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成因与对策

合集下载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工为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由于户籍等体制性因素使他们进城后在经济上、政治和精神上的利益被“剥夺”,内心产生“角色落差”,导致冲突乃至犯罪。

深入分析农民工犯罪原因,确立社会公正的科学理念,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社会稳定;农民工犯罪;利益“剥夺”;角色落差[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在国家政策与转型期社会变迁生活的压力下为追求利润与自身发展大规模涌入城市,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做出巨大贡献。

但是,由于体制固有的遗留问题及其他客观原因,进城后的农民与城市社会、城市居民发生不同程度地“磨擦”,并引发冲突以至越轨行为——犯罪,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并阻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1〕,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新型社会阶层。

据统计,目前跨出乡镇区域以外流动的大约1.3亿人左右。

在现存的制度与体制框架内,这样一个规模庞大、贡献突出的群体却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得到维持,他们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面临重重困境。

因此,农民工与城市社会和居民的磨擦与冲突时有发生,“农民工犯罪”现象的出现则是各种冲突和磨擦的集中表现,而且对城市的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综合已有材料:制度层面上,由于政府和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导致进城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遇到困难时“主要依赖的仍然是自己在乡土社会上的社会支持网络。

传统的亲缘和地缘关系网络几乎是农民外出务工的唯一可以运用的社会资本”〔2〕,正是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支持网络的缺失,在他们遇到生计困难、陷入困境时,不得不铤而走险。

心理层面上,农民工作为结构性弱势群体,由于他们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不公正对待,使他们感到从“乡村的主人”变成了“城市的被歧视者”,这种角色落差的心理使他们对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现状产生不满情绪,产生不平感,产生各种攻击性、报复性心理以及反社会心理。

外来务工人员犯罪浅析

外来务工人员犯罪浅析

人民公安报/2002年/11月/07日/外来务工人员犯罪浅析顾久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对丰富城市劳动力市场、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伴随而来的进城务工人员犯罪逐渐增多,也给城市治安造成很大影响。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工作,笔者就外来务工人员犯罪原因作了调查分析:一、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

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是来自经济文化较落后地区的青壮年农民,受教育少,文化程度较低,法律观念和意识欠缺。

二、管理教育未跟上。

有些用人单位或雇主只管干活不问人员来路,更不关注管理和教育。

他们是/只看干活流不流汗,不管夜间作案不作案0。

三、劳资矛盾作祟。

进城务工人员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谋生,十分不易。

但有些用工单位或雇主施欠工资、甚至欺骗打工人员不给工资。

当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正当的劳动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时,便/堤内损失堤外补0,不惜以身试法。

四、反差心理影响。

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都是苦、脏、累的差事,劳动强度大,但生活水平低下又无社会地位。

看到城里工薪族工作轻松、家庭富裕、家人团聚、生活舒适,相比之下形成巨大反差、心理不平衡,导致违法犯罪。

五、侥幸心理。

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为了尽快/富0起来,有的白天打工挣钱,夜晚寻机作案。

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但又存在侥幸心理。

针对上述犯罪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外来务工人员犯罪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对外来流动人员管理的当务之急。

首先应当加强法制教育,使其不想犯罪。

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自觉建立思想防线,使他们不想犯罪、走自食其力劳动致富之路。

其次应当加强管理,使其不能犯罪。

用人单位必须承担对务工人员的管理,并建立责任制。

公安机关要建立流动人口管理网络、建档立制,加强控制和监督,让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在社会管理机制内有序地活动。

第三应当加强打击力度,使其不敢犯罪。

对触犯刑律的要绳之以法,对有重大影响的刑事犯罪依法从严惩处,给有犯罪心理的人以震慑。

城市农民工违法犯罪问题成因分析

城市农民工违法犯罪问题成因分析

些 有 过 违 法 犯罪 经历 的人 . 因其 违 法 犯 罪 行 为 未 曾失 过 手 . 犯
罪 来 说 . 其 原 因都 是 行 为 人 在 不 良的 个 性倾 向 和不 正 当 的需 求 罪 意识 不 断强 化 . 展 到一 定 阶段 后 , 想 意识 产 生 死 角 . 违 法 究 发 思 对
d i1 . 9 9 i n 17 o:0 3 6  ̄. s . 6 3—0 9 . 0 2 1 .5 s 1 4 2 1 .70 7
[ 中图分类号]D9 7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 1 42 1 )7 0 0~ 2 6 3 0 9 (0 2 1- 1 1 0
伴 随着 我 国经 济 的 飞速 发 展 . 国人 口的格 局 发 生 了 巨大 的 控 制 自身 行 为 的能 力 也 弱 . 到 问题 往 往 头 脑 发热 . 单 处 理 我 遇 简 农 变 化 , 量 的 农 民 脱 离 了 土 地 的 束缚 , 入 到 各 个 大 中 城 市 民 大 涌 农 民工 这 种 低 下 的素 质 与 其 急 功 近 利 的 心理 结 合 在 一 起 . 得 其 无 使 工 队伍 的 日益 庞 大 . 城 市 的发 展 注 入 了 活力 . 们 在 城 市 建 设 法适 应 错 综 复 杂 的 社 会 环 境 . 易 染 上 不 良习 性 . 步 走 上 违 法 给 他 容 逐 中 发 挥 了重 要 的 作 用 。 此 同 时 , 各 方 面 因 素 的 相 互 影 响 下 . 与 在 农 犯 罪 道 路 。 民 工 违 法 犯 罪 问 题 也 日益 严 重 . 为影 响城 市 社 会 治 安 秩 序 的主 14 法 律 意 识 淡 薄 成 .
对其 违 法 犯 罪 心 理 的预 测和 预 防 工 作 。 减 少 和 抑 制 其 违 法 犯 罪行 为 的 根 本 出发 点 . 效 的政 策 法 律 和 有 力 的 管 理 打 击 是 有

