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李跃儿

合集下载

把幸福还给孩子李跃儿读后感

把幸福还给孩子李跃儿读后感

把幸福还给孩子李跃儿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啥叫把幸福还给孩子?孩子不幸福吗?还真别说,读着读着就发现,原来我们大人在好多时候都在不知不觉中“抢”走了孩子的幸福。

李跃儿老师在书里写了好多她在芭学园里的故事。

那些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也看到了身边那些孩子们的影子。

比如说,我们总是想让孩子按照我们觉得对的方式去做事。

像我小时候,我妈就老觉得女孩子就该文静点,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可我就想撒丫子跑,像个野小子一样。

那时候就觉得心里特憋屈,这大概就是幸福被悄悄拿走了吧。

芭学园里的做法就不一样,他们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

我就想啊,这多好啊,每个孩子就像一朵独特的花,你不能非得让牡丹长成玫瑰的样子吧。

孩子就应该在一个能让他们自由生长的环境里,就像种子在肥沃的土壤里一样,想怎么长就怎么长,只要是朝着阳光的方向就好。

书里还提到了孩子的创造力。

这可太重要了,现在的孩子一个个就像小机器人一样,被塞了好多知识,可是创造力却被压抑了。

就好比我们只给孩子一个画框,让他们在这个框里画画,画的都是我们想让他们画的东西。

可孩子的脑子里其实有一整个宇宙呢,他们能画出我们大人根本想不到的东西。

芭学园就鼓励孩子们自由创作,不管画得像不像,只要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那就是好的。

这让我想到我邻居家的小孩,以前画个太阳必须是红色的,因为老师说的。

有一次他画了个蓝色的太阳,被老师批评了,孩子委屈得不行。

我当时就觉得,这孩子的创造力就这么被一闷棍给打得缩回去了。

再说说孩子的情绪吧。

我们大人有时候真的很不理解孩子的情绪。

孩子哭了,我们就会说“别哭了,这有什么好哭的”。

可在孩子的世界里,那就是天大的事儿啊。

李跃儿老师说要尊重孩子的情绪,让他们把情绪发泄出来。

这就好比治水,堵不如疏。

我记得我小时候心爱的玩具丢了,哭得那叫一个伤心,我爸就不耐烦地吼我,结果我哭得更厉害了。

要是那时候我爸能抱抱我,让我哭个够,可能我早就好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_心得体会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_心得体会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山坑小学周翔翔读着这本书,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李跃儿是一个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人,所以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

我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

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汗颜了!我离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太远了。

翻阅时,我不禁萌生了丝丝酸楚和歉意,因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无助、恐惧、孤独、愤怒。

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那么,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我们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必须要清楚“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

引用周弘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只有“用心赏识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给予孩子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一开始是没有棱角的,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张白纸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画上一个方框后,从此它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矩形,这时,除了在方框中发挥定格的形态外,再也没有其他发挥的余地了。

这是教育的失败!只有当孩子心境未定格时,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拉成平行线,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洞悉孩子真正要什么、想什么,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获得有益的发展,才能感受到幸福!另外,她也告诉我们:要使孩子幸福,我们不仅要对孩子有爱心、责任感,更要使这份爱心充满智慧。

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行为,学会“等待孩子”。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2013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跃儿。

下面是橙子整理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1 “人的幸福不幸福,并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他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

”“家长如果不懂教育又没有时间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干涉孩子,给孩子发展的自由。

”“你内心的慈爱要是一条河,别人拿走一缸甚至十缸,你会感觉不到给了别人,所以也不会计较别人回报你什么。

”“如果把家庭的爱比作花园的话,愚昧的爱就是有毒的花了。

”“对于成人来说,最要命的是,每个人都紧紧抱着自己的痛苦不放。

”这本书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李跃儿经典著作。

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

阅读这本书就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家长和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李跃儿从一个画家,到一个美术教育家,再到儿童教育家,现在更是创办了自己的幼儿园和小学,以独特教育思想支撑的“巴学园”,给无数茫然失措的家长带来了希望。

一些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的人们追随者、探索着、发展着她的教育理念。

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严苛和教条,也不同于西方教育的开放和自由,她给在中国社会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一条全新的发展尝试,更是给千千万万为教育发愁的家长们一条走向幸福的路径。

