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文科)试题注意事项: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48分)1.西周时期中国人形成了亲戚观念。
父母,祖父母,叔伯、婶婶,姑姑是血缘关系中最近的亲人;外祖父母,舅舅、舅妈,姨妈是血缘关系第二重要的亲人。
材料反映( )A.宗法制影响了亲戚观念 B.西周亲戚体系较为庞大C.男尊女卑观念开始形成 D.宗族凝聚力在逐渐加强2.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枢。
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
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 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C.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 D.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3.明代中叶以后,读书人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情况比较寻常,商人在知识分子的文集中大量出现。
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对这种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知识分子与商人群体由对立走向合流 B.知识分子与商人都要“正心诚意”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 D.商人的地位超越了知识分子4.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 B.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C.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 D.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5.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
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
该发现( )A.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B.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C.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 D.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6.雅典民主制度的发生、发展取决于公民集体的状况:在公元前6世纪形成的公民集体中,与农业有关的公民占有主要地位;工商业者身份的公民则是推动公民取得反对贵族专权的主要力量。
【高中教育】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
A.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B.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注意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D.蕴含了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18。“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上述思想主张的代表是:
A。 国家通过强行摊派发展计划经济B。 凭票供应经济形式影响人们生活
C。 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存在资金缺口D。 建国初期人们比较缺乏理财意识
27 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目标。20xx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这一过程可知,中国经济转型的特点是
A。 为海上丝路的发展提供条件B。 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表明了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D。 加剧全国人地矛盾尖锐程度
9.北宋政府曾专为城市居民单独造户籍,即坊郭户籍,按财产多少分为十等,其税种也多
样,比如宅税;地税,指城市店宅地基税,以及临时摊派,这些税种都以货币形式征收。对
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坊市制度得到恢复巩固B.战争频繁影响税收政策
C.中央政府强化人口控制D.经济发展催生制度调整
10。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
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4.春秋晚期,孔子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说明A.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B.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C.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D.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25.欧阳修曾言:“佛法为我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
主张“礼义者,胜佛之本也”。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正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 佛教思想育儒家伦理抵触26.下表是关于印刷术的相关记载。
由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元朝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B.金属活字印刷至迟出现于南宋C.佛经大多采用活字印刷D.泥活字印刷术流传广泛27.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更为突出,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
这一文学特色A.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B.推动了理学官方哲学地位的确立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D.反映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的缓和28.严复不再使用陈旧的“体用”“道器”观念评判中西文化的优劣,而是对中西社会文化作了多方面的比较,特别指出中国人“好古”,西方人重“日进无疆”。
据此可知,严复的思想进步A.奠定了革命思想的根基B.借鉴了西方文明成果C.促进了中西民主的结合D.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29.1915-1918年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
这说明A.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B.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C.“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30.苏格拉底将道德和知识融合,为此他不厌其烦地提问,使被问者在追问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进行道德反思。
2020年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素质测试试卷及答案
2020年⾼⼆历史第⼆学期期末素质测试试卷及答案2020年⾼⼆历史第⼆学期期末素质测试试卷及答案选择题每题2分,共58分。
1. 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缘是政治权⼒与国家产⽣的根源,当⾄⾼⽆上的神权、政权产⽣后,⼜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缘关系并减低其作⽤,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
这说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统⼀C.⾎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D.家国⼀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2. 春秋初年,会盟的主持者、参与者多为各诸侯国国⽢。
诸侯之间的会盟不再经过周王的批准;没有周王主持或参加的盟会⼏乎连年不断。
这表明,此时A.诸侯联合助推统⼀趋势加强B.宗法分封制体系⾛向崩溃C.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完全丧失D.贵族统治新秩序亟待构建3。
战国时期,在国家⾏政管理中,各级官吏的职权范围、政绩指标等,每年都要考核评⽐。
正如苟⼦在《王霸》⼀书中所云“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与君,当则可,不为则废”。
这反映出当时A.宗室贵族权⼒受限B.官僚政治逐渐形成C.吏治建设卓有成效D.重视发展⼩农经济4. “当周代贵族从周王那⾥接受头衔或封号时,他们把这些头衔、封号刻在礼器上,向祖宗汇报。
与此相反,战国时期虽然农民的赐姓或者封号显⽰其地位杲政治秩序中、法律意义上的⼀名⾃由⼈,却被刻写在最终上交给君主的登记簿上,”这⼀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A.农民已摆脱贵族政治压迫B.分封制的社会基础扩⼤C.宗法关系已丧失政治意义D.君主权威出现专制趙势5. “翰詹⼤考”是淸代对翰林院、詹事府为主的翰林官进⾏的考核。
顺治时“翰詹⼤考”内容主要是论、表等,考察翰林官们在国家⼈政、时局等⽅⽽的见解。
被考者主要是汉⼈,考试成绩按优劣分为四等,⼀、⼆等者,晋升官职,四等者,⼀般全部惩罚。
由此可知,“翰詹⼤考”A.考试内容脱离了社会实际B.官员选拔严格C.利于保障翰林官⽂化索质D.受到汉⼈拥护6. 富民阶层是中唐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个新的社会阶层。
【人教版】新疆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含答案
