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身到强身武汉晚报个性化发展之路

合集下载

品牌聚合:打造纸媒核心竞争力——以武汉晚报50年探索实践为例

品牌聚合:打造纸媒核心竞争力——以武汉晚报50年探索实践为例
者基础 。
直在 探索 调整 、 变经 营思 路 与模 转
式 . 变 的 , 对 市 场 高 度 敏 感 的 反 应 不 是
与 应对 , 以及 对报业 经营 之路 永不停
歇 的思 考 。
员协 同作 战 、 通力合作 , 凝聚 了武 汉晚 报人 的集 体智 慧 . 就 了一批 有影 响 成
效 益 最 大 化 , 同 时 实 现 武 汉 晚 报 品 牌 价 值 最 大化 。 传 播 力 ,不 是 单 靠 版 面 包 装 的 新 闻 内
自己多 点产 出 的价值链 , 面提 升报 全
业 品 牌 是 近 年 来 报 业 发 展 中 一 个 显
容 .也 不是 单靠 数 据
支 撑 的 发 行 量 , 是 其 而 通 过 不 断 刷 新 办 报 理 念 、 展办 报路 径 、 拓 创
中不断探索 、 尝试 、 总结 。
武 汉 晚 报 编 辑 部 始 终 认 为 :融 人 城 市 发 展 进 程 、 推 城 市 进 步 . 服 务 助 与 读者 服务 市 民是 协调统 一 : 目标 一 致 的 。只 有 牢 牢 抓 住 市 民 这 个 城 市 中 的
域 强 力 发 声 ,推 动 社 会 进 步 、 观 念 更
“ 新 ”要 坚持 市 场 导 向 创 .
的基 础 上 再 上 新 台 阶 , 场 整 体 领 先 市 态势 已成定 局 。
新 、 念 和 谐 、 市 进 步 。积 极 融 人 城 理 城 “ 市 发 展 进 程 ,为 城 市 的 成 长 与 壮 大 助
响 力 的 报 纸 。 汉 晚报 始 终 将 作 “ 任 武 责
推 鼓 劲 ,体 现 责 任 媒 体 情 怀 与 担 当 ” , 成 为 了 武 汉 晚 报 人 的 共 识 , 在 实 践 并

武汉近十年的变化与发展作文

武汉近十年的变化与发展作文

武汉近十年的变化与发展作文
嘿,朋友!你要是问我武汉这十年有啥变化,那我可得跟你好好说道说道。

就说我家附近的那条老街吧。

十年前,那可真是“脏乱差”的典型代表。

路面坑坑洼洼,一下雨就积水,走过去能溅一身泥。

街边的小店铺招牌歪歪斜斜,卖啥的都有,可就是没啥秩序。

记得有一回,我和我妈去那儿买菜。

那场面,简直了!人挤人,车挤车,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我妈拉着我,在人群里艰难地穿梭。

好不容易走到一个菜摊前,我妈问:“老板,这青菜咋卖?”老板一边忙着给别人称菜,一边大声回道:“两块五一斤!”我妈嫌贵,说:“能不能便宜点?”老板头也不抬:“就这价,爱买不买!”我在旁边急得直跺脚,心想这啥态度啊。

可你再看看现在,老街完全变了样!路重新修了,平坦又宽敞。

店铺的招牌统一规划,整齐又好看。

还多了好多特色小店,什么咖啡店、文创店,可时髦了。

前几天我又去了趟老街,那感觉,真叫一个舒坦。

街道干净整洁,人来人往但秩序井然。

我走进一家新开的咖啡店,店里装修温馨,音乐轻柔。

我点了一杯拿铁,坐在窗边慢慢喝着。

这时,旁边两个年轻人在聊天,一个说:“这老街变化太大了,越来越有文艺范儿了。

”另一个笑着回应:“是啊,以前可想不到会变成这样。


武汉这十年,像这样的变化到处都是。

地铁线路越来越多,出行方便得很;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的天际线越来越美;公园也越来越多,大家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

总之,武汉这十年的变化太大了,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让人喜欢。

我相信,未来的武汉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武汉,一座被低估的城市

武汉,一座被低估的城市

武汉,一座被低估的城市2012-2-5 14:16阅读(65)转载自王德智下一篇:大牌为什么在后台... |返回日志列表赞赞赞赞转载分享评论(1)复制地址更多她是一个由三座城市组成的省会她是一个向腐朽的封建政权开出第一枪的地方她是一个小吃最完美的地方她是全球人均淡水量拥有量最大的城市她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她在长江上面建起第一座大桥她又在长江下面挖出第一条隧道她有世界上最大的梅花园她拥有全国最整齐划一的出租车她造就了世界上最狂野的公共交通系统她是曾经的直辖市她是老工业基地她是市民文化中心她是中南商贸中心她是华中水陆交通的枢纽……武汉,一座被低估的城市!来自《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数据显示,武汉综合竞争力排名为第二十四位。

其中资本竞争力排第十位。

科技竞争力列全国第三位。

区位竞争力强大,在50 强中排第六位。

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我们基本听不见武汉的声音。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全世界1000 多座城市中评选世界十大城市的时候,却将武汉列为全球第三。

武汉也意外的获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高估。

“武汉在哪里?”两会期间,市长李宪生向政府总理直接发问。

是啊,武汉在哪里?所有的武汉人和关心武汉的人都在试图寻找答案。

面对曾经的辉煌,上世纪末的衰败,和最近几年的崛起。

武汉面临着重新定位的抉择。

一.武汉很受伤武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却是一个新鲜的市名。

解放以后,中央政府把抗战时期的陪都汉口、湖北省会武昌,地级市汉阳三市合并成为武汉直辖市。

当时,中国只有两个城市敢称得上“大”字:“大上海”和“大武汉”。

但是好景不长,1954 年,由于政策转变和时局需要,武汉被撤消直辖市待遇,降格成为湖北省会。

在建设初期,武汉作为工业基地曾经辉煌一时,那时候涌现出一大批的雄厚企业和知名品牌:武钢、武船、武锅、武重……“武字号”重工企业分光无限,“金鸡”、“莺歌电视”、“荷花洗衣机”、“希岛冰柜”、“长江音响”、“红山花电扇”等一批优秀品牌也曾引领风骚。

