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合理性与社会合情性_对人性化社会何以可能的一种思考_郭景萍
郭景萍-社会学浪漫主义探视
社会2006・1Society 总第245期社会学浪漫主义探视3郭景萍郭景萍 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3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情感的社会学理论探视与现实研究”(批准号05BSH027)的成果之一,对此资助深表感谢。
摘 要:唯善主义倾向、“个人主义”价值观、非功利主义气质、人文主义方法论等,是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社会学浪漫主义也具有这些特征。
同时,浪漫主义在社会学领域又特殊地表现为秩序型、建构型、女性学、批判型、现代性以及后现代的浪漫主义特征,浪漫主义被社会学化了。
社会学浪漫主义的两种机缘态度体现出两种基本取向:情感浪漫主义与理性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社会学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理论模式,而在于它的现实风格。
关键词:浪漫主义 社会学浪漫主义 机缘态度 浪漫主义是欧洲近代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大思潮,对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中哲学、文学方面的浪漫主义得到了广泛研究,但社会学的浪漫主义却被忽视,鲜有人探讨。
如果我们把浪漫主义看作人文世界中一种深沉持久的浪潮而不仅仅是转瞬即逝的浪花的话,这股浪潮也会波及社会学领域并源远流长。
或许应当把浪漫派与浪漫主义的倾向区别开来,“本质上不是浪漫派的人,也可以受到浪漫主义观念的激励,他能让自己的源于其他因素的活力,受这种观念的支配”(施米特,[1986]2004:140)。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派别是暂时的,但作为一种精神却是常存的。
一、社会学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在思维方式上反对抽象的理性主义,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意识形态的反映,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浪漫主义运动在初期与社会学并不相干,但是社会学自其诞生之初便与浪漫主义有了不解之缘。
正如社会学的正式诞生要晚于哲学和文学一社会・2006・1样,社会学浪漫主义的诞生也尾随其后,但却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
从时代上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后在世的社会学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李艳萍版) 期末复习要点
三、 学习理论 强调研究可观察行为的重要性,相信人类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行为是由环境直接引起的,行为的结果决定了行为发生的频率 可以通过控制行为结果的方式,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修整个体的不良行为
三种学习形式: 古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例如:系统脱敏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 强化:一种增强先前行为发生频率的程序或后果
一种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相信存在固定的、普遍的人类发展阶段,包括生命时间的顺序及各个阶段的社会心理任务。 重点描述和解释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就与年龄息息相关的生物学、心理学和行为上的变化 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批评:忽视了种族、文化、历史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阶层、贫穷、压迫等社会因素的作用。
力比多集中指向身体的肛门区域 是成年后各种敌意和施虐行为的基础 人格特征:保守主义
肛门攻击人格:破坏性,暴躁易怒,占有欲强容易失序混乱 肛门滞留人格:固执,拒绝变化,如保存东西、过分整洁 生殖器期:(3-6 岁) 性兴趣集中在生殖器官 危机:恋父情结、恋母情结 人格特征: 强烈的自恋倾向、需要不断地肯定,确认自己的吸引力和独特性,但很难建立成熟的异性关系 潜伏期:(6-12 岁) 力比多转向外部世界,被压抑 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与生殖器期的主要区别:力比多不再指向自身 成熟期(个体以一种理想的方式通过先前的各个发展阶段后进入的阶段):心理结构平衡,自我能控 制本我和超我,同时又能满足他们合理的欲望和要求
防御机制: 焦虑:一种模糊不清但能被感觉到的,不愉快的感情状态。是自我受到威胁的结果(神经性焦虑,道 德性焦虑) 压抑:指自我通过努力,把那些威胁性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之不能接近意识 投射:个体把内心不能接受的想法或行为、情感指向其他人身上,从而减少内心的焦虑 否定/拒绝:拒绝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坚持某些事情不是真实的 反向作用: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和欲望 升华:个体将可怕的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的行为,是唯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
探视情感社会化与情感社会问题
探视情感社会化与情感社会问题
郭景萍
【期刊名称】《长白学刊》
【年(卷),期】2005()2
【摘要】情感社会化是人们对社会情感生活的适应和创造。
情感性质的两重性、情感发展的层次性、情感表现的角色性以及情感交流的整饰性等特征, 是情感社会化的依据。
情感社会化失调会导致情感失范乃至情感犯罪等社会问题,使社会处于无序状态。
提高个人情商力和社会情商力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消除社会中情感能力分配不均的现象,同时避免情感过分社会化。
【总页数】4页(P82-85)
【关键词】情感社会化;情感失范;情商力
【作者】郭景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
【相关文献】
1.信息与情感在社会化媒体上的纵向及横向传播——基于微博和微信的社会化媒体现状及问题研究 [J], 张卓滢
2.用人文的眼睛,探视文本情感——《生命桥》课堂阅读教学及反思 [J], 朱发生
3.亲属探视前后住院男精神病人情感反应的调查分析及其护理 [J], 朱红姣;谭淑勤
4.公共情感:当代大学生情感社会化的根本旨向 [J], 李慧;潘涛
5.公共情感:当代大学生情感社会化的根本旨向 [J], 李慧;潘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景萍-埃利亚斯_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情感研究
第28卷第3期2004年5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 ol.28N o.3May.,2004埃利亚斯: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情感研究Ξ郭景萍(广东商学院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摘 要:埃利亚斯认为,社会的文明始于人们对情感的控制,西方社会文明的成熟过程,正是情感文明化的过程。
情感文明化的发生存在着两个关键性的动力:专制主义国家的形成和社会职能的分工。
情感的控制和调节在不同的社会以及社会的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特点。
情感的文明化通过区隔、分化而达到整合。
正是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上”“下”之间的相互磨合、相互斗争中,理性化、文明化的社会被确立起来。
