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三:於共上士道次发心56
王重阳《四得颂》注解
三極至命筌蹄五車三乘羊車小乘羊車小乘者,秦籥起火之術也。
其法:抽縮外腎,使膀胱下昧民火,下合外腎,左文右武之地火,從下上達,直透三關。
行之七七日,內自有甘露降于玉池。
甘露,一名黃中酒。
又名曰石源。
又名醍醐。
常能行而不弛,可以返老還童,漸入聖道矣。
鹿車中乘鹿車中乘者,守中之法也。
其法:降心中上昧君火,入于兩腎之間,與中昧臣火相配,化為芙蓉,出於泓水之中,存其真人坐于花上,綿綿不絕。
如此二十日,通前羊車小乘之術,共計六十九日,則泥丸天谷靈藥自生。
靈藥一名黑汞。
水銀一名水中金,即元精也。
此乃補腦還精之法,人能常念之,則優入聖域矣。
或以轆轤為鹿車者,乃循真之事也。
每日寅艮二時,端坐存念鹿車之道,毋令間斷,亦以四十九日為限。
須是先行羊車,次行鹿車,既行鹿車,乃行牛車。
三車並行,斯名大乘也。
老子之治大國若烹小鮮,包犧之法離為網罟以畋以漁,堯舜則允執厥中,文王之艮其背,周公之艮限薰心,孔子之退藏於密者,皆守中之旨也。
曰產藥、曰鍊鉛實腹,鉛乃黑鉛,即黑汞也。
亦名黑龜精,又名黑龜肝。
降于天谷,謂之白龍肝也。
此守中於始之名也。
曰溫養曰神土坎火,此守中於中之名也。
曰守城曰野戰曰封閉關鎖,此守中於終之名也。
日沐浴曰真炁黛蒸,此守中於刑德之名也。
有曰:守一者以左腎之神為太一,右腎之神為玄一,兩腎混合之神為太一也。
有曰:守真者以二之則偽,一之則真也。
有曰:守黑者以顯之則白,隱之則黑也。
有日:守雌者以奮飛為雄,隱伏為雌也。
又守有黃房者,以密戶居正方前直臍中也。
黃房者,亦名黃庭,又曰丹田。
說不多同,有指泥壇為之者,泥壇,泥丸。
亦名天谷,亦名天懂。
有指絳宮為之者,絳宮,上命門也。
又名節榮,亦名應谷。
又有指心腎脾膽為之者,是皆思一部之法耳。
苟欲主陽消陰,俾水中金火中木二者內無間隔,非守中不能也。
然此守中之法,乃累聖相傳之密旨,實作聖工夫也。
誠能允而執之,則必世世羲陶,人人虞舜矣。
陸容廣而遊太清,金梯玉階此焉基之。
牛車大乘牛車大乘者,屏炁回風之道也。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 七因果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七因果首先我们看到《掌中解脱》的第820页,这个是第十六天的教授当中的「易于圆满资粮」的这个部分当中,有讲到这个偈颂。
至尊宗喀巴大师曾经说过:转二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藏,犹如最胜点金汁,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胜者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在这个偈颂当中就有讲述到说,在大乘的众多法门当中,「菩提心」是所有法门的根本,也就是说大乘的所有教证的功德,都必须建立在此心之上。
就如同我们在装藏的过程当中,我们都知道在装藏的同时,需要有这个命根,也就是说在装藏的过程当中「命根」的这个部分,就是装藏的一个重心。
那就如同此一般,在大乘的众多法门当中,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
如果说在我们的心续当中,能够生起这样一颗殊胜的菩提心,那对于我们修学大乘的佛法而言,是相当有利的。
所以这当中又有讲说「转二资粮如金汁」,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内心当中生起了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纵使我们所行的善事,是很小的一件善事,但是也因为透由菩提心的摄持,它能够成为「大乘之因」,也就是说它能够成为「成佛之因」。
并且在发起菩提心的当下,我们不管是行什么样的善业,都能够快速的圆满福德以及智能资粮。
所以菩提心它不仅仅是入大乘之门,而且是大乘所有教法的根本。
所以我们平常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就应该以修学菩提心为主,所以这个当中,也有讲述到说「故应坚持菩提心」。
我们也知道说在大乘的法门当中,可以分为:方便以及智慧两种。
但是在方便以及智慧两种法门当中,我们应该修学的是以「方便品」为主。
在众多的方便品当中,比如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等,众多的方便品当中,我们是要以修学「菩提心」为主。
所以就是说在修学的过程中,修学「菩提心」变成我们主要修学的一个内涵。
其它的法门,比如说像观修本尊、或者是持咒等等,就连观修空性的内涵而言,它都可以变成支分。
所以对于一个修学大乘的行者而言,修学「菩提心」的法门是最重要不过的。
纵使说我们没有其它的功德,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于菩提心能够生起一种体会,甚至多加的认识它的话,这个时候在我们的心续当中,就能够留下这样的一种习气,藉由这样的一种习气,透由不断的发愿、不断的修行,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是能够快速的生起这样的一颗殊胜的心。
速疾道论第1讲上士道
速疾道论第1讲上士道讲述:日宗仁波切中译:如性法师声音档:2002年-38在修学共中士道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透由共中士道的法,看是不是能够在我们的内心当中生起殊胜的出离心,这个时候就会讲到「生起出离心之量」。
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当中,我们才会知道我们的心续当中,拥有这样一颗殊胜的心识呢?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三主要道》当中有讲到:修已故于轮回诸盛事,剎那希愿亦不暂生起,昼夜恒常唯求解脱心,此生起时即为出离心。
也就是说不管在白天也好、或者是晚上也好,我们对于轮回当中的种种盛事,也就是轮回的安乐以及种种的享用,你在看到它的那一剎,你都会觉得这只是轮回当中的一部分,其实它的本质都是痛苦的,而不会对它生起强烈的这种贪着。
并且无时无刻的生起一颗「我想要得到解脱果位」的这种心的状态,称之为出离心。
也就是说在每一剎那之间,我们对于种种轮回的胜事,透由思惟之后,了解它都是痛苦的本质,而生起一颗想要从这样的一种状态脱离的心,我们称之为出离心。
之前对于共下士道这个部分,就是说以我们现今的现状而言,我们在「来生」以及「今生」这两者当中,我们是以「今生」为主的,在我们的意识当中(也就是在我们的想法里面),我们不会觉得「来生」对我们有多么重要。
也就是透由修学「共下士道」的过程当中,生起一颗「来生」确实比「今生」还要重要的这样一种心态,如果能够时时生起的话,这个就表示我们已经生起了「共下士道道次修心之量」。
“在修学共中士道的过程当中,如果说这个时候,我们能够透由修学「中士道」,然后在内心当中生起一颗殊胜的出离心的话,以小乘的行者而言(比如说像声闻或者是缘觉等),他们这个时候就会透由生起出离心,而继续的往他的目标,也就是小乘的最究竟的目标,也就是获得解脱轮回的这种目标继续的迈进。
但是因为在这个地方,我们所要修学的是「共中士道」的部分,所以在生起出离心之后,我们必须要往大乘的这一条路,也就是往「上士道」的这一条路继续迈进,我们要想办法在内心当中发起一颗殊胜的悲心以及菩提心。
爱国诗词 古诗长篇大全
爱国诗词的古诗长篇大全白马篇——【唐】李白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哀江头——【唐】杜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白马篇——【魏晋】曹植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九歌·国殇——【先秦】屈原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饮马长城窟行——【唐】李世民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初入淮河四绝句——【宋】杨万里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掌中解脱-科判表-略观用-自制
《掌中解脱》科判表总论——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菩提道次第引导分四: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圆满种姓中受生之理、其身获得功德之理、得已于圣教所作事业之理(于印度所作之理、于藏地所作之理)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易获佛陀密意殊胜、极大恶行自趣消灭殊胜。
甲三如何闻说具二种殊胜法之理:乙一听法之理:思惟闻法利益、于法与法师发起承事、正听闻之理(断除违缘器之三过、依止顺缘六种想)乙二说法之理:思惟说法利益、于大师与法发起承事、以何等意乐及加行而说、于何等境应说与不应说之差别。
乙三结束时如何共作之次第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丁一加行法:洒扫住处,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严陈设;身具八法或随宜威仪坐安乐座,从殊胜善心中修皈依发心;观想资粮田;摄集积净关要——奉献七支与曼荼罗;如教授启请决定令与自心和合。
