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和拉 教材说明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教学设计5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教学设计5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推和拉》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推和拉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能够理解推和拉的动作,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理解推和拉的概念。

此外,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进行推和拉的动作,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对于推和拉的定义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推和拉的概念,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掌握推和拉的动作,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够主动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推和拉的概念,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学生能够将推和拉的动作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能够观察和思考相关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推和拉的现象。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掌握推和拉的动作。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推和拉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推和拉的实例,如拉抽屉、推门等。

2.环境准备:布置一个宽敞的教室,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推和拉的实例,如拉抽屉、推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推和拉的动作。

教师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动作吗?它们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向学生介绍推和拉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明白推和拉的动作,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推和拉教案

推和拉教案

推和拉教案主题:推和拉年级:幼儿园目标: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推和拉的概念,并发展推和拉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推和拉的概念和技能。

教学时长:40分钟教学准备:1. 图书:《推和拉》2. 游戏道具:推车、绳子、玩具动物、轮胎、箱子等物品3. 幼儿园教室或室外场地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导幼儿回想他们最近接触过的推和拉的经验(例如:推玩具车、拉绳子等)。

- 出示图片或实物,引导他们区分推和拉的动作。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阅读图书《推和拉》,向幼儿解释推和拉的概念。

- 通过在教室或室外场地展示推和拉的实例,帮助幼儿理解推和拉的区别。

3. 游戏体验(15分钟):- 组织幼儿分成小组,给每组发放推车、绳子和玩具动物等道具。

- 邀请他们轮流体验推和拉的动作,例如,推车上坡、拉动玩具动物等。

- 观察每组的表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指导。

4. 拓展活动(10分钟):-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并询问他们可以通过推还是拉来移动这些物体。

- 给幼儿提供轮胎、箱子等物品,让他们尝试用推和拉的方式移动物体。

- 观察幼儿的操作和表现,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5. 总结(5分钟):- 回顾推和拉的概念和动作。

- 与幼儿讨论推和拉的应用场景,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和运用这些技能。

教学延伸活动:1. 让幼儿在户外场地体验推和拉的活动,例如:推动秋千、拉动滑梯等。

2. 制作简单的推车和滑轮装置,让幼儿通过推和拉实现物体的运动或抬升。

3. 引导幼儿制作推和拉的手工制品,例如:推车、小船等。

4. 利用音乐和舞蹈形式,让幼儿以推和拉的动作为主题,进行舞蹈表演或活动。

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和对推和拉的理解。

可通过口头问答、游戏表现和参与度等方式进行评估。

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7.推和拉》优质说课稿

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7.推和拉》优质说课稿

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7.推和拉》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7.推和拉》是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推和拉的现象,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依托,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力的概念上还比较模糊,对推和拉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感受力的作用,从而加深对推和拉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推和拉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感受力的作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说出推和拉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感受力的作用,对推和拉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推和拉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推和拉的作用效果,讨论力的概念。

3.讲解:教师讲解推和拉的定义,阐述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

4.练习: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运用推和拉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总结推和拉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念:推:物体向前或向外用力。

拉:物体向后或向内用力。

•作用效果: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准确说出推和拉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感受力的作用,对推和拉有更深入的理解。

3.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现出探究精神。

教案 《推和拉》教学设计

教案 《推和拉》教学设计

教案《推和拉》教学设计教学对象:幼儿园中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推和拉的动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通过推和拉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推和拉的定义及作用。

2. 推和拉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推和拉的实践活动。

教学资源:1. 教学PPT。

2. 推拉玩具。

3. 图片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推和拉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推和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与示范(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推和拉的图片素材,讲解推和拉的作用和特点。

2. 教师进行推和拉的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推和拉的动作。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分发推拉玩具。

2. 教师提出实践活动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推和拉的实践操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操作错误。

四、总结与展示(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推和拉的重要性。

五、拓展活动(5分钟)1. 教师提出拓展活动要求,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推和拉的新玩法。

2. 学生进行拓展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推和拉》教学设计六、观察与探索(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推和拉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推拉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推拉现象,并总结其作用和意义。

