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4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0 级(学科、必选修)导学案 编制时间 年 月 日 使用班级: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签字:2、地壳运动(1)类型: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分为 和 (2)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
即为地质构造。
①地质构造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②在我国类似C 构造的著名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
地震:地球内部__________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_________地震、冲击地震和诱发地震等。
板块构造运动导 学 案装订线中心 中心13 2 451、褶皱:(1)观察下图,判读:注:序号越小岩层越老 序号越大岩层越新。
“地形倒置”: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
地形倒置是 软硬地层相同的褶皱构造地区常见的构造地貌现象。
在外力作用侵蚀后,背斜形成 ;原因: 在外力作用侵蚀后,向斜形成 ;原因: 2、断层:观察右图填写表格:3.地质构造的意义拓展探究一:假如你们是地质工作者,从事石油勘探和地下水寻找等方面的工作。
现提供水、柴油和透明塑料管,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演示,说明石油和地下水的储存构造和储存原理。
拓展探究二:某铁路穿越山地要开凿隧道,假如你们是地质工程师,请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确定在下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在断层处开凿可以吗?水库选址可以在断层处?4、读下面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1)图中板块A 是 ,B 是 。
(2)图中海底地形C 是 ,D 是 。
由C 处到D 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 。
(3)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板块向下俯冲而形成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而形成 。
【及时反馈】 日本多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是( ) A. 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 B. 位于亚洲的东部C. 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D. 位于板块碰撞带四、课后拓展读图回答1~3题。
4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电子课文●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第一节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 波)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根据地震波的这些特点,人们测知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
我们可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①;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②。
我们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一)地壳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
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厚度可达60千米~70千米(如青藏高原);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
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
(二)地幔这一层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所以又叫做中间层。
地幔在莫霍界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以上,深度从5千米~70千米以下到2 900千米。
这一层也能传播横波,所以仍是固态。
主要物质成分为铁镁的硅酸盐类。
由上而下,其中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从莫霍界面到1000千米深处,叫做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地下约60千米~250至400千米)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下1000千米~2900千米深处,叫做下地幔。
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状态可能为固体。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内部结构1.1 地壳的概念:介绍地壳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2 地幔的概念:介绍地幔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3 地核的概念:介绍地核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4 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介绍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方法,如地震波的传播等第二章:地壳的运动2.1 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板块2.2 地壳运动的形式:介绍地壳运动的类型,如断裂、挤压、俯冲等2.3 地壳运动的原因:介绍地壳运动的原因,如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等2.4 地壳运动的影响:介绍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和构造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等第三章:地壳的变化3.1 地壳的隆升与下沉:介绍地壳隆升和下沉的原因及对地形的影响3.2 地壳的褶皱与断层:介绍地壳褶皱和断层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对地表的影响3.3 地壳的火山与地震:介绍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3.4 地壳的岩浆活动:介绍岩浆的来源、类型及岩浆活动对地壳的影响第四章:地壳的侵蚀与沉积4.1 侵蚀作用:介绍侵蚀作用的类型、过程及对地形的影响4.2 沉积作用:介绍沉积作用的类型、过程及对地层的形成的影响4.3 沉积岩的形成:介绍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分类4.4 地质时期与地层划分:介绍地质时期的划分方法、地层的特征及地层划分的依据第五章:地壳运动与人类活动5.1 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介绍地壳运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5.2 地壳运动与工程建设:介绍地壳运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应对措施5.3 地壳运动与资源开发:介绍地壳运动对资源分布的影响及资源开发利用5.4 地壳运动与环境保护:介绍地壳运动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应对策略第六章:地球的板块构造6.1 板块的定义与特性:介绍板块的概念、类型及其运动特点6.2 板块边界:介绍板块边界的类型,如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等6.3 板块构造与地理现象:探讨板块构造学说如何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地震等6.4 板块构造与演化: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第七章:地壳运动的力量7.1 地球内部的动力学:探讨地球内部的动力学原理,如地球自转、地球内部的热对流等7.2 地壳运动的力学:介绍地壳运动的力学原理,如地球板块的受力分析7.3 地壳运动的驱动机制:探讨地壳运动的驱动机制,如地幔对流、地球物理过程等7.4 地壳运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地壳运动的各种因素,如地球的旋转、地形等第八章:地壳运动的测量与监测8.1 地壳运动测量方法:介绍地壳运动测量方法,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地面测距等8.2 地壳运动监测技术:介绍地壳运动监测技术,如地震监测、地壳变形监测等8.3 地壳运动数据的应用:探讨地壳运动数据在地质研究、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8.4 地壳运动与地球科学研究:介绍地壳运动在地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第九章:地壳运动与地貌形成9.1 地壳运动与山脉形成:探讨地壳运动如何影响山脉的形成,如挤压、拉伸等过程9.2 地壳运动与海岸线变化:介绍地壳运动如何影响海岸线的变化,如海平面上升、地壳下沉等9.3 地壳运动与高原、盆地形成:探讨地壳运动如何影响高原、盆地的形成,如地壳隆升、下沉等9.4 地壳运动与地震烈度区:分析地壳运动如何影响地震烈度区,如断层活动、地质构造等第十章:地壳运动的教育与普及10.1 地壳运动的教育意义:探讨地壳运动教育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性10.2 地壳运动的教育资源:介绍地壳运动教育资源,如科普书籍、网络资源等10.3 地壳运动的教育活动:介绍地壳运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如实地考察、实验教学等10.4 地壳运动教育的挑战与展望:分析地壳运动教育面临的挑战,如资源不足、认知误区等,并展望未来发展。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导语】地球⾚道半径6378.137千⽶,极半径6356.752千⽶,平均半径约6371千⽶,⾚道周长⼤约为40076千⽶,呈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积5.1亿平⽅公⾥,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地球表⾯的地形 【教学⽬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原、⾼⼭、盆地、湖泊、峡⾕、平原等。