丁二如何修正行:戊一依止知识利益:近得佛位、令诸佛欢喜、魔与恶友不能加害、一切烦恼恶行自然遮止、地道诸德辗转增长、一切生中不缺离善知识、不堕恶趣、无难成办现前与究竟一切利益。
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若轻毁上师即轻毁诸佛;若于上师生嗔,即坏与彼剎那数相等劫之善根,而经等量劫生于地狱;虽依咒乘亦不得殊胜成就;虽勤修续义亦与修地狱相似;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此生中为病等不如意事缠绕;后世漂流于无边恶趣;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
戊三意乐依止法:根本修信:1.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
2.总之开悟之大小,赖修大小信心力,于悉地源具恩师,思惟功德不观过,愿持此教为中心,此誓无碍达究竟。
应观师为佛之原因:1.上师加持大与小,不关本身待自己。
2.汝藏人不获悉地,乃于上师仅起凡庸想所致。
3.若不敬诸师,依佛亦无益,如善星故事。
能观之原因:应取规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过不成就。
如何观法(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即于现在诸佛菩萨仍在利益有情、自所见相无法决定)念恩生敬:师恩胜佛、说法恩、加持心相续恩、以财物摄受为眷属恩。
《道次第》第69讲内容摘要
《道次第》第69讲内容摘要中⼠道的内容⼀共分为四节:第⼀节就是发⼼,中⼠的发⼼也就是出离⼼;第⼆节讲思维轮回的苦;第三节讲思维流转的次第;第四节讲中⼠道的发⼼和上⼠道的发⼼的区别在哪⾥?第⼀节共中⼠之发⼼(出离⼼)⼀、修下⼠道意乐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下⼠道,⽽是要作为进⼊中⼠的基础;修中⼠道的时候也不可以停留在中⼠道的意乐,⽽是要进⼊上⼠道。
通过在下⼠道的修学,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死亡、三恶道的痛苦,使我们感觉到现实的快乐是不实在的,所以我们不以追求现世的快乐为⽬的,⽽是⽣起希求后世的乐趣。
为了要得到后世的乐趣,就要皈依三宝。
皈依了三宝之后,尤其是要深信业果、了知业果的差别,了知业果对我们⽣命的重要性、决定性。
对业的道理,我们要⽣起坚定不疑的信解,这样我们就会去断罪修善,⾃觉修善,我们⽌恶⾏善的程度其实和我们对业果的信的程度是成正⽐的。
通过这种断罪修善、⽌恶⾏善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天果报。
当然这是从下⼠道来说的,其实整个修⾏来说,整个修学佛法事实上也都没有离开断恶修善。
虽然通过这样的努⼒之后,就能够得到⼈天乘的果报,但是我们不要以此为满⾜,不可以停留在对下⼠道的执著,觉得我能够做⼈、我能够⽣天就可以了,⽽是要从下⼠道的意乐⾥进⼀步地引申共中⼠的意乐,也就是出离⼼。
共中⼠的意乐特点就是要遮⽌对⼀切世间的贪著,就是出离⼼。
也不可以停留在出离⼼上,更要以这个出离⼼作为基础引发最为殊胜的菩提⼼,然后进⼊上⼠道的修⾏。
所以出离⼼在《道次第论》⾥它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为什么要⽣起出离⼼?为什么我们不能满⾜于⼈天的快乐?原因是⼈天的快乐,还没有摆脱⾏苦。
⾏苦就是⽆常的苦。
⽆论是欲界、⾊界乃⾄⽆⾊界的⼀切快乐都是⽆常,所以它是不可靠的,是不究竟的。
如果我们把⼈天之乐当做是⼀种⾃性乐,那就是⼀种颠倒。
如果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说,世间上所有快乐的本质都是痛苦的,叫有漏皆苦。
三界的快乐只是⼀种假象,事实上都是建⽴在痛苦上的,最终还是要产⽣痛苦。
掌中解脱-科判表-略观用-自制
《掌中解脱》科判表总论——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菩提道次第引导分四: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圆满种姓中受生之理、其身获得功德之理、得已于圣教所作事业之理(于印度所作之理、于藏地所作之理)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易获佛陀密意殊胜、极大恶行自趣消灭殊胜。
甲三如何闻说具二种殊胜法之理:乙一听法之理:思惟闻法利益、于法与法师发起承事、正听闻之理(断除违缘器之三过、依止顺缘六种想)乙二说法之理:思惟说法利益、于大师与法发起承事、以何等意乐及加行而说、于何等境应说与不应说之差别。
乙三结束时如何共作之次第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丁一加行法:洒扫住处,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严陈设;身具八法或随宜威仪坐安乐座,从殊胜善心中修皈依发心;观想资粮田;摄集积净关要——奉献七支与曼荼罗;如教授启请决定令与自心和合。
丁二如何修正行:戊一依止知识利益:近得佛位、令诸佛欢喜、魔与恶友不能加害、一切烦恼恶行自然遮止、地道诸德辗转增长、一切生中不缺离善知识、不堕恶趣、无难成办现前与究竟一切利益。
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若轻毁上师即轻毁诸佛;若于上师生嗔,即坏与彼剎那数相等劫之善根,而经等量劫生于地狱;虽依咒乘亦不得殊胜成就;虽勤修续义亦与修地狱相似;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此生中为病等不如意事缠绕;后世漂流于无边恶趣;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
戊三意乐依止法:根本修信:1.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
2.总之开悟之大小,赖修大小信心力,于悉地源具恩师,思惟功德不观过,愿持此教为中心,此誓无碍达究竟。
应观师为佛之原因:1.上师加持大与小,不关本身待自己。
2.汝藏人不获悉地,乃于上师仅起凡庸想所致。
3.若不敬诸师,依佛亦无益,如善星故事。
能观之原因:应取规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过不成就。
如何观法(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即于现在诸佛菩萨仍在利益有情、自所见相无法决定)念恩生敬:师恩胜佛、说法恩、加持心相续恩、以财物摄受为眷属恩。
西夏三十五佛文本源流考
戊 ?
?
物薄
三 (
> )
,
辽 版 宁 教 宵 出
社 年 第 页 , 20 0 3
,
1 4 09
。
? H K T M M 3 .
r H .
〇p 6
aM
CB
a
h
E .
.
b m aH O B ,
aH ry rc KHe py o /c n nc nh KC HJiorpatpbi ,
o c KB a :
中华书局 ,
年 2 0 1 1 ;
俄 罗 斯科 学 院 东方 研 究所 圣 彼 得 堡分 所 、
中 国 社 会科 学 院 民 族 研 究 所 、 上 海 古籍 出 版 社 编 :
俄 藏 水城 文 献 上 海 古 籍 版 社 年 《
黑
一
》
(1
27 ) ,
出
1 9 96 - 20 1 8
,
。
⑥ 段 版 社 年 惠 宏 、
不 动 金 刚 将 西 夏 三 十 五 佛 信 仰 引 入 汉 地 在 四 ,
川 蒙 山 将 礼 忏 三 十 五 佛 纳 入 重 新 编 订 的 《 瑜 伽 篥 要 焰 口 施 食 仪 》 。 明 代 还 在 流 行 的 ( 三 十 五 佛 名
经 》, 其 内 容 来 源 已 经 不 是 唐 代 菩 提 流 志 译 本 或 西 夏 重 编 本 , 而 是 不 动 金 刚 编 订 的 ( 拖 食 仪 》。
3 ^aTe ji bC T B〇 b o ct o h ho J i Ji M Tcp ary p u ,
9 6 3 1
.
此 据 译 华 校 族 译 文 集 会 科 rp c
善说精髓
(甲三) 如何聞 其法分三:(乙一) 聽法之理;(乙二) 法之理;(乙三) 結束時共作之理。
(乙一) 聽法之理分三:(丙一)思惟聞法利益;(丙二)於法與法師發起 承事;(丙三)正聽聞之理。 (丙一)思惟聞法利益: 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
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買亦應理。 (丙二)於法及法師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承事:
善 精髓
(决定菩提道次第中所 實修之門一切善 精髓)
達波貢欽昂旺札巴 著 江波(仁欽卻札) 譯
(作者簡介:達波貢欽昂旺札巴,公元十五世紀出生於達波沓地方。幼年出家, 從杰洛卓佩巴聽般若、量論。至色拉杰,以善習大論聞名。於下密院從舉欽堅 讃桑波聽“集密四家合注”,於甘丹從杰卻炯嘉措(甘丹墀巴, 1534-1539) 聽怖畏、時輪等。曾任下密院法臺。復任達波扎倉第二任法臺。“貢欽”是大修 行者的意思。此師的詳細傳記似乎闕如。)
(辛二)思惟後世二趣苦樂如何分三:(壬一)思地獄苦;(壬二)思餓鬼 苦;(壬三)思旁生苦。 (壬一)思地獄苦: 如是速死無暫息,死亡之后非斷滅, 為業力引生二趣,墮惡趣感熱冷苦。 (壬二)思餓鬼苦與(壬三)思旁生苦: 饑 枯瘦癡苦多,長久難忍可經劫, 人間一月為一日,餓鬼壽長達萬年。 畜苦甚者亦經劫。若惟芒刺尚難忍, 惡趣苦觸又如何?