【人教版】新疆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35小题,共70分)1.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且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本国制度是极为优越的,在经过各种议论后,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在英国已经广泛普及了。
从材料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A.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制度极为优越B. 鸦片战争时东学西渐进入高潮C.这种制度在明清时期继续推动中国社会进步D. 该制度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2.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进一步明确规定:关税按货价计算,每百两仅征银两五钱;1861年清政府领布《通商各口统共章程》,规定各国商人与英高享有同等关税特权。
这表明中国A. 关税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B.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C. 清政府主动开放进程加快D. 取得关税“最惠国待遇”3. 1873年6月29日,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在紫光阁觐见清同治帝,未行跪礼。
但当时社会上流传外国使臣见中国皇帝时恐惧之余足不能动、口不能言、浑身发颤,连国书都无法卒读。
这反映了中国A. 外交礼仪近代化的艰难B. 传统纲常伦理的崩坏C. “天朝上国”威仪的稳固D. 近代条约体系的确立4.1856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前,清政府与联军代表进行通州谈判,接受了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款,但在礼节问题上寸步不让,在联军代表拒绝了见皇帝时必须跪拜的要求后,清政府逐扣押39名联军代表作为人质。
这些事件A. 体现出清政府军事外交失据B. 折射出晚清近代民族意识淡薄C. 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D. 成为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借口5.1859年,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实行官员匿名投票选举,实现“权归于一”。
最新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兵团五校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历史试卷(卷面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 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D.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2.《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据此可知,汉初A.耕作方式发生改变B.休养生息成效显著C.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D.儒家仁政得以实施3.图5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
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B.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C.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D.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4.包拯在《请复御史里行》中说:“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这表明包拯A.强调科举选才标准B.重视监察官员素质C.痛斥官员贪腐行为D.注重维护朝廷法纪5. 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6.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周灭商后,将商人的至上神上帝,转换为天,周王是天的嫡长子,称天子,是诸侯的领袖。
天子可以不必再通过自己的祖先,直接祭天、向天祈祷。
这一变化反映了A.王权开始高出神权B.最高执政者权力提高C.血缘纽带渐趋松弛D.家天下格局开始动摇2.《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ì,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
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B.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C.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D.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3.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
这说明战国时期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4.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5.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汉代有十七八等级,最高者月俸350斛,每月收入为21875斤粟;最低的月俸8斛,合500斤粟。
这说明秦汉A.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B.官员对百姓剥削残酷C.官僚体制严重失衡D.贵族政治已经废止6.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人教版)最新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卷高二文科历史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
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天子、诸侯推广到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阶层。
这一变化( )A. 强化了天子权力B. 有利于加强政权稳定性C. 降低了女性地位D. 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2.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
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A. 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B. 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C. 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D. 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3.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椽属(自行招聘府内幕僚)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吏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一些名流贤士也以被辟举公府为荣,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椽属( )A. 对中央造成巨大财政负担B. 对专制主义集权形成威胁C. 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D. 利于保证政治生态的清明4.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
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
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 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 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 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5.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科举制注重出身门第B.士族阶层占据主导地位C.各阶层文化素养不同D.维护统治集团利益需6.宋神宗打算杀掉一个职位不算太高的转运使,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
”宋神宗又准备把这个转运使刺配,门下侍郎章惊认为“如此,即不若杀之”,原因是“士可杀,不可辱。
”宋神宗于是感叹:“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这一故事从本质上说明了当时( )A. 皇帝成为虚位君主B. 中央内部矛盾尖锐C. 士人地位空前提高D. 官僚政治较为成熟7.满清崛起与白山黑水之际,实行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军国大事由八旗旗主及满族王公共同讨论决定。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1)
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卷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
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
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2.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这表明()A.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民B.面对统治危机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C.沙皇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潮流D.沙皇要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3.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著名的史墙盘有铭文曰:“宪圣成王,左右绶刚鲧,用肇彻周邦,渊哲康王,勔尹亿疆。