武汉商报发展历程

武汉商报发展历程

武汉商报发展历程
武汉商报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报纸,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

在成立初期,武汉商报的发行量有限,仅面向特定的商业读者群体。

然而,随着武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化,武汉商报逐渐扩大了覆盖范围和读者群体。

在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商报开始向广大民众推广,并逐渐成为武汉地区最重要的商业新闻媒体之一。

报纸的版面设计也进行了创新,增加了文化、时尚等板块,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武汉商报及时意识到了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他们迅速建立了一个在线新闻平台,并与武汉市重要的商业企业合作,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如今,武汉商报已经成为武汉地区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商业新闻媒体之一。

他们不仅报道了武汉市的经济动态和商业活动,还关注和报道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新闻。

武汉商报以其独立、客观和深入的报道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和尊重。

未来,武汉商报将继续秉承其办报宗旨,为武汉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他们将继续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报道质量和服务水平,与时俱进,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商业发展成就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商业发展成就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商业发展成就综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武汉商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改革,武汉已经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首先,武汉商业发展在改革开放40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武汉的商业规模不断扩大。

一方面,武汉的商业结构不断优化。

传统的批发市场和零售业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商业综合体,如宜家、万达广场等大型购物中心相继落地。

另一方面,武汉聚集了大量的跨国企业和知名品牌。

许多国际零售商纷纷入驻武汉,带来了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管理经验。

这些改变不仅提升了武汉商业的面貌,也带动了消费者对品质和服务的需求。

其次,武汉商业发展的成就还体现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上。

由于商业的发展,武汉的经济不断壮大并多元化。

许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武汉投资兴业,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创造就业机会。

尤其是近年来,武汉新兴产业的发展迅猛,如电子商务、互联网科技等,吸引了许多创业者和年轻人前来创业,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次,武汉商业发展的成就还体现在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上。

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商业中心,周边省份的经济也受到了武汉商业的带动。

武汉与周边省份之间的商业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形成了良好的商业生态圈。

例如,湖北省的农产品通过武汉的商业渠道,迅速销售到全国各地,提升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最后,武汉商业发展的成就还体现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上。

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商业中心,武汉的商业设施和城市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许多现代化的购物中心、高档酒店和娱乐场所相继建成,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便利和舒适的消费场所。

同时,武汉的街道整治、交通疏导等城市管理工作也取得了较大成果,使城市整体形象焕然一新。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40年来,武汉的商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不仅在商业规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还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的辐射效应。

在未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武汉的商业发展有望迈上新的台阶。

大武汉躁动——25年一觉复兴梦

大武汉躁动——25年一觉复兴梦
来 。”
有格 局的迫切性 。2 0 0 9年 l , 2月 新武 汉 火车站投 入运行 ,武汉却陷入这样一种
尴尬 : 从这里 , 乘坐高铁到长沙只需 1 小
时, 座动车到合肥 是 2 小时 、 到南京 3小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 ,一份 国家 中心 城市的名单被媒体公布出来 ,城乡建设 部编 制的《 全国城镇 体系规 划》 中提 出 ,
心城市 的 目标得到 明确 。而这个定 位与 武汉的复兴梦在本质上是 同一的 。
此 时, 心的人会发现 , 比 3年前 细 相 谁是 中部龙头城市的激烈争论 ,武汉在 21 0 1年初 确立 国 家中心城 市 的发 展 目 标 时 , 种充满 “ 药味 ” 那 火 的网络 帖子大 战却减少了 。 这样一个 细微的变化表 明 , 外界对大武汉的责任与担 当 ,有了更为
当然, 大建设也会引来争议, 对此 , 阮
成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定 :我不怕别 “
和湖北省的政府公 文与领导讲 活中 , 更 多的是学者和媒体的讨论。 2 1 从 0 0年下
半年开始 ,大武汉 ” “ 成为常用词 。
汉热切期待能够回归 当年仅次于大上海
的历 史 荣 光 。
人叫我 ‘ 满城挖 ’ ,不建设对不起这座城 市 。” 或许 , 武汉当地媒体上“ 欲求武汉明
“ 大建 设对 不起 武汉 ” 不
从“ 中部 中心城市 ” 国家 中心城 到“
市 ”虽 然 只 是 两 个 字 的 变 化 , 背 后 却 , 其
19 9 9年 , 在国务院批 复的武汉市城 市总体规划 中, 武汉被 定位为“ 中部地 区 的重要 中心城市 ” 但随着武汉周边城 市 。
的崛 起 , 部 龙 头城 市之 争 , 武 汉 陷 入 中 让

