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四章 学习动机(第一节)
自我 实现 需要 审美需要 认识和理解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生长需要
缺失需要
(三)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情绪是学生认识客观要求和自身需 要之间关系时所伴随的态度体验。 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有助于激活相关的 背景知识,降低在学习过程中对事物的知觉 和反应阈限,大大缩短反应时间,从而提高 学习效率。 学习注意状态的集中有助于学生将学习 活动指向认知内容和目标,克服分心刺激的 影响。
(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 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 解,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 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 愿望。 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 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三)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远景性动机是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 动机。 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 动机。又可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 性动机。间接近景动机是社会观念、父母意 愿以及教师期望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直接 近景性动机主要是由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 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 接兴趣和爱好。
3.维持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认真还是 马虎,是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还是 半途而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的 水平。 4.调节作用 学习动机调节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 方向。Βιβλιοθήκη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 全成正比。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 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下,注意力和知 觉范围变得狭窄,由此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 力活动,降低了思维效率。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内容简介]创造力是人类最具重要意义的内容,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们平时常说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解决的实践价值不言自明。
本章阐述了问题、问题解决基本含义;探讨了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最后论述了创造力的含义、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测量,如何进行创造力的培养等心理学问题。
本章重点:问题及其基本成分、问题解决及其特征、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培养等。
本章难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中的几个心理学术语(定势、问题情境、功能固着);创造力与知识、智力、学业成绩、人格的关系。
一、问题的概述二、问题解决的概述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一节问题解决一、问题的概述(一)问题的定义问题是指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手段。
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我们想过河,却不知哪儿有桥或船;阅读一篇文章后,要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上新课时,老师所提出的思考问题。
(二)问题的基本成分问题虽然有各种各样,但是,所有的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第一,给定:一组已知的有关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第二,目标:有关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问题解决就是要把问题的给定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第三,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如果没有障碍,问题解决实质上成了回忆,而不是真正的思维过程。
任何一个真正的问题,都是由这三个成分组成的,并且这三个成分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问题的条件和目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要把握这种联系,不是直接可以的,其间存在着障碍,需要进行思维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六章 技能的学习(第一节)
个性也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在某种技能的学
习活动中,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这些个性 的知识。形成高级技能以后,头脑中储存的 则是一种完整严密的动作映象系统,即是进 行某种活动的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是技能 熟练者难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
高级技能形成后,活动动作的自动化并
不是完全无意识的。只有当动作正确无误的 进行时,动作的进程才是自动化的。如果出 现意外情况,活动者则会重新分配注意。
四、技能和个性
二者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个性影响着 技能学习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首先,需要动机等个性特征不仅制约机 能的选择,而且也维持着学生学习某种技能 的活动,并为进行这种活动提供了内部动力。 其次,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 征也影响着技能学习的效率和水平。
另一方面,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的
第六章
技能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对知识的掌 握,还必须使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 能。因此,学生技能的形成同样是学校教育、 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节
技能概述
一、技能的涵义
技能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经过练习而 获得的一种合乎法则的活动动作方式。技能 水平有高低之分,初级水平的技能是指刚刚 学会的活动动作方式,而高级水平的技能是 指熟练技巧。
(三)运动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关系 区别:运动技能具有物质性、外显性和 扩展性等特点;而心智技能则具有观念性、 内隐性和简缩性等特点。 联系:心智技能是运动机能的调节者和 必要的组成部分,运动技能又是心智技能形 成的最初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 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的。
三、熟练和习惯
熟练和习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他们都是自动化了的系统。但是,习惯 是实现某种行动的需要,熟练则无所谓需要; 熟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中形成的,而 习惯却可以在无意中,通过简单重复养成; 熟练有高级和低级之分,无好坏之分。而习 惯可以根据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进行好坏 的区分。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件
迁移类型 应用领域
01
正迁移:先前学习的技能对后
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02
负迁移:先前学习的技能对后
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03
04
工作领域:如职业培训、技能
培训等,帮助个体提高工作效
率和职业竞争力。
05
教育领域:如学校教育、课外
辅导等,帮助个体提高学习成
绩和综合素质。
06
06
问题解决与创新性思维
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策略
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 提高竞争力:在全球化时代,创新能力是国家和 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提供创新实践平台
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 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
鼓励创新思维
通过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营造创新氛围
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 围,让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通过训练,让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 出多种解决方案。
