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城中村形成的原因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项目分析课件

城中村的非法建设和出租行为严重影响了 城市规划和开发,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进程 。
影响社会稳定
影响居民生活品质
由于城中村存在诸多问题,如安全隐患、 社会治安问题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 稳定因素。
城中村的环境和质量差强人意,影响居民 的生活品质和健康。
04
改造项目的技术方案
改造项目的技术路线
01
02Leabharlann 0304调查和评估
首先对昆明市城中村进行 全面的调查和评估,了解 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 改造的必要性。
制定改造计划
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制 定详细的改造计划,包括 拆迁、建设、环境整治等 方面。
拆迁安置
对需要拆迁的居民进行妥 善安置,确保他们的生活 和财产安全。
建设与环境整治
根据改造计划,逐步推进 城中村的建设和环境整治 工作。
06
改造项目的风险评估
项目风险识别
识别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包括政策变化、经济波动、社会影响、技术难题等。
分析风险因素对项目的影响程度
需要对每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其对项目的影响程度,以便为后续的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项目风险评估方法
利用概率-影响矩阵进行风险评估
基础设施不完善
城中村的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如道 路狭窄、交通不便、水电设施老化等 。
社会治安问题
由于城中村的特殊性质,人员流动性 大,管理难度大,存在一些社会治安 问题,如盗窃、非法活动等。
城中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影响城市形象
阻碍城市规划和发展
城中村的低矮建筑和脏乱环境对昆明市的 城市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 项目分析
“城中村”问题及对策之我见

“城中村”问题及对策之我见“城中村”问题及对策之我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设市城市不断增多,城市建成区⾯积⽇益扩⼤,许多城市的近郊区农村甚⾄远郊农村随着⼟地被征⽤,成为⼀个个“城中村”。
“城中村”是我国在⼯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独特现象。
这种现象⽆论在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都⾮常普遍地存在。
由于历史等原因,这些“城中村”的发展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解决“城中村”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
⼀、“城中村”的形成“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含中⼼城区和近郊区)范围内所保留着的在社会结构、经济⽣活、⼈员⾝份及管理⽅式等⽅⾯依然承传农业社会的农村聚落点,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乡⼆元管理体制⽭盾的产物。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以前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其耕地,被纳⼊城市⽤地范围,原来的村庄逐渐被城市包围起来,散落在中⼼城区或城区边缘,遂形成了⼀个个“城中村”。
可见,“城中村”不仅是空间概念,更是社会经济概念。
伴随“城中村”⽽来的是⼀系列问题,这严重困扰着城乡和谐发展。
消除城中村现象,根治“城中村”,已经成为当前统筹城乡经济,全⾯推进⼯业化和城市化和谐发展的⼀项迫切要求。
⼆、“城中村”的现状以昆明为例,昆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样存在“城中村”现象,⽽且量⼤⾯⼴。
据调查,昆明市主城建成范围内共有村庄 288 个,涉及村民约 21.9 万⼈、7.75 万户,村庄占地⾯积约 28km2,建筑⾯积 2276km2。
从分布看,昆明“城中村”从城市核⼼区到城市边缘均有。
随着昆明城市空间迅速向四周拓展——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建成区内的“城中村”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建成区外围的农村村落也正⾯临着被吞为新的“城中村”的处境。
“城中村”的⼤量长期存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城市资源,降低了居民的⽣活⽔平,⽽且已严重损害了春城的形象,制约着城市竞争⼒的提升,从某种意义说已成为昆明城市化发展的瓶颈,很⼤程度上影响着和谐昆明的建设。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3_4昆明城市更新与发展规划思路的探索——昆明“城中村”改造与控制

昆明城市更新与发展规划思路的探索——昆明“城中村”改造与控制策略研究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4月现代新昆明规划用20年时间将昆明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区域性国际商贸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开放城市及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并以此契机,加大滇池治理力度,恢复滇池生态系统,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昆明城市的形象与综合实力。
现代新昆明建设规划昆明“城中村”问题突出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昆明主城建成区范围内共有城中村336个,人口约76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28%;居住用地面积19.5km2,占建成区的7.8%。
大量“城中村”的存在,造成了严重的城市卫生、安全、环境隐患;形成的城、乡并存二元结构,使得社会分异的现象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也严重影响昆明城市的景观风貌和城市形象,大大降低了城市的吸引力,进而影响城市的竞争力。
“城中村”问题已成为制约昆明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昆明“城中村”现状特征•数量大、分布广•中心区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基础设施滞后,遗留问题多•外来人口集聚,社会问题严重形成原因分析城市首位度高,对省域其它地区吸引力强昆明市是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
同时,昆明周边缺少吸引力较强的二线城市,未对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起到缓冲作用。
城市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需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各种建设量剧增,同时城市商业服务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引来了大量的务工人员,成为了城中村的主要寄宿者。
昆明地区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城市生活门槛低,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前来生活和居住2000年外来人口已占主城区人口的30%以上,2005年超过40%。
外来人口已成为昆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昆明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城中村问题研究和控制力度不够,未采取更多有效方法避免其发展的自由发展总体思路整合利用资源,提高旧城土地利用效益,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统筹布局、优化空间;营造景观、完善功能;全面推进、改善民生”的原则,促使城市土地科学合理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健全和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改造和提升昆明城市形象。
“城中村”问题的几点思考——以昆明市“城中村”改造为例