给你一个每个家庭都会发生的场景,孩子要吃零食,使尽各种招数,哭闹、打滚、甚至摔东西。

家长就是一句话:不行。

越不行,孩子哭闹越厉害,家长越觉得不能纵容,矛盾越来越大,冲突不断升级。

可是,仔细想想,孩子真的是那么想吃零食吗?他需要的是物质,还是物质背后的东西?李跃儿教育实践的总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这么强烈的欲望实际是在家长不断的限制中激发出来的。

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当《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发到我手上时,封面上一个长相淳朴、笑容灿烂的女性照片首先进入了我的眼帘。

随后九个红色的大字“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深深震撼了我。

作者“李跃儿”三字随之被我牢记。

打开书,几张彩色的照片让我对作者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小巫和莲子写的感言让我对作者这样一个平凡的女人所做出的不平凡的事迹而打动。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用灵魂感受孩子的灵魂”,第二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第三部“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第四部“幸福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动机”。

看完第一部后我在想:何谓“用灵魂感受孩子的灵魂”?书中的字里行间不时出现如下的句子:“老师爱孩子,才能找到适合于孩子的内容和方法”;“爱对教育的意义就像光,始终照耀着整个教育的过程”;“身为教育者,意识不到自己的爱,这便是真正的爱”;“爱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可以互换”;“用爱占有孩子灵魂”……我个人认为要达到这种境界只有心中充满了“爱”才能做到。

有些人觉得幼儿园的孩子还小,他们不懂那么多。

其实我觉得他们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却懂的不少。

正因为年龄小,所以他们反而能感受到别人对他们的爱,并且会用他们爱的方式来进行互换。

去年9月我接了现在所带的这个大班,班里的女孩子都很精灵懂事。

谊谊是个很瘦小的女孩,她原本有一头很长很黑的头发,不久前她奶奶因为嫌早上梳头麻烦就带她去剪掉了。

有次区域活动时,我正蹲在美工区的桌子旁观看一些幼儿在绘画。

谊谊突然走到我身后,用手轻轻摸了下我的长头发。

我转身看的时候,她怯怯的把手往后缩。

我问她:“是不是头发剪掉了,想摸摸我的长头发呀?”谊谊害羞的抿着嘴点了点头。

“那我把我的长头发放下来,你好好摸下。

”我笑着对她说。

谊谊开心的笑了,她放大胆子用手从上到下摸我顺直的长发,一下,两下……其他一些孩子看见了,也一个个陆续走过来,这个给我捏捏肩,那个给我敲敲腿,还有的拿了我平时给孩子梳头发的梳子给我梳起了头……孩子们在我耳边窃窃私语,有的说:“顾老师平时又要教我们又要管我们,多累呀。

做传奇的教师

做传奇的教师

做传奇的老师——《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认识李跃儿,是通过电视台对她的一个报道,当时自己就觉得她是一个传奇。

后来,收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手不释卷,一口气把它读完。

这是一本有关教育的书,作为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在中央电视台《七巧板》、《心理访谈》等节目中担任嘉宾,是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论坛“华表奖”获得者及形象大使,并创办了巴学园。

本书中,作者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

本书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很长一段时间,自己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同时,我不禁萌生了丝丝酸楚和歉意,因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无助、恐惧、孤独、愤怒。

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李跃儿老师认为:“素质教育是爱的教育。

教育者应是天使,而不是上帝!以教育者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爱来爱孩子,同时要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美好的东西,这就是爱的交互,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将人的素质比做一棵树的话,心灵是根,精神是干,能力是枝,知识是叶。

老师是什么?是种植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心灵的明灯。

成为老师的先决条件是爱,但只有爱心远远不够,还得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做到智慧的爱而不是愚昧的爱。

老师对儿童教育的价值观应该给他们发展的自由,获得了这个自由,他的敏感期就会发展得很充分,他的成长是快乐幸福的。

书中所说的正面赏识教育、示弱赏识方法是我们可以经常运用到工作中的最有效的教育智慧。

可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又做到了多少呢?快乐是最大的动力。

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最基本的教育学原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通用5篇)《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1利用寒假时间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收获颇丰,作者李跃儿有着二十多年的摸索经验,用一个个人性教育的个案分析,充分向我们诠释了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家长和教育者一步步拿走的,我们又该如何使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