埃利亚斯的情感学说可视为一种情感文明化的谱系学。
关键词:文明发展进程;情感控制;情感的文明化中图分类号:K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4)03-0043-03 一、文明发展与情感控制的一致性埃利亚斯(N orbert E lias 1897-1990)被称为20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21世纪的社会学家,他以研究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而著称于世。
埃利亚斯在其名著《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18世纪以后,文明成了一个响彻全球的口号。
但对几百年以来人们是如何形成文明行为的这样一个问题和事实,却没有人感兴趣。
何谓文明?它涉及到科学知识、技术水平、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等[1](P61)。
文明一词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涵义。
但总的来说,“有教养的”一词与西方的文明概念非常接近。
“有教养”首先是指人的行为和举止,指人的社会状况,他们的起居、交际、语言、衣着等等。
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行为特点在法国的古典悲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讲究礼仪;用理性来抑制人的情感;恰如其分的举止;杜绝所有平民式的表达方式等等[2](P76)。
社会心理健康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分析
社会心理健康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分析社会心理健康与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既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又对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重要领域,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幸福感与生活质量,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首先,社会心理健康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形成的复杂网络。
社会文化环境涵盖了价值观念、传统习俗、伦理道德、社交规范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对个体的行为、情绪和认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讲究集体荣誉感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可能更倾向于顾全大局、关注群体利益,表现出合作、宽容的心态。
而在一个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可能更注重个人的权益和自由,表现出竞争、自我中心的态度。
其次,社会心理健康对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动态和稳定。
心理健康的个体更容易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而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体往往面临着压力、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容易被社会边缘化,甚至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如犯罪、暴力等。
因此,关注和改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社会心理健康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关联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其中一个挑战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实践差异。
不同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观念,避免将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另一个困境是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
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信息爆炸的社交媒体,给个体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往往是家庭、学校、工作环境等各个层面交织而成的,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通过建立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提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可以缓解社会压力,促进社会心理健康的发展。
情感是如何制度化的?
How is Emotion Institutionalized?
作者: 郭景萍[1]
作者机构: [1]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广东广州510320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
页码: 143-149页
主题词: 情感;制度化;社会学
摘要:制度化是基于正式规则而发展的一套稳定的社会互动模式。
社会化和社会控制是有效的情感制度化机制。
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分别建构
了“工作型”、“私人型”、“职业型”、“公共领域型”和“价值型”的制度性情感特征。
情感制度化存在着不同的功能性要求,其失调有可能引发一些冲突。
情感制度化的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积极、手段是否恰当是影响情感制度化带来冲突的主要因素。
按照冲突论的观点.情感制度化带来的一个情感冲突恰恰是它压抑了应当引发冲突的情感,因而有可能成为一种阻碍社会变革的保守力量。
郭景萍-吉登斯民主视野中的情感研究
2005年第2期(总第169期)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NO.2,2005(Cumulatively NO.169)吉登斯民主视野中的情感研究郭景萍(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 要]吉登斯把其“交往理性”应用到情感领域中,提出了“情感民主”的理念。
建立情感民主既是现代性的需要,又是积蓄坚持和恢复传统的动力和压力的结果。
人类爱的情感经历了三步曲:激情之爱、浪漫之爱和融汇之爱,融汇之爱是迄今为止情感民主的最理想形式。
吉登斯倡导要通过变革,实现亲密关系向纯粹关系、信任关系的一系列转化,以达到情感生活的民主化,这是亲密关系变革的实质内容。
[关键词]情感民主;纯粹关系;亲密关系的变革[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5)02-0066-05 在有关人类的现象中,情感现象往往被视为是最具私人性的,而与公共领域不太相干,更与政治不搭边界。
安东尼・吉登斯首次把情感纳入社会政治的视野,特别把它作为一种民主意识来研究,从而使情感现象的研究由一种浪漫的文学题材而成为严肃的社会话题,并进入他的结构化理论层次,成为他分析生活政治、社会变迁的基础。
一、情感民主化的现代性基础一般认为,吉登斯的研究关注点主要涉及两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关注的是社会的宏观方面,他由此创立了其结构化理论;在90年代,吉登斯把视点转向了社会的微观生活方面,家庭、婚姻以及情感关系进入了他的研究视野,在这一领域则以他的情感民主理论而著称。
