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型教育转变为大众型教育,这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作为一个特有的社会问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违法犯罪类别也呈现出与社会趋同的态势。探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根源、成因,有利于我们深刻了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真正掌握大学生违法犯罪动因,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搞好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防治工作。我就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概况、根源及成因、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索。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概况、类型及特点
大学生违法犯罪概况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在我国高等学校已不鲜见,不仅有一般违法行为,而且也有刑事犯罪,甚至经济犯罪和政治犯罪。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一个特殊群体,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大革命前,我国青少年犯罪仅占犯罪总人数的20%~30%,是世界上青少年犯罪率最低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犯罪人数中的比例已上升到75%左右,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刑事犯罪的主体,并且青少年犯罪
总的态势呈上升的趋势。
按照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所具有的某些基本特征以及主客体方面的某些特征可以将大学生违法犯罪类型划分为:暴力型违法犯罪,如杀人、伤害、抢劫、绑架等违法犯罪行为;财产性违法犯罪,如盗窃、诈骗等;性违法犯罪,如卖淫嫖娼、强奸等违法犯罪行为;智能型违法犯罪,如计算机违法犯罪、信用卡违法犯罪、商业欺诈违法犯罪等;特殊类型的违法犯罪,如毒品违法犯罪、赌博违法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等。有关资料表明,财产型违法犯罪,尤其是盗窃公私财物的违法犯罪,不论是中外各国,都是一种常见的违法犯罪类型,在全部违法犯罪案件中的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居于首位。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大学生违法犯罪具有一般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共性即违法犯罪类型的复杂性,主要集中在财产型违法犯罪、暴力型违法犯罪和性违法犯罪三大类型;违法犯罪动机具有贪利性、淫乱性和凶残性,多围绕“财”、“性”、“霸”等为动机;违法犯罪具有团伙性;违法犯罪具有报复性、突发性,青少年普遍具有争强好胜、思想偏激、容易冲动和走极端等特点,其违法犯罪具有报复和突发的特点;女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加,犯罪形式由依附型向独立型发展,女青少年违法犯罪多以财产型违法犯罪和性违法犯罪居多,其腐蚀性一般大于男性。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生理、心理趋于成熟。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其违法犯罪除了具有一般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共性外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有一定的规律性、预谋性和智能性。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规律性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考试、恋爱、奖惩、贫困、就业等压力过大引起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谋性表现在有计划有目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智能性表现在违法犯罪技能更为成熟,作案手段和方法较为高明,违法犯罪工具更为先进,违法犯罪心理结构更加稳定,违法犯罪心理更加成熟等。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小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
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单元,对大学生的成长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与家庭教育的失败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失败首先表现在教育方法的失败。许多家庭在大学生未成年时采取粗暴教育,管教过严导致家庭亲情不足,娇生惯养、袒护放纵,导致亲情过剩。以至于部分大学生从小形成严重的人格缺陷,如缺乏爱心、冷酷自私、吝啬贪婪、骄横霸道等。第二,家庭道德低下。父母的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的贪婪吝啬使孩子惟利是图,
父母的冷漠横蛮使孩子骄横自私。如果大学生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其道德的沦落也在所难免。第三,家庭不完整。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受到挑战,离婚率不断上升,不完整家庭日益增多,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照顾,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慈爱,这部分大学生容易变得孤僻、自卑、抑郁、任性甚至仇恨。第四,时空距离导致家庭教育不力,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父母相对独立,部分大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监控而放任自流,滑向违法犯罪边缘。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个体原因:生理和心理原因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生理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的遗传素质、神经类型年龄、性别、生命节律以及其他异常的生理因素等。第一,遗传素质与违法犯罪。法国著名犯罪学家托皮纳尔的研究表明:75%的犯罪人有遗传缺陷,约30%的犯罪人有病态遗传,分别犯有癫痫、精神病和人格障碍等病症。国外有学者指出,血型、染色体甚至体型等都有可能与犯罪有关。遗传素质与侵略性行为、酗酒、性亢进以及由智力及精神障碍导致的行为异常有极高的相关性,当然,遗传素质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犯罪。第二,神经类型与犯罪。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及其弟子研究发现,人的高级神经类型典型的有四种:活泼型、安静型、兴奋型和弱型。后人发现其中的兴奋型(又称不可遏制型)由于其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感情易于冲动,为人暴躁等特点,可能导致激情犯罪和暴力犯罪。第三,性别、年龄与犯罪。一般而言男性违法犯罪在数量上远远高于女性,在犯罪的手段、起因以及违法的严重性、危害性等方面也有显著的差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违法犯罪数量趋于增加,特别是女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更为严重。从年龄上看,违法犯罪率最高的年龄一般在14岁至25岁之间。由于在这个年龄阶段体格强壮、精力旺盛,各种需要迫切,容易冲动,对自己违法犯罪行为充满自信,因此,在盗窃、抢劫、强奸、流氓等作案成员中占有很高的比例。第四,其他异常的生理因素与违法犯罪。有关资料证明:不同的生理异常与违法犯罪是有关系的。
违法犯罪的产生最关键的还是心理上的原因。一般而言大学生违法犯罪首先表现在自身的认知能力较差,当然不排除如计算机犯罪、信用卡犯罪等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犯罪。这种较差的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道德观念颠倒、法制观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偏颇、缺乏高尚的兴趣、爱好等,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和理解,容易产生偏激、糊涂、庸俗、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等错误认识。第二,不健康的情绪、情感等心理障碍与违法犯罪。大学生违法犯罪很多时候是由于情绪情感的消极而导致的。比如由于大学生在环境不适应、学习紧张、生活贫困、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危机、不能就业等压力面前产生焦虑、困惑、仇视、厌烦、抑郁、嫉妒等不健康的情绪情感,心理出现障碍,严重者就会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第三,不良的意志品质与违法犯罪。违法犯罪主体共同的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意志薄弱,即在正确的行为上缺乏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而在错误的行为方向上意志力却表现得异常坚强。比如,盲从和独断、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任性和怯懦、顽固与执拗等不良意志都很容易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产生。
三、大学生违法犯罪防治对策
1.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新方法。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深化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第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第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教学、管理、服务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运用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大力开展思想政台工作。在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教职员工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做到言传身教。
2.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和实践。大学生法制教育要做到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在加强法制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开展法制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