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命题导向提升媒介素养--从衢州市中考语文相关试题探寻学生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万众皆媒”的新媒体时代,作为特殊群体的中学生亟须提升媒介素养。

分析近三年的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可以找到一些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策略:采用平视和俯视的阅读姿态,培养批判性思维;区分信息中的观点和事实,以进一步进行辨别和讨论;注意把握信息发布者的立场,以尽可能接近事件的真相;分析传播的效果,以控制媒介对我们的影响。

关键词:媒介素养;中考试题;命题导向
把握命题导向提升媒介素养
——从衢州市中考语文相关试题探寻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策略方志仙(衢州市柯城区教学研究室,浙江衢州324000)
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媒体时代,我们每
天都在不断地被信息的洪水所侵袭。

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在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信息发布主体复杂、信息数量庞大、内容真伪难辨。

而中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尚未形成理性的评判标准,认知结构也还不完善,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和自控能力,同时缺乏必要的媒介知识和批判意识,对不良信息的辨别和抵抗能力较弱,在面对大众媒介带来的海量信息时,特别容易受到媒介的影响和误导而犯错误,甚至影响心理健康。

所以,如何提升中学生的媒介素养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利维斯(F.R.Leavis )和汤普森(D.Thompson )在1933年首次使用,当时是针对媒介对于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而提出要对媒介信息进行批判和辨别。

目前,“媒介素养”主要是指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估和传播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信息实现自我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

与欧美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相比,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教材和课标对此已有关注并提出了一些要求。

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通过新闻“活动·探究”单元指出:新闻教学应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理解新闻事实的呈现方式,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感受新闻语言的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也有一些具体要求。

如何落实这些要求,需要语文教师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

在这个背景之下,从考试评价的角度对师生进行教与学的引导不失为一条极佳的途径。

近三年
来,衢州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就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下文就以此为例,剖析其对“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中学生媒介素养”的启示。

2017年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相关试题如下:【材料】《一个电影演员为什么被称为“印度良心”》(略)【问题】13.作者认为被称为“印度良心”的阿米尔·汗有哪些伟大之处?请简要概括。

14.编写导读语要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更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

下列最适合放在文章前面方框内作为导读语的一项是()(选项略)15.阅读时评类文章要能区分观点与事实,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是表明观点还是陈述事实?请将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阿米尔·汗能够成为印度国宝级的演员,凭借的是他对电影精雕细琢的苦功夫。

②阿米尔·汗却说,如果不自己增肥成一
个胖子,就没法真正体会一个胖子的心境。

③阿米尔·汗是一个有“工匠之心”的人。

④他做《真相访谈》这档节目,用的是印度国徽上的梵文格言“唯有真理得胜”。

16.请你联系当前的社会现象,以这篇文章为例,探讨时事评论的特点。

2018年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相关试题如下:【材料】
《〈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竟然是这些》(略)
【问题】新闻阅读·参与讨论
12.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人民日报》评选年度好标题的意义。

[链接材料]有人在朋友圈里晒了一组文章标题的变化:原文刊在《人民日报》上,标题是“给勇于担当的纪检干部‘撑腰’”,到了一些
网站那里,变成“纪检干部遭威胁:别把事办绝
了你家住址我知道”,到了另一些网站那里,
变成“人民日报:有纪检干部遭威胁对方称‘别把事办绝’”,还有诸如“人民日报:有纪检干部坚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人民日报刊
文:有纪检监察干部宁愿送人情也不愿做黑脸
包公”等。

新闻阅读·反思文本
13.文章在阐述“口语化要体现人情味儿”这一观点时,用了两个例子(见文中A 、B ),哪个更切合这一观点?
14.你认为本文的标题“《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竟然是这些”好不好?为什么?新闻阅读·关注来源
15.编者在文中配原图,在文末标注信息
来源,有什么作用?新闻阅读·评析观点
16.文中画线处三个小标题的关键词是“口语化”。

