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骑楼文化
骑楼文化调研报告
骑楼文化调研报告骑楼文化调研报告骑楼是指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特别是福建、广东等地。
在这些地区,骑楼是城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象征。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骑楼文化的历史背景、特点和现状。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骑楼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商贸繁荣时期。
作为商业城市的标志,骑楼最早出现在闽南地区,后来迅速扩展到广东、台湾等地。
骑楼通常由石灰石或红砖建成,具有经济实用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建筑上,骑楼通常是两层高,一层用作商铺,二层用作住宅或办公室。
骑楼的特点是中西合璧,融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
此外,骑楼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在清朝时期,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到来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从而影响了骑楼建筑的风格。
骑楼成为了中西文化融合的象征,为城市增添了不少魅力。
然而,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骑楼文化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许多老城区被拆除或改造,导致骑楼建筑数量减少。
其次,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加速了骑楼建筑的老化和腐败。
最后,骑楼作为商业建筑,面临着商业街道转型和标准化的压力,很多骑楼商铺改变了原有的功能和样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骑楼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修复和保护骑楼建筑,同时指导城市规划,将骑楼纳入重点保护范围。
其次,加强对骑楼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增加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最后,积极培养相关技术人员,提高骑楼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水平。
总结而言,骑楼文化作为中国南方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然而,骑楼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政府、社会和公众应共同努力,加强骑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骑楼,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种独特建筑物。
它是广州传统建筑的代表,在2019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广东馆外形设计就是富有南粤特色的骑楼。
并不高大的骑楼从遥远的年代走来,成就了数不清的老字号,也造就了难计其数的广州富贾。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它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骑楼作为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
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
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广州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
骑楼这一新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都有宽阔的廊道。
但不少专家认为这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
争论归争论,岭南的建筑师好就好在讲究实际,不是全盘照搬,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演变为这种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从此在广州大行其道,成为岭南商业街市的一特有建筑。
老房子作为城市的一种符号,折射出了一个城市的性格,而骑楼作为广州的传统建筑的代表,它折射出了广州市井文化中具有人情味的特点。
然而时代不断地发展,当城市中的高楼一幢幢的被建成时,很多人认为骑楼已经过时了,但是骑楼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希望骑楼不仅仅是一个回忆,更要活在当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建筑风格。
其中,骑楼建筑是广州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骑楼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的广州,当时的广州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各种商铺和店铺林立。
为了方便行人和货物的运输,商家们开始在店铺前面搭建起了一种特殊的建筑——骑楼。
骑楼是一种在建筑物前面搭建的走廊,通常由木质或石质的柱子和横梁支撑,上面覆盖着瓦片或石板。
骑楼的高度一般在 2.5米左右,宽度则根据需要而定,有的只有一人宽,有的则可以容纳多人并排行走。
骑楼建筑在广州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商家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经营场所,也为行人提供了一个遮阳避雨的地方。
此外,骑楼还成为了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在广州的老城区,骑楼建筑依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广州的骑楼建筑风格多样,有的是传统的中式建筑,有的则融合了西式建筑元素。
其中,以北京路为代表的中山六路商业区是广州骑楼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里的骑楼建筑保存完好,风格独特,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广州的骑楼建筑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不仅为广州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也为广州的城市形象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源远流长的骑楼文化
源远流长的骑楼文化——《关于海口骑楼》研究性调查报告海南岛的今昔,留给正史著述和口口相传的人们更多的是孤悬海外,偏安一隅,贬放流徙之地,文明闭塞之岛。