地球表⾯有河流、海洋、⼭脉、⾼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是⾼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原、平原、⾕地、⼭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事先准备⼀些⾃⼰去过的地⽅的风景照⽚,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准备⼀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引⼊ 1、教师⽤课件展⽰⾃⼰到外地旅游的照⽚,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吗?从照⽚上,你可以感受到那⾥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呢?能不能拿出照⽚来介绍⼀下呢?你可以说说那⾥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初步交流展⽰。
要求:出⽰照⽚,向⼤家介绍该地⽅,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照⽚上的地形,出⽰相关图⽚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平坦,起伏很⼩; 丘陵:⾼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丘组成; ⾼原:⾯积很⼤,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地:地势较⾼,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学设计
外,建筑师们通过设计一些抗震建筑物来减少地震的危害。
课堂练习 1.下列叙述,不能证明地壳变动的是
( D )
A.喜马拉雅山脉的海洋生物化石
B.南极地区发现煤炭资源
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D.海浪拍击海岸
2.下列有关地壳变动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D )
A.地壳变动一直在不断进行着
B.采石场上弯曲的岩石是地壳变动的
证据
C.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来自地球
内部
D.火山和地震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
原因
3.下列有关火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
A.火山喷发后沉积的火山灰为农作物
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肥料
B.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热能源
C.火山活动是一种壮丽的自然景观
D.火山喷发带出了地势,使大气温度学生做练习通过练习达到
巩固本节课知
识点的目的。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让学生区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
2、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如背斜、向斜等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
课时:1教学重点、难点:难点: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形倒置的形成及成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小组讨论法。
板书设计: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褶皱(背斜和向斜)2、断层(地垒和地堑)二、外力作用及其影响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2、流水作用及地貌3、风力作用及地貌4、冰川作用及地貌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引入新课: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所以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地壳在运动时会形成一些遗迹。
请大家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展示褶皱和断层示意图。
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讲授新课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往往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见证。
1、定义: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称为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叫做构造地貌。
常见的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
那么什么是褶皱和断层呢?下来我们具体的分析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等。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
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察褶皱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背斜和向斜)]展示岩层由于水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岩层向上拱起,我们称之为背斜,有的向下弯曲,我们称之为向斜。
请大家注意,我们所说的岩层是指连续的岩层,是一个整体。
[教师提问]:那么在地貌上,背斜和向斜一般形成什么地形呢?[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4(2021新版)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提供“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不仅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而且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猜想形成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橡胶篮球、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地形特点记录表、班级大记录单(猜想地形形成原因)、记号笔[学生]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纸条、记号笔、活动手册或学习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一个橡胶篮球、教学课件]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提问:(1)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2)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可以让学生摸一摸)教师小结:我们远看去似乎是光滑的,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1)褶曲和褶皱:
返回
背斜 新
老 向斜
褶皱
地垒
地堑
东非大裂谷形成原因示意图
2、地壳运动
(1)结果 背斜 褶皱 地 质 构 造 向斜 褶皱山脉 昆仑山脉 喜马拉雅 秦岭 …… 华山、庐山、泰山等 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地垒
断层
地堑
4、地震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
大部分的地震பைடு நூலகம்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世界的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 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Seismicity in China (1900-2008)
Mongolia
Beijing
Lhasa
Shanghai
Taipei
5.0-5.9
6.0-6.9 7.0-7.9 > 8.0
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 蚀、搬运、 沉积
同时进 行,以 内力作 用为主
重力能
总结: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 平,差异加大;外力作用则可夷平 地表,使地表差异减小。
(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名称是:A ;B ;D 。 (2)在地貌上A处为山谷,其成因是: ; B处为山岭,其成因是: 。 (3)图中A、B、D、E与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相同的是 (填 字母)。 (1)背斜 向斜 地堑 (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 侵蚀成谷;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 (3)D
冰 斗
4、沉积作用
