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与民族文化中美时间观比较研究曾剑平
中美时间观念文化差异研究
中美时间观念文化差异研究作者:章艺孙军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1期摘要:时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由于地域上的差异,中美双方也产生了不同的时间观念。
本文从时间观念的对比入手,着重研究中美双方对于时间观念的态度差异,从而对比分析出时间对于人们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中美;时间观念;文化差异1.时间概述时间它看不见也摸不着,它是一个抽象性的概念,我们只能将它理解成数字和各种单位的组合,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连续性的表现。
它是人类用来描述物质的运动和事物的变迁过程的一个参数。
霍金曾解释说时间是能量的变化,而世上的能量是守恒的,所以时间它是一个永恒的存在。
一般看来,已经过去的时间可以称为历史,还未到来的时间成未来,剩下的时间即为当前。
人类拥有着时间,但同时也被时间所掌控。
2.时间对不同人的意义(简单的几个例子)2.1对于商人时间是商人的终极战场,每个消费升级行业的商人都在争夺时间。
电影、游戏、休闲、度假、直播等新兴产业的特征就是包揽生命的一部分时间,Netflic CEO里德·哈斯汀斯曾说:所有争夺时间的事情都是我的竞争对手。
所有的商人都在争夺别人可利用的时间。
此外,时间也是商人的积淀。
一位商人只有在长时间的磨练当中才能走向一定的高度,在商场上摸爬打滚数年的一定比初出茅庐的小伙更具经验。
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种潜在的人格魅力,如果想成为一位成功的商人,就必须具备极为严苛的时间观念。
成功的商人永远在赶时间。
2.2对于学生时间即知识。
古代“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的感人故事历历在目,勤奋的人深深懂得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所具备的“惜时观”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从现实意义的角度上来说,时间就是金钱。
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
举个例子:当代的补习班已经屡见不鲜,各年龄阶段,各科目专业,数不胜数。
而这背后则是用金钱换来的上课时间,这是最具现实意义上的时间就是金钱。
论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
论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作者:杨庆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1期【摘要】作为非言语交际的要素之一,有关时间的使用、代表意义及其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能体现出许多文化差异或导致交际失误。
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文化的代表,其文化的差异可以视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将从时间观念方面浅析中美时间观的差异。
【关键词】中美时间观;差异;单向记时制;多向记时制中国入世后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
各国人民也开始逐渐了解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而中国和美国代表了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两国的文化交流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
作为非言语交际的要素之一,时间这一客观实在的理念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形式的反映。
处于无意识之中,人们容易把自己的时间观念以及使用时间的方式视为理所当然,并推己及人,一旦发现差异,就会感到怪诞或无法理解,造成交际失误。
因此,对于非语言行为中经常为人们忽略的时间观差异的研究可以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失败。
时间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生活习惯。
Hall(1982)在著作《单向记时制与多向记时制》中将时间划分为单向制和多向制,前者讲求效率,强调在一定期限内完成任务,着重于近期的计划,一个时间段只做一件事。
而后者着重于长期的计划,对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一个时间段内可以做多件事。
Hall(1982)还指出,美国、德国、瑞士等欧美国家属于单向记时制国家,而包括非洲、阿拉伯和希腊等属于多向记时制国家。
许多的专家学者们认为,中国应属于多向记时制国家。
而通过两种时间制概念的对比,以及中美两国人的时间观念以及对时间分配的分析,笔者也认为中国应属于多向记时制。
单向记时制的优点是非常有效率,事前制定好计划,并严格按照时间安排进行,一个时间段只专心做一件事,绝不拖拉,但缺点是缺乏灵活性。
多向记时制的优点则是比较灵活,能够变通,富有人情味,但不注意遵守时间安排,容易影响工作。
浅析中美时间观差异的成因
浅析中美时间观差异的成因作者:杨庆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2期【摘要】作为东西方代表的中美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时间观是各自文化的具体体现。
本文通过中美不同的文化体制,世界观及信仰的影响,对中美时间观差异成因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美时间观;差异;成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关注中国文化。
作为东西方代表的中美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
与美国热情开放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显得内敛而神秘。
在这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两国人民的时间观也有巨大的差异,但时间观作为非语言交际的要素之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对于中美时间观念差异成因的研究,可以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时间观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中美不同的文化体制,世界观及信仰的影响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文化与工业文化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大国,造就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体制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农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农民们世代扎根于同一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时间并没有太精确地认识。
他们对土地有很深厚的感情,轻易不愿迁移。
农业活动也非常需要经验的指导,农民们依靠着前人留下的经验进行劳作,又把这些经验一代代传下去。
谚语中就有大量农民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比如:春雷响,万物长;枣芽发,种棉花等。
而美国则是工业文化占主体地位,时间对于美国人来说非常重要。
他们会提前安排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表做事,每件事都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
另外,生产流水线是工业社会的一大特征,流水线如同线形时间观,过去的就再也无法返回了。
总之,因为工业文化的影响,美国人坚持将来价值取向,认为时间一旦流逝,便无法追回。
二、世界观的影响中美世界观的分歧点,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美国人认为“天人相分”,也就是人与自然处在对立面,人类应该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发展。