“城中村”问题的几点思考——以昆明市“城中村”改造为例摘要:“城中村”问题是当今比较敏感、热门的问题,也是许多城市所必须面临的一大难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
通过对昆明市城中村的调查.分析了“城中村”是城市化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和外来人口居住需求相互作用的产物,城中村的改造涉及到土地、户籍、村民自身利益、外来人口居住等各方面因素。
期以来“城中村”存在的大量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昆明的城市形象,本文辩证地指出了“城中村”的危害性和积极作用,并对“城中村”改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中村”,现状及问题,“城中村”改造\"Village inside city\" problem of some think-takes kunming \"village inside city\" reform, for exampleChenXiuMin 1 zhejiang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development Co., LTDChenJi 2 zhejiang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development Co., LTDAbstract: \"village inside city\" is the more sensitive, popular problem, but also many cities to be faced with a difficult problem, involves the various interest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village inside city of kunming. Analysis of the \"village insidecity\" is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urban and rural structure and foreign population living demand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roduct, the villages of reform ofthe related to l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the villagers their own interests, foreign population lives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factors. Since period village inside city \"of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problems, the serious influence kunming city image, this paper dialectically that the\" village inside city \"of the danger and positive role, and\" village inside city \"reform of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 \"village inside cit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village inside city\" reform“城中村”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下,城市快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张,城市包围村庄,村民无土地资源从事农业生产,但其户籍、土地权属、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特征等仍然保留原有农村形态的现象。
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

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发展中的城市中,一个困扰城市管理者和居民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城中村问题”。
城中村是指城市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社区,一般是由原农村集体土地利用权流转而形成的大量村庄。
这些村庄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居民生活环境差,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城中村的形成主要源自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
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和发展城市经济,中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变为了国有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通过流转土地使用权来发展经济。
许多农民选择将农田流转给开发商或工业企业,获取土地经济补偿,从而导致城中村的形成。
城中村的存续得益于我国的政策和市场因素。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扩张面临着严格的土地利用政策限制,开发商无法随意开发城市边缘的农田,因此只能选择流转城中村的土地。
其次,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市场需求促使开发商购买城中村土地开展住宅和商业开发。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城中村的存续得到了市场的支持。
然而,城中村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城市管理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城中村的生活环境差、基础设施不足、安全隐患严重,都给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带来了诸多难题。
一方面,城中村的低效布局和低质量建设严重影响了城市空间的整体形象和功能。
另一方面,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低下,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潜力。
在城中村问题的改造过程中,经济学的视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
首先,经济学可以通过分析城中村的供需关系,为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的参考。
例如,经济学可以通过衡量城中村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为改造城中村提供量化的依据。
其次,经济学可以通过分析城中村的资源配置情况,提出有效的改造策略。
A昆明市_城中村_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研究_王映雪

收稿日期:2005-08-12昆明市“城中村”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研究王映雪 (云南财贸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云南 昆明 650221)摘 要:“城中村”存在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居住环境质量低、建筑无序、绿地缺乏等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城市中极不协调的特殊景观,对昆明市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为此,分析了昆明市“城中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可能的管理方式和对策。
关键词:城中村;生态环境;环境管理;昆明市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47X(2006)01-0021-03 “城中村”本是城市周边的农村,因城市发展的需要扩大了总体规划范围,征用了农民的土地,使农业用地成为建设用地,原有的农村居民点保留了下来,成为城镇中的农村,故称“城中村”[1]。
昆明市由于其气候温和、自然环境优美,有“春城”的美誉。
随着云南省旅游业的开发,昆明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休闲城市。
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市景观日新月异,但“城中村”在城市中形成了极不协调的特殊景观。
如何将“城中村”空间环境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溶入城市景观,成为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 昆明市“城中村”生态环境现状昆明主城区范围内共有村庄288个,涉及农民21.9万人,7.75万户,占地面积28km2,占180km2建成区总面积的16%;“城中村”农房建筑面积达2276万m2[2]。
“城中村”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1)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污染严重每个“城中村”平均第天垃圾量约为10~15t,而昆明市内的70~80%的“城中村”只建有一个垃圾堆放点,容量约为5~8t[2],如果适时清理,还可以满足要求,但如果每天只清理一次,垃圾堆放点的容纳就非常有限。
垃圾的乱堆乱倒,不仅造成道路、居住区和土地的污染,垃圾中释放出的气体还污染了城市空气,如果雨水冲刷,也会产生水污染。
(2)燃烧薪柴和煤造成的空气污染城市煤气管网未进入“城中村”,“城中村”房屋大多数由外来人口租住,大约85%的人都是以相对廉价的煤和柴作为主要燃料,燃烧产生的灰尘、二氧化硫等不仅造成居住环境的恶化,也加剧了城市的空气污染。
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

