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与出路(2000字论文)
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与出路(2000字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面临着多重挑战。
这是一个全球市场的时代,它的发展对中国的发展极为关键。
然而,中国也面临着全球竞争,本土化竞争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社会保障体系面临重大挑战等问题。
而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发展中国的经济,这些措施包括实施“一带一路”政策、加强区域合作和实施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等。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又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扩大内需、开放更多市场机会、实施更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挑战是中国实施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这些挑战为背景,探讨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应采取的策略,以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分析中国应采取的策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性市场环境,包括增强制度竞争力、提升能力建设、优化生态环境等。
1. 引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变化已经显著影响到中国的发展和经济活动。
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它正在勇敢地面对全球经济的挑战,努力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中国面临着多重挑战,这其中包括本土化竞争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社会保障体系面临重大挑战等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正在采取多项政策,以提升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这些政策包括实施“一带一路”政策、加强区域合作,以及实施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又将面临新的挑战,例如扩大内需、增加市场机会、实施更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挑战是中国实施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
2. 中国应采取的策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增强本国的制度竞争力,以应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环境。
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必须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1)加强政策执行力。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完善各项政策,但其执行情况往往存在不足。
实施有效的政策执行力,能够有效推动政策落实,提升中国的竞争力。
(2)加强能力建设。
中国应该加强对基础设施、科技和创新能力的建设,以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提高本国实力,抢占全球竞争优势。
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教案
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教案一、引言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紧密相连,国家的命运也越来越受到全球环境的影响。
面对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困境,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本教案就以中国为例,以探索国家出路和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为主题,分析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二、国家出路的挑战1.经济挑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面临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转型和转型升级成为国家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
2.社会挑战中国人口众多,社会结构错综复杂,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比如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均、社会福利不全等问题,对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构成了挑战。
3.环境挑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环境污染已成为国家发展的瓶颈问题。
防治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国家必须解决的重要议题。
三、中国的努力1.经济发展(1)中国制定了“十三五”规划,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经济增速平稳过渡的成果。
(2)中国积极发展互联网经济,推动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和智能制造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2.社会改革(1)中国进行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
(2)中国推出了大规模减贫计划,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实现了亿万贫困人口的脱贫。
3.环境治理(1)中国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成效显著,各项污染指标大幅下降。
(2)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四、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1.教育改革(1)中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中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文化传承(1)中国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推动非遗传承创新工程。
(2)中国加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了国家形象的扩大。
国民经济活力不足论文
国民经济活力不足论文国民经济活力不足,这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在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难度加大等多重困境之下,我们必须认真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途径,才能找到出路。
首先,造成国民经济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问题。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指引和引导,而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成为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在创新和开放之间寻求平衡,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而非过度干预。
除了加强市场开放和政策改善外,我们还必须通过改革市场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和决策模式,使市场和政府各司其职。
其次,教育问题同样是影响国民经济活力的因素。
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很难有高效的企业和科技创新,因此教育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们需要投资更多的金钱在教育上,不仅要加强基础教育的质量,更要注重实践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政府和企业也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使更多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第三,创新问题也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驱动力。