《人民日报》好标题是否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请阐述理由。

2019年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相关试题
如下:【材料一】
《任正非的传播课》(略)【问题】
8.在作者的分析中,任正非对媒体的回应
包含哪些传播智慧?请简要概括。

9.阅读新闻要了解立场,请结合文本信
息,分析本文的立场。

10.从这篇文章看,作者的传播水平如何?
结合内容分析。

【材料二】(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9日第6版)【问题】11.你认为这幅图适用于下面哪个情境?请简述理由。

A.某眼镜店的促销广告B.某校主题班会“爱护眼睛,拥抱光明”的海报C.某学生《关于我校学生用眼卫生调查报告》的封面D.某教育专家《解决“短视”问题,请为孩子减负》的讲座综合考察三年的试卷,可以看出其在媒介素养考查方面的别具匠心。

这首先体现在阅读材料的内容上:2017年涉及学生感兴趣的热门电影《摔跤吧,爸爸》与其主演阿米尔·汗,与学生生活对接;2018年谈论的是《人民日报》好标题的话题,文章讨论的是媒体话题,很有价值;2019年的两则阅读材料都是发布者借媒介向读者传递信息,特别是《任正非的传播课》一文,作者借新闻热点向大众传达传播学的重要,借传播学的内容探讨传播学的问题,与2018年的选材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年的材料都有意识地倾向于有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媒体信息。

其次体现在阅读材料的出处与形式上:2017年选用的是《新京报》上的时事评论;2018年选用的是微信公众号“三只眼传媒”上的一
篇推文;2019年,材料一选自微信公众号的推
文,材料二摘自《光明日报》的一幅图片。

三年
的试题在卷面上也都尽量保留电子化阅读的
原貌。

再次体现在试题的连续性上:2017年的
试题考查区分事实与观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
图、探讨时事评论的特点,为如何进一步阅读
媒介信息打下基础;2018年的试题不仅帮助学
生建构阅读媒介信息的知识,提升其在生活中
参与媒体的能力,而且还完整地呈现指导学生
阅读媒介信息的过程;2019年的试题更进一步
地从传播学的角度让学生梳理传播智慧、分析
作者立场、评价传播水平、判断传播情境等,帮
助学生建构起媒介阅读的过程和方法。

梳理衢州市近三年中考语文试卷有关媒
介素养的试题,不仅能让我们构建起媒介阅读的相关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在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方面找到一些策略。

一、摆正阅读的姿态
培养学生的媒体分析和批判能力是媒介
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这种能力,须
引导学生在接触媒介信息之前摆正阅读的姿
态。

若采取仰视视角,就意味着全盘接受,只有采取平视或俯视的视角,才有可能进行挑战、揭露和批判。

长期以来,学生对传统媒介特别是教材、报纸、课外读物等纸质媒介都怀有敬畏之心,基本上都采用仰视的阅读姿态,而鲜有平视特别是俯视。

2018年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的非文学作品试题,其选材可说是进行了一次意图明显的大胆尝试。

试题选择的是一篇有瑕疵的文章:标题“《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竟然是这些”属于标题党一类;基本内容是从当前《人民日报》评选年度好标题谈起,赞扬了“口语化”,评论了“口语化”的三个特点,但整个评论过程存在着观点与事实不符、材料不能证明观
点等破绽,仔细推敲,其实是一篇运用同义词替换、打乱顺序、部分拼凑等手法来进行所谓“原创”的“洗稿”。

可结果是,当年的考生绝大部分还是用仰视的姿态来进行阅读,在评论“标题党”时还是绞尽脑汁去找“好”的理由。

其实,在“万众皆媒”的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来源,每个组织或机构也能拥有自主的信息发布渠道。

海量的、杂乱的信息正在稀释各平台上内容的专业性,众声喧哗也会带来更多的噪音。

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擦亮双眼,站在媒介的上方,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认识、分析、判断、选择和决定。