连续报道的内在推动力——以《武汉晚报》“汉正街扁担‘鸭蛋’魂归故里”为例

连续报道的内在推动力——以《武汉晚报》“汉正街扁担‘鸭蛋’魂归故里”为例

道 .它 是 对 正 在 发 生 并 持 续 发 展 的 某

发 生在 临近 春节 的特殊 节点 , 记 者 想
重要 的 、 受 众 关 注 的新 闻 事 件 , 在 一
到这样 的画面 : 年关将近 , 在 荆 楚 大 地 的 某 个 农 村 ,一 名 村 妇 牵 着 孩 子 在 村 口翘 望 , 期 盼 在 汉 打 工 的 丈 夫 回家 过
把 握连 续报 道题 材 的社会 效应
记 者 的 职 业 表 现 之 一 是 记 录 社
新 闻事 件背 后蕴藏 的社 会传 播效应 。 生 活在 社会底 层 的“ 鸭蛋 ” , 是 不 折 不 扣 的城市 “ 草根 ” , 默 默 无 闻 地 为 城 市 的繁荣发 展 贡献力 量 ; 背 井 离 乡 到 城 市 务工 的“ 鸭蛋 ” , 也 是 千 千 万 万 城 市 农 民工 的 缩 影 , 他们背后饱 含的 , 是 留 守 乡 间 守 望 亲 人 回归 的殷 殷 期 盼 。
副 扁 担 。 两 相 对 比 ,是 如 此 的刺 痛 人
心 。
街, 一名 5 0岁 的“ 扁担 ” ( 挑夫) 在挑 货
时 突然 倒 地 不 起 , 民警 赶 到 现 场 时 , 该 名“ 扁担” 已 经 身 亡 。棘 手 的 是 , 这 名 “ 扁担 ” 身上 没有 手机 , 无 法 联 络 家 人 朋友 : 在 场 的 人 都 不 知 道 他 的名 字 、 住 址, 仅有个别 “ 扁 担” 知道他 叫“ 鸭蛋” 。 在 联 系 不 到 其 家 人 的 情 况 下 ,警 察 只 能 暂 时 将 其 遗 体 送 往 医 院太 平 间 。 接 到新 闻 线 索 后 .笔 者 和 摄 影 记 者 赶 到 现 场 。汉 正 街 “ 扁担 ” 工 作 中 突 然身亡 , 放在平 常 , 可 能 只 是 一 则 普 通

“城市成长”型媒体构建的着力点——以武汉晚报为例

“城市成长”型媒体构建的着力点——以武汉晚报为例
晚 报 党 委 班 子 一 直 着 力 寻求 突 破 的核
心课题 。
亲 为 江 南 工 作 站 揭 牌 。 武 汉 市 江 南 地
区 的各 政 府 部 门 、各 大 高 校 、各 大 医
要信 息 的传递 、 发展 变迁 的记 录 和媒
体 使 命 的 见 证 , 好 地 服 务 “ 南 ” 为 更 江 ,
“ 秋 旅游 券” 奖两大 主题 . 金 抽 邀 请 商 家 回 馈 广 大 读 者 。武 汉 晚 报 文 体 两 大 品 牌 栏 目— — “ 城 搜 美 ” 霓 裳 社 会进 步 。武汉 晚 报积 极 融入城 市发 展 。 与之 “ 呼 同 吸共 命运 ”
随 着 新 时期 报 业 竞 争 的 加 剧 与 读 者 阅 读 习 惯 的 变 化 趋 势 , 何 保 持 传 如 统 优 势 、 破 办 报 上 的 观 念 束 缚 与 条 打
框 局 限 , 找 新 的 办 报 亮 点 . 筑 在 更 寻 构
的 老 城 区 、 活 力 进 发 的 东 湖 风 景 区
… …
这些不 断刷 新 的江南 新地 标 . 扩
充 着 武 汉 的 城 市 版 图 , 写 着 武 汉 城 改
区 的 格 局 , 写 着 “ 江 南 ” 辉 煌 与 书 新 的
传奇 。东湖 高新 、 湖 风景 区 、 昌 、 东 武
高 新 产 业 园 、 校 密集 区 , 江 南 ” 高 “ 日益
成 为 武 汉 的 发 展 之 源 、 新 之 源 、 慧 创 智
之 源。
正是带 着 这样 的 责任 与使 命感 ,
武 汉 晚 报 于 今 年 初 从 战 略 的 高 度 开
始 谋 划 酝 酿 , 在 充 分 调 研 、 证 的 并 论 基 础 上 决 策 组 建 江 南 工 作 站 。 报 社 为 此 还 在 全 编 辑 部 发 起 武 汉 晚 报 读

升级新闻热线 形成“聚合”效应

升级新闻热线  形成“聚合”效应

过 日子 , 没 有 个 急 事 、 事 、 难 事 谁 难 困 呢 ?便 民 服 务 市 场 空 间 巨 大 ,但 现 在 缺 少 的 就 是 一 个 能 让 市 民 信 赖 的 平
足 于 为 读 者 为 老 百 姓 提 供 切 实 有 保 障 的 服 务 , 广 大 市 民群 众 受 益 。 让 正 因 为 武 汉 晚 报 读 者 服 务 平 台能 提供这 样实实在 在 、 心可靠 的服务 . 贴
是 媒体的社会责任》 《 者摇篮》 记
2 0年 第 2期 01
欢 ? 上 述 内 容 具 备 很 多 新 闻 点 , 章 文
会 收 到 较 大 反 响 . 想 从 彩 票 的 公 益 但
性 来处 理这些 素材 , 乎 无从下 手 。 几

些 彩 票 新 闻原 本 有 不 错 的 细节
武 汉 晚 报 在 搭 建 读 者 服 务平 台 的探 索 实 践 中 , 持 一 切 围绕 读 者 与 市 民 , 坚 立
录 并 转 给 加 盟 的 服 务 企 业 . 他 们 直 由
接 联 系 读 者 提 供 相 应 所 需 的 服 务 。读 者 服 务 平 台 还 依 托 热 线 , 进 南 湖 花 走 园 、 青 花园 、 步亭 花园 、 西社 区 、 常 百 关
【 刘 守华 :从 彩 票报 道 看 新 闻 2 】 《
导 向》 《 媒 观 察 } 9 9年 第 3期 ,传 19 【 耿 宝 文 : 彩 票 报 道 的 新 闻 点 3 】 《 在 哪 里 》 《 国记 者) 0 5年 第 9期 ,中 ) 0 2 [】 喜 民 : 理 性 报 道 彩 票 新 闻 4马 《
月 3 日一 周 时 间 ,共 有 7 1 8家 各 类 服

