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当代澳大利亚文学

合集下载

【澳洲留学】澳大利亚文学

【澳洲留学】澳大利亚文学

【澳洲留学】澳大利亚文学澳大利亚虽然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但在欧洲人登陆之前,当地的土著民族仍处於原始公社时期,无文字,仅有萌芽状态的口头文学。

18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称为与英国殖民地,陆续有大批英国流放犯定居,以后才逐渐产生了见于文字的问些作品。

因此,澳大利亚文学一开始实际上是英国文学的分支。

澳洲文学虽然源自于英国,但在南半球这片人杰地灵的世外桃源中,随着时间推移,渐渐自然生长,而没有了英国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

然而在自然生长之前,澳洲文学家一开始还是效仿和学习欧洲文学,因此澳洲文学在历史演变中其风格特点有鲜明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殖民主义时期(1788-1888)、民族主义运动时期(1889-1920)、现代文学时期(1920-)。

那么,澳大利亚文学是如何走出英国文学的条框形成自己的文学体系呢?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革命?又是谁带领起新风潮?下面小培就带大家来看看澳洲文学的前世今生,探索一段不为人知却熠熠生辉的文学历史。

一、殖民主义时期:流放犯和乡野劳动者的口头歌谣是殖民主义时期文学的开端,其中帕特森搜集编纂的《古丛林歌》(1905)就是这一时期的歌谣汇集,其中大多抒发被侮辱与被压迫者的感受,有较多的民主精神。

与歌谣相近,诗歌紧跟其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前有英国官员巴伦。

菲尔德(1786~1846)出版了澳大利亚第一本诗集《澳大利亚,诗歌的第一批果实》(1819);后有土生土长的诗人查尔斯。

汤普森(1806~1883)和查尔斯哈珀(1813~1866)。

其中哈珀较为突出,他受英国诗人弥尔顿、华兹华斯和雪莱的影响,擅长描绘景色和叙事;继之而起的亚当。

林赛。

戈登(1833~1879)在当时颇负盛名,但意境不高,著有《丛林歌谣与跃马曲》(1870)等。

最后亨利。

肯德尔(1839~1882)是这个时期造诣较高的诗人,以抒情诗见长。

小说的出现较迟于诗歌。

最早类似小说的作品是流放犯亨利。

萨弗里(1794~1842)写于狱中的《昆塔斯。

从_被描写_走向自我表现_当代澳大利亚土著短篇小说述评

从_被描写_走向自我表现_当代澳大利亚土著短篇小说述评

二十世纪文学从“被描写”走向自我表现 ———当代澳大利亚土著短篇小说述评王腊宝内容提要 80年代后期以来,后殖民主义理论逐渐取代传统民族主义理论,成为前殖民地英语国家文学批评的新视角。

本文选取澳大利亚土著短篇小说,考察了澳土著民族抵制白人主流文学歧视性地描写土著人民、努力建构民族文学的过程,并从70年代澳土著短篇小说的政治性起源、80年代发展的表现形式以及在90年代出现的理论自觉三方面展开讨论,说明土著短篇小说从被描写走向自我表现的过程。

关键词 澳大利亚土著短篇小说 “被描写” 自我表现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后殖民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在英美以外的广大英语国家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后殖民文化研究热潮,以澳大利亚人B.阿什克罗夫特(Bill Ashcroft)、G.格里菲斯(G areth G riffiths)和H.梯芬(Helen T iffin)等为代表的批评家一方面大张旗鼓地系统介绍和推广后殖民理论,另一方面积极倡导文学评论界在后殖民理论的指导下改换视角,重读几个世纪以来前殖民地国家的文学。

①在他们的影响下,世界英语文学研究在批评范式上出现了深刻的变化,90年代以后一批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研究各国英语文学的成果脱颖而出,②越来越多的批评家们开始用后殖民理论取代以往的民族主义理论来研究自己的文学,从后殖民文化关系的角度全面地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学传统。

作为一种思潮,后殖民理论兴起于70年代后期,它从考察不同国家之间以及同一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殖民文学关系入手,在理论上,它力主挑战中心Π边缘这一传统的二元对立,反对一切大一统观念,强调多元共存的必要性,在文学批评的具体实践中,它特别关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奴役、压制、边缘化、抵抗、话语控制、种族歧视等经验,积极主张在文学研究中批判传统文学和文学批评中的文化霸权主义,使后殖民文学摆脱殖民控制,争取文化自立。