千多年的岁月,名臣良士北望京城,有口莫辩;芸芸百姓,耕读持家,却在远离京都和中原大陆的小小岛上,开垦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民风淳朴、性情自由的一方土地。
靠着海的缘故,百姓胸怀宽大、包容八方,东南亚的习俗在原住民的生活中影响渗透。
海南省海口市的五条骑楼老街,就是这样一个透着历史气息、温暖海风、灿烂阳光与纯朴民风的世界。
一、海口老街区的起源海口骑楼老街的由来,跟海口的港口开放通商史大有联系。
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开海贸易。
琼州(海口)从此海运四通八达;至咸丰八年清政府与英法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口)即被辟为通商口岸,称琼州口。
从此,琼籍人士热衷于下南洋谋生,外国人则可以在琼州自由往来。
1924年,为了建省办特区,当年粤军第一军独立旅旅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的邓本殷拆去具有629年历史的护城古城,城墙方石被用来铺设一条12米宽的大路,这就是长堤路的雏形。
原来五六米宽的石板路全部扩建为通行汽车的街道,原来的四五条马路扩建到了30多条。
为了搞好市政建设,邓本殷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
《海口文史资料》载“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
”这批琼籍归国华侨,因为衣锦荣归或落叶归根,回到海口后纷纷效仿南洋建筑风格的特色,建成一幢幢柱廊骑楼式的建筑,不仅有单边外廊,甚至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致四边回廊,用于商用和居住。
这种建筑特色非常适合海南阳光强烈、风雨即来的天气,凉爽舒适的骑楼,利于人们遮阳挡雨。
由于毗邻港口,这些家家户户所建骑楼连接形成的街道,有着可供行走的地板,有着挡避风雨骄阳的顶盖,成为“店铺的公共走廊”。
路通财通,随着商业铺面的建设,老城区的商贸业也急速发展起来,当时全市商店迅速发展到六百多家,贸易总额达到一年数百万元。
海南海口骑楼
海南海口骑楼海南海口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而闻名。
骑楼,作为海口历史文化的重要遗迹,不仅展示了建筑风貌的演变,也见证了海南人民的坚韧和智慧。
本文将介绍海南海口的骑楼,包括其起源、特点以及对海口文化的贡献。
一、骑楼的起源骑楼起源于宋代,据史书记载,宋代时,海南地区经济繁荣,城市建设日益发展。
而骑楼作为建筑形式的一种,起初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设计的。
海南气候潮湿多雨,骑楼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阻挡雨水和阳光,提供舒适的行人通道。
二、骑楼的特点1. 结构特点骑楼的主要特点是建筑底层部分搭有独特的悬挑式走廊,人们可以在这里避雨、避 sun光。
骑楼一般由石材或木材制成,柱子和横梁经过精心雕刻,显示出独特的工艺美学。
2. 艺术特点骑楼的外观通常采用对称的设计,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装饰使其整体呈现出一种华丽的艺术风格。
骑楼的上层是居住区域,人们可以通过骑楼的走廊来往。
整个骑楼建筑以其优雅和复杂的设计概念震撼人心。
三、骑楼对海口文化的贡献1. 保护历史文化海南海口的骑楼被视为历史文化的见证,它们长期以来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遗产在海口市得到保护,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 促进城市发展作为海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骑楼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成为当地居民展示自己文化传统的重要场所。
同时,骑楼也为海口的商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商家会选择在骑楼下开设店铺,进一步繁荣了当地经济。
3. 传承民族文化骑楼建筑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是对海南文化的重要传承。
海南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地,骑楼建筑不仅展示了本土传统的建筑美学,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南文化。
总结:骑楼作为海南海口的重要建筑形式,以其独特的结构和艺术特点成为了海口的一张名片。
骑楼的存在不仅是对海南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骑楼建筑的魅力将继续吸引更多人前来观赏,同时也会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连州骑楼:百年风雨的岭南印记-岭南骑楼
连州骑楼:百年风雨的岭南印记:岭南骑楼起源与特点“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
骑楼,商住建筑,立面形态建筑骑跨人行道,故名骑楼。
据查《连县志》(民国三十八年版)大事记,民国二十年(1931),辟中山南路及东山马路。
又,民国二十五年,辟中山北路。
在中山南路骑楼老街一带居住的老街坊的记忆里,骑楼的出现,虽然将近百年,但它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简短时间里风靡全城,成为了这座古城亮丽的街景。
骑楼的过往,是与南门码头货如轮转的商业繁华联系在一起的。
走进中山路,不论是北段,南段,抑或中段延伸的湖广街(今建国路),都有着骑楼许多老字号的深刻印记,生动地折射出民国以及建国前后的人文风貌,教人回味着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
“商”,是骑楼建筑文化的根基之一,在我国古代檐廊式建筑可以找到与骑楼某些相似的元素。
早在宋代,沿街设廊并开设商铺普遍出现。
《续资治通鉴长编》写:“汴河堤岸……房廊,并拨隶户都左曹,乃收课利”、“徙城之始,衢路显敞,其后守吏增市廊以收课”。
房廊和市廊,都是檐廊式建筑,与骑楼的建筑空间形式有着相似之处。
而追溯骑楼的起源,普遍认为有三种。
据查,一种说法为专家论,骑楼是从东南亚一带的殖民地传入的。
骑楼建筑为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
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来到印度南部的贝尼亚库普尔,英国人对那里炎热的气候极不适应。
于是,他们在住宅前加了一个外廊以遮强光,造成较为凉爽的环境。
后来,这一举措,很快被当地人效仿,叫它游廊,英国人称之廊房。
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随着英国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在鸦片战争后传入香港、广州,然后再北上到厦门及西入广西等。
也有人认为,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年前的古希腊,近代传至世界各地,广州的骑楼吸收了西方古典拱廊建筑的特点。
还有学者指出,骑楼为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
《博物志》里曰:“南越巢居”。
《南越志》云:“南越栅居。
”“巢居”和“栅居”,就是“干栏”。
骑楼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阐述