新时期民工犯罪的成因及其控制

新时期民工犯罪的成因及其控制

新时期民工犯罪的成因及其控制农民进城务工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相伴相生。

对任何城市而言,农民工都是一柄双刃剑,既可兴市,亦会乱市。

他们在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民工犯罪也会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

标签:农民工;形成原因;犯罪原因;社区;社区防控改革开发以来,大量的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继而产生了一个群体——农民工,俗称“民工”,他们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体,也就是狭义上的流动人口。

作为最基层的劳动者。

民工方便了城市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他们给人口流人的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成为了社会治安的隐患之一。

其中农民工的犯罪问题日尤为突出,亟待解决。

一、动态的民工形成原因及现状我们应当注意到,农民工形成的原因是一个发展的范畴,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同样的行为背后也许有着不同的动机。

80年代以来,农民进城务工的原因经历了由单一到复杂,由普遍性到个性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利益驱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把我国人口划分为享受不同权利、承担不同义务的两大社会群体——城镇居民和农村人。

改革开放使农民看到了与城市生活水平的明显差距。

他们大都满怀希望,企图通过地域之间的单纯性流动来达到自身经济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城市流动人口的形成和数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二)农业剩余人口激增一方面,农业人口绝对过剩: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生产力有了飞速发展,大量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另一方面,农业人口相对过剩:早在1994年前后,我国的粮食生产成本就已经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现还以每年8.44%的速度递增。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外价廉质优的农产品的大量涌入。

我国的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必然会受到冲击,从而加剧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和就业问题。

除此之外,因为人为破坏、土地沙漠化而引起的耕地面积减少,也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

据劳动部统计。

目前全国农村人口约9亿,劳动力有4.5亿,占全社会劳动力总资源的74%。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犯罪预防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犯罪预防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犯罪原因
饥饿、贫困
心理歧视感严 重。“
盲目攀比心理
导致 犯罪
精神文化生活 的相对匾乏
教育管理不当
其他生活压力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犯罪特点
第一、发案件数与犯罪人数均呈逐年递增态势。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城 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近几年集聚增多。 第二、作案人受教育程度低。在犯罪的外来务工人员中,文化程度不高是 普遍现象,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程度,还有相当 一些人是文盲,高中文化的只占一小部分。 第三、侵财型犯罪比例居高不下。该类案件表现呈“三多“:市区作案多, 偷盗车辆多,抢劫案件多。在外来务工人员犯罪案件中,盗窃、抢 劫等侵财型犯罪所占比例较大。 第四、作案手段暴力化倾向严重。外来务工人员中的犯罪人员由于文化 程度低,头脑简单且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有的为了讨要工资而 对雇主或其他用工受益人实施非法拘禁甚至绑架,有的为了雇主或 哥们义气而实施寻衅滋事、聚众斗殴,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案件屡 见不鲜。 第五、在逃犯数量增多,抓捕困难。因为外来务工人员本身的流动就比较 大,由此导致其犯罪呈现出流动性,在逃犯亦随之增多。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犯罪预防
• 心里预防 依托工会组织,建立民工健康娱乐中心、教育培训中心、 心理咨询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和法制维权中心。引导 民工在业余时间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读书看报 活动,加强对民工的文化课、法律课、专业技能课、心 理课和道德培训,及时通过法律手段帮助民工讨薪维权 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鼓励民工走自食其力劳动致富的 道路,自觉建立思想防线,远离犯罪欲念。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犯罪预防
• 治安预防 公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用工单位、旅社、暂住民房 的流动人口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外来人员信息管理系 统,建档立制,加强控制和监督,让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在 社会管理机制内有序地活动。建立网络共享机制。加 强司法机关的交流与协作,注意收集流动人员中违法犯 罪情报线索的信息。

进城农民工的犯罪特点及权益保障分析

进城农民工的犯罪特点及权益保障分析

进城农民工的犯罪特点及权益保障分析王加加【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存在着庞大的弱势群体,极易诱发各种犯罪,而农民工正是这一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弱势群体的社会经济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极其脆弱,一旦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风险将首先从以农民工为代表的群体中爆发,社会犯罪率也会随之不断攀升。