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引言城中村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特指城市中出现的非法建筑、未规划的村庄以及大量低收入人群聚居的地方。
城中村问题不仅涉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社会福利等众多领域,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城中村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存续以及改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城中村问题的形成原因1.1 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城中村问题的形成与城市化进程的不平衡发展密切相关。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经济与农村人口流动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这部分人口无法融入城市的正规住房市场,只能寻找廉价、非法的居住地,从而形成了城中村。
1.2 政府政策的失误城中村问题的形成还与政府政策的失误有关。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等方面存在疏漏和失误,导致城市中出现大量无序、未规划的建筑和村庄。
同时,政府对农民工、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支持,使得他们只能选择廉价、非法的居住方式。
二、城中村问题的存续原因2.1 刚性需求的存在城中村问题的存续与城市住房市场的刚性需求有关。
由于城市住房价格的上涨,大部分低收入人群无法承受正规住房的高房价,只能选择城中村作为居住地。
他们在城市中追求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但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无法进入正规住房市场,造成城中村的存续。
2.2 构建成本较低城中村问题的存续还与其建筑成本的低廉有关。
相比正规住房的高房价和严格的土地规划限制,城中村建筑成本较低,土地利用相对自由。
这使得一些开发商或房东选择在城中村建设非法建筑,通过租借或出售获得高额收益,进而导致城中村问题的存续。
三、城中村问题的改造对策3.1 增加住房供应城中村问题的改造需要增加住房供应,特别是中低价位的公共住房供应。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增加公共住房的建设和供应,提供给低收入人群,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居住条件,逐渐脱离城中村的生活方式。
“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二、“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现象,追根溯源,其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体制并存是“城中村”的主要成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户口迁移、粮食供应、就业安排、福利保障等方面严格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城乡分割明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不断扩充城市的区域空间,将城郊农村纳入统一管理,由于村落特有的独立性和封闭性,这些村庄仍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经营体制,即形成了城市里的
“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的村落已逐渐位于中心城区之中,形成了“城市里的村庄”,即所谓的“城中村”。“城中村”的存在已成为影响城市建设,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毋庸置疑,破解这一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消除体制障碍是关键,改革产权制度是根本。
一、“城中村”存在问题的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中村”是城市急剧膨胀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所产生的结果,其无序化建设和发展给现代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是因土地制度的城乡差异,造成“城中村”土地权属和使用混乱,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低,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屡禁不止,接吻楼、握手楼、贴面楼比比皆是。二是村内道路等级很低且不成体系,道路狭窄弯曲,消防车、救护车难以进入,安全隐患多,抗灾能力极低。三是村内环境卫生、生活服务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缺乏,市政及公共配套设施不足,“脏、乱、差”现象严重,与城市景观极不协调。四是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大部分随城市发展涌入城市的外来人员多愿意选择租金较低、又接近就业地或交通便利的“城中村”居住。结果一方面,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城中村”人口结构复杂,村民、外来人员、居民混合,“黄、赌、毒”等社会问题突出,各项管理措施严重滞后,社会综合治理压力很大。五是传统农村文化尚未与现代城市文明接轨,私房出租的巨大收益并未带来村民素质的提高,富裕之后不思进取,不工作、不读书的现象在中青年村民中蔓延。等等这些使“城中村”改造成为必然。
昆明城市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昆明城市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昆明是古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古地质遗存和⽂化遗存丰富,风景名胜独特,有着多民族⽂化传统和光荣⾰命传统,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化名城。
昆明城濒临浩瀚的滇池,四周青⼭环抱,形成美丽的⼭⽔城市特点,从唐代建城⾄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元代设⽴⾏省以来,⼀直是云南省的政治⽂化中⼼,也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风景区3个,旅游业⼗分发达,⽬前正按"⾯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商贸旅游城"⽬标建设发展。
昆明过去存在的缺点是:1、城乡覆盖⾯窄2、建设缺乏指导3、城中村发展⽆序,基础设施落后4、公共空间,公共绿地缺乏5、交通拥堵等等。
这些都是现在新昆明城市建设不得不⾯对和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交通拥堵和城中村发展⽆序,基础设施落后是重中之重。
下⾯我浅谈下我对这两个问题的⼀些浅见。
⼀、“城中村”问题“城中村”是中国各地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集中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新旧体制交替和磨合中的各种⽭盾,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根源,其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随着云南省昆明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昆明市委、市政府对“城中村”改造项⽬也提到了重要⽇程,并从2008 年起展开了⼤规模的“城中村”改造。
昆明城中村从城市核⼼区到城市边缘均有,并随着昆明城市空间的扩展迅速向四周拓展;同时,随着昆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建成区内的城中村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建成区外围的农村村落也正⾯临着成为新的城中村的处境。
从某种意义说,城中村已成为昆明市城市化发展的瓶颈,很⼤程度上影响着和谐昆明的建设。
以西⼭区为例:⼀、西⼭区“城中村”的现状(⼀)基本情况西⼭区建成区内有城中村115 个,占昆明336 个城中村的34%,为四城区中城中村数量最多。
同时,⼤量存在的城中村缩⼩了西⼭区城市发展的空间,成了西⼭区进⼀步发展的障碍。
如何突破新的发展“瓶颈”,实现西⼭区新的跨越,创造新的历史辉煌?成为西⼭区决策层在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昆明市西山区_城中村_改造进展情况及问题和原因揭示