面对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势头,中国需向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加快转型。
政府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导,不仅要提升研发经费和技术服务,更要破除社会奖惩机制,打破人才流动壁垒,通过行业领头人的牵头带动,在多元化的企业化创新模式下,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最后,社会文化建设也不可小觑。
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国民经济的活力。
要加强社会信仰教化,推广积极正面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大力发扬传统美德,培养和营造一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为实现中国经济的更佳发展和腾飞提供有力文化保障。
总之,当前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虽然多而且复杂,但我们相信通过政策的规划和改革,教育的提升和创新的引领,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必将会为实现中国经济的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中国模式_经验、困局与出路——基于全球化的视角
中国模式_经验、困局与出路——基于全球化的视角中国模式:经验、困局与出路——基于全球化的视角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成绩引人注目。
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发展路径,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经验的分析,探讨中国模式的优势、困局以及未来的发展出路。
中国模式的成功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致力于实施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吸收外资等举措,加速了经济崛起的步伐。
其次,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管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此外,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庞大,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为中国模式的成功提供了基础。
最后,中国模式在政治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中国模式也面临着一些困局。
首先,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放缓,中国模式所依赖的廉价劳动力红利不再具备。
同时,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给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忧。
其次,由于政府的干预过多,市场经济的发育不充分,资源配置及产权保护等问题也存在。
此外,由于中国模式过于注重经济增长,在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导致社会问题的积累和不平衡发展的现象。
针对中国模式的困局,未来需要探索新的发展出路。
首先,中国需要加速从低成本、高污染型的模式向高质量、可持续型的模式转变。
这需要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教育和科技投入,并积极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和绿色产业转型。
其次,中国需要加快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此外,应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的重视,推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发展。
中国模式的经验与困局,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综合考虑和分析。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模式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审视中国模式的成就和不足,并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探寻中国模式的新出路。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出路
内蒙古金融研究
2 01 4 . 0 1
右, 2 0 0 9年 以来 , 则下 降到 2 5 % 一3 0 %左右 。
所 必需 的 。实体 经 济 的调整 ,将 给金 融体 系带 来 一定 程度 的动荡 。欧 债危 机给 我们 的一 个重
财政赤字 的空间也不大。在实体经济缺乏 明确 投 资 方 向 的 时候 ,财 政 的带 动 作 用 有 限 。 我 国 的基 础设 施 投 资 占投 资 的 比重 已达 到
1 4
缺乏存量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环境 中, 所能允 许的经济波动越来越窄 , 宏观经济调控 的空间 越来越小 , 总量政策越来越无效 , 不得不借助部 分 行政性 调 控工 具 。 进 一 步 通过 企 业 加 杠 杆 的方 式 , 刺激 需 求 的空 问 已不 大 。2 0 0 8 年 以来 , 我 国企 业 的资产 负债率持续上升 , 5 0 0 0 户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
适 应 于原 经 济结 构 的金 融体 系 , 在 利 润压 力 和实体 经 济 错 误信 号 引导 下 , 源 源 不 断地 将 经济 资 源 , 直 接 或者 间接 配 置 于加 强 原 有 结构 扭 曲的领 域 , 抬 升 了市场 利 率水平 , 恶 化 了金融
、
中国经 济面临的挑 战 : 增长 、 转型 和风险
潜 在增 速 下降 只是需 要 面对 的事 实 。经过
三十多年 的经济高速增长 , 我国的潜在经济增 速 已有所下降。但这只是需要面对的现实 。较 低 经 济增 速 是 与 资 源状 况 相 适应 的 , 是 可持 续 的, 也 是能 实现 资源 充分 使用 的 , 特别 是能保 证 充 分就 业 的 。当然 , 如果 不 承认 , 或者 市场 没有 及 时 面对 这个 现实 , 则可 能发 生 资产定 价 错误 , 产生政策失误 , 从而给经济运行带来风险。 中国经济面临最大 的挑战是转型。以往存 在明确的产业方向, 通过政府集中资源办大事 , 以生产 为 中心 , “ 跑 马 圈地 ” 式 粗 放扩 张 , 出 口导 向型的经济增长阶段基本结束。民众需求从生
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济 体 系 中有 所反 应 。笔 者 认 为 如 果 社会 主 义初 级 阶段 的 主要 矛 盾是 人
民 日益 增 长 的物 质 文化 需 要 与 落 后 的 社 会 生 产 力 之 间 的 矛 盾 .那 么现
G D P总 值 上 而且 在 人 均 水 平 上 都 超过 了 当时 世 界 首 强 大 英帝 国 。 相 比
之下 , 中激 计 划 , 虽 然 维 持 了 经 济
高增长 , 但 是 通货 膨 胀 的恶 化 、 房 地 产 泡 沫 进 一 步 膨 胀 以 及 各 地 方 政 府
到, 今天 中国的人均 G D P仍 然 只 相 当于 美 国 的 十 一 分 之 一 。 在 全 世 界
的动机 , 扭 曲 为 到 中央 游 说 获 得 中 央 返 税 的 动 机( 即所谓“ 跑部钱进” 问 题) , 并 造 成 巨量 的无 谓 损 失 ( d e a d w e i s h t l o s s ) 。 更 不 用 说 由此 造 成 了无 数 寻 租 腐 败 的机 会 , 成 为 破 坏 法 制 和秩 序 的根 源 。第 二 。 中 央返 税 主要 返 到省级 , 给 了省 级 政 府更 大 财 政 资 源 , 但是 , 全 国 大 多 数 公 共 服 务 是 市 县 级 政 府 提供 的 。 基 层地 方 政 府 财 政 问 题 E l 趋严重是不争的事实 。 这 一 做 法 严 重 扭 曲省 、 市、 县 政 府 之 间 的激 励 机 制 。第 三个 扭 曲激 励 机 制 的 方面是 , 中央 拿 走 全 国税 收 主 体 , 刺激 , 甚 至 迫 使 地 方 政 府 依 赖 土 地 解 决地方财政。 近十年来 , 土地 财 政 收 入 已经 成 为绝 大 多 数 相 对 发 达 的 地
新时代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新时代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作者:新时代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日期:2018-07-02人气:3753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世界各国都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不同阶段经历各自的时代。
