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层次析法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题库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题库名词解释:第二章: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性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2、教学方法:通常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
3、教学策略: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
4、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5、解释结构模型法第三章:1、学习风格: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他是反应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第四章:1、实地试验:实地试验是教学系统设计结果实施前形成性评价的最后一个阶段,执行人员(通常指教师)要在一个与教学材料最终使用环境尽可能相像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评价。
2、进行中的评价:进行中的评价是指在教学实施之后,就教学对学习者的学习、工作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所进行的评价。
5、协作学习: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6、启发式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第五章:1、学习资源: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
2、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
3、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企业管理学(第八章--战略管理)
第八章 战略管理——8.2 战略环境分析
8.2.3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1.企业资源
(1)有形资源:财务资源和实物资源 (2)无形资源:技术资源、声誉、品牌等 (3)人力资源 2.企业核心能力
Page 17
第八章 战略管理——8.2 战略环境分析
(1)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 核心能力是指企业依据自己独特的资源(资本
8.3.1企业战略制定与选择的一般框架
企业战略制定与选择的一般框架包括战略分析、 战略制定、战略评价与选择三个阶段,如表8-1所示。
Page 20
第八章 战略管理——8.3 战略制定
表8—1企业战略制定与选择的一般框架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第一阶段:信息输入阶段 (战略分析阶段)
竞争态势分析矩阵
……
…..
表8-2 SWOT矩阵
第八章 战略管理——8.3 战略制定
(2)列出这些要素后,还必须根据上述对各项 要素的分析,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可能组 合中,寻找出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大方向。简单的 说,可能有四种组合,如图8-2所示:
Page 24
第八章 战略管理——8.3 战略制定
机会(Opportunity)
Page 2
第八章 战略管理——8.1 战略管理概述
2.魁因的定义 美国管理学教授魁因(J.B. Quinn)认为,战略
是一种模式或计划,它将一个组织的主要目的、政 策与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结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包括以下内容:
(1)有效的正式战略包括三个基本因素:①可 以达到的最主要的目的(或目标)②指导或约束经营 活动的重要政策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预定目标 的主要活动程序或项目。
(2)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 主要指、国际收支情况、利息率等。 (3)居民收入因素
教育社会学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_OK
2021/7/2
18
2、多权威结构
• 学校对学生的组织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来进行的, 包括两条途径:
• 一条是通过班主任来控制学生的日常活动 • 另一条是通过任课教师来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
2021/7/2
19
• 教师的正式权威既不受其本人在教师群体中的地位的影响,也不会被其他教 师所取代。
2021/7/2
15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特征
• 1、异质性结构 • 学校组织中存在两种基本成员:教师与学生,教师是社会代表者与
文化传递者,学生则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他们具有几乎 互为相背的“社会属性”,就“文化品质”而论,他们存在两个方 面的区别:
2021/7/2
16
• 第一,从各自的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规 范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需求性文化”。
• 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不仅须向学生示明那些同社会要求相符的文 化,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具备这些文化,因此应是“规范性文 化”。而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成熟性,就会存在相对的需求, 因而学生文化是“需求性文化”。
• 第二,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相互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权威 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受抑性文化”。
2021/7/2
13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 从对学校组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学校组织社会学基本上可以视为“学校 组织结构社会学”,但这种研究也存在两个重要缺陷:
• 第一是不少学者单纯套用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将学校作为一种科层化组织 来分析,致使不少的学校组织结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成了科层制理论的单 纯应有研究。
20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中的冲突?一学校组织内部的冲突?1学校成员个人之间的冲突?2师生之间的制度性冲突?3学校不同层次或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4非正式组织间的冲突?5教师工作的专业化育科层化的冲突?6行政职务与专业职务之间的冲突?二学校组织之间的冲突?三学校组织与环境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一科层制理论?二社会系统理论?三权变理论?四学校组织的管理?1科学管理和学校?2人际管理与学校?3民主管理与学校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一科层制的变革理论?二社会系统的变革理论?三权变的变革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类型?二有计划组织变革的支柱?1组织变革的焦点?2变革的层次?3变革潜能?4变革动力三学校组织变革阻抗一教育系统内部的阻止因素1国家教育体制2科层化组织3目标错位4公立学校的计划性特征5代价问题6抵制周期二组织内部个体层的抵抗1既得利益2升迁的期望3习惯和传统的观念第四节学校组织的取向?学校组织的取向是指学校组织在对其成员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控制影响及同化的过程中通常奉行的方向性学校组织的取向是指学校组织在对其成员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控制影响及同化的过程中通常奉行的方向性
生物分离工程 第八章 沉析
影响有机溶剂沉析的主要因素
温度:低温有利于防止溶质变性;有利于提高收率(溶解度 下降); 搅拌速度:散热 溶液pH值:原则是避免目标蛋白与杂质带有相反的电荷,防 止共沉现象。(pI) 离子强度:离子强度低有利于沉析,0.01~0.05mol/L 样品浓度: 0.5~2%
– 稀:溶剂用量大,回收率低,但共沉淀作用小 – 浓:节省溶剂用量,共沉作用强,分辨率低
Chapter 8 沉 析 Precipitation
Knowledge points
Precipitation什么是沉析? Precipitation method is used to purify the proteins沉析法纯化蛋白质的优点有哪些? The operation procedures of precipitation沉析的一般操作步骤是什么? Salt induced precipitation and its mechanism何谓盐析?其原理是什么? The normal slats used in salt induced precipitation 盐析操作时常用的盐是什么? The affecting elements of salt induced precipitation影响盐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The mechanism of organic solvent precipitation 有机溶剂沉析法的原理是什么? The affecting elements of organic solvent precipitation影响有机溶剂沉析的主要因素有
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季铵盐溴化物)
与多糖上的阴离子形成形成季铵络合物,降低
离子强度,络合物析出。
第8章( 8.1-8.3) 相量及相量分析法
例
i(t)
+ u(t) -
R
已知: u( t ) U m sin(wt y u ) 解: L
求:稳态解 i(t)
1. 经典法: 一阶常系数 di(t ) Ri (t ) L U m sin(wt y u ) 线性微分方程 dt 自由分量(齐次方程通解): A e-(R/L) t
全解:
第8章 相量及相量分析法 8.1-8.3 重点:
复数及其运算 相位差
相量和相量图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电路元件VCR 的相量形式
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8 .1 .1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正弦交流电路
如果在电路中电动势的大小与方向均随时间按 正弦规律变化,由此产生的电流、电压大小和方向 也是正弦的,这样的电路称为正弦交流电路。
u (t ) 2U cos(wt y ) U Uy
例1. 已知
解: I 10030o A
o
i 141.4 cos(314t 30 ) A u 311.1cos(3 14t 60o )V
试用相量表示 i, u 。
U 220 60o V
14
例2. 已知 I 5015o A, f 50Hz . 试写出电流的瞬时值表达式。
y
Re
a
Re
A a jb
A A e jy | A | y
11
2. 复数运算
(1)加减运算——直角坐标
(2) 乘除运算——极坐标 3. 旋转因子
A1±A2=(a1±a2)+j(b1±b2)
A1 A2 A1 A2 y 1 y 2
复数 e jy = cos y + jsin y = 1∠y A e jy A逆时针旋转一个角度y ,模不变
第八章--语言
语言语言是以语言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建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语言具有的特征: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和个体性。
语言的功能:交际功能、学习功能、调节功能、思维功能。
语言是人脑的一种高级认知功能,语言是动物界长期进化过程中的产物,和人脑中新的皮层发育有关。
儿童的语言发展晚于其他基本认知功能的发展。
语言的结构语言是按照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
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句子。
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最小的语音单位。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可以独立成词,或同别的语素组成词,这种词称为自由语素。
需要与其他语素组合才可以成词的叫黏着语素。
)词: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句子:是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20世纪中叶,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他认为任何一个理论都包含了两个层次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指我们实际上所听到的或看到的语句形式,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
深层结构:是指说话者试图表达的句子的意思。
(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思。