幸福是什么?孩子的幸福又是什么?到底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过李跃儿的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是李跃儿提出的教育观点。

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

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

而大多数家长此时逼着孩子认字、计算,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精神的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

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于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

不尊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

在李老师的故事中,有一个“棍棒之下出逆子”家中有三个男孩,主犯杨杰和大弟、二弟以及他们的父亲都被判刑,这是一个悲剧的家庭,原本杨杰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但由于父亲暴烈的脾气,致使孩子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正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但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这是一个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一步一步的改变。

作者李跃儿在书中还提到的“教育,首先是让人成为人的,是提升人的,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长智慧、传达知识的。

”而现实当中,尤其是在中国,成人对于孩子,大都是只注意孩子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8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8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8篇读后感能够激发读者对书籍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书中内容的赞美或批评,更要展示自己的自立思考和见解,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幼儿教师读书心得——读李跃儿《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有感

幼儿教师读书心得——读李跃儿《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有感

幼儿教师读书心得——读《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有感最近读了李跃儿老师的一本书《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书中的许多观念对我有很深的启发。

孩子如同盆栽一般,个人习性喜好各不相同,有的喜暖畏寒,有的喜阳忌阴,有的耐旱忌湿……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理解孩子到达怎样的程度,代表了你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达到怎样的高度,你将来教学中的点点滴滴都来自你对孩子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对教育者的要求中从爱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

爱孩子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和责任感,只有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的爱才是“有专业度的爱”。

“教育像鞋子,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走在人生之路。

鞋匠要做出合脚的鞋子,就需要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知道脚的需要和感受。

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够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要适于孩子,并不是说适于普遍意义上的孩子的群体,而是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个体。

所以,在芭学园,我们的眼里不是一群孩子,而是每一个孩子”。

看到这里,相信有很多有老师,都不禁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在一日活动过程中,是否能根据孩子的兴趣,孩子的速度,孩子的接受能力来走。

为了下一个环节,赶所谓的进度,可能会匆匆结束上一个环节,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时,有没有关注到每个幼儿的经验发展水平,有没有关注到他们的能力?有没有关注到他们是否感兴趣,是否获得了发展?在创设区域活动过程中,有没有关注幼儿的兴趣点,认真观察,及时反思和调整,有没有为了做区域而做区域,投放的材料根本就不适合孩子呢?其实,除了要了解孩子的普遍存在的年龄特点之外,也要知道,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有不同的成长经历,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教师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实行“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也实行“一刀切”的评价标准。

主观的评价和论断,使得孩子的个体发展得不到关注,可能达不到老师的“标准”,从而遭受到心灵上的挫折。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家长,手下留情!——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一年以前,当我因女儿的逆反期教育问题请教她的幼儿园老师时,她向我推荐了李跃儿的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首先吸引我想一睹为快的是它的书名,可能对很多家长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应是类似《谁拿走了哈佛第一名》这样的书。

但对读过较多教育专著的我来说,第一感觉就是这应该是一本比较优秀的有关教育孩子的专著。

看到书名,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爱他还来不及呢,谁还去拿走他的幸福呢?”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幸福吗?先来看看本书中的几个小主人公吧!(一)不会笑的王欢李跃儿第一眼中的王欢是个瘦弱与敏感的孩子,闪着刺目光亮的眼睛让他看上去像一个被吓坏了的透明的小玻璃人。

他的爸爸对李跃儿说他儿子不会笑。

进班一个多月他竟然真的从没笑过无论问他任何话,他只会目视前方,没有反应。

我们要问:小王欢幸福吗?(二)无法上学的天才宋子然宋子然小的时候特别优秀,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天才的资质,所以家长对其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一下给他报了4个兴趣班,每个周末大人孩子就上午这个班下午那个班,今天这个班明天那个班的满城奔波。