中西时间观之比较
中西时间观之比较摘要: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能形成不同的时间观。
时间观念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减少文化冲突。
本文主要探讨中西方不同的时间观的产生原因与表现,以及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趋同现象。
关键词:时间观文化差异趋同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多元制时间观与单一制时间观所谓多元制时间观,就是不强调时间的精确性,认为一个时间同时可以作几件事情;而单一制时间观则强调时间的精确性,认定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情。
就多元制时间观来说,人们在同一时刻可以做很多事情,每件事情完成之后并无明显标记,人们即使制定了计划也不一定遵守,有许多其他因素可以左右计划的执行。
而在单一制时间观中,人们将时间视为必须严格控制的日用品,时间的支配必须精打细算,工作、生活要制定严格的计划,而且计划必须严格遵守,一次专心做一项活动。
中华民族是比较典型的多元制时间观的民族,中国人受以伦理为本位的儒家文化影响,在时间的使用上体现一种模糊性,强调的是对时间的适应。
认为世上万物是随着时间的周期轮回而发展变化的,因此人们做事更讲究时机和火候,即行动的每一步骤大多由周围的环境临时决定。
人们可以同时计划几件事,也可以同时做多件事。
因而灵活性强,但计划性较差、效率较低。
表现在社交活动较少提前预约,朋友亲戚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串门而不必事先约定,这在西方是很不礼貌且难以容忍的。
中美时间观念对比
中美时间观念对比
随着中美两国的关系的深入发展,两国的文化差异也是一个被两国探讨的热点话题。
因此,比较中美文化时,时间观念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在两国不同的时间观念下,它们处于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影响到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通信。
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时间是一种货币,它被看作宝贵的财产,因此美国人很注重时间的管理。
他们厌恶长时间的等待,并且偏爱完成任务的“立即”回报。
因此,他们不喜欢被耽误时间的行为,还偏爱精确的排程安排。
不同的是,中国人把时间看作是“流动的”,他们不像美国人那样,把时间看得比金钱更重要。
中国人更喜欢随性而来,而不是严格遵循时间表。
在他们眼中,社交活动和行为更有意义,因此他们不拘泥时间安排等问题。
此外,由于中国文化中处处流传着一种“人情主义”,对时间可以宽容一点,所以美国人不喜欢的中文“延迟”就是一个可以容忍的概念。
美国人不喜欢延迟,而中国人则不喜欢紧迫的时间,但他们都把“延迟”看得另外一种方式: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喜欢把时间花在友谊等社交活动上,而不是完成任务。
因此,比较中美的文化中,时间观念是非常有趣的,它也是两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窗口。
尽管中美的时间观念有所不同,但是这些不同也为两国文化之间带来了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了两国之间文化的相互认知和交流。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中美文化有着重要的不同,尤其是在时间观念上的不同。
因此,美国和中国的商务人员、学生和旅行者都应该了解这一点,以便他们在接触两种文化时也能做到相互尊重和了解。
只有这样,两国文化之间才能进一步深化理解,增进友谊。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时间观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一、概述1. 背景介绍我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家,在文化和社会制度上存在着诸多差异。
其中,时间观念作为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美两国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以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二、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1.时间观念的概念在概念上解释时间观念的差异。
我国传统文化中,时间被理解为一个循环和节奏的概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美国人则更强调时间的线性和进步性,强调时间的价值和效率。
2.时间的使用方式中美两国在时间的使用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我国人更注重节省时间,强调“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强调时间的珍贵性。
而美国人则更加重视时间的有效利用,倡导“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
3.时间观念对生活的影响中美时间观念差异对生活方式、工作习惯等方面均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人更倾向于注重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时间观念相对较为灵活。
而美国人更注重效率和成就,时间观念相对较为严谨。
三、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原因分析1.文化传统的影响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时间被视为一种资源而非商品。
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成就和利益,时间被视为一种可以被量化和利用的资源。
2.社会制度的影响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对时间观念也产生了影响。
我国的集体主义社会制度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因此时间观念相对较为灵活。
而美国的个人主义社会制度导致人们更注重效率和成就,时间观念相对较为严谨。
四、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 理解对方时间观念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充分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差异,避免因此产生误解和冲突。
2. 保持尊重和包容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念差异,积极倡导包容和理解,避免因此产生文化隔阂。
3. 寻求共同点,协调双方时间安排在交流中,可以寻求共同点,协调双方的时间安排,使得双方在时间上更加协调和融洽。
五、结论中美两国在时间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的挑战。
中美文化时间观念的差异
中美文化时间观念的差异中美两国文化时间观念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在中文中,时间被看作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个人的生命被主要分为十二个年份,每一个年份都与十二生肖之一相结合,每一年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重视时间的周期性。
以太阳活动为基础,将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有不同的气候和景象。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是非线性的,起伏不定的。
相反,美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主要是线性的,时间被看作是一个从过去到未来的无尽的进展。
人们在美国文化中,往往会感到“时间匆忙”,时间是可以浪费的,因为时间等价于金钱,它可以用来赚钱或者生产出其他物品。