《2024年全媒体时代的报业转型——以《新安晚报》为例》范文

《2024年全媒体时代的报业转型——以《新安晚报》为例》范文

《全媒体时代的报业转型——以《新安晚报》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业,如何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实现转型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安晚报》作为一家具有影响力的地方性报纸,其转型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其他报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文以《新安晚报》为例,探讨全媒体时代的报业转型。

二、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全媒体时代是指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播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点包括: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多、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

这些特点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三、《新安晚报》的转型历程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新安晚报》开始了转型之路。

其转型历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容创新:加强新闻采编队伍的建设,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

2. 形式创新: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推出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多媒体平台,扩大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果。

3. 经营管理创新:优化经营模式,探索多元化盈利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发新的广告市场和盈利点。

四、《新安晚报》的转型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新安晚报》的转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 影响力提升:通过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读者。

2. 传播效果增强:通过多媒体平台的推广,扩大了传播范围,提高了传播效果。

3. 经济效益提高:通过经营管理创新,优化了经营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益。

五、其他报业可借鉴的经验《新安晚报》的转型经验,为其他报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1. 加强内容创新:在全媒体时代,内容仍然是王道。

报业应该加强新闻采编队伍的建设,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 形式创新:报业应该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推出多媒体平台,扩大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果。

纸媒常青不衰的“三字经”——《东楚晚报》20年来的创新发展之路

纸媒常青不衰的“三字经”——《东楚晚报》20年来的创新发展之路

纸媒常青不衰的“三字经”——《东楚晚报》20年来的创新发展之路作者:华夏来源:《传媒》 2015年第13期文/华夏有这样一粒种子,从吐出嫩芽,开花结果,到长成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树,走过了20个年轮奔跑的青春。

走过了春秋,走过了夏日,走在今天纸媒唱衰的寒冬里,但这棵大树依然繁花朵朵、果实累累,依然顽强生长、迎风挺立。

从1995年7月1日创刊到今天,《东楚晚报》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

一张报纸,就是一部风云激荡的“史记”;三字密码,打开《东楚晚报》取得成功的秘籍。

“改革”是《东楚晚报》制胜的法宝一个“改”字,救活一张报纸,成为报业永续发展的动力。

《东楚晚报》原名《黄石晚报》,创刊之初,一批老晚报人扛起大旗,但在发展上遭遇局部困难。

1999年又是一个春天,《黄石晚报》以总编辑竞争上岗启动改革,改革中迎来了领军有力、新闻有道、经营有方的总编辑吴刚;改革中诞生了被称之为“尚方宝剑”的四全机制:经济上完全独立、经营上完全自主、用人是全员聘任、分配上全额浮动。

脱颖而出的吴刚上任后,各项工作逐渐步入良性循环,2000年《黄石晚报》更名为《东楚晚报》。

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所有人员末位淘汰。

“四全机制”不仅从机制上彻底解放了晚报的手脚,而且彻底激发了全体员工的创业激情。

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只有几张旧桌子、几把旧椅子、几台旧电脑,记者写稿要排队,每月工资没保障,但在报社大楼里,白天走路走得最快的是晚报人,晚上熄灯最晚的是晚报人;总编辑带着员工上街买报、敲门汀报,大家吃着盒饭、喝着凉水想策划,为了拉来广告,大家愿意脱去一层皮。

“不要问晚报给了你什么,而要问你为晚报做了些什么?”机制活,全盘活;改革兴,晚报兴。

面对国内报业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与竞争热潮,面对外来媒体的辐射和渗透,《东楚晚报》不仅站稳了自己的市场,而且还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

一是改脑。

改脑是《东楚晚报》的神器。

每年一次的封闭会,不定期的反思会,头脑风暴神仙会。

《武汉晚报》个性化服务成就企业成长

《武汉晚报》个性化服务成就企业成长

不 断 根 据 市 场 变 化 调 整 自己 的 经 营 理 报 》举办的传统活动 ,考虑到端午节 当
念 、经营策略 ,紧紧围绕广告主的需求 天 的传 统节庆 氛 同和假 日经 济效应 ,
进行广告产品的优化调整 ,使得 《 武汉 2 【 年选择在端午节 当天举办。毛家 明 0) 9
晚报 》的经 济效 益一 直保持 着 高速增 介绍 :该活动有很高 的社会关注度 ,由
口 乙方专刊 l 焦 聚
《 武汉晚报 》 个性化服务成就企业成长
●文, 国新 付
日又会带来新 的市场。 《 武汉 晚报 》除
对 节 日本身 进 行 挖 掘 ,还积 极 利 用 节 假 l E带 来 的其 他机 会 。
有着 近 5 年历 史 的 《 汉 晚报 》 , 0 武
例如, “ 姻缘会 ”活动是 《 武汉晚
增多。这种调整 ,为报纸的节庆 营销带 功夫。前不久 ,香港贸发局和武汉市政 解决好他们 的实际问题 ,只有这样企
武汉晚 才会更好 的发展 ,我们也才会长久的 来 了新的营销机会 ,原有五一 、十一黄 府联合举办香港时 尚购物周 , 《
金周的市场爆发力度依 旧不小 ,新 的节 报 》作为独 家合作媒体 ,做了很多个性 展 。”毛家 明最后说 。圈
8 投 稿信箱a ma @s ac m 6 d g i o n
风 景 秀丽 的武 汉 江 滩公 园 为他 们 搭 桥 牵 时 , 《 武汉晚报 》利用购物周的机会

武汉 晚报 》还积极为企业和消费 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让客户 的宣传 效: 《 武汉晚报 》副总编辑 、广告部主任毛 线 。 《 家明解释道 :过去 ,媒体做经营会把 自 者搭建沟通 的桥梁 ,在活动现场专门开 得 到 了极 大 的张 扬 。

