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有效供给提升研究
职业教育供给多元合作模式构建:供给有效性提升研究
人才供 不应求 , 企业对初 、 中、 高级工 的求人倍 率 纵 观世 界发达 国家 , 都 高 度重视 员工 培训 , 如美 国政 分别 为 1 . 4 2 、 1 . 4 4 、 1 . 6 , 高级技师 、 技 师和高级工程 府用于员工培训 的费用每年达 6 0 0 亿美元 ; 法 国每 师 的求人倍 率更 高 , 分别 为 2 . 3 6 、 2 . 3 6 、 2 . 2 , 技能 的 年用 于 员工 培训 的费 用 占全 国教 育 经 费 的 2 5 %; 新 缺乏无法 满足经济发展 对人力 资本 的需求 。因 加坡在培训方面的政府投资达3 0 0 0 万新元。 此, 我 国人力 资源供给过 剩的实质是 劳动者素质 我 国政 府 和 企 业 虽 然 也 意识 到 企业 员 工 培 训 “ 低” , 技 能人才供 给不 足的实质是 职业技 能教育 的重 要 性 , 但 政府 和企 业 对 于员 工培 训 的投 入还 有 “ 弱” 。 待提高 。首先 , 职业教育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作为提高劳动力素质 的重要方式 , 我国职业教 能 , 缺乏对企业高新或先进技术 的针对性 ; 其次 , 职 育呈现既供给不足又需求 不足的窘境 。供给不足 业教育机构 限于资金 、 设备等客观条件 , 无法进行 是 指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从 质 量 和数 量 上不 能 满 足 经 济 基 于企 业 先 进 技 术 的 有 效 培训 ; 再者 , 企业 作 为 职 缺 乏对 员工 进 行 在职 培训 的 发展对技能人才 的需求 , 典型表现 是“ 用工荒 ” 现 业教 育 的最 大 受益 者 , 象; 需求不足是指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供给的需求 重视或制度约束 , 大量在职员工对于技术水平提升 和 职业 教育 的需求 得不 到 满足 。 方面, 主要表现为职业学校 的“ 招生难 ” 现象 。目前 在政策层面对职业技术教育给予 了大力扶持 , 但 职 业技 术 教 育 的社会 环 境 、 资金 不 足 、 针 对性 不强 、 技 术含量不高或流于形式 、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等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2023—2025 年)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按照《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撑,制定本方案。
一、行动目标统筹推动教育和产业协调发展,创新搭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接续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完善落实组合式激励赋能政策体系,将产教融合进一步引向深入。
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试点城市的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健全完善,各类资金渠道对职业教育投入稳步提升,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重点任务(一)推动形成产教融合头雁效应。
1.培育遴选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梳理总结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经验做法,启动遴选第二批30个左右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推动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出台扎实有效的改革举措,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鼓励各地培育遴选一批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立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体系。
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优先考虑从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中产生。
2.在重点行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业等行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能技术人才。
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打造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行业协会和促进会,推动行业组织更好融入产教融合改革。
3.培育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
加强产教融合型企业孵化培育力度,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标准。
关于职业教育如何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一点思考——以本溪市为例
一
、
充分 认 识 职 业 教 育在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设 中 的地 位 和 作 用
的事实采促进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
四、 对本 溪市职业教育为工业强市、 建设经济强市服务 的几点思考 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 ,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为社会 主义现代 在本溪市面 临职业教育投入不 足、 费短缺、 经 教育 资源有 限、 职业 化建设培养高素质 劳动者和应用性专门人 才 , 直接关系我 国工业 化、 现 教育需 求空间扩大等一系列矛盾的时候 , 要有效地 发展 职业教育 , 尽快 代化的进程 , 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 的实现。我们要从 实践 三 把“ 人员负担 转化为 人力资源 , 实现 教育供给 教育需求 与 的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 , 特别是在 我国加 入世贸组 织
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高度 , 去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在我 国社会 主义 现代 衡 , 教育体制 、 对 教育模式乃至教育观念 的改革就迫在眉睫。依据本溪 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不断提高工人、 农民 、 知识分 子和 其他劳 市位居辽 宁经济发展老工业 基地的地位 , 能定位和产业 与就业结 构升
1 市 场化 办 学是 职 业 教 育 的 必 然 选择 、
论我国教育有效供给的原因与对策
28 ・ 月 下 0年 0 ・期 0 9
学 理 现 代 衾菩 术・ 论
论我国教育有效供给的原因与对策
周 义 生
( 南师 范大 学教 科院 湖
4 0 1) 1 8 0
摘 要 :在 现代 社 会 ,教 育对 国 家和 个 人 都 具 有 非 常 重要 的意 义 ,人 们 对 教 育 的 需 求俱 增 ,教 育 领 域 的供 求 矛 盾也 日益 突 出 。扩 大 教 育 有 效供 给是 解 决 这一 问题 的主 要措 施 。本 文运 用经 济 学 的有 关原 理 ,从 教 育有 效 供 给 角度 对 基础 教 育 ,高等 教 育 , 民 办教 育 ,职 业 教 育等 进 行 分 析 和提 出 有效 对 策 。 关 键词 :教 育 供 给 有 效供给 教 育 在人 们 的 就业 ,个人 收益 的 获 得 以及 自我 目标 的实 现 等 方面的作用不断增长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 日渐迫切 ,但由于我 国现实国情决定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教育仍将处 于一 种资源短缺状 态 ,这就要求我 国各级 各类 教育既 要满足个人需 要 ,又要能最大 限度地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的要求 ,形成有 效供给。本文就教育有效供给概念及结合各类别教育来分析 ,并 提 出 相 应 的措 施 ,扩 大 教 育 有 效 供 给 , 满足 教 育 需求 。
历 领 域 扩 展 等 。
22 础 教 育有 效 供 给 分析 .基
建 国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受到充分重视 ,我 国义务教育
得 到长 期 发 展 。到 目前 为止 ,我 国绝 大 部 分 地 区 基本 普及 了义 务 教 育 ,但 是 我 国义 务 教育 还 是 存 在有 效 供 给 不 足 的 问题 ,它 严 重 地影 响 了我 过 义务 教 育 的供 给效 果 。我 国 义 务教 育 有 效供 给不 足 问题 主 要 体现 在数 量 不 足 ,结 构失 衡 ,质量 参 差 不齐 等方 面 。】 f 4 而 形 成义务教育有效供 给不足 的主要 原因有 :学龄人 口绝对数 量 1 教 育有 效供 给 及 相 关概 念 的界 定 大 ,经 济发 展 水平 不高 ,地 区间发 展不 平 衡 ;义 务 教育 财政 体 制 , 教 育是 一 种 培养 人 的 活 动 ,从 其 本 身来 看 ,确 实 有 别于 纯 粹 投 资 体 制 不 合 理 ,教 育经 费投 入 不 足 等 。 的 商业 性 活动 ,但 在市 场 经 济条 件 下 ,其 产 品具 有 商 品 的部 分 属 23高等 教 育有 效 供 给 分析 . 性 。 因而 ,教 育 同其 它 任 何 商 品生 产 部 门 一样 ,都 存 在 着供 给 与 高等 教 育 供 给是 指 国家社 会 及 个 人 所 能提 供 给 人 们 接受 高 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①姚瑶(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00)一、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我国逐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范式。
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现代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为社会培育大量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职业教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战略结构调整的关键,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背景下,需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把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育的主阵地,改善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的情况,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二、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10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开始跨越式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其背后是党中央、国务院给予的一系列政策扶持。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提出,到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与实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改善。