)语言活动内部语言外部语言手势语言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对话语言独白语言对话语言: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语言活动,(是最基本的一种语言活动)独白语言:是指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句子。
书面语言:是指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或者通过阅读来接受别人语言的影响。
是在文字出现以后才出现的。
手势语:是通过可见的手势,同时配合以手、手臂或身体的形状、朝向、动作以及面部表情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语言形式。
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者不出声的语言活动。
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特征:语音的隐蔽性;片段性或压缩性)(外部语言像内部语言转化的过程叫内化,反之亦然)研究语言的意义:1.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因而具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语言交际的能力。
第八章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精选2021版课件
11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在大众传播研究 中的应用
(一)描述某一时间段内媒介内容和媒 介再现手段
1、描述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的特征和趋势
《<中国日报>对外传播新闻价值变化趋势研 究》
2、比较不同媒体之间的内容差异 《中美网络媒体对于“朝核危机”议题报道
精选2021版课件
39
汶川大地震中党报报道内容分析抽样研究日期
本研究选取了四份党报从2008年5月13日— 2008年5月31日期间每一天关于汶川地震事 件的相关报道为分析对象。之所以这样限 定,主要是因为,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 四川汶川发生地震之后,从5月13日开始, 党报媒体就将地震事件作为了首要的议题 进行大规模的报道,之后的报道量逐步上 升,而到5月底,随着救灾工作的结束,以 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各党报媒体 都对该议题采取了淡化处理和话题转移。
24
●内容分析的五种设计模式
内容变项X
来自A来源的 讯息:时间T1
Axt1
来自A来源的 讯息:时间T2
Axt2
传播内容之趋势
第一种模式:同一来源
不同时段的传播内容
精选2021版课件
25
案例
曹培鑫分析研究《读者》价值观的变化; 研究1989-2005年美国《新闻周刊》关于中
国报道的变化; 陈凯(1990年)研究《纽约时报》199
内容研究者通常将信息按照其载体渠道分为 “文字”、“音响”、“静态图像”、“动 态影像”等四类:
1、文字:整篇文章、章、段落、句子、词组、 字;
2、音响信息的分析单位与文字类似,如广播 新闻,但不同之处在于音响信息是以时间长 短来计量的,文字是以刊出的版面大小或文 字的多少来计量的;
第八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单元解读课件)-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四、教学策略 3.问题解决与思维训练并重
针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问 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思维训练。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帮助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 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八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人教版(2019)
主讲老师: 20XX.XX.XX
目录
01 课标解读 02 单元目标 03 内容分析 04 教学策略 05 课时安排
第一部分 课标解读
一、课标解读
1.理解功和功率。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功率大小及其意义。 2.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能用动能定理解 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3.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 重力做功的关系。定性了解 弹性势能。 4.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体会守恒观 念对认识物理规律的重要性。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产生活中!的 有关问题。
第二部分 单元目标
二、单元目标
1.为学生能量观的发展打好基础
本章是高中学生建立能量观念的第一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 定性地接触了动能、势能、电能等概念。在高中阶段,他们将进一步从 定量的角度学习并发展这些概念,并且逐步深入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学好本章,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单元目标
四、教学策略 2.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增强直观感知
设计一系列与机械能守恒相关的实验,如摆球实验、斜面实验等, 让学生观察不同情况下机械能的变化情况。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引导学生发现机械能守恒的规律,并尝试用理论进行解释。结合实验现 象和理论推导,帮助学生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 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第一章:生物体的基本组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2. 让学生理解各种组成单位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2. 细胞的功能和特点。
3. 组织的分类和功能。
4. 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5. 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功能。
2. 利用实物、图片等展示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态和结构。
3.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理解各种组成单位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体结构知识。
