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亲和力的人源化CD20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生物药物,通过杂交瘤技术将鼠源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与人类抗体的恒定区进行交换,以减少免疫原性,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现状: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方法、成果与不足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主要包括