然而,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其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职业教育在社会层面“认可度”不高长期以来本科教育的主导地位,使得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仍然存在认知误区。
一是国家虽然把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作为推手的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上热下冷”的情况依然存在。
二是企业和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缺乏正确的认识,重学历、轻技术的现象比较严重,对技能人才的“有色眼镜”并没有摘除。
根据《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22年有69%的职校生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企业工作,并且其中大多数都是建筑技术人员、销售服务人员、客户服务专员、房地产经纪人、餐饮企业服务人员等流动性终端岗位。
技术性人才就业渠道狭窄,待遇偏低的问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3.09•【字号】鄂政发〔2022〕9号•【施行日期】2022.03.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22〕9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和要求,推动湖北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省级统筹、全域协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向实践、强化能力,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统筹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布局,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湖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学格局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列入国家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10所以上,建设省级高水平学校20所以上、高水平专业群50个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建设国家优质学校30所以上、省级优质学校50所以上和优质专业90个以上,在优质学校就读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应用型高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比例不断提高。
到2035年,湖北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职业教育供给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在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心得体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最新)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成为对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独特贡献。
比较X年和2006年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体系升级趋势明显,总体规模稳定,外延发展进入瓶颈期,内涵建设正当其时。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从学校数量来看,高职(专科)院数增长18.5%,中等职业教育减少25.9%,职业初中数减少95.2%,应用技术大学诞生,标志着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经济协同升级的趋势更加明显;其二,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总数减少了24.2%,但在校生总数浮动不大,10年来仅增长2.1%,表明职业教育总体规模比较稳定,在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两个要素的制约下,职业教育外延发展道路开始进入平台期;其三,教职工总数增长5.2%,专任教师增长16.0%,总生师比从15.9∶1下降到15.4∶1,专任教师生师比从20.3∶1下降到20.5∶1,表明教师队伍总体规模稳中略升,虽然距离18∶1甚至更低的生师比,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但是限于教师编制数量和准入资格等要求,教师队伍数量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
因此,仅从这10年的数据即可知道,职业教育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外延型发展,已经为转向质量型发展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动能转换积累了深厚基础。
纵观当前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全球化浪潮起伏波动,多元文化交流激荡,国际竞争有增无已,价值链升级更加频繁,经济社会发展动能转换,人民内部矛盾发生转变。
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密切关注国家发展规划战略的导向,加大深层改革力度,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释放更加强大的人才供给能力。
首先,加速构建适应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积极创新中央部门联席合作的职业教育治理体制机制,尽快组建相对独立的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局,改革国家教育督导局作为国务院特设机构,形成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局、国家教育督导局、各类教育举办主体和社会组织协同共治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尽快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专业认证制度,系统化改革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税务法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制度,确保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法理基础和制度依据;改革职业教育的招生考试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学分和技能积累制度,运用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学分银行系统,搭建各类学习成果能够顺畅互换互认互转、异地通存通兑的机制,保障各类职业教育生源能够自由转换学习类型和学习权利,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服务于每个学习者的立体多维的教育体系。
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浅析
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浅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当前的形势下,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浅析,探讨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关键路径。
一、问题分析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
一线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而内陆和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不均衡的分配导致了地区之间人才的失衡,一方面造成了一线城市的用工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内陆地区的人才外流。
2.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些学校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这些问题造成了职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就业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3. 学校与企业脱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
然而在现实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学校无法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企业也无法有效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
这种脱节导致了学生毕业后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上述问题,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如果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及时,将会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成功改革将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减少地区之间的人才失衡,为人才流动提供更多的机会。
而且,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
1.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要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需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新时代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根本指向与内在逻辑