”与铭文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别子为祖,继别为宗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封建亲戚,以藩屏周D.祖宗圣人,百世不迁4.一个西方史学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是有罪的。
”这种观点()A.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有罪B.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发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C.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责任在谁D.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5.俄日两国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D.缺乏民主传统6.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执政官统统隶属于它,对它负责。
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
部编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史记·殷本纪》载:(商代)“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这表明当时 A .王位世袭制不复存在 B .宗法制尚未完全确立 C .分封制造成国家分裂 D .郡县制已经开始推行 2.“士字原初指执干(盾)、戈、佩弓矢的武士,其后渐渐变成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
…”与“士”字原初含义一致的是 A .进士 B .“士、农、工、商” C .士大夫 D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4. 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央集权逐渐衰落 B .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C .宰相成为宦官附庸 D .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 5.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密………………………………封……………………………线…………………………………………………6.族规又称族训、家训、宗约家礼等。
清朝《毗邻城南张氏宗谱·家规》记载:“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9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历史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
第I卷(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的诸侯。
这样,周使用的文字首先传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又传到楚和吴越之地。
这说明西周A.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B.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C.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2.周天子分封诸侯、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对国家进行统治。
这反映了当时A.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B.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C. 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3.周代的礼制十分复杂,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在众多的礼制中,出生礼、冠礼、婚礼都是由家族成员共同参加的活动;并且,周代的礼制强调“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凸显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关系。
这表明A. 周礼是维护政治等级的工具B.周礼利于凝聚宗族力量C. 周礼体现“亲亲”“尊尊”原则D.周礼繁杂且涉面广4.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地区,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
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
这表明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B.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C.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D.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5. 法国汉学家汪得迈曾说:“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制度的人倍感兴趣”材料所评述的制度A.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B.使君臣关系趋向平等C.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D.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6. 从整个科举考试史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高二历史一、选择题(24题,每题2分,共48分)1.《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衅周,周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衅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管叔、放蔡叔髃。
以徽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2.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
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D.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3.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
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 )A.加强君主专制B.稳定政治局势C.削弱中央集权D.解决王国问题4.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各路设转运使,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
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B.削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D.分化事权使地方机构相互牵制5.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
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加剧了南北科举考试的竞争B.导致了南北录取人数的失衡C.顺应了文化中心南移的趋势D.制约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6.(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
这反映出( )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7.清雍正帝时,把王朝的政府一一内阁排斥于政务之外,从而结束了秦汉以来“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B. 宗法制下的家族等级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C. 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D. 礼乐制度起到了维护宗法制的作用2.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3. 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 郡县完全由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4. 13.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 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 元朝设立中书省5.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上文中的“师古”指()A. 禅让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世袭制6. “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
”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C.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7.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_人教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学年历史试卷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2.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