鼓励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支持孩子提问、尝试新事物和探索未知领域 。
培养批判性思维
鼓励孩子对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和判断,不 盲目接受。
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推动个人成长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创 造力。
促进社会发展
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
分类:事实性知识、概念 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理
论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分类与学习
学习策略:样例学习、反 省认知、变式练习、反馈
与矫正
记忆的规律与遗忘
记忆的规律
01
遗忘的原因
03
02
编码特异性原则、记忆系统发展阶段、记忆 的系列位置效应、记忆的组块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第二节)
要求学生向别人解释问题的意思。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 老师提供几种看问题的角度、方式,让 学生再提供一些其它的理解角度。 引导学生思考平常物体的不平常的用途, 打破理解中的定势和功能固着。
2.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而不只是
所获得的最后答案。 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自言自语”,随 时说出自己头脑中所出现的全部想法。
引导学生运用反推法分析解决问题。 如果学生对自己错误的解答“振振有词” (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向学生看到反面的 证据,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陷入了僵局,暂 时没有任何思路,可以考虑暂时搁浅一下。
3.在问题解决之后: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决过程,看从这 个问题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对知识有什么新 理解。 思考这一问题的其它解法。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特别是让想法不同的学生相互“交锋”。
总之,一般性问题解决能力训练往往会
遇到以下几个问题:①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很多,很难决定训练的内容和方法;②在实
验室条件下的短期结果能否推演到学校和日
常生活情境中,能否有长期、稳定的效果;
③训练效果的普遍性。
三、具体领域的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
问题解决有一些共同的思路和策略,但 各种具体领域中的问题解决也需要某些特定 的策略和方法,所以,一些研究者主张结合 各门学科来培养具体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思路, 让学生掌握解决该类问题的原理和原则。在 不同学科领域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大致包括 两方面内容,一是该领域中典型的解决问题 的程序步骤及注意事项,二是解决问题时常 三)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是鲁宾斯坦编制的一
套供大学生使用的训练教程。它向学生提供
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工具,但有人证明这一教
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教育心理学参考书:教育心理学,主编:莫雷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初版I S B N :9787504139795, 出版时间:2007-1-1目录•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章学习理论(5学时)•第三章学习迁移(4学时)•第四章知识学习(4学时)•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4学时)•第六章品德学习(3学时)•第七章动作技能学习(3学时)•第八章动机与学习(5学时)•第九章个体差异与学习(3学时)•第十章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3学时)第一章绪论本章知识要点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含义;2、熟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4、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列举各个发展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重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难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本章复习思考题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综述。
任何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续)•(二)通过评说各种观点,并结合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具体情况,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种种心理现象的科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教育性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教育心理实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二)观察法–(三)调查法•1、问卷法•优点:省事省力,容易量化,适用范围广•缺点:不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最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十章 教学设计原理(第课件ppt
四、任务分析
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 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 件,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 一目标,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 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然后把学生需 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逐级排列出来。
中华教育学习网
第1节 发动机动力性检测
发动机的动力性可用发动机的有效功率即轴功率 评价。
发动机点火系、燃油供给系、润滑系、冷却系技 术状况不良或机件磨损,都会导致功率下降。
发动机功率是诊断发动机技术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GB规定:在用机不得低于额定功率的75%;大修
竣工后,不得低于90%。
一、发动机功率的检测方法
证明:弦切角=它两边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
弦切角(概念)
弦切角两边夹的 弧(概念)
直角
钝角 锐角 证明:圆弧所对圆周角=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
B1 圆弧(概念)
B2 圆周角(概念)
B3 圆心角定理(规则)
圆心在角一边 圆心在角内 圆心在角外 圆心角(概念)
中华教育学习网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
中华教育学习网
中华教育学习网
中华教育学习网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 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 域。
(一)认知目标 1.知识 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 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2.领会 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
其动能增量等于发动机所作的功。即
若发动机曲轴旋转角速度从W1上升到W2 的时间为T,则发动机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 功率P为
若已知转动惯量J (kg.m2) ,则C2为常数,称为 平均功率测功系数。一般n1要稍高于怠速转速, n2宜取额定转速。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九章 学习策略(第一节)
中华教育学习网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 和资源的策略, 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 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 重要的作用。 重要的作用。
中华教育学习网
中华教育学习网
二、学习策略的结构
许多学者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进行 了理论上的探讨。简单地说, 了理论上的探讨。简单地说,学习策略是由 两种相互作用的成分组成的,一种是基本策 两种相互作用的成分组成的, 略,另一种是辅助性策略。 另一种是辅助性策略。
中华教育学习网
中华教育学习网
第九章
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 和效率、 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 的复杂的方案。 的复杂的方案。这一界定明确了学习策略的四 个方面的特征:第一, 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 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第二, 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第二,学 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必需的。第三, 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必需的。第三,学习策略 是有关学习过程的。第四, 是有关学习过程的。第四,学习策略是学习者 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