新时代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根本指向与内在逻辑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是我国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的项目化制度性安排,是党的十九大与二十大交汇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行动计划,对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推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行动计划”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计划“行动计划”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计划。
在两个百年的交汇点,发布实施“行动计划”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专项行动。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对发展阶段转向,实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升级转型、增长动力转换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需要在坚持“职教20条”关于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基础上,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行动计划”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逻辑展幵。
“十二五”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化,国部、部委培育性职业、国职业院校全面提升的实践逻辑。
200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实施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教育部组织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同期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教育部组织实施《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同期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01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职教育“双高计划”,教育部等9部委组织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建设创新发展高地实施方案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建设创新发展高地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关于一校一案编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和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推进学校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创建全省一流职教名校,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坚持以面向市场、服务、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创建一流职教名校,建设中高职一体化职业院校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重点,落实并用足用好优惠政策,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和矛盾,突破瓶颈补齐短板,深化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和人才队伍改革,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展社会培训,整体推进学校发展,争创高水平中职学校,打造高水平中职专业(群),建设高职学院,全面提升整体办学质量,建设现代职教名校,为区域经济现代化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城市加速崛起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通过3年左右时间,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建成在校生近万人的集中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为一体的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发展能力,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产教融合改革取得突破,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基本形成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争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市。
办学水平进一步增强。
补齐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短板,探索多元办学模式,完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负责制,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加强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和内部管理等各项改革,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
多元化办学取得明显突破。
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日趋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机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建设10个以上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组建医养健康、高端装备制造职教集团。
学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
学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心得体会职业教育再出重磅新政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实施方案》围绕“赋能”和“提升”,提出5个方面19条政策措施,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融互促相较于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及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产教融合为落脚点,切口较小但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仅对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作用,还是建设人才强国、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当前,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已经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场域由“区域”转向“全局”,更加注重支撑新发展格局;改革重心也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方案》抓住了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特点新趋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更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有关负责人如此总结第一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经验和问题:“我们发现,一个城市产教融合做得好不好,不在于职教的体量有多大、专业有多全,而关键在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结合得紧不紧,是否形成了良性互动”在实践中不难看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企业积极性不高,导致产教融合“合而不融,融而不深”,成为“老大难”问题对此,《实施方案》支持职业院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并加大金融、投资、财税、土地、信用等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这些措施打消企业顾虑,让产教融合型企业真正尝到甜头、得到实惠,有望变“一头热”为“两头甜”将好政策落地落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方能打造产教系统性融合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关注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由注重刚性保障向更加关注弹性供给转变,发展要求由注重达标考核向更加关注特色品牌转变,发展取向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关注师生成长转变,发展评价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关注人民满意转变,努力办好适合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优先发展,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超前规划、优先发展,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选择的教育需求更加注重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努力为每个人在人生不同时期提供所需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坚持以教师为本,着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坚持服务导向,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体教融合、医教协同,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促进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不断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为现代化建设集聚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坚持依法治教,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加强教育法规规章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推动社会依法评价、支持和监督教育改革发展,强化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为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坚持系统观念,强化一盘棋思想