植根于早期后殖民理论的90年代后殖民文化研究给后殖民文学研究带来的是研究内容上・331・的实质性变化。

颠覆“他者”,重构自我——后殖民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我的位置》

颠覆“他者”,重构自我——后殖民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我的位置》
第3 9卷
第 2期
昭 通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Z h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2 0 1 7年 4月
A p r. 2 01 7
V o 1 . 3 9 N o . 2
● 文 学 研 究
颠覆 “ 他者 " ,重 构 自我
为重构文化 的 “ 他者 ”指 明了出路 。
萨利 ・ 摩根 从小 便被告 知 自己是 印度 人 ,单
纯 的她也 从未 怀疑 过 自己的身 份 ,直 到有一 天放
学 回家 ,发 现奶奶 边 哭边说 “ 你这 该死 的孩 子不 想要我 , 你想要一个该死 的 白人 奶奶 。 我是黑色 的。 你听到吗 ,黑 的、黑 的、黑 的 !”【 u 2 。 由此 ,萨利
从 外婆 黛西 ,舅公 阿瑟 和母 亲格拉 迪斯 断断 续续
受毒 打 。所 谓 的受教 育简 直是天 方夜 谭。黛 西在 主人 家 被主人 ( 同时也是 其生父 )奸 污后 生下 了 格拉 迪斯 ,就在 孩子 三岁 时黛西 便被告 知格 拉迪 斯要 受 教育 ,眼睁 睁地看 着孩 子被 带走 ,送 进 帕

引言
称 作是 土著 寻根文 学 的开 山之作 。作 者用 坦诚感 人 的笔 触记 录 了她与祖 辈 的心酸 家族史 ,更 以难
能 可贵 的勇气 寻找 并重 构 了被 边缘化 了的黑人 女 性 群体 的文 化身份 和位 置 。黑 人女性 深受 种族 、
后 殖 民主义 又 叫后殖 民批 判主 义。作 为一种 文化 现 象 ,它 直接 的理论 语境 是殖 民地 与帝 国主
库 克船长 1 7 7 0 年 登陆澳大 利亚东海 岸 ,在英帝 国

后殖民视阈下澳大利亚小说《冷水》中沃尔夫家族的身份之困

后殖民视阈下澳大利亚小说《冷水》中沃尔夫家族的身份之困

2442018年23期总第411期文艺研究ENGLISH ON CAMPUS后殖民视阈下澳大利亚小说《冷水》中沃尔夫家族的身份之困文/周轩 陈李萍【摘要】《冷水》(2001)是澳大利亚女作家马蒂·麦康诺基(Mardi McConnochie)重书勃朗特(Bronte)家族的一部佳作。

本文立足后殖民视阈,解读《冷水》中沃尔夫家族成员在澳大利亚殖民地重塑身份之路。

运用文本细读和互文性解读方法,结合相关史实及心理分析,文章分析殖民地男权社会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身份之困,揭示出身份的虚幻本质。

【关键词】后殖民;《冷水》;沃尔夫家族;身份【作者简介】周轩,陈李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学院。

一、前言《冷水》探讨了19世纪澳大利亚殖民地当权者和边缘群体寻求身份、构建身份的心路历程,被列入英联邦作家奖“最佳书目”。

作为澳大利亚女性作家,马蒂–麦康诺基(Mardi McConnochie)将自己对殖民地、男权社会的剖析与批判倾注在小说《冷水》中,将勃朗特(Bronte)家族的生活移植到澳大利亚附近一个名叫“冷水”的殖民地监狱中。

殖民主义始终在澳大利亚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和澳大利亚自身的殖民历史密切相关。

从澳大利亚建国两百周年到上世纪末的二十年间,澳大利亚文学注重与英联邦文学研究的联系, 同时积极引进后殖民理论,使其成为重要的理论工具。

1989年召开的英联邦文学与语言大会不但确定了“从联邦到后殖民”的中心论题,而且对澳大利亚文学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不断深入,澳大利亚文学及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

国内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进入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文学研究进入拓展深化阶段,涉及以前鲜有论著的土著文学、移民文学、女性文学、文学批评传统和文化等领域。

基于国内外澳大利亚文学研究,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分析《冷水》中沃尔夫(Wolf)家族的身份之困及重塑身份之路,试图揭示在殖民背景下的男权社会中,当权者和边缘群体如幻影般的身份,借以为现世人群构建自我身份,实现精神去殖民化提供启示。

