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电子教案-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教学笔记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0例4,完成教科书P63“练习十一”中第1、2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形放大的含义,能联系图形放大的含义自主迁移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联系和区别。

2.联系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洁图形按指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只转变图形的大小,不转变图形的样子,积累图形运动的阅历,进展空间观念。

3.在认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获得一些胜利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洁图形按指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体会图形相像的特点。

教学预备课件,刻度尺。

教学过程一、了解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导入新课1.老师在计算机上利用鼠标拉动一张图片,你发觉了什么?【学情预设】我发觉图片在放大和缩小。

2.引入课题。

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真是非常广泛。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课件出示教科书P59的主题图)认真观察,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说出:拍下的照片是把实际的天安门缩小了;放大镜把报纸上的字放大了;投影仪把原来的图表放大了;影子与人比,影子放大了。

师:这些现象我们都遇到过,认真观察并对比放大或缩小前后的物体,你有什么感想?【学情预设】学生会针对四幅图发表自己的想法。

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等等,它们将原来物体的图象大小转变了,但是样子没有转变。

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其他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来说明。

师:今日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研究图形的放大现象。

(1)师:我们来试试怎样把图形放大。

课件出示教科书P60例4。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学生对放大和缩小的认识并不是空白,多数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阅历。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第【1】篇〗《图形放大和缩小》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放大和缩小》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的内涵。

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

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图形的相似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说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4、说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二、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第4单元比例3.比例的应用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难点: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够识别和描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进行简单计算和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征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特征,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 讲授新课(15分钟)(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并能够识别和描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如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等。

(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如相似图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边长的平方比等。

3. 实践应用(10分钟)让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 总结提升(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特征和计算方法。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些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特征和计算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图形的相似性质以及比例的计算。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说教学重点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说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说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说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

)师把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说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师:看得清吗?怎么办?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12)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1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到实际问题中。

2. 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准确计算。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计算过程中的精确度。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阶段: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讲解(15分钟)1. 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如放大是指图形的每条边都变长,缩小是指图形的每条边都变短。

2. 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如放大或缩小的比例是多少,如何计算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的面积。

第三阶段:演示(10分钟)1.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如用放大镜观察图形,或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第四阶段: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改正。

第五阶段: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地图的制作、建筑设计等。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演示和练习,观察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让学生理解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并掌握了计算方法。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小节的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来源于一个基本的数学事实,教材通过照相、放大镜、投影仪、电脑等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共同特性,是比的实际应用。

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中,通过实际情境的引入,不但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缩放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在图形的缩放过程中必须做到形状不变,形状不变的实质就是相对应的边的比值相等,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方格纸等形式把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和缩小,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理解、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现象,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按照一定的比进行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出示图片,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二、出示:两个长方形,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5厘米,另一个长方形长16厘米,宽10厘米。

思考: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思考,并举手汇报;老师及时点评,得出结论】环节三、当堂训练,按2:1画出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检测教学目标1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汇报;老师及时点评,得出结论】环节四、出示:把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

(小组合作)(1)1:2的前项、后项表示什么意思?比值呢?(2)长和宽各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3)能举一些表示“图形缩小”的比吗?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老师小结,得出结论。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够识别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2. 使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规律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如地图、照片等,引导学生思考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 探究新知(1)小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讨论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2)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即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3)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3. 巩固练习(1)判断题:让学生判断给出的图形是否为放大或缩小关系。

(2)选择题:让学生选择正确的放大或缩小图形。

(3)解答题: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规律。

5. 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课后反思1.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率和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教学课件:包含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3. 练习册: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

2020---2021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docx

2020---2021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docx

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60页例4及6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重点难点】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方格纸。

【情景导入】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李林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

电脑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李林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新课讲授】1.(1)(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cm,宽5cm。

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出示: 2 ∶ 1前项后项放大后边长原图边长(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原图2∶1 3∶1长(cm):8 8×2=16 8×3=24宽(cm):5 5×2=10 5×3=15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2023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共四篇)

2023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共四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一)一、说教材《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探究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

教具、学具:实物投影、课件;答题卡、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四、说教学过程:一)、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揭示课题:1.借助实物投影放大、缩小。

在一张纸上写着我的生日,同学们,一起看看,知道我的生日了吗?(字很小,看不清)怎么办呢?(放在实物投影上放大)放大到看不清了,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在把它缩小。

知道我的生日了吗?2.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看来呀,我们借助实物投影,我们可以把字放大或缩小。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吗?(课件展示生活中一些放大、缩小的实例)3.揭题: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下面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平面图形入手研究。

二)、出示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一起来看学习目标: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2、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师:目标明确了,要实现本节课的目标,还要靠大家的自学,你们有信心完成吗?三)、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P60页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2:1放大是什么意思?是把它们的什么放大了?2:1是谁与谁的比?前项表示什么?后项表示什么?2、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四).先学学生认真看书,师巡视,确保人人都在认真看书。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三)拓展思维,实际应用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你发现什么?
1.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回答:
1)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
2)不一定
3)斜边的长不是原来的2倍
这是本课的难点。通过上题的判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比较活动
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
2)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1.密切联系学生学习实际。
2.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究,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产生的过程。
3.生成不同的比较方法,从中感受放大与缩小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愿望。
4.通过辩论找到最合理、最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1.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1).仔细观察,体会含义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思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有哪些知识?
揭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应用的广泛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交流新知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3比例的应用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3比例的应用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3比例的应用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新课标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3比例的应用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三课时,主要包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能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学具:练习本、尺子、铅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实际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衣服的放大、地图的缩小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教学新课: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方法以及一些实际的例子。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的方法,将给定的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答案:根据具体图形,进行相应的放大或缩小。