因此,在美国文化中,时间是有用的,而且人们经常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在中文中,时间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说法是“不论我遇到什么困难,我会成立日子。
”这表明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资源,需要管理和规划。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重视时间的“维度”,时间作为人际上的一种资源的思想将天文、自然、社会、节令的方方面面纳入其中,构成了“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的哲学思想。
与之相比,在美国文化中,时间往往被看做是一种快捷的手段,通过“多任务并行工作”或者“快速完成”来节省时间。
此外,中文和英文中的时间表述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中,时间被表述为“点”和“间隔”,例如,“上午十点”,“晚上七点半”,“周末两天”。
英文中则更倾向于表达为“时刻”和“持续时间”,例如,“十点钟”,“两小时”等。
因此,中美两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基本上是截然不同的。
在中文中,时间被视为一种循环的资源,需要管理和规划。
而在美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线性的资源,具有极高的效率和经济价值。
这种文化时间观念的差异,也反映在两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
因此,在国际交流和跨国合作中,必须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时间观念和文化背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分析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分析摘要:随着中美关系的日益发展,中美两国的日常往来越来越频繁。
时间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两国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从而塑造了不同的时间观。
本文主要对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取向进行对比,分析文化交际中由于中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流障碍。
关键词:中美跨文化交际;时间观一、时间观的定义时间观是指对时间的合理使用和安排。
它涉及对时间的各种认识和认识的过程,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时间观不仅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因素,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根深蒂固的因素。
它是在人类长期实践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仅代表了人们对时间的态度,也揭示了人们利用时间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
二、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分析(一)一元时间观和多元时间观1.多元时间观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人强调多元时间观。
所有的农业活动都是根据月份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而进行的,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时间是灵活的,所以他们可以随意使用时间。
他们倾向于在一定时间内做很多事情,因此他们的行为不受时间和时间表的限制,要做的事灵活多变的,大多数人追求良好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快节奏的生活,因此很少有人匆忙做出决定。
他们不习惯制定计划,因为很多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计划的实施。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人他们的行为充满灵活性,但缺乏效率。
2.一元时间观相反,美国人对时间的认知是单时的。
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时间是不可回收的,所以他们主张在特定的时间段做一件事。
他们更注重时间和时间表。
他们要做的事严格按照他们的日程安排,注重严谨性。
在某种程度上,单向时间观支配着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美国人很清楚自己的日程安排,应该先做什么,最后做什么都在他们的日程表上。
他们强烈的时间意识与美国的社会形态密切相关。
一方面,美国人追求每个单位时间的最大利益。
另一方面,在一个相对残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安排在日程上。
因此,美国人追求的是高效率,但有时却很僵硬。
解析中美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时间观差异与影响
解析中美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时间观差异与影响跨文化交流与交往中的时间观念因文化传承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尤其明显。
在商务交往中,时间观念的差异会给双方带来影响和挑战,本文将分析这些差异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中美时间观念的不同点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强调“王道”,即万事万物应有一个先后顺序和优先级,而且要讲究时机,讲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这种时间观念表现在商务交往中,比如重视熟人介绍,会在第一次见面时询问彼此家庭、工作和出生地等个人信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反之,美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更偏向于“宽松”,强调时间的效率和利用率,在商务交往中,更注重规定的时间表,对于工作计划和时间表的执行也会更加严格。
美国人往往会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意见,这种直接表达的行为在中美商务交往中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时间观念差异带来的影响时间观念的差异在中美商务交往中会产生一些不同的影响:1. 沟通效率不高中美的时间观念差异会影响到沟通的效率。
中方在商业交往中非常重视熟人关系,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建立和维护关系,而美方则更注重时间的利用效率,更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这样一来,双方在商务交往中的沟通效率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发生交流障碍和误解。
2. 时间观念的冲突中美的时间观念在商务交往中也会产生冲突。
针对任务和时间的意识不同,可能会出现在预订订单时间表时难以达成一致的情况,时间表的执行也可能会因此产生不同程度的延迟。
美方更加注重严格按照时间执行计划,但在中方文化中,拖延和调整时间表的现象更加普遍,这也会给商业活动带来不确定性,增加交易风险。
3. 交际策略与谈判技巧的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处理交际策略和谈判技巧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商业沟通的效率。
在时间观念方面,中方在处理谈判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保持和谐关系的前提下谈判,而美国人会更多地考虑清晰的目标、与时间、成本和质量等因素的平衡。
中西方文化交际中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中西方文化交际中时间观的差异对比作者:芦金梅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5期摘要: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行为。
