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本文在同伴关系各成分的特征、功能总结基础上,分析了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他们心理健康和取得学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是一个人将来顺利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积极发展儿童的同伴关系,让他们与同伴主动交往,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同伴关系;同伴接纳;友谊;培养
一、同伴关系和儿童社会化的界定
个体早期发展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最为重要,同伴交往是个体早期的主要活动之一。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
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重视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可以为儿童科学地、创造性地、高效地学习提供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儿童身心主动、积极、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2]。
所谓的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理想和信念都是通过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仅次于亲子关系。大量观察和研究表明,儿童从出生后的半年起即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行为,这种同伴社交行为在以后几年里一直贯穿于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
二、同伴关系各成分的特征、功能
同伴接纳与友谊是同伴关系的两个主要成分,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它们各自的特征、功能决定了其在中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及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一)同伴接纳、友谊的特征
1.同伴接纳(peer acceptance)
同伴接纳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3]。它包括两个属性:一是儿童受欢迎程度;二是其社会地位。儿童被同伴所接纳,就意味着他的个人声望已达到了受同伴欢迎的程度;其社会地位,如身份、社交能力和在同伴中的威信程度等都得到了同伴的认可。同伴关系的建立,主要受同伴接纳性的影响[4]。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同伴接纳给儿童提供的是自身是否从属某个同伴群体的经验,个体可以从中获得归属感。
2.友谊(f riendship)
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以忠诚和相互情感为特征的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5]。具体表现为:朋友间的活动时间更多,有更多的双向交流和亲密性;朋友间能更好地相互帮助,相互的批评更有建设性等。研究表明:友谊对中小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不论是其朋友数量还是其质量,都可以对中小学生的社会感知、社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进行预测,有朋友的中小学生其适应状态更为良好。
三、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机制
(一)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等人认为人的许多行为都是以社会中介,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的行为来习得社会行为。儿童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参与社会生活和观察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越来越多地掌握了他所处多的群体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反应的知识,从而形成了一种“认知策略”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金字塔”式分成了五个层次,认为只有较低层次。而同伴之间的交往恰好满足了儿童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恰好能使儿童激起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三)勒温的“场”论:一个“场”就是一种动力的整体,或者说是一种关系和系统,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不是孤立作用的结果,而是与周围的事件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同伴群体对于个人就像一个心理场,任何个体的变化都离不开其他个体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四、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由于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水平几乎相同,因而在同伴关系中他们是平等互惠的。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心理上相互影响,行为上彼此模仿,经过认同、内化融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促进自己的心理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在同伴团体的影响下,儿童能够学习社会认可的、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模式,发展起社会能力。第二、同伴关系是满足儿童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第三、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同伴关系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
其一,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儿童团体归属感的需要。同伴关系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同伴的支持,因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这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反之,如果儿童的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经常被同伴排斥,他们就会产生焦虑,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其二,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儿童的成就感。儿童常希望自己得到集体的承认,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这种心理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通过学习等活动才能实现。
(二)同伴关系能够发展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
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是交往的产物。在与同伴的实际交往中,儿童逐渐认识到他人的特性以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会参加与其他人的共同活动,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和放弃自己的意见,这是保证活动有效性和同伴关系统一性的重要措施。这些技能只有在儿童与儿童的同伴交往中才能得到发展,而在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中是不可能充分发展这一点的。
(三)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儿童共同活动和相互协作
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为获得一定的认可,赢得同伴的好评和尊重,就必须遵守团体的规则,使自己各方面与团体保持一致。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儿童不断碰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在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如果儿童不能相宽容,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将会中断,这将会使儿童产生非常痛苦的体验[6]。
因此,随着儿童交往关系的深入发展,儿童就逐步学会遵守规则,并常常会因为同伴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实现自己对行为的调节。儿童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学习和实践不同的角色,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充当社会成员。
(四)同伴关系能够向儿童提供容易被接受的经验
由于同伴之间的相似性,儿童更容易接受从同伴那里获取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多个方面,特别是游戏规则、物理经验、学习方法乃至有关性的知识等。这种知识的获取量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