但后来所有的班都放弃了,而且小子然竟然发展到了躺在被窝里发抖,不敢见人的程度,直至无法上学,只好呆在家里。

本是天才的小子然幸福吗?(三)7岁的富家“小偷”这个男孩家里有百货店,生活很富足,吃穿无忧。

但有一天,他妈妈发现他在偷店里的钱,于是将他打了一顿。

可是,从那以后,这个孩子狂偷不止了。

偷了钱干什么呢?乱花一通,见什么买什么,买来也不珍惜,扔得到处都是,要么胡乱送人,要么扔进垃圾桶。

他的妈妈甚至这样要求他,说:你以后不要偷了,你要什么妈妈都给你买行不行?还是不行。

家长就打,用火烧他的手,还是照偷不误。

我们能说这个孩子幸福吗?这几个小主人公的处境告诉我们:他们不幸福!另外,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孩子压力很大,越来越苦。

虽然物质生活比上代人丰富,但童年并不幸福。

可以说,没有人愿意拿走孩子们的幸福!然而,孩子们的幸福确实被拿走了,或者正在被拿走。

读《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有感

读《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有感

读《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有感一双合适的鞋子可以让人健步如飞,一双不合脚的鞋子,只能送人或者丢掉。

没有人愿意用自己孩子的脚去和鞋子磨合,我们需要的是鞋来适应脚,而不是用脚去适应鞋。

所以作为幼教工作的我,更应该学会因材施教,给予孩子最适宜的教育。

阅读李跃儿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冬藏:自由选择工作”这一篇章。

脚需要鞋子,没有鞋子就不能很好的走路。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孩子的发展和学习的方式与成年人不同,他们通过大自然赋予的天生发展阶段和学习模式,获得只有自己知道的经验,这就是“直接经验”。

孩子们使用这些直接经验去实践,在实践中迅速内化经验,形成他们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阅读此段,我感受颇深,不禁反思个人的教育行为是否满足幼儿个体的成长需求。

陈鹤琴先生曾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生活即教育,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经验自由选择活动,兴趣比管教更适用。

正如我们幼儿园开展的一系列特色活动,都是尊重幼儿的个人意愿,由孩子们自主商议决定的。

例如:小班组——你好,小鸽子!童趣足球“足”够精彩等;中班组——拓印自然树叶有“画”、布里生花邂逅扎染等;大班组——你好,大白鹅!我与时间的故事等。

我们创设丰富的生态环境,让幼儿走进大自然、亲近小动物,感受传统美术的魅力,获得经验积累能力,发展想象和创造力。

在活动中,幼儿很多天马行空问题也不是成人都能解答的,即便是成人能给出科学的解释,幼儿也未必能理解。

例如:“大白鹅的外形特征是什么样的呢?”“那老师大白鹅的脖子有多长呢?”在观察体验中孩子们的问题接踵而来,对于问题的答案也似懂非懂,探究的愿望不断加深、兴趣越发浓郁。

我深知:探索习得有益的知识经验,是幼儿学习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

本学期我们大班年级组开展了特色活动:你好,大白鹅!让幼儿用最直观、有效的方式观察、了解大白鹅,同时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开展喂食、写生等活动。

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集体绘画等方式积累经验,感受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美好。

牵手两代读后感

牵手两代读后感

牵手两代读后感牵手两代(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过去这样,现在这样,将来可能还会这样。

我们在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恐怕是前所未有的了。

于是,做父母的,把更大的盼头放在自己的儿女身上,的希望儿女更大的成功,失败的不希望儿女也有失败,所以,巴不得儿女是个全才,什么都会,什么样的局面都能应付,或至少有个专长,能够在社会上稳稳地立足。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的渴望。

把孩子弄得像一个旋转的陀螺,没有停歇的时间,赶场似的参加一个又一个班、兴趣班、辅导班。

我们做家长的是否设身处地的体会过孩子的感受呢?一些家长盲目跟风、功利思想严重,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学习特点,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负担。

此外,家长过早地规定孩子的发展方向,甚至事业前途,也只是一厢情愿。

做家长的应该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她参加丰富多样的活动,开阔眼界,这才是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前提。

我以前也总是盲目地教孩子背,学认字,其实现在想想,毕竟她才那么小,我为什么要剥夺孩子玩的权利?随着她的年龄增长,我一定要合理的教育,科学的引导!牵手两代读后感(二)最近,读了李跃儿的《牵手两代》,是一本好书。