以东西方文化为例,因为分别持有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所以在时间行为上表现出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的差异。
不同的时间观念反映到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引起交流的障碍甚至冲突。
因此我们应该在了解差异的基础上理解差异,并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不断学习借鉴西方时间观中有益的成分。
关键词:时间观;跨文化交际;交流障碍;融合时间观是非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交换信息,具有自身独特的交际功能。
美国人类学家E.T.Hall曾这样说过:“如果有什么能改变生活本性的话,那就是时间是如何使用的。
时间并不像英国人类学家所描述的仅仅是一种习惯,它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组织系统的一个因素,因为所有情景中的行为都存在着时间和空间规范。
”一、东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差异的表现(一)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時间取向是文化差异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人们根据其文化在时间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安排和使用时间的方法。
时间取向与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
深刻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传统,重视历史,主张把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在行事的重要参考。
1.中美称呼差异(1)中国的称呼。
中国人对称呼是很严谨的。
经常用“老”这个词来表达对年长者的尊重,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老”代表成熟,经验丰富和智慧。
(2)美国的称呼。
美国人不重视“地位”,尤其是社会地位。
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愿意自己因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特别受人尊敬,这样会令他们觉得不自在。
(二)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美国人类学家E·T·Hall把世界各地使用时间的习惯概括为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
多元时间制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采取这种时间制的人们习惯于在同一时间内做不同的几件事,对计时、用时随意性强。
中美时间观念的对比分析
中美时间观念的对比分析摘要:作为非言语交际的要素之一,时间的使用及其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反映了许多文化差异。
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其文化差异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基于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从时间观念的角度分析中美两国时间观的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时间观念;文化维度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必然。
在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时间的观念可能会导致误解,甚至导致沟通失败,因此这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二、荷兰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1980)为跨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一些理论被视为现代跨文化研究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霍夫斯泰德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文化维度。
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差距,男子气概-女性气质,短期时间观和长期时间观。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现实的主要单位和价值的终极标准。
他们把社会看成是个人的集合,而不是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东西。
集体主义认为,民族、社会、种族等群体是现实的基本单位和根本价值标准。
这种观点并不否认个人的现实。
但最终,集体主义认为,一个人的身份是由与他人交往的群体决定的,他的身份基本上是由与他人的关系构成的。
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表示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态度。
对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强的文化往往有明确的社会规范和原则来指导几乎所有情况下发生的行为,而规避不确定性程度较弱的文化的社会规范和原则就不那么明确和严格。
权力差距(power distance)表示组织或机构内权力较少的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
权力距离大的文化成员视权力为社会的基本因素,强调强制力和指示性权力,而权力差距小的文化成员则认为权力的运用应当合法,重视专家或合法性的权力。
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时间观差异之研究
渊 源 , 文 化应 该 是 无 良莠 、 坏 之 分 的 。由 于 我们 的生 长 环 而 好 境 及 文化 的差 异 导 致 我们 对 待 时 间 的看 法 也 不 尽相 同 。爱德 华 ・ 尔 将 文 化 时 间取 向划 分 为 三 类 : 术 时 间 、 式 时 问 和 霍 技 正 非 正式 时 间 。 1 术 时 间 。 技 术 时 间 指 的 是 精 确 时 间 ,它是 一 种 被 科 . 技 “ 学 家和 技 术 工 人使 用 的时 间 取 向 .这 个术 语 对 于非 专业 人 士 是很 陌 生 的 ”霍 尔 ) ( 。但 是 至 少 它适 用 于 跨 文化 交 际领 域 。 2正式 时 间 。正 式 时 间 在人 们 日常 生活 中随 处 可见 . 括 . 包 世 纪 , , , , 小 时 , 钟 。 技 术 时 间相 同 , 式 时 间在 年 月 周 1 3, 分 和 正 跨 文 化 交 际 中不 会 导 致文 化 误 读 。 , 3非 正 式 时 间 。非 正 式 时 间是 一 个抽 象 概 念 。 交 际 中很 . 在 难 把 握 , 为 它对 于 不 同 的人 意 义 不 同 。 文 当 中仅 以 “ 时 ” 因 本 准
和 “ 待 ” 例 来 介 绍非 正 式 时 间在 中西 文化 中的 差 异 。 等 为 ( ) 时 1准
对 时 间 的 态 度及 对 其 如 何 控 制 使用 上 , 中西 方 存 在着 很 大 差 异 。 西 方 人 从 小 就 学 会 严 肃 地 对 待 时 间 , 时 是 强 制 性 准 的 。如 参 加 家庭 聚 会 , 国人 通 常会 提 前 或准 时 到 达 。因 为 中 中
国人习惯提前 帮助主人准备 晚餐 。 相反 . 如果美国人被邀请参
加 聚会 , 了不 打 扰 主人 的精 心 布 置 , 们 不 会 提 前 到 场 , 为 他 迟 到 十分 钟 是最 佳选 择 。 中 国人 在 一 定 程度 上 讲 , 时 间 的主 而 是 人 . 以较 随 意 支 配 时 间 , 括 改 变 时 间原 来 先 后顺 序 。显 然 可 包 中西 方 的 时 间 观念 有 很 大 差 异 。 因此 美 国人 不 能 理 解 中 国式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时间观之对比分析
关键 词 : 文化 交际; 跨 时间观 ; 文化 差异
引言
一
、
时间是 人们在认 识和 改造客观 世界 的过程 中逐渐 形成 的。人 们 的时间观 一旦形 成后 ,其 言行就 不知 不觉地接 受它 的制约 与支
( 黑龙江省 技 工教 师进 修学院 )
2 8・ ・ 0 97 2 0 .