吉登斯指出,民主不是一个绝对化的概念,可以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民主。
从基本的方面,可以把民主分为公共领域的民主与私人领域的民主。
吉登斯把其“交往理性”应用到情感领域中,提出了“情感民主”(emotional democracy)的理念,认为情感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是一种对话民主。
个人生活的民主与公共领域的民主具有一致性。
公共领域、国家政治层面上的民主为个人情感关系、亲密关系的民主化提供了本质条件。
试析作为"主观社会现实"的情感——一种社会学的新阐释
试析作为”主观社会现实”的情感——一种社会学的新阐释郭景萍【摘要】本文从社会学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结合的视角把情感界定为"主观社会现实".情感"主观性"的实质强调情感是个体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库存性情感"和"场域性情感"展示了具有丰富多彩意义的个体情感的主观性."社会事实"与"社会行动"构成了情感"社会现实性"的根本特质.将情感视为"主观社会现实"的范畴,是我们力图超越客观与主观、社会结构与能动作用二元对立的一种尝试.【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年(卷),期】2007(000)003【总页数】6页(P95-100)【关键词】情感;主观社会现实;库存性情感;场域性情感;社会事实;社会行动【作者】郭景萍【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社会科学试析作为“主观社会现实” 的情感一种社会学的新阐释郭景萍 [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结合的视角把情感界定为“ 主观社会现实” 。
情感“ 主观性” 的实质强调情感是个体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库存性情感”和“ 场域性情感”展示了具有丰富多彩意义的个体情感的主观性。
“ 社会事实”与“ 社会行动”构成了情感“ 社会现实性”的根本特质。
将情感视为主观社会现实” 的范畴,是我们力图超越客观与主观、社会结构与能动作用二元对立的一种尝试。
( 关键词] 情感;主观社会现实;库存性情感;场域性情感;社会事实;社会行动 [ 中图分类号]C912.1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7) 03 -0095-06社会学研究社会、研究人,必须重视情感的研究。
那么,社会学如何界定情感?以往的研究者大都在情感的原初朴素涵义上使用情感一词,并且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往往赋予它不尽相同的内涵,较少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系统反思和自觉的理论建构。
社会行动理论
为什么个人与社会间相互依赖 相互补充的关系
理 解 依 赖 个体行动
来 源
个人意识
在此基础上,社会学研究方法:在解释社会事实的时候, 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并且,完整的解释应该包括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
国外社会学理论 郭景萍教授
从涂尔干所处的时代背景来 切入,将能够更确切地理解 他的理论关怀
涂尔干生活的时代,和孔德、斯宾塞等人一样, 都是处于欧洲社会的危机时期。他认为,现代 社会的危机主要是传统的宗教已经不能适应科 学精神的需要,基于宗教之上的传统道德未曾 得到代替,社会成员丧失了共同的信仰和价值 观而导致社会失范。因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成了他思考的主题,而对社 会秩序问题的探讨,则是他终生挥之不去的情 结。
郭景萍教授
社会秩序 社会关联 有机团结
建立在个人 异质性与社 会分工之上 通过职能上 的相互依赖 将个体联结 起来的社会 结合类型
发生在社会 层次上的种 种现象
一般社会成员共有的信仰和情 感总和并独立于个人,有着自 己的特性,生存环境和发展方 式,是社会的精神象征
社会事实
客观性 集体意识 外在(普遍)性 强制性
主观赋予行动的意义=韦伯的意向行动论
国外社会学理论
郭景萍教授
韦伯: “理想类型” 意向行动论
① 目的合理的行动
主观赋予 行动的意义 =韦伯的意 向行动论
② 价值合理的行动
韦伯从理想 类型的思想出发
③ 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
④ 传统的行动
国外社会学理论
郭 意向行动论
社会结构 解体或偏离
社会化机制
稳定社会结构
社会监督机制
国外社会学理论
郭景萍教授
实质都是维持一种统一 的价值体系
社会公共安全视野下的情感安全调控
社会公共安全视野下的情感安全调控
郭景萍
【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9(038)002
【摘要】风险社会存在大量有关情感安全的社会问题.情感安全是公共安全的底线.每个社会公民都有可能在公共安全事件中邂逅受损者、非受损者、肇事者这样三种基本社会角色,相应地,对所有社会成员都要进行安全性情感、援助性情感和文明性情感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及时的心理干预对社会情感安全管理能起到恢复功能的作用,但是心理干预不能等同也不能代替社会安全的情感管理.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郭景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9
【相关文献】
1.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社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J], 陈秋菊
2.中美比较法视野下我国食品安全刑事立法调控范围的研究 [J], 梁莎莎;唐双玲;杨扬
3.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社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J], 陈秋菊;
4.大数据环境下的社会公共安全治理 [J], 常淑凤;贾康利;王红;孙杨
5.大数据环境下的社会公共安全治理 [J], 常淑凤;贾康利;王红;孙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公共安全视野下的情感安全调控
万方数据
郭景萍:社会公共安全视野下的情感安全调控 前创伤蓼件,他们酉丁能出现较高比例的灾害前刨伤相关的情 感和心理问题,结果就会形成一个社会性之情感链条,即谯灾 后塞理愤感穰,§理蠲题瓣菇险氇较高,自卑感、瘩会慧鬣豹湾 绪,以及对灾变应变资源的匮乏,导致更多的囱我消极惩罚, 最终造成他们在灾后译求援助和解决问题的心理障碍。如此, 社会安全管理款应姿麸正棠管理舞廷,与享主会裁瘥,特莠l燕李圭 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 危窖事件对主体客观方面的损失——对民众的生命、健 康安全积财产安全遗成酶损失是较涛楚的,易于确定,毽灾害 对公众的心灵伤害,邸使是撩当火的伤害,却并不一定能够清 楚地界定,也不能在短期内医治好和痊愈,这魁客观意义上的 公共安全秘主观公共安全的一个鬟要区别。它lf】之间另外一 个重要邋鄹,在于主烧安全造成酶原医更兔复杂,既有客裁表 面表露出来的原因,也有主体的想象、主体的紫质等潜在的因 素。在同样的环境下,为什么有的人生病,有的人安然无惑?是 嚣为不麓的久免疫力不一襻。免凌力低下是入稻生病静漆在 的原因。实际上,并非受到灾害影响的每个人都会有相应的心 理伤害,客观灾害是否变成主观心理问题以及造成多大稷度 戆心理镪寅惩题,这襞建与人察l懿基本心瑾馈感素覆攘关。嚣 此,公共安全管理越来越重视日常生活中对人们心理素质的 培养。 需要特别指出的楚,心理’予颓不笈等霹也不能代替毒圭会 安全酌情憋管理,歪如A要注意提高身心的免痰力,氆不熊完 全指望靠药物,而是平时要注意保持身心健康一样。心理干预 是短期的,即时性的,赢接面对和鳃决已出现的社会问题(补 救翡螽色)。毽这不憝称为社会的褥感安全管理。社会情感安 全管理不仅仅出现在危机事件中,宦更多的是一个持续的、预 防性的社会工作。但殿时的心理于预对社会情感安全管理能 莛蓟恢复麓蹩熬终爨。逶过平嚣手豹李主会情感谣控,麓够捉进广 大公众身心免疫系统的成熟,为增强对灾难事件的抵抗力打 下良好基础。但严重的灾难如果突然发生,则会扰乱有机体原 有委常酶生遗功能,警教免疫力下降。因踅,灾嚣心理予簇装 好眈发病时及时打针吃药,使人恢簸自愈能力。重新回归列正 常心理和正常生活。假无论如何,这种身心自愈熊力和情感免 疫力是露溪乎对培养謦羹稷蓁的,入对灾害的心疆防御枧刳必 须通过社会化过程才熊获得,社会内执行这一功能的主要是 社会情感寂全管理系统。 在情感安全溺控申不可忽视的是,受损者的消极情感还 遥甥霭婺≤#受损入(麓外入)的积缀情感来纯辩。不安全事件 打破了人们与环境进行正常交换的社会生态系统。与此相应, 人的情感也会表现出不正常状况。通常在某种溅围内,人的自 我蘩感系绕本身会终持乎鬻,毽安g莱变教超过了情感系统掰 能忍受的极限时,就会产生具有对抗性的反应。这时,局外人 的积极情感介入就显得非常必要了。社会学家廊利认为,尽蛰 个大自我臻感对壹我会形残鉴控稷蹇我评徐,{毽整稷终疯入 的情感状态是对外界的反映,就像人们从镜子腱审视自己一 样(“镜中我”)。局外人的积极情感进入社会危机调控系统,实 行炙淘毯镶(揍踱少危毫蓬或事援耩形或豹改蜜力萋),游有麓 于增加受损人情感商积极方丽的恢复动力,正如查尔斯・卡沃