2. 讲解细胞的功能和特点,展示细胞的结构图。
3. 讲解组织的分类和功能,展示各种组织的图片。
4. 讲解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展示器官的实物或图片。
5. 讲解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展示系统的实物或图片。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绘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图,标注各个层次的名称和功能。
2.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器官和系统,说明它们的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 让学生理解细胞各结构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 细胞膜的功能和特点。
3. 细胞质的作用和组成。
4.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 利用实物、图片等展示细胞的结构。
3.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理解细胞各结构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细胞知识。
2. 讲解细胞膜的功能和特点,展示细胞膜的图片。
3. 讲解细胞质的含义和组成,展示细胞质的实物或图片。
4. 讲解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展示细胞核的图片。
QC小组基本教程-第八章-因果图、树图与关联
因果图的应用场景
质量改进
用于分析产品质量问题或缺陷的根源,制定 相应的改进措施。
问题解决
针对特定问题或目标,分析影响其实现的因 素,找出关键因素进行改进。
决策制定
在制定决策时,分析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及 其对决策结果的作用。
项目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分析可能影响项目进度、 成本和质量的各种因素。
02
ABCD
列出与中心主题或目标相 关的子主题或子目标,并 将其按层次关系排列。
在每个节点旁边添加简短 的描述或关键词,以帮助 解释该节点的内容。
树图的应用场景
项目管理
用于制定项目计划,组织任务决
用于识别问题的根本原因,并 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步骤。
组织结构
用于描述组织内部的层级关系 和职责分配。
因果图由代表结果的节点和代表影响 因素的箭头组成,箭头指向结果节点 ,表明因果关系。
因果图的绘制方法
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或结果,将 其作为因果图的中心节点。
头脑风暴:召集小组成员,集 思广益,列出所有可能影响该
问题的因素。
将每个因素与中心节点相连, 表示因果关系。
对于每个因素,继续展开其子 因素,直到无法再细分。
qc小组基本教程-第八章 -因果图、树图与关联
contents
目录
• 因果图 • 树图 • 关联图 • 因果图、树图与关联图的比较与选择 • 案例分析
01
因果图
因果图的定义
因果图:又称为鱼骨图或石川图,是 一种用于表示因果关系的图形工具, 通过图形化方式展示影响结果的因素 ,帮助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
案例二:树图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总结词
树图是一种用于项目管理的工具,用于分解项目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间计划。
第八章色谱定量基础分析方法详解
优点
无需做校正 简单、快速的定量过程 进样量不要求严格
缺点
以上所有的假定 需测量所有的组分 所有的面积都必须准确
Slide 5
校正因子
含量 100 面积 3000
100 2500
200 4000
绝对响应时间 RF=含量/面积
校正检测器响应 与组分的含量及其它组分的存在无关
Slide 6
归一化法(NORM)
Slide 3
校正方法
• *面积百分比法AREA% • *峰高百分比法HEIGHT% • 归一化法NORM% • 外标法ESTD • 内标法ISTD
*不是校正方法
Slide 4
面积百分比法AREA%
AREA%=
AREA(pk)
x100% ΣAREA(pk)
假定
检测器响应都相同 所有组分都流出 所有组分都被检测到
缺点
检测器的响应必须一致 所有组分峰都须流出 所有组分峰都须被检测到 所有面积都须准确 所有组分峰都须流出 所有组分峰都须测定 必须校正所有的峰 进样量必须准确 仪器需有很好稳定性
必须在所有样品中加入 一个组分 样品和标样的准备工作 更加复杂
Slide 21
定量数据分析
本章将学到: •如何设置并调试定量数据 •如何编辑定量结果 •如何产生定量报告
NORM%=
RF(pk) x AREA(pk) x100%
Σ[RF(pk) x AREA(pk)]
假定
所有组分都流出 所有组分都被检测到
优点
简单、快速的定量过程 进样量不要求严格
缺点
所有组分峰都要流出 需测量所有的组分 必须校正所有的峰
Slide 7
外标法和内标法校正过程
第八章精神分析疗法(1)
2019/2/1
9
人格结构说
适应作用
道德原则
超我
自
现实原则
意识层
我
稽查作用 前意识
动力作用
潜意识
本 我
(一切行为动力的来源)
快乐原则
2019/2/1
10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本我、自 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 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在于寻求自 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 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按社会道德准则 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 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 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要反映客观现实,分析 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 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 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2019/2/1 13