【 新】 l理 高 I 刨 论 地
让 自我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主流
●刘 卫 靖
随着寄宿 制中学 的数量急 速增加 , 学生 于接 受的管理 体制 。最初 , 们 实行老 师值 随 着学 校 规 模 的扩 大 和 学 生人 数 的 增 加 , 我
制与一元 时间制。
1过 去 时 间 取 向(at oin ̄in与 未 来 时 间 取 向 ( tr— r ps— r t o ) e a t f ue oi u —
e tt n nai ) o
这种 时间取 向的 差异所导 致的 另一个具 有代表 性的 差别是两 种 文化 中“ ” 后 ” 前 与“ 的指代 有很大不 同。 中国人仿佛 是面对 着过 去看 问题 。 因而有 “ 无 古人 , 无 来者 ” 前所 未有 ~后继 有人 ” 前 后 “
生 管理 难度 大 , 求高 。 要 责任 重 。许 多学 校 至 星期 五之 间 的某一 天值 日任务 ,小组 长 我们 实行 一种 新 的管 理模 式 ,既 能够 培养 食 宿舍 、 场 学 生对 学校 的 自豪感 ,培 养学 生 的社会 实 操 都 在探 索学 生管 理 的新路 子 。我校 多年 以 将 本组 的老 师分 至教学楼 、 堂、
配 。反过来 , 一定 的言行又 反映一 定的 时间观 , 传递关 于时 间的某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传统时间观的比较研究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传统时间观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时间观念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通过比较中西传统时间观的异同,分析其起源、发展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文章首先从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
接着从中西传统时间观的起源及差异性入手,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探讨了时间观念在未来的展望。
最后探讨了现代时间观与传统时间观的融合,指出时间观念对文化的影响及提出了一些建议。
通过这些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时间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时间观念变化。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传统、比较研究、文化影响、现代社会、差异性分析、融合、未来展望、启示、建议1. 引言1.1 时间观念的重要性时间观念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行为。
一个人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动方式和决策过程。
时间观念不仅在个体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社会层面上具有深远影响。
一个社会的时间观念反映了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模式,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时间观念更显得重要。
人们面临着诸如时间管理、效率提升、压力释放等诸多挑战。
一个健康的时间观念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提高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时间观念的重要性还体现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
不同文化对时间的认知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才能促进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时间观念的本质和价值,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念差异,以更好地适应当今多样化的社会环境和全球化的交流格局。
通过对时间观念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时间,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生活质量。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分析中西传统时间观念的差异和共同点,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念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通过对传统时间观念的深入解读,我们希望能够揭示时间观念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为现代社会的时间观念转变提供启示和建议。
浅析中美时间观差异在时间意识方面的体现
浅析中美时间观差异在时间意识方面的体现作者:杨庆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12期[摘要]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非语言信息也是交际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时间观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影响了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
本文将从时间意识方面对中美时间观的差异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美时间观;时间意识;差异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截然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两个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时间观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产实践的方式不同,就会影响对时间的安排和分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的时间观。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常因时间观念的差异而产生误解。
因此,对于时间观差异的研究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研究者们大都认为时间与空间相互依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我国著名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关世杰先生曾在他的著作《跨文化交流学》中说:“我们可以把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区分为直线式时间观念和环形的时间观念。
”本文中,笔者将之称为线形时间意识和循环时间意识。
一、线形时间意识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影响,认为时间就像一条直线,不断往前延伸。
这种时间意识,在美国处于支配地位。
在美国人看来,时间就像一条河流,“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人无法回到过去。