尤其是孩子上幼儿园的那一部分,入院适应部分,写的很好很实在。

如果当初读了这本书,在孩子入园的时候我会做得更好。

不过,自我安慰一下,我也不算做得差的。

总应该能打个及格分吧。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时光倒流,第一,我会延长母乳喂养时间;第二,我不会让宝宝刚满两周岁就上小小班了。

还是谈谈心得吧——要信任孩子会按照上苍给他的自然密码发展成适合于生存的人,不要试图迫使他在生长期内就出现最终的结果。

人的精神生活在六岁之前是一个形成过程,在六岁之后是一个成熟过程,形成过程从无到有,每个阶段都不尽相同,在经历已经设定好的所有过程后,才出现最终结果。

不要为孩子设定结果,而是抱着喜悦的心情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里程碑,把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当作成功。

如果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大量时间和机会被别人左右,无法自然地经历环境冲突,不能成长起属于自己的解决方式,或者在遇到困难时,都有他人教授解决措施,儿童就无法成长起属于自己的有效防御措施,无法应付变化无穷的冲突和危机。

把幸福还给孩子李跃儿读后感

把幸福还给孩子李跃儿读后感

把幸福还给孩子李跃儿读后感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它让我重新审视“幸福”在孩子成长中的定义。

以前我总觉得,给孩子吃好穿好,上最好的学校,这就是为他们的幸福在努力了。

但李跃儿就像一个温柔又犀利的朋友,在书里轻轻敲着我的脑袋说:“你可别傻了,孩子的幸福可不只是这些物质的东西。

”书里那些生动的案例就像一个个小故事,读起来特别有意思。

我看到有的家长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把孩子保护得严严实实,啥都不让干,结果孩子变得胆小又依赖。

这就好比把小树苗一直放在温室里,它连点小风都没吹过,怎么能长成参天大树呢?李跃儿告诉我们,要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就像让小树苗在大自然里经历风雨,虽然可能会有点小磕小碰,但那才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还有关于孩子的兴趣培养。

我之前也像很多家长一样,看到别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就着急忙慌地也给自家娃报各种兴趣班。

可书里说,得先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不能瞎跟风。

这就好比你不能硬逼着一只小猫咪去学游泳,它明明更喜欢在地上扑小毛球啊。

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喜好,他们才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里找到快乐和成就感,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李跃儿在书里写的教育理念,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看了就头疼的理论,而是特别接地气。

她就像在跟你唠家常一样,把这些道理慢慢渗透给你。

我一边读一边想,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真的做了好多傻事啊。

不过呢,这本书也不是万能的育儿宝典,不可能照着做就百分百能让孩子幸福快乐地长大。

但是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发,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觉得,只要我们家长能像书里说的那样,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尊重和爱,那孩子离幸福也就不会太远了。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准备在育儿这条路上,更加用心地把幸福还给孩子。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之——喜欢的理由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之——喜欢的理由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之——喜欢的理由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可以直言不讳的说,我喜欢这本书,发自内心的喜欢。

在拿到书之前,不止一个人说这本书好看,值得看,其实那时心里除了疑惑之外,还是有一点点小小的好奇的。

当终于拿到并拥有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小巫为这本书写的《序》,也说这是一本“一定要看的书”,好奇和期待立马变成了迫不及待。

我非常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这本书,为什么大家都如此爱戴作者李跃儿?它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事实证明,大家的感受是相通的,正如书中小巫所说的那样,只要你翻开书,“居然就放不下来了”。

虽然没有她所说的那样能通宵达旦的看完,但也是一口气看了半本书。

而且有看一遍不过瘾的感觉,因为再次捧起的时候总想重新回味之前所看过的内容,再次细细品味其中的智慧,总感觉那里有着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声音在呼唤着自己。

简单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吧。

首先是作者李跃儿。

她是那么的淳朴,那么的其貌不扬,虽没有机会认识和接触,可是但凡看过她文字,读过她思想的人都会被她所深深的吸引,她是智慧的,她是美丽的,她是有着“大爱“的,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力量和光芒是可以温暖人心的。

一个人之所以会让别人喜欢并记住,是因为她本身所具有的那种特殊的人格魅力,李跃儿就是具有那样魅力的一个人。

不论是她的“疯傻”也好,不论是她的“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也罢,她就是那样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女人。