课程简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具基础和应用性质的教育学科。
它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心理规律。
本课程内容共十一章。
第一章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对教师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和新趋势,以增强教师认识教育心理学与自身工作的密切关系以及在自身成长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从年龄差异与个体差异两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以帮助教师理解教育在学生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第三、四章结合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派学习理论和动机理论的发展,探讨了学习的实质、过程、条件因素以及动力等学习基本问题及其对实际工作的启示,尤其不惜重墨阐释了认知建构主义这一流行于当今国外教育界的学习理论新思潮,以期引导教师观照和反思隐含于自身教学行为之后的学习观念,重塑自身教学改革行为的信念基础和出发点。
第五、六、七章分别从认知建构学习观这一新的视角,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重新梳理了知识、技能和品德的学习过程,以指导教师站在新的理论高度改进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
第八、九章分别讨论了问题解决、创造性和学会学习等教育界目前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着重介绍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思维、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内涵及训练方法,以便教师灵活加以运用。
第十、十一章专门谈论了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这两个与教学技能关系密切的问题,系统地介绍了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策略选用、课堂交流、课堂规范与秩序的建立与维护等方面的具体方法,以求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促进他们贯彻实施和灵活运用前述各章中的学习原理和培养策略。
课程教材《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陈琦主编,刘儒德,张建伟副主编。
学前准备学习本课程前学生需要具备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教育学的知识作为其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学习本课程要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如果学习者是教育工作者的话)和自身的学习实际,这样才能理解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七章 品德的学习(第二节)
(2)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 在向学生说明某种道理时,有时教师需 要以理服人,即用严密、条理的论证来说明。 有时教师则需要以情动人,即在说明中带有 强烈的情绪色彩,以情绪、情感的感染来打 动学生。低年级学生偏向以情动人,高年级 学生偏向以理服人。
2.小组道德讨论 小组道德讨论即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 有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 的道德判断水平。这是基于柯尔伯格道德判 断理论而设计的德育模式。小组讨论的内容 一般是能引起学生争议的道德两难故事,帮 助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
发展移情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表情识别 (2)情境理解 (3)情绪追忆
2.羞愧感 羞愧感是“人的良心受到谴责”这一心 理状态赖以产生的基础。库尔奇茨卡娅认为, 儿童羞愧感的产生意味着儿童个性正在发生 变化,当它成为个性中一种稳定的东西时, 就会改变个性的结构。
(三)道德行为的获得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人 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人借 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 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 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 展。
三、品德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移情能力的培养 移情(empathy)是个体由真实或臆想的他 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 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 是一种无意识的、有时又是十分强烈的对他 人的情绪状态的体验。移情作用是维系积极 的社会关系、促进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是人们内心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
儿童的成长正在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良好的班集体对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很 重要的意义,好的班风能够构成一种无形的 影响力。另外,随着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一 些小伙伴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活 动而形成相互交往、彼此接纳的同辈团体, 这构成了在父母和老师之后对儿童青少年极 具影响力的又一种因素。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材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论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有人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加以应用的科学。
这种观点是将教育心理学看成是普通心理学的附属学科,忽视了教育心理学本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事实上,教育心理学并不是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拿过来简单地在教育领域中加以应用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规律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对于“性质”一词可有两种理解:一是科学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于教师教学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教育领域中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教育心理学被看作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心理学更偏重于社会科学的性质。
另一种理解是指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二、简述教育心理学产生、发展的简史。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
1.在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之前,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就曾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对教育问题进行过论述。
这便是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中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教育与灵魂(心理)的联系。
从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教育家,如夸美纽斯、裴斯塔洛齐、赫尔巴特等都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涉及了心理学。
2.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诞生需要满足三方面的条件即科学的心理学体系、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
这些条件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期已基本具备了。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四节 评论
皮亚杰的理论注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 展与培养,强调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 构过程,强调学生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 重视活动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对教 育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皮亚 杰的指责主要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生 物化倾向,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 用的相对忽视。