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注重防范化解教育领域重大风险挑战,更好发挥地方、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二、推进基础教育公平有质量发展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家庭、社会落实应有责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1、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积极建设公办幼儿园,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优化学前教育布局,原则上每1万左右常住人口配备1所幼儿园巩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成果,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一律举办为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稳步推进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规范发展民办幼儿园,稳步实施分类管理改革,健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补助标准及扶持政策,坚决遏制过度逐利行为,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继续保持在85%以上,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90%以上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施课程游戏化项目,科学推进幼小衔接坚决扭转和治理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加强0-3岁家庭教育指导,积极提供多种形式的科学育儿指导和服务2、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统筹,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依据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各地按照乡村振兴和城镇发展前瞻规划布局学校建设加大资源供给力度,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一校一策达标计划,建立消除超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的长效机制,推行适度规模和标准班额办学,到2025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加强乡村学校建设和管理,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推进集团化办学,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等机制大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力争60%以上的县(市、区)通过国家和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认定规范并统筹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按国家要求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推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提升内涵建设水平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扎实有效推进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五项管理,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长效机制抓细抓实控辍保学工作,切实保障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等群体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丰富课后服务供给,提高课后服务覆盖面和育人水平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3、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加快构建供给充足、普职融通、多样化有特色的普通高中发展格局科学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拓展高中阶段教育选择空间,更好满足江苏学生学习需要综合考虑城镇化进程、适龄人口变化等因素,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加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力度,加强优质高中资源建设,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面到2025年,全省增加普通高中学位40万个以上,90%以上的普通高中达到省定三星级及以上办学标准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强课程教学研究和内涵建设,积极探索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建好国家和省级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示范校,推动新课程新教材落地落实建好高品质示范高中和特色高中,支持各地探索发展科技高中、体育高中、艺术高中、人文高中等特色学校办好综合高中(班),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转换,促进普职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强化省级统筹,积极推进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加强宏观布局规划,遴选若干普通高中进行试点,推动普通高中与高水平大学协同培养4、推进特殊教育全纳融合发展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学段特殊教育有效衔接,努力满足各类特殊学生的教育需求,让每个残疾儿童少年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力量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健全特殊教育师资、经费、设备保障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高质量普及残障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到2025年,各设区市以及常住人口达20万人的县(市、区)均建有1所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覆盖率达80%以上5、提升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加强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推动技术装备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教育装备现代化服务保障体系,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教学支持机制,推动实验室标准化管理,为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提供保障到2025年,全省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率达100%,全省所有基础教育学校教育装备配备达到省教育装备二类标准,力争80%以上学校达到省教育装备一类标准三、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以培养补充教师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引领,以保障待遇为关键,推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引导广大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1、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队伍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加快师德教育基地建设,挖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扩大社会影响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令人羡慕的职业严格落实师德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2、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整体推进教师教育更高质量发展完善师范教育体系,支持高水平师范院校扩大师范生规模,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师范教育扩大师范生培养规模,提高培养层次,创新培养模式,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鼓励师范专业提前批次录取,注重入校后二次选拔完善师范生定向培养机制,探索师范生公费教育和优秀师范毕业生推荐就业制度积极推进师范院校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和鼓励在读研究生到农村学校帮扶支教构建以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参与的职教教师培养新格局3、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实施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实施乡村教师系列培养培训计划,每年招收定向培养师范生3000人左右创新幼儿园教师、保育员培养和补充机制,严格幼儿园教师入职门槛,突出保教实践和课程游戏化能力,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待遇做好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师资保障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重点建设一批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制订江苏省中职、高职及职业本科教育双师素质标准规划建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对人才的凝聚作用,搭建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和高层次人才发展阶梯加强教师培训机构专业能力建设,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推进教师培训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培训模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和优秀教师访学平台,促进教师终身学习4、优化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创新教师编制管理,通过统筹调剂,确保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按照标准核定、备案管理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