隔 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 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 抵 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 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的痛苦 体验。 转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 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 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 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 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 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 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2019/2/1
17
口欲期得到满足儿童产生安全感有助于形成 信任别人、自信而不依赖别人,易与人相处的性 格。相反口欲期母子关系不健全,则易形成口唇 依赖型性格。表现为过度的依赖性,不现实而富 于幻想,容易嫉妒别人,在行为上喜欢做各种和 嘴有关的动作,如吸吮拇指、咬指甲、贪食、吸 烟、嚼口香糖、多嘴多舌等。 负性俄狄浦斯情结(儿童对同性父母产生恋 爱并嫉恨异性父母)长大以后可能成为同性恋。
第八章第三节逻辑分析法
二、推导分析法
推导分析法是通过从已有的情报信息出发,根据已知 的定理、定律或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进行逻辑推理或合 理推导,以求获得新情报的方法。
(3)外观综合
外观综合是将具有某种关联的若干外表 现象、外观信息综合一处,以求获得新情报 的方法。比如,TCL手机和珠宝合一的产品 设计。
(4)方面综合
方面综合是将有关客体对象的某一方面 全部情报信息提取出来,综合出新情报的方 法。此法用来对付专利分割就很有效。
(5)纵横结合的综合
这是针对所拥有的若干情报信息,综合 运用上述四种手段以求获得新情报的方法。 比如日本的钢铁工业发展很快,是因为它综 合吸收了奥地利的转炉顶吹技术、美国的高 温高压炼钢技术和西德的熔钢脱氧技术。
第八章 第三节
逻辑分析法
一、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是通过对已经拥有的众多 相关情报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根 据需要将它们逻辑地组合起来或加以转换 ,以求获得新情报的方法。
可分为综合是“部分相加等于整体”的综合, 或“1+1=2”的综合,是将已有的众多情报信息, 简单合并在一起,以求获得新情报的方法。由于 合并方式的不同,简单综合法又可分为五种。
2,关联推导
关联推导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已知规律或 某种相互关联,从已知情报信息出发作前后 左右的横向推导,获得由已知情报信息可能 产生的新情报的方法。
比如,三菱公司根据发生在非洲扎伊尔 (现在称刚果(金))的叛乱事件联想到在 空间上与扎伊尔相邻的是赞比亚,而赞比亚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铜基地,从而获得了一 次赚钱的机会。
定性研究方法 第八章 比较分析法
❖ 历史比较分析是从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变迁原因的研究方法。逆时性 比较分析是把社会现象当作由时间维度构成的连续统,通过对过去、现在的时点和时段的比较,来揭示社 会历史现象的特征及变动规律。历史比较分析主要有三种范式或类型:一是实证范式,二是解释范式,三 是批判范式。较为常用的历史比较分析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和理想类型分析法。理想类型分析法是韦伯 倡导的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分析不同理想类型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根据结构一致性原则,来理解和解释事 物或现象形成的原因。
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第八章 比较分析法
目录
第一节 比较分析法概述 第二节 历史比较分析 第三节 组型比较分析
本章要点
❖ 比较方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象放在一起加以考察和分析,以检视和把握它们之间所具有的相 同、相似或相异的属性和特征,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异同。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比较客体,二是 比较维度,三是对比和分析。
第一节 比较分析法概述
一、比较方法及其意义
❖ 比较方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象放在一起加以考察和分析,以检视和把握它们 之间所具有的相同、相似或相异的属性和特征,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异同。
❖ 比较方法一般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比较客体,即研究者选择出来加以比较的对象; 二是比较维度,意指从哪个角度来对这些事物加以比较;三是对比和分析,即以比较维度 为标准,对比较客体加以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对它们在相关方面的属性做出某 种判断,如孰优孰劣等。
❖ 求同求异法实际上是一种把求同和求异两种比较分析法结合起来的方法,这种结合通常能 更加有效地揭示现象的特征和规律。求同求异是既比较对象之间的共同或相似特征,又比 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或不同特征。这样,在共同性与差异性之间实际上又形成了一种鲜明对 比,从而更加有助于了解现象特征及其所包含的规律或模式。
第八章篇章翻译解析
read, “ The most beautiful spot on campus is not
▪ Halliday & Hasan 在Cohesion in English 中将英语的衔接手段分成五大类:
▪ 照应 reference ▪ 替代 substitution ▪ 省略 ellipsis ▪ 连接 conjunction ▪ 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另一种分类法:陈宏薇
▪ 比较照应在语篇中起上下承接的作用。 因为任何 比较至少要涉及两个实体或事态,语篇中如果有 表达比较意义的词语出现,会话参与者或读者便 会在上下文中寻找与其构成比较关系的其它词语。 比较照应的语篇衔接功能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
▪ 例1:
▪ Tom gets ten dollars a week for pocket money, and Bob receives a similar amount.
▪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 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贾平凹 《丑 石》)
▪ The only thing that had interested us in the ugly stone was a little pit on top of it, which is filled with water on rainy days.