专题调研昆明市西山区“城中村”改造进展情况及问题和原因揭示李建香“城中村”是中国各地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集中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新旧体制交替和磨合中的各种矛盾,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根源,其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随着云南省昆明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昆明市委、市政府对“城中村”改造项目也提到了重要日程,并从2008年起展开了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
昆明城中村从城市核心区到城市边缘均有,并随着昆明城市空间的扩展迅速向四周拓展;同时,随着昆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建成区内的城中村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建成区外围的农村村落也正面临着成为新的城中村的处境。
从某种意义说,城中村已成为昆明市城市化发展的瓶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和谐昆明的建设。
为更好地了解昆明市西山区“城中村”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西山区支行调查组一行三人,历经近一个月的时间,开展了对西山区“城中村”情况的调查了解,现结合调查情况就西山区“城中村”的现状及问题和原因进行揭示。
一、西山区“城中村”的现状(一)基本情况西山区建成区内有城中村115个,占昆明336个城中村的34%,为四城区中城中村数量最多。
同时,大量存在的城中村缩小了西山区城市发展的空间,成了西山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如何突破新的发展“瓶颈”,实现西山区新的跨越,创造新的历史辉煌?成为西山区决策层在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据西山区政府相关部门统计,截止2006年底,西山区“城中村”涉及的农房42324幢,总面积1221.89万平方米。
其中:(1)马街街道办事处:9240幢,279.65万平方米;(2)金碧街道办事处:212幢,59.62万平方米;(3)永昌街道办事处2238幢,102.1万平方米;(4)前卫街道办事处:7548幢,325.83万平方米;(5)福海街道办事处:9424幢,224.27万平方米;(6)棕树营街道办事处:2744幢,93.11万平方米;(7)海口镇:5423幢,84.54万平方米;(8)碧鸡镇:3585幢,52.77万平方米。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问题探析

推动产业发展 、 片区繁荣 , 完善城市功能 , 美化城市环境 . 提升城市 品位。 ( 二)整合土地资源 ,提高利 用效率 在实施城 中村重建改造进程 中,除城市规划涉及到市
政公 用设施及市级以上重大公益建设项 目外 ,建成区内城 中村 的现有 集体 土地 以及 周边 村集体经济 组织拥有 国有
总建筑 面积 。其 中一环以内城 中村 2 2个 .一环至二环 5 1
个 ,二 环以外 2 3 。截 止去年上半年 ,昆明已有 8 6个 6个
城 中村进入全面拆迁 ,累计拆除城 中村建 ( )筑物 70 构 6 万平方 米。3 个城 中村工程建设 已开工 ,工程建设面积 7
50万平方米。昆明的城 中村数量之大 ,布局之广 ,与其 1 它省会城市相比 ,甚为突出。
J l 01 3 u 2 1 y 9
I
池
官营落成入住 , 这是 昆明城 中村改造工程的一个里程碑 。 张 官营模 式为 先安置 、再搬迁 、后 拆迁 ” ,优先启动 回
于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改善居 民生活条件 具有重要意
义。为 了更好推进 昆明城 中村 的改造 ,提 出 以下几 点建
杭州模式是由政府统筹改造城 中村 。市政府负责城 中
村 改造政策和规 划制定 ,区政府统一运作 、统筹平衡本 区
城 中村改造。区政府 为改造主体 ,区政府享受市政府在土 地运作方面的部分权限 ,统一运作 、统筹平衡城 中村集体
2 t 9月 2 00年 8日,昆明市首个城 中村回迁安置房张
安置村 民的农转居 多层公 寓 ,部分地块用于出让以解决建
设资金平衡需要 , 土地 出让金的 3% 上交市政府 .6 % 5 5 返还 区政府用于全 区城 中村改造。拆迁补偿方式为城 中村 居民原房屋评估定价 ,按建安价折抵购买新建多层公 寓。 体制变更方面有撤村 ( 委会 )建 居 ( 委会 ). 民变市 民. 村 集体经济组织改股份公 司、村民变股东等 。
浅析昆明“城中村”改造

