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7年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2公开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
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图画导入,了解诗题。
1.老师知道同学们很喜欢画画,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请大家由近及远仔细观察。
(出示《登鹳雀楼》课文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觉得,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同学们,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叫鹳雀楼。
课件出示鹳雀楼的相关资料。
4.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第一层,行吗?生(齐):不行,要登到最顶层!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的顶层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5.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小学生喜欢图画和听故事的特点,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使学生对诗人、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二、朗读古诗,感知节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诗,标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中,学习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王之涣在鹳雀楼上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哲理。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文字,领略其深刻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2.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古诗,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建筑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一:让学生观察鹳雀楼的图片,描述其外观特点。
过程二:讲述鹳雀楼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古诗: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过程一: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过程二:学生自主朗读,老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理解诗意:通过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一: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过程二:讲解诗句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一首古诗为例,分析其结构,讲解写作技巧。
过程一: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过程二:讲解古诗的写作技巧,如对偶、夸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创作。
过程一:学生自主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过程二: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原文,标注韵律和节奏。
2. 列出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
3. 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写作技巧,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五言绝句。
2017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2017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 2017 年秋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首古诗。
题目中的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学情分析:学生属于低年级学段,已经认识了 700 个字,会写 300 个字,能够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拼音读物的朗读,初步掌握了断句的方法,逗号句号的停顿。
阅读中,能用理解的词语说话,对于感兴趣的诗文愿意主动读背,喜欢趣味朗读,但语言的品味能力较弱,需要适度的引导。
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部分同学能够围绕一个问题说几句连贯的话,但不一定能够全在题上。
设计理念:“一诗一世界,一境一人生。
”古诗教学就应该讲究诗性、讲究意象、讲究共感。
从《新课标》低年级学段目标有关朗读、书面表达标准出发,本课我主要设置了三个环节:趣味诵读、学古人吟诵、诗性感悟、辐射阅读。
打破以往古诗教学的琐碎和过分的理性,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古诗教学具有古诗的韵味,让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儿。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认识依、尽、欲、穷、层、楼5 个生字,会写楼、尽、依、层4 个字。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4.培养学生围绕一个内容完整地说一句或者几句话的能力。
培养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2.认识依、尽、欲、穷、层、楼5 个生字,会写楼、尽、依、层4 个字。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生字;积累描写时间和大河的词语和古诗句、格言等。
(学生)2、多媒体课件;课堂给学生用的书签,田字格磁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我将使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重点讲解第八单元中的古诗二首,其中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这首诗,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背诵诗句,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诗句的意义,并能够背诵。
难点是帮助学生们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将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文的动画展示和图片,以及生字词的卡片。
学生们需要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以一幅鹳雀楼的图片引入,询问学生们是否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楼,并简要介绍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2. 讲解:我将逐句讲解诗句的意义,并解释一些生字词的含义。
我会用动画和图片来展示诗句中的景象,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3. 朗读与背诵:我会带领学生们朗读诗句,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背诵。
我会提醒他们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4.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会给予他们一些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六、板书设计我将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诗句的主要内容,并突出一些生字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背诵《登鹳雀楼》并默写。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们进行拓展延伸,例如查找其他有关鹳雀楼的资料,或者尝试自己写一首类似的诗。
这就是我对于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的教学计划。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最新2017年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公开优质课教案
二年级登鹳雀楼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投影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复习“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复习“三拼音节”。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一)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1)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
(依)(2)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3)指名说诗句的意思: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三、四行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三四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登鹳雀楼》一课。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见景色的壮阔画面。
我们将详细学习诗的每一句,理解其意义,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登鹳雀楼》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意义的理解和体会。
2. 教学重点:诗句的朗读和背诵,以及诗中描绘景象的想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讲述其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4. 想象画面:让学生根据诗句,发挥想象,描绘出鹳雀楼所见的景象。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6. 朗读体会: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怀。