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分析当前我国农民工犯罪的原因、特点,找到适合的防控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农民工犯罪;特点;原因;防控;保障【目录】一、基本概念的定义及本文研究的意义二、犯罪特点及趋势三、原因分析四、进城农民工犯罪对策分析农民工属于犯罪高发群体,这与特定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1]。

在农村,农民精神负荷相对较轻,尽管其精神生活贫乏,但他们依自然规律安排生产和生活,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低期望值,农村中朴实和睦的邻里关系,相对稳定的家庭结构,联系密切的家庭关系,缓慢有序的生活节奏,缺少外部影响及相对和平恬静的乡村生活,使得农民的心态平稳,知足常乐。

但同时,农民长期在封闭环境下生活的结果,使得农民的心理容忍度有限,心理承受力较差,一旦离开了其土生土长的环境,踏入光怪陆离的新环境时,因心理准备不足,容易出现心理的不适应,心理问题会随之增多,行为失控的可能性也会更大,违法犯罪现象便不可避免地发生[2]。

这与农民工固有的特殊心理因素以及因环境的改变引起的心理变化有关。

因此,研究农民工犯罪问题必须从农民工在特殊处境中社会心理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特殊的连锁反应中寻找答案。

一、基本概念的定义及本文研究的意义(一)进城农民工的定义:所谓农民工---简单的说---就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

这是一个“身份”+“职业”的称谓,即他们的身份是农民或农业户口,而他们的职业却是产业工人,工作和常年居住的地方是城市(或城镇)。

据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

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的犯罪预防

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的犯罪预防

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的犯罪预防目录写作提纲 (2)内容提要 (3)关键词 (3)一、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现状及其犯罪特征 (3)(一)进城务工人员的现状 (3)(二)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特征 (5)二、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犯罪成因分析 (6)(一)客观方面 (7)(二)主观原因 (9)三、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犯罪预防 (11)(一)杜绝拖欠工资 (11)(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2)(三)加强法制宣传,建立统一、完善的法律体系 (12)(四)进行心理疏导 (13)四、结语 (13)参考文献 (14)写作提纲一、绪论进城务工人员是应运而生的一代,对城市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有些却成为了各种犯罪活动的主体,使得城市的犯罪率攀升,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本论:(一)进城务工人员现状及其犯罪特征1、进城务工人员现状2、进城务工人员的犯罪特征(二)进城务工人员犯罪成因分析1、客观因素2、主观因素(三)进城务工人员的犯罪预防对策1、杜绝拖欠民工工资2、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3、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建立统一、完善的法律体系4、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三、结论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侵犯财产的犯罪现象。

因此,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犯罪预警系统势在必行。

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的犯罪预防【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后进城务工人员大量增加,他们帮助国家创造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犯罪激增的问题,为我国的犯罪预防工作增添了新挑战。

本论文以进城务工人员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生活、工作、保障状况了解,掌握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特征,在分析犯罪成因的基础上,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这对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城市化、犯罪预防第六届中国国家安全论坛上,论坛主席巴忠倓说:“城市安全任何时候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进化过程既是积聚财富的过程,也是积聚风险的过程。

外来务工人员犯罪成因

外来务工人员犯罪成因

外来务工人员犯罪成因因“财”而犯。

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工作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劳动报酬低,因此在繁华都市灯红酒绿巨大的生活反差下,心理天平开始倾斜,为了达到快速“致富”的目的,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因“情”而犯。

外来务工人员往往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到外面去打工养家糊口。

在外打工过程中特别渴望情感和心灵的慰藉,容易滋生婚外情,如果处理不好感情纠纷,很容易诱发刑事案件。

因“盲”而犯。

外来务工人员多出身贫寒,为了经济目的而到城市务工,所受教育有限,往往只有基本的是非道德观念,而不了解法律,有的甚至是“法盲”,容易触碰法律的红线,而自己尚不知为犯法。

因“薪”而犯。

薪资纠纷是引发外来务工人员犯罪的重要导火索,一些个体、民营和外资企业无视劳动合同,为了利益最大化,经常克扣、拖欠工人工资,或是强迫工人劳动,甚至体罚工人,进而造成劳资关系紧张,有的纠纷不断升级,从而引发刑事案件。

因“工”而犯。

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一般比较差,其所在单位的工作管理制度一般也不健全,工作监管程序也不很规范,加之缺少必要的劳动安全保护措施,导致有的从事特种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中发生了重大安全事故。

因“交”而犯。

外来务工人员到外地务工,在与当地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如果缺乏为人处世之道,不善于与人沟通,不能与人和谐共处,很容易引发各种矛盾,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因“害”而犯。

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法制观念淡漠,在生活压力和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下,为了迅速摆脱生活困境,干起了“黄、赌、毒”买卖,陷入犯罪泥潭不能自拔。