郭景萍-情感社会学三题三议
15 5
情感社会学尽管研究面广, 但也不是杂乱无 章的, 它被分化成许多兴趣关注点, 形成特有的一
选择方面个人有一定自 决性; 情感风格与个人的性 格、 处事行为都有较大的相关性。 情感的自 主性还体现在人们对情感的投入情 况, 情感是一个程度概念, 从理论上讲, 情感的投人 程度可以处于从零到无穷大的区间。情感最投人 的状况是忘乎一切, 这时情感的作用可能势不可 挡。情感的投人状况既可以影响社会人际关系的 疏远, 所谓“ 刀剑生光, 情深易伤”也可以影响人 ; 们自 身的精神状况, 例如, 人们的“ 主观幸福感” 含 有更多的情感因素, 一般地说, 人们的积极情感体 验越多, 主观幸福感就越强。 社会对某些情感是有所不逮的, 也就是说, 有 些情感受社会的影响大些; 有些情感则相对自 主性 强些。库利将人类生命分为生物遗传的生命和社 会遗传的生命两个方面。一方面, 大多数情感是社
16 5
构之中: 情感是充满意义的经验, 也是关系的构成 形式。它们的起源和作用同样地要从社会角度而
不仅仅是个体角度去理解。
二、 情感的私人运用与公共运用
必然具有的, 因此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也就是 说, 社会“ 利他情感的品性” 不是天生就有的, 需要 道德培养。对于私情是需要社会控制的, 对于公情 则要大力弘扬。 正确处理好情感的公用与私用关系具有重要
2 7年第6期 0 ( 总第 17 9 期)
学
术
论
坛
AC E C AD MI
F RU O M
(u u te N .9 ) Cm li l O
情感杜会学三题三坟
平和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
平和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人们渐渐意识到,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根本动力,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即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社会长久稳定发展的关键。
然而,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并找到平和的方法。
首先,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尊重与宽容。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权益,并用宽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价值观。
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我们应充分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自由。
只有在相互尊重与包容的氛围中,个人与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其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陪伴与支持。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需要学会沟通、合作和关爱他人。
通过积极的沟通,我们可以解决矛盾和误解,增进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同时,通过合作与协作,我们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共同目标。
而关爱他人则是培养友善与同理心,更好地理解他人并帮助他们。
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个人成长与社会稳定的纽带。
第三,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实现需要个人责任的自觉担当。
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肩负着个人应尽的责任。
我们应该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履行自己的义务。
从小事做起,如保持公共秩序,尊重环境卫生,遵纪守法等。
而在更大的层面上,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个人责任的自觉担当,才能使个体与整体之间实现和谐的发展。
此外,教育也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培养人们素质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具有引导和塑造作用。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育也能够促进个人在社会中的融合和发展,提高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建设良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最后,平和解决冲突是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关键。
社会心理和人性的研究和借鉴
社会心理和人性的研究和借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探究个体与集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学科,而人性则是探究人的内在本质和行为动机的研究领域,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离不开彼此的关系和交往,社会心理学和人性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参照群体,推动了人的社会行为和组织文化的发展。
人会受到他人的观念、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在群体中何时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和跟随他人的行为,为我们理解集体行为的动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同时,社会心理学也在研究中发现了有益的群体动态,如团队的合作、社区的互助等等。
人的社会行为受限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因此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环境中的变化。
其次,人性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自我认识和自我掌控的工具。
人性研究尝试解释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发生的,通过探究人的心理机制和意识层次,加强了我们对自己的直觉和内在的领悟。
人性研究中的概念和分类模型,如人格理论、动机理论、思维方式等,可以用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提高自我认识和自信心。
最后,社会心理和人性研究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集体中,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维护交往。