流水、风、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 堆积的作用。(沉积具有天然的分选作用。颗粒大 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流水的沉积作用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质的作用1.地质作用的概念由自然力引发的地壳的物质共同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促进作用泛称为地质促进作用。
2.地质促进作用的分类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推论某种现象和促进作用就是内力促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一就是看看其与否属自然界的原因,二就是看看其能量来源就是源自地球内部,还是源自地球外部。
(二)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促进作用1.岩浆活动(1)地壳运动的类型※走出误区:认为背斜一定成为山岭,向斜一定成为谷地。
请问:这种重新认识就是错误的。
在内力促进作用下,岩体岩层通常就是向上突起,南坡岩层通常向上伸展。
在地貌上,岩体常沦为山岭,南坡常沦为谷地。
但在外力作用下,不少褶皱结构的岩体顶部因受到张力,极易被冲刷而沦为谷地,而向斜轴部受侵蚀,岩性柔软难于被冲刷,反而沦为山岭,这种地貌沦为地形倒转。
褶曲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
请问:①沿断层面常构成陡崖,例如我国华山北坡小悬崖。
②在断层结构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③两条断层之间下降的岩块,常构成块状山地,例如我国的泰山、华山、庐山等。
④两条断层之间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东非大裂谷,我国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等。
(4)地震3.变质促进作用(三)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1.岩石的物理风化(1)物理风化作用就是指岩石出现机械碎裂,而没眼珠的化学成分变化促进作用。
(2)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
(3)此外,岩石中水的冻融也能导致岩石的机械破碎。
2.岩石的生物风化生物的活动对岩石可以产生毁坏促进作用,例如植物根系的生长、群居动物的活动等。
例如植物根系可以深入细致岩石裂缝生长,树根生长对岩石的压力仅约10-15千克/平方厘米,肢可以击碎岩石。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2、每组准备一套: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两块掰开的泡沫。
教与学的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青藏高原图片,(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趣的是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主峰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展示图片);2、展示非洲板块和拉丁美洲版块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猜想、交流并汇报。
3、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关于地表的变化,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汇报。
(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什么力量让地表发生变化?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地表发生过变化吗?)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先猜一猜。
学生回答(地震、火山、风化、搬运、堆积等)。
3、上面同学们说的既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也有人为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以小组为单位,先充分交流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看一看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4、做实验也是我们研究科学的好方法。
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放两块紧靠的泡沫,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泡沫块逐渐分开。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汇报实验方案。
生做实验。
5、教师展示资料:(火山、地震、泥石流、石蘑菇等)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
6、人类活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对地表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片:(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等)小结:人类活动在不断的改变着地表形态,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
2.人类的行为也使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地表是不断变化的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那你知道它们生话在哪里吗?今天我们一起进入青青草原玩耍吧!2.教师引出问题:我们怎么去呢?离我们最近的草原在哪儿?(借机对快速抢答的学生进行表扬,逐步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启迪思维,顺着老师的指引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建立起和谐共乐的师生关系)3、谈话中用一首《敕勒歌》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引出羊、草原。
让我们一起走向大草原、走向地球表面的地形。
我们能看到什么呢?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1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有人说,耽溺大草原的人,内心一定流淌着不羁的血液。
梦绕“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惬意;向往一望无际的绿海;渴想在马背上驰骋千里的畅快!你喜欢草原吗?还是向往一马平川?想不想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们的地球表面有丰富多彩的地形,地球表面是原封不动的吗?本日我们就来进修板书课题:《地表的变革》(二)地球表面是原封不动的吗?1.欣赏:喜马拉雅山的几张风光图片。
2.谈话: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而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陆地生物的化石。
欣赏鱼龙、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图片。
为什么会在世界最高山脉上出现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呢?3.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并说出来由。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地球的结构》教案4(2021新版).docx
2.地球的结构【教材简析】《地球的结构》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在本单元的定位是桥梁与纽带,主要承载着两个任务:一是对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本课开始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的原因,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整体认识。
二是为第3、4两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最后安排了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在第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猜测地表形态会受到地球内部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但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会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
学生对地壳由岩石组成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岩石的分类不是很清楚。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来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教学重难点】[重点]说出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难点]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表。
[学生]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地球的内部结构(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
初中三年级地理教案:地壳运动
初中三年级地理教案:地壳运动一、引言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发生的地质现象,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两个方面。