因“义”而犯。

外来务工人员在“老乡情结”的纽带下,大多三五成群涌入一个城市,其落脚点也相对集中。

一旦有“老乡”卷入纠纷,他们会两肋插刀,拔刀相助。

因此,外来务工人员以同乡、亲友名义相互勾结、共同作案、结伙作案的现象尤为突出。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在纷繁绚烂的城市生活面前,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机遇更多,压力更大,改变现状的渴望也更加强烈。

但是这种高期望与现实生活形成了巨大落差,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为了迅速改变现状,不惜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治安稳定的一个重大隐患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到城市的和谐与发展,还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标签: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社会支持治理对策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这一举动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由社会层面提高到了国家层面。

于是,在社会需求推动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在诸多研究领域中,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研究则最具紧迫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一方面,与传统农民工同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面临共同的社会境遇: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

另一方面,又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而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因此,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

一、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已然成为社会公认的犯罪高发群体,犯罪数量日趋增多,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呈现以下特征:(一)犯罪类型多样化,侵财目的显著。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摘要】进城农民工犯罪是当前社会稳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进城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文化因素以及政策缺失所导致的问题。

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包括加强经济扶持、心理疏导与教育、文化融合与传播以及健全政策体系。

这些对策旨在帮助解决进城农民工犯罪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为进城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消除犯罪根源,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社会稳定、犯罪、进城农民工、原因分析、对策建议、经济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文化因素、政策缺失、经济扶持、心理疏导、文化融合、政策体系。

1. 引言1.1 犯罪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犯罪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十分密切。

犯罪的存在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破坏公共秩序和安全,引发恐慌和不安情绪,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严重阻碍。

犯罪行为不仅对受害人造成直接危害,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和发展。

在一个社会稳定的环境中,犯罪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犯罪与社会稳定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有效打击犯罪行为,才能真正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进城农民工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的犯罪行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对进城农民工的犯罪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其犯罪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进城农民工犯罪现状目前,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数不断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进城农民工犯罪问题也日益严重。

进城农民工犯罪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进城农民工犯罪呈现出数量逐渐增多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各类工作,但部分人因生活压力大、工作机会少、社会融入困难等原因,选择通过犯罪手段获取利益。

进城农民工犯罪类型多样化。

他们涉及的犯罪行为包括盗窃、抢劫、诈骗、贩卖毒品等,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害。

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郭锐.doc

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郭锐.doc

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郭锐-(一)、涉案人员中青年比例高。

据某法院统计,在一年的农民工犯罪案件中,472名被告人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30岁以下的383人,占总人数的81.1%。

(二)、涉案人员文化程度低。

据某法院统计,被告人中,文盲14人,小学文化130人,初中文化221人,其中绝大多数人初中尚未毕业,可见,有很多人没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来到城市打工。

(三)、涉案人员就业情况不稳定。

被判决的被告人中,没有工作的为317人,占总人数的67.2%。

而其余的被告人中有失业经历的达八成之多。

还有一部分被告人虽然找到了工作,但系临时用工收人很少。

(四)、涉案人员中有前科人员占一定比例。

被判决的被告人中,累犯74人,曾受过劳动教养的32人,还有一部分人受过不同程度的治安管理处罚。

并且这些人流动性强,再次犯罪率高,受过法律处罚不久又到别地重新犯罪,屡罚屡犯,有的甚至刚被刑释就在服刑地重操旧业。

(五)、犯罪类型以侵财性案件为主。

472名被告人中,犯盗窃罪的306人,抢劫的40人,抢夺的14人,诈骗的9人。

(六)、“同乡”纠集进行共同犯罪。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被告人来自一个地区的占案件总数的74%,他们或为邻居,或为亲戚,有的甚抢劫等侵财性案件的增多。

三、农民工犯罪日益增多,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认真地思考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说法颇多,理由各异,我以为导致农民工犯罪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城乡生活的差距是造成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原因农民工在出门打、工之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听信,老乡的介绍,或者根本不作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带上很少的路费和生活费就来到完全陌生的城市。

由于素质偏低,适应城市生存能力不强,获取工作、的机会短缺、竞争压力激烈,他们或者。

根本找不到工作,或者从事低收入高强度劳动。

在没有生活保障的情况下不得不沦为城市的新贫困群体和弱势群体。

抱着发财梦想的农民工一方面怀着城市致富的高期望动机,一方面承受着生存境遇艰难、生活环境恶劣。

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及其治理

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及其治理

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及其治理摘要:改革开放后,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犯罪状况却不容乐观。

这与城乡体制性因素和社会的客观原因密切相关。

个别农民工进城后其经济上和精神上利益被“剥夺”,从而产生巨大的“角色落差”心理,最后导致其犯罪增多。

深入分析农民工的犯罪原因,树立社会公正理念,倾注人文关怀,推进体制改革,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犯罪;城乡体制;利益“剥夺”;角色落差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民工潮”出现以来,大量农民在利益最大化与追求自身发展的动机下涌入城市,形成数量壮观、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农民工群体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新型社会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与此同时,农民工违法犯罪问题也日趋严重。