七、小组合作任务(10分钟)1. 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推拉游戏,展示推拉的乐趣和实用性。

2. 学生分组讨论,策划游戏方案,并分工合作完成游戏设计。

小学科学37《推和拉》(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7《推和拉》(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7《推和拉》(教学设计)推和拉是小学科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了解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推和拉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推和拉的概念,区分推和拉的不同;了解推和拉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推和拉的定义与区别。

2.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推和拉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小球、弹簧、绳子、拉力计等。

2. 教学环境:教室、操场、实验室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分别列举出推的例子和拉的例子,并解释其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推和拉的定义是什么?”引导性问题:- 什么是推?有哪些例子可以展示推的概念?- 什么是拉?有哪些例子可以展示拉的概念?- 推和拉有什么区别?2. 知识讲解与实验演示(2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实验演示的方式,详细解释推和拉的概念以及区别。

教师可以使用小球、弹簧、绳子等材料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直观感受推和拉的不同。

教师应重点解释以下内容:- 推是指用力推动物体,使其从静止或运动中改变速度或方向。

- 拉是指用力拉动物体,使其移动或改变形状。

- 推和拉的区别在于力的作用方向,推是力使物体远离施力的方向,拉是力使物体靠近施力的方向。

3. 活动探究(60分钟)活动1:观察和记录(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物品,观察并记录其中发生的推和拉现象。

要求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推和拉的具体表现等进行记录,可以使用图表、图片等方式展示。

活动2: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些小球和拉力计。

要求学生在实验中验证推和拉的不同效果,通过测量拉力计的数值来比较推和拉的力的大小。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推和拉》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推和拉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认识推和拉的动作,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推和拉的力量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推和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推和拉的概念还缺乏系统的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深化对推和拉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推和拉的概念,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推和拉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理解推和拉的力量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2.实验材料:小车、木板、绳子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开教室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是什么动作?你是如何做到的?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推和拉。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推和拉的图片,如拉抽屉、推门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然后教师简要讲解推和拉的概念。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推和拉的动作。

如用小车拉动木板,感受推的力量;用绳子拉小车,感受拉的力量。

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推和拉的理解。

4.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我们刚才做了什么实验?你们知道推和拉有什么区别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5. 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推和拉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可以举例如推门、拉抽屉等。

2024版教学设计《推和拉》教学设计

2024版教学设计《推和拉》教学设计
10
03
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2024/1/28
11
导入环节设计
2024/1/28
情境导入
通过描述或展示与推和拉相关的日 常场景,如开门、关门、推车等,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问题导入
提出与推和拉相关的问题,如“什 么是推?”、“什么是拉?”,引 发学生思考。
12
讲解与示范环节设计
概念讲解
清晰解释推和拉的定义, 阐述二者在力学上的区别 与联系。
25
下一步改进措施及建议
01
02

03
04
针对课堂小测验和期末考试中 暴露出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不 断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水
教学设计《推和拉》教学设计
2024/1/28
1
2024/1/28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 教学评价与反思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 教学效果检测与提升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2024/1/28
3
《推和拉》课程概述
《推和拉》是一门探讨力学基础概念的课程,通过介绍推力和拉力的概念、性质和 应用,帮助学生建立对力学的基本认识。
课程内容包括推力和拉力的定义、方向、大小等基本概念,以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 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运用推力和拉力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4/1/28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是一节以探究力和运动为主题的科学课。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推和拉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力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的关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相关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的关系。

2.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推拉游戏,引发学生对推和拉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的关系: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的关系。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7《推和拉》教学设计 (6)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7《推和拉》教学设计 (6)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7《推和拉》教学设计 (6)一. 教材分析《推和拉》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7课,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推和拉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力的概念理解较浅,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推和拉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推和拉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难点: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游戏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小车、气球、铅笔、木块等。

2.场地准备:教室内的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力的作用效果,引出本课的主题——推和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记录下来。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推和拉的作用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总结推和拉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加深对推和拉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答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推和拉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记录下来。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7《推和拉》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7《推和拉》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7《推和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推和拉》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7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推和拉的现象,探索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推和拉的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能还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力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推和拉的现象,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推和拉的现象,探索力的作用效果。