但新时代下中国的经济无论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形成机制,都与发达国家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虽然中国经济学界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的特征还存在分歧,但是综合来说可以总结为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和增长动力需要转换三个方面的特征。
在这些特征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还面临这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
一、新时代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也各异,因此各个国家的经济也都表现出不同的问题。
就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现状来看,新时代下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如下:(一)人力资源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战略,在1978-2000年前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最短缺的生产要素是投资和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所需的外汇。
由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人口高出生率,导致人口结构非常年轻,人口抚养比持续下降,适合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青年劳动力供给相对于短缺的资本投资和外汇储备而言几乎是“无限”的。
这种状况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
自1980年实行强制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下降的效应在2004年开始显现。
从2000年到201 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只增加了13.13%,而经济总量增长了143%。
2013年第一次出现了劳动人口数量下降的情况,2014年又比2013年下降371万,2016年又比2015年减少349万。
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意味着劳动力供给会出现短缺,工资上涨成为必然结果。
(二)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落后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高速工业化和十几年的城市化建设,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阶段,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本质性变化。
调研报告: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出路
调研报告: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出路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是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个经济体的兴衰,最终取决于其实体经济的效率、规模和总体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出现了发展动力不足、资本脱实向虚、创新能力不强等一系列复杂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作为2017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大重点任务之一。
这是党中央深入分析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为解决中国经济“重大失衡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性部署。
一、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如何认识破解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找准实体经济发展的出路,是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我们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生存负担较重,整体盈利能力不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传统要素成本优势正在消失,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
一方面实体经济运营成本不断攀升。
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衰减态势明显,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正在加强,进而导致能源价格、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不断抬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
尤其是目前我国企业税负较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实力和创新激情。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整体盈利能力不高。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整体产出效率不高,盈利能力下滑,主要是源于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较低,产能严重过剩与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矛盾突出,多数行业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置。
同时,融资成本和非税负担居高不下,直接导致企业利润率持续走低。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企业总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2.3%,为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2016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443.5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比11月份回落12.2个百分点。
2023-9-15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源与对策
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源与对策当前,中国正面临的经济困难具体表现为:国际政治经济受到霸权体系打压、拉动经济的传统“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失速、债务危机(包括地方债、企业债和家庭债务)爆发、失业上升、股市下跌、货币贬值等等。
面对这种困境局面,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如鼓励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外资来华投资、降低贷款利率、刺激购房需求、活跃资本市场等等,但遗憾的是,解决困境效果尚不明显,有的指标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为了尽快找到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钥匙,迅速扭转经济下行趋势,化解经济危机,防止经济下滑失控导致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当前经济困境的性质是什么?(2)是由什么原因所导致?(3)中国未来应该选择怎样的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发展道路?解决当前经济金融问题的关键钥匙在哪里?一、当前经济问题的根源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困境主要源自于以资本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自于引进国际资本、参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对外开放。