骑楼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阐述一、騎楼文化的起源骑楼建筑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的古希腊,由于其文化传统和地域关系,骑楼成为一种标志性建筑,骑楼建筑具有半室外走廊的特征,这一建筑类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遮风挡雨、日常休闲的极佳公共场所,后来逐渐演变成具有现代特征的商业空间。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建筑文化都传承了下来,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优化,骑楼建筑的形式也流传到中国。
我国岭南建筑中较为常见的就是骑楼建筑,并且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普及开来。
伴随着我国岭南地区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为适应商业发展,骑楼建筑许多创新形式也渐渐融入到岭南城市建设中。
岭南城市的骑楼基本上都属于商业骑楼,这种商业骑楼和传统干栏建筑一样,具有通风、防潮、避暑的特点,和岭南城市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底层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商业环境,上层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因此,骑楼建筑在空气湿度较大的岭南城市中发展较好,骑楼文化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创新。
二、骑楼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岭南地区的骑楼街道较多,为岭南地区人们遮风挡雨的骑楼,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已经呈现出较为破旧的状态。
部分骑楼被拆除,一些自然坍塌的骑楼,最后改造成了其他建筑形式。
随着我国岭南地区经济的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本具有公共属性的骑楼被私营者私自占有,公共架空走道丧失其原来的该有面貌甚至最后被拆除,随后在翻盖的过程中被其他建筑所取代。
这一现象在旧城区中尤为常见。
岭南城市的骑楼成为城市化进程的牺牲品,骑楼文化的传承也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受到巨大的阻碍。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岭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不少旧城区的骑楼都遭到了被拆除的厄运。
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破旧的早期骑楼建筑阻碍了某些建设工程的开展。
骑楼建筑和其他建筑一样,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修葺才能确保建筑物的性能良好。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有价值的建筑形式都需要改造和创新,骑楼也是如此,而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岭南建筑文化的瑰宝——骑楼
姓名:谢淑莱 班级:2014专升本 学号:141010133080038
谢谢观看
xiexieguankan
2012年,一群对骑楼情有独钟的80后,造成了100多栋骑楼模
型,通过超现代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表达着对骑楼的热爱。
或许我们不一定能够留得住 骑楼,但骑楼文化和曾经留给我
们的回忆,永存我们心中!
模型爱好者们都是用心之人,热炽这次
举办的这个骑楼模型展, 是对广州人来说意 义非凡,也希望广州的政府能够正视骑楼以 及其他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别让这些宝贵 的东西在现代化建设中消亡。
落 日 下 的 西 关 骑 楼
昔 日 繁 华 的 高 第 街
广州骑楼的 前世今生
骑楼,广州人对它再 也熟悉不过了。旧时在骑 楼底,孩子们弹棋、拍公 仔纸、跳橡筋,成人饮茶 乘凉、开铺做生意。过去 广州没有高架桥,刮风下 雨,人们都站在骑楼下避 雨……
据了解,“骑楼”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献上是在1912年颁 布的《广东省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第14条 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 八(英)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文中的“铺屋”即是 昔日铺廊之意,而“有脚骑楼”则十分形象地说出了骑楼的 样子。 1912年,当时的广州市政府进行“都市化”建设,由孙 科主持修建骑楼街,骑楼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大规模铺开的 。而“骑楼”这一名称,也是那时开始确定的,并被后人称 为广东街,成为广州的文化标签。
中国传统式代表作:德政南路139号
请把骑楼留住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有骑楼街路36条, 长度超过20公里,主要集中在旧城区约10平方
公里的范围内。
经历过七八十年的风风雨雨,广州的骑楼 虽然陈旧了,但它们仍“忠心耿耿”地为广州 人服务。改革开放,在对广州旧城区大规模的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广州骑楼建筑是广州市的一大特色,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瑰宝。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骑楼建筑之一便是广州湾骑楼建筑。
广州湾地处广州市的南部,周边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一处旅游度假胜地。
而在这片风光秀丽的土地上,广州湾骑楼建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代表,更是历史的见证,是广州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广州湾骑楼建筑起源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由一系列连接在一起的阳台或走廊构成,通常是在商业街区或居民区内建造,是古代城市中广为流传的建筑形式。
在广州湾地区,骑楼建筑多以木材和砖瓦作为主要材料,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建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群,为当地的建筑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广州湾骑楼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繁复的雕刻而著称,它们的外观常常精美而华丽,雕刻图案细致且富有民族特色,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建筑结构上,骑楼建筑常常拥有精湛的工艺,横梁纵柱、斗拱雕梁,错落有致,构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在广州湾地区,骑楼建筑的设计和装饰风格极为多样,有仿古风格的木头结构,也有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得广州湾骑楼建筑在传承传统的也展现了时代的变迁,成为了当地民众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