二、区分观点与事实2017年衢州卷的第15题,给出选文中的四个句子,要求学生判断是表明观点还是陈述事实。

这里指出了时评类文章阅读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只有明确了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实,才能进一步参与文本:对于事实,可参与讨论;对于观点,须判断真伪。

有了这个基础,2018年的命题者分别命制了第12题和第16题,并分别用小标题“新闻阅读·参与讨论”和“新闻阅读·评析观点”给学生指明阅读新闻的方法和路径。

在新媒体时代,区分观点和事实的能力非常重要。

特别是自媒体信息在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传播风险,自媒体平台上所形成的公共舆情未必就是事件真相,其下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近年来,多起自媒体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展为热点舆情事件,诸如“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2015年)、“罗尔捐款事件”(2016年)、“深圳四胞胎事件”(2017年)、“苏州(太湖)马拉松递国旗事件”(2018年)、“西安奔驰维权女事件”(2019年)等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且基本出现了事件反转,引发了网络舆论波动,甚至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为了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官方、平台和媒体都应该建立健全管理和监督体系,同时,广大的媒介受众也需增强“事实意识”“真相意识”,不被一些碎片化的事实和带有情感色彩的观点所蒙蔽,不随便散布谣言和那些不实不全的信息。

那么,“事实”和“观点”如何辨析呢?徐贲教授总结出两种比较容易操作的辨认方式。

第一,事实的陈述是可以确认的,如“雪是白色的”,再如“他做《真相访谈》这档节目,用的是印度国徽上的梵文格言‘唯有真理得胜’”。

而观点则必须通过说理、讨论,才能确认,如“白色的雪是美丽的”“阿米尔·汗是一个有
‘工匠之心’的人”。

第二,事实陈述使用那些
具有可共同确认词义的字词,如“亚洲”“河水”
“有害物质”等等,而“观点”使用的字词是个人理解的,如“善良”“丑陋”“精雕细琢”等等。

归纳起来就是:事实说“请你核实”,观点说“我说对,就没错”;事实陈述是谦虚的、协商的,观点表明则是傲慢的、独语的。

[1]
三、把握作者的立场
统编教材在八年级上册的“活动·探究”单元中指出:新闻注重准确性和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考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

所以在阅
读时除了要注意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还要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

对此,2019年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有2道题涉及。

其一是第9题,直接让考生分析作者的立场。

其二是第11题,此题尽管没有直接出现“立场”一词,但考生在分析时应能受到启发:同一个信息可以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也就意味着同一个信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传播。

学生在阐述理由时也须站在所选情境的立场来展开。

为什么需要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美国媒介素养中心提出了媒介素养的五大核心概念,其中第一个就是“所有的媒介信息都是被构建的”,包括“新闻也不是真实事件的反
映,而是新闻工作者的构建”。

其第五个核心概念是“大多数媒体消息都是为了获得利益而构建的”。

由此看来,任何信息都不可能是对真实事件的反映,每一个信息的发布者都有他的利益考虑和意图,只有了解这种意图,才有可能接近事件的真相。

比如现在网络上常见的“软文广告”,你若未能关注它的立场,可能就会把它当作一个故事或一篇科普文章来读。

要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可采用提问题的方法。

如:原创作者是谁?信息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谁是这则信息的主要受众?这则信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制作这则信息?谁可能从这则信息中受益?我们可试着从这些问题的答案来分析《任正非的传播课》一文的立场。

原创作者是厦门大学的传播学者邹振东。

在任正非接受访谈的当天,他就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这篇文章。

他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在文中有说明,即“从传播学的角度谈谈我的思考”,全文都在用传播学来分析任正非的谈话,特别还提出特朗普善于运用“推特”,将传播学作为重要的治国手段,所以在中美贸易战中也要重视传播学的运用。