在竞争中“强身” 在“吸纳”中壮大——全国晚报界“武汉峰会”纵论创新求变

在竞争中“强身” 在“吸纳”中壮大——全国晚报界“武汉峰会”纵论创新求变
合 战 略
在 竞争 中“ 强身” 在“ 吸纳 ” 中壮大
全 国晚报 界 “ 汉峰 会 " 武 纵论创 新 求 变
◎ 宋 永 鸿 鲁 珊 刘 伟
“ 山峰 上 再 攀 越 , 成 就 处 谋 创 立 于
新 , 争只会让 我们更强 大” —2 l 竞 — 01
袋 囊 纸 媒 发 展 一 问 :底 气 与 源 动 力
武汉 晚报积 5 0年 历 史 文 化 积 淀 , 合 聚
式 再 造 , 深 扎 根 在 武 汉 本 土 文 化 之 深 中 , 成 了其 不 可 替 代 的 “ 命 力 ” 形 生 。 扎 根 本 土 ,影 响 和 引 领 市 民 百 姓
晚 报 、 宁 晚 报 、 阳 晚 报 等 1 家 中 南 贵 l
的 观 念 与 生 活 , 众 多 城 市 晚 报 的 特 是
质 。 正 是 这 种 特 质 , 晚 报 多 年 来 形 让 成 了属 于 自已的稳 定 的 、 城 的读者 忠
近年来 , 字化风暴 来势汹汹 , 数 新 媒 体 冲 击 日益 激 烈 , 括 中 国 晚 报 界 包 在 内 的 纸 媒 几 乎 在 每 一 次 集 体 研 讨 中 。 会 以 “ 对 新 媒 体 ” 主要 议 题 。 都 应 为
就 和 百 姓 生 活 密切 相 关 . 报 的 “ 家 晚 看 菜 ” 是 为 民解 忧 、 闻 舆 论 、 持 正 就 新 扶 义 、 百 姓谋 划 利 益 , 是 报 纸 发 展 的 为 这
然 而 . 次 “ 汉 峰 会 ” 截 然 不 此 武 却
同。
新 民 晚 报 总 编 辑 陈 保 平 因 此 认
虑。
的 发 展 最 核 心 是 定 位 ,定 位 决 定 思 路 。 目前 似 是 而 非 的 观 点 太 多 ,有 的 说 平 面 媒 体 的 冬 天 到 了 , 的 说 现 在 有 年 轻 人 都 不 看 报 了 … … 事 实 上 创 新 不 意 味 着 推 翻 。 中 国 晚 报 从 一 诞 生 起

武汉晚报在线阅读今天

 武汉晚报在线阅读今天

武汉晚报在线阅读今天[关于武汉的散文随笔欣赏在线阅读]武汉晚报在线阅读今天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乡土的一山一水,都溶化为人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我的家乡,在武汉。

生活在现代都市,只有城市,与我们相随始终,完备地烙下人生的每一个印记。

城市就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贯穿着历史,记录着人生,扩散着风情。

蓝天白云碧水,水天一色,大江回环,绿林莽莽,霞光喷薄,气势恢宏。

破晓,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普照着这座城市,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活力。

武汉非常大,不仅就是地方小、楼层低,更关键的就是武汉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各式各样的人汇集至武汉,不管你去讨生活,又或者带着梦想前来闯荡,武汉都以宽广的胸襟,相容源自相同区域的人,又留存了他们自身的特性。

武汉人能受苦,能享受,能高雅能粗俗,能经受酷暑严寒的考验,能享受五湖四海的特产......因而武汉人给自己一个定位:泼辣。

说道武汉人沉稳、安分守己我就是有错的。

武汉市有著力行坚忍和技术创新坚忍基因的城市。

在艰难困苦中谋求自生之路,就是武汉的精神历史根脉。

战火炸毁,洪水围攻,屡毁坏屡建好,每一次都缔造更完善的城市,发动更积极主动的活力,力行精神在武汉代代相传。

武汉就是历史鲜有的不间断蜕变的城市,“每天不一样”诉说着小武汉的生命力和活力。

正是武汉人的古灵精怪使这个城市充满著了生命力,使世人缔造了武汉的发展速度;正是武汉人的直率给人增添的不是冰冷而是风寒,向世人演绎一座城的故事。

《武汉》提出,35年后的武汉,是更具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武汉》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产生了对这个城市未来的憧憬,36年后,我就是49岁,复兴大武汉的责任肩负在我们这一代,我渴望能为这个即将腾飞的昔日大都做些什么。

黄鹤楼永远例如黄鹤歌舞翩翩,欲飞来。

江城的傍晚,云霞浓烈例如万丈光芒,有如高塔上的火把,必须把这座了不起的城市看看得更确切。

【五年级】城管革命暖人心 武汉的变化600字作文

【五年级】城管革命暖人心 武汉的变化600字作文

【五年级】城管革命暖人心武汉的变化600字作文这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家乡武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管革命暖人心。