(乙二) 法之理分四:(丙一)思惟 法利益;(丙二)於大師及法發起 承事;(丙三)以何意樂與加行而 ;(丙四)於何等境應 與不應 之差 別。 (丙一)思惟 法利益: 斷求利敬等染心,及除邪見如實宣, 《勸發增上》、《具威經》, 無量理當思之。 (丙二)於大師及法發起承事: 佛 佛母自設座,法乃諸佛應敬境, 故應於法及大師,隨念德恩起敬重。
(戊二)加行依止之理: 自子妻財與隨從,洗浴按摩擦侍病, 遵行師教無違逆,修供為主令歡喜。
道次第略论第二讲内容整理
道次第略论第⼆讲内容整理第2讲序论如济迦⿇罗喜罗寺说法之轨则序论的主题是说法轨则。
宗喀巴⼤师依照的是印度济迦⿇罗寺的说法轨则,当时印度说法⽐较著名的有济迦⿇罗寺和那烂陀。
不同的寺庙有不同的宗风、有⾃⼰的⼀套教育,说法轨则也代表着⼀种教育⽅式。
先须讲明作者之重要与法之重要,及如何说听彼法之三事说法的轨则,在讲法之前需要讲明三点:⾸先要说明作者的重要;其次要考察法的重要性——就是要说的这个法的重要;第三点就是说听的规则。
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导分四:⼀、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
⼆、为于教授⽣敬信故,释法之重要。
三、于具⾜⼆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
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弟⼦之次第。
第⼀点就是讲作者的重要,为什么重要呢?主要是要考察法的来源问题,法是从哪⾥来的?源头清净不清净?所以说作者重要主要是要说明法源的清净,传承的法来源是正的,我们现在学⾃然也就是正的。
《菩提道次第论》的作者是宗喀巴⼤师,可是我们现在这⾥所讲的作者是阿底峡尊者。
为什么呢?因为《菩提道次第⼴论》主要是依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作的。
所以宗喀巴⼤师在介绍作者的时候就介绍阿底峡⽽不是介绍⾃⼰,这也体现了宗⼤师的谦虚。
关于作者的重要从⼏个⽅⾯来说:第⼀讲他的⽒族、家族,阿底峡尊者的家族;第⼆讲阿底峡尊者的求学经历,求学经历也就是他所接受的教育;第三就是阿底峡尊者所成就的功德;第四就是阿底峡尊者所做的事业。
共有四个⽅⾯。
本论总依弥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以别依《菩提道炬论》,故《道炬论》之作者,即是本论之作者,其名燃灯吉祥智⼤阿闍黎,别号具德阿底峡。
《道次第》总依是《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是弥勒菩萨解释般若经的。
《道次第论》的建构就是把下⼠道、中⼠道都作为上⼠道的⽀分,作为菩萨不仅仅要学习菩萨道,同时也要学习声闻道、解脱道,这种思想就是来⾃于《现观庄严论》——般若经的思想。
别依,就是特别地依,《道炬论》在西藏的历史上是⼀部⾮常重要的论典。
人生辞典——敬净静境(二)
人生辞典——敬净静境(二)人生辞典——敬净静境(二)二、净《易·系辞上》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与神物以前民用。
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礼记·儒行》云,“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
”《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宋代朱熹《大学章句》云,“盘,沐浴之盘也。
铭,名其器以自警之辞也。
苟,诚也。
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
”《孟子·离娄下》云,“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庄子·知北游》云,“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
老聃曰:汝斋戒疏涤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
”汉代刘向《说苑·君道》记载,“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
’”宋代苏轼《上清储祥宫碑》云,“臣谨按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净无为为宗。
”《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
”“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
”《魏书·释老志》云,“诸服其道者,则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度,相与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给。
”“心去贪、忿、痴,身除杀、淫、盗,口断妄、杂、诸非正言,总谓之十善道。
能具此,谓之三业清净。
”“涅槃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
”隋代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云,“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
”《六祖坛经·妙行品第五》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
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
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
前面已经学习了以证悟甚深空性来对治烦恼的巨大意义,接下
前面已经学习了以证悟甚深空性来对治烦恼的巨大意义,接下来要学习的是进入空性道的次第。
戊二、明入彼道之次第分三:一、明入甚深义道之次第;二、明失坏道次第之过患;三、以彼理明权实二教之大义。
在这一科里,圣天菩萨阐明进入甚深空性道的次第。
首先阐明修行甚深空性道的次第;其次阐明违反空性道次第的过患;最后以甚深空性道次第之理,来阐明权实二教的巨大意义。
己一、明入甚深义道之次第分三:一、教诫入殊胜道甚深义;二、明入彼道之次第;三、最胜深道断证之体性。
圣天菩萨在这一科从三个方面来阐明修甚深空性道的次第。
首先是教诫修行者应该修行殊胜的空性之道;其次阐明修行空性道的次第;最后阐明最殊胜的空性甚深道的断证体性。
庚一、教诫入殊胜道甚深义设问:既然要证得大涅槃必须依靠空性法,那导师佛陀为什么还要说布施等法呢?答: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
颂文直解在三种福业中,如来为还没有成熟戒性、修性根器的下根者说布施;为已住于布施,但未入修的中根者说戒;为已住于布施与戒的上根者说修寂灭分别的空性道。
因此,应当恒时作上根的修行。
释义虽然甚深空性法是佛法的心要,但是根器不够的人,修较高的法,不能直接相应,因此佛陀就说了三种福业事:施性福业事、戒性福业事、修性福业事。
通过布施,可以获得很多财富;通过持戒,能转生人天;而由修空性可以胜伏而断尽烦恼,并将证得涅槃。
因为修性根器没有成熟,所以对于中下根器者,布施、持戒等世俗修法是必要的,但是他们同时也要“常应修上者”,因为只有胜义的空性法,才是寂灭分别的出世修法,因此要争取能尽快成熟修性,修胜义空性法。
一个学修佛法的人,就应该经常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我的心还不能获得解脱?为什么我的心与胜义空性法还不相应呢?”那么空性道的次第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圣天菩萨就来讲这个问题。
庚二、明入彼道之次第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颂文直解三士道的次第是这样的:首先是入共下士道,遣除非福的不善;中间是入共中士道,对于坏聚之五蕴遣除我执;最后是入上士道,遣除一切边执戏论之见,证悟一切法的无我空性。
叹道歌七十二段!直指修道真机!