当国内经济矛盾和国际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相互交集叠加,便构成了当下中国经济难题的总震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总是表现为社会两极分化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资本收益率下降、企业入不敷出甚至资不抵债,最终体现为企业债务危机和国家金融危机的大爆发。
国内过度的市场化改革所造成的两极分化和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对外开放所形成的对国际资本、国际市场、海外核心技术的过度依赖;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手段不可能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必然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之上。
二、进行制度改造和经济转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完成了第一次社会主义改造;一个甲子60多年过去了,为了摆脱目前的经济局面,中国经济需要进行第二次社会主义改造,进而,如同第一次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为中国经济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需要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探索中国经济摆脱危机、再次腾飞的出路和答案。
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全文)说明:本文是我2010年4月份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所作学术讲座的整理稿,由《中国房地信息》记者王锐整理,并刊登于该刊2010年第6期。
本文代表我在2010年初对中国经济的观点,现将全文发表,以接受各方批评。
2008年底,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粗放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为了救市,中国实施了令世界震惊的积极财政政策和与之相适应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大力扶植房地产业,放任地方政府以地生财,形成了当今全球最大的资产泡沫,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
一、失去民生意义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世界银行测度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状况的指标有三个:人均GDP、寿命和受教育情况,其中GDP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GDP原来是测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很好的指标,但目前中国的GDP并不是一个好的指标,因为它失去了民生意义。
目前中国GDP核算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国内生产总值在中国表现为“挖坑经济”,无关社会净财富的增加。
凯恩斯在1936年所写的《通论》中曾经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挖坑”理论: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
雇两百人挖坑时,需要发两百个铁锹;当他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生产了;当他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消费也都有了。
等他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时,还得发两百把铁锹,还得发工资。
凯恩斯的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肇始,这只“看得见的手”使西方国家从经济低谷中走了出来,走向繁荣。
中国的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拉动绝不亚于这种挖坑经济的拉动。
房地产能带动60多个行业,可以把经济从冷变热。
如果只需要较少的投入就能达到拉动经济的目的,可以说它是有必要的,但若是挖坑的规模太大,为此投入了相当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投入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过大了,这就没有必要了。
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下,GDP是政绩考核的唯一标准,各地方政府大力推行土地财政。
GDP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为挖坑。
新时代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新时代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作者:新时代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日期:2018-07-02人气:3753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世界各国都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不同阶段经历各自的时代。
但新时代下中国的经济无论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形成机制,都与发达国家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虽然中国经济学界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的特征还存在分歧,但是综合来说可以总结为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和增长动力需要转换三个方面的特征。
在这些特征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还面临这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
一、新时代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也各异,因此各个国家的经济也都表现出不同的问题。
就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现状来看,新时代下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如下:(一)人力资源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战略,在1978-2000年前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最短缺的生产要素是投资和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所需的外汇。
由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人口高出生率,导致人口结构非常年轻,人口抚养比持续下降,适合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青年劳动力供给相对于短缺的资本投资和外汇储备而言几乎是“无限”的。
这种状况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
自1980年实行强制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下降的效应在2004年开始显现。
从2000年到201 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只增加了13.13%,而经济总量增长了143%。
2013年第一次出现了劳动人口数量下降的情况,2014年又比2013年下降371 万,2016年又比2015年减少349万。
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意味着劳动力供给会出现短缺,工资上涨成为必然结果。
(二)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落后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高速工业化和十几年的城市化建设,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阶段,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本质性变化。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面临的挑战
国民经济虚拟化趋势明显
%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
1978年 1980年 1982年 1984年 1986年 1988年 1990年 1992年 1994年 1996年 1998年 2000年 2002年 2004年 2006年 2008年 2010年 2012年 2014年 2016年