在基督教传说中,人死亡之后,生命走到了终点,灵魂会因个人品质的好坏而进入天堂或地狱。
在这样“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下,美国人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性格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认为人生苦短就该及时行乐,不能被繁文缛节约束,要恣意地生活。
比如,美国人生活态度积极健康,既然生命有限,他们就要生活得有品质,就该享受活着的每一天。
在生活中,他们谈吐举止比较随意,比起中国人要求“站如钟,坐如松”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他们只要舒适就好。
与严谨优雅的英式英语相比,美式英语显得更加随意休闲而且时髦。
美国人无论老幼男女,时常与周围陌生人攀谈,氛围也很轻松随意。
中美文化视角下“时间观”之思考
中所 涉及到 的表达方式进 行预 习。
- 结语 ●U
分层教学 法是在新 的教学大纲 的背 景下所形成 的新 的教学方式 ,其 以学生 的个性差异和特 征为主要 的教学 开 展的依据 ,能够使得所有 的学生 的英 语水平在 原有 的 基础 上充分提 高 。所 以,在高职英语教 学的过程 中,充 分开展分层 教学法是非 常有意义 的,能够促进高 职英语
■‘●
首先 ,要 明确 分层教学法 的课程教学 目标 。在分层 教学 法的实施过程 中,教学 目标的设定 是教学能够开 展 的基础 。 目标 的设定是在不 同的学生 的学习能力 以及 知
那 般受人有 意的操控 ,它更能清楚地传达 信息 。然 而 , 文化决定 了人们对于 时间的理解 ,而不 同的理解会 导致 人 际 间交 际的 困难。笔者 将在前人研 究成果 的基础 上, 从文化视 角下进 一步探讨 当代 中美 圆式时 间观和 线性时
生理发展 以及心理 发展的水平是 不同的 。其 在学 习中所 体现 出来 的心理上 的接受程度 以及学习 的能力也就有所 不 同。个体 与个体之 间的差异就 使得学校 的教学活动 的 开展存在 一定 的问题。 其 次 ,分层教 学法 能够有 效促 进学生 的合 作学 习 。 分层 教 学 法其 中 一个 很重 要 的方 面就 是合 作 学 习的模 式 ,指 学生能够通 过合作 的形 式有效满足相 互之 间的交 流 以及 共同学 习的 目的 。在这 个过程中 ,学 生小组 的成 员之 间不仅仅要对 自己的学 习成 绩负责 ,还 要对学 习小
定。
【 文章编号1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3 ) 0 2 . 0 1 0 9 . 0 2
中美时间观念的对比研究(一)
中美时间观念的对比研究珍惜时间(time thrift)的概念在16世纪就开始在西方流行。
当19世纪钟表大规模生产以后,时间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有了更深入的影响。
虽然时间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有的认知概念,但分属不同文化的人们的社会实践不同,历史地理环境不同,各自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不同,人们赋予时间的意义和利用时间的方式也就不可能没有差异。
因此当中国人和美国人(美国人是西方国家中制定时间表最严格细致的,所以本文主要探讨中美间的差异)进行交际时,时间作为一种无形的向导,就会对人们的言行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使交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一、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渊源二、时间观念差异的体现上面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介绍了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渊源,下面将用实例进一步阐述部分理论。
1.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最后的期限(deadline)最后期限这个词语之所以能在美国出现,完全是美国人的时间观念在作怪。
由于美国人认为时间是一条长线,人有出生就会有结尾,不像中国人所想,今生用完还有来生,今天过完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所以他们就有一种“时间危机”,好像如果不和时间赛跑,时间就会飞快流逝,永不再回。
因为珍惜时间,在美国现代企业的生产调控领域中首先出现了“最后期限”一词。
美国人对这个词相当重视,如果逾期,双方都不会愉快。
2.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谁是时间的奴隶一个初入美国社团的中国人一定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几乎每个美国人手中都有一个schedule book或者叫diary book。
当你要和他(她)约定某个时间出去吃饭时,他(她)会打开这个本子确认一下那个时间是否有空。
制定近期(几周到一两个月)计划是美国人未来时间取向的典型体现。
近年来中国人虽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开始制定计划,工作手册的出版与发行量证明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养成这种工作习惯。
中国人参加社交活动出于谦卑的传统是比较守时的,但是活动的时间往往是没有限制的。
例如,人们在约定见面时,只定开始的时间,却从来不提结束的时间。
让时间说话——从时间维度解读中美文化差异
让时间说话——从时间维度解读中美文化差异
陈春卿
【期刊名称】《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17)004
【摘要】时间观是非语言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文化对于时间有着不同的态度.本文在介绍时间分类的同时,对中美时间行为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中国是典型过去时间取向为主的、圆式的、多向时制社会,而美国则是未来取向的线式的、单向记时制社会.而后从制定时间表、最后期限,守时、预约、等候和排队等方面比较两国的时间差异.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挖掘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以促进两国人们之间更好的交流.
【总页数】4页(P40-42,58)
【作者】陈春卿
【作者单位】三明学院教育系,福建,三明,3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关于建筑时间维度的思考——叙事视野下的刘家琨创作实践的解读 [J], 王瑞
2.疏离与回归——《背影》的时间维度解读 [J], 李彦超
3.从时间角度解读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正义维度 [J], 臧峰宇
4.古典诗词中有关时间维度的解读 [J], 李岩鹏
5.从影片《少年时代》解读时间维度的叙事艺术 [J], 肖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传统时间观的比较研究论文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传统时间观的比较研究论文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传统时间观的比较研究全文如下:何谓“时间”?时间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
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