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了解地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为初中三年级地理课程设计一份详细的教案。
二、知识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认识其对地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2. 掌握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3. 了解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典型的构造运动和地貌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1. 掌握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的区别与联系;2. 分辨不同类型的构造运动及其产生的影响;3. 解析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教材《初中地理》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地貌及自然灾害的记忆,激发学生对地壳运动探索的兴趣。
二、概念解释与分析1. 地壳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地壳是由哪些层组成的,帮助他们理解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在不断移动和变形的过程。
2. 构造运动:讲解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部岩石层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现象,并通过幻灯片展示一些例子,如板块构造理论;3. 地貌运动:讲解地貌运动是指地表水、风、冰等因素作用下形成、改变和消失各种类型的地貌的过程。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主要地貌特征。
三、进一步了解构造运动1. 辨析不同类型构造运动: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包括隆起、下陷等各种构造形式。
展示幻灯片,并分别给予实例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2. 探究构造运动产生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构造运动所产生的结果。
例如,在板块边界上发生的火山爆发、地震等。
四、深入了解地貌运动1. 探索河流的地貌运动: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变化。
2. 了解海洋的地貌运动:介绍潮汐和海浪对海岸线形成的作用,以及海平面上升对海岸线变化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关注全球变暖等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
实战演练巩固提高
读图1“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4~5题。(13年春) 4.甲、乙、丙、丁中表示岩浆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① —— 冷却凝固 三大类岩石间的相 B. ② —— 外力作用 互转化过程 C. ③ —— 重熔再生 D. ④ —— 变质作用 读图2“桂林景观图”,完成6~7题。(13年春) 6.形成图示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外力作用及其与地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表形态的关系 C.冰川搬运 D.海浪堆积 7.关于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气候干冷 B.地表崎岖 C.植被稀疏 D.径流稀少
2013年10月18日
地质作用(内力、外力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标、考纲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 标准 具体要求 (行为动词:强调参与) 教学活动 建议
会考内容标准
高考 要求
造成地 表形态 变化的 内外力 因素
结合 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 查找资料, (1)说出板块构造学说 实例, 量来源、主要形式及其内 了解北京 的主要内容(Ⅰ) 分析 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的燕山形 (2)说明板块运动对地 造成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 成与变化 表的影响(Ⅱ) 地表 内容。 的原因; (3)分析褶皱、断层及 形态 结合六大板块示意图说出 或了解永 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变化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定河流域 (Ⅱ) 的内、 的变化, (4)说明流水、风、冰 运用相关示意图分析褶皱、 外力 对照地壳 川等所产生的外力作用 断层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因素 物质循环 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 示意图分 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 析其变化 (Ⅱ) 态的影响 (5)分析内力作用与外 的原因 力作用的关系(Ⅱ)
小学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范文: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范文: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它们的周期。
2、了解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季节变化。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实验仪器、短片。
学生:课本、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季节变化的短片,让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对季节变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询问学生们对季节变化的了解和体验,让学生们说出自己在每个季节喜欢做什么、有什么感受。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
二、教学内容呈现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这两种运动的周期。
2、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或示意图,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像,并指出这两种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3、展示同一季节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图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发现季节变化的规律。
4、通过实验展示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总结昼夜交替的规律。
5、讲解太阳高度角和季节变化的关系,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黑夜、日出、日落、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概念。
6、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季节变化,并巩固学生对地球运动及季节变化的认识。
三、课后作业1、记忆总结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季节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
2、画出三个保持地球自转和公转不变的日子的图片,通过图片说明季节变化的规律。
3、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公转及季节变化的作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掌握太阳高度角和季节变化的关系,及季节变化的规律。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季节变化,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实验。
【教学反思】这节课相比其他课程来说需要学生们去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引导学生们来探究这两种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但这种探究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展示方式,使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并提高了知识吸引力和记忆力。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内力
珠穆朗玛峰
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 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 化石。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青藏高原
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白头山天池
风蚀蘑菇
一、地质作用:
1.概念: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
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 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3)研究地质构造有什么意义?