备案管理,备案制人员与事业编制人员同岗同酬,并按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参照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水平建立年金制度,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施高校人员总量管理,完善岗位设置管理,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管理权,完善符合学校实际的岗位管理制度,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提高教师编制、岗位等使用效益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普通高中招聘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的紧缺学科教师,可先上岗后考证,职业院校可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深入推进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为教师安心、精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好环境进一步保障教师地位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四、加大教育投入1、持续提升教育投入水平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把教育作为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落实各级财政教育支出责任,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完善教育标准体系,健全生均拨款制度,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扩大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推动教育经费使用结构重心向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转移、向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倾斜不断提高教育经费和资产使用效益,加强预决算管理,依法加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民办学校办学成本监审,建立健全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绩效管理,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2、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全面精准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体系,并向农村地区、经济薄弱地区适当倾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建立健全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相对困难学生精准识别有效路径,实现应助尽助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行动计划,将育人融入学生资助全过程,打造智慧资助江苏样板五、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补短板、调结构、提质量、促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发展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关注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由注重刚性保障向更加关注弹性供给转变,发展要求由注重达标考核向更加关注特色品牌转变,发展取向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关注师生成长转变,发展评价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关注人民满意转变,努力办好适合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优先发展,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超前规划、优先发展,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选择的教育需求更加注重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努力为每个人在人生不同时期提供所需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坚持以教师为本,着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坚持服务导向,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体教融合、医教协同,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促进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不断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为现代化建设集聚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坚持依法治教,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加强教育法规规章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推动社会依法评价、支持和监督教育改革发展,强化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为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坚持系统观念,强化一盘棋思想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注重防范化解教育领域重大风险挑战,更好发挥地方、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教育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更加公平更为优质,教育结构更为科学合理,多样化可选择的高质量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总体实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加快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基本形成15年基础教育高水平普及,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支撑技能社会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省域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普及化迈向高质量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更加完善,服务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健全质量水平更加向好,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师生配比、经费投入、班级学额、设施设备等教育质量保障条件持续改善,课程体系、学业评价等基础性质量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供给方式更加多样,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逐步形成促进人的多向度发展和多通道成才的立交桥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同性格禀赋、兴趣特长、素质潜力的学生在适合教育中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公平底线更加牢固,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更加健全,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对特殊群体的关爱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薄弱地区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型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发展活力更加强劲,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强教育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教育标准、监管、评价、督导、投入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基础性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有效破解,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成效更加显著,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与现代产业结构深度融合高校创新源、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充分发挥,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水平明显提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显著增强,服务江苏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的贡献更加突出六、推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推进机制,推动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发展路径与模式,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贯彻实施《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带动行业骨干企业联合职业院校等组建产教融合联盟,推动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建设,支持常州等地开展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建设推动职业院校与重点产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打造一批跨区域跨校联合产业学院,建设一批与职业技术标准对接的资源共享型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推动职业院校开展技术技能积累,提升服务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的能力率先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新路径新机制,加快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完善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吻合度预警机制,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推动职业院校扩大职业培训规模,鼓励开展补贴性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到2025年,全省职业院校年培训人次达到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的1.2倍以上,高水平高职学校达到2倍以上打通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参加招聘、职称评审、晋升等方面的通道,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参考资料: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略——《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解读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国家一般课题“县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BJA1700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4-0029-062020年7月,《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出台,作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中层设计”,[1]《行动计划》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提出7大任务20条具体举措,被视为江苏版的“职教20条”。