2.难点: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推和拉的现象,了解力的作用。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力的作用效果。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4.启发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准备好实验器材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推和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推和拉的现象,了解力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推和拉的现象,探索力的作用效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推和拉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说课稿8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说课稿8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说课稿8一. 教材分析《推和拉》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推和拉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推和拉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他们在科学探究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

此外,学生对推和拉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原理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推和拉的基本概念,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推和拉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推和拉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推和拉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让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推和拉的基本概念及其原理。

3.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讨论推和拉在生活中的应用。

4.总结:教师总结推和拉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强调重点知识点。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推和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推和拉的基本概念2.推和拉的原理3.推和拉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学生对推和拉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

2.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等实践活动的参与度。

3.学生对推和拉在生活中应用的掌握情况。

九. 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说课稿7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说课稿7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推和拉》说课稿7一. 教材分析《推和拉》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推和拉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推和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还没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对于推和拉的原理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主探索推和拉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推和拉的概念,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推和拉的概念,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理解推和拉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主探索推和拉的原理。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器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推和拉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推和拉的现象,探讨推和拉的原理。

3.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讲解推和拉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

4.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推和拉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我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概念:推是物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拉是物体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

•原理:推和拉是通过力的作用实现的。

•应用:推和拉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推门、拉抽屉等。

小学科学7《推和拉》(教案)

小学科学7《推和拉》(教案)

小学科学7《推和拉》(教案)《推和拉》(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区分“推”和“拉”的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推和拉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能够应用推和拉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推”和“拉”的基本含义和区别。

2. 能够熟练运用推和拉的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板书:推和拉的定义和区别。

2. 教具:小推车、绳子、鼠标(或其他小物件)。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入本堂课的内容。

比如,“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推?什么是拉?”步骤二:引导学习(10分钟)1. 教师可以板书“推”和“拉”的定义,并让学生念读。

然后,教师可以请两名学生上台展示一下推和拉的动作,并请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动作,判断是推还是拉。

2. 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和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推和拉的区别。

比如,“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什么不同之处吗?”学生可能会回答,推是用力朝前推,而拉是用力朝自己拉。

3. 教师可以再次强调推和拉的区别,并举出更多的例子。

比如,“同学们,你们用力向前推书包,说明你是在推书包。

但是,如果你用力向后拉书包,那么你就是在拉书包了。

”步骤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将小推车放在教室的一端,并把绳子系在小推车的前端。

然后,教师简单地向前推小推车,并请学生观察。

2. 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轮流进行推和拉的练习。

他们可以在教室的不同地方放置小推车,然后用绳子进行推和拉的实验。

3.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学会运用推和拉的技巧。

比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使小推车向前运动吗?”学生可以回答,向前推。

然后,教师可以再次强调推的技巧和方法。

4. 学生还可以将这些技巧应用到其他物体上。

比如,他们可以利用绳子和鼠标进行推和拉的实验。

步骤四:拓展应用(15分钟)1.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推和拉的知识进行解答。

比如,“同学们,你们怎样才能将一台沉重的行李箱拉到楼上?”学生可以回答,用力朝自己拉行李箱,然后再推到楼上。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推和拉》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推和拉》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推和拉》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7课《推和拉》,主要介绍推和拉的概念和区别。

通过教学,学生将了解推和拉的含义、特点和应用,并能够辨别和实践推和拉的动作。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总结,逐渐理解推和拉的概念和区别。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推和拉的概念,区分推和拉的动作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和辨别不同场景中的推和拉动作。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推和拉的概念和区别,推和拉的动作特点。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推和拉的含义,并能够观察和辨别不同场景中的推和拉动作。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科学知识,如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践能力,但对于推和拉的概念和区别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实例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推和拉,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展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个人在推一辆自行车,另一张图片上有一个人在拉一辆手推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两个场景中的推和拉动作。

-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推?什么是拉?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可以先自由讨论,然后教师引导他们总结出推和拉的基本概念。

2. 概念讲解- 教师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推和拉的概念和区别。

- 教师解释推是用力使物体朝着自己所在的方向移动,例如推门、推车等。

拉是用力使物体远离自己所在的方向移动,例如拉车、拉绳子等。

-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物体,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推和拉的动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区别。