▪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以后,海岛上 的居民便开始进入过年倒计时。先 搞卫生,掸去一年尘土。接着准备 食品,做年糕,炒倭豆、炒番薯片、 打米花糖。二十五、二十六起,家 家户户开始“谢年”:祀祖先。
▪ Every year after the 20th of the lunar 12th month, inhabitants on the island would start their countdown on the Spring Festival. They would sweep their houses clean, flickering every bit of dust off the furniture. After that they begin to prepare various foods: steamed New Year cakes, fried beans, fired sweet potato chips, and baked rice cookies. On the 25th and 26th of the month, households start their “New Year Thanks-giving” rites to pay homage to their ancestors.
第八章层次分析法
第八章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
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人们在进行社会的、经济的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
层次分析法为这类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新的、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i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ii )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iii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iv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下面分别说明这四个步骤的实现过程。
1.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与特点应用AHP 分析决策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
在这个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分。
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若干层次。
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
这些层次可以分为三类:(i )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因此也称为目标层。
(ii )中间层:这一层次中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因此也称为准则层。
(iii )最底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措施层或方案层。
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及需要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一般地层次数不受限制。
每一层次中各元素所支配的元素一般不要超过9个。
这是因为支配的元素过多会给两两比较判断带来困难。
下面结合一个实例来说明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例1 假期旅游有1P 、2P 、3P 3个旅游胜地供你选择,试确定一个最佳地点。
第八章层次分析法
第八章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式,它专门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
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有效的多准那么决策方式。
§1 层次分析法的大体原理与步骤人们在进行社会的、经济的和科学治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由彼此关联、彼此制约的众多因素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
层次分析法为这种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新的、简练而有效的建模方式。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i)成立递阶级次结构模型;(ii)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定矩阵;(iii)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查验;(iv)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查验。
下面别离说明这四个步骤的实现进程。
递阶级次结构的成立与特点应用AHP分析决策问题时,第一要把问题层次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
在那个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份。
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假设干层次。
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那么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
这些层次能够分为三类:(i)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样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因此也称为目标层。
(ii)中间层:这一层次中包括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能够由假设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那么、子准那么,因此也称为准那么层。
(iii)最底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类方法、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方法层或方案层。
递阶级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及需要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一样地层次数不受限制。
每一层次中各元素所支配的元素一样不要超过9个。
这是因为支配的元素过量会给两两比较判定带来困难。
第八章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案例
▪ 文本的重要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单词或其他语言单 位,还可能是文本的语气、文体、形式、隐喻或音 韵的效果。
▪ 紧贴翻译:最贴近字字对译的翻译。它要保持词的 外延和内涵意义,不但要保存原词、词语等的意义, 还要保留其用法。贴切是和准确、对等联系在一起, 紧贴的程度因上下文而异。
▪ 从词汇上说,最常见的紧贴翻译是字对字翻译,可 采用转化、归化、直译和释义的方法达到对等。