广州湾骑楼建筑的研究不仅仅是建筑学的课题,更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它涵盖了建筑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对于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建筑学领域,广州湾骑楼建筑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是对古代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和风格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历史学领域,广州湾骑楼建筑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者,对于研究当地历史及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在文化学领域,广州湾骑楼建筑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是对当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诠释,对于研究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东骑楼简介
广东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侨乡地区。
骑楼的特点是二层以上部分突出于第一层,横跨人行道上部,形成有顶盖的走廊,既能遮阳防雨,又能凉爽通风。
骑楼的第一层通常用于商业经营,上层用于居住或办公。
骑楼的外观设计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如罗马柱、山花、砖墙等,体现了广东地区开放包容的文化气息。
骑楼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由越族先民的杆栏建筑发展而来,有的认为是由南洋华侨引入的欧洲外廊式建筑。
骑楼在广东的兴起主要是在20世纪初,当时广州的城市建设借鉴了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经验,拆除城墙,开辟马路,鼓励兴建骑楼。
骑楼成为广州的一大特色,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建筑风格。
目前,广州的北京路、上下九、中山六路等地都有保存完好的骑楼街,是广州的历史文化名片。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骑楼便是其中之一。
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起源于广州清朝时期,当时是为了遮阳避雨而建造的。
骑楼的特点是在建筑物的门前搭建一个凸出的走廊,被称为“骑梁”,人们可以在这里避雨、遮阳、休息,同时也方便商贩在这里摆摊售卖商品。
骑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建筑风格和古建筑文化相结合,呈现出了浓郁的广州特色。
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广州的骑楼数量达到了顶峰,几乎覆盖了整个城市。
如今,虽然骑楼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仍然能在广州市区的老城区和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骑楼建筑。
除了在建筑上的美感,骑楼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在广州这个多雨多热的城市,骑楼提供了人们避雨遮阳的场所,同时也为商贩提供了摆摊售卖商品的空间。
骑楼在历史上也曾是广东客家人的聚居地,在骑楼中可以看到许多客家人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
总之,骑楼是广州独特的建筑风格之一,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从外观美感还是实用性来看,骑楼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 1 -。
海南骑楼老街的故事
海南骑楼老街的故事海南,这个美丽的地方拥有着无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
其中,骑楼老街是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文化内涵上,骑楼老街都是海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海南骑楼老街的历史、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骑楼老街是海南岛城市建设的重要历史遗产。
在清朝末年,海南岛逐渐进入现代化建设的阶段。
当时,海南省政府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开始推行新的城市规划。
在这一过程中,骑楼老街应运而生。
骑楼老街的建设是当时海南省政府为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新型建筑方式。
骑楼老街的建筑风格独特,既保留了中国南方传统建筑的特色,又融合了欧洲建筑的元素,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海南岛城市建筑。
二、建筑特点骑楼老街的建筑特点是它的走廊和骑楼。
骑楼是指在建筑的二层或三层上加建的一种走廊,在这里人们可以随意行走,避免了在炎热的夏天下暴晒在阳光下。
同时,骑楼还可以作为商铺的廊道,方便商家的经营活动。
骑楼的形式和材料不尽相同,有的是木制的,有的是石制的,还有的是砖瓦结构的。
骑楼老街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国南方传统建筑和欧洲建筑的影响。
建筑主体通常采用中国南方传统建筑的风格,外墙用砖或石材砌成,屋顶用瓦片覆盖,屋檐下挑,有翘角。
而在骑楼的设计上则采用了欧洲建筑的元素,如拱形的门廊、圆拱形的拱门等。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海南岛的历史文化,也反映了当时海南岛的开放和多元化。
三、文化内涵骑楼老街作为海南岛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是海南岛城市建设的重要历史遗产,是海南岛城市发展的见证。
其次,骑楼老街还反映了当时海南岛的开放和多元化,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元素。
在骑楼老街上可以看到许多中西合璧的建筑,如西式的拱门和中式的屋顶,这些元素体现了海南岛的开放和多元化。
再次,骑楼老街还反映了当时海南岛的商业发展。
骑楼老街上的商铺是当时海南岛商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商铺的经营活动不仅为当时的城市居民提供了生活必需品,也为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广西骑楼文化的介绍
广西骑楼文化的介绍《广西骑楼文化的那些事儿》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广西的骑楼文化。
你可别小瞧这骑楼,它在广西那可是有着独特的地位呢!走在广西的一些老街上,你准能看到那一排排特别的骑楼。
骑楼就像是一个个忠诚的卫士,整整齐齐地站在那儿。