3. 实践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推和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推和拉的动作。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7《推和拉》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7《推和拉》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7《推和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推和拉》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7课。

本课主要围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推和拉的动作展开,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现象有所了解。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但是,对于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力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导入新课。

2.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讨论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总结力的作用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明确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推和拉》优质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推和拉》优质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推和拉》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推和拉》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认识推和拉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力的概念、推和拉的区分等方面可能还存在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深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明确推和拉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认识推和拉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和操作等方法,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认识推和拉的概念。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绳子等。

2.学具: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如彩纸、小球等。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动画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吗?推和拉有什么区别?”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7.推和拉》优质说课稿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7.推和拉》优质说课稿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7.推和拉》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7.推和拉》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了解推和拉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推和拉的动作,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他们来说,生活中处处都有推和拉的现象,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作用。

但学生对力的概念理解尚浅,对推和拉的实质认识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中逐步理解和掌握推和拉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推和拉的动作,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推和拉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探究科学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知道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推和拉的动作,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理解力的概念,掌握推和拉的实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景导入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推和拉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推和拉的动作,发现力的作用效果。

3.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力的作用。

4.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推和拉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拉开窗帘、推动椅子等,引导学生说出推和拉的动作,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力的作用。

2.观察:教师学生观察推和拉的动作,发现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认识推和拉的概念。

3.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力的作用。

如推拉铅笔、拉绳等,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讨论:教师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推和拉的实质,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推和拉》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推和拉》优质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7课《推和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阶段关于“力”的内容的第一课。

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因为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本课从小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围绕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推和拉的动作,区分什么是推、什么是拉,认识常见的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认识推和拉,从图中和故事中识别生活中的推和拉。

第二个活动,体验推和拉,在认识推和拉的基础上,通过推拉抽屉和推拉门等活动,体验到推拉物体时,都是需要用力的,并且用力方向的是不同的。

第三个活动,感受力的大小,同学们通过参与“推桌子比赛”、“拉力器大比拼”和“拔河比赛”,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推力和拉力的大小。

三个活动围绕推力和拉力的学习不断展开,感知力的方向与大小的关系也不断深入,层层递进。

二、学情分析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一些有推拉动作的活动,能正确判断简单的推或拉的动作。

但对推和拉的判断,只停留在水平方向且肤浅的认识,对于较复杂的推和拉的动作,并没有明确的认知和准确判断。

对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用力大小也缺乏生活经验和深刻的认识。

三、学习目标1.看图交流,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推和拉的动作。

2.通过体验开关抽屉、推拉门等活动,认识到推力和拉力的用力方向的不同。

3.通过参与活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的。

四、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推和拉,在活动中,感受推力和拉力。

教学难点:感受到推力和拉力是有方向和大小的。

五、教学准备:推和拉的图片资料、拉力器、办公桌。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推”字,让学生读出字音。

2.教师讲一则跟“推”有关的小故事:有一个人在房间里休息,突然发现屋里燃起了大火,于是这个人匆忙从床上爬起来,慌忙向屋外跑去,可是怎么推,门也推不开。

你们能告诉他,怎样才能把门打开吗?对,这个人拉开房门,逃了出去。

这节课我们就探究一下“推和拉”,板书课题。

【意图解析】二年级的小学生都认识“推”字,让孩子们齐读字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本课重点内容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和拉 教材说明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认识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

教材简析
本课是河北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教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设计了3个活动。

首先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引入课题推和拉,其次通过活动1感受推和拉认识这两种力的方向和产生的结果不同,再次通过制作纸蝙蝠让学生体会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最后拓展活动让学生体会推和拉在生活中的运用。

课文结构
本课以认知过程为主线设计了3个活动。

⎧⎪⇓⎪⎪⎨⎪⇓⎪⎪⎩ 感知 观察推和拉现象(重点)推和拉感受推和拉 理解
制作推和拉 运用
重点
教学重点:感受推和拉。

教材特点
1.活动1游戏趣味性较强。

2.3个活动是循序渐进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