为什么在乡村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农民,进城后却会出现违法犯罪问题?为什么农民工在城市会成为易犯罪人群?这些问题,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具有很大关系。

在我国现存制度与体制的框架下,这样一个规模庞大、贡献突出的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面临重重困境。

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导致进城的农民工在城市遇到生计困难时,无法应对困境,不得不铤而走险,出现越轨行为。

在心理层面上,城市社会不合理社会结构的存在,使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除了经济上受到不公正对待之外,精神上也受到歧视,他们感到自己由“乡村的主人”变成了“城市的被歧视者”,这种不平衡和心理落差使他们对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现实产生不满情绪,极易产生各种攻击性、报复性心理以及其他反社会心理,从而引发犯罪,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了诸多隐患。

因此,本文着力探讨导致农民工犯罪的体制性因素和心理原因,以期为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有观点认为,较低的群体素质是农民工群体产生破坏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行为的主要原因。

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成因与对策

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成因与对策

1 8 % 是 有前 科 或 负 案 在逃 的 ; 2 4 4 % 是
盲 目来 京 打 工 未 成 的 ; 5 9 % 是 嫌 打 工 赚 钱 少 的 , 而 这 些 人 基 本 上 是 农 村 进 城 务
工 人 员。
%a - , j - , 就 会 产 生 巨 大 的 心 理 挫 处于 弱势 地位 的进城务 工人员 , 其合 在 很 大 的 差,

自由状态 。 除 了发 生犯罪 行 为而被 追究
易 从 事 违 法 犯 罪活 动 。 其 次 , 大量的人 口 流 动 伴 随 着 巨 额 的 资 金 流 动 , 由于 缺 乏 有 效 的保 护 , 为 进 城 务 工 人 员 犯 罪 分 子
不再 与政权机 构发生 联 系 , 因 而 便 容 遏 制 进 城 务 工 人 员 犯 罪 是 一 个 不 容 忽 视 在 这样 的情况 下 ,农 民与城市 社会 产生 外 , 的社会问题 。
职 业 化 犯 罪 与 非 职 业 化 犯 罪 的 区 别 。 进
的行 为和观 念 。我 国社会保 障 制度一 直 子 提 供 了藏 身 之 地 , 大 大 增 加 了 各 级 政 偏离 正义价值 , 体现 极大 的不 公平 , 无论 府 进 行 治 安 管 理 、 打 击 犯 罪 和 保 障 人 民 是 失业保 险 、养 老保 险还 是 医疗保 险均
大量 农 民离 开农 村 , 进入城 市打 工 , 形成
象 。 与 此相 伴 随 的 是 , 在 我 国一些城 市 , 进 城 务 工 人 员 犯 罪 问 题 日益 突 出 。 如 何
“ 同工 不 同权 ” 的“ 三 同三不 同 ” 地 位 。 即 和 失 业 的 危 险 。 一 些 城 市 构 建 起 一 道 隔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进城农民工犯罪问题逐渐显现出严重性。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首先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工犯罪的关系,指出经济压力和社会适应困难是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

从心理问题和犯罪的关联角度进行了探讨。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对策建议,包括加强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以及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有望有效降低进城农民工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社会稳定、犯罪问题、进城农民工、城市化、经济压力、社会适应、心理问题、政策对策、社会服务体系、法律意识、城乡一体化发展1. 引言1.1 犯罪问题的严重性犯罪问题的严重性是一个严峻的社会现象,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也给个体带来严重的伤害和困扰。

犯罪行为不仅令人感到恐惧和不安,更对社会秩序造成威胁,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犯罪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人身伤害以及社会信任的破坏,无疑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犯罪问题的严重性还体现在其对个体的影响。

受害者遭受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创伤,对于他们来说,犯罪带来的伤害往往无法弥补。

而犯罪者也往往失去了自由和尊严,不仅面临法律制裁,也会遭受到社会的众多谴责和不理解。

犯罪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体现在对社会整体的冲击,也包含了对个体权益的侵害。

面对犯罪问题的严重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遏制和预防。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有效地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体利益的双重影响,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警惕。

1.2 进城农民工群体的特点一、流动性强。

进城农民工一般来自农村,因工作需要常年在城市外地工作,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和职业场所,常常会在不同城市之间反复迁徙,流动性较强。

二、教育程度低。

由于进城农民工大多数来自农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素养不高,缺乏文化知识和法律意识,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犯罪行为。

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成因与对策

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成因与对策

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成因与对策作者:杨晓玮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3年第3期◎文/杨晓玮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形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进城务工现象。

与此相伴随的是,在我国一些城市,进城务工人员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遏制进城务工人员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现状当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犯罪问题不容忽视。

据公安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流动人口的犯罪比例很高,已成为城市治安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

流动人口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已经占据各个城市不同人员犯罪的首位,而占流动人口80%左右的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共认的高犯罪群体。

如果从犯罪形态来看,流动人口中有职业化犯罪与非职业化犯罪的区别。

进城务工人员犯罪多数为非职业化犯罪,从数量上看,非职业化的犯罪分子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力军。