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A.秦朝丞相 B.汉朝刺史 C.元朝御史台 D.明朝提刑按察司4.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5. 《马关条约》的内容中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是()A.赔款2亿两白银B.开发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C.割让台湾、辽东半岛给日本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6.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7. 从罗马建城到罗马共和国初期, 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
为改变这一状况而颁布的第一部成文法是()A.陶片放逐法 B.万民法 C.《十二铜表法》 D.自然法8. 古希腊公民把自己看作是城邦的主体, 而古罗马公民从不把自己作为城邦共和国的主体来看待。
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罗马人多数没能获得公民权B.古希腊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C.二者的政治体制存在差异D.二者的参政意识程度不同9. 英国首相事实上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是因为他()①是政府首脑②掌握行政大权③不受议会监督④是国家元首⑤是议会多数党的领导A.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⑤C. ①③④⑤D. ①②④⑤10.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目标版
2019-2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历史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1、西周时期,“建国”在性质上总是与“分贰宗”相一致的。
不管是封同姓诸侯或者异姓诸侯,均为周宗族的分宗。
这反映了①西周分封以宗法关系为基础②诸侯之间的等级相同③周王通过分封直接管理地方④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某位先秦学者提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人应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四种品德,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这位学者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3、楚辞产生受到楚地民歌和音乐的直接影响。
当时,《诗》、《书》、《礼》等已成为楚辞作者诵习的对象,《九歌》中《橘颂》的句式与《诗经》几乎一致。
这表明()A.楚辞融浪漫与现实主义风格于一体 B.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头C.儒家文化是楚辞的核心文化内涵 D.楚辞带有文化融合痕迹4、秦始皇攻取岭南后,派将领任嚣在番山、禺山之偶建城,并设郡。
此郡被视为广州建置的开始。
此郡是( )A.象郡 B.南海郡 C.南郡 D.南阳郡5、丝织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下列项中有关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叙述错误的有( )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人工育蚕技术②汉代已经出现起绒锦③唐代中期后,官营丝织业作坊兴起④元代丝绸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唐末,都城长安城西市的居民区延寿坊有“鬻金银者”,东市的居民区“宣阳(坊)彩缬铺”的张言“为街使郎官置宴”。
这表明( )A.草市方便了民众生活 B.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市内C.官营的市场比较发达 D.政府对市已不再直接监管7、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规范范的美。
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8、明弘治四年,礼部尚书丘溶与吏部尚书王恕俱加官太子太保,官位都是从一品,当年,丘溶入阁。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人教新目标版
2019期末联合考试高二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48分)1.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
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
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
材料中的“他”是()A.孔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老子2.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
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3.“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一切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指挥一切,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永恒者。
”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是( )A.人文主义B.浪漫主义C.禁欲主义D.蒙昧主义4.从1527年起,英王亨利八世以《圣经》中的弟娶兄嫂无后的故事为由,要求与王后离婚,结果遭到教皇拒绝批准。
愤怒的英王便开始对抗教廷,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国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进行宗教改革,建立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
教皇不懂爱,由一场离婚案引发宗教改革从本质上反映了( )A.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的传播B.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教会的矛盾C.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尖锐对立 D.路德教派提倡因信称义影响巨大5.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90分钟,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阿奎那认为,国家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但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理性,从根本上说,国家和君权都是上帝创造物,是神授予的。
在此基础上他得出的结论包括 ( )①代表上帝意志的教会高于国家②世俗君主和教皇在权利上是平等的③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统治者④世俗统治者的地位高于教皇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近代民主思想与近代早期的“王权至上”思想相比 ( )A.两者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都具有进步作用B.后者没有历史进步意义C.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发展D.都论证了君主统治的合理性3.法国《人权宣言》提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可见,《人权宣言》认为政治民主化就是要保证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议会是立法机关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D.人们的绝对自由4.查理一世实行无议会专制统治时期,最终把议会推向对立面的措施不包括 ( )A.严禁反对政府的言论B.进行严格的书报检查C.逮捕原议会反对派领导人D.逮捕、监禁拒购公债的骑士5.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6.现代美国的众议院 ( )①在名义上代表各州的人民②其席位按各州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分配到各州③每州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席位④享有对宪法的解释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右图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广泛张贴的宣传画,意在提醒人们注意“立场站在哪边”问题。
当时头戴“红羊帽”(画中间的帽子)的人们是要表明站在( )A.革命的立场上B.封建君主的立场上C.保王党人的立场上D.欧洲君主的立场上8.追溯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历史,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 )A.《共产党宣言》发表B.英国宪章派提出《人民宪章》C.第一国际宣告成立D.美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罢工9.右图是我国为纪念第一国际成立一百周年而发行的纪念邮票。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人教 目标版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年级历史试卷第Ⅰ卷(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
