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大凡中国人,大都知道“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语出《礼记·檀弓》)。不是齐之人不想吃食物,他正饿得连路都走不稳了,而是他认为:如果他吃了黔敖一边用勺子敲着大锅、一边又从嘴里发出“嗟”的吆喝声来施舍的饭食,那他就失掉了做人的尊严,他得到的将比他失去的更多。因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人的尊严高于生命。虽然黔敖可能是带有一种让人不舒适的居高临下的施舍的姿态,但我们不可否认他有救助他人的一片好心,但为什么他却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呢?我们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我们在平时该如何帮助应该得到帮助的人呢?

我们一些人、一些单位、一些媒体,好像并没有从这则典故中吸取教训。君不见,某些人、某些单位,做了好事,尤其是帮助了社会的弱势人员一方时,只怕别人不知道,邀来领导,请来媒体,极力报道,竭尽宣传,全然不顾台上的那些被助者的内心感受,不顾及他们的尊严和脸面,而且还要让他们说着感激的话,做出些感激的行为。一些受助者感觉自己像剥光了衣服似地站在大庭广众面前,他们恨不得当时有个地缝能让其钻进去。我们不否认一些人和单位是在真诚地帮助他人,真诚地献出爱心,媒体是在真诚地赞扬这种行为并希望这种慈善行为蔚然成风,但这样大张旗鼓宣传的结果,不仅能够显示出领导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企业或个人对弱势群体的无私奉献,而且更能提高这些人和单位的知名度,甚至还可能名利双收,因此何乐而不为呢?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也可能是大大了伤害了那些受助者的自尊心。不少穷苦孩子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已家境贫寒,个别贫困大学生甚至宁愿放弃接受捐赠和奖学金的机会,也要顾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避免他人的嘲笑和歧视。因为他们在公开接受了救助之后,即使偶尔穿了一件较好的衣服,或是偶尔吃了一顿较好的饭菜,就会招来一些人的异样的目光或嘲讽的语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极大的创伤。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既帮助了我们所要帮助的人,又维护了受助人的尊严?旅美台湾作家刘墉的《课不能停》一文应该给我们诸多的启示。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说:纽约的冬天常有大风雪,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商店常会停止上班,学校也通过广播,宣布停课。但令人不解的是,惟有公立小学,仍然开放。只见黄色的校车,艰难地在路边接孩子,老师则一大早就口中喷着热气,铲去车子前后的积雪,小心翼翼地开车去学校。于是,每逢大雪而小学不停课时,都有家长打电话去骂。妙的是,每个打电话的人,反应全一样:先是怒气冲冲地责问,然后满口道歉,最后笑容满面地挂上电话。原因是,学校告诉家长:在纽约有许多百万富翁,但也有不少贫困的家庭。后者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餐,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里免费的中饭,甚至可以多拿些回家当晚餐。学校停课一天,穷孩子就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们宁愿自己苦一点儿,也不能停课。有家长会说:何不让富裕的孩子在家里,让贫穷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和营养午餐呢?学校的答复是:我们不愿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到他们是在接受救济,因为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说得多好的一句话啊!一个人,不管他所处的环境多么恶劣,经济上多么拮据,生活上多么艰难,境遇上多么不幸,都毫无例外地拥有自尊心,都会强烈地要求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所以,对于别人把自己作为“施舍”的对象,一般人是极为反感、极为抵触的,认为那是一种耻辱,那是一种羞辱。如果救助者不是把自己摆在同被救助者平等的位置,而是把自己当做是能给他人带来幸福的救世主,把他人作为施舍的对象,把对他人的帮助当作一种恩赐,表现出一种不可一世的神态,或者对其投去鄙夷的目光,那么被求助者不但不会感激你,反而会认为你的帮助是对他的伤害。据报载,有一位富翁帮助了一位儿童,使其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被媒体和人们传为佳话。当媒体采访这位受助者对富翁的看法时,这位受助者说:“我并不感谢他。他是帮助了我,但他十几年来用帮我的行为得到了无数的荣誉,我并不欠他什么。你知道他无数次拿我的伤痛为他获得荣誉时,我是什么样的感受吗!?”我们从这个事例中吸取的教训是:助人者不要过分炫耀自己的善行,更不要使之成为自己进一步牟利的工具,否则善行可能会变成恶行。保有受施者的个人尊严,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慈善的人要切记的一个原则。

许多西方人认为慈善应是不留名的举动。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为“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犹太人提倡富人暗中把收入的1/10赠给穷人。他们设有一种叫静室的地方,专为穷人储存东西,让施舍者悄悄地把东西放进这里,然后穷人再悄悄地拿走所需的东西。这种彼此不相识的慈善安排,既维护了穷人的道德心与进取心,又保证了慈善活动的有效开展。这种观念也正在我们一些国人的心中形成,慈善捐助不留名的行为也越来越多。

一个人在做慈善时,要保有受施者的尊严,除了自己内在的对受施者的同情心外,更关键的是要把这种同情心外化为一种能让受施者感觉到的平等心。在美国纽约,有个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同情之心,他把1美元丢进卖铅笔人的怀中,便匆匆离开了。稍过了一会儿,他忽然觉得这样做很不妥当,便连忙返回,从卖铅笔人那里取出几支铅笔,并郑重地对卖铅笔人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而且上面有标价。”此事过后几个月,在一次社交场合,一位衣着整齐的推销商迎上这位纽约商人,并自我介绍:“你可能已忘记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了你。你就是那个给了我自尊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你走回来对我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为止。”这个纽约商人维护受施者尊严的善行,使那个形同乞丐的铅笔推销员找回了自信,并逐步走向了成功,善莫大焉,功莫大焉。做慈善的人在做慈善的同时,在向他人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要使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为了保有受施者的尊严,有时我们想要帮助他人,还需要采用一些智慧的巧妙的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生的一则事例给了我们以借鉴,因为它展示了一个不露痕迹地真诚帮助他人的老人的智慧:一位二战期间的德国老人,有一天看见一个身穿风衣、头戴礼帽.、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