后殖民主义话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挑战

后殖民主义话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挑战

后殖民主义话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挑战引言在当代世界,后殖民主义话语成为了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后殖民主义话语是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与批判,它试图揭示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所造成的伤害,并探索被殖民地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复兴。

本文将探讨后殖民主义话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挑战。

一、后殖民主义话语的应用后殖民主义话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思殖民主义历史后殖民主义话语通过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所造成的伤害。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殖民地的贫困、剥削和文化压迫,使读者对殖民主义的罪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如,尼加拉瓜作家贝尔南迪斯·贝托洛的小说《绿色的房间》通过描写一个被殖民地摧毁的家庭,让读者感受到殖民主义对个体和社会的摧毁。

2. 探索身份认同后殖民主义话语试图探索被殖民地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复兴。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探讨他们在殖民主义影响下如何寻找自己的身份。

例如,印度作家阿鲁恩达蒂·罗伊的小说《不完全的故事》通过描写一个印度家庭的命运,探讨了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后如何面对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

3. 倡导文化多样性后殖民主义话语倡导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的同质化和文化霸权。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展示了文化多样性的美丽和重要性。

例如,尼日利亚作家奇马曼达·恩戈兹尼·阿迪奇的小说《半夜鸡叫》通过描写尼日利亚社会的多元文化,表达了对文化多样性的赞美和呼吁。

二、后殖民主义话语的挑战尽管后殖民主义话语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文化的困境后殖民主义话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常常面临文化的困境。

被殖民地的文化受到了殖民主义的压迫和摧残,文学创作者在恢复和传承本土文化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他们需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文化进行对话和融合。

2. 语言的挑战后殖民主义话语的应用也面临着语言的挑战。

论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

论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

论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在澳洲文化和教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们被广泛阅读和使用,是澳洲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作品通过传达关于澳大利亚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信息以及具有启发性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年轻读者。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的一些重要特征和主题。

首先,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通常涉及到当地文化和背景。

这些作品强调了澳大利亚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小说《皮皮贝尔》(Pippi Longstocking)、《小魔女宝莲》(Possum Magic)和《种族繁荣》(The Rabbits)等等。

这些作品通过展示澳大利亚的环境、动植物和文化特色,帮助年轻读者了解和欣赏这个国家的独特性。

其次,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广泛涉及到原住民文化和历史。

这些作品包括了《沙漠后花园》(The Rabbits)、《龙峰之旅》(Dragonkeeper)和《红色回声》(Redback)等等。

这些作品通过展示原住民文化、历史和传统故事,向年轻读者传达出澳大利亚和平相处、彼此尊重的理念和价值观。

第三,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中的主人公通常是强大而勇敢的角色,他们能够支援、鼓励和激励年轻读者。

这些主人公包括了魔法师、英雄和动物等等。

同时,这些主人公也经常面临着挑战和困难,他们通过勇气和冷静面对问题,成为年轻读者心中的榜样。

第四,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中的故事情节通常是具有启示性和寓意的。

这些故事通常通过梦幻的元素和与现实相结合的情节,向年轻读者传达出道德讯息和价值观。

这些作品鼓励年轻读者从角色的经历和冒险中学习和成长。

综上所述,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通过互动式故事情节、专为年轻读者打造的主人公和澳大利亚文化的浓厚背景,帮助年轻读者了解和体验本土文化。

同时,这些作品也传达了许多重要的道德和价值信息,鼓励年轻读者成为强大而勇敢的个人,并且希望他们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

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

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摘要:1.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概述2.澳大利亚文学的历史发展3.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的特点4.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家及作品5.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响正文:【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概述】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是指那些具有代表性、影响力和历史价值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澳大利亚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和自然环境,为世界文学贡献了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视角。

【澳大利亚文学的历史发展】澳大利亚文学始于欧洲殖民者的到来。

最早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主要是探险家和移民的日记、信件和回忆录。

19 世纪中期,澳大利亚开始出现具有本土意识的文学作品。

20 世纪初,澳大利亚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

【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的特点】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这些作品反映了澳大利亚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如对土著居民的生活、澳大利亚大陆的拓荒和移民经验等;其次,这些作品强调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如对荒漠、草原、海洋等自然景观的描绘;最后,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揭示了澳大利亚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矛盾。

【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家包括:哈利·吉尔伯特、欧内斯特·亨利、阿瑟·肯特、帕特里克·怀特等。