她对艺术、对教育、对孩子、对生活所具有的那种执着和热爱,看似平凡,却也是非凡。

其次是呈现方式。

字如其人,李悦儿的文字也是如此,朴实无华,行云流水,但充满智慧,滋润心田。

她的文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没有华丽的词汇,也不需要刻意的粉饰,却神奇地能让读者都为之产生共鸣。

她的表达方式是那样的平易近人,侃侃而谈,就像跟老朋友面对面聊天讲故事那样,时而轻松自然、时而引人入胜、时而发人深思。

她所有阐述的观点,有时候是以故事为导入,继而抛出问题,辅以观点;有时是观点鲜明,案例佐证,引发思考……无论什么样的呈现方式,都是通俗易懂发省于心的。

读《关键期关键帮助》有感

读《关键期关键帮助》有感

读《关键期关键帮助》有感读《关键期关键帮助》有感张燕妮随着太阳班的开班,班级里的宝贝也慢慢的多了起来,因为是新班级所以孩子的年龄大多在两至三岁之间,面对这一群小小的孩子,我们需要给他们什么样的帮助,才能够真正的帮到孩子。

在我之前的带班中基本上是年龄偏大一些的孩子,对于这些小孩子我需要再做一些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两到三岁孩子的状态,于是我要重新拿起了李跃儿写的《关键期关键帮助》这本书,去了解不同年龄孩子所需要的不同帮助。

孩子过了两岁,对物质的探索进入了对物质的功能的探索时期,逐渐的从物质特征的探索转向对事物与自己关系的探索,也就是探索自己拿着物品能做什么。

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不会再拿着一个物品去抓捏啃咬,而是对它可以怎样被自己利用,怎样能够更好地使用这个物体与其他物体结合实现自己的想法感兴趣。

在班级上就会看见当孩子进入教室以后,当老师引导他们拿起一支画笔时,他们不再像两岁之前的孩子那样去研究那支画笔,而是拿起一张纸用画笔在纸上涂鸦,当他们看见纸上呈现出他们所画出来的形状时,他们是喜悦的,他们突然发现了画笔和纸张在一起时原来是这样的,他们就会不停的在那里涂鸦。

在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会出现执拗,开始说”“我的”、”我的”.这个时候开始发展自我意识,你就会发现孩子很多事情都会要求自己来做,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出现更多的情绪状况,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设想不能每一次都被他们的肢体所实现,当现实的结果与他们设想不一致的时候,他们就会大光其火。

越接近三岁这种迹象越明显,他们就像一个天生的完美主义者,非要要求自己的行为,身边的物品和自己设想的相一致。

这一阶段蒙台梭利成为执拗敏感期,儿童执拗期的状态要一直延续到三岁半以后,经过很多次的碰壁之后儿童才会逐渐的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哪些是他自己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人无法改变的。

在班级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孩子,比如归位的时候有的老师比较着急,当她帮孩子把东西整理好时,孩子会很很生气,告诉老师”宝宝要自己做。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导读:本文《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1 读书,是人生的一个乐趣,读一本好书,更是乐趣中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幸福的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令人窒息,要么沦为杀人犯,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自闭、要么自虐,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得“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成人后的种种苦恼。

我看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一章,当我看完几篇以后,给我的感悟很深,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例如:当一位老师上课的题目是“我的幸福”。

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家人当宝贝,每个人周围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我们;再物质上,我们要什么就有什么;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一定感到很幸福了。

话音未落,孩子们呢齐声回答:老师——我们不幸福。

这么一问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举起手来,其中一个10岁的男孩,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是年级第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觉。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们说的全是真话。

孩子的幸福其实就像能够调出所有颜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他们挑不出幸福的颜色,他们的幸福被人拿走了。

孩子们在小学已经减负,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孩子们应该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无限制地报兴趣班,无限制地为孩子购买复习资料,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孩子们当然感觉不到幸福。