为啥叫骑楼呢?嘿嘿,就是因为它的样子很奇特呀,底层的部分突出来,好像骑在人行道上一样。
这些骑楼可不仅仅是好看哦,那用处可大了去了!夏天的时候,能给人们遮阳,让你走在街上也不会被太阳晒得晕头转向。
下雨天呢,也不用担心被雨淋成落汤鸡,直接在骑楼下溜达就行,就像有了个天然的大伞。
而且啊,骑楼下面可热闹了。
各种小店铺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有卖好吃的,有卖好玩的,还有卖各种生活用品的。
你可以在这儿尽情地逛吃逛吃,感受那浓浓的烟火气。
想象一下,你一边走在骑楼下,一边吃着美味的小吃,那感觉多惬意呀!要说这骑楼的历史,那也是相当悠久了。
它见证了广西的变迁和发展,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它经历过风风雨雨,却依然屹立不倒,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坚韧和魅力。
有时候我就想啊,要是这些骑楼能开口说话,那得给我们讲多少有趣的故事呀!它们肯定会说:“嘿,小家伙们,当年这儿可热闹啦,发生过好多好玩的事儿呢!”哈哈,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现在啊,广西的骑楼文化已经成了广西的一张名片啦。
很多游客都专门跑过来看看这些独特的建筑,感受一下这里的氛围。
这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广西的魅力。
总之呢,广西的骑楼文化真的是很特别很有趣。
它是广西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广西历史的见证。
下次你要是有机会去广西,可一定要去看看那些可爱的骑楼哦,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它们的!好啦,就和你说到这儿啦,我要接着去骑楼下溜达啦,拜拜咯!。
广西骑楼文化的介绍
广西骑楼文化的介绍
骑楼,又称骑廊、骑楼街,是一种“街中有楼”的建筑,是近代广州、澳门、珠海等地的特色建筑。
骑楼源于欧洲,最早见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巴黎和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在
20世纪60年代以前,骑楼在香港、澳门、广州等地十分普遍,成为当地的商业中心和住宅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大陆开始流行。
骑楼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
一、连廊式骑楼
连廊式骑楼是一种中间为走道的骑楼,特点是两边有围墙将走道与骑楼分隔开来。
在连廊一侧墙上开有窗户,房间可以朝外开窗。
这种形式的骑楼主要出现在广州、澳门等地。
二、西班牙式骑楼
西班牙式骑楼也称“巴洛克式”骑楼,是一种混合了哥特式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其特点是有多层建筑,底层为店面和柜台,二、三层为住宅或其他用房。
西班牙式骑楼一般用于商业建筑中,具有浓郁的巴洛克风格。
西班牙式骑楼多出现在沿海地区。
三、广东骑楼式
广东骑楼是一种广东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
— 1 —。
作文骑楼老街的历史文化
作文骑楼老街的历史文化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之中,有一处承载着岁月沉淀和历史记忆的地方——骑楼老街。
骑楼老街,那可不是一般的街道。
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向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走进骑楼老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栋栋独具特色的骑楼建筑。
这些建筑的外观充满了异域风情,又融合了本地的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你瞧,那楼的外立面,有的装饰着精美的雕花,有的则是简洁大方的线条,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建造者的用心。
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
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无数人的脚步,或许有匆匆忙忙的商人,或许有悠然自得的居民,还有那追逐嬉戏的孩童。
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错过了石板路上那些微小的痕迹,它们可是岁月留下的印记啊。
街边的店铺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有传统的手工艺品店,里面摆满了精美的木雕、竹编,那手艺真是巧夺天工。
店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他坐在店门口,专注地雕刻着手中的木块,对周围的喧嚣充耳不闻。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着他手中的刻刀在木块上飞舞,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就出现在眼前。
老爷爷抬头看了我一眼,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传统手艺的温暖和力量。
还有那一家家小吃店,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从热气腾腾的肠粉到香甜可口的糖水,每一种美食都让人垂涎欲滴。
我走进一家小吃店,点了一份肠粉。
店主熟练地将米浆倒入蒸笼,撒上馅料,不一会儿,一份白白嫩嫩的肠粉就出锅了。
浇上特制的酱汁,一口下去,那滑嫩的口感和浓郁的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真是让人陶醉。
沿着街道继续前行,我看到了一座古老的庙宇。
庙宇的大门紧闭,但从那斑驳的墙壁和屋檐上的雕刻,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庄严肃穆。
门口的石狮子静静地守护着,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香火旺盛和人们的虔诚祈祷。
在骑楼老街的拐角处,有一家小小的书店。
书店的门面不大,但里面却别有洞天。
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从历史文化到现代小说,应有尽有。
店主是一位年轻的姑娘,她安静地坐在柜台后面,手里捧着一本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关于海南骑楼老街文化的作文
关于海南骑楼老街文化的作文
骑楼是一种典型的骑楼式建筑,是骑楼街区的统称,这种建筑形式起源于南洋,流行于南洋地区。
中国的骑楼始于民国时期。
以海口骑楼老街为例,它是海南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
骑楼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一种独特的形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于传统的中式建筑。
它具有欧洲风情,又融合了中国南方水乡建筑文化。
在海南,骑楼随处可见。
在海口骑楼老街,我看到了很多具有南洋风情的建筑,有些还保留着骑楼原来的风格。
走在街道上,你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东南亚风情。
这里有精美的雕花窗户、造型别致的阳台、精致小巧的檐口等各种风格的建筑都体现了南洋骑楼建筑艺术之美。