• 国际人力资源咨询机构ECA报告显示,环球城市生活成本排名中, 北、上、广、深生活成本全部高居全球前五十,其中北、上、广 还冲入了亚洲前十位。
• 上海(16)和北京(17)超过了首尔(排名第22位,下降了3位)。 深圳(30)和广州(31),青岛(66)、天津(72)、沈阳(85)、 南京(94)和成都(94),这些城市今年的排名均出现了大幅飙 升,而前一年它们的排名都在前100名之外。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左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9
固定资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0
% 35 30 25 20 15 10 5 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中国货币泛滥最为严重
货币泛滥的根源是金融体制落后
年 份 社会融资规模(万亿) 贷款占比 发行股票占比 企业债券占比
其它
2004
2.86
84.0
2.4
1.6
12.0
2005
3.00
83.2
1.1
6.7
9.0
2006
总结2011,展望2012——中国经济困境与出路
【金鸿评论】总结2011,展望2012要过年了,总结一下2011年的形势,顺便展望一下2012。
过年的一年,发生的事情太多,政治的,经济的,金融的,国际的,国内的,都有一大堆,所以这篇文章写起来会有点乱,我尽量搞得系统一点,算是送给朋友们的新春贺礼,祝大家春节愉快,万事如意!【金鸿评论】首先,我们先看一下2011年发生过的几件大事:“阿拉伯之春”,卡扎菲之死,制裁叙利亚,日本核危机,欧债危机,美国债务危机,“占领华尔街”,拉登被击毙,美巴关系恶化,奥巴马“重返亚太”,把美国和加拿大排除在外的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
在我看来,这些大事的发生是有其内在逻辑关系的,大体上可以这样描述一下:美国实力的严重削弱引发了美国债务危机和“占领华尔街”运动,相关国家在中俄欧三方的支持下组建了把美国排除在外的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由于无法维持以两场反恐战争为标志的全球扩张行动,奥巴马政府只好击毙了拉登,准备进行战略收缩;对美国来说,最大的敌人是中国,为了逼迫欧盟配合美国对付中国,美国主动挑起了“阿拉伯之春”,被动的配合着欧盟搞死了卡扎菲,无奈地引爆了欧债危机,但是,欧盟还是不敢配合美国人用金融工具抢劫发展中国家,也不敢实质性的制裁伊朗,甚至不敢帮助美国推翻叙利亚的巴沙尔政权,美国的全球战略越来越被动,无奈之下,美国只好将矛头对准了中国,继希拉里“重返东南亚”之后,奥巴马也要“重返亚太”了,标志性的动作是美国开始在东亚强推TPP,拆解“10+3”;“重返亚太”只不过是个障眼法,这个哄不了哥哥我,美国的战略重心在中东,地球人都知道,美国实在也没有办法把伊朗给收拾了,只好打起伊朗的盟友叙利亚的主意,可是,叙利亚也搞不定,美国只好再打保障伊朗安全的重要通道——巴基斯坦的主意,北约武装直升机空袭了巴阿边境的军事检查站,炸死了24名巴基斯坦士兵,巴基斯坦政府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切断了北约补给线,中国力挺巴铁,美巴关系近乎绝裂,到现在北约补给线已经被关了快两个月了,美国却毫无办法,只好放风考虑重启朝核会谈,缓和一下局势;日本核危机是天灾加人祸,闹地震是土地爷的事,可是,控制核危机是日本人的事,如果最初日本人能大方一点,事情不会闹到这一步,现在,半个日本毁了,美国去了一个经济上的对手,中国欧盟也乐观其成,大和民族这回真和了。
7195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一、概述随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数一数二的经济体。
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面对这些困境和挑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原因,并寻找出路。
二、困境1.印度崛起威胁中国的制造业领先地位印度是中国的另一个重要邻国,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增长势头迅猛,制造业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也在逐步崛起。
这意味着中国在制造业领域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要保持领先地位,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与升级转型。
2.债务问题使得经济稳定性下降中国债务占比较高,加上一些财政支出较高的领域,如地方政府债务,企业间隐性债务等,从长效来看是否可持续问题仍然需要关注。
这一现状意味着经济面临一定的压力,稳定性下降,需要下一步进一步加强稳定防控措施。
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当代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这将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包括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需要更加注重人口政策的改善,移民政策的改善,劳动力法规的改善等,以便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三、出路1.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数字化技术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活跃程度、贸易便利程度、消费习惯和知识技能水平,都受到IT技术的影响,中国应该在政策、投资和人才等方面多加支持,推动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推动其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体制僵化等。
因此,应该对其进行改革,推行市场化运营,创新引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和优势,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3.加强教育和社会保障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中,教育和社会保障是两大重要领域。
教育是人才和青年培养的基础,中国需要加强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更完善的教育体制和政策体系。
同时,社会保障也需要更加关注,建立更加健全的保障体系,更好地解决人口老龄化、就业等问题。
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困境与出路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并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中国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中心地位,从而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全球竞争。
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影响。
作为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中国在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受到了压力。
同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也面临着问题。
中国的经济模式长期以来以出口和制造业为主,而内需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外部市场,过度依赖出口,而出口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不足。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环境和资源等问题。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等问题已日益显现。
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些问题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进行重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政策改革。
首先,中国需要加强内需,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这意味着需要加强消费和投资的力度,持续推进消费升级,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同时加大对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投入,以提高内部创新能力。
其次,中国还需要实行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对外贸易政策。
在外贸战略上,中国需要发展以高品质和特色产品为主的贸易模式,应对全球经济变化和逆全球化趋势,加强与经济体的经贸合作。