代表作品有:《斯特拉》、《我的光辉生涯》、《卡普船长》、《风暴之眼》等。

【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响】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还为世界文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澳大利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论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

论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

论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一直以来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不仅受到本土儿童的喜爱,也深受全世界儿童读者的喜爱。

这种文学作品不仅在内容上给人以希望、梦想和幻想,更在情感上给人以温暖、感动和启发。

澳大利亚的儿童幻想文学在当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读者带来了许多新鲜感和惊喜。

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这种多元文化的特点也体现在了当代儿童幻想文学中。

作家们巧妙地将澳大利亚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融合,创作出了许多融合了土著文化、英国文化、亚洲文化等多种元素的作品,为读者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这种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还能够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另一个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的特点就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

许多作品中出现了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幻想世界,这些世界充满了神奇、奇幻和未知的可能性,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体验到不同寻常的快乐和兴奋。

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思维的活跃,还能够启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阅读和生活中变得更加有趣和丰富。

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的作品还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作家们往往通过幻想的故事情节和角色设置来探讨一些当代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环保、人权、平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作品不仅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乐趣,还能够启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让他们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积极行动的意识。

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以其丰富的文化元素、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等特点,成为了当代儿童文学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它不仅能够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和启发,还能够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关注社会、热爱阅读,成为更加全面发展的人。

希望未来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能够继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发。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澳洲土著小说《野猫下坠》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澳洲土著小说《野猫下坠》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澳洲土著小说《野猫下坠》
吴庆宏
【期刊名称】《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0)006
【摘要】澳大利亚土著作家马都鲁创作的第一部澳洲土著小说《野猫下坠》描绘了土著在殖民社会的孤独感、幻灭感和逃遁感.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看,马都鲁不仅试图探讨土著混血儿的身份认同问题,突出土著文化传承的意义,还试图通过模拟欧洲白人的文学形式、语言和后现代创作手法,动摇殖民话语的稳定性,解构白人的文化霸权.
【总页数】5页(P35-39)
【作者】吴庆宏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重构俄罗斯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对塔·托尔斯泰娅小说《野猫精》的后现代视角解读 [J], 郭娉婷
2.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吉米·布莱克史密斯的歌声》中土著的暴力反抗 [J], 杨永春
3.后殖民主义视阈下《寻找四月雨树》中加拿大土著混杂文化身份建构 [J], 丁杰
4.从小说《库娜图》探究澳洲土著文化 [J], 王振宇;袁静
5.当代美国土著小说中的生态整体观探析——评《当代美国土著小说中的生态思想研究》 [J], 毕玉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

论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

论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摘要】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是一门充满魔力和想象力的文学体裁。

本文将通过历史背景、特点分析、流行趋势、文学作品解析以及作者风格等方面来介绍该领域。

儿童幻想文学在澳大利亚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和风格,从中可以看到作家们独特的文学想象和创作技巧。

这种文学形式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想象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带给他们乐趣和启发。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儿童文学的多样化,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将继续发展壮大。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总结和展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

【关键词】澳大利亚,当代,儿童,幻想文学,历史背景,特点分析,流行趋势,文学作品解析,作者风格,重要性,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介绍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在近年来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幻想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能够为孩子们打开想象力的大门,让他们进入一个充满奇幻和无限可能的世界。

澳大利亚的儿童幻想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吸引着读者们的目光,并在文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通过各种想象力丰富的故事和角色,引领着读者们探索未知的世界,激发着他们的好奇心和梦想。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独特性,还能够传递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成长。

本文将对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探讨其历史背景、特点、流行趋势,解析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作者风格。

同时还将分析儿童幻想文学在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其发展的可能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的魅力。

2. 正文2.1 历史背景当代澳大利亚儿童幻想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澳大利亚独特的历史背景。

随着殖民者的到来,澳大利亚开始接触到欧洲的文学传统,其中就包括了许多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对澳大利亚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当代儿童幻想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理论之后的当代澳大利亚文学批评

理论之后的当代澳大利亚文学批评

理论之后的当代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理论之后的当代澳大利亚文学批评本文关键词:文学批评,澳大利亚,当代,理论理论之后的当代澳大利亚文学批评本文简介:内容提要:在上世纪90年代的澳大利亚,"理论"在一场激烈的"文化战争"之后黯然消退,但此后的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界并未停止脚步,相反,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们通过1)文学的体制性研究;2)文学的数字化研究;3)文学的跨国化研究,为当代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开拓了理论之后的当代澳大利亚文学批评本文内容:内容提要: 在上世纪 90 年代的澳大利亚,"理论"在一场激烈的"文化战争"之后黯然消退,但此后的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界并未停止脚步,相反,在近 20 年的时间里,他们通过 1) 文学的体制性研究; 2) 文学的数字化研究; 3) 文学的跨国化研究,为当代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开拓了一条崭新的新经验主义道路。