读《把幸福还给孩子》有感

读《把幸福还给孩子》有感

读《把幸福还给孩子》有感
李跃儿,这位由酷爱艺术的女画家,到在心将自己的常识传授给下一代的老师和母亲,在经历了太多传统教育的失败之外,终于大彻大悟;终于从高于孩子的“教育宝座”,回到了自己也曾拥有过的蓝天乐土;终于以平等的姿态,来看待孩子的成长;终于开始享受孩子们创造的多彩世界……
本书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姊妹篇,是教育专家李跃儿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独家分享三十年教育经典案例,愿天下父母都来读一读她的故事,学一学其中的道理,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

生活即教育,我们往往在孩子犯错时进行说教,其实不是,生活中的教育处处都在。

李跃儿说:研究孩子和懂得孩子是教育的根本。

抓住了所有的方法是对的。

抓不住所有的方法都是错的。

这是把幸福还给孩子的卷末语。

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

爱育是平等自由的。

居高临下通常会带来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后感给孩子当下的幸福

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后感给孩子当下的幸福

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后感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后感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作者:李跃二出版时间:2022-06-01读书,是人生的一个乐趣,读一本好书,更是乐趣中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幸福的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令人窒息,要么沦为杀人犯,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自闭、要么自虐,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得“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成人后的种种苦恼。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封面语上赫然写着“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一行字。

这是李跃儿的教育观,她的教育座右铭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这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

对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

她在书中表明,孩子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

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一切从无开始,就像生命之树,只要你种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出土,什么时候抽叶,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那是按预先设定好了的机制在起作用。

婴儿实际上就是一颗准备长成精神大树的种子。

李跃儿告诉人们,一定要懂得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并尊重和理解这些规律。

在一次家长会上,她苦口婆心地劝说一位家长:孩子6岁之前是属于大自然的,他们天生就具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不是由养育他们的成人所决定的。

正因为他们能够固执地按照自己先天所带来的方式去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法,才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第一次读李跃儿的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我大二的时候,李跃儿的那种教育理念对我触动非常大,对于教育学专业,立志要当人民教师的我来说简直就是圣经.近来年教育界的各种负面新闻层出不穷,那时候正好带着家教,我便把那种理念深深的融入我的家教中。

对于我来说是喜欢的工作同时觉得自己真的像天使一样,能笑着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能耐心的解决遇到的问题。

那个时候对于教育充满无限的憧憬。

转眼我现在变成了一名真正的教师,但是现在的我失去了对孩子的耐心,没了当时的温情。

每天除了怒目相视就是歇斯底里,我把自己看的太重要,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看的太重。

却忘了他们每一个都是家中的宝贝,每一个都是如同小王子的玫瑰对于小王子一样的独一无二。

那天忽然又看见这本书的我心中一阵悸动、五味杂陈,我怎么变成了这样?我反问自己,当初的理想呢?当初的热血沸腾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我想我是该停下来好好的思考一番了,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书育人,是把这些孩子保护好,让他们好好的成长不才是最终的目的吗?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只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起来,一切都会顺其自然的来不是吗?
同样的上课不认真听讲,李跃儿选择了在课后耐心的询
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她选择了理解与沟通。

而我却选择了一种最恶劣的方式,大声嘶吼,怒目相视,我企图用一种威吓的方式让他乖乖听话,可是效果却并未如我想的那样。

一部分的学生确实在我的呵斥之下屈服,我也在开始的时候因此沾沾自喜,可是当我发现他们只是在我在的时候“乖乖就范”并不是就此变得听话,有一些甚至更加“猖狂”。

天晓得我当时的沮丧。

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所有的都退回原点,甚至倒退……
我的学生见了我再也不能开心的大笑,因为我说过要安静;他们在校园里见了我都会像老鼠见了猫一样一溜烟儿的跑掉,因为我说过不要在校园里转悠,要学习;我的学生不再幸福,而他们的幸福被我拿走了。

我为了整齐,拿走了他们的个性,我为了安静拿走了他们的活泼。

我为了我自己,拿走了他们的幸福。

而现在我想要把他们的幸福还给他们了,我不想要在叉起腰,我想要低下头问他们:怎么了?我想要把笑容还给他们了,我想要让他们每天都能开心的来到学校,成绩不是他们来都这里唯一的目的。

我想要把自由还给他们,不再一遍遍的说:“不要只是玩儿,要学习”。

玩儿的好了也会变成一种学习。

孩子们,现在来拿你们的幸福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