此外,中国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污染治理和资源再利用等是解决环保问题的重要措施,应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增强环保领域技术研究开发,加大与全球环保组织的合作,达成环保对话和交流。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国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应在国际贸易和金融等领域承担更多的责任。
中国应增加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研究,提出合理建议,增强全球经济治理和合作,推进共同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虽取得了很多优势,但其面临的困境也不少。
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
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流失严重等。
为了打破这些困境,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可能的出路,旨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鼓励农村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此外,发展农村服务业,如旅游、物流等,为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投入,提升农村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水平。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这些措施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吸引人才回流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为农村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同时,加强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为未来人才储备奠定基础。
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政府应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贷款门槛,为农村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同时,推动农村保险业务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五、加强城乡互动与合作城乡互动与合作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郊区农村的支持力度,发挥其连接城市市场的优势,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村流动。
加强城乡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总之,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繁多,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才回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以及加强城乡互动与合作等措施,将有助于打开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多方合力,才能推动中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然而,自2010年起,中国经济增长率逐渐放缓。
尤其是在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降至6.6%。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一、慢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徘徊在6%左右,成为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经济问题。
下滑的经济增长率是因中国由高速增长时期向中等速度增长时期的转变所导致的。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也遇到了不少的困境。
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结构、产业升级等问题,中国经济持续处于“新常态”,增长动力和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二、高负债率中国经济高负债率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中国企业高成本、高负债率等因素是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当前国际贸易局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企业也面临着资金困难和流动性问题。
三、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另一个难题。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一些行业产能已经过剩,资本过度积累,导致了整个产业的规模扩张和传统产业的淘汰,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推进变得愈发困难。
四、萎靡的民间投资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自2014年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投资回落的周期。
尤其是2017年以来,民间投资逐渐萎靡,实际财政支出的增速趋缓。
这就导致了萎靡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环境的恶化。
五、不稳定的就业环境中国经济的不平衡性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不平等和社会不公已成为中国社会最大的动荡因素。
而稳定的就业是经济稳定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和结构调整,就业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经济活动减缓、产业结构转变、创新从业难度等因素都增加了就业市场的不确定因素。
如何改变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呢?首先,应调整就业结构,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在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之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将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慈善化”四化改造,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答:突出问题:(1)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是粗放的,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续的。
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发展不协调,导致资源严重缺乏。
(2)贫富差距过大。
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分析,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0.474,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是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
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使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
同时,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也都在扩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3)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
内需乏力仍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顽疾。
(4)区域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发展”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
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迅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5)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