7. 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记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登鹳雀楼》2. 板书诗句: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板书关键词:壮阔、远望、高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登鹳雀楼》的诗意,发挥想象,写一段描绘鹳雀楼景象的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逐句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登鹳雀楼》的诗意。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如《望庐山瀑布》、《钱塘湖春行》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实地感受大自然的壮阔美丽。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登鹳雀楼》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尽、欲、穷、层”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尽、黄、层”等5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 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 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
2. 诵读古诗,想像古诗描写的画面,体会其意境。
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解释诗题。
1.师: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我们今天去欣赏中国的四大名楼(课件)(1)这是江西省南昌——滕王阁。
(2)这是湖北武汉——黄鹤楼。
(3)这是湖南岳阳——岳阳楼。
(4)这是山西省永济——鹳雀楼。
2.为什么要叫它鹳雀楼呢?出示课件。
讲述:(鹳雀是鸟名。
看,这就是,样子很像鹤,只是嘴巴更尖一点。
)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县,常有鹳雀在那儿玩耍嬉戏。
反复读3.师:我们今天就跟着诗人走近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登”字大一点,指名读课题。
)登,甲骨文(双脚)(豆,盛器)(两手),表示双手捧着装满祭品的豆器走上祭台,造字本义:手捧装满丰收粮食的盛器,走上祭台敬献神灵。
4.知诗人: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
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课件出示: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人们很喜欢他的诗,常常拿来唱。
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初读古诗1)听录音范读,注意这些加点字的读音。
2)对子朗读,注意学习伙伴的字音。
2.检查(1)正音:老师转了一圈,发现小朋友“尽”、“穷”“层”“依”这几个字的读音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读读。
(2)朗读课件出示古诗《登鹳雀楼》过渡:小朋友们读准了字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呢?自己先练一练我们来玩个游戏吧。
看谁读得跟老师最像。
三、读读诗句,感受悟理※白日依山尽1、这首诗是诗人35岁时写的,当时诗人正在各地游玩,请问诗人是在一天中的早上,中午还是傍晚登上鹳雀楼的?——傍晚时。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古诗中的一首。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宕开一笔,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景色辽阔、气象雄浑。
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解析:本单元鲜明的表达了“家乡"这一主题,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描绘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学生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于《登鹳雀楼》这首诗有很多孩子小时候就已经背诵过了。
听,孩子们朗诵的字清音准,对这首诗的初步认识和简单诵读的难度降低,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些孩子虽然字音能读正确,但是在诵读的韵味上还有欠缺,对于诗意及其蕴含的道理还弄不明白。
本课课件的设计意图是:1、利用VR实景功能带学生进入真实的情景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课件的图片、音频、视频的观看,让学生直观地进行字词学习。
3、利用希沃中的汉字功能、古诗功能、拖拉、放大、蒙层等功能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
教学目标:通过诵读古诗《登鹳雀楼》认会6 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以字促读,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更”“层"的学习,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古诗《登鹳雀楼》认会6 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通过“更"“层”的学习,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实景导入(1)同学们,收到这么热情的邀请函,大家想去游览鹳雀楼吗?让我们一起去游览吧。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
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一、导入: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
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
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鹳雀楼》的作者、背景及文化内涵;2.了解古诗的格律、韵律等基本知识;3.能够朗读《登鹳雀楼》,表现出朗诵的语音语调;4.能够理解《登鹳雀楼》的意思,理解其中的诗意;5.能够创作出自己的诗句。
二、教学内容1.文化素材:《登鹳雀楼》;2.语言表达:古代诗词、文言文朗读;3.文学鉴赏:古文欣赏。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1.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唐代大诗人王之涣以及他的代表作《登鹳雀楼》;2.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及文化内涵,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展开(30分钟)1.学生背诵《登鹳雀楼》上下片段;2.学生分组朗读,老师纠正语音语调问题;3.学生讨论《登鹳雀楼》中的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4.学生模仿《登鹳雀楼》的词句创作出自己的短诗,如“春风送暖,花香飘动;夏日炎炎,树荫撑腰”,老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 小结(5分钟)1.回顾学生创作的短诗,对他们进行表扬和评价;2.失误和错误的地方,给出说明和纠正。
4. 拓展(20分钟)1.学生扩展《登鹳雀楼》中的诗意,写出自己的感受;2.学生模仿《红楼梦》中的人物,创作自己的人物形象和故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及文化内涵;2.理解诗意。
3.创作自己的短诗。
教学难点1.古文朗读的语音语调问题;2.诗意的理解和表达;3.创作自己的短诗。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听懂、理解《登鹳雀楼》的意思;2.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3.学生能够创作出自己的短诗;4.学生能够对《登鹳雀楼》有更深入的认识,知道其文化价值。
最新2017年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学反思公开优质课教案
二年级《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
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
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
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
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
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
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1出示生字楼依尽人欲穷2引导用生字组词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入(进入入门出入)穷(穷尽贫穷穷苦)3教学字形article(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欲:楼:三、课堂练习1读一读,再抄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白日依山尽,景(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理(想)更上一层楼。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材说明: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设计思路:对于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主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我先带领孩子们认真反复的朗读这首诗,使他们对这首诗有个大概的了解,并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诗人。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2. 诗歌内容:诗句内容丰富,描绘了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等。
3. 讲解: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提高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自然景观的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登鹳雀楼》2. 诗句: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的描绘。
3. 诗人:王之涣4. 情感: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七、作业设计1. 背诵《登鹳雀楼》。
2. 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写一篇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学生反馈: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对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依”、“穷”、“目”。
“鹳”和“欲”只识不写。
2.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3.了解诗古的意思,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小朋友们,今天有位大诗人要来我们教室了,想和他交朋友吗?(想)他特别喜欢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谁来把你最拿手的一首古诗背给他听听(指名1 –2人背诵)(评价:如果背的时候能加上诗的名字和作者就更完整了)2、师:还有这么多人想背,那就把你积累的古诗背给同桌听听。