记得五年前,我经常听到大人们抱怨城市里的一些问题,比如乱停乱放、乱扔垃圾、乱搭乱建等等。

人们在城市中行走时,常常会遇到乱停乱放的摩托车、自行车和电动车,道路变得非常拥堵。

垃圾随处可见,街道上到处都是餐盒、塑料袋和烟蒂。

有的地方还闹鼠患,甚至传染了疾病。

建筑工地上,常常有乱搭乱建的现象,影响了城市的美观。

但是现在,这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武汉市实行了城管革命,城市变得焕然一新。

交通变得更加便利了。

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修建了很多桥梁和道路,解决了停车难问题。

公共汽车、地铁和轻轨的发展,使得市民出行更加快捷,不再需要挤公共汽车了。

市政府还发布了相关法令,禁止乱停乱放,加强了对出租车和电动车的管理,让道路更加畅通。

环境变得更加整洁了。

城市中设立了垃圾分类箱,市民们不再乱丢垃圾。

公共场所的保洁工作也更加到位,大街小巷都干净整洁。

城市里还出现了很多美化项目,比如绿化带、花坛和雕塑。

这些花坛和雕塑让城市变得更加美丽,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

建筑工地也得到了有效的管理。

市政府严格执行了建筑管理规定,加强了对建筑工地的监督,禁止乱搭乱建。

现在的建筑工地规范有序,建筑材料也会按照规定堆放,不再占用人行道。

这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安全性,还让城市的建筑更加规范和美观。

这些变化让城市焕然一新,市民的幸福感明显提升了。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市区逛街,感受到了城市的繁华。

不再担心被乱停乱放的车辆绊倒,也不再担心被乱丢垃圾污染环境。

在城市中漫步,呼吸到的是新鲜的空气,看到的是整洁的环境,心情也会变得愉快起来。

城管革命不仅带来了城市的变化,还教育了市民们的文明素质。

大家开始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学会了文明出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城市的革命让我们的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也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

五年来,我家乡武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转变传统观念 创晚报鲜明特色

转变传统观念  创晚报鲜明特色

转变传统观念创晚报鲜明特色赵代君【期刊名称】《新闻前哨》【年(卷),期】1996(000)006【摘要】武汉晚报从1961年5月1日创刊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文革”前的“市委机关报”时期;从1984年9月 1日复刊到1992年7月,日报主办晚报时期;从1992年8月到现在,作为独立的晚报时期。

三个历史时期,武汉晚报虽然扮演了不同的“晚报角色”,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晚报特色的探索和尝试。

尤其是近年来,还把创自身特色当作新闻改革的首要目标。

在探索晚报特色的过程中,我们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是:晚报特点到底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和多媒体的“前夹后攻”,如何继承和发展已有的晚报特色?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报思想、办报观念、宣传方式和报道方法,哪些在新形势下仍需继续坚持,哪些需要改变,哪些需要创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

这些年来,武汉晚报在创自身的晚报特色的实践中,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和作法,简而言之,可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

所谓“一”,就是一个目标:创自身更加鲜明的晚报特色。

1984年9月1日,武汉晚报复刊时市委为我们确定的办报方针是:“面向社会、进入家庭、指导生活、陶冶情操”;1992【总页数】2页(P13-14)【作者】赵代君【作者单位】武汉晚报编委会【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16.2【相关文献】1.突破传统观念的樊篱——《大连晚报》的新闻改革历程 [J], 赵振江2.转变传统观念共同加强劳动教育 [J],3.转变传统观念加强过程管理减轻课业负担 [J], 张晓4.创鲜明特色铸品牌形象——记绿色、现代、文明的浙江省平阳县鳌江实验小学[J],5.以鲜明特色树品牌创高质教育求发展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紧扣时代需求 彰显责任情怀——武汉晚报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应对之策

紧扣时代需求 彰显责任情怀——武汉晚报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应对之策

紧扣时代需求彰显责任情怀——武汉晚报在经济转型时期的
应对之策
林霓涛;宋永鸿;刘伟
【期刊名称】《中国报业》
【年(卷),期】2011()1
【摘要】近几年来,武汉晚报坚持“为百姓谋利益”的办报理念,树立主流媒体品牌形象,致力打造“武汉市民第一报”,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广告经营保持增长态势,实现利润过亿元,连续第5年跻身“世界口报发行量百强”,成为武汉地区经济效益较好的报纸之一。

【总页数】3页(P64-66)
【关键词】武汉晚报;经济转型时期;应对之策;情怀;责任;国际金融危机;地区经济效益;2009年
【作者】林霓涛;宋永鸿;刘伟
【作者单位】武汉晚报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紧扣时代脉搏创造共赢舆论场——武汉晚报主题报道创新探索 [J], 谢麦祥
2.报道提振信心活动营造暖意——武汉晚报应对金融危机之策 [J], 谢麦祥;宋永鸿;
周洋
3.心系百姓彰显责任——武汉晚报2008年抗击雪灾报道启示录 [J], 汤伟;宋永鸿;刘伟
4.全媒体时代地市报副刊的应对策略——以《泰州晚报》副刊的转型路径为例 [J], 张培
5.坚持融入暖色调生动彰显辽宁青年爱国情怀——浅析辽沈晚报《90后早当家》抗击疫情融媒报道 [J], 白立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武汉晚报》一版看其发展优势

从《武汉晚报》一版看其发展优势

作者: 毛茵
作者机构: 江汉大学新闻专业 85级学生
出版物刊名: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5-87页
主题词: 新民晚报;武汉;信息量;信息报道;报纸;新闻;北京;专栏;发展优势;体育版
摘要: <正> 全国几家著名的晚报中,北有《北京晚报》,东有《新民晚报》,南有《羊城晚报》,而中间是复刊五年多的《武汉晚报》。

羊城晚报是对开四版,新民晚报是四开,但为八版,容量都很大,而北京和武汉两大晚报都是四开四版。

现将这两家同一类型报纸的一版,作个比较,分析一下武汉晚报的长与短。

各报有各报的特色。

北京晚报的副刊就办得不错,武汉晚报的体育版在同类报纸中又略胜一筹,而一版是综合信息报道版,对报纸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先以87年3月第一周两报信息量作一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变身到强身武汉晚报个性化发展之路21世纪初,全国诸多媒体都在新一轮的洗牌中寻找出路,其中不乏如武汉晚报一样,逆大报办子报的报业潮流进行各种形式的合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非所有的报纸“一合就好”,而“两报合一”3年的武汉晚报却继续保持强势,高速发展。