叹道歌七十二段!直指修道真机!第一段已矣乎,道不明,性命谁能认的清?角胜场中争上下,羊肠路里讲声名。
恩爱牵缠难解脱,机谋识见乃偏精。
如此俱皆寻死事,能知悔悟是豪英。
第二段已矣乎,道不贵,一切庸愚多忌讳。
闻人说道便狐疑,见人修道即谤诽。
不顾性命养精神,只贪酒肉充肠胃。
天堂路上少人行,地狱门中争尝味。
第三段已矣乎,道不通,旁门曲径有无穷。
不是着空与执相,便是搬西又弄东。
七十二家炉火事,三千六百淫邪功。
以盲引盲迷正路,阻挡学人入牢笼。
第四段已矣乎,道有难,外道却把正道乱。
或指性藏天谷间,又言命在关元畔。
阴阳误将子午观,龙虎直把肺肝看。
一身上下胡作为,哪件能得近道岸?第五段巳矣乎,道门开,人人许在里边来。
若知回头即彼岸,如下肯心是法财。
知其一兮延性命,识得二时结圣胎。
自古明人皆接众,怎奈尘世少良才。
第六段已矣乎,道缘堕,几个道人识真我;却将鱼目认珍珠,多将草子作仙果。
尽是弃常而好奇,俱系所福反招祸;总遇明师不低头,自己早把门户锁。
第七段已矣乎,道可伤,学人何不细参详。
切身大事如儿戏,圣贤理路作平常。
有己无人多傲气,偷闲怕苦想仙方;不知虚心求师友,怎能晓得真阴阳。
第八段已矣乎,道衰败,学人大半皆作怪。
未明性命装高人,贪图供养累帐债。
无功受禄如何消,作业造罪哪知戒?看他这些糊涂虫,都把祖家教门坏。
第九段已矣乎,道自然,强扭强捏尽虚悬;也有守心定意念,也有闭息住丹田。
也有搬下去运上,也有推后却转前,到的年满月尽处,一无所用空怨天。
第十段巳矣乎,道长久,若无恒心休胡走;才进门户问元关,未曾学识要下手。
始勤终怠志不坚,阳奉阴违多招咎;只想哄人露天机,神仙暗里笑破口。
十一段巳矣乎,道无奇,好奇早把路途迷;铅汞砂银皆寓意,乌兔龟蛇尽比词。
俗语常言合圣道,日用夜作有仙基;现现成成元妙理,只是愚徒不细思。
十二段已矣乎,道不见,愚人只在色身炼;口鼻认为元牝门,脐后误作黄庭院。
识神疑是主人公,浊气错当亲家眷;不知大药本无形,大虚空里第一善。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一百零三课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一百零三课大家好!下面继续共修《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一百零三课中士道希求解脱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二、真实义三、摄义壬一、连接文分三:一、敬礼句二、须修中士意乐三、对于轮回圆满不修厌离则无解脱,故应勤修癸一、敬礼句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此处宗大师敬礼的目的,是为了希望能圆满撰造共中士道的修心次第,真实利益众生。
所顶礼的对象,是胜尊具大悲者足,也就是大悲具足的道次第所有传承上师足下。
癸二、须修中士意乐分三:一、归摄下士道内容二、为引生菩提心、趣入上士道之故三、不以下士道为足的理由子一、归摄下士道内容首先承前启后,扼要归纳下士道的内容,即:四个修法——修念死无常、三恶趣苦、共同皈依与黑白业果,和一个目的——获得善趣果位。
其中四个修法当中,依靠前二者能生起下士意乐,依靠后二者能获得后世义利。
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后堕恶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
通过思维即将死亡,而且死时今生的身体、受用、眷属等法毫无利益,能令自心厌舍今生;其次,通过思惟死后若堕入恶趣,所受痛苦极其深重而漫长,而令自心对后世善趣生起希求。
由这二种修法,能将希求今生为主的心,转换成希求后世善趣为主的心。
这样生起的就是下士的意乐。
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
然后进行皈依,皈依后对善恶业果规律生起确定的信解,再遵照规律努力断恶修善,后世就能往生到善趣。
要避免来世堕入恶趣,首先,必须知道唯有三宝才能救护自己,所以要寄希望于三宝,一心皈依具有救护能力的三宝。
而皈依的重点,是按照佛陀所开示的教法行持。
对于共下士道来说,这个教法就是业果,即:清晰辨别黑白业果,而且对此产生定解之后,努力断恶修善,这样必定能获得善趣果位。
“定解黑白业果”是见,“励力断恶修善”是修行,“善趣妙位”是果。
若要获得善趣果位,除了致力于遮止恶趣之因、修习善趣之因以外,再也找不出其它方法。
对此生起恶定解才会精勤取舍业因,如此才能真正获得善趣果位。
三元參贊延壽書
三元參贊延壽書(元李鵬飛)《四庫總目提要》:所言皆攝生之事,凡節嗜欲,慎飲食,神仙導引之法,俚俗陰陽之忌,因果報應之說,無不悉載。
其說頗為叢雜,要其指歸,則道家流也。
前有自序,亦稱得之飛來峰下道士云。
序.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皆衰,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今時之人不然也。
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故半百而衰也。
」又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知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健,老者復壯,壽命與天地無窮」。
此僕養生延壽之書所由作歟。
所謂養生者,既非爐鼎之訣,使憚於金石之費者不能為;又非吐納之術,使牽於事物之變者不暇為。
郭橐馳有云:「馳非能使人壽且孳也,以能順人之天,而致其性焉耳」。
僕此書,不過順乎人之天,皆日用而不可缺者,故他書可有也,可無也。
此書則可有,也必不可無也。
僕生甫二周,而生母遷於淮北,壯失所在,哀號奔走淮東西者,凡三年。
天憫其衷,見母於蘄之羅田。
自是歲於涉淮。
一日道出龐居士舊址,遇一道人,綠發童顏,問姓,曰:「宮也,」問所之,曰:「採藥。
」與語移日,清越可喜,同宿焉。
道人夜坐達旦,問其齒,九十餘矣。
詰其所以壽?曰:「子聞三元之說乎」?時匆匆不暇叩。
後十年戊辰,試太學至禮部,少憩飛來峰下,忽復遇其人,貌不減舊。
始異之,攜手同飲。
因詰向語,道人曰:「此常理耳。
」余稽手請之,曰:「人之壽天元六十,地元六十,人元六十,共一百八十歲。
不知戒慎,則日加損焉。
精神不固,則天元之壽減矣;謀為過當,則地元之壽減矣;飲食不節,則人元之壽減矣。
當寶嗇而不知所愛,當禁忌而不知所避,神日以耗,病日以來,而壽日以促矣。
其說皆具見於黃帝、岐伯、《素問》、老聃、莊周及名醫書中。
其與孔孟無異,子歸以吾說求之,無他術也。
戊三:於共上士道次发心(总表)54