而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心理需求、社交技巧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尝试寻找与他人的共同之处,通过共同点建立联系和互动。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个性和需求,通过沟通和倾听建立良好的信任和了解。
通过对社会心理和人性的研究和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逻辑,加强人际关系管理技巧,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和亲密关系。
总之,社会心理和人性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理论和实践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了解集体和个体行为的规律,提高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能力和控制力,更好地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这对于现代社会中合理地实现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平衡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何利用社会学和心理学来解析和优化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如何利用社会学和心理学来解析和优化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社会学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与个体行为的科学。
它们研究的内容涵盖从家庭、组织到政治、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如何利用这两个学科来解析和优化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是一道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产生着显著的影响,社会学研究的范围涵盖了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
例如,人的行为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会有差异,这与地区的文化背景、发展水平、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学家通过对于社会文化的深入研究,在监禁、隔离、仲裁等问题上寻找解决方案,使社会环境更加公正、和谐。
心理学对人的行为和思考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个体的人格、情绪和意识形态决定了其与他人交往的方式。
研究人类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解析和理解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和冲突。
当我们在工作场所或家庭中有争执时,心理学也能为我们提供解决方案,并通过沟通技巧、倾听技巧等方式改善关系。
社会学和心理学相互影响。
他们都关注人际关系和沟通。
社会学和心理学在人际关系和沟通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刻的见解。
社会学家可以研究群体特征,发现群体的惯性、传统等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互动方式;心理学家则可以研究人的认知和交际方式,发现人的沟通方式差异。
两者的结合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全面、细致的研究视角。
利用社会学和心理学对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进行分析和优化有很多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进行定量研究。
通过统计方法和调查问卷,我们可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发现与问题相关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据来设计合理的政策和行动,以检验其有效性。
其次,可以进行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重视个体叙述,提供更多丰富和深入的信息,此类研究不关注样本数量,而更关注研究深度。
社会学家可以通过深入访谈、参与观察等方式,了解群体的行为和沟通方式。
流行文化中的各种形式,也可以是研究的对象之一。
心理学家则通过与个体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个体行为和思考模式,以发现人性的行为规律和共通性。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调适与社会融入思考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调适与社会融入思考社区矫正是一种针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方式,其旨在引导犯罪者改正错误,重返社会。
而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调适和社会融入则是社区矫正的重要环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方面展开讨论社区矫正对象心理调适和社会融入的问题。
一、心理调适的重要性心理调适是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改变的第一步。
犯罪者在服刑期间常常会积累一定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如焦虑、自卑等。
因此,社区矫正应该重视心理调适,为犯罪者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二、心理调适的方式心理调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首先,可以借助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犯罪者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找到自我调适的方法。
其次,社区矫正机构可以组织一些有益于心理调适的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支持小组等。
三、心理调适的难点犯罪者在心理调适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难点,如拒绝改变、心理抵触等。
对于这些难点,社区矫正机构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
例如,可以通过与犯罪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增加对其情感和需求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进行心理调适。
四、社会融入的意义社会融入是社区矫正对象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通过社会融入,他们可以重新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并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社区矫正机构应该为犯罪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五、社会融入的途径社区矫正对象实现社会融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首先,社区矫正机构可以帮助犯罪者寻找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其次,社区矫正机构可以组织一些与社区居民互动的活动,如义工活动、文化交流等,帮助犯罪者建立起新的社交网络。