是什么秘诀让先吃“螃蟹”的武汉晚报能够一路登攀?记者在采访中探知,从武汉晚报与今日快报两报合一,到实施为张扬年轻记者、编辑个性开创的“双品牌”战略,其实质是一次由“变身”运动到“强身”运动,使这张焕发青春的报纸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今年9月1日,正是《武汉晚报》复刊20周年的日子,对于武汉晚报而言,它的意义不在于今年力求年入2.5亿的高速复苏,而在于以一个年轻的心迎接一个新的起点。

上篇风雨兼程二十年挑战:生死变革前所未有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子。

同样,这个城市在中国报业史上也占据一席之地。

武汉是我党报刊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第一本刊物《群众》和第一张大型日报《新华日报》都创刊于武汉。

近20年的武汉报业,因为中国社会变革而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

在林林种种的报纸中,武汉晚报走过了曲折的发展之路。

1961年5月1日创刊的《武汉晚报》最初是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

由于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武汉晚报在它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有着浓厚的“机关报情结”。

1984年9月1日复刊时,武汉晚报的定位是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的延伸和补充。

1992年8月从长江日报社分离出来独立建制后,作为中共武汉市委主管主办的一张非机关报晚报,武汉晚报走上与机关报竞争发展的道路。

既具有晚报特色又有准机关报色彩的武汉晚报,在上世纪90年代的特殊年份获得超常规发展,年广告额几年间由300多万元增长到8000多万元。

就在全国非机关报类晚报因比机关报贴近读者而在报业市场上占尽风光之时,都市报异军突起,大潮般涌向中国大地,迅速打破了旧有的报业格局。

新起的都市报信息短平快,报道更泼辣,风格更适合都市普通市民口味,武汉晚报长期以来以准机关报的型态出现在市民面前,当时尤以亲和力上有欠缺,当竞争对手一步步靠拢武汉的同时,武汉晚报一步步地退让了阵地,远离了市场。

1999年3月,武汉晚报为了收复失地,面向市场推出全新子报《今日快报》。

《今日快报》在报纸型态上以市民报形象示人,成为晚报此后重点培育的市场竞争主体。

到2001年,这张还很稚嫩的报纸在经营上虽然已能够持平甚至小有盈余,但对于当时的武汉晚报社这条大船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现任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时任武汉晚报总编辑的潘堂林在一篇总结当年这场生死变革的论文中这样记载着:快报有市场,但效益差;晚报有影响,但市场在萎缩。

武汉晚报面对公费报刊市场的逐年萎缩,如何走自费读者市场,办成受普通市民欢迎、舆论引导有力、主导报摊市场的报纸,是一道紧急的课题;与子报今日快报在读者定位、报道内容、媒体功能等方面基本处在一个相同的层面上,如何避免母子报的同质化内部竞争,也是一道难题。

武汉晚报在做出两报合一重大调整决策时,可谓上上下下都面临着重重压力。

潘堂林回忆道:“现在想来还很后怕,当时有几个核心问题都非常棘手。

大报型态改成小报型态行不行?两报合一会不会一加一大于二?人员如何整合?原有的订户会不会买账……但这些问题大不过晚报的财政危机。

如果继续投资快报,这种同质化的竞争不仅难以拓宽市场,还会拖垮整个晚报。

”武汉晚报做出了艰难的抉择:母子报合一,借子报之壳改造母报,改变武汉晚报历史形成的“准机关报”形象,放下架子走向市场,使武汉晚报冲出市场的重围。

反击:壮士断臂绝地逢生曾与一位企业家聊天时,他说自己不喜欢《韦尔奇自传》,也不喜欢《定位》,最欣赏的却是但丁的《神曲》。

“一个伟大的人或一个伟大的企业,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始于地狱的灾难,而终于天堂的幸福。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身处炼狱,为奔赴天国而努力。

”武汉晚报亦是如此。

自从2001年两报合一晚报壮士断臂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炼狱之旅。

便如但丁的那句名言:“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壮士断腕需要勇气。

面对严酷的事实,晚报和快报员工在羞愤中举行了新武汉晚报的誓师大会,他们胸怀破釜沉舟,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情,期望通过两报合一“变身”获得新生;他们承受分娩前的阵痛,希望能通过发愤努力在绝地中重返坦途。

2001年10月8日,晨曦微露,武汉三镇花花绿绿的报摊上,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武汉晚报》分外醒目,武汉晚报记者、编辑手舞着红底黄字报头的报纸,大声叫卖:“卖报,卖报,新改版的《武汉晚报》。

”《武汉晚报》《今日快报》两报合一从这天开始,步入了“两报铸一报”的特殊发展之路。

改版第一天,报社负责人接到一位汽车工业大学老教授的电话,电话中语气强硬,从报纸型态到报纸内容都提出反对意见。

负责人回答:“看10天以后再沟通,如果还不满意就全额退订”。

10天以后,报社主动打电话给这位老教授,老人说:“我们开过家庭会议了,全家人都支持晚报的改版,特别是我儿子,每次看报纸都夸晚报改得好。

”武汉晚报在全国报纸都在争办子报的热潮之中,采用反弹琵琶的决策,走出一条“联合做强”的发展之路。

两张报纸原有的订户送同一份报纸,发行量“一夜长大”,刷新武汉晚报创刊40年、复刊18年发行纪录,最高日发行量超过90万份,日均发行66万份,特别是报摊零售攀升了10倍,广告收入比原两张报纸的总和还多出50%。

当年即扭亏2000万元,并创造利润1000万元。

此次合并至今仍被报界认为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晚报断臂自救行动,是一次市场配置资源的创新行为。