海口骑楼老街是由三条路组成的:中山东路、中山西路和中山路。
这些街道都保留着原来的风格,骑楼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当地最具特色的景观。
走进这些骑楼老街,你会发现这里到处都是有特色的建筑、街道和商铺。
海南有很多独特文化,比如:黎族文化、华侨文化、民俗文化等。
这些文化在骑楼中都有所体现。
—— 1 —1 —。
海南骑楼老街的故事
海南骑楼老街的故事海南骑楼老街,是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处历史古迹,也是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这条老街,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骑楼,是海南岛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一种以木材、石材、砖瓦等为主要材料,结合了中式和南洋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形式。
骑楼建筑的特点是在房屋前面或侧面搭建一条或多条廊道,形成一种类似走廊的结构,人们可以在这里遮雨躲阳,同时也可以将店铺的经营范围扩展到室外。
海南骑楼老街的建筑风格独特,建筑结构简洁、大气,色彩明快,别具一格。
这里的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房檐高挑,屋顶翘起,形状各异。
建筑上的装饰也非常精美,有雕花、彩画、石雕等,给人以美的享受。
除了建筑外,海南骑楼老街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比如,这里就有一座清朝时期的庙宇——南山庙,它是海口市现存最古老的庙宇之一。
南山庙建于乾隆十三年,是纪念海南岛的祖先——黎族先民而建。
庙内供奉着黎族先民的祖先,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当地居民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此纪念和感恩祖先。
此外,海南骑楼老街还有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
比如,海南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文化名人——谢鸿钧的故居就在这里。
谢鸿钧是海南省第一位大学毕业生,他在革命、教育、文化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他的故居现在已经被改为了谢鸿钧纪念馆,馆内展示了谢鸿钧的生平事迹、文物、图片等,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海南骑楼老街也是海口市的商业中心之一。
这里有许多小店铺、小吃摊和咖啡馆,让人们可以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品尝当地美食和咖啡文化。
这里的小吃非常丰富,有海南特色的椰子饭、海南粉、椰汁鸡、文昌鸡等,还有各种小吃摊,比如糖葫芦、炸鸡、糯米糍等,让人们大饱口福。
总之,海南骑楼老街是一处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方,这里的建筑、历史文化遗迹、名人故居和美食文化,都让人流连忘返。
如果你来到海南岛,一定要来这里走走,感受一下这条老街的独特魅力。
骑楼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骑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为常见。
它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为了深入了解骑楼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现实意义,我们小组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骑楼社会实践调查。
现将实践情况报告如下。
二、实践目的1. 了解骑楼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2. 调查骑楼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和利用现状;3. 分析骑楼在城市建设中的价值与意义;4. 为骑楼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实践内容1. 调查骑楼的历史渊源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骑楼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明、清时期。
骑楼建筑最初为商贾用于遮阳、避雨,后逐渐演变为民居、商铺等。
骑楼在岭南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独特的岭南风格。
2. 调查骑楼的建筑特点骑楼建筑具有以下特点:(1)外观:骑楼建筑通常为砖木结构,外观简洁、典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空间布局:骑楼建筑内部空间宽敞,便于商业活动和生活居住。
(3)采光通风:骑楼建筑采用骑楼式设计,使得室内采光、通风良好。
(4)装饰艺术:骑楼建筑常采用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手法,展现了岭南地区的艺术特色。
3. 调查骑楼的文化内涵骑楼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文化:骑楼建筑便于商业活动,促进了岭南地区商业的繁荣。
(2)民俗文化: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
(3)宗教文化:部分骑楼建筑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宗教元素,展现了岭南地区的宗教文化。
4. 调查骑楼的保护和利用现状目前,我国政府对骑楼的保护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果。
在许多城市,骑楼得到了修复和保护,成为旅游景点。
然而,部分骑楼因年久失修、过度开发等原因,面临拆除或损坏的风险。
5. 分析骑楼在城市建设中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文化价值:骑楼是我国南方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城市景观价值:骑楼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商业价值:骑楼建筑便于商业活动,有助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梧州骑楼调研报告
梧州骑楼调研报告梧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富饶的地区。
该市的骑楼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貌。
为了更好地了解梧州市的骑楼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调研过程中,我们首先参观了梧州市的主要骑楼区域,包括市中心未央路、人民路等地。
这些骑楼建筑保存较好,使人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底蕴。
这些骑楼是梧州市建筑风格的代表,具有独特的汉传建筑风格与南方土木构造相结合的特点。
骑楼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底层为商店或餐厅,上层为住宅或办公室。