”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等级森严B.神权统治C.家国同构D.中央集权2.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 )A.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B.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D.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4.有学者认为,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B.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C.实际上不起任何作用D.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5.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罗马的立法者,又规定,被定罪的人的财产应受到尊重,为防止财产被人民没收。
”“罗马法律规定,除了最重大的叛逆罪外,不得没收财产。
”其用意在于说明( )A.财产不能被没收B.犯叛逆罪则必被没收财产C.古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权D.没有财产权就没有自由,财产权是自由的基础6.太平天国本身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如王权与神权结合、用传统的国家制度建立政权、小农意识鲜明等等,它反对清政府的统治,却不能笼统称之为“反封建”。
对这话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该学者认为“反对清政府统治”不等于“反封建”B.这里“封建”指的是分封制下的“封邦建国”C.“小农意识鲜明”可以从《天朝田亩制度》中找到证据D.“传统的国家制度”主要是指君主专制制度7.“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
【优质部编】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
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选题:共有25道题,满分50分1. 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速的法典。
决定法典能否在全国颁布的审批权在于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中书门下⑤皇帝A.③④⑤ B.③⑤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2.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站在南京古城依稀“读到”的历史有()①鸦片战争的硝烟②太平天国的余辉③日本侵略者的暴虐④抗战时期的抵抗中枢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
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
……毛泽东谨启。
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下列选项与材料发生在同一年的是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4.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体现。
不少对联以历史时间和人物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
下列对联出现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①古城遇劫,民族受辱,卅万同胞饮恨去;妇女遭淫,房屋被毁,不尽江水挟泪来。
②太平世界男女同权科举,天国春秋军民协力斩顽妖。
③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
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5.20世纪20年代中期,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国革命有如下的评价:“孙中山及国民党‘希望在外国人眼里以一个与义和团运动毫无共同之处的、有声望的民主主义政党的姿态出现。
’”下列哪一事件符合这一评价A.孙中山提出民族革命的主张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C.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 D.护国运动6.历史课堂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讨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
你认为下列哪个小组讨论的观点是正确的。
A.第一小组的结论:两国革命目标相同,都是用武装斗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B.第二小组的结论:俄国是列宁思想,中国是毛泽东思想C.第三小组的结论:俄国是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D.第四小组的结论:俄国是由农村到城市,中国是城市到农村,武装夺取政权7. 厘金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原是1853年实行的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即一种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的酌量抽厘的商业税,实行遇卡抽厘,税款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涉及外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下)期末联考高二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等考试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第I卷的答案,请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标号内;第Ⅱ卷的答案,须用黑色水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上。
3.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一、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总计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科素养,是学生或学者在本学科内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
即将迈入高三的您,是否明确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以下选项不属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是A.全球史观 B.时空观念 C.史料实证 D.历史解释2.“国家”,是一个复杂的很难形成公论的概念。
关于国家的起源,有自然说、契约说、武力说、私有制说、氏族说等多种认识,梁启超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氏族说”。
就古代早期中国政治制度而言,最能佐证梁启超观点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 D.行省制3.战国时期,各国都在招贤纳士、选贤任能。
卫国的商鞅将秦国打造成虎狼之国;同为卫国的吴起则先后在鲁、魏、楚主持国政;而楚国的伍子胥助吴王立下霸业。
这反映了A.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天下一统的趋势C.血缘政治受到冲击 D.百家争鸣的局面4.在中国历史上,中原虽是群雄逐鹿之地,却往往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西域、巴蜀、塞外等地区则时常建立地方割据政权,江南地区也多有出现。
这说明A.民族分离主义势力长期存在 B.交通通讯条件影响中央集权C.自然环境差异阻碍文化认同D.大一统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5.东汉末年,刘备集团向朝廷上奏进刘备为王的《汉中王劝进表》中,其中官员劝进顺序上,以朝廷先为册封的马超和朝廷认同的许靖等人为前,而军功上位的赵云等人在后。
由此,说明该时期A.中央权力较为强大B.看重正统政治地位C.实行重文抑武政策D.科举制度步入瓦解6.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
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
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
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也希望得荐举。
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
材料可佐证在唐代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 B.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C.科举中重经世策论之才 D.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7.下表是辽、金、宋政权建都情况由上表可推知,当时A.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B.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C.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 D.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8.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9.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
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A.“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B.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C.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10.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实际上经历了“西化”、“反西化”、“近代化”三个交叉的探索过程。