2. 请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答案:根据具体问题,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进行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初步理解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1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1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 (18)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主要涵盖了第4章的第三节内容,即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尺子、铅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放大后的图形,让学生猜测原图是什么,引发学生对图形放大的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3. 方法讲解:通过PPT展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一起解题,加深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图形放大与缩小1. 概念: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指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 方法:(1)确定原图形的各个点的坐标;(2)按照比例放大或缩小原图形的各个点的坐标;(3)连接放大或缩小后的各个点,得到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3. 注意事项:(1)放大或缩小的比例要准确;(2)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的形状要保持不变。

七、作业设计图形1: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图形2:一个底边长为4厘米,高为3厘米的三角形2. 答案:图形1放大2倍后的图形: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图形2缩小3倍后的图形:一个底边长为4/3厘米,高为3/3厘米的三角形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学生出现了一些错误。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3.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3.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图形放大与缩小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①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理解不清晰,难以区分相似图形;②运用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③在进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时,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针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帮助,让学生逐步克服困难,掌握所学知识。
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1.放大图形的方法:通过扩大图形的尺寸,使图形变大。
2.缩小图形的方法:通过缩小图形的尺寸,使图形变小。
3.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步骤:确定放大或缩小的比例,按照比例调整图形的大小。
③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例:
1.图片放大:通过放大图片的尺寸,使图片变清晰。
2.地图缩放:通过缩放地图的尺寸,使地图更便于携带和使用。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重点,强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六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较为感兴趣,本节课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正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在学习风格方面,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白板、投影仪、计算器、几何模型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教学课件、相关练习题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放大与缩小来描述图形的变化。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能够观察图形在放大与缩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3. 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该方法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具:放大镜,缩小镜,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教具模型。

2. 学具:学生用放大镜,缩小镜,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学具模型。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放大镜和缩小镜,引导学生观察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引入本课的主题。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图形在放大与缩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3. 讲解: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以及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让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讲解,练习和应用,让学生掌握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重练习和应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教案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的部分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重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 比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 比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 比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并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应用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如地图、照片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讲授新课(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通过展示一些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指图形的每条边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扩大或缩小。

(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以正方形为例,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后的面积和周长。

3.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然后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上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这个细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点。

以下将详细补充和说明这个重点细节。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1. 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涉及到比例的概念。

比例是指两个相同类型的量之间的比值关系。

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中,我们通常用比例因子来表示放大的程度或缩小的程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4-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4-人教版
□真人出镜+后期剪辑 □VR/AR □其他
预计时间
5分30秒
教学过程
板块
内容
时间
一、片头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柳州市革新路第一小学,叶晶
0”-8”
PPT呈现片头
二、主体
1、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前情回顾后,重新回到取经路上,唐僧被抓,师兄弟三人为了解救师傅,接受妖怪的难题考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微课设计说明
微课名称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适用对象
六年级
教学内容
人)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图形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展示正确画法,巩固强化。悟空讲解正确画法,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垂足与顶点的距离。
3’13”-4’53”
通过示范讲解,动态的演示配合文字及声音,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放大的画法,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
三、片尾
故事结尾,救出师傅,踏上取经之路,小结巩固。
4’54”-5’26”
故事结尾
环节三、示范讲解,查缺补漏。
通过示范讲解,动态的演示配合文字及声音,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放大的画法,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
环节四、课堂小结,强化练习
讲练结合,学以致用,检测学习达成度。
教学用途
□课前学习■课中讲解或活动□课后辅导□其他
信息呈现方式
(可多选)
□视频素材剪辑■动画■PPT+语音 □拍摄+剪辑■录屏
教学重点
掌握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平行四边形放大的方法。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够识别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使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能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2.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征3.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特征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如黑板、桌子、椅子等,让学生意识到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形放大与缩小是什么意思吗?它们有什么特征和计算方法呢?(二)探究新知1. 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1)放大:将一个图形的各边长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大,得到一个新的图形。

(2)缩小:将一个图形的各边长按照一定的比例减小,得到一个新的图形。

2. 探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征(1)图形放大与缩小后,形状不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2)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例相同,即各边长放缩的比例相同。

3. 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1)放大:原图形的边长乘以放大比例,得到新图形的边长。

(2)缩小:原图形的边长除以缩小比例,得到新图形的边长。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观察图形,判断哪些是放大,哪些是缩小,并说明原因。

2. 给出一些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例,让学生计算新图形的边长。

3. 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放大镜和缩小镜观察图形的变化。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特征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五)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3.比例的应用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3.比例的应用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第60页例4及练习十一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如何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按2∶1放大:2∶1表示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单元比例
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难点: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
放大到原来的2倍。

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的。

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2:1放大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互相检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5、质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


(1)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质疑。

(2)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

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

(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
形的一些特点。

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出示缩小的要求。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
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三、拓展应用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四、总结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
教材60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放大
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缩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