据北京市东城区统计,在抓获的入室盗窃的流动人口中18%是有前科或负案在逃的;24.4%是盲目来京打工未成的;59%是嫌打工赚钱少的,而这些人基本上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二、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社会成因(一)不平等的就业政策进城务工人员进城从事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

他们的工作时间长,获得的报酬低,跟城市居民相比,他们获得的是“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三同三不同”地位。

即使这样,他们还经常会面临找不到工作和失业的危险。

一些城市构建起一道隔离城市劳动者与进城务工人员的壁垒。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与城市社会产生了很深的隔阂,这种隔阂积累久了便成为潜在的犯罪动因。

(二)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深深地制约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命运和前景,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观念。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一直偏离正义价值,体现极大的不公平,无论是失业保险、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均只覆盖了城市居民,而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情况则基本上采取不闻不问的做法。

尽管一些城市自《劳动法》颁布以来,开始为进城务工人员办理工伤保险,但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却一直不予办理。

进城务工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初探

进城务工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初探

进城务工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初探目录摘 要 ,,,,,,,,,,,,,,,,,,,,,,,,,,,,,,2 关键词 ,,,,,,,,,,,,,,,,,,,,,,,,,,,,,,2 正 文: 一、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2 二、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 ,,,,,,,,,,4 三、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保护对策 ,,,,,,,,,,,,,5 (一)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5 (二)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管理主体的建设 ,,,,,,,,,,,6 (三)着力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解决实际问题 ,,,,,,,,,,6 (四)建立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 ,,,,,,,,,7 (五)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机制 ,,,,,,,,,,,,,,7 参考文献 ,,,,,,,,,,,,,,,,,,,,,,,,,,,,, 8J /、IW <,,,,,,,,,,,,,,,,,,,,,,,,,,,,,进城务工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初探班级:法学本科班姓名:••…[ 摘要] :进城务工人员是我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

弄清进城务工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探索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对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将取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 关键词] :进城务工人员;劳动就业;权益保护;社会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是指户籍和家庭住所地在农村而工作在城市的非长期务工人员。

现阶段,中国的进城务工人员有上亿人,他们是中国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进城务工人员来自农村,文化素质不高,流动性大,又居无定所,生活和工作没有相对稳定的保障,在就业、工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管理难度大,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已经对城市文明建设造成严重的影响。

新形势下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新趋势及其法律思考[五篇模版]

新形势下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新趋势及其法律思考[五篇模版]

新形势下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新趋势及其法律思考[五篇模版]第一篇:新形势下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新趋势及其法律思考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谋生。

但是,近年来,在他们为城市作出特殊贡献的同时,由他们滋生出的犯罪问题也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伴生物,且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进城务工人员犯罪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最不和谐的因素之一。

如何对之有效地加以预防和控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进城务工人员犯罪问题的成因及其特点、趋势以及解决措施作些粗浅分析。

一、特点及其趋势自198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放宽限制直至今天,流动人口的规模日益扩大,流动人口中的主体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家在农村,在农闲时节大批涌入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包括违法犯罪。

进城务工人员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及趋势:1.犯罪率呈现居高不下的趋势。

经查相关报表,自1998年以来,进城务工人员作案一直占象山县刑事发案总数的30%以上。

2002年、2003年全县共抓获外来流窜犯罪分子532名,占抓获案犯总数的27%左右。

由此可见,进城务工人员犯罪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定生活。

2.犯罪低龄化严重,越来越多的少年务工人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由于文化程度低,没有一技之长,加之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易冲动,且父母大多不在身边,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易受社会上不良信息与文化的影响,很容易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法院少年庭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来看,2001年审理的81名少年犯中,50人是少年农民工,占总人数的61%,2002年审理的98名少年犯中,少年农民工为69人,占总人数的71%,2003年审理的86名少年犯中,少年农民工为66人,占总人数的77%。

城市农民工违法犯罪问题成因分析

城市农民工违法犯罪问题成因分析

城市农民工违法犯罪问题成因分析[摘要] 农民工的违法犯罪主观心理因素,是导致其违法犯罪行为的根本所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则是犯罪心理产生的外部条件,现有的政策法规严重脱节,管理打击措施不到位,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也是农民工违法犯罪的成因之一。

做好对其违法犯罪心理的预测和预防工作,是减少和抑制其违法犯罪行为的根本出发点,有效的政策法律和有力的管理打击措施,是控制农民工违法犯罪的根本手段。

[关键词]农民工;违法犯罪;成因1 违法犯罪主观心理因素当前城市农民工违法犯罪问题,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心理现象。

因为,对于社会上作为反社会行为的各种违法犯罪来说,究其原因都是行为人在不良的个性倾向和不正当的需求等违法犯罪主观心理因素的支配下实施的。

由此可见,农民工的违法犯罪主观心理因素,是导致其违法犯罪行为的根本所在。

做好对其违法犯罪心理的预测和预防工作,是减少和抑制其违法犯罪行为的根本出发点。

农民工违法犯罪的主观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1 金钱欲加强随着大城市经济的发展及日益繁荣,部分进城的农民确实尝到了金钱的甜头,其生活水平比起在农村得到明显的改善,再也不愿过以前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但是他们并不满足,而是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去挣取钱财,滋长着一种“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人生观。