浅析昆明“城中村”改造作者:张静来源:《商情》2013年第06期“城中村”现象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道坎,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的今天,“城中村”成为社会各界的一大关注焦点。
“城中村”问题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国情下,由于快速城市化而产生的特殊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的发展,“城中村”问题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
但“城中村”改造是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城中村”村民三方博弈的一个过程,使得当前“城中村”改造存在日益严峻的矛盾冲突。
从“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入手,在分析了昆明市“城中村”概况、改造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一些措施及建议,希望能对昆明“城中村”改造提供参考及帮助。
城市化“城中村”改造村民昆明一、引言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大量“城中村”。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在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
近年来,昆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城中村问题也随之不断加剧,成为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2008年,昆明市委市政府面对昆明日益恶化的城中村问题,提出了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建成区内三百多个城中村的改造改建工作。
二、“城中村”改造的意义城中村与城市经济、社会、空间发展极不协调,影响城市规划实施,对城市景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将城中村划入城市的统一管理与规划,通过土地、规划、建设、人口、经济、管理等各方面的调整,实现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从而真正实现城市的共同发展,以利于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昆明“城中村”改造现状及问题(一)昆明“城中村”改造现状(1)西山区“城中村”改造情况目前,西山区共拆除“城中村”改造范围建筑面积126.96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完成南亚项目22.07万平方米,2009年完成拆迁面积104.89万平方米,并完成55个片区的土地权属调查及影像成图、出图工作,调查总面积4.6万亩。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研究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研究经济管理学院发展0801班A08081199袁齐云昆明市城中村改造研究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但是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常常会出现一些“城市病”。
城中村问题正是我国许多城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病”,这个“病”在昆明格外突出。
2007年底,昆明主城建成区249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城中村336个,总建筑面积3817万平方米,居住人口近100万人,人口密度约为5万人/平方公里。
其中,二环路内共有城中村72个,占地面积1.9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21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为10.8万人。
昆明的城中村数量多、分布广、人口密度之大、容积率之高,并且从城市核心区到城市边缘均有分布,这在省会城市中也是罕见的。
另外,城中村常常利用土地的区位优势,大量出租集体土地。
2004年清理违法用地8000余宗,大部分发生在城中村。
不过,在城中村的这些问题中,令昆明市的执政者最担心的莫过于城中村里比比皆是的安全隐患。
城中村建筑几乎无规划设计,走进城中村满眼是“一线天”、“握手楼”,且不说采光通风条件差、违法违章搭建与乱倒垃圾等脏乱现象突出,城中村内基础设施不完善,排水排污不畅、时常内涝水淹。
昆明又是地震多发区,也是国家要求的8度抗震设防地区,而城中村的房屋建筑无地质勘测、无规划设计、无消防配套、无抗震检测、无环保要求、无资质施工、无竣工验收等,抗震设防能力弱,火灾隐患突出。
省地震局2008年初向昆明市委、市政府郑重指出:城中村是昆明市防震减灾最薄弱的区域,如不抓紧改造,一遇地震城中村将变成“坟场”。
数量众多的城中村已成为昆明城市发展的瓶颈,城中村中存在的众多社会隐患和问题,影响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中村改造是建设现代新昆明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关键词:昆明城中村“村城”“征地不征村”土地产权基础设施正文:一、城中村的界定及产生(一)城中村的界定:事物的发展或者进步必然存在着不平衡,就一定会有个先后顺序,城市的发展也如此。
昆明市五华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以小菜园村和下马村为例

昆明市五华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以小菜园村和下马村为例摘要:城中村问题是当今许多城市必须面临的一大难题。
本文以昆明市五华区未改造的小菜园村和改造建设中的下马村为例,分别从规划建设、居住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城中村目前现状,从农村宅基地、拆迁补偿、资金筹措等问题具体分析改造过程中的困境,并对今后城中村改造提出相关对策和意见。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昆明五华区;城市问题引言城中村是指在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下,城市包围村庄,村民无土地资源从事农业生产,但其户籍、土地权属、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特征等仍然保留原有农村形态的现象[1]。
城中村现象及其特征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产物,而昆明恰又是中国城中村最多的城市,自2008年开始,纳入改造计划的城中村共382个,改造总用地面积约12万亩,涉及人口户数约16万户。
因此深入研究城中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将能够对未来城中村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1.研究区概况昆明市五华区城中村改造自2008年11月起。
五华区列入改造计划的城中村共计56个,涉及大观、龙翔、华山、丰宁、莲华、红云、黑林铺、普吉共8个街道办事处。
另外高新区还有5个城中村。
目前五华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情况,已完成改造10个,正在建设中20个,已拆迁未建设7个,未拆迁19个。
经实地调研,本文选择两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未改造城中村小菜园村和改造建设中城中村下马村,具体分析其现状及存在问题。
小菜园村紧邻盘龙江,位于滨江西路附近,建于上世纪90年代,属于典型老式城中村,占地总面积为0.3平方公里。
下马村又称沸城,位于五华区白云路与龙泉路交叉口附近,于2009年由五华区城中村拆迁改造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引导,云南艾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改造主体进行改造,因改造过程中的种种困境,目前仍处于一片废墟之中。
2.城中村形成主要原因城中村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地政策和户籍政策应该是城中村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城市化逐渐发展,村民虽过着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完成其身份由农民向市民的转换,城市仍保留了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农民宅基地的存在在本质上也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无法统一土地收购,只能绕开这些农村居民点,从而导致逐渐被城市包围形成城中村。
浅析城中村改造民生问题