骑楼建筑采用砖木结构,精美的雕花和雕刻装饰给人一种古朴而瑰丽的感觉。
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梧州市的骑楼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梧州市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交流对骑楼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骑楼不仅作为商贾办公、交流和交易的场所,也是人们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这些骑楼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品,也可以观看到戏剧、音乐等文化表演。
骑楼文化不仅是一种建筑风格,也是一种文化载体,融合了历史、人文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调研结果显示,梧州市的骑楼文化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骑楼是梧州市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也是吸引游客和居民的重要景点。
其次,骑楼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商贾提供了办公和交易场所,也为人们提供了就业机会。
再次,骑楼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人文活动的开展,为城市的文化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总而言之,梧州市的骑楼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貌,对于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骑楼文化的内涵和影响,也为梧州市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借鉴。
我们希望,梧州市的骑楼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城市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远流长的骑楼文化——《关于海口骑楼》研究性调查报告海南岛的今昔,留给正史著述和口口相传的人们更多的是孤悬海外,偏安一隅,贬放流徙之地,文明闭塞之岛。
千多年的岁月,名臣良士北望京城,有口莫辩;芸芸百姓,耕读持家,却在远离京都和中原大陆的小小岛上,开垦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民风淳朴、性情自由的一方土地。
靠着海的缘故,百姓胸怀宽大、包容八方,东南亚的习俗在原住民的生活中影响渗透。
海南省海口市的五条骑楼老街,就是这样一个透着历史气息、温暖海风、灿烂阳光与纯朴民风的世界。
一、海口老街区的起源海口骑楼老街的由来,跟海口的港口开放通商史大有联系。
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开海贸易。
琼州(海口)从此海运四通八达;至咸丰八年清政府与英法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口)即被辟为通商口岸,称琼州口。
从此,琼籍人士热衷于下南洋谋生,外国人则可以在琼州自由往来。
1924年,为了建省办特区,当年粤军第一军独立旅旅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的邓本殷拆去具有629年历史的护城古城,城墙方石被用来铺设一条12米宽的大路,这就是长堤路的雏形。
原来五六米宽的石板路全部扩建为通行汽车的街道,原来的四五条马路扩建到了30多条。
为了搞好市政建设,邓本殷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
《海口文史资料》载“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
”这批琼籍归国华侨,因为衣锦荣归或落叶归根,回到海口后纷纷效仿南洋建筑风格的特色,建成一幢幢柱廊骑楼式的建筑,不仅有单边外廊,甚至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致四边回廊,用于商用和居住。
这种建筑特色非常适合海南阳光强烈、风雨即来的天气,凉爽舒适的骑楼,利于人们遮阳挡雨。
由于毗邻港口,这些家家户户所建骑楼连接形成的街道,有着可供行走的地板,有着挡避风雨骄阳的顶盖,成为“店铺的公共走廊”。
路通财通,随着商业铺面的建设,老城区的商贸业也急速发展起来,当时全市商店迅速发展到六百多家,贸易总额达到一年数百万元。
到了夜间,店铺灯火辉煌,广告牌被映照得五颜六色,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宛如上海十里洋场。
自海口第一栋骑楼在原四牌楼街(今博爱北街)落成,以这座骑楼为发端,海口逐渐形成永乐街(今解放路)、大街(今中山路)、新街(今新华北路)、得胜沙路和沿海甸河的长堤路等,构成了一大片繁华的骑楼街区。
二、海口骑楼老街的建筑风格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沉淀的历史。
海口的骑楼老街作为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串起了海口变迁的历史,是一个世纪里来往南洋的人们记忆的共同载体,是海口文化变迁的生动记录,也是历经多年,海口留给今天最丰赡的城市情怀。
沿着海口骑楼老街漫步,这种南洋风格的骑楼,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的,在马路边连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度有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
海口骑楼街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形态,在于它中西合璧的特色,门窗、装饰、街道的适宜尺度。
这些建筑的柱廊、敝廊、尖顶、雕花门窗和百叶窗,在南洋风格中都融入了欧洲建筑元素。
细看海口骑楼的“女儿墙”,女儿墙就是骑楼立面的顶端部分,俗称为“风洞墙”,多为横向三段对称式,组成条条波浪般起伏的天际线。
根据造型,可以将其分为三类:(1)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一道贯通整个门面的水平向矮墙,栏杆有的是宝瓶式的)。
(2)欧亚混交的巴洛克式(波形山墙两翼被突出处理成像一片片巴洛克式风格的山墙)。
(3)海口南洋式(在女儿墙上开一个个圆形的洞口,以减弱台风带来的危害)。
由于各条骑楼街的建筑年代不同,这些女儿墙的集中路段也不同,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多出现在水巷口、解放东路、长堤路,巴洛克式风格的墙面装饰多集中在得胜沙路、中山路及博爱北路,而南洋式的也多出现在水巷口、解放东路以及长堤路。
海口骑楼的窗户也很体现欧亚混交的文化特点,它的窗楣就有方形的、半圆形的、敞肩形的,还有阿拉伯式的尖尖的。
海口骑楼立面造型一般使用精湛的砖雕手工技艺,以砖砌筑出大致形状后,再勾勒表面线脚,效果完整、细腻。
立面分三段式,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楼层,上段为檐口女儿墙,多为“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式的建筑布局形式。
与我国华南、东南亚一带的骑楼不同,海口骑楼的立面中,有着式样数不清的中式传统浮雕、砖雕花饰图案,比如百鸟朝凤、龙凤呈祥、松鹤延年、荷花莲藕、梅兰竹菊、回纹圈绳、福禄寿等,体现了海南文化和中国祈福文化的特征,据不完全统计,仅骑楼外墙上各种中西花饰构件浮雕图案就有上万个。