当代澳大利亚批评中的新经验主义不是一种简单的反"理论"范式,它是一种后"理论"方法,它主张将"理论"与丰富的文学研究数据结合在一起,以翔实的资料给无生气的"理论"输送鲜活的氧气,因此它是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在新时代、新技术条件下的一种与时俱进。

作为一种文学阅读方法,它强调基础和资源,因而是一种更加智慧和务实的阅读方式。

关键词:"理论"消退当代澳大利亚文学批评新经验主义多资源性阅读20 世纪 90 年代,在一场激烈的"文化战争"之后,曾经兴盛一时的"理论"在澳大利亚黯然消退。

"理论"的消退给世纪末的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留下一个大大的难题,那就是: 在"理论"之后,文学批评应该向何处去? 是回归民族主义,还是重拾"新批评",还是在"理论"崩塌的废墟上重新构建出什么新的批评范式? 对于这些问题,当时的澳大利亚批评界自然不能给出明确的回答。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的文学批评也没有因为一时的困惑而停下脚步。

相反,从90 年代中叶至今的近 20 年中,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家除了在后殖民文学批评等方面稳步推进并取得新的成就之外,至少在 1) 文学的体制性研究; 2) 文学的数字化研究; 3) 文学的跨国化研究等三个崭新的领域取得了一批可观的成绩,并形成了显着的影响。

澳大利亚殖民主义时期小说面面观

澳大利亚殖民主义时期小说面面观

作者: 陈正发;金昭敏
出版物刊名: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4-102页
主题词: 小说面面观 澳大利亚文学 文学历史 流犯 文学史家 帕特里克 诺贝尔文学奖 著名小说家 小说作家 昆塔
摘要: 澳大利亚文学历史很短,迄今只有150多年。

然而,在这短短的时期内,它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令人瞩目。

1973年澳著名小说家帕特里克·怀特荣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该国文学的一大飞跃。

文学史家通常将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殖民主义时期(1788—1889年)民族主义时期(1890—1920年)和现当代时期(1920年至今)。

本文拟就澳大利亚殖民主义时期的小说作一综述。

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

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

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了全球读者的注意。

这些作品以多样的形式展现了澳大利亚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澳大利亚经典文学作品的介绍。

1.《澳大利亚人的自传》作者:大卫·麦考米克出版日期:1901年这本书是澳大利亚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自传体小说。

这部小说以大卫·麦考米克自己的人生为蓝本,描绘了一个年轻人从乡村到城市的成长历程。

小说中展现了澳大利亚社会的巨大变迁和个人的成长与追求。

它被广泛认为是一部揭示澳大利亚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品。

2.《麦田守望者》作者:大卫·马洛出版日期:1951年《麦田守望者》是大卫·马洛的代表作,也是现代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一名年轻人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视角叙述了他在澳大利亚和纽约的经历。

小说中探讨了年轻人的成长、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

它以其独特的写实风格和深刻的思考,成为青少年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3.《真爱至上》作者:蒂莫西·康利出版日期:1995年《真爱至上》是一部畅销悬疑小说,同时也是澳大利亚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围绕着一名年轻的女演员露茜·哈灵顿的失踪展开,她的丈夫亚历克斯成为主要嫌疑人。

小说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和回忆,逐渐揭示了真相。

它深入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展现了澳大利亚的城市生活和政治环境。

4.《从这开始》作者:赫尔曼·赫塞出版日期:1973年《从这开始》是一本以澳大利亚早期殖民历史为背景的历史小说。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晚期,描绘了澳大利亚殖民地的建立和拓荒者的艰苦生活。

小说以其丰富的细节和真实的描写,展示了澳大利亚早期的历史和文化。

它被广泛认为是对于澳大利亚的历史和身份的重要贡献。

5.《大地》作者:欧内斯特·巴恩斯出版日期:1939年《大地》是一部关于澳大利亚内陆的小说,也是澳大利亚文学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20世纪我国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述评

20世纪我国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述评

20世纪我国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述评澳大利亚文学是20世纪我国重点研究的一个领域,该领域涵盖了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通过研究这些作家和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澳大利亚文化和历史。