第二章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Jerome. S. Bruner, 1915-)现代教育心 理学中认知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把人看 成是思考者和创造者,对人的知觉、动机、学 习和思维进行可认知研究,并据此创立其结构 主义教学论。他的研究成果受到美国乃至整个 世界的重视。60年代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与 其结构主义教育心理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所著的《教学过程》使布鲁纳蜚声全世界。
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 级水平与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服从与惩罚定向 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习俗水平 好孩子定向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儿童在这种两难问题上所表现出的道德 态度,不一定与其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 问题时的实际反应相一致。 儿童很难将其道德规范推广到更普遍的 事物和情境中。
平衡是在下列三种不同的认知水平上调节 个体的思维过程的:
第一、调节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关系,以防止两 者的不平衡。 第二、调节个体知识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子系统是指不同领域的知识的结果,如数、长 度、距离和时间等。 第三、调节个体部分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的关 系。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阶段出现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既不能 跨越,也不能颠倒,因而具有普遍性。 第二,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图式,这些 相对稳定的图式决定了个体行为的一般特征。 第三,认知图式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建构的 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前一阶 段的图式是后一阶段图式的先决条件,并被后 者所取代。
「精品」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推荐
2010年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1)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北师大 教育心理学43
1、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如何认识 教与学的系统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及各个分过 程*
2、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 3、掌握行动研究的特点和环节 4、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基本的 来龙去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 心理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 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这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 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 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 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第二章 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
1、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2、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概况 3、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4、理解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 展观 5、理解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八个阶段 6、重点掌握的概念:“内化学说”、“最近 发展区”、“个别差异”、“智商”、“三元智力 理论”、“学习风格(方式)”
2、理解学习策略的结构 3、应用:识记和保持过程中的复述策略 4、了解一些常用的组织策略 5、理解元认知的结构 6、了解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7、应用: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第十章 教学设计原理
1、概念:“个别化教学”、“合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发现教学”、“情境教学”
2、掌握布卢姆教学目标的分类 3、应用: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4、应用:教学设计过程 5、理解各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际选择方法
理解的生成
理解是怎样形成的? 影响理解的因素有哪些? (学习生成过程的模式图)
观念转变的条件及教学中如何促进观念转变
一、观念转变的条件 对原有观念的不满 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新观念的合理性 新观念的有效性 二、如何促进观念转变 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 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 引发认知冲突 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第一节)
学习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问题类比 研究表明,学习者并不总能看到当前问 题与以往的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当给学生一 些提示线索时,他们可以较容易地看到这种 相似性,但如果不给他们提示线索,他们常 常难以联想起自己曾解决过的问题。所以,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学中可以给学生 必要的提示。
2.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s Analysis) 手段-目的分析是指不断明确当前状态与 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并不断通过一定的运算 操作来缩减这种差距,从而找到实现目标的方 法。在采用这种策略时,学习者首先明确目标 的要点,找出目标状态与当前状态之间最主要 的差距,而后选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去缩减 这种差距,之后再找出遗留的主要差距,再设 法缩减,直到完全解决问题。
寻找的信息实际上就隐含在情境中,只是
我们一时没有察觉。
其次,问题解决者要查明问题的实质。 为了解决问题,解决者必须思考分析问题 的背景信息,把握问题的实质。他要权衡 各种可能的理解角度,建立有利于解决问 题的问题表征。
一、问题解决及其分类
(一)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来逐渐解除疑惑、得到明朗的理解的过程。 问题的解决一般都涉及以下要素:① 初始条件②目标③障碍④解决方法
(二)问题的分类 1.结构良好问题 结构良好问题有二个基本特征。第一, 问题的明确性。第二,解法的确定性。 在结构良好问题中,有一类问题被称为 “谜题”(puzzle problems),这是较 早的研究问题解决的认知心理学家所采用的 问题。 学校情境中的结构良好问题一般都是与 一定的知识领域相联系的。
样的问题图式(problem
schema)。
研究表明,专家由于具有更丰富的领 域知识,有更丰富、更精细的问题图式, 因而可以更好地把当前的问题与有关的问 题图式和原理知识联系起来,更快、更迅 速地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内容简介]创造力是人类最具重要意义的内容,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们平时常说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解决的实践价值不言自明。
本章阐述了问题、问题解决基本含义;探讨了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最后论述了创造力的含义、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测量,如何进行创造力的培养等心理学问题。
本章重点:问题及其基本成分、问题解决及其特征、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培养等。
本章难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中的几个心理学术语(定势、问题情境、功能固着);创造力与知识、智力、学业成绩、人格的关系。
一、问题的概述二、问题解决的概述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一节问题解决一、问题的概述(一)问题的定义问题是指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手段。
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我们想过河,却不知哪儿有桥或船;阅读一篇文章后,要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上新课时,老师所提出的思考问题。
(二)问题的基本成分问题虽然有各种各样,但是,所有的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第一,给定:一组已知的有关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第二,目标:有关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问题解决就是要把问题的给定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第三,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如果没有障碍,问题解决实质上成了回忆,而不是真正的思维过程。