己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庚二修菩提心次第辛一:七种因果教授辛二:寂天教授壬一於其渐次令发定解癸一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癸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5657壬二如次正修癸一修习希求利他之心子一 引发生起此心所依子二正发此心丑一於诸有情令心平等丑二修此一切成悦意相丑一修慈┇┇┇┇┇丑二修悲┇┇┇┇┇ 丑三修增上意乐5859 癸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明所修果即为发心壬一、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壬二、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壬三、修习自他相换法次第癸一、除其障碍癸二、正明修法 庚三发起之量┇┇┇┇┇┇┇┇┇┇┇┇┇┇┇┇┇┇┇┇┇┇┇┇┇┇┇┇┇┇┇┇┇┇ 60 61庚四 仪轨受法辛一未得令得壬一、所受之境壬二、能受之依 壬三 如何受之轨则 癸一加行轨子一 受胜皈依 丑一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丑二劝请皈依丑三说皈依学处┇┇62 子二各集资粮 子三净修意乐癸二正行仪轨癸三完结仪轨 ┇┇┇┇┇┇┇┇┇┇┇┇┇┇┇┇┇63 辛二已得守护不坏壬一 修学现法不退发心 癸一、 为於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癸二、正令增长所发心 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 癸三、为利有情而发心 应学其心不舍有情┇┇┇┇┇┇┇┇ 癸四、修学集积福智资粮子一不舍所发心愿子二学令增长 64壬二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癸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癸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辛三设坏还出方便┇┇┇┇┇┇┇┇┇┇┇┇┇┇┇┇┇┇┇┇┇┇┇┇┇65 己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庚一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庚二显示学习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庚三 正释学习学处之次第辛一於总大乘学习道 理壬一 净修欲学菩萨学处┇┇┇┇┇┇┇┇┇┇┇┇┇┇ 壬二 修已受取佛子律仪68 壬三受已如何学习次第 癸一 何所学处癸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子一 正义数量决定 子二 兼说次第决定┇┇70 56 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戊三:於共上士道次修心癸三於此如学习次第丑一学习六度熟自佛法丑学习四摄熟他有情 子一初於总行学习道理 子二特於后二波罗密多学习道理 55辛二特於金刚乘学习道理。
速疾道论第1讲上士道
速疾道論第1講上士道講述:日宗仁波切中譯:如性法師聲音檔:2002年-38在修學共中士道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透由共中士道的法,看是不是能夠在我們的內心當中生起殊勝的出離心,這個時候就會講到「生起出離心之量」。
什麼樣的一種狀態當中,我們才會知道我們的心續當中,擁有這樣一顆殊勝的心識呢?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三主要道》當中有講到:修已故於輪迴諸盛事,剎那希願亦不暫生起,晝夜恒常唯求解脫心,此生起時即為出離心。
也就是說不管在白天也好、或者是晚上也好,我們對於輪迴當中的種種盛事,也就是輪迴的安樂以及種種的享用,你在看到它的那一剎,你都會覺得這只是輪迴當中的一部分,其實它的本質都是痛苦的,而不會對它生起強烈的這種貪著。
並且無時無刻的生起一顆「我想要得到解脫果位」的這種心的狀態,稱之為出離心。
也就是說在每一剎那之間,我們對於種種輪迴的勝事,透由思惟之後,了解它都是痛苦的本質,而生起一顆想要從這樣的一種狀態脫離的心,我們稱之為出離心。
之前對於共下士道這個部分,就是說以我們現今的現狀而言,我們在「來生」以及「今生」這兩者當中,我們是以「今生」為主的,在我們的意識當中(也就是在我們的想法裡面),我們不會覺得「來生」對我們有多麼重要。
也就是透由修學「共下士道」的過程當中,生起一顆「來生」確實比「今生」還要重要的這樣一種心態,如果能夠時時生起的話,這個就表示我們已經生起了「共下士道道次修心之量」。
“在修學共中士道的過程當中,如果說這個時候,我們能夠透由修學「中士道」,然後在內心當中生起一顆殊勝的出離心的話,以小乘的行者而言(比如說像聲聞或者是緣覺等),他們這個時候就會透由生起出離心,而繼續的往他的目標,也就是小乘的最究竟的目標,也就是獲得解脫輪迴的這種目標繼續的邁進。
但是因為在這個地方,我們所要修學的是「共中士道」的部分,所以在生起出離心之後,我們必須要往大乘的這一條路,也就是往「上士道」的這一條路繼續邁進,我們要想辦法在內心當中發起一顆殊勝的悲心以及菩提心。
皎然《杼山集》
皎然《杼山集》提要【臣】等謹案杼山集十卷唐僧皎然撰案唐書藝文志皎然字清晝湖州人謝靈運十世孫居杼山顔真卿為刺史集文士撰韻海鏡源預其論著貞元中取其集藏集賢御書院刺史于頔為序此集卷數與唐志合頔序亦存蓋猶本前有贊寜所為傳蓋自高僧傳録入末有集外詩則毛晉所補緝也皎然及貫休齊已皆以詩名今觀所作弱於齊已而雅於貫休在中唐作者之間可厠末席集末附載雜文數篇則聊以備體非其所長矣别本附刋杼山詩式一卷按唐志晝公詩式詩評皆載文史類中不附本集今亦析出别著録焉乾隆四十一年五月恭校上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總校官【臣】陸費墀杼山集原序詩自風雅道息二百餘年而騷人作其旨愁思其文婉麗亡楚之變風歟至西漢李陵蘇武始全為五言詩體源於風流於騷故多憂傷離遠之情梁昭明所撰文選録古詩十九首亡其名氏觀其辭蓋東漢之世亦蘇李之流也洎建安中王仲宣曹子建皷其風晉世陸士衡潘安仁揚其波王曹以氣勝潘陸以文尚氣勝者魏祖興武功於二京已覆文尚者晉武亡帝圖於劉淵肇亂觀其人文興亡之跡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宋高祖平桓玄定江表文帝繼業五十年間江左寧謐魏晉文章欝然復興康樂侯謝靈運獨步江南俯視潘陸其文炳而麗其氣逸而暢驅風雷於江山變晴昏於洲渚煙雲以之慘淡景氣為其澄霽信江表之文英五言之麗則者也迨於齊世宣城守謝玄暉亦得其辭調涵於氣格不侔康樂矣梁陳已降雖作者不絶而五言之道不勝其情矣有唐吳興開士釋皎然字清晝即康樂之十世孫得詩人之奥旨傳乃祖之菁華江南詞人莫不楷範極於緣情綺靡故辭多芳澤師古興制故律尚清壯其或發明玄理則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議也貞元壬申歲余分刺吳興之明年集賢殿御書院有命徵其文集余遂採而編之得詩筆五百四十六首分為十卷納於延閣書府上人以余嘗著詩述論前代之詩遂託余以集序辭不獲已畧志其變上人之植性清和稟質端懿中秘空寂外開方便妙言說於文字了心境於定惠又釋門之慈航智炬也余游方之内者何足以扣玄關謝氏世為詩人豈佛書所為習氣云爾于頔撰欽定四庫全書杼山集卷一唐釋皎然撰五言奉酬于中丞使君郡齋臥病見示一首宿昔祖師教了空無不可枯槁未死身理心寄行坐仁公施春令和風來澤我生成一草木大道無負荷論入空王室明月開心胸性起妙不染心行寂無蹤若非禪中侶君為雷次宗比聞朝端名今貽郡齋作真思凝瑶瑟高情屬雲鶴抉得驪龍珠光彩曜掌握若作詩中友君為謝康樂盤薄西山氣貯在君子衿澄澹秋水影用為字人心群物如鳬鷖游翺愛清深格居第一品高步凌前躅精義究天人四坐聽不足伊昔柳太守曾賞汀洲蘋如何五百年重見江南春公每省往事詠歌懷昔辰以茲得高臥任物化自淳還因訪禪隱知有雪山人附郡齋臥疾贈晝上人【上人早名皎然晚字畫】湖州刺史于頔夙陪翰墨徒深論窮文格麗則風騷後然公我詞客晚依方外友極理探精賾曶合南北宗書公我禪伯光明性不染故我行貞白隨順令得解故我言芳澤霅水漾清潯吳山横碧岑含珠復藴玉價重雙南金的皪曜奇彩凄凄流雅音商聲發楚調調切諧瑶琴吳山為我高霅水為我深萬景徒有象孤雲本無心衆木豈無聲椅桐有清響衆耳豈不聆鍾期有真賞高潔古人操素懷夙所仰覿君水雪姿祛我淫滯想常吟柳惲詩苕浦久相思逮此遠為郡蘋洲芳草衰逢師年臘長值我病容羸共話無生理聊用契心期五言贈李中丞一首深沉閫外畧