1.上图为某地层示意图。从P点向下钻井, 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D) A.天然气、水、石油 B.水、石油、天然气 C.石油、天然气、水 D.天然气、石油、水 返回
(3)研究地质构造有什么意义?
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②在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是否要考虑地质构造呢? a.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向斜部位,还是背斜部位? 为什么? 隧道应在背斜处修建。因为背斜处,岩层向上拱 起,为穹形构造(类似于石拱桥)比较稳定。在这里 开凿隧道,不易塌方、渗漏,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 且便于施工。 b.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注意什么? 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 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2.分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从能量来源、表 现 形式等方面 对比 内、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使地表高低 起伏 使地表趋于 平坦
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 外力作用 和重力能 搬运、沉积
二、地壳运动: 1 .运动方式:
图 示 运动方式 产生结果
断 裂!
(2)断 层:
(2)断 层:
地理教案:地球的构造和地壳变动
地理教案:地球的构造和地壳变动地球的构造和地壳变动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不同层次的结构构成。
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部分。
1. 地核:地核位于地球的中心,直径约为3486公里,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个部分。
外核主要是液态的,内核则是固态的。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被认为是地球内部温度最高的地方。
2. 地幔:地幔位于地核之上,厚约2900公里,是地球内部最大的部分。
地幔主要由固态的岩石和矿物质组成。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较高,因此岩石在这里是可塑性的。
地幔的运动对地球上的地壳变动具有重要影响。
3. 地壳:地壳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表面的最外层,厚约30公里。
地壳主要由固态的岩石和土壤组成,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较为厚重,主要由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海洋地壳较薄,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二、地壳变动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部分,受到内部地幔的运动和外部力量的作用,会发生不同形式的地壳变动。
1. 地震:地震是地壳变动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断层活动引起的,通常伴随着地壳的震动和释放的能量。
地震不仅会引起地面的破裂和震动,还可能引发海啸、地质灾害等。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壳变动中比较明显的一种形式。
火山是地球表面上具有通道和出口的地区,可以释放地幔中的岩浆和气体。
当地幔中的岩浆以及天然气、溶解气体等物质从火山口喷出时,形成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不仅造成地表形态的改变,还可能对周围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威胁。
3.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在地幔的影响下发生的迁移、抬升和降低等变化。
地壳运动包括地块的抬升、海底扩张和地壳变形等。
地壳运动会引起地面的抬升或下降,从而形成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地貌。
4. 地质作用:地壳变动还包括多种地质作用,如蚀变、堆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等。
蚀变是指岩石在大气和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新的矿物质。
堆积作用是指河流、冰川和风等运动物质携带颗粒沉积于地表,形成沉积岩。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探究目标:学会判读地质剖面图,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了解其实践意义。
精讲: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从形态上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褶皱 背斜 岩层一般 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 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 较新 向斜 岩层一般向 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 层较新,两 翼岩层较老 断层 地垒 岩块相对上 升 地堑 岩块相对下 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 • 第1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SINOMAPS PRESS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时涌出的岩浆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在冷却后 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用肉眼能看到这些变化吗?