任何一个真正的问题,都是由这三个成分组成的,并且这三个成分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问题的条件和目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要把握这种联系,不是直接可以的,其间存在着障碍,需要进行思维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并且,教师要进行教学管理,确保教学有效性。
(三)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控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教学过程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和教师的意义一、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教学艺术论者认为:教师需要天赋、灵感和创造性,是不可教的。
教学科学论者认为:教学建立在教学科学的基础上,学要掌握教学规律,是可教的。
现在认为,教学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需要对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
如医生诊断同样需要直觉。
有效教学离不开教育心理学。
二、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成长的影响(一)关注生存阶段新教师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问题,如学生、同事、领导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在这些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可能是由教师对学校社会化过程所致,教师总是希望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
(二)关注情景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已经完全能生存时,他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成绩,把精力放在教学上。
(三)关注学生阶段教师适应前两个阶段后,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别需要的情况,并尽可能多的使用适合不同学生学习的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教育心理学在教师专业中的地位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7个方面),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专业技能。
而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这些技能的领会、掌握和应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一)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如语文课上学生朗读的方式的实例,传统方式的随机点名并不一定就优于依次朗读,教师应该具备打破常规的勇气和准备。
(二)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材料,将这些原则转变为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三)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可以正确分析学生行为的原因,并能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一)帮助教师应用研究方法来了解问题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时,教育心理学可帮助教师采用多种方法了解困难产生的原因。
(二)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提供了一般性的理论指导,而不是用以解决一切特定问题的固定公式,教师应用一般的方法和原理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教师参与研究当前,教学与学习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趋势:教师自己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研究中。
教师进行的研究与专家的研究有所不同,表现在:(1)研究问题来自日常的教学,不一定要是大的课题;(2)研究途径可以是任何非正规的探索方法,不一定严格遵循研究的套路;(3)教师可以形成研究者的团体。
教师参与研究可以是结合一定的理论和实际经验,对教学问题进行独立研究;也可以和专门的研究者进行合作研究。
但专家和教师是以平等的身份共同进行研究,而不是专家以“权威”的身份指挥教师改变原来的教学。
二、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2)访谈法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的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者和被访谈者在不断地进行相互作用,访谈者的提问影响被访谈者的回答,而被访谈者的回答也进一步影响着访谈者的提问。
访谈者需要取得被访谈者的信任,访谈之前要编制提纲。
(3)问卷法问卷法是研究者利用统一的、严格涉及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心理、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确定问卷的内容结构,编写各部分的问题。
问卷法有利于进行大样本施测,但缺乏灵活性,不够深入。
(4)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指创设一定的情景,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可以在实验室情景下进行实验室实验,也可以在现场情景下进行自然实验。
在进行实验研究时,要明确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等。
实验研究的优势是通过对变量的操纵、控制来深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但其劣势是需要对实验情景进行人为处理,会妨碍研究结果的外推。
三、行动研究: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模式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它是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情景性(2)合作性(3)参与性(4)自我评价行动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2)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3)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中吸取经验教训;(4)重新修改和定义问题;(5)选择研究程序;(6)选择评价方法;(7)实施;(8)资料解释、推论和课题的评价。
第五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与趋势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从最初被附庸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有发展成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到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并进入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被接受,这些成果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chengweidulixueke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几个方面的研究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公认。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如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社会心理学的融入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等。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人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此外,80后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我国:1924,廖世承《教育心理学》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对人的学习规律的研究从实验室情景发展到现实情景;(2)从一般学习规律的研究到学生内在学习过程的研究,逐渐注重人的本质特性在学习中的作用;(3)教育心理学的整合和分化过程并行不悖;(4)各派学习理论相互融合,东西方心理学也相互吸收。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5)研究情景性环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第一节认知发展和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心理结构既有量变,又有质变。
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是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个体在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示。
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
本阶段儿童还不能使用语言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示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示,由于语言的发展,使得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