奕世當榮寄地裂大將封家傳介珪瑞至今漳河俗猶受仁人賜公初鎮惟邢决勝無精兵重圍逼大敵六月守孤城政用仁恕立恩繇賞罰明遂令麾下士感德不顧生于時聞王師諸將兵頗黷天子狩南漢煙塵滿函谷純臣獨耿介下士多反覆明公仗忠節一言感萬夫物性如蒺化作春蘭敷見說金被爍終期玉有瑜移官萬里道君子情何如伊昔避事心乃是方袍客頓了空王旨仍高致君策安知七十年一朝值宗伯言如及清風醒然開我懷宴息與游樂不將衣褐乖海底取明月鯨波不可渡上有巨蟒吞下有毒龍護一與吾師言乃於中心悟咄哉冥冥子胡為自塵汚五言杼山禪居寄贈東溪吳處士馮一首青雲何潤澤下有賢人隱路入菱湖深跡與黄鶴近野風歌白芷山月揺清軫詩祖吳叔庠致君名不盡身當青山秀【詩曰家住青山下青山有吳筠故宅後改為吳筠山】文體多郢聲澄澈湘水碧泬寥楚山青時人格不同至今罕知名昔賢敦師友此道君獨行既得廬霍趣乃高雷遠情别時春風多掃盡雪山雪為君中夜起孤坐石上月悠然遺塵想邈矣逹性說故人不在茲幽桂惜未結五言妙喜寺高房期靈澈上人不至重招之一首晨起峰頂心懷人望空碧掃雪開寺門灑水浄僧席言笑形外阻風儀想中覿馳心驚葉動傾耳聞泉滴豈慮咆虎逢乍疑崩湍隔前期或不顧知爾隳常格如今誰山下秋霖步淅瀝吾亦聊自得行禪荷輕策松聲暢幽情山意導遐跡舉目無世人題詩足奇石貧山何所有特此邀來客五言奉和薛員外誼贈湯評事衡反招隱之跡兼見寄十二韻喜友稱高儒曠懷美無度近為東田誘遂耽西山趣庭有介隱心得無雲泉誤府公中司貴頻貽咫尺素郡佐仙省高亦贈瓊瑶句誚茲長往志紆彼獨遊步禪子方外期夢想山中路艱難親稼穡晨夕苦煙霧曷若孟嘗門日榮國士遇鏗鏘聆綺瑟攀折邇瓊樹幽踐隨鹿麋久期怨蟾兔情同不繫舟有跡道所惡五言荅黎士曹黎生前適越後之楚楚木紛如麻高松自孤直願得苦寒枝與君比顔色故鄉渺天末羇旅滄江隅委質在忠信苦心無變渝何繇表名義贈君金轆轤何以美知才投我懸黎珠遽為千里别南風思越絶愛君隨海鷗倚棹宿沙月不棲惡木上肯蹈巴蛇穴【台人表朝逆命故君不踐其土】一上蕭然峰擬蹤幽人轍晨興獨西望郢水期泝沿夜到洞庭月秋經雲夢天黎生知吾道此地不澘然欲寄楚人住學拏漁子船奈何北風至攪我窗中絃遊子動歸思江蘺亦綿綿篋中封禪書欲獻無繇緣豈乏晨風翼翻飛到日邊五言荅豆盧次方吾愛道交論為高貴世名昔稱柴桑令今聞豆盧生彼生清淮氣獨鍾文中彩近作公讌詩如逢何柳在吾用古人耳採君四坐珍賢士勝朝暉温温無冬春朝暉爍我肌賢士清我神微爾與雲鵠幽懷何繇申别來秋風至獨坐楚山碧高月當清冥禪心正寂歷增波徒相駭人遠情不隔有書遺瓊什以代貂襜褕風教凌越絶聲名掩吳趨懸壁安可酧徙倚還踟蹰五言荅蘇州韋應物郎中詩教殆淪缺庸音互相傾忽觀風騷韻會我夙昔情蕩漾學海資欝為詩人英格將寒松高氣與秋江清何必鄴中作可為千載程受辭分虎竹萬里臨江城到日掃煩政况今休黷兵應憐禪家子林下寂無營跡隳世上華心得道中精脱畧文字累免為外物攖書衣流埃積硯石駮蘚生恨未識君子空傳手中瓊安可誘我性始願愆素誠為無鸑鷟音繼公雲和笙吟之向禪藪反媿幽松聲五言荅鄭方囘獨禪外念入中夜不成定顧我顦顇容澤君陽春詠詞貞思且逸瓊彩何暉映如聆雲和音况覩聲名盛琴語掩為【去聲】聞山心聲宜聽是時寒光澈萬境澄以浄高秋日月清中氣天地正遠情偶茲夕道用增寥夐思君處虚空一操不可更時美城北徐家承谷口鄭軒車未有轍蒿蘭且同徑莊生誡近名夫子罕言命是以耕楚田曠然殊獨行萎蕤鸞鳳彩特逹珪璋性通隱嘉黄綺高儒重荀孟世汚【平聲】我未起道蹇吾猶病逸翮思冥冥潛鱗樂游泳宗師許學外恨不逢孔聖說詩迷頹靡偶俗傷趨競此道誰共詮因君情欲罄五言荅俞校書冬夜夜閑禪用精空界亦清迥子真仙曹吏好我如宗炳一宿覿幽勝形清煩慮屏新聲殊激楚麗句同歌郢遺此感予懷沉吟忘夕永月彩散瑶碧示君禪中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遥得四明心【荅四明】何須蹈岑嶺詩情聊作用空性惟寂靜若許林下期看君辭簿領五言妙喜寺逹公禪齋寄李司直公孫房都曹德裕從事方舟顔武康士騁四十二韻我祖傳六經精義思朝徹【莊子曰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外生而後能朝徹】方舟頗周覽逸書亦備閲墨家傷刻薄【墨流刻薄而不仁可以理身不可以濟世】儒氏知優劣弱植庶可彫苦心未嘗輟中年慕仙術永願傳其訣歲駐若木景日飡瓊禾屑嬋娟羨門子斯語豈徒設天上生白榆葳蕤信好折實可反柔顔花堪養玄髪求之性分外業棄金亦竭藥化成白雲形彫辭素穴【素穴山名】一聞西天旨初禪已無熱【第四禪中有天名無熱無三災之患故以為名今初禪即得蓋詩人美已證超出常】涓子非我宗然公有真訣却尋邱壑趣始與纓紱別野飯敵膏梁山楹代藻棁與君北巖侶遊寓日常昳靜對春谷泉晴披陽林雪境清覺神王道勝知機滅詣寂長杳冥忘歸暫采擷物生豈有心麗容俟予别桂子何蓂苓琪葩亦皎潔此木生意高亦與衆芳列賞墨識屢換省躬悟彌切微尚若不虧足以全吾節北風吹蕙帶蕭寥聞蜻蛚宿昔廬峰期流芳已再歇不有清屏鑒使我商絃絶願寄千里心月高不可掇優游邦之直遠矣踵前烈立俗忘毁譽遇物遺巧拙真氣獨翛然軒裳詎能紲都曹風韻整綱紀信明決於交必傾寫立行豈矜伐政與清渭同分流自澄澈裴侯資亮直中誠豈徒說古人比明義清士願交結温温躬珪彩終始聲不缺顔生烱介士有志不可越仗義冒險難持操去淄涅世論高二賢【即魯公猶子也】賢賢繼前哲四子遭明盛裒然皆秀傑理名雖殊迹悟道寧異轍愛爾竹栢姿為予寒不折五言遥酬袁使君高春暮行縣過報德寺見懷江春行求瘼偶與真境期見說三陵下前朝聞佛祠停舟仰麗刹繡組發香墀咫尺空界色天人花落時盛游限羸疾悚踈瞻旌旗峰翠羨閑步松聲入遥思素高淮陽理况負東山姿迨此一登覽深情見新詩五言冬日遥和盧使君幼平綦母居士游法華寺高頂臨湖亭仁坊標絶境廉守躡高蹤天曉纔分刹風傳欲盡鍾城中歸路遠湖上碧山重水照千花界雲開七葉峰寒空艾綬滿空翠白綸濃逸韻知難繼佳遊恨不逢仍聞撫禪石為我久從容五言秋日遥和盧使君遊何山寺宿上人房論涅槃經義江郡當秋景期將道者同跡高憐竹寺夜靜賞蓮宮古磬清霜下寒山曉月中詩情緣境發法性寄筌空翻譯推南本何人繼謝公五言酬秦山人系題贈出齋步杉影手自開禪扉花滿不汚地雲多從觸衣思山石蘚浄欵客露葵肥果得宗居士論心到極微五言奉酬袁使君高寺院新亭對雨【其亭即使君所創】茲亭跡素淺勝事併隨公法界飄香雨禪窗灑竹風浮煙披夕景高鶴下秋空冥寂四山久寧期此會同五言奉酬顔使君真卿見過郭中寺寺無山水之賞故予述其意以荅焉州西柳家寺禪舍隱人間證性輕觀水棲心不買山履聲知客貴雲影悟身閑彦會前賢事方今可得攀五言酬烏程楊明府華雨後小亭對月見呈夜凉喜無訟霽色揺閑情暑退不因雨陶家風自清凝絃停片景發詠靜秋聲何事禪中隱詩題忽記名五言自蘇州訪醫迴酬盧士關判官見贈尋醫初疾理忽憶故山雲遠訪桑公子還依柳使君周旋承惠愛佩服比蘭薰從事因高唱秋風起處聞五言題沈道士新亭何處好攀躋新亭俯舊溪坐中千里近簷下四山低小浦依林曲迴塘遶郭西桃花春滿地歸路莫相迷五言送盧仲舒移家海陵世故多離散東西不可嗟小秦非本國楚塞後移家海島無隣里鹽居少物華山中吟夜月相送在天涯五言陪盧使君登樓送方巨之還京一首萬里汀洲上東樓欲别難春風潮水漫正月柳條寒旅逸逢漁浦清高愛鳥冠雲山寧不起今日向長安五言同裴録事樓上望食高樓上湖山向晚晴桐花落萬井月影出重城水竹凉風起簾幃暑氣清蕭蕭獨無事因見蒞人情雜言寓興天下生白榆白榆直上連天根高枝不知幾萬丈世人仰望徒攀援誰能上天採其子種向人間笑桃李因問老仙求種法老仙咍我口不荅始知此道無所成還如瞽夫學長生七言寄常一上人鴈塞五山臨汗漫雲州一路出青冥何因請住嘉祥寺内史新修湖上亭五言送祕上人遊京共居方異路山伴與誰同日冷行人少時清古鎮空煖瓶和雪水鳴錫帶江風撩亂終南色遥應入夢中五言賦得啼猿送客萬里巴江外三聲月峡深何年有此路幾客共沾襟斷壁分垂影流泉入苦吟悽涼離别後聞此更傷心五言南樓望月夜月家家望亭亭愛此樓纎雲溪上斷踈柳影中秋漸映千峰出遥分萬派流關山誰復見應獨起邊愁五言尋陸鴻漸不遇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五言懷舊山一坐西林寺從來未下山不因尋長者無事到人間宿雨愁為客寒花笑未還空懷舊山月童子念經閑五言宿吳匡山破寺雙峰百戰後真界滿塵埃蔓草緣空壁悲風起故臺野花寒更發山月暝還來何事池中水東流獨不囘五言九月十日愛爾柴桑隱名溪近訟庭掃沙開野步揺舸出閑汀宿簡邀詩伴餘花在酒瓶悠然南望意自有峴山情七言晚秋破山寺秋風落葉滿空山古寺殘燈石壁間昔日經行人去盡寒雲夜夜自飛還七言青陽上人院說金陵故事君說南朝全盛日秣陵才子更多人千年秋色古池館誰見齊王西邸春七言送僧之京師綿綿渺渺楚雲