六、社会融入的挑战社会融入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犯罪者可能会面临来自社会的偏见和歧视,拒绝接纳他们。
此时,社区矫正机构需要积极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增加对犯罪者的了解和接纳,减少偏见和歧视。
七、社区矫正机构的责任社区矫正机构在社区矫正对象心理调适和社会融入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社会文化心理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阐扬理路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0), 4446-4451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23.1310560社会文化心理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阐扬理路李越,阎静,邓美宝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收稿日期:2023年8月31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9日摘要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建构推动了世界由变局走向变革。
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需要夯实社会文化心理基础,架设民心桥梁、凝聚价值共识,促进文明互鉴、塑造精神纽带。
当前,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传播因为国家实力差距、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多元等问题还面临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挑战。
基于此,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应当从社会文化心理的安全类动力机制、社会交往类动力机制、地位需求类动力机制出发,推动夯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关键词全人类共同价值,社会文化心理,交流互鉴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mmon Value of All Mank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Yue Li, Jing Yan, Meibao Deng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Received: Aug. 31st, 2023; accepted: Oct. 10th, 2023; published: Oct. 19th, 2023AbstractCommon value of all mankind pushes the world from turbulent situation to change as a new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is idea, we need to consolidate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erect a bridge between people, build consensus on values, promote mutual李越等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and forge spiritual bonds. At present, the spread of the common val-ue of all mankind is still facing certain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ical challenges because of the gap in national strength,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other prob-lems. Based on this, the promotion of the common value of all mankind should start from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ical dynamic mechanism of security,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atus needs, and propel its consolidation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ical basis.KeywordsCommon Value of All Mankind,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促使各国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性化管理_理论层面的探讨_龚一萍
2006年第4期经济经纬ECONOM I C S URVEY N o.42006人性化管理:理论层面的探讨龚一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405)摘要:人性化管理理论有东西方两个思想渊源。
正确认识人性是人性化管理的前提。
人性化管理是融合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与文化主义,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价值和主流理念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文化主义作者简介:龚一萍(1954-),男,江西萍乡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管理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4-0101-04收稿日期:2006-05-06从基本内涵来分析,人性化管理是一种从人性出发,以人为本,把人视为管理的主体,尊重人的个性、崇尚人的价值,充分激励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组织与组织成员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模式。
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与现代管理三个阶段。
人性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它是继古典管理、行为科学与现代管理之后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又一次革命,它将成为未来一种主流的管理模式。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它的发生必有其思想渊源,它的形成与发展必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文的目的是从理论层面探讨人性化管理形成、发展的思想渊源、演化规律与理论基础。
一、人性化管理的理论渊源及演化要认识人性化管理,首先要认识什么是/人性0。
一部管理史,就是一部对/人性0的认识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历史。
无论是/经济人0、/社会人0、/复杂人0以及/文化人0的提出,还是/X理论0、/Y理论0、/Z理论0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演绎,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和把握人性,确立管理的理念与模式。
美国管理学大师孔茨说过:/管理者是否自觉地知道这些,在他们的心目中,总有一个个体的模式和基于人的假定的组织行为模式,这些假定和它们的有关理论影响着管理者的有关行为。
人的发展与社会公平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内在地包含着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问题。