因此,该文的立场是在强调传播学的重要性。

四、分析传播的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媒介到达受众后,所引起的受众的思维和行为的变化。

人们对媒介传播有何效果可能各执己见,但媒介正在持续不断地对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觉以及如何行动产生着影响。

这种影响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影响可能作用于微观的个人,有些可能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

美国学者詹姆斯·波特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打了个比方:“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且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气象局如何先进,它也控制不了天气的变化。

然而个人却能有效地控制天气对身体的影响。

”[2]可见,具备了一定的媒介素养,就正如具有了健康的体魄和对气候变化的主动判断、预见和适应能力,可以能动地防御天气对身体的侵害。

从媒介传播者来说,为了使这种效果最大化,必须使用一些技术来传递信息。

2019年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第10题让考生分析作者的传播水平就是关注到了这个问题。

那么,从媒介的受众角度就应思考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媒介信息是用什么方法和技术来吸引自己的注意力的?近年来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相关题目提示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多加关注。

(一)媒介的内容
每则媒体信息内部都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和观点,我们在接触时需要思考的是:这则信息明确提出(或隐含)了哪些理念、价值观和观点?我认同它们吗?为什么?2018年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第16题,就是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明辨是非,将媒介对我们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2018年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第15题则提示我们,在考察媒介内容时,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信息的可信度,要关注信息、理论或者论断的来源是什么。

(二)媒介的标题
现在,我们大部分人接触信息的第一来源,不再是传统媒体,而是朋友圈、群聊、公众号等平台。

PC技术使网页呈现标题与内容分开的形式,使得人们在浏览网页时,不得不先进行标题筛选,由此就出现了大量的所谓“标题党”。

“标题党”的目的是获得阅读量、点击率,提升关注度、知名度等,因此往往会出现标题与作品内容和事实的关联度极小,有时甚至完全歪曲事实的问题。

2018年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12题的链接材料中所举的就是“标
题党”的例子,其后的第15题让考生评价选文的标题,以此来提醒我们,在阅读、转载、传播信息时,不要被“标题党”所迷惑,而应该自觉反思信息的真实性,查验其可靠性,同时,也必须承担起不传谣、不煽动社会情绪的责任。

(三)媒介的呈现现实生活中的媒介信息比试卷上所能呈现的形式要丰富得多,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须关注媒介的呈现方式对我们的影响,如媒体的传播风格、推送方式、平台策划、图文的配合、音频视频的选用等。

以上都是从媒介受众的角度来分析,其实对于生活在新媒体时代的中学生来说,还须具有运用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积极参与社会互动的能力。

□◢
参考文献:
[1]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9.
[2][美]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85-86.
摘要:2019年浙江省的中考名著阅读题,摒弃了侧重表层信息的识记性考查,走向了注重感悟、鉴赏、评价等能力的理解性考查:命题指向聚集核心,命题形式丰富多元,命题理念注重融合。

这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应从培养思维入手,从“单元目标”“文体特质”“整合融通”等方面开发贴切而精当的学习任务,为推动学生的有效阅读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考试题;名著阅读;命题研究;教学指导
注重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名著阅读品质
——谈2019年浙江省中考名著阅读题的特点及教学指导
李少妮(杭州市夏衍初级中学,浙江杭州310020)
名著阅读让学生通过文字来扩展自己的生活世界,培养理性精神,发展个性,提高品
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这反映在命题测试上,既要检测学生的理解、感悟、评价等各种能力,又要指向引导、修正课堂教学,促进课外阅读。

综合来看,2019年浙江省各地的中考试卷对名著阅读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满分150分的试卷中,名著阅读的分值都在9分以上,其中绍兴卷达到12分;满分120分的试卷中,名著阅读的分值大多在7分以上,其中嘉兴/舟山卷有5分与文学作品阅读结合考查,衢州卷有12分与任务性表达结合考查。

在试题命制上,各卷也都探索出了一些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