繁萬里西歸望國門禪子初心易悽斷秋風莫上少陵原七言送許丞還洛陽剡茗情來亦好斟空門一别肯沾襟悲風不動罷瑶軫忘却洛陽歸客心七言題湖上草堂山居不買剡中山湖上千峰處處閑芳草白雲留我住世人何事得相關五言酬李司直縱諸公冬日遊妙喜寺題照昱二上人房寄長城潘丞述逹賢貴貞隱常懼迹不滅遂與永公期遺身坐林樾華軒何轔轔為我到幽絶心境寒草花空門青山月潘生獨不見清景屢盈缺林下常寂寥人間自離别何時解輕佩來税邱中轍五言贈烏程李明府伯宜沈兵曹仲昌水國苦彫瘵東臯豈遺黍雲陰無盡時日出常帶雨昨夜西溪漲扁舟入簷廡野人同鳥巢暴客若峰聚歲晏無斗粟寄身欲何所空羨鸞鶴姿翩翩自輕舉五言奉酬顔使君真卿王員外圓宿寺兼送員外使迴魯公邀省客貧寺人過少錦帳惟野花竹屏有窗篠朝行石色浄夜聽泉聲小釋事情已高依禪境無擾超遥長路首悵望空林杪離思從此生還將此心了五言杼山上峰和顔使君真卿袁侍御五韻賦得印字仍期明日登開元寺樓之會道情寄遠岳放曠臨千仞香路延絳騶華泉寫金印日欹諸天近雨過三華潤留客雲外心忘機松中韻靈嘉早晚期為布東山信五言同薛員外誼喜雨詩兼上楊使君積旱忽飛澍烝民心亦傾郊雲不待簇雨色飛江城燋稼濯又發敗荷滋更榮時隨霧縠重乍集柳絲輕一宿恐魚飛數朝徵鸛鳴毒暑澄為冷高塵滌還清乃知陰隲數制在造化情及此接歡賀臨風聞頌聲五言南湖春泛有客自北至說友人岑元和見懷因叙相思之志以寄焉故人隔楚水日夕望芳洲春草思眇眇征雲暮悠悠心期無形影跡曠成阻修有客江上至知君佐雄州鏗鏘佩蒼玉躞蹀驅絳騶伊昔中峰心從來非此流資予長生訣【予嘗授以胎息之訣】希彼高仙儔此情今如何宿昔師吾謀别後謁禪老更添石室籌深見人間世飄如水上漚蟬號齊王邸月苦隋帝樓聲華盡冥寞麋鹿徒呦呦我有一字教坐然遺此憂何煩脱珪組不用辭王侯秪在名位中空門兼可遊五言同薛員外誼大旱感懷寄兼呈上楊使君皇天鑒不昧愐想何亢極絲雨久愆期綺霞徒相惑陰雲舒乂卷濯枝安可得涸井不纍瓶乾溪一憑軾赤地芳草死飈塵驚四塞戎寇夜刺閨民荒歲傷國賴以王猷盛中原無凶慝楊公當此晨省災常旰食獨感下堂雨【自州南諸鄉降甘澤長城顧堵平地雨一尺水分流澤數鄉也】偏嘉越境或秋郊天根見我疆看稼穡請迴雲漢詩為君歌樂職五言兵後早春登故鄣南樓望崑山寺白鶴觀示清道人并沈道士新陽故樓上眇眇傷遐睠違世情易忘羇時得無倦春歸華柳發世故陵谷變擾擾陌上心悠悠夢中見蒼林有靈境杳映遥可羨春日倚東峰華泉落西甸鍾聲在空碧幡影揺蔥蒨緬想山中人神期如會面别離芳月積岐路浮雲遍正値入空門仙君依苦縣隳形捨簪紱烹玉思精鍊事外宜我心人間豈予戀身遺世自薄道勝名必賤耳目何所娯白雲與黄卷五言酬烏程楊明府華將赴渭北對月見懷釋印及秋夜身閑境亦清風襟自瀟灑月意何高明聞說武安君萬里驅妖精開府集秀士先招士林英晉家用元凱亦是魯諸生北望撫長劍感君知已行邊塵昏玉帳殺氣凝金鐙大敵折齊俎一書下聊城翻飛青雲路宿昔滄洲情【荅云詩中悠然顧山侶之句】五言酬邢端公濟春日蘇臺有呈袁州李使君兼書并寄辛陽王三侍御大賢當佐世堯時難退身如何丹霄侶却在滄江濱柳色變乂遍鸎聲聞亦頻賴逢宜春守共賞南湖春營道知止足飾躬無緇磷家將詩流近跡與禪僧親放曠臨海門翺翔望雲津雖高空王說不久山中人【上句荅端公學無為之句】五言奉和裴使君清春夜南堂聽陳山人彈白雪春宵凝麗思閑坐開南圍郢客彈白雪紛綸發金徽散從天上至集向瓊臺飛絃上疑颯颯虚中想霏霏通幽鬼神駭合道精鑒稀變態風更入含情月初歸方知阮太守一聽識其微五言荅孟秀才羸疾依小院空閑趣自深躡苔憐靜色掃樹共芳陰物外好風至意中佳客尋虚名誰欲累世事我無心投贈荷君芷馨香滿幽襟五言酬崔侍御見贈市隱何妨道禪棲不廢詩與君為此說長破小乘疑五言贈柳喜得嵩山法門自號嵩山老一見嵩山老吾生恨太遲問君年幾許曾出上皇時五言酬李補闕紓不住東林寺雲泉處處行近臣那得識禪客本無名五言湖南蘭若示大乘諸公未到無為岸空憐不繫舟東山白雲意歲晚尚悠悠七言兵後經水安法空寺寄悟禪師【其寺賊所焚】常說人間法自空何言出世法還同微蹤舊是香林下餘燼今成火宅中後夜池心生素月春天樹色起悲風吾知世代相看盡誰悟浮生似影公七言春日杼山寄李員外縱南山唯與北山隣古樹連拳伴我身黄鶴有心多不住白雲無事獨相親閑持竹錫深看水嬾繫麻衣出見人欲掇幽芳聊贈遠郎官那賞石門春七言酬秦山人贈别二首知君高隱占賢星卷葉時時注佛經姓被名公題舊里【秦君里】詩將麗句號新亭【麗句亭】來觀新月依清室欲漱香泉護觸瓶我有主人江太守如何相伴住禪靈【江淹為宣城守常會禪靈寺】又誰知臥病不妨禪跡寄詩流性似偏葉示黄金童子愛書題青字古人傳時高獨鶴來雲外每羨閑花在眼前對此留君還欲别應思石瀃訪春泉七言山居示靈澈上人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蕪看茗歸乍削柳枝聊代札時窺雲影學裁衣身閑始覺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外物寂中誰似我松聲草色共無機七言遥和康録事李侍御萼小寒食夜重集康氏園林習家寒食會何頻應恐流芳不待人已愛治書詩句逸更聞從事酒名新庭蕪暗積承雙履林蘤雷飛灑幅巾誰見奈園時節共還持緑茗賞殘春七言釋裴循春愁蝶舞鸎歌喜歲芳柳絲裊裊蕙帶長江南春色共君有何事君心獨自傷七言西白溪期裴方舟不至望君不見復何情野草閑雲處處生應向秦時武陵路花間寂歷一人行七言勞山憶棲霞寺道素上人久期不至遠寺蕭蕭獨坐心山情自得趣何深泉聲稍滴芙蓉漏月影纔分鸚鵡林滿地雲輕長礙屣繞松風近每吹襟貪閑不記前心偈念别聊為出世吟更待花開遍山雪山山相似若為尋七言酬秦山人出山見呈手攜酒榼共書幃迴語長松我即歸若是出山機已息嶺雲何事背君飛七言酬秦山人見尋左右香童不識君擔簦訪我領鷗群山僧待客無俗物唯有窗前片碧雲七言宿法華寺簡靈澈上人至道無機但杳冥孤燈寒竹自青熒不知何處小乘客一夜風來聞誦經杼山集卷一欽定四庫全書杼山集卷二唐釋皎然撰五言奉酬袁使君高春遊鶺鴒峰蘭若見懷鶺鴒中峰近高奇古人遺常欲乞此地養松挂藤絲昨聞雙旌出一川花滿時恨無翔雲步遠赴關山期躋險與誰賞折芳應自怡遥知忘歸趣喜得春景遲已見郢人唱新題石門詩五言荅裴濟從事遲遲雲鶴意奮翅知有期三秉綱紀局累登清白資應懷青塘居蕙草没前墀舊月照秋水廢田留故陂至今高風在為君吹桂枝昨逢洞庭客果得故人詩何異王内史來招道林師欲攜山侶出難與白雲辭五言白雲上精舍尋杼山禪師兼示崔子向何山道上人望遠涉寒水懷人在幽境為高皎皎姿及愛蒼蒼嶺果見栖禪子潺湲灌真頂積疑一念破澄息萬緣靜世事花上塵惠心空中境清閑誘我性遂使腸慮屏許共林客遊欲從山王請木栖無名樹水汲忘機井持此一日高未肯謝箕潁夕霽山態好空月生俄頃識妙聆細泉悟深滌清茗此心誰得失笑向西林永五言酬薛員外誼苦熱行見寄六月金數伏茲辰日在庚炎曦爍肌膚毒霧昏性情安得奮輕翮超遥出雲征不知天地心如何匠生成火德燒百卉瑶草不及榮省客當此時忽貽懷中瓊捧翫煩袂滌嘯歌美風生遟君佐元氣調使四序平中令霜不袚大餘氣常貞江南詩騷客休吟苦熱行五言採實心竹杖寄贈李萼侍御竹杖裁碧鮮步林賞高直實心去内矯全節無外飾行樂聊自持扶危資爾力初生在榛莽孤秀豈封殖千雪不死枝贈君期君識。
【诗歌鉴赏】新五代史唐明宗李嗣源传
【诗歌鉴赏】新五代史?唐明宗李嗣源传新五代史?唐明宗李嗣源传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世本夷狄,无姓氏。
父霓,为雁门部将,生子邈佶烈,以骑射事太祖,为人质厚寡言,执事恭谨,太祖养以为子,赐名嗣源。
梁攻兖、郓,朱宣、朱瑾来乞师,太祖遣李存信将兵三万救之。
存信留莘县不进,使嗣源别以兵三干先击梁兵,梁兵解去。
存信留莘县久之,为罗弘信所袭,存信败走,嗣源独殿而还,太祖以嗣源所将骑五百号“横冲都”。
光化三年,李嗣昭攻梁邢、?,出青山,遇葛从周兵,嗣昭大败走,梁兵追之。
嗣源从间道后至,谓嗣昭曰:“为公一战。
”乃解鞍砺镞,凭高为阵,左右指画,梁追兵望之莫测。
嗣源急呼曰:“吾取葛公,士卒可无动!”乃驰骑犯之,出入奋击。
嗣昭继进,梁兵解去。
嗣源身中四矢,太祖解衣赐药以劳之,由是李横冲名重四方。
梁、晋相拒于柏乡,梁龙骧军以赤、白马为两阵,旗帜铠仗皆如马色,晋兵望之皆惧。
庄宗举钟以饮嗣源曰:“卿望梁家赤、白马惧乎?虽吾亦怯也。
”嗣源笑曰:“有其表尔,翌日归吾厩也。
”庄宗大喜曰:“卿当以气吞之。
”因引钟饮酹,奋?驰骑,犯其白马,挟二裨将而还。
梁兵败,以功拜代州刺史。
庄宗攻刘守光,嗣源及李嗣昭将兵三万别出飞狐,定山后,取武、妫、儒三州。