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
解决措施:(1)转变发展观念。
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的战略基点和根本出路。
要努力保持消费与投资的动态平衡,实现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从而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3)以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
要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企业在竞争中淘汰落后产能,积极落实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改善小微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当前我国主要问题是恶性竞争日益加剧、金融肆虐投机猖獗、人民幸福感下降、中华凝聚力丧失和社会运行成本激增,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走“恢复中华传统以强国本,扩大开放以富民生”的复兴之路,以运动员为试点进行国籍制度改革可以作为这一道路的起步点。
标签:经济社会主要问题解决办法国籍制度改革1 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恶性竞争日益加剧。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确立的参与全球分工、充当世界加工厂、依靠商品扩张发展经济的路径不再走得通。
由于一夜之间外部市场的骤然衰落,各类产能不断向内需集中,几年时间我国几乎所有产业都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
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酷的竞争压力使得恶性竞争几乎出现在每个行业,为了维持原有的经营预期不惜铤而走险,频频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安全生产事故和水域污染事件只是这种恶性竞争的一个侧面反映。
亚当斯密将市场竞争这个看不见的手描绘为社会财富增进的助推器,西斯蒙蒂却将其指作万恶之源,其中不同就在于竞争环境;能够扩张、能将蛋糕做大的竞争是良性竞争,它是财富增进的助推器,不能扩张、蛋糕只有一小块还要你争我抢,那就是恶性竞争,它所能唤起的只有人们心中的恶魔。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恶性竞争自不必说,各地政府之间的恶性竞争同样非常严重,开发区、高新区疯狂涌现;各地区在全社会资金已经富集的情况下为吸引投资不择手段,胡乱承诺,甚至为害乡里;各地区依靠行政非常规手段乱拆乱建毁林毁地,尽可能扩大本地城区范围和让本地区覆盖更多的生产要素从而形成更大的社会产出。
在外在扩张有收益时,地方政府的这种无序竞争或许会随着区域分工越来越有序,在外在无扩张时,地方政府的这种竞争就只能带来对群众的巨大伤害和社会运行成本的激增。
第二,金融肆虐、投机猖獗。
实体经济下行而又要使市场经济总量保持不变或仍旧实现增长的唯一方法就是让资产升值,与生产性企业的困难相对应,金融危机之后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在我国风生水起,高利贷以金融创新之名横行泛滥,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资产泡沫被越吹越大,非法集资、高息揽存的广告以各种名目遍及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山西、内蒙古、浙江、河南等许多地方高利贷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有的甚至已经崩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摘要: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深深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也为此全球经济体系积累的种种问题不可能不在中国经济体系中有所反应。
笔者认为如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那么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那么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只能是体制改革,别无出路。
关键词:中国经济政治体制主要矛盾问题与出路2010年2月14日,日本内阁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
至此,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今天中国的人均gdp仍然只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在全世界名列第94位(imf,2011),还不及泰国。
收入水平也仅仅进入低等中收入国家行列,技术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国际间有很多预言,说中国很快就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乐观预言难以实现。
19世纪的美国,凭借其体制的优越性,凭借其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领导地位,不仅在gdp总值上而且在人均水平上都超过了当时世界首强大英帝国。
相比之下,中国政府自金融危机以来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虽然维持了经济高增长,但是通货膨胀的恶化、房地产泡沫进一步膨胀以及各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等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
历史表明,体制问题是落后的根源,能否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取决于中国的体制改革。
一、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导致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博弈中国的体制与世界所有国家都非常不同。
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许成钢教授把中国的体制总结为“向地方分权的威权主义体制”(regionally decentralized authoritarianism,rda),或简称为“分权式威权制”,其主要特点是中央对政治、人事权的高度集权与在行政、经济控制权方面向地方高度放权相结合。
这二者的紧密结合使得中国的体制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超出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已有的理论范畴。
权式威权制的核心特点是以一种特殊结构的政府机制,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全面干预经济。
中央政府一方面主要依赖人事权控制地方政府,保证地方政府能执行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另一方面给地方政府自主权处理地方事务,保证地方事务能在极不相同的条件下得到适当处理。
中央的宏观政策中带有很强的自身利益,每个中央部门都有其自身利益。
但无论中央意图为何,地方政府的行事总是受地方自身深层利益驱动。
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市场经济以来,中国在市场经济迅速扩张的同时,各级政府的作用也在迅速扩张。
十年来,全国绝大部分基础建设是地方政府投资、负责的,而且份额一直在增加。
至2009年,全国90%以上的基础建设投资是地方政府投入的,中央政府只占微小部分。
从最简单的激励机制的角度分析,一个有效的体制应该是谁投入、谁负责、谁受益。
但是,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是赤字运行,全国过半数税收收入都进入中央政府腰包,而全国绝大多数的公共服务、基础建设、行政工作都依赖地方政府负责。
这与中央政府掌握巨大财政盈余和巨大外汇储备,同时只负责很小比例的公共服务形成鲜明对照。
对这一扭曲的政策的一种解释是,中央把多数的财政收入以转移支付方式返回地方政府。
因此,不但不影响地方财政,还缩小了地区差距。
此说法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的效果值得商榷。
如此大规模使用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在各级地方政府中制造了严重的激励机制和信息问题。
第一,这把地方政府努力推动经济以增加税收的动机,扭曲为到中央游说获得中央返税的动机(即所谓“跑部钱进”问题),并造成巨量的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
更不用说由此造成了无数寻租腐败的机会,成为破坏法制和秩序的根源。
第二,中央返税主要返到省级,给了省级政府更大财政资源,但是,全国大多数公共服务是市县级政府提供的。
基层地方政府财政问题日趋严重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做法严重扭曲省、市、县政府之间的激励机制。