翻译的语言学派
▪ 代表人物: ▪ 卡特福德(John Cunnison Catford) ▪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 奈达(Eugene Albert Nida)
Peter Newmark(1916—)
▪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关联翻译法 ▪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73 ▪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 ▪ About Translation, 1991 ▪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
▪ 5、语义翻译是一门艺术,只能由一个人单独承担, 所以翻译比较准确,但由于造成了认知意义和语用意 义的走失,语义翻译一般不及原文。交际翻译是一门 技巧,有时可由多人承担。由于交际翻译具有重效果、 简洁明了的特点,弥补了语义翻译中意义的走失,又 经过了适当的润色,交际翻译译文一般优于原文。
翻译方法与文本功能的关系
▪ 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 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 他对重要的界定是指语言标示出“特别有价值、 特别有意义、特别必须、或永恒”的事物。如莎 士比亚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而“water consists of hydrogen and oxygen”一句中, “consists of”就不那么重要,完全可以用”is composed of ” ,“constitutes”, “comprises”, 甚至“is the equivalent of ”来替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
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人们在进行社会的、经济的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
层次分析法为这类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新的、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i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ii )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iii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iv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下面分别说明这四个步骤的实现过程。
1.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与特点应用AHP 分析决策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
在这个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分。
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若干层次。
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
这些层次可以分为三类:(i )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因此也称为目标层。
(ii )中间层:这一层次中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因此也称为准则层。
(iii )最底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措施层或方案层。
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及需要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一般地层次数不受限制。
每一层次中各元素所支配的元素一般不要超过9个。
这是因为支配的元素过多会给两两比较判断带来困难。
下面结合一个实例来说明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例1 假期旅游有1P 、2P 、3P 3个旅游胜地供你选择,试确定一个最佳地点。
在此问题中,你会根据诸如景色、费用、居住、饮食和旅途条件等一些准则去反复比较3个侯选地点。
可以建立如下的层次结构模型。
目标层O 选择旅游地准则层C 景色 费用 居住 饮食 旅途措施层P 1P 2P 3P1.2 构造判断矩阵层次结构反映了因素之间的关系,但准则层中的各准则在目标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一定相同,在决策者的心目中,它们各占有一定的比例。
在确定影响某因素的诸因子在该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这些比重常常不易定量化。
此外,当影响某因素的因子较多时,直接考虑各因子对该因素有多大程度的影响时,常常会因考虑不周全、顾此失彼而使决策者提出与他实际认为的重要性程度不相一致的数据,甚至有可能提出一组隐含矛盾的数据。
为看清这一点,可作如下假设:将一块重为1千克的石块砸成n 小块,你可以精确称出它们的重量,设为n w w ,,1 ,现在,请人估计这n 小块的重量占总重量的比例(不能让他知道各小石块的重量),此人不仅很难给出精确的比值,而且完全可能因顾此失彼而提供彼此矛盾的数据。
设现在要比较n 个因子},,{1n x x X 对某因素Z 的影响大小,怎样比较才能提供可信的数据呢?Saaty 等人建议可以采取对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建立成对比较矩阵的办法。
即每次取两个因子i x 和j x ,以ij a 表示i x 和j x 对Z 的影响大小之比,全部比较结果用矩阵n n ij a A )(表示,称A 为X Z 之间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简称判断矩阵)。
容易看出,若i x 与j x 对Z 的影响之比为ij a ,则j x 与i x 对Z 的影响之比应为ijji a a 1 。
定义1 若矩阵n n ij a A )(满足 (i )0 ij a ,(ii )ij ji a a 1(n j i ,,2,1, ) 则称之为正互反矩阵(易见1 ii a ,n i ,,1 )。
关于如何确定ij a 的值,Saaty 等建议引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
下表列出了1~9标度的含义: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分级太多会超越人们的判断能力,既增加了作判断的难度,又容易因此而提供虚假数据。
Saaty 等人还用实验方法比较了在各种不同标度下人们判断结果的正确性,实验结果也表明,采用1~9标度最为合适。
最后,应该指出,一般地作2)1( n n 次两两判断是必要的。
有人认为把所有元素都和某个元素比较,即只作1 n 个比较就可以了。
这种作法的弊病在于,任何一个判断的失误均可导致不合理的排序,而个别判断的失误对于难以定量的系统往往是难以避免的。
进行2)1( n n 次比较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通过各种不同角度的反复比较,从而导出一个合理的排序。
1.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A 对应于最大特征值m ax 的特征向量W ,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