这些中国民间的特色吉祥图案也在显眼处昭示着楼房主人家的精神向往。
这种中原风情和异域风情的结合是海口多元文化最真实细致的体现,虽孤悬海外,仍是血浓于水、胸贯中西。
骑楼大都高两三层,最高不过五层,有些还保留着早年的商号,成为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特征的商业街。
骑楼一栋挨着一栋,邻里或者共用一堵墙。
骑楼的颜色米色、乳白、嫩黄,端庄典雅,但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南洋色彩还有那些穿行在骑楼间苗条、婀娜、风情、野性的南国女子,今日的海口街头依然可以看见,衬着大朵的花瓣和高高的椰子树,深蓝的海水和五色的帆船,桃红、橘黄、宝蓝、翠绿毫无顾忌地流淌在骑楼檐下,穿着鲜艳衣物的厚嘴唇、幽深眼睛、轮廓分明的南国女子和少年,和这里的气候一样,热情、奔放、自由。
三、海口骑楼老街区的价值海南本地人称海口的五条骑楼老街为“南洋街”,街道上一栋栋饱尝岁月沧桑的骑楼静静雕刻着百多年来的历史印迹。
这里既凝结着海峡北边内陆文化的厚重血脉,又受着南洋文化的熏陶,又横跨了经济的地域板块。
在动荡的20世纪,海口骑楼老街见证了时代特有的交汇和挤压,特有的爆发和沉寂,以及非同寻常的欣悦与悲凉。
(1)历史价值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
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
因为临海,大海不仅给了海口人开拓精神,也给了海口人对于未知生活的虔诚期待。
无论是文化生活还是宗教生活,都是海口文化的呈现。
作为移民岛上的移民城市,海口骑楼街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个案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因其更显著的地域保存价值而身价百倍。
有“民国第一楼”家族兴衰的传说,有富家女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的往事,有“大亚旅店”“裕大商行”神秘东家的遗事,有前清北京格格漂洋渡海远嫁海南的旧事……老街、骑楼在沧桑岁月中愈老愈有味道,在现代化的城市格局中越来越显得时尚珍贵。
这种生活将在未来继续延续,因为没有哪个城市有这样的自由度,能够改变你的,就改变你;不能改变的,就吸纳你,达到一种共融共生。
(2)经济价值早在20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
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
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
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
“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如今,骑楼街区里集中了海口的多个老字号,如九八行业(即代理业)的符森记、顺昌号等;侨批、汇兑、银业有光东公司、永信号、会安号、会丰号等;书籍文具业有海南书局、会文书局等;各大公司有精华公司、裕大商行、中兴商店等;中、西药行有广德堂、广惠药行等;米谷业有厚生号、永生号;旅店业有大亚旅店、五层楼、泰昌隆、侨商酒店等;茶楼酒店业有琼南酒家、中国酒家、中华西菜馆等。
这些曾经激荡过海口人心灵、铭刻着海口精神的老商号、老建筑虽然依旧傲立老街,历经沧桑,几易其主,仍留下淡淡的风雅和海口人的善良、坚韧和执著精神,成为这座老城的风骨所在,为海口的经济发展蓝图上添上了辉煌的一笔。
四、骑楼老街的规划复兴早在1996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关于海口骑楼街区的振兴已经有过规划。
随着时间的推进,2007年6月1日至7月30日,海口市对中山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新华北路、长堤路进行全面测绘测量,编制老街测量图册,此举标志着椰城的历史文化名街保护性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根据《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7—2020)》,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分为核心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区域。
要求在保护范围内,必须坚持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维护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的原则。
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不得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展示。
根据2008年底已通过评审的《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规划》,长堤路、得胜沙路、中山路、解放东路、博爱北路、新华路、新民路、水巷口、振东街、文明西(中)路、大兴西(东)路、大东路等有骑楼的道路都已被列入保护范围。
根据道路的风貌特征,将这些道路分为三类风貌道路。
一类风貌道路(中山路、解放东路等5条)将不得拓宽,严格保护这些道路沿线历史建筑以及良好的庭院、古树名木、有特色的围墙等等,严格控制建筑体量、风格、色彩、形式等各项规划指标;二类风貌道路(水巷口、振东街、新民西路、新民东路等),这些道路沿线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也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其他建筑和开发地块,道路保持着原有的历史宽度和原有的尺度;三类道路(长堤路、新华南路、文明西路、文明中路、大兴西路、大兴东路、大东路等)有少量需要保留的历史建筑,按规划,这些道路可以在基本维持原有的路网线形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宽,同时适当控制沿线开发的建筑高度、风格、面宽。
本届政府克服各种困难,高度重视海口骑楼街区目前正在酝酿的实施保护与综合整治工作,一旦启动改造,将依据规划中所定,遵循三个保护原则:(1)保存真实的历史遗存;(2)保护街区整体风貌;(3)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功能。
将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着手,逐步降低人口密度,引导业态水平提升来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海口骑楼街区商业业态空间形成的过程中,将更多地渗透海口的文化元素、以人为本之民风,反映这里的文化特质。
多年的商贸历史孕育了海口独特的商品意识和文化风貌,独特的海洋文化,形成了重商重利、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意识。
骑楼历史街区作为商业繁华区也将成为主要的文化橱窗。
在海口骑楼街区的旅游产业构建上,进一步强化产业特色,抢占资源和要素集聚配置的制高点,加快发展房产、休闲、现代物流、商贸服务、餐饮服务,构筑多层次、高增长、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以一个文化制作中心的文化氛围和特色向游客进行海口骑楼街区行销。
将原先的古老建筑转变为休闲业态功能标榜着一种浪漫、迷人,带有某种特殊的社会印记和文化氛围的时尚,包括会议、展览、艺术、博物馆、文化遗产、休闲活动、免税店、酒吧、咖啡和一些特殊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