社会公平问题是历史与现实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它是理想与现实的高度统一。
从人的发展阶段看,追求社会公平必须基于而不能超越现实阶段。
从人的发展本质上讲,要实现社会公平,就必须坚持理想,使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关键词:人的发展社会公平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理解社会公平,探究社会公平的真正内涵,对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应该如何从人的发展角度理解社会公平问题呢?1从人的发展角度对社会公平问题的理解一般而言,社会公平可以理解为人们在社会权利上的平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是人们在道义上对合理利益关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从哲学的角度看,社会公平是指所有的社会主体不仅在社会意义、价值意义上被同等对待,而且他们具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学理论中,针对近代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的政治局限性,赋予了社会公平以新的内涵。
在人的解放方面,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经济领域实现社会公平即人的彻底解放,并提出了最终将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在马克思的伟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指出:“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
”[1]在《哥达纲领的批判》中,马克思又明确提出:“‘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这一不明确的语句,应当改成: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
”[2]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在马克思的思想基础上指出:“资产阶级建立的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在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0月 学 术 交 流 O c t .,2006总第151期 第10期 A c a d e m i c E x c h a n g e S e r i a l N o .151 N o .10[收稿日期]2006-07-2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情感的社会学理论探视与现实研究”(05B S H 02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郭景萍(1957-),女,河北玉田人,教授,从事情感社会学和消费文化研究。
社会合理性与社会合情性———对人性化社会何以可能的一种思考郭景萍(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广州510320)[摘 要]社会合理性植根于市场经济的规律性、社会分层的功能性和社会分工的必然性;植根于具有自利性的人性需求。
社会合情性则立足于人道主义、反对社会歧视以及要求平等利益等理由;反映的是人性的“利他”感情。
合情性的社会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产物。
在构建合情性社会中,政府行使第二次分配资源的职责,扮演“法律父爱主义”的角色;非政府组织则成为新的生力军。
只有社会合理性与社会合情性的良性运行,才能使人性化的社会发展成为可能。
[关键词]社会合理性;社会合情性;人性化社会[中图分类号]C 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6)10-0135-05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因此理想的社会或者说社会存在的正当理由就是它要符合人性,这是一个社会何以存在也是得以存在的底线。
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符合人性的?尽管不同的社会、同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标准,但是比较理想的人性化社会应当体现出两种性状:社会合理性与社会合情性。
任何社会都不是由单一群体组成的,存在着不同的层次。
对某些人或某些群体而言,社会合理性很重要;但对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群体来说,社会合情性就显得必须。
合理合情的社会才是人性化的社会。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要做到既合理又合情似乎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合理性与合情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使两者在达致平衡的基础上都能得以实现是一个社会人性化发展的关键。
一、社会合理性的依据社会合理性作为与社会合情性相对应的概念,在这里指的是: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要合乎社会的理性原则,合乎有理性的人性特性。
根据自启蒙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社会合理性是建立在以下一些基本的理性主义原则基础上的:强调个人价值、公平竞争、效率至上,等等。
社会合理性的一个基本人性假设就是:人是经济人,是利益的诉求者。
合理性作为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成为调节人们社会地位、经济利益的有力杠杆。
现代社会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规则,主张应该依据个人的成就来进行社会分配,对弱势群体不考虑什么特殊照顾。
这种分配的先决条件是,参与竞争的机会均等,竞争不受外力的干扰。
社会合理性依托于知识、科学、法律等“刚性”原则,注重社会的差序等级。
社会合理性强调,合理的社会地位结构应当满足的一个最重要的规则是,决定人的社会地位的主要应该是自致性因素而不是先赋性因素,也就是说,人获得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活动和努力以及个人对机会的选择和把握,取决于这些后天获得的因素,而性别、相貌、家庭出身、制度条件这些先天的或既定存在的因素,对人们的地位来说,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条件,虽然“出身不由己”,但“道路可选择”。
正如一个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就存在的一样,人的社会地位也不是先天造就的。
如果一个社会呈现的是由先赋性所决定的地位结构,那么这种社会结构就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易于产生绝对平均主义,造成社会怠惰的风气和坐享其成者,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将使社会的发展失去活力并停滞不前。
人们常常质问:社会上存在着不平等难道是合理的吗?这样发问的本身,就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而且充满着“愤愤不平”。
其实,理性地分析,人与人不平等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面。
不平等的必然性植根于个人的差异之中,也植根于人类社会存在的规律(如市场经济规律)之中。