合并碰出新思维任何破釜沉舟的抉择通常都不是一时的冲动或毫无理性的豪气,而是经过了缜密的思索、周密的安排后作出的前瞻性规划。

晚报人用自己的努力回答了外界“如何实现1+1>2”这个问题。

两报46万读者大汇合,引来众多新读者加盟,报纸规模转眼间壮大到66万。

两报读者大汇聚,不仅吸引更多的社会主流读者加入忠诚读者群,提高了报纸的社会影响力,而且活力迸发的年轻优势读者群以自己的兴趣和选择,推动《武汉晚报》不断变脸,贴近市场,不断年轻,贴近主流人群。

“变身”不仅是读者群的合拢,报纸面貌的变化,而且触发了武汉晚报人力资源的深层次变革。

过去的《武汉晚报》93名采编人员中,六成以上拥有中高级职称,大部分年龄在35岁以上,经验虽很丰富,但活力却不足。

而《今日快报》151名采编人员九成在30岁以下,平均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有中级以上职称,虽然生气盎然,却有些稚嫩。

两个编辑部的采编力量在大会师中大调整,武汉晚报的采编队伍前所未有的年轻,前所未有的强大。

两报合一,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后,武汉晚报决策人认识到:两报合并不是目的,持续做强报纸才是真正的追求,仅靠吃“两报合一”的造势饭,不会长久。

报纸必须坚定不移地向社会主流人群靠拢,加快年轻化的步伐,而报纸的年轻化,不仅需要办报理念的改变,更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来挑起改变报纸面貌的大梁。

一张老报纸如何让年轻人脱颖而出,调动两报合并后陡然扩军的年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当时亟待破解的难题。

其实,让年轻记者冒尖,利用名记者的知名度做出独家新闻品牌,武汉晚报已有成功的先例。

武汉晚报资深记者、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范春歌,以远行采访著称。

1989年,当时只有29岁的她曾骑单车穿越中国西部,1994年,她只身中国陆疆万里大扫描,1998年,又赴南极中国长城考察站采访。

每次远行采访期间,报社都会开专栏,大量刊发范春歌从行程中发回的报道,而这些报道往往构成读者的阅读期待。

记者成名之后,如何放大并持续这种名记者效应,武汉晚报投下了第一颗棋。

1999年5月17日,武汉晚报上首次出现了“范春歌工作室”的报花,并鲜明提出“探索世界、关注民生”的口号,张扬新闻报道的人文色彩,这正是范春歌报道中最打动读者的地方。

武汉晚报此举首开以记者个人名字命名工作室的先河,立即引起强烈反响。

报社为范春歌选配了两名优秀记者作助手,采写的稿件中,有舆论监督的力作,有对城市边缘人的关注,有对社会冰点的剖析。

2000年,范春歌重走郑和路,采访亚非十八国,让工作室更是声名大振。

5年来,10余名记者先后在“范春歌工作室”工作,他们在范春歌的带领下,撰稿数百篇,作品屡获全国、省市新闻奖。

不少记者从这里出发,也成为名记者或专栏主持人。

这里,成了人才和专栏的孵化器。

两报合并以后,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折,范春歌工作室效应能否引爆一场更大的“造星”运动。

于是,一个持续“强身”的战略开始酝酿:发挥年轻记者编辑的个性,给他们一个生气盎然活动舞台,创立众多的个性品牌,打造报纸的,实现报纸的可持续发展。

“要办一张年轻人喜爱的报纸,必须依靠年轻人。

年轻是学不来的,年轻是年轻人的专利。

”围绕着如何将年轻记者、编辑的特点与报纸的个性、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身”运动就这样步步为营地在武汉晚报稳步展开。

现在的武汉晚报,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小鬼当家”,二十多岁的年轻编辑记者成了晚报的编采主力。

年轻化,其实不只是放在武汉晚报面前的命题,也是全国晚报都面临的铅字鸿沟。

检视武汉晚报实现从“变身”到“强身”的转换,首要问题是要让自己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竞争中保持强势应对:张扬个性多树品牌差异就是市场,个性显现魅力。

报纸在大众化的新闻上拼抢激烈,克隆,复制,同质,成为办报人挥之不去的阴影,各家报纸都在寻找独特看家招术,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占据更大的市场。

武汉晚报从中尝到了个性化竞争的甜头。

扩充、壮大特色专栏,形成自家的独特品牌,被武汉晚报视作发展的重要之措。

2002年,武汉晚报启动酝酿多年的爱心工程,开辟慈善专栏《扶助行动》,成为继范春歌工作室后开辟的第一个个性化新专栏,由被读者称作“慈善记者”的喻敏担任主持人。

当年4月27日,喻敏为一名因家庭困难即将辍学的学生发出了第一份爱心邀约,立即就有读者来电表示捐出30元给孩子上学。

从此,武汉晚报创立特色品牌的势头一发不可收。

这一年相继推出了《胡俊视点》、《春歌访谈》、《寻找》、《百姓问政》、《自力说天》、《九头鸟》、《新闻148》、《一周文化时评》、《田巧萍导医》、《找工作》、《陈开开讲》等15个专栏。

在此基础上,2003年又新增《当家经验谈》、《娅娅看片》、《晓星荐碟》、《黄峰淘房》、《老马提醒》、《李青说情》等9个专栏。

今年4月借改扩版契机,又开辟《建平出击》、《袁毅说书》、《人物新闻》等专版与专栏。

这30余个专栏和专版,或以一个知名记者(编辑)担任主持人或撰稿人,或以一名记者作为核心主打,选配几个记者协同作战,个性专栏和专版涵盖了新闻性与服务性、访谈性、言论性、故事性、公益性、情感性等方方面面,构筑成立体、多彩的版面格局。

近三年来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一战略的武汉晚报总编辑何建新说,“有个性,有特点,有责任感,有能力是我们选择主持人的标准,目的就是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将之放大,使其个性魅力聚合为报纸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