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里江山一河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里江山一河牵(三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大运河开凿和变迁的历史以及运河开通后我国南北方多方面的交流,知
道我国政治中心东移,经济中心南移的变化,初步体会运河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第一课时:运河的开凿和变迁
[教学目标]
1、知道运河开凿的原因。
2、知道大运河的起点、终点和大致流经的省市。
3、粗略了解运河变迁的历史,知道大运河是不同历史时期开凿的一些运河的
综合体。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大运河的开凿和变迁的历史。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运用]
教师:收集有关大运河的图片、资料、运河流向地图、中国地图。
学生:课前了解有关大运河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走近大运河
1、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吧,你认为治水最关键的是什么?
师小结:大禹治水的关键在于疏导,而不是一味的堵
2、出示导入图,京杭大运河在中国版图上的鲜明痕迹:与万里长城齐名于世的
京杭大运河,就是利用天然河道并对其加以疏通修凿连接而成的。
板书:京杭大运河
我们在地图上清楚地看到,它由北向南,状若弯弓,蜿蜒流过华夏大地,使
北方和南方牵起手来,真可谓是“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出示单元主题。
3、出示展现大运河风光的图片:这些美丽的风光,就聚集在这条大河庞大的身
躯上。
请在你们自己的中国地图上找到她,找到她的名字。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的目光就将聚集到她——京杭大运河的身上。
二、大运河的开凿和变迁
1、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它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更见证了不同时代的盛世风华。
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今日大运河的风光。
那么,大运河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开凿的呢?为什么要开凿?又是怎么开凿的呢?
2、阅读教材第一节文字,了解为什么要开凿运河。
(1)板书:加强对南方的统治
沟通南北向的水路交通
方便南粮北运
(2)解读教材图片(开凿运河),了解这一工程的艰巨,体会到运河是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看这个工程的。
3、大运河的变迁: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是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开凿的一些运河的综合体,它已经有近2500年的历史了,随着时代的变化,运河的路线、长度以及作用也在变化。
(1)始于春秋时期:早在2500年前,吴国修筑的邗(hán)沟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
(2)形成于隋代:讲述隋炀帝迁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的史实。
(3)定形于元朝。
4、大运河的开凿在当时具有深远的意义。
水路运输经济省力,是古代主要的交通方式。
在大运河开凿的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了智慧,攻克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中的难关。
在课前,我们曾经收集过大运河开凿过程中的一些历史资料,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随机贴于板书之上。
(2)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国外著名的大运河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土库曼运河等,它们的长度都比我国的南北大运河短得多,而且开凿的时间也都比南北大运河晚1000多年。
(出示图片)
(3)启发思考:通过以上这些资料,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他们真了不起!
三、大运河的过去和今天
1、地图上的大运河
(1)出示地图: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六个省市,沟通了五大水系,
全长1794公里。
展示各段图片。
(2)大比拼: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印发的空白中国政区图上用彩色笔描出大
运河,写出起点、终点的城市名,并说出流经的6个省市名。
(也可以在课本中
的“黄河、长江和运河位置示意图”上描画。
)
2、随着铁路、公路以及海运的发展,运河逐渐荒废、萧条,清朝末年,运河河
道越来越窄,最窄处不足10米,运输能力大减,不少河段不能通航。
3、与静止的长城相比,大运河是活动的,随时都在流动,也在发生变化。
在2500
年的历史时空里,由于自然条件、交通方式变迁、城市改造等原因,大运河发生
了断流、改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出示相关图片、资料。
4、所以,今天我们提出了保护京杭大运河,全国同唱一首歌,你们有什么想法?
在学生提出初步设想之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大运河整治的资料,问:为什么人
们开始重视起运河了呢?为什么要疏通航道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进一步
了解运河的价值。
5、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更便捷的现代交通工具,大运河是否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呢?大运河还有必要和可能焕发活力吗?
(学生作出初步解答。
)
我们在进一步学习了运河开通后带来的发展与变化后,一定会对古老的运河的价值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第二、三课时运河谱写盛世篇章
[教学目标]
1、知道运河沿岸地区的方言、戏曲和建筑等因为运河的流动而发生了变化,
体会运河开通对于南北方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融所起的推动作用。
2、知道大运河也是中外交流的通道。
3、知道运河开通前后我国政治中心东移,经济中心南移,由此体会运河开
通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比较运河开通前后都城和经济城市的变化,知道我国政治中心东移,经济中心南移,体会运河申遗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分组了解运河开通带来的变化和发展。
(形式:调查表以及图文资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了解运河开通带来的变化和发展。
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运河的开凿和变迁,初步体会到了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意义。
那么,大运河的开通到底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发展呢?
2、交流、板书:
城市方言
戏剧曲艺
人口流动
经济发展
3、运河流淌了2000多年,历经沧桑变幻,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无数文化遗迹,形成了独具体系和特色的运河文化,大运河也因此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
今天就让我们充分地了解和感受这些变化。
出示课题:运河谱写盛世篇章
二.以探究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从运河两岸的方言、戏曲、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感受大运河对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促进作用。
(一)学生分组交流。
1、城市方言:语言学家们发现镇江方言中夹杂了一些京腔京韵,天津话中又带有安徽方言的成分,在其他城市方言中同样也留下了交融的痕迹,可见方言也随着运河水的流动而流动变化。
2、京剧曲艺:南北文化艺术的交融,也推动了运河沿岸地方戏剧曲艺的发展和融合。
3、人口流动:大运河是一部水运交通的恢弘史诗和传奇,它把长江和黄河两大文明源连接起来。
它带来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4、经济发展:运河通航后,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埠(bù),南来北往的商船络
绎不绝,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二)教师随机补充相关资料:如学生提及京剧时,播放小段视频。
运河不仅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成为中外交流的通道。
在运河两岸,不仅留下了中国人南来北往的足迹,而且还留下了中外交往的见证。
(出示部分图文资料东王墓等。
)
(三)听了这些介绍和交流,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出示运河边的古都和经济城市图,对比古代主要朝代都城分布的变化。
运河开通后,古代主要朝代的都市分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对照地图找一找,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1、交流:(1)我发现隋运河通航后,历朝的都城都往东移到了运河边。
(2)运河边兴起了很多经济城市。
显然,运河使中国的经济中心从北方移到了
南方。
(3)运河边兴起了很多经济城市。
显然,运河使中国的经济中心从北方移
到了南方。
2、谈一谈:通过这些发现,你有什么看法?
四.大运河申遗的意义和影响。
1、媒体出示大运河申遗的相关报道。
2006年两会期间,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这一举动拉开了大运河申遗的序幕。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相关的报道。
2、看了刚才的报道,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和看待大运河申遗的?(小组讨论)
3、说一说,我们能为大运河申遗做些什么?
(制作小报,进行宣传;通过网络等途经呼吁、宣传;……)
五、总结:
从荡气回肠的燕山脚下,到淡妆浓抹的西子湖畔,全长1700多公里的京杭
大运河,流淌过了悠长的岁月,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水运功能。
京杭大运河是一段“活着”的历史。
“申遗只是手段,保护才是真正的目的。
”京杭大运河代表着我国古代水利技术的杰出成就,其历史遗存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