20世纪的澳大利亚文学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澳大利亚作家开始逐渐找到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

他们开始关注澳大利亚本土的人物和故事,探索澳大利亚的历史和社会问题。

澳大利亚文学在20世纪的一大特点是多样性。

作家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代表了不同的观点和经验。

他们的作品涉及到各种不同的主题,包括殖民主义、移民、土著权益、性别平等等。

这些作品在推动澳大利亚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世纪的澳大利亚文学中,有一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不容忽视。

例如,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衰落与沉沦》(The Tree of Man)和《深夜春色》(Voss)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澳大利亚文学的经典之作。

其他重要的作家包括科琳·麦卡洛(Colleen McCullough)、彼得·凯里(Peter Carey)、大卫·玛嘉烈特(David Malouf)等。

这些作家的作品通过其独特的叙述风格和他们对澳大利亚社会的深刻洞察,深深地影响了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

20世纪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在我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国的学者对澳大利亚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介绍,并且将其与中国文学进行了对比和对话。

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我们对澳大利亚文学的了解,促进了中澳文学交流和合作。

总而言之,20世纪的澳大利亚文学在我国的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通过研究这些作家和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澳大利亚文化和历史,并且与澳大利亚作家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这种跨文化的研究和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学的发展和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另一个在20世纪我国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领域是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学。

科研课题论文: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露辛达·布雷福特》

科研课题论文: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露辛达·布雷福特》

64900 民主制度论文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露辛达·布雷福特》《露辛达?布雷福特》通过展示主人公露辛达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她的身份认同危机,即澳洲新兴中产阶级无法融入前宗主国-英国的贵族文化圈。

小说中,露辛达在异质文化夹缝中苦苦挣扎而又十分迷茫,由文化背景冲突导致了身份认同危机。

一、后殖民主义与《露辛达?布雷福特》(一)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在西方文化对非西方文化和殖民地文化进行他者化,使非西方文化和殖民地文化都被迫以被殖民的身份进行文化及身份的自我构建。

因此,后殖民主义主要涉及身份认同,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以及文化帝国主义等关键问题。

其中,身份认同危机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根据后殖民主义理论,身份就是一个人在理论上追问自己在社会和文化上是谁(身份),以及如何及为什么要追问是谁。

(二)后殖民主义与《露辛达?布雷福特》的关联。

后殖民主义理论强调了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必要性,在倡导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经常聚焦于宗主国与前殖民地的关系,探讨人们在异质文化夹缝中所面临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危机。

小说《露辛达?布雷福特》中主人公露辛达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该小说的主人公露辛达天生丽质,气质优雅,在澳大利亚如鱼得水,是家庭和社会的宠儿。

然而,露辛达一家虽然是资产阶级行列中的佼佼者,但是他们崇尚欧洲贵族文化圈,加之露辛达的祖父辈是地地道道的英国剑桥大学高材生,所以露辛达的父母痴迷于以露辛达为桥梁,联姻英国贵族,由此而取得高尚的贵族身份。

在势利父母的共同熏陶和自身的强烈虚荣心的影响下,露辛达按照父母安排嫁给了英国贵族雨果。

但表面上颇具绅士风度的雨果事实上却自私自利,嗜赌成性,与曾经的情人纠缠不清。

露辛达跟随雨果来到英国,努力使自己贵族化,却遭遇冷漠歧视甚至自我迷失。

《露辛达?布雷福特》体现了后殖民主义在文化冲突层面上对移民者身份危机的深入探索,也对被殖民者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3期 外 国 语 总第163期 No.3, May 2006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63 59文章编号:1004-5139(2006)03-0059-09 中图分类号:I61.065 文献标识码:A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当代澳大利亚文学彭青龙(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英语系,上海 200023)摘 要:近20多年来,澳大利亚文坛出现了白人文化、移民文化和土著文化的“多元文化狂欢”景象。

本文以彼得・凯里等代表性作家的小说为切入点,结合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多视角解读这一文学奇观,从而彰显其深植于文本之中的政治隐喻。

关键词:殖民历史;白人文学;移民文学;土著文学;文化身份Contemporary Australian Literature in Postcolonial ContextPENG Qing-long(English Department, Shanghai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 Shanghai 200023, China)Abstract: Over the last twenty years, there has appeared “multicultural carnival” of white culture, immigrant culture, and aboriginal culture in Australian literary world. This paper, applying post-colonial cultural theories to novels of representative writers like Peter Carey’s, etc, is an attempt to interpret this unique literary phenomenon from various dimensions, revealing political metaphors embodied in texts.Key words: colonial history; white literature; immigrant literature; aboriginal literature; cultural identity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给当代澳大利亚文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