岩浆岩 大理石
喷出活动
侵入活动
岩浆
褶皱
背斜 向斜
[想一想]
同学们能画出造成这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方向吗? 褶皱的形成和板块构造理论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地震灾害
喜马拉雅山脉
黄土高原
珠穆朗玛峰是角峰
虎跳峡
钟乳石
沙丘判 断 方 法
—
图示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未侵蚀 地貌 构 造 地 貌 图示
常形成山 岭 背斜顶部 受到张 力,常被 侵蚀成谷 地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地垒 常形 成块 状山 地,多 悬崖 峭壁, 如华 山、 庐 山等 地堑常形成狭长 的凹陷地带,形成 谷地或低地,如渭 河平原、汾河谷 地、东非大裂谷
侵蚀后 地貌
向斜槽部岩性紧实 不易被侵蚀,常形成 山岭
断层
[想一想]
请分析图中岩层剖面所显示出的地质构造类型。
[想一想]
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际案例,请同 学们思考今天所学的知识对人们的生 产、生活有何实际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而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B、大寨梯田C、岩层的断裂、错位D、荷兰的围海造田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学生思考回答:(1)二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8. 13米,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
教师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
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板书: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书:1、岩浆活动:)教师讲解:课件展示一些有关火山活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岩浆活动的特点。
然后提出下列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1)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2)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哪种岩石?(岩浆岩)(3)根据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我们的经验,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火山湖、火山岛、火山锥地形)课件展示下而的例子:(1)有句成语叫“稳如泰山”。
其实泰山并不稳,泰山每年都在以极小的速度上升。
⑵“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产生新大洋的序幕。
这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使得地壳水平张裂而形成为裂谷。
它的张裂速度似乎很慢,近二百万年以来的平均扩张速度每年2~5厘米。
尽管如此,它的北段己经裂开为一道窄海(红海)。
照此下去,1亿年以后新的大洋将会在这里产生。
教师提问:上而两个例子说明了内力作用的哪种形式?两个例子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地壳运动;其中,第一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第二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
(板书:2、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教师讲解:地壳运动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
但有时会出现地形倒置的形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可以动画演示地形倒置形象)(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断层(地垒、地堑)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在地貌上,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等;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渭河、汾河谷地等。
理论联系实际: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芋斜是良好的储汕自流水盆地示童图(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o(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学生讨论略。
(板书:3、变质作用:)学生自学教材,教师作简要说明: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如我们家庭装修用的大理岩即为一种典型的变质岩。
课件展示一些地震造成的危害图片、地震分布图,引入地震教学:(板书:4、地震:)教师提问: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地震主要有哪些类型?学生答:略。
教师提问:从地震分布图上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这样分布?我国的地震多吗?教师补充:世界上大部分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不稳定,容易出现地震,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带正是处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
我国由于靠近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承转:有人说,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则是一位雕塑家,不断地把“粗毛坯”精雕细刻成千姿百态的形态。
为什么这样说呢?(板书: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杰作”系列图片:在播放每幅图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每幅图片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
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dffl: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J 风力侵蚀作用: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姑等地表形态。
3、风力作用:风力沉积作用: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知识拓展、应用: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外力作用的特点,达到知识的深化与活学活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1、黄河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3公里,每年新造陆23-28平方公里。
“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
试解释这种现象。
2、埃及开罗附近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己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
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146. 58米, 而现在只有138米高。
那么,是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把金字塔削低了呢?3、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有“甲天下”之说,那么你知道桂林山水这种地貌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吗?这种地貌的形成主要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联系化学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承转: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跟所有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一样,岩石圈的组成物质也处于不停的更新循环的过程中。
(板书: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一说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2、简要叙述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师总结:①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②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以简要的总结为: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典化粉授运堆积变质岩变质作用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
③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由于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漫长,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
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原因也即在此。
木节课板书设计:一、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的含义: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r 褶皱: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
地形倒置形象:即鲁斜成谷地质构造类型:向斜成山。
断层: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3、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4、地震: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等地震主要的分布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
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作加: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J 风力侵蚀作用: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姑等地表形态。
3、风力作用:风力沉积作用: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