背完了就坐端正。
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瞧,他来了。
(出示诗人画像)3、简介作者: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朋友,大诗人王之涣。
(出示介绍: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很多都被当时乐工制成乐曲,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
)4、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你瞧,会学习的小朋友就知道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了),(板书登)注意后鼻音,这个字是个二类生字(手指着鹳),谁会读?你通过预习就把它读准了,你真了不起。
跟他读读(领读两遍)雀和楼都是书上的一类生字,不仅要求我们会读,还要求我们会写,你是怎么记“雀”的呢上面是个少,下面是住多一横,鹳雀是一种鸟儿。
楼也是生字,你又是怎么记这个字的?一起把课题读一读(注意,楼的名字不要分开)5、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位于陕西省永剂县,依山傍水,楼高三层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雀鸟停留在上面休息、嬉戏,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有一天,大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课件出示古诗)二、初读古诗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人教部编版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学会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背涌诗文。
情感目标: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与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一辈子哲理。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谈话。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涌?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2、板书课题: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指名拼读“鹳”。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模样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因此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
2、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4、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学生自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指名读正音,指名读,齐读指名读诗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1)指名读一、二两行。
②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您如何明白这是傍晚的太阳、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如何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指名回答(太阳、青山、黄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诗人还看到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二行的意思、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学生练读一、二两行、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3)理解。
部编版二年级(上)登鹳雀楼优质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2、能根据课本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3、通过对古诗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难点:通过对古诗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3min)1、我们班谁是识字高手?这个字谁认识?(边音很准,楼的韵母是——ou,嘴巴最后拢圆,请你跟我读——楼)2、这是古时候的楼,看看图,它是用什么建造的?所以楼有—木字旁。
孩子们,古时候的楼大多是木楼,现在呀,改用更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来建楼了。
3、今天,老师也带来一座楼,他建在哪儿?(悬崖边上)古人经常把楼建在高高的地方,这样就能欣赏到更美的风景。
那么课文中的这座楼,走近些看,上面有什么?4、仔细看看鹳雀的尾巴,发现了什么?所以“隹”字部就表示短尾巴的鸟,请你跟我读。
书空“隹”看看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瞧,汉字多有趣呀!偏旁里就藏着汉字的意思呢!5、因为鹳雀鸟儿常常停在上面,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鹳雀楼。
谁来读?(词儿连读)6、再加一个字,认识吗?(登)连起来谁会读?是呀,他登的是——?谁再来?是呀,他登的是高高的鹳雀楼,谁再来读?(不仅关注到了停顿,登字读得特别有力)谁再来?7、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登鹳雀楼!【贴】二、初读诗文(5min)1、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有没有难读的字音要提醒?:(小老师提醒的真准,小老师眼睛真亮)(2)字音读准了,你能读出节奏吗?请你听我读。
发现了吗?我在第几个字后面停顿了?那你能学着我的样子读一读吗?(3)孩子们,古诗讲究对仗,所以读的时候也要一句上一句下相呼应,你再听听看。
能像老师这样读吗?谁来读?(4)掌握了诗的停顿和节奏,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让我们一齐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色?三、再读解诗意1、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色?A.白日依山尽(生自由说)(5min)(1)山:瞧,这是一座——连绵起伏的山。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你们积累了哪些古诗,谁来背一首听听?2、感谢你们的分享,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师板书课题,学习“楼”字。
3、请学生齐读课题,质疑。
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坐落在山西省永济市的黄河边上,因为楼上经常停歇着一种叫鹳雀的水鸟,所以就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
请你们再来读读它的名字吧!唐朝的时候有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他来到这儿,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这首题为《登鹳雀楼》的诗。
二、初读古诗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你们能读好它吗?1、自己读两遍,再读给同桌听一遍。
2、指名读,正音。
3、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
一般我们在读五言诗的时候,可以在每句第二个字的后面停顿一下。
师范读,生练读。
二、品读古诗写景的诗是一幅画,这画面就藏在诗句里,还藏在我们每个人的想象里。
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
想想你看到了什么?1、学习第一句诗。
⑴学生汇报,师相机引导“依”就是挨着,靠着的意思。
⑵指导学生想象画面,练读诗句。
⑶出示课件,师配乐深情叙说再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2、学习第二句诗。
登上鹳雀楼向下望,你还看到了什么?⑴学生汇报,师指导学生想象画面读。
⑵出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再出示相关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⑶指导朗读。
让我们再来欣赏这滚滚的黄河水,想像它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
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这句诗读得更好!出示课件,指名读,齐读。
3、请大家想象画面,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过渡:看到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诗人不禁心潮澎湃,他在想些什么呢?读出下面的诗句。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说课稿第【1】篇〗说教材《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说教法、学法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
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
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
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
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
(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
)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
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
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二、初读古诗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德: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范读
三、理解诗句
1、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 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自由读。
3 指名读。
4 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 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
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 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 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 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 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依尽入欲穷
指明读上面的字。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1、指导书写。
2、学生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