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被重新唤起,悬而未决的文化身份被重新书写,游离于文化边缘、倍受歧视的移民族群奋起呐喊,被赶出家园的土著居民似乎踏上了回家的征程。

在后殖民主义的语境下,澳大利亚小说界呈现出审视殖民历史和民族叙事的回归,白人作家、移民作家和土著作家凭借各自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创作出许多揭示当代澳大利亚人生存困境的经典名著。

本文以彼得・凯里等代表性作家的小说为切入点,结合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勾勒出一幅当代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狂欢”的生态景观,并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解读,彰显其回归历史本真性、建构文化身份的政治隐喻。

1.审视殖民历史、回归民族叙事的白人文学对于被殖民者来说,殖民历史是不堪回首的过去,民族叙事是一部充满辛酸的血泪史。

然而,历史是任何民族都无法绕过的,即使是政治上获得独立的民族在建构不同于以往的民族属性的时候,也难以摆脱对殖民主义的依赖。

虽然他们对于殖民主义的文化遗产保持着高度警惕和批判的态度,着力建构一套一眼就看得出是属于本土的,至少其表征是有别于帝国意像的民族叙事,他们也无法完全清除内化于被殖民者灵魂深处的文化价值观,无法排解帝国长久铸造的劣等民族的自卑情结。

这就注定了“去殖民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意味着建构独立的民族叙事是一个浩瀚而艰巨的工程。

建构自我属性的民族叙事关键在于“对一个民族进行想象”和对帝国留下的文化遗产进行彻底的清算。

艾勒克•博埃默[1:211]认为:“民族是一种社会建构物,是一种在象征层面的构成,而不是一种自然的本质存在。

它存在于建设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心底,存在于公民、士兵、报纸的读者和学生等对它的体验和感受。

因此,任何一个新的独立实体——也许有人还要说,在争取独立过程的每一个新的阶段——都需要这个民族国家在人们的集体想象中重新加以建构;或者说,让这种属性化作新的象征形式。

”但是,任何新的象征形式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文化传统,即便是受殖民统治“污染”的传统。

这就要求民族主义者或具有民族主义意识的文化工作者,尤其是作家,要从自己的文化源泉中汲取灵感,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再现其民族叙事,用小说投射出独立的自我属性,重新创造新的文化传统,或对旧的历史做出新的阐释,使被帝国文本所掩盖的、歪曲的本真性得以重见天日。

而正是在这种解构与建构、继承与超越的过程中,使我们看到了话语权力的消解与转换,新旧文化体系的重生和消亡。

然而,殖民地作家因语境的差异而对殖民历史采取了四种不同的态度。

其一,默认,即对帝国历史毫不怀疑,承认殖民地是文明的边缘地区,承认文明进入被发现荒地的帝国记载,殖民地的历史是宗主国的延续;其二,摈弃,即拒绝承认任何与欧洲中心话语的关联,以及帝国文化对殖民杂交文化形成的影响;其三,插入,即接受历史叙事的基本前提,但在历史的记载中插入更直接、更真实反映后殖民生活的“反叙事”;其四,篡改,即体现最有效的后殖民对立性,并使其自身成为一种主导后殖民话语的方式[2:196-8]。

这种认知态度上的差异直接影响各国“去殖民化”的进程和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

在“被迫流放和受囚禁”基础上建立起独立国家的澳大利亚[3:286],对帝国的殖民历史持有一种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

在帝国的文本中,澳大利亚的历史从库克“发现”澳洲大陆开始的,土著人无权拥有历史——土著人的过去、反抗白人入侵的游击战、被屠杀和被驱逐的史实都可以忽略不计,“重要的是英国的国王和女王执政的年代”[3:298]。

早期的澳大利亚白人虽然受到帝国的不公正待遇,甚至被视为“他者”而流放到远离伦敦的南半球,但他们依旧心系母国,默认澳大利亚历史是英国光荣史篇中的一章。

即使在民族主义兴起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或者独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们依然怀着难以割舍的英国情结,“去殖民化”的进程受到“帝国向心力”的延缓。