文件出台后,引起各方热议,使得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在江苏再次吹响。
作为在全国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省份,这份政策文本体现了怎样的目标指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又有哪些为全国发展探路的创新性举措?理清并回答好这些问题,有助于系统把握《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推动《行动计划》落地,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改革探索“江苏方案”。
一、坚持目标导向,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每一时代都有其标识性的概念,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标识性概念加以提出,[2]之后迅速传播至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
《行动计划》以“高质量发展”作为标识性概念,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对江苏职业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
作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发祥地,江苏曾创造出职业教育领域的多个“全国第一”,近年来,主要质量指标一直领跑全国,且连续13年保持普职比大体相当。
进入新时代,江苏职业教育需要回答好“三张问卷”:如何使职业教育由人们的无奈选择转变为理性选择乃至首要选择,如何破解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优质职业教育需求与目前粗放单一的职业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
[3]“三张问卷”为新时代江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引领,即如何在社会需求和个人愿望之间求得最大公约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供给效率问题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题。
关键 词: 高等职业 教育 ; 教育制度 ; 效率; 新制度经济学
Re e r h o h fiin y o g e c t n lEd c to s ac n t e Ef ce c f Hih r Vo ai a u ain o
S se y t m
Ba e i t e P r p ci e o w n ttto a o o c s d Ol h e s e t fNe I si i n l Ec n mi s v u
Li a .e u Y n 1i
(co lo d ct n o t s U iesy h n qn 4 0 ) S h o fE u a o ,Suh t nvri ,C o g i i we t g 0 7 1 5
Ab l e :Hih r v c t n le u a in h s o f p o lms o x mb e s ca ici n t n d c t n b d e sat r g e o ai a d c t a a l to r b e ,f r e a l o il d s rmi ai ,e u a o u g t . o o o i
队伍 不合理 、 学校教学模式和学制单一、 区间发展不 地 平衡等 问题 ,这些 问题的存在 与我 国现行 的教育制度 尤其是高职教育制度存在着莫大的关系,在 新制度经 济学家 眼中,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 守法程
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考_芮志彬
第18卷 第4期2016年4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sNO.4Vol.18Apr.2016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考芮志彬(天津市职业教育中心,天津 300122)摘 要: 2015年底,中央首次提出经济领域要实行供给侧改革,面对新形式和新任务,职业教育须积极应对,主动调整自身发展与经济领域改革中不适应的因素。
文本从国家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入手,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从服务对象、具体需求、核心任务、具体做法等几个维度对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期实现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精准的供给。
关键词: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经济发展;创新驱动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2016)04-0018-04收稿日期:2016-03-03作者简介:芮志彬(1983-),男,天津人,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技能大赛科科长,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经济管理方向研究。
最近三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发展速度增长的难度也随之增大,GDP增速逐步放缓并进入下行通道。
经济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2014年为7.3%,2015年为6.9%,2015年GDP增速也是创下近25年以来最低,首次下降到7%以下。
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总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速度在逐步降低。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指出,现在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的增量,所以说经济增长的难度是越来越大。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换挡期,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非常关键且敏感的时期,同时社会改革发展也进入了阻力区和深水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不相适应比重在不断加大,更加协调、有序发展成为必然。
2015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浅谈我职业教育的供给侧
浅谈我国职业教育的供给侧-职业教育是当今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的教育、大众的教育,同时也是实现梦及两个一百年的重要战略支柱。
近些年来,国内职业教育事业迅猛,为经济培育出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招生难转型难就业难等多重困境,企业持续的技工荒也逐步成为制约国内转型升级的瓶颈.**总强调,经济过程中的短板,尤其主要短板,是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如期完成的主导因素,急需尽快补齐这些短板。
而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短板,面对经济模式的转变、结构的升级、结构的巨变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职业教育必须进行结构性创新。
一、供给侧的提出及内涵(一)供给侧的提出供给侧之所以得到**界的广泛关注,主要在于供给侧能够解决新时期国内经济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难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ﻭ首先,有效结构性供给欠缺。
我国产品量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但国内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品供不应求,中低端产品供过于求.在教育领域也存在结构性供给欠缺问题,缺乏高精尖的个性化教育,职业教育更趋向于大众化和同质化,导致国内再就业教育和在职强化教育等职业教育成效低。
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从每年**高考状元有半数选择到国外高校学习就可以看出国内教育竞争力的减弱。
其次,供给侧不能及时进行有效供给。
国内消费者需求呈新**走势,高端消费品供给严重不足.比如,2015年国内出境游客消费多达 1.1万亿元,在消费中大多数是用于购物消费,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消费品供给量比较大,但质量欠佳.在国内大众衣食住行得到了基本满足之后,国民的消费需求便会升级,持续向多样性、个性化、服务性,新要求不断增多。
教育领域也出现类似的趋势,在无法获取世界最知识培训的情况下,不少学生或在职人员选择到国外参加短期的厨师、软件设计和动画设计等职业教育,以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性。
由此可知,未来的动向将不全取决于需求侧,而取决于供给侧,供给侧便应运而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引言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是教育问题、重大民生问题,更是时代的社会经济问题。