庄宗已平魏州,因徇下磁、相,拜相州刺史、昭德军节度使。
久之,徙镇安国。
契丹攻幽州,庄宗遣嗣源与阎宝等击走之。
同光元年,徙镇横海。
是时,梁、唐相拒于河上,李继韬以潞州叛降梁,庄宗有忧色,召嗣源帐中,谓曰:“继韬以上党降梁,而梁方急攻泽州,吾出不意袭郓州,以断梁右臂,可乎?”嗣源对曰:“夹河之兵久矣,苟非出奇,则大计不决,臣请独当之。
”乃以步骑五千涉济,至郓州,郓人无备,遂袭破之,即拜天平军节度使、蕃汉马步军副都总管。
梁军攻破德胜南栅,庄宗退保杨刘。
王彦章急攻郓州,庄宗悉军救之,嗣源为前锋,击梁军。
追至中都,擒彦章及梁监军张汉杰。
彦章虽败,而段凝悉将梁兵屯河上,庄宗未知所向,诸将多言乘胜以取青、齐,嗣源曰:“彦章之败,凝犹未知,使其闻之,迟疑定计,亦须三日。
《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
《有尋有伺等三地決擇》《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卷58-61彌勒菩薩說,玄奘法師譯林崇安編,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內觀教育版】20031.本版(內觀教育版)列出《瑜伽師地論》論文,並標出科判(主要依韓清淨所編的科判)。
2.凡是對舊譯經論有所更正的字句,都用括號〔〕標出。
丙二、有尋有伺等三地決擇(分三)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八丁一、結前生後如是已說「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決擇。
「有尋有伺等三地」決擇,我今當說。
丁二、略說決擇(分二)戊一、別辨相(分二)己一、界建立攝(分二)庚一、那落迦有情依處(分二)辛一、問問:何故焰摩名為法王?為能損害諸眾生故?為能饒益諸眾生故?若由損害眾生,名為法王,不應道理。
若由饒益眾生,今應當說:云何饒益?辛二、答(分二)壬一、明饒益(分四)癸一、標答:由能饒益,不由損害。
癸二、徵何以故?癸三、釋(分二)子一、舉教誨若諸眾生,執到王所,令憶念故,遂為現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所作業,當受其果。
子二、令脫苦由是因緣,彼諸眾生各自了知自所作業,還自受果,便於焰摩使者,眾生業力增上所生,猶如變化,非眾生所,無反害心、無瞋恚心、不懷怨恨,乃由此故感那落迦,新業更不積集,故業盡已,脫那落迦趣。
癸四、結是故焰摩由能饒益諸眾生故,名為法王。
壬二、顯差別(分二)癸一、憶宿命若諸眾生,生那落迦憶宿命者,焰摩法王更不教誨。
癸二、不憶宿命(分四)子一、標應教誨若有生已,不憶宿命,王便教誨。
子二、舉其種類略有三種補特伽羅生那落迦,不憶宿命。
子三、列釋差別(分三)丑一、極愚癡一極愚癡,謂生邊地,不解觀察,隨諸惡轉。
丑二、極放逸二極放逸,謂受欲者於諸欲中增上耽著,不解觀察,隨諸惡轉。
丑三、極邪見三極邪見,謂成就一切誹謗邪見,不解觀察,隨諸惡轉。
子四、結令憶念由彼不能自然憶念,故令憶念。
庚二、旁生有情依處(分二)辛一、總標列復次,二因緣故大海水鹹:一生彼眾生福增上故;二陸地眾生一分非福增上故。
辛二、釋所以(分二)壬一、出福增上所以者何?由水鹹故,非人所涉,生彼無量微細眾生,不被採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发菩提心
七因果教授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见於利他类须大菩提,故欲得佛者,此虽能遮遣於利他中执唯寂灭为足之心。
不能遮前於自利中
执唯寂灭为足之,而小乘涅槃,唯有一分断证功德,自利义尚且未圆,虽脱三有衰损,然未解脱寂灭衰损(沉空滞寂)。
故於佛德净修信已则能观见圆满自利是佛法身,利他即办自利。
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为不退小乘最大因缘!
※
故圆满一切德相发心者,仅见利他必须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犹非满足,即於自利亦见成
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又此亦非弃舍利他,亦须为求利益他故。
[
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
]
此说双求菩提与利他。
辛二:四因(须全具足)
一、种姓圆满。
二、善友摄受。
三、悲愍有情。
四、不厌患生死难行。
辛三
:四力
一、自力:由自功力,欲大菩提。
二、他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
三、因力:昔习大乘,今暂得闻诸佛菩萨称扬赞美而能发心。
四、加行力:於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长修善法。
依上总别八种因缘,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发心者是名坚固。
又由依止此诸因缘,或由他
力或加行力而发心者,名不坚固。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七种因果教授
(七因果者,谓①正等觉菩提心生。
此心又从②增上意乐。
③意乐从。
④大悲从慈。
⑤慈
从报恩。
⑥报恩从念恩。
⑦念恩从知母。
)
辛一:七种因果教授
壬一:於其渐次令发定解
壬一:於其渐次令发定解
癸一: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癸一: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一、
初重要:若由大悲发动心意,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决定誓,故
荷尽重生众担,赖此悲故。
不荷此担便不能入大乘数故。
[
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
所前导,如是诸菩萨所有大悲,亦是成办大乘前导。
][
菩萨行,云何发起?何
为依处,大悲发起,有情为依。
]
二、
中重要:虽一次发如是心趣入
正行,然因有情数量众多、行为恶暴、学处
难行、多无边际、经劫无量,见已怯畏,退堕小乘,非为一次发起大悲。
应恒
修习,渐令增广长。
於自苦乐全不顾虑。
於利他事毫无厌舍,故亦圆满一切资粮。
[
大悲者,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无苦生是所不受。
全无乐生是所不舍,若趣如是极大难行,不久即能圆满资粮。
决定当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
三、
后重要者:诸佛得果之时,非如小乘住於寂灭,而能尽虚空住利益有情,
亦於大悲威力,此若无者,等同声闻。
[
由大悲所摄持故,诸佛世尊,虽得圆满
一切自利,尽有情界究竟边际而善安住。
][
佛无住涅槃,因即大悲。
]
如稼禾以初以种子,中以雨泽,后以成熟而为最要;佛之稼,初中后三,悲为
最要。
[
由大悲故,一切佛皆能自来菩萨手中。
如是菩萨大悲所至,一切佛咸至其所。
大悲若在,菩提余法亦当生起。
]
於菩萨心根本,——
大悲所有法类,
何故不执为胜教授,菩提心亦然。
[
於阿底峡所,虽请教授,终唯教云,舍世间
心,修菩提心。
]
此为所有教授中心,知法扼要,获决定解。
唯此最难,故应数数集聚净治,阅华严诸大经论,求坚定解。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