原则、制剂、临床运用等方剂学内容,以揭示这一时期方剂学萌芽和初步形成的史实。
这对医学史研究、当今方荆学研究部有积极的意义。
1方剂的出现医药起源可以上溯到人类出现2初,而照早记载则为传说时代的“神农尝百草”。
《淮南子》…说:“古者……时多跌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尝亓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辟就。
当此之时。
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一论述一直作为药物学起源的最早文献而被J、为征引.如果把单味药看作单方,那么这也是最早记载医方起源的文献:所以,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1指出:“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丰医病,《绎方》、《本草》、《素问》之书咸…焉:”末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嘉祜补注总叙”办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LJ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说明神农时期已出现医方.至少单方已鲐出现了。
医药之术,性命攸关。
先秦文化阶层对此也十分重视。
据载,春秋时文人便搜集验方,以备不时之用。
如《孔丛子》”】记载:“宰我使于齐而反见夫子,日:粱丘据遇虺毒三句而后摩.朝齐君,会大夫众宾而庆焉。
弟子与在宾列,大夫众宾并复献攻疗之与。
”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意识地收集验方,并以“献方”的形式进行传播,但尚不能说明当时所集的验方中是否已经有了复方。
由多味药组成的复方最早是何时出现的El前尚难确定。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战国名医扁鹊治虢太子暴厥证“以八减之齐和煮之”,此处“和煮之”当是复方无疑。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士的《于『_十二病方》被认为是虽古的医方书,要早于战国时期成书的《内经》。
《h十二痫方》载方283菖,其中有43首是2味药以上组成的复方。
另外,与《五斗一病方》同时出上的同时代的医方帛书还有《养生方》、《杂疗方》等,亦载有复方30多首。
可惜还没有方名。
2方剂的分类与数量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N口:G1999054400)《h十一二病方》is]采用疾病分类的方法,将所载方剂分列于52种病之卜。
每一种病所列方剂数量小等.如“诸方”载方17苗,而“婴儿索痔”则载方l首。
这种以病类方的分类法,因其方便临床医生乃至病家按病索方的特点,而为后世如晋《备急删后方》、唐《千金方》、《外台秘要》、宋《和剂局方》、明《普济方》等所沿用。
这一时期医方的数量,目前尚难作出精确的统计.如果从传世和出上文献看,马王堆出土医方载医方400余首.邪么至少有400多首。
但实际的数量还会多得多。
象前面所述齐国“献与”之举在当时可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那么每一次显贵患病,就会有这样的“献与”活动,病家还可能会将献来之方“结集”成验方集。
如此一来,方剂的数量将是相当可观的。
从编撰风格和特点来看,《五十二病方》象《内经》一样是一韶非一时一人之作的验方集。
而且《五十’二病方》以病类方,与当时为某病“献方”,后结集成册订着致性.两者可以互为印证。
3方剂的治法先秦时期.中医冶疗“八法”虽然还投有明确提出,不过其主要内容则可散见于有关医书。
《五十二病方》载有汗、温、清、消、补五法。
关十汁法,治痉,一方用炒盐温熨,使“汗出”:另一方用薤、醇洒煎服,“温衣”使“汗出”。
关于温法,治疽用姜、桂、椒,以方测证,当属寒性阴疽,用温法。
关于清法,治“困疽始发,德慷以热”用戴糁(黄芪)、黄芩、白蔹清热解毒。
关于消法.用蒲席炭l卜血化瘀“令伤者毋痛.毋出血”;用蒺孳、白蒿破血解毒疗蝎螫伤:用冬葵子利尿治癃:蜗卞、薤白行气利尿:芎防乌桂消痔凡:狗胆消癍:藜乌矾茹芫治疥。
关于补法,用青梁米补脾胃、养肾气;用鹿肉、野猪肉补益脏腑;胶米补虚。
此外,还有两法合用,如治伤痒,汗温兼用;如冬葵子白胶、冬葵子枣蜜治癃,消补同施:如黑菽牛}=蛎毒堇治癃病,清消同用:如蔹芪芍梓姜椒萸七物治疽方,温消联用等。
4方剂的配伍经初步查阅分析《矗十二病方》等早期医方书,不难发现当时医生已能较好地组织复方。
如《五十一二病方》记载治疗疽病的两张处方,一方由白颤、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酒8味药物组成;另一方是在前方基础I加目草而成,可见其处方基本固定。
反映出较高的组方配伍水平。
同时,在万方数据2001年7月第8卷第7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9-前方的使用上,还说明小同疽病须调整处方中某味药物的用6制剂与临床应用量,“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苠,肾疽侣芍药”,这充分反映了马王堆医方书所载方剂的制剂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中医早期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思想。
汤、涌、醋、丸、末、膏、油膏、饼、睦、药浆、洗、丹、早期的中医复方配伍方法很口J能得益r饮食的烹调方洒浆、药糊、肉脯、药布、阴道栓剂等17种之多。
法=殷商时期我国的饮食烹调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商初马王堆出土占医书《无十二病方》、《养牛方》.《杂疗的伊尹精于烹调,曾以烹饪之味来比喻治国之道。
《R氏春方》所载方剂临床应用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眼、伤秋》“记载:“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之材.九沸九变,火科的疾病,此外还有食疗方、养生方等。