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公正性的特点体现在:其一,遵循理性选择:市场经济的最大优点是,只看人的能力和实力、人的办事效率,优胜劣汰;其二,淡化身份意识:市场的价值规律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市场规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社会能够形成普遍的“自致”性角色与地位;其三,打破平均主义:市场经济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一个各色人利益交换的合理平台,这既是商品交换的必须,也是公正观念的体现。
平等抑或不平等实质上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
社会像一个不同层级的金字塔,从低到高,每个人都处于其中某个位置,从而显示出“不平等”来。
不言而喻,人人都想往高处走,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是走不上去呢?而且越往高处,人数就越少,呈现出正金字塔形来。
并且,大多数人处于金字塔的下层,支撑着稳定的社会结构,这似乎证明了这种金字塔的社会结构有其合理性。
因为如果把金字塔的尖端放在最底层,社会自然不会长久稳定。
这里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
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
按理说,人应当生而平等,但实际上人是生而不一样的,这似乎蕴涵着不平等的“基因”。
可以说,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就必然存在不平等。
每个人在出生时,就有了一些先天的或既定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譬如国家昌盛、家庭幸福,那么,生长在这个国家或家庭的个人就会有较好的发展自身的机会,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能施展自己才能的工作。
除了社会的原因之外,还有个人的原因。
同样处于富裕国家的人,也有贫富之分。
从个人来说,有的是因为身体有病或残疾,有的是因为缺乏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有的则纯粹是懒惰。
还有个人天资的差别,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往往比那些没有这样才能的人富有。
而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在一个社会中总是少数,因而,像这样的人就有一定的力量凌驾于大多数普通人之上,这样,社会就自然呈现出正金字塔形的结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把他的理想国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普通人、武士和智者,各个等级各安其位,履行“天职”,就能形成一个“公正社会”。
这种公正社会显然并不理想。
相比之下,近代社会学家韦伯将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划分则比较合理。
他认为社会分层具有合理性,合理性的社会不是要消除阶层差别,而在于按照分层的基本维度(财富、权力和声望)使人们稳定地处于社会制度中。
社会学的功能论也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所必须的、不可避免的。
它的积极作用在于可通过财富、权力和声望等社会报酬激励人们勤奋工作。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各种职业之间存在着简单和复杂以及对社会贡献大小的区分,同时还有投入多少和风险高低之别,如此,复杂的、对社会贡献大的、投入多的和风险高的职业就必然获得更高的社会报酬。
社会的正常运转正是存在于这种合理性的社会制度中。
由此,社会合理性提倡“精英治国”,精英对“社会幸福”的贡献率很大,精英存在的好处就在于提升社会的层次,引导社会进步。
社会合理性从某些方面体现了人性的一定需要和期望。
由于人都有过上幸福生活的欲望,他首先是经济人,具有工具理性和自利行为,会发挥最大潜力在竞争中为自己赢得利益。
如果一个社会不能满足人们的这种合理性需求,社会就失去了合理的人性基础,也就失去了合理存在的可能性。
提出“人性七论”的思想家史蒂文森质问道:“如果一个稳定的社会不为这个社会里个人的利益服务,那么建立这样的社会又有何意义呢?”[1]52虽然有的人把人的自私自利性视为人性“恶”的表现,而对此不加认可,但毕竟这种人的本性是一种主观现实,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任何一种现实的政治制度都是同现存的人打交道,不是同我们所希望的人打交道的”[1]50。
人性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承认人的这个缺陷可能更真实地符合人的本来面目。
何况,社会发展历史也有力地证明,推动社会发展的“无形的手”实际上由“自利的心”所驱动(亚当·斯密);黑格尔关于“恶”也是社会发展推动力的论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社会合情性的依据社会上存在不平等的状况有可能是合理的,亦有可能是不合理的,但绝对是不合情的。
社会合情性,指的是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要合乎“仁爱”情感的价值要求,合乎有利他情感的人性特性。
“仁者,二人也”,“仁者,爱人”———“仁”之要义旨在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爱人。
社会合乎仁爱情感,才是一个合情性的社会。
这种仁爱情感,常常衍生出一种平等精神。
社会合情性的实质,就是要争取人与人的平等。
人为什么要争取平等?平等的要求与社会的合情性有何干系?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有一种差别原则,按照这条原则,当不平等有利于弱势群体时,不平等是可允许的。
在他看来,平等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不平等导致效率的提高,即使分配较少的人也能得到比一种更为公正的方案下所得到的份额要多,则这种不平等就具有合理性[2]139。
罗尔斯的分析意味着,如果不平等换来的利益要大于平等状况下的利益,那么宁要前者而不要后者。
这种观点恐怕只具有合理性,符合功利主义者的口味。
不过,利益未必对人总是具有绝对之上的价值,虽然利益的获得对于人们尤其是资源匮乏的弱势群体来说具有不可缺少的当下性,但是人们似乎更在乎利益获得的感觉性和对利益的情感体验。
当代西方著名道德哲学家托马斯?斯坎伦(2005年)指出,平等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利益比较而不是自身利益的绝对水准,平等的实质是要消除差异[2]138。
也许人们的利益与自身过去相比增多了,但与参照群体相比增加的幅度要小的多,这种横向比较所产生的不平等恰恰是人们难以接受的,因此这种差异所带来的嫉妒是一种可以理解的人类感情。
与罗尔斯在平等上重视实效相比较,斯坎伦更重视人们对不平等的情感感受以及不平等对人的尊严的伤害。
斯坎伦列出五种反对差距、支持平等概念的理由:一是人道主义的理由,即减少或消除不平等的理由“是将人们之间的差异看作是某种自身应该消除或减少的东西”,以改善穷人的生活;二是反对社会歧视的理由,因为不平等制造了令人羞辱的社会地位的区别,生活水平上的差异可以导致人们有理由感到失去尊严;三是受他人控制达到无法接受程度的理由,不受他人控制虽然并不等于地位平等,但受他人控制被看作是不平等社会的主要罪恶;四是维持社会制度公平性的理由,特别是在财富和收入上“结果”的公正性,是机会平等、政治公平和程序公正的保证;五是平等利益要求的理由,利益机构有责任给所有的受益人同样的好处。
例如,只要教育是政府有责任提供的福利,那么,政府就必须对所有的人提供这样的福利,以满足平等利益的要求。
[2]136-144斯坎伦的五点理由基本上是从社会合情性的角度来考虑平等问题的,他讲的人们要求平等的五点理由也是社会合情性的基本依据。
社会合情性诉诸和批判不平等给人们带来的后果,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最为明显。
市场经济有许多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保护弱者,缺乏人性关怀。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它忽视了竞争中的失败者并非全部是个人的原因,有的人有能力,也非常努力,但由于社会安排的原因,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而被排挤在主流社会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