上述构造成对比较判断矩阵的办法虽能减少其它因素的干扰,较客观地反映出一对因子影响力的差别。
但综合全部比较结果时,其中难免包含一定程度的非一致性。
如果比较结果是前后完全一致的,则矩阵A 的元素还应当满足:ik jk ij a a a ,n k j i ,,2,1,, (1)定义2 满足关系式(1)的正互反矩阵称为一致矩阵。
需要检验构造出来的(正互反)判断矩阵A 是否严重地非一致,以便确定是否接受A 。
定理1 正互反矩阵A 的最大特征根m ax 必为正实数,其对应特征向量的所有分量均为正实数。
A 的其余特征值的模均严格小于m ax 。
定理2 若A 为一致矩阵,则(i )A 必为正互反矩阵。
(ii )A 的转置矩阵T A 也是一致矩阵。
(iii )A 的任意两行成比例,比例因子大于零,从而1)(rank A (同样,A 的任意两列也成比例)。
(iv )A 的最大特征值n max ,其中n 为矩阵A 的阶。
A 的其余特征根均为零。
(v )若A 的最大特征值m ax 对应的特征向量为T n w w W ),,(1 ,则ji ij w w a ,n j i ,,2,1, ,即n n n n n n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A 212221212111 定理3 n 阶正互反矩阵A 为一致矩阵当且仅当其最大特征根n max ,且当正互反矩阵A 非一致时,必有n max 。
根据定理3,我们可以由m ax 是否等于n 来检验判断矩阵A 是否为一致矩阵。
由于特征根连续地依赖于ij a ,故m ax 比n 大得越多,A 的非一致性程度也就越严重,m ax 对应的标准化特征向量也就越不能真实地反映出},,{1n x x X 在对因素Z 的影响中所占的比重。
因此,对决策者提供的判断矩阵有必要作一次一致性检验,以决定是否能接受它。
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i )计算一致性指标CI1max n nCI(ii )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
对9,,1 n ,Saaty 给出了RI 的值,n 1 2 3 4 5 6 7 8 9RI 0 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RI 的值是这样得到的,用随机方法构造500个样本矩阵:随机地从1~9及其倒数中抽取数字构造正互反矩阵,求得最大特征根的平均值max ' ,并定义1'max n n RI 。
(ⅲ)计算一致性比例CRRICI CR 当10.0 CR 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
1.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上面我们得到的是一组元素对其上一层中某元素的权重向量。
我们最终要得到各元素,特别是最低层中各方案对于目标的排序权重,从而进行方案选择。
总排序权重要自上而下地将单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成。
设上一层次(A 层)包含m A A ,,1 共m 个因素,它们的层次总排序权重分别为m a a ,,1 。
又设其后的下一层次(B 层)包含n 个因素n B B ,,1 ,它们关于j A 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分别为nj j b b ,,1 (当i B 与j A 无关联时,0 ij b )。
现求B 层中各因素关于总目标的权重,即求B 层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权重n b b ,,1 ,计算按下表所示方式进行,即 m j j ij i ab b 1,n i ,,1 。
对层次总排序也需作一致性检验,检验仍象层次总排序那样由高层到低层逐层进行。
这是因为虽然各层次均已经过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都已具有较为满意的一致性。
但当综合考察时,各层次的非一致性仍有可能积累起来,引起最终分析结果较严重的非一致性。
设B 层中与j A 相关的因素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在单排序中经一致性检验,求得单排序一致性指标为)(j CI ,(m j ,,1 ),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j RI ()()(j RI j CI 、已在层次单排序时求得),则B 层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为m j jm j j aj RI a j CI CR 11)()( 当10.0 CR 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并接受该分析结果。
§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问题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有两个:(i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抽象出较为贴切的层次结构;(ii )如何将某些定性的量作比较接近实际定量化处理。
层次分析法对人们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加工整理,提出了一套系统分析问题的方法,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依据。
但层次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i )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它至多只能排除思维过程中的严重非一致性,却无法排除决策者个人可能存在的严重片面性。
(ii )比较、判断过程较为粗糙,不能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决策问题。
AHP 至多只能算是一种半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AHP 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许多学者针对AHP 的缺点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形成了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像群组决策、模糊决策和反馈系统理论近几年成为该领域的一个新热点。
在应用层次分析法时,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现再分析一个实例,以便说明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相应的层次结构。
例2 挑选合适的工作。
经双方恳谈,已有三个单位表示愿意录用某毕业生。
该生根据已有信息建立了一个层次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
A 1B 2B 3B 4B 5B 6B1B 1 1 1 4 1 1/22B 1 1 2 4 1 1/23B 1 1/2 1 5 3 1/24B 1/4 1/4 1/5 1 1/3 1/35B 1 1 1/3 3 1 16B 2 2 2 3 3 1(方案层)1B 1C 2C 3C 2B 1C 2C 3C1C 1 1/4 1/2 1C 1 1/4 1/52C 4 1 3 2C 4 1 1/23C 2 1/3 1 3C 5 2 13B 1C 2C 3C 4B 1C 2C 3C1C 1 3 1/3 1C 1 1/3 52C 1/3 1 7 2C 3 1 73C 3 1/7 1 3C 1/5 1/7 15B 1C 2C 3C 6B 1C 2C 3C1C 1 1 7 1C 1 7 92C 1 1 7 2C 1/7 1 13C 1/7 1/7 1 3C 1/9 1 1根据层次总排序权值,该生最满意的工作为工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