第三个扭曲激励机制的方面是,中央拿走全国税收主体,刺激,甚至迫使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解决地方财政。
近十年来,土地财政收入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相对发达的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
在中央收走全国税收大部分的同时,作为对地方政府损失税收收入的补偿,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地方政府不仅得到授权,更被鼓励以土地收入解决其财政问题。
地方政府以地区实验的方式寻找新方式征地、卖地;以地区竞争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土地收入。
最近十年里,大多数相对发达地区的gdp增速与当地政府土地财政密切相关。
地方政府以低补偿价征收土地,以高价市场出租、出卖或拍卖,获得巨额收入。
失地民众(包括农民、市民和小企业主)则怨声载道,民怨沸腾,造成尖锐社会矛盾。
自从2002年以来,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愈演愈烈,全国多数的恶性群体事件由征地引发,且数量不断上升,性质越发趋于恶性。
经济增长可以使社会更和谐,也可以造成更多社会矛盾,这取决于增长方式。
土地财政带有明显的掠夺性,使得由此推动的gdp的增长伴随着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财政和土地问题可以说明这一体制的运作和问题的产生。
土地问题是深刻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影响内需,决定中国长期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的根源,又是集中产生尖锐社会矛盾和重大社会问题的根源。
二、政府职能错位导致经济的失衡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力量和市场几只经历过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
1929年的经济危机发生以后,政府作用日益增长,许多私人产业实现了国有化,或有政府管制。
70年代以来,公共部门又日益缩小,一些政府企业出售给私人部门,而过去大龄存在的政府对航空、运输行业的许多管制,也被取消。
目前可以把发达国家政府的作用大致分成三个方面:一是收入再分配,即对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分配进行调解,以避免收入的两极分化;二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以避免市场经济活动的过度波动;三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干预资源进行配置。
今天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对于经济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国,政府通过国有企业、财政掌握了大部分重要资源,因此政府能否有效管理和利用手中的资源,将是关系到老百姓生计及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营经济曾有过较快的发展。
在1979年的的民营经济产值踩占gdp总量的不到1%,而到了2005年,中国民营经济已经达到65%。
2005年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速度放慢了,占据垄断优势地位的过期进一步强化了其垄断地位,导致民企的日子反而不及从前。
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尤其中央企业,占据了大量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甚至是垄断地位,他们在获取超额利润的同时,更加速了对各类资源的占有,控制力不断强化。
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却很难享受到与过期一样的优势地位,在融资难、成本上升、出口下滑的挤压下,他们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
不少垄断国企,像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3倍,如果再加上住房、工资外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6倍,导致更大的分配不公。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二元经济,而且是三七开的二元经济。
我国这么多年的经济发展,每一年gdp以10%的成长率增长的原因,就是二元经济的过热部门推动的,因此我们gdp的组成是非常扭曲的,超过一半都是固定资产,消费不到35%。
因此,逼迫大量的出口,因此逼迫大量的积累外汇,因此人民币升值厉害。
这个汇率的上升,打击到了二元经济过冷的部门,尤其是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
宏观调控的错误,又打击了二元经济里面民营企业。
在这个打击之下,会使得二元经济的资金流向由过冷的部门转向过热部门,使过热部门更热,过冷部门更冷,造成宏观调控失败。
通货膨胀除了二元经济过热部门通胀以外,过冷部门也一样膨胀,再加上金融超限战,国际大宗物资价格不再是供求决定,而是国际炒家决定,现在这些物资进口到中国,是二元经济结构扭曲在一起,极难克服。
一个意义及其重大的新《劳动合同法》仓促推出,造成双输,又增加了压力,使得二元经济的过冷环节更冷。
三、体制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优良的政治体制,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决定一个民族未来的命运。
只能共有制度优良,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行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最有配置,最大限度地给人民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
分权式威权制的精髓是从中国古老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时2000年的皇权帝制传承而来。
当中国极端贫穷落后时,当“文革”的恶果促醒了绝大多数人民推进市场改革的决心时,这个体制曾有效地调动了各级政府的积极性推动市场改革,催生了迅猛的gdp增长。
但是,尽管其自身也朝着适应市场化方向有一些进步,其基本特点却从未有过变化。
当中国进入低等的中收入状态,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超出了gdp 范围的时候,这个体制不可避免地成了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改革分权式威权制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向法治转化。
这要求以法律为基础的治理机制逐渐代替大量的行政机制,要求宪法保护民众的私有财产,包括土地私有权,要求各级司法独立于各级地方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服从宪法。
在市场经济已经占国民经济主体的情况下,以法治为方向的体制改革才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
以土地问题为例,其解决的途径只能是法治。
以宪法和法律保护私有产权是保护市场经济,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世界上所有发达的或稳定的市场经济无一不满足这一基本条件,中国也不能例外。
再有是就是转变政府职能,这也是当前最为迫切的。
政府的只能应该是提供公共产品、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
而现在的各级政府全力以赴去主导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权利缺少制约和监督的情况下,不仅滋生了大量的腐败,而且导致资源低效率高损耗的错误配置,并由此挤压了整个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造成大量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不得不依附于权利才能生存和发展。
这又进一步扭曲了经济发展的结构和资源配置,使得企业成为权力的附庸而不是经济发展的主导。
以钱(gdp)为纲”的心态促使地方政府热衷于卖地。
一个地方政府领导上台之后,可能他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只要卖地就可以了。
卖一块地gdp就会上升一块,如果卖地的价格越高,gdp则上升得越快,领导个人的政绩也就越好。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地方政府积极卖地,也只在乎用自己卖地收入充实财政盈余,对于老百姓的住房诉求则漠不关心。
政府应该成为公共产品提供者,而不是经济的主导者,经济的主导应该在手中才能推进经济更健康的持续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指出:“我不相信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应当做好它需要的一切—在国内保护个体免收匪徒的暴力与欺诈的伤害,对外则保护国家不受外敌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