其L}J以外科、内科为之纪,时疾时徐;火脾去臊除嬗,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治病方以及养生方为主。
《五t二病方》治疗范围达52种疾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故久而不弊,熟而小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臌。
”饮食有五味,不同味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就会有各种不同的烹调效果。
不同季节,人体对五味的需要也不相同,需因时制宜,如《周礼》171指出:“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五味于人体五脏也各有所主,如春秋时期《管子》说:“五味者何?酸主脾.威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
”不同味的食物配伍目的是补不足而泻有余,如《春秋左传》[81昭公二十年云:“齐之以味,济其不及,溲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前面所述的食物烹饪和五味配合理论,对中医药物五昧的配合和复方组成当有直接启迪和借鉴的作用。
周代对药物之味与人体组织、功能物质的作用和联系已有原则性的论述。
如《周礼》[gJ指}}j:“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眩.以苦养气,以d养肉.以滑养窍。
”药物配合调剂成方,耍遵守一定的规程。
如《蒯礼》[I”东汉郑玄注:“其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
”由于“药食问源”.当时人们已可能将对食物的认识直接引申于药物,诸如食之五昧应用于药之五味,食之五昧的配合应用于药之无味的配合,食与人体脏腑作用的关系引申于药与人体脏腑作用关系等等。
所以,前人有不少论述.认为伊尹不仅精通食物烹调,而且还著有《汤液经》,为巾医汤液之祖,如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最先提出:“伊尹以亚圣之片,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浚文献不^条线索,即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与伊尹《汤液经》有渊源戈系,如果伊尹《汤液经》确有其书,那么应该是一部医方书。
5复方组方理论五味配伍、君臣佐使配伍是中医重要的组方原则.这在《内经》之外的先秦诸子文献中也有迹可寻。
春秋时期《晏子春秋》【l“论及五味之“和”(调配):“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谈刚臣威”,引用“君”、“臣”主辅的概念来说明两种味道之间的地位和配伍关系,可认为是中医方药五昧配伍、君臣佐使配伍理论的滥觞。
战国时期《庄子》“3云:“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雇也,豕零也.是时为帝者也。
”意为这四种药都足贱药,而药无贵贱,愈病则良,药病相当,便口J为_#主(帝也)。
这一论点与《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的组方理论完全敛。
病,其中3个病名缺篇目,其余绝人多数是外科疾病,包括各种外伤、动物咬伤、痈疽、溃烂、肿瘤、皮肤病及痔病等;其次为内科疾病,包括癫痫、痉病、疟病、饮食病、疝病、癃病、淋病及寄生虫病等;再次为儿科疾病.包括小儿癫痫、瘿疯。
另有眼科病1种(痛)、妇科病1种(婴儿索痉)。
《养生方》应用范围主要是防治衰老、增进体力、滋阴壮阳、房中补益、黑发方、健步方.治全身偏枯,阴痿、阴部肿胀等。
《杂疗方》所载方主要是益气补阳、壮阳壮阴、益内利中,以及治蜮虫及蛇、蜂所伤。
7对后世的影响研究者发现,《五卜二病方》所载医方中,多数来被后世医方拈转载,但还有小部分被后世方书直接记载,主要是简效单方。
如治冻疮“以兔脑涂之”,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载“兔脑治冻疮”,宋《太平圣惠方》卷68载:“治手足皲裂成疮方:……以兔脑生涂之.良。
”如此之娄还有桑汁涂治蛇伤、蛇床子治疥癣、石韦治石癃等等。
另外,有些是后世医方的原始基础方。
据马继兴《马上堆古医书考释》¨”研究.治疗诸伤用甘草、桂、姜、椒,后代医书如唐代《千金要方》卷25中的当归散、内补敞等方.在药物的组成和应用方面都有继承和发展;治疗痔病所用的川芎、防风、乌头、肉桂,成为后世治痔的常用药,如《医部全录》卷208~209所载收肠方、大瘘方等。
孙肩明撰文研究了帛方治疽方与《灵枢》药熨方、帛书豕膏方与《灵枢》豕膏方等渊源关系,认为“《五十二病方》‘151中的古医方,正是我国方剂学发展史的源头。
”这是有道理的。
综上所述,传说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如果当时人们有目的地使用单味药治疗疾病,那么这个单昧药就是后人称作为单方,这样方剂的起源就可推溯至远古。
当然这推论尚需更多的史料加以证实。
但文献记载的齐国“献方”之俗应是可靠的,所以说方剂皇迟在春秋末战国初就已出现。
战国时期以《五十二病方》为主的马工堆医方书,记载了当时方剂按疾病分类、方剂组成、制剂,煎服法、禁忌以及方剂所反映的治法、复与配伍、辨证论治等内窖,可以代表战国时期《内经》之外我周方剂学的成就和水平。
参考文献汉・刘安《淮南于》卷19见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影钞北宋本《四部丛刊初编》了部第24册上143万方数据・10・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7月第8卷第7期中风病发热证治九法李瑛东巾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中风病发热系临床难治之症,其病机复杂,病情多危重.治疗常难收牟功:笔袁现就多年来诊治本病的9种方法总结如下。
1清心化癀开窍风火痰热闭窍扰种。
症见神昏,骤然腹背灼热而四肢厥冷,面赤油垢,鼻鼾气粗.口臭牙紧.舌质红,苔黄腻或黄褐,脉弦滑有力。
治当清心化痰开窍,用清丌灵注射液静滴,或安宫牛黄丸水研鼻饲或保留灌肠。
另以清营汤加减水煎鼻饲。
2通腑泻热涤痰痰热结滞,胃腑小通,痰壅热扰,神明州塞,阳热亢盛,内蒸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