也正源于此,澳大利亚人一直倍受文化身份的煎熬,历史成了他们无法走出的过去。

事实上,自1901年独立以来,澳大利亚人一直致力于民族叙事和文化身份的建构。

从讴歌“伙伴情谊”的劳森派现实主义小说,到注重心理刻画的怀特派现代主义小说,无不表现了澳大利亚白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澳大利亚民族想象力的核心——菲利普斯的‘民主主题’、与土地的冲突和由殖民地向国家独立转变”[4:275]。

虽然劳森派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受到抨击,被称之为“沉闷乏味的新闻现实主义”小说[5:338],但其作品中所张扬的反权威精神成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融合了现代性和民族性特色的怀特小说是“怀特对澳大利亚独特的文化传统所做出的最新贡献”,代表着澳大利亚的“精神成熟——从与环境冲突到驯服环境”[4:276]。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劳森派和怀特派小说大多集中描写“白人神话”,对于澳大利亚原土著居民的生活鲜有叙述,即使有部分内容涉及土著人,也往往被塑造成“他者”形象,未能触及到澳大利亚的“民族之根”和“历史之源”。

因此,建构民族叙事和文化身份的伟业尚未完成。

20世纪70-80年代,澳大利亚文化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文化民族主义飓风” [6:239],涌现出重新审视殖民历史和民族叙事的潮流,一批探讨“民族之根”和“历史之源”的“新历史”小说纷纷出炉[7:304-12]。

它们通过历史的碎片,如趣闻轶事、意外的插曲和奇异的话题等,去修正、改写和打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居支配地位的文化代码,并在权力和话语的网络中看其人性的扭曲或生长,最后使主体的精神扭曲和虚无成为自我身份的历史确证。

这些“新历史”小说承载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60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使被压制、被边缘化的族群重新回到话语空间,并在历史的“多重奏”中恢复他们应有的声音。

它们或揭露了流放犯制度的腐败与罪恶,如罗德尼•霍尔的《延德雷三部曲》(1988-1993);或再现了内德•凯利的民族神话,如罗伯特•德鲁的《我们的阳光》(1991);或将土著人的历史融入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如戴维•马洛夫的《伟大的世界》(1990);或通过一个离奇的爱情故事,揭穿了帝国关于“文明传播”的历史谎言,如彼得•凯里的《奥斯卡与露辛达》(1988)等。

尽管这些小说视角不同,但是殊途同归,都从不同层面讲述了土著人、足迹专家、流放犯、开拓者、丛林汉、战俘等历史小人物的故事,而正是这些不被帝国历史记载的普通人的故事,使人看到了充满谎言的殖民历史和帝国权力运作的范式,本真的民族叙事也在这种解构过程中被重新确立了起来。

彼得・凯里的创作生涯提供了一个力证。

作为因两获“布克奖”而在“国际文坛享有极高声誉的文学巨匠”,①凯里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包涵着很强的传统道德观和政治视野”。

在已出版的八部长篇小说中,五部都和帝国殖民史相关,从《魔术师》(1985)所展现的历史谎言和民族困境,到《奥斯卡与露辛达》中的英国基督文化与澳洲土著文化的冲突;从《杰克•迈格斯》(1997)马格维奇文化身份的重塑,到《“凯利帮”真史》(2000)殖民神话的再现;从《特里斯坦•史密斯不寻常的生活》(1994)的帝国文化霸权,到《幸福》(1981)里的“美国梦”,无不体现彼得•凯里“写回”旧殖民帝国——英国和新殖民帝国——美国的倾向。

“写回”并不是“重写”,而是比尔•阿什克拉傅特提出的“篡改”。

“重写”只不过在“多重奏”中加入了“甄别的声音”,而“篡改”则改变了“元叙述”本身。

“写回”的效果比“把故事掰正”更深远[8:110]。

彼得・凯里最优秀的作品融合了维多利亚的宏伟气势①Anthony Hassall, “Preface” in Dancing on Hot Macadam, StLucia: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1998. 和澳大利亚的乡土气息,并折射出作者的后殖民主义历史观:重现审视被殖民者歪曲的历史与文化。

“写回”帝国中心或对历史进行“正本清源”就意味着对充满谎言的帝国话语进行必要的修补,而对历史的修补,正是把一个民族成熟的过程叙述出来,是控制和确立自我属性的表现。

艾勒克•博埃默[1:244]认为:“讲述历史就意味着一种掌握和控制——把握过去,把握对自己的界定,或把握自己的政治命运。

有了历史和历史的叙述,他们就获得了进入时间的入口,他们被表现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