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是推行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支撑,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行“一带一路”、“制造强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措施,以对发展职业教育实践及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发展职业教育为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创造重要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稳步推进,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而职业教育为促进战略实施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从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
此外,职业教育办学的国际化发展也有利于国际间不同群体建立一个良性互动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一带一路”沿边国家的友好和谐互动。
发展职业教育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目前,国家正在努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工匠精神”对于我国制造业强国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没有“工匠精神”则难以向“制造强国”迈进。
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价值观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都与“工匠精神”的构建紧密相连。
发展职业教育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强劲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之基,人才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根基,职业发展是人才培育的重要保障。
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缩小收入差距;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为生产服务一线提供生力军,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加快城镇化步伐。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2023)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202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改革方向。
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质量为要、守正创新,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
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鼓励支持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形成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
二、战略任务3.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
围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等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主导推动、地方创新实施,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部省协同推进机制,在职业学校关键能力建设、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投入机制、制度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改革突破,制定支持职业教育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的具体举措,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
南京现代职教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
、
,
美 社 会 文 明 程 度高 的 新 南京 的 现 实 模 样
、
。
优 化 区 率 先 三 提 升 的 目 标 即 到 20 20 年 教育发展 指标 达
, ,
坚 持 把 先 进 制 造 业 和 现 代 服 务 业 作 为 结 构 调 整 主 化 水 平 显 著 提 升 教 育 对 城 市 的 贡 献 度 显 著提 升
,
。
攻 方 向 促 进 产 业 集 约 集 聚 集 群 发 展 建 成 全 省在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领 域 供 给 侧 结 构 性改 革 旨 在
,
、
、
在 全 国 各类 城 市 中 排 名 第
1
位
。
按 照 世 行标 准 南 新 增 长点
,
。
推 进 供 给侧 结 构 性 改 革 提 高 供 给 结 构
,
京 已 达 到 中 上 等 收 入 国 家 和 地 区 水 平 结 构 转 型 成 的 适 应 性 和 灵 活 性
。
建设智慧南京 实施 互 联
,
化 郊县 G DP 占 全市 G D P 的 5 5
,
3%
服 务 业 投 资 占 固 化 先行 区 和 长 三 角 地 区 农业 科技创 新 中 心
“
一
。
建设 国
定 资 产 投 资 的 比 重 达 6 % 家 级 江 北 新 区 定 位 三 区
1
。
,
平台
”
,
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职业教育有效供给提升研究[摘要]社会快速发展使职业技能与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难度不断增大的技能和知识含量要求更高质量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
职业教育技术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职业教育招生难、生源紧缩等现象也呈现出公众对职业教育需求不足。
职业教育供给的有效性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提升职业教育供给有效性需要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培训有效供给的构成要素,基于多元化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创新发展多元职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质量和效率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促进人力资源配置、劳动生产率、科技发展和生产管理的良性发展,实现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功能。
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培养。
具有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职业教育肩负技能型人才培养重任,职业教育供给的有效性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八大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现代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围绕现代产业建设、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改革,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让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等的教育。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属于公共教育体系,但具有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点。
一是职业性,主要体现在针对岗位或职业的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职业学校办学过程中针对职业倾向的办学职业性,学生入学职业定位的专业职业性。
二是实训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技能培养过程的实训性,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
三是经济性,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撑。
四是终生性,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所以每个人在一生中需要不断接受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掌握和应对新技能及新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是针对技术而进行的技能人才的培养教育,技术的进步会促进技能动作的难度和知识含量的增加。
其次,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针对农民工和下岗失业工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职技术教育等是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对象和目标的差异,体现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是立足于“经验层面”的技能人才培养还是“策略层面”的技能人才培养。
再者,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重要性的不同类型的教育。
从教育需求方面来说职业教育可以分为教育消费需求和教育投资需求,①职业教育需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层面会存在较大差异。
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立足于质量和效率,也就是有效性。
在对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职业教育供给有效性、特别是质量和效率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获得创新和突破,才能为宝贵的职教资源发挥良好的作用创造前提。
二、当前职业教育供给困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对应的劳动力结构相适应,否则就不可避免出现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矛盾。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以企业需求为主体的“用工荒”和以农民工及大学生等群体为主体的“就业难”看似相互矛盾的两个问题并存。
“用工荒”反映了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的各种人才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就业难”反映了各类教育机构未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作为技术人才培养和输出的支撑力量,“就业难”和“用工荒”等问题提出了职业教育如何发挥其重要地位的现实考量。