下列各项中,符合“反西化”和“近代化”内容的是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C.辛亥革命戊戌变法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11.清末新政期间,关于科举制的改革,原拟用10年时间逐步以学堂代科举,仅仅过了一年,不待学堂制成熟,便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对立宪改革,朝廷原确立预备期9年,仅过两年就宜布减为5年,而朝野其至在讨论减为3年或立即施行的可能。
这表明A.维新思想得到广泛认可B.民主革命的洪流刺激了清淸政府的改革C.顽固势力退出政治舞台D.新政成效显著,推动改革向深入发展12. 陈独秀认为,在某历史半件中体现出“直接行动”的精神,即“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不诉诸法律,不利用特殊势力,不依赖代表”。
据此推断,该事件A.推翻了消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B.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运动C.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D.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13. 1924年后,共产党一方面推动国党中央先后设立了农民部、工人部、古年部、妇女部和商人部,工运、农运计划及相关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这说明A.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B.国共合作在基戻未实现C.国民党不愿发动民众D.中共掌握了革命领导权14.某时期中共的宣传口号先后包括:“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保护喇嘛,信教自由”、“抗日反蒋,保护国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
这些口号A.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条件 B.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C.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5. 1936年,国民政府国防计划大纲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将长江以南的南京、南昌、武昌及长江以北的太原、郑州、洛阳、西安定为作战根据地。
这反映了国民政府A.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B.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全力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D.着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战略16. 蒋介石宣称,如果日本无休止的进攻,中国政府便不能不抵抗,这便给“窥伺子中国国民党之后”的势力以可乘之机。
其结果,日本会被拖垮,国民政府也会因内外交侵而倾覆,双方“同归于尽”。
这种看法A.表明了国民党抗战的决心 B.延缓了日本侵华的步伐C.顺应了广大民众的呼声D.阻碍了全民族团结抗日17. 1949年渡江战役后,苏联驻华使馆随国民政府迁往广州,美国驻华使馆则选择留在南京与新政权谈判。
这反映了A.两极格局己经形成B.国家利益左右外交方向C.中苏关系出现裂痕D.中美关系出现改善迹象18.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一届人大召开前)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
它表明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初步形成B.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D.中共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19. 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
”这一外交思想A.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方针B.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D.促成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20.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与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并配以“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的标题,并在1970年12月18日与斯诺谈话的纪要被传达到基层。
这些举动A.展现了中国的大国形象B.让民众逐步接受中美走向缓和的事实C.促成平等伙伴关系建立D.冲破了战后两大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21.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关系方面出现多次建交高峰(如下图所示),最近的一次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建交的对象主要集中于A.非洲和欧洲B.亚洲和北美洲C.亚洲和欧洲D.非洲和亚洲22. 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近代化”和“革命”两种话语模式,以前者为主导;1949年以后,革命话语从边缘走向中心;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近代化(也称现代化)又成为近代史研宄的焦点。
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史学家的认识差异B.经济发展程度变化C.国外史学潮流更迭D.社会环境发展变化23.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古希腊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两者体现的共同趋势是A.国家走向统一B.黾族政治走向瓦解C.权力趋向集中D.封建制度逐渐形成24. 亚里士多德指出,一切政体都包含有三个要袤,即议事部分、行政部分和审判(司法)部分。
当三个要素没有良好的组织时,将会形成僭主制、寡头制。
这表明A.公民渴望地位的平等B.特权是城邦制必然产物C.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D.分权利于防止集权政治25. 罗马法中规定:“土地所有人无适合的通道而不能有效利用其土地,有权以公正的价格向邻居购买通行权,邻居不得拒绝。
”由此可知,此规定A.意在维护公平和正义B.严重限制了公民自由C.旨在调和公民间矛盾D.违背了契约公平原则26. 1742年2月,英国肖相辉格党人沃波尔进到议会多次否决后被迫辞职,但原内阁绝大多数阁员继续留任。
由此可见,当时英国A.辉格党丧失在议会中的多数席位B.议会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C.集体负贵的贵任内阁制尚未确立D.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虚君27. 按照美国宪法,法案在完成参、众两院的立法程序后,必须经总统签字才生效,而总统则有权否决法案,或在规定的10天期限内不签字,如果总统否决或不签字,国会需要再对法案投票,如果有三分之二议员投赞成票,总统的否决可被推翻,法案自动成为法律,这样的运作程序表明A.国会对总统行政权形成有力的制衡B.国会的立法权受到总统的有力限制C.国会在立法实践中起最终决定作用D.参、众两院协调一致是立法的关键28. 据学者统计,1690〜1709年法国出版的书刊中,平均每10万词,“民族”一词出现 4.7次,1750〜1769年平均出现22.2次,1770〜1789年达到22.5次且经常和“公民”、“自由”等话语同时使用。
这反映出,18世纪后期的法国A.外部安全形势日益严峻B.封建王朝统治危机加剧C.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D.海外殖民活动遭受打击29. 德国 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下表:由此可见,德意志帝国A.联邦议会是帝国最岛权力机构B.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C.普鲁士在帝国拥有特殊的地位D.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30.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两幅图片反映了A.国家性质决定了革命道路B.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修正C.各国的革命道路具有多样性D.农民阶级也可以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31. 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
1966年,法国总统戣髙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节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
这表明A.西方资木主义阵荇出现分化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C.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32. 关于冷战起源,20世纪40、50年代主流学者认为是苏联寻求世界霸权导致冷战;60年代后,随着美国霸权上义不断上升,主流学者认为美国应负主要责任:进入70年代后,关苏争霸越演越烈,主流学者认为双方实用主义政策下的误判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原因,双方都有责任:而到了 90年代,随着苏联档案公开,学者又开始关注斯大林等个人因素,这表明A.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无法探求B.苏联才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C.冷战导致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D.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有四道材料分析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和36题为选做题(任选且只选一题)15分,总计5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