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
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 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
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
? 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
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
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
既然只见“一斑”,战国后期的“诸子”,两汉以降的董仲舒、王充、魏晋玄学、中国佛教和宋明理学……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皆付之阙如。
至于设定超越时间之流的时间观,如董仲舒所云“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不变说”的超时间观,又如《大乘起信论》标榜的“一心二门”论,其中涉及与“心真如门”相关的“真如不生不灭”的超时间观,由于篇幅所限,不得不或者割爱或者点到为止。
3综述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某些类型的时间观,重点介绍延续两千余年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圣·奥古斯丁到牛顿、康德等为数不多的几位先哲的时间哲学。
比方说,基督教教义和基督教哲学涉及的某些时间问题,例如,是上帝在现成的时间流程中创造世界万物?还是上帝既创造了世界万物,又创造了用来创造万物的时间流程和万物演变的时间流程?均在略加点染之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11-14作者简介:曾剑平(1962)),男,江西瑞金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与文化;廖晓明(1957)),男,江西南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行政管理学研究。
时间观与民族文化)))中美时间观比较研究曾剑平1,廖晓明2(11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外语系,江西南昌 330034;21南昌大学哲学系,江西南昌 330047)摘 要:从文化学的角度比较中美时间观念,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时间观既是线性时间观又是循环时间观,以循环时间观为主,而美国则是线性时间观;在时间取向上,中国重视历史,有过去的时间取向,美国重视未来,有将来的时间取向;在计时、用时和守时的习惯上,中国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美国属于单向时间习惯。
关键词:中国;美国;时间观;时间取向;时间习惯;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B01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1)03-0030-06时间具有非言语意义,在人际交往中可以传递许多信息。
正如美国文化学家霍尔(Ed -w ard T.Hall)所指出的:/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因为它既不如有声语言那样被意识所控制,也不那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它往往能揭穿言词所表达的谎言。
0[1]心理学家波亚托斯把利用时间作为传递信息的手段称为计时语或时间学。
时间学后来成为一种专门研究人们对时间的理解、建构、反应和解释的学科[2]。
现在社会学家从/时机0的角度看待时间体系在社会生活中的整合功能,提出了/社会时间0的概念,认为它是社会组织群体活动节奏的一个象征结构。
时间社会学通过对/社会时间0这个象征性结构的研究,揭示在不同的文化中,对各种各样/时机0的理解如何组建成一个对群体有着支配力量的功能结构。
哲学家普里戈金说:/在某种意义上,凡是对文化和社会方面感兴趣的人,都必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考虑时间和变化规律。
反过来说大概也对,凡是对时间问题感兴趣的人,也都不可避免地对我们时代的文化和社会变革发生某种兴趣。
0[3]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时间问题0实际上就是指时间观念。
研究民族文化,必然要研究民族的时间观念。
因为透视一个民族的时间观,可以看出民族文化中隐含的许多东西,如人情风俗、认知心理、行为取向和国民心态等。
中美文化属于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
比较分析中美时间观,可以第32卷第3期2001年7月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JOU RNA L OF NA NCHAN G U N IV ERSIT Y Vol.32N o.3Jul.2001揭示出中美文化中许多深层的东西。
一 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时间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表现,是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
时间是线性的。
时间本身表现为物质形态普遍固有的延续性及其状态交替的不可逆转的一般顺序性的统一。
物质形态的每一种确定的存在状态都是其状态交替序列的一个环节,并且一去不复返:整个序列就是物质形态的存在状态不断更新的过程,它只有一个方向,它只是朝着新的存在状态延伸着、展开着、流动着,而绝不会完全回复到原先存在的某种确定状态。
[4]人们对时间的知觉只表现在对客观对象的延续性的反映上。
因此,时间具有不可逆转性和无限延展性。
时间又是循环的。
时间按照自然规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大自然中的四季更替,佛教文化中的生死轮回,都是时间循环的表现。
对于时间的认识,在时间观念史上形成了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的长期对立。
古代社会中广泛流行着循环时间观。
这种时间观认为,时间像一个圆圈,世界上万事万物在经历了一个时间周期之后又回复到原来的状态。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大都持这种观点。
例如,希腊哲学的始祖泰勒斯提出的/本原0(arche)概念就带有循环意味:万物出自本原,但最终又回到本原。
[5](257页)佛教也认为时间是循环的。
比如,佛教的轮回说认为:宇宙万物以一/劫0为周期进行循环。
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犹太基督教反对循环时间观,他们认为时间本质上是有方向的线性时间。
他们的线性时间观源于他们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的线性时间观规定了整个西方文明新的走向。
历史的观念、进步的观念和发展演化的观念这些启蒙运动高扬的旗帜,只有在线性时间观中才有可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间的认识既有线性观念,又有循环观念;但更多的表现为循环时间观念。
这种循环观念与汉民族传统的道家思想和阴阳五行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人认为,万物乃天地化育所得,生成、生长、演化、循环等生命的概念,是中国宇宙论的基本概念。
老子就认为,万事万物都出于/道0,经过生长变化之后又都复归于/道0。