为了满足这种无止境增长的金钱欲,只要稍微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便会不顾一切冒险去把金钱捞回来,一旦陷入对金钱无限的贪婪便酿成了犯罪。

1.2 心理失衡,对社会不满近年来由于经济浪潮的冲击,大部分城市进行人事和制度改革,干部职工下岗待业人数猛增,人们寻找工作相当困难,而农民工由于自身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他们在择业揽活中毫无竞争力,也无太多选择的余地,大多数只能凭体力从事苦、脏、累、险而且收入极低的职业,居无定所,生活无保障,生活条件恶劣。

但五光十色的都市景色的强烈吸引,又成了他们滞留城市的动因。

在这种欲罢不能的处境下,在熟悉了城市贫富悬殊情况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的驱动下,有部分打工者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减弱,心理严重失衡,因而他们便将仇恨富者的情绪发泄在一些有钱人的身上。

流动人员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对策

流动人员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对策

流动人员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对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股全国范围内的“打工潮”风云突起,每到农闲季节,大批民工入城打工,同时,随着户口的开放性管理和人们更好实现自我价值意识的提高,人才流动速度加快,以上原因导致郑州市的流动人口急剧上升,作为郑州市外来流动人口数的第一大区,近两年,金水区外来人口犯罪情况日趋严重,从近几年金水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大量刑事案件来看,外来人口犯罪以其犯罪分子的低龄化、低素质和犯罪的不易发现性为主要特点,流动人口犯罪占据较大比例,并呈现上升趋势。

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犯罪的研究,建立预防金水区流动人口犯罪的有效机制日趋紧迫。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一)经济利益驱使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城市流动人口形成和数量不断扩大的首要原因,也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和生活水平的明显差距,使得成千上万的农业剩余人口怀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涌入城市,挣钱、挣大钱成为其最直接的目的和最迫切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外部的和流动人口自身的原因,流动人口在城市一般只能从事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脏、累、重活,这些工作劳动条件差,收入又低,还有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找不到稳定的工作,所以他们经常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有的甚至不能满足吃、住等基本生活需求。

流动人口从事的行业五花八门,但总的来看其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同时收入也相对较少。

外来人员当初来到城市,并非是以犯罪为目的,他们的初衷还是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行自己的良好愿望,但时间一长,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他们产生犯罪念头。

追求金钱的强烈欲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反差,使流动人口中的一部分人妄想不劳而获、铤而走险,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原因。

(二)心理失衡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是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大部分农民在经济上仍处于社会的较低阶层,当他们从相对落后的农村进入城市后,极易产生失衡心理。

同时,因为流动人口经常受到城里人的歧视,所以他们对城里人抱着坏恨的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成因与对策
作者:杨晓玮
来源:《决策探索》2013年第06期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形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进城务工现象。

与此相伴随的是,在我国一些城市,进城务工人员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遏制进城务工人员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现状
当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犯罪问题不容忽视。

据公安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流动人口的犯罪比例很高,已成为城市治安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

流动人口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已经占据各个城市不同人员犯罪的首位,而占流动人口80%左右的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共认的高犯罪群体。

如果从犯罪形态来看,流动人口中有职业化犯罪与非职业化犯罪的区别。

进城务工人员犯罪多数为非职业化犯罪,从数量上看,非职业化的犯罪分子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力军。

据北京市东城区统计,在抓获的入室盗窃的流动人口中18%是有前科或负案在逃的;24.4%是盲目来京打工未成的;59%是嫌打工赚钱少的,而这些人基本上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二、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社会成因
(一)不平等的就业政策
进城务工人员进城从事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

他们的工作时间长,获得的报酬低,跟城市居民相比,他们获得的是“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三同三不同”地位。

即使这样,他们还经常会面临找不到工作和失业的危险。

一些城市构建起一道隔离城市劳动者与进城务工人员的壁垒。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与城市社会产生了很深的隔阂,这种隔阂积累久了便成为潜在的犯罪动因。

(二)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深深地制约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命运和前景,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观念。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一直偏离正义价值,体现极大的不公平,无论是失业保险、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均只覆盖了城市居民,而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情况则基本上采取不闻不问的做法。

尽管一些城市自《劳动法》颁布以来,开始为进城务工人员办理工伤保险,但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却一直不予办理。

实际上,进城务工人员是城市中最不稳定,最容易失业的群体。

失业和找不到工作的进城务工人员处于一种断绝生活来源的困境之中。

(三)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处于弱势地位的进城务工人员,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层出不穷。

据全国总工会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进城务工人员被拖欠的工资估计在1000亿元左右。

在合法权益遭到侵犯时,很少有进城务工人员采取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权益,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只能采取接近违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有一些进城务工人员会采取极端的非法手段来谋求问题的解决,从而走上“自救式犯罪”的道路。