我国的人力资源供给呈现出既供给过剩,又供给不足的现象。
从人力资本的供需角度,我国自2002年出现的“民工荒”“技工荒”不仅年复一年,而且有加重趋势。
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加之大中专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叠加,导致失业率和不完全就业率呈加大趋势,劳动力市场既供给过剩,又供给不足。
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反映了和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相适应的技能人才短缺,同时缺乏技能或不具有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却呈现过剩状态。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1.32亿,2009年农民工的规模达到了2.3亿,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仅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有0.13%,绝大部分是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技能的缺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企业对技术人才是供不应求,对初、中、高级工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42、1.44、1.6,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更高,分别为2.36、2.36、2.2。
②因此,我国人力资源供给过剩的实质是劳动者的素质低下,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实质是职业技能教育的欠缺。
针对我国劳动力素质现状和职业技能教育不足的情况,职业教育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
我国的职业教育却处于既供给不足,又需求不足的窘境。
供给不足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从质和量上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我国目前的技能人次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需求不足是指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和认可方面,主要表现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学生培训数量、培训质量及社会认可度方面和我国的技能人才需求反差过大。
目前虽然在政策及社会支持方面对职业技术教育给予了大力扶持,但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资金不足、职业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的技术含量不高或流于形式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不强等发展障碍仍不容忽视。
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技工学校数量由1998年的4395所下降到2009年的3077所,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达到11611所,比2000年减少4324所,减少比例为27%,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初、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严峻形势。
虽然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增长使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得以提升,但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仍不容乐观。
1.学历职业教育供给困境。
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是以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的学历职业技术教育。
虽然教育机会不断增加,民众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态。
首先,学历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在学校教育中职业教育成了“落榜生”“劣等生”的无奈选择,学历职业教育普遍遭受鄙视,这也是学历职业教育生源素质较差、生源萎缩的重要原因。
其次,学历职业教育除了生源素质因素外,在教育过程中的资金、师资、设备等限制,以及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受普通教育管理思想影响及教学成本限制而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等,导致职业培训的有效性降低。
再者,部分企业为了短期利益在招工的过程中不能有效推行持证上岗等规章制度和“只用人不培训人”的思想,加剧了职业教育得不到社会重视的事实。
随着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和资金扶持,针对学历职业教育学生和学校建设的补助政策不断加大,学历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学历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也亟待提高。
2.非学历职业教育供给困境。
职业教育的对象除学历教育以外,还有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城乡新生劳动力等群体。
非学历职业教育指职业教育部门通过教学或实验等方法促使员工在知识、技术、品行、道德等方面进行提升,使员工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或水平完成所承担或将要承担的工作与任务。
它是人力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增强竞争力和组织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培训正逐步受到政府、企业的重视。
世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例如,美国政府每年投资600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法国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占全国普通教育经费的25%;新加坡政府的投资达3000万新元。
在企业自身投资方面,如摩托罗拉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高达1.2亿美元,而且拥有企业自己的大学;ge用于员工的培训费用可达9亿美元;国内虽然政府和企业也意识到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政府和企业用于员工的培训还极其有限。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只有不断接受职业培训才能够和技术的进步相适应,针对在职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却明显不足。
首先,职业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乏对企业高新或先进技术的针对性;其次,职业教育机构限于资金、设备等客观条件,无法进行基于企业先进技术的有效培训;再者,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在我国目前企业还缺乏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的重视或制度约束,对于劳动力的生产和提高还缺乏相关的措施。
大量的在职员工对于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政府和企业对于员工的在职培训的供给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职业教育供给困境的原因分析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职业技术教育的供给量增多,而且政府部门通过“阳光工程”“劳动力就业培训”等补贴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具有普惠性和公益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已经在我国基本形成,但在具体实践中,职业教育的供给并没有回应民众职业教育的需求释放和爆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跨越传统的普通教育的范畴,建立在对职业教育的本质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
1.基于职业教育构成要素分析。
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密不可分,二者之间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职业教育有效供给涉及供给的数量、质量、结构、公平和效率五个方面,即职业教育有效供给的应当符合数量均衡、质量满意、结构合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五项原则。
③第一,数量均衡原则。
教育供给的有效性是基于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为基础,需求的主体主要体现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次和指向,国家和个人的投资需求最终会以企业人力资本需求的方式体现出来,所以职业教育在满足职业教育机会供需均衡的前提下侧重于职业教育输出和社会需求人力资本的供需均衡。
第二,质量满意原则。
职业教育在供需数量均衡的前提下要充分提升教育的质量,如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的社会适应性、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等。
第三,机构合理。
职业教育的供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供给的结构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市场的需求结构对应。
第四,公平优先。
职业教育的学生60%~70%来自农村,中职生家庭的93.65%属于中等以下收入阶层,为社会基层劳动者提供基础性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不仅事关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公平正义的维护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五,兼顾效率。
教育供给的有效性不仅是教育供给机会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教育需求的充分激活,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教育的类别、层次、就业结构方面和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技术、就业需求等相适应,从而实现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