浅析城中村改造民生问题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遗留,由于房价较低,成了许多外地进城务工农民的另外一个家。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城打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政府为了应对这个巨大的的群体出台许多项相关政策,但是效果不佳,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下面以昆明城中村改造为例来分析分析所遗留的问题。
标签:昆明;城中村;改造过程;居住人口;外地人一、昆明城中村现状分析随着昆明城市建设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同的需求,近年来城中村的出现适当的满足了部分发展的需求。
因此城中村作为一个崭新的名词开始出现在昆明,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道。
由于昆明农民的土地大多数被政府征用,而且政府征用土地后只给每家保留适量的住宅用地,导致在失去土地后农民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活动,但是他们的户籍、土地所有权、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管理的特征……依旧留有原来农村形态的现象。
失地农民不仅失去了生活的基本来源和基本保障,而且又由于学历不高和没学过相关技能,在昆明越来越快发展的这一段进程中,他们由最开始的主导者变成了如今的路人,而且生活也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带来了诸多问题和越来越多的麻烦不便。
其中大量的城中村主要分布在昆明各城区内,它们的出现占用了大量珍贵而又稀少的城市建设用地。
有些村(如赵家堆村)位于昆明的黄金地段,这类地租较高原本用于建造经济型用房的地块如今却被城中村占领,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二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设用地率大大降低。
赵家堆村里的房子仅仅供租赁,不进入市场,不进行交易,导致价值得不到合理体现从中无法获得较高的收益,也得不到利润的回收,造成土地利用率不科学,不合理。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昆明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谋求更好的发展,解决限制昆明发展的城中村问题迫在眉睫。
日益突出的城中村问题成为许多地产公司、各个企业以及设计师非常想去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昆明的市民作为昆明人也开始对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城中村问题持有很大的意见,同时作为居住在城中村里的村民也有强烈愿望希望城中村早日得到整改,希望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不再被别人议论纷纷。
昆明市城中村人居环境问题研究—以“王家桥”社区为例

昆明市城中村人居环境问题研究—以“王家桥”社区为例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建设迅速发展。
过去,城市总体规划中已经开发了城市周边的一些村庄和耕地。
由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和城市转型发展的不平衡,这些农地很少甚至没有的集群仍然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管理体制。
根据昆明市“城中村”人居环境的特点,分析其对昆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并对其生存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
最后,对昆明市“城中村”生活环境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昆明市;城中村;人居环境第一张、绪论1.1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昆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站起来,但在光明大道两侧的高楼后面,有一个明显相反的方向。
这个城市的每个村庄似乎都是昆明快速发展的障碍。
通过此次研究调查,反映出昆明的经济,社区生活,社会保障,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要根据当地情况提出合理建议,以促进城中村发展,实现王家桥各方面的改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1)城市边缘带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当前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城乡一体化观点的学者。
当他从1936年的城市形象学角度研究柏林都市的区域结构时,他发觉一些原本在城外的地域,但它被城市的扩张所吞没,成为了城区的一部分。
1942年,安德鲁斯提出了城市和乡村边界的观念。
(2)城市蔓延城市扩张是指城市化和非城市化地区之间的比例。
扩建的特点是大规模的住宅开发,低楼面面积和城市边缘的高建筑密度。
使城乡间的界线日趋模糊。
近年来,随着西部多数城区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多数城区的扩张已变成城市的一种新的空间现象。
(3)贫民区根据英国地理学者的定义,贫民区是穷人聚集的地方,一般以混合和拥堵为特性。
贫民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很常见,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贫民窟和城市村庄的体制是不同的。
城市中的村庄与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和原始农民的利益相关联。
(4)都市村庄在城市村庄的探索之初,城市的村庄被称为城市村庄。
然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城中村的本质与村里的非常不同。
试析城中村形成的原因

试析城中村形成的原因虽然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出现了城中村问题,并且有不断加剧蔓延之势,但这并不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如城市化急剧扩张的上海市则没有出现明显的城中村问题。
因此,城市建成区的快速扩张只是城中村产生的表面现象,而不是其本质原因,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城乡隔离体制和局部利益的驱使。
一、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体制是城中村产生的根本原因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在根本上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即工业化和制度。
如果说工业化是通过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的聚集而促进城市化的话,那么制度则是通过对各种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来影响城市化的。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张力和韧性,而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则具有刚性。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推进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实行了一系列的城乡隔离政策,形成城市与农村分割的二元结构制度,在城市化过程中,这种旧的制度安排所存在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城中村便在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束缚下,作为这种特殊制度安排的产物产生了。
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主要表现在:一是二元土地制度,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二是二元人口管理制度,其中户籍管理制度是最主要的,户籍政策采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种制度,还有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城中村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城中村形成之前,村民因农业户籍而长期被排斥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之外,本可以在城市化过程中陆续融入到城市社会,却被户籍制度“锁定”在土地上,然而,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背影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却使得原有的村民由边缘化人群迅速转变成既得利益者,单纯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很难彻底改变城中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三是二元的行政管理制度,即城市行政组织负责管理和服务非农业人口户籍的人口,而农村行政组织负责管理和服务农业户籍的村民。
城中村所保留的农村行政建制,由村委会从行政上进行管理,农村社区具有特殊的血缘、地缘纽带,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成为这些村庄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化大的“体制外壳”,作为政权组织在农村基层的延伸机构,村委会在执行上级的命令时,常会以保护村落局部利益为取向而使政策“走样”。
流动的少数民族“城中村”

流动的少数民族“城中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迁移的增加,中国的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流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俗称“城中村”。
这些城中村主要由少数民族人口组成,通常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者老旧的居民区。
这些地方是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结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
一、城中村形成的原因城中村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少数民族人口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的困境,许多少数民族成员被迫离开家乡,来到城市谋求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第二,城市变化和房地产发展导致农民工流入城市。
由于城市的改建和土地资源的开发,许多农民工被迫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工作。
其中一部分人也是少数民族成员,他们在城市中组成了少数民族聚居区。
二、城中村的特点城中村通常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城中村内居住着大量的外来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与本地人有所不同。
这也是城中村独特的特点之一。
城中村通常没有得到政府的正式认可和管理,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较为简陋,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城中村内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如治安不稳定,犯罪率较高等。
这些都是城中村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城中村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居民的生活环境较差。
由于城市化进程比较匆忙,政府往往忽视了城中村的建设和改善。
城中村内的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
由于居住环境较差,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滋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
城中村中的少数民族人口常常面临着文化认同和融入的问题。
他们远离家乡,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照顾,很难融入到城市的主流社会中去。
这些问题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四、改善城中村的措施为了改善城中村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政府需要加大对城中村的管理和改善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应该加强对城中村社区的管理和维护。
可以设立社区管理机构,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市城中村问题形成的探索班级:姓名:学号:一、昆明市城中村现状特征及原因分析1.1昆明市城中村形成回顾1.1.1昆明市城市化发展历程回顾昆明市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城市发展恢复期:即 1950—1966 年的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和建设起步时期,依托老城的商业文化设施,新区和市郊工业片区开始发展,区域城市化开始起步。
城市建成区逐年向外扩展,周围的近郊村庄与城市连接,城中村开始萌芽。
②城市发展停滞期:即 1966—1976 年十年“文化大革命”,城市发展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③城市发展重振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直到 1992 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城市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规模从 1978 年的建成区面积约 28km2和 110 万人增加到 1992 年约 70km2和 180 万人。
距离城市较近的村庄慢慢被城市包围,许多城中村逐步形成。
④城市发展高速期:1992 年至今,昆明由西部改革开放的末梢走向对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市场经济的转轨使得第三产业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 250km2,人口约 270 万,特别是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使得城中村问题日益突出。
1.1.2昆明市城中村发展阶段昆明市城中村的发展演变是同昆明市的城市发展同步的,昆明城市发展的高潮期,也是城中村快速形成的阶段。
因此,昆明城中村的发展有着明显的阶段性,但其最终所形成的土地开发方面的特点是共同的。
一、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村庄的发展独立于城市的发展进程,发展速度较缓慢。
80 年代以前,东庄、大树营等村庄还在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当时的城市向外扩展的用地需求有限,城市的发展对散布在其周围的农村尚未构成较大的影响。
各村的村民以务农为主,尚无能力建多层住宅,六七十年代新建和翻建的村民住宅基本上也都是一、二层的土基房,以村民自用为主,从建筑外观上看有明显的特点。
二、进入 80 年代以后,城市化加快,市区内的城中村开始真正萌发。
80 年代以后,昆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大量需求使得城市范围不断向外扩展,对城市周围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成为解决用地需求的主要途径。
在这一阶段的土地征用过程中,一些农村集体失去了用于进行农业生产的耕地,一部分农民转为非农人口,农民的生产方式也由务农转向做工和经商,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住房的需求也有显著增加。
此一时期,农民的建房积极性很高,在宅基地上自建的住宅层数多为 4——5 层。
靠近城市旧城区的村庄逐渐被包容到城市建成区当中,这一部分村落的村民开始在建房自用的基础上,对外出售或出租住房。
与此同时,由于缺少规划的引导,大部分城中村开始无序与混乱的建设。
三、90 年代以来,城中村的建设开发达到新的高潮,城中村问题日益突出。
在经历了 90 年代初的经济宏观调控之后,全国的经济增长逐步加快。
随着城市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此时期城中村内部的建房热潮也在不断升温,私自加盖、搭建使得城中村中矗立起一座座高低有别、外形各异,建筑布局极不规整的住宅建筑。
由于规划管理上的缺失,造成建筑之间的巷道过窄、楼距过小,承载的人口越来越多,城中村的环境日趋恶化。
城中村问题日益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
1.1.3昆明市城中村问题突出原因昆明市目前的城中村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不仅数量大、分布广,而且承载的人口众多。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昆明的城市首位度高,对省域其他地区吸引力强。
云南总人口在全国排14 位,处于中等水平,但城镇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规模也较小,城市首位度达到 4 以上。
昆明作为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 30%以上,聚集了全省大部分的医疗机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对省域内其他地区人口的吸引力巨大。
同时,由于周边缺少吸引力较强的二线城市,未对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起到缓冲作用,进一步造成昆明主城地区人口和用地压力增大。
二、昆明的城市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各种建设量剧增,这种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引来了大批的农民工和建筑工人。
同时,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也促使劳动力需求大量增加。
据有关人口普查资料,1990 年昆明市有暂住人口 17 万,至 2000 年暂住人口达到 95 万,最近一次 2005 年 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暂住人口有 101.3 万。
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生存技能有限,收入水平不高,流动性强等特点,成为了城中村的主要寄居者。
三、昆明地区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城市生活门槛低,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前来生活和居住。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征,使昆明享有“春城”美誉,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繁衍生息之地。
根据统计资料,2000 年外来人口已占主城区人口的 30%以上,2005 年超过 40%,外来人口已成为昆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四、在昆明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城中村问题研究和控制力度不够,未采取更多有效方法避免其发展的恶性循环。
以往的几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城中村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决心。
同时,也正是由于以往对城中村的控制力度不够,使得遗留下来的问题越积越多,城中村控制和改造的难度越来越大,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变化,相关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改造成本不断增加让城中村真变成了昆明城市化进程中“难啃的骨头”。
二、昆明市城中村现状特征及原因分析2.1主要特征:昆明市的城中村主要特征有:1) 数量大、分布广。
在不大的地域范围内有多达 355 个村庄,按 249km2建成区面积计算,每平方公里有村庄 1.4 个,村庄面积占 7.8%,而且从城市核心区到城市边缘均有分布。
2) 从城中村的分布看,二环路内的村庄建筑密度最大、容积率最高,南市区其次,东、西、北依次减弱,这与城市经济重心和城市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3) 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
二环路内平均建筑容积率达 2.48,南市区达1.37,有相当一部分建筑容积率在 2 以上,部分交通条件好靠近市场的村庄高达 4,改造难度较大。
同时,城市新开发建设地域农房无序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增长势头明显。
4) 外来人口集聚,社会治安问题严重。
由于城中村集聚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原住村民。
这些外来人口来源复杂,流动性大,加之管理不到位,城中村成为城市中社会治安问题较多的地区。
2.2造成城中村问题的原因分析①政策原因1)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差异,导致统一管理困难。
2)土地没有及时收归国有,宅基地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城中村问题的根本原因。
3)过去政策倾斜于城市外延的拓展上,而对城中村问题没有及时地引导而错过改造时机。
②经济原因1)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城中村成为房产开发建设的热点,开发者眼中一本万利的投资场所。
2)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促成城中村原村民对低成本住宅的无序开发。
3)村民的趋利心态和农民意识使开发建设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③社会原因1)城中村村民生存方式单一,不利于融入城市社会。
2)外来务工人员缺乏管理、引导,城中村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④法制管理原因1)法制不健全,管理缺失。
一项有关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能否对城市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取决于它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权威性。
a.在土地权属方面,多年来始终保持农村和城市两套管理办法,即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农村集体所有。
由土地集体所有引出的村民宅基地的分配和使用无形中为城中村的无规范住宅建设提供了物质载体。
b.在住宅建设方面,由于对农村居住区的住宅建设在管理尺度上要比对城市住宅建设的管理宽松,未能对城中村的住宅建设起到较好的规范作用。
c.在对违章建筑的管理方面,处罚的力度不够,措施也不够完善,仍然存在许多漏洞。
2)城市其他建设、税收等法规在这一地区难以贯彻实施。
对于城市内其他地区适用的规范拿到城中村就无法落实或是收效极微,主要有以下原因:a.已有法规和文件的适用性差,各级的管理部门未能针对城中村这一既普遍又特殊的城市地带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规范。
b.已有的相关内容有不尽完备和合理之处,使开发者在进行住宅建设时有机可乘。
c.对村民建房所征收的税费在征收标准上不够完善,未能拉开档次,以切实限制住宅的层高和面积。
d.在管理水平上还存在缺口,对村民住宅建设的监管水平还比较低。
3)村内无规划、超负荷、低质量的房产开发缺乏法律约束。
4)基层行政机构缺乏管理经验以及有效的管理手段。
三、小结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二元规制环境作用而产生的一类独特的地域空间,不能一味的将城中村简单地视为“毒瘤”并进行过多指责。
它在支撑我们城市快速而粗放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缓解当下的社会结构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中村二元规划环境的形成,既有国家宏观层面(如:法律法规等)制度设计上的系统缺失,更多的也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趋利性”而进行“有目的”的公共政策设计与选择的结果。
事实证明,二元规制并不是有效的规制,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以往松弛的行政管理也助长了城中村内的非法经济与活动的滋生。
正是由于经济活动的存在,使得城中村才成为社会、政府乃至许多学者眼中的“毒瘤”。
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的城中村问题等同于国外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贫民窟,因此也不能粗暴采用西方国家曾经的“贫民窟清理”政策。
要“消灭”城中村,最关键的是将其融入城市一元化的规制环境中来,而不是简单的将其从空间上“抹去”。
昆明的“城中村”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也彻底解决,工作重点应该对已存在的“城中村”加强管理、整治和改造,做到“有序管理、综合整治、合理改造”,构建更为完善、全面、合理的综合发展政策。
对于昆明的城中村问题必须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计划和措施,其才能真正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缓解。
在规划的各个层面上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宏观层面,在城市的总体规划阶段,重点对尚未建设规划区内的农村和城郊的“城边村”,制定统一、有效的控制改造政策,避免新的“城中村”继续产生;②在中观层面,主要针对“城边村”和起步型“城中村”,在详细规划中应将其纳入城市,其配套设施的设置与城市其他同类性质用地的规划保持一致,便于进一步的改造;③在微观层面,主要对发展型和饱和型“城中村”,制定不同的改造策略和保障措施。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成功的模式:①是以开发商为主体,完全推倒重建的改造模式;②是为了协调城市发展与农村的关系,以政府为主体的统一城中村搬迁和改造;③是以村集体与开发商合作,共同作为改造主体的渐进式改造;④是政府牵头通过整治改善、配套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后,作为廉租房予以保留的改造探索。
可以看到它们共同点都是统一将集体土地以不同的方式划为了国家所有,彻底的解决土地的归属问题,使以后的问题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便于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