(四)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负面效应
首先,进城务工人员一旦离开土地、离开户籍地进入城市,就是处于社会的“边缘人口”,与社会的联系处于任意和自由状态。

除了发生犯罪行为而被追究外,不再与政权机构发生联系,因而便容易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其次,大量的人口流动伴随着巨额的资金流动,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为进城务工人员犯罪分子提供了犯罪的对象、犯罪的场所和犯罪的时机。

再次,大量的流动人口给犯罪分子提供了藏身之地,大大增加了各级政府进行治安管理、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难度。

(五)贫富差距的扩大
自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确立以来,收入分配趋渐不平等,社会分化严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贫富差距的扩大最危险的后果是,造成巨大的心理挫折,引发严重的社会心理失衡。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看,社会心理失衡是引发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贫富差距愈大,心理挫折感就愈强,发生侵犯行为的驱动力就愈大。

当进城务工人员的心理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挫折,从而产生报复的心理。

(六)阶层文化冲突
城市居民在享受进城务工人员带来的经济繁荣和各式各样的生活便利的同时,却误解乃至歧视进城务工人员。

这是两种阶层文化冲突形成的一种心理态势的刻板印象。

进城务工人员对所在的城市没有归属意识,没有情感上的联系,这些为以后直接针对城市居民的犯罪埋下伏笔。

(七)管理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忽视了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名目繁多的收费已成为进城务工人员沉重的负担。

防范式管理方式违背了管理的初衷,形成了有管理不如无管理、多管理不如少管理的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将成为引发进城务工人员怨愤、敌视甚至走上犯罪的始作俑者。

(八)思想文化教育滞后
健康的文化知识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是获取良好社会效益而必须注入的投资。

而恰恰相反的是,用人单位只关心进城务工人员能否给企业带来利润,对他们的业余活动、精神生活很少顾及。

城市政府部门忽略了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品德引导、法制观念形成和情操培养等问题。

结果,绝大部分抱着见世面、学技能的初衷来到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处在一种与城市社会相对隔离的亚文化环境之中,只能在同类间形成交往的小圈子,并接受城市中的不良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意志力薄弱的进城务工人员思想品行自然退化,进而产生并强化了违法犯罪的意识,最终成为犯罪分子。

三、预防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对策
(一)改革二元户籍制度
二元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现在已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显示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种种桎梏。

因此,改变二元户籍制度已为历史的必然。

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逐步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社会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户口自由迁徙;改革黏附在户籍制度上的二元就业制度、二元分配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使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身份地位、同工同酬、享有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的权利。

(二)完善权益保障体系
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往往是引发进城务工人员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进城务工人员“自救式犯罪”就是进城务工人员非法维权的方式。

因此,如果进城务工人员能合法地、低成本地维护好自己的权益,其犯罪率也必然会下降。

可见,要想真正减少进城务工人员违法犯罪,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正当权益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立欠薪保障制度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拖欠问题,应建立欠薪保障制度。

一是在欠薪最集中的建筑行业实行清理整顿,并建立严格的监督和惩罚机制;对于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的企业,一经发现就取消其今后在建筑市场的招投标资格。

二是在法院设立“讨薪绿色通道”和在司法行政机关设立“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站”。

对于进城务工人员起诉的欠薪案件,法院应从快审理、从快执行。

(四)转变管理方式
城市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应由防范式转为服务式。

服务式管理方式的宗旨是为管理对象服务,服务管理对象是管理方式的核心,管理主体所进行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一核心而展开。

建立服务式的进城务工人员管理方式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城市政府及各管理部门应当
转变观念,认识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确立为进城务工人员服务的新观念。

其次,加强对管理人员进行品德、纪律和法制教育,全面纠正那种重收费、轻管理、不服务的工作作风,严厉惩处借管理之名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乱抓人、乱处理的违法行为。

再次,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打击与保护、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思想,要坚决克服以处罚代替管理,以办证代替服务的简单、片面的做法,积极为暂住人口做好服务工作。

(五)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
对进城务工人员而言,学校应是开放式的,教育应是全方位的。

用人单位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基本知识、技能训练和思想法律方面教育;居委会可以通过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城市生存技能的强化,增强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提高其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要经常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法制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一位社会学家曾说过,减少和消灭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现象,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所以,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员工俱乐部、文化活动室,开设图书馆、棋牌室等休闲场所,并免费向进城务工人员开放。

健康的文化生活一方面会对进城务工人员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会让他们获得心理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相信只要政府和用人单位采取多种方式缓解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饥渴症,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率必然会有所下降。

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犯罪,我们不应片面地谴责和归咎其素质的低下,更多的应该是反思他们犯罪的社会原因,更应从社会中寻求解决的良方。

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工作,为城市的发展增砖添瓦,而得到的却是身份上的歧视、地位上的不平等,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平等地对待进城务工人员,让他们能够在城市比较体面地工作和生活,可能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关键之一。

(作者单位:河南永兴律师事务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