在道家思想中,凡生命都有一死,但死不是绝对的,它只是宇宙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在道的展开过程中,先是逝,是远,最后是反,反也是返,即回到本原的道中。
宇宙生命是一个大循环。
个体生命之死,只是回到宇宙整体生命这个大熔炉中,投入整体的生命再造之中。
[5](48页)古人还认为,一切变动之因,在于两相反者的相推相荡,即阴阳互动,一阴一阳谓之道。
以天地为法,万物皆有阴阳之对立。
阴和阳的相互推移和相互转化,导致了春暖、夏暑、秋凉、冬寒周而复始,昼明夜暗交互轮回以及六十甲子为一个周期的气运变化(如五运六气学说)。
这些以阴阳交替盛衰为根源的循环过程,就形成了自然界的时间结构。
5吕氏春秋6说:/日夜一周,圜道也。
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
精行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
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
0在古代学者看来,由于宇宙间一切运动过程都遵循/圜道0这一基本法则,因而体现于各种具体事物过程之中的时间结构,必定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圆圈。
时间体现于万物的孕育、萌生、成长、衰亡的过程中,随着万物运动的节奏表现出起伏、振荡、疾徐迟骤。
[6]因此,时间的每一轮循环或周期都不是抽象的,它们与一连串具有统一性事物的起始和终止相吻合,具有明确的界限。
无论是生死循环、四时循环,还是阴阳循环,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不是历史事件严格地再#31#第3期曾剑平等:时间观与民族文化)))中美时间观比较研究现,而是某种态势、倾向、气运等微妙因素的重演。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0从来就没有很强的理论根据。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0也只能说明事物的交替变化。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0也不意味着历史是简单重复的。
美国人的时间观是线性时间观,美国人把时间看成伸向未来的道路,人们沿着直线前进。
他们认为:/时间就像一条从源头直奔入海口不断流动的河流0。
/来自过去的时间流在现时中略微缓行,但却飞快向未来奔驰。
0[7](168页)在他们的时间观念中,过去、现在和将来界限分明。
哲学家麦克塔加(J.M.E.McTagg art)的线性时间观颇具代表性。
他认为任何事件或者是现在的,或者是过去的,或者是未来的,而且只能是这三种定位的一种。
从时间动态方面看,一个事件的定位并不总是固定的:现在是现在的事件,在过去就是未来,在未来就是过去;过去是现在的事件,在现在和未来就是过去;未来是现在的事件,在现在和过去就是未来。
从时间静态方面看,两个事件的先后关系是永久不变的,是恒真。
他还认为,变化是时间的最基本要素,没有变化就没有时间。
[5](220页)过去、现在和将来界限分明的时间观与英语动词的三种基本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完全一致。
因此,他们把时间考虑得更客观一些。
线性时间观与心理状态彼此对应。
现在可与知觉相等,过去可以等同于记忆,而将来却只能是一个文化上的虚构。
时间在人们的心理体验上更像是一种延续而非流动,现时的知觉与过去浑然一体地联系在一起,记忆是对知觉未能捕捉到的事物的一种重新建构。
对时间的线性认识以及对未来的看法)))与注重/最近将来0的美国观念相联系)))都是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思想方法。
由于人们能够区别时间的不同时刻,发现其中的次序,能够指出某一时刻的事物到另一时刻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将进行中的事物看作/因0,将随之而来的事物看作/果0。
这种因果相袭的观点常常与对事物的单向度描述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了美国人喜欢以单一的因果次序解释事物。
美国的线性时间观是技术社会的典型代表。
在技术社会里,时间不再是自然律动的象征,而是进步的象征,谁控制了时间,走在时间的前列,谁就能在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现代西方社会之所以科技发达,与他们所持的线性时间观不无联系。
二 过去的时间取向和将来的时间取向时间取向是文化差异中的一个相对的稳定因素。
人们根据其文化在时间取向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的立场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时间取向与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
一般而言,传统包袱过重的民族注重历史和过去,时间取向为过去的时间取向。
历史较短的民族往往有现在的时间取向和将来的时间取向。
时间取向还与宗教文化有关。
在伊斯兰文化中,人们相信将来的事属于真主阿拉,所以时间观念上有重视现在的倾向。
佛教认为,历史循环式地发展,大约40亿年形成一/劫0,每/劫0始末只是神话传统的再现,即诸神在舞台上将历史重演一遍,有生命的东西永远像车轮运转一样在天堂、人间、地狱范围内循环转化。
佛教徒相信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
受佛教影响,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他们的时间观念有将来的时间取向。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有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重视过去的倾向。
崇古薄今,是人们的普遍心态。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认为自己是/信而好古0,对古代的东西,他不仅崇信,而且喜欢复古,从典章制度到日用器物,一切都是过去周朝的好。
儒#32#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1年家文化历来重视历史,主张以史为鉴,借研究过去指导现在和将来。
因此,中国有世界上无与伦比、记录精详的完整编年史。
由于古人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0的宇宙观,因此,在古代/一仍旧贯0被认为是一种美德。
而/标新立异0往往被斥为/离经叛道0。
中国历史上历次变法被绞杀,都是崇古思想在作祟。
在学术思想上,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了二千多年中国社会统治地位的官方学术,而孔子/述而不作0的思想也成为封建士大夫共同遵循的治学原则。
这种崇古薄今、过去取向的时间观念使中国人倾向于与环境相合而非控制环境,适应境遇而非改变境遇。
用美国文化学者爱德华#C #斯图尔特(Edward C.Steward)的话说,中国人表现了一种较强的境遇中心论(situational centeredness)。
[7](168页)路易#加迪等人认为:/对先祖,甚而那久远的死者的尊敬、赞美和崇拜,在中国人心理和行为中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
种族的绵延和往日的回忆,存在于帝王(比之其他国家的帝王,他们深切地感到自己对先祖托付的事业负有重大的责任)和那怕最卑微的国民的心灵中。
,,尽管无政府状态和个人主义在中国大地不时地非常活跃,但从未能持续很久;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个民族,这样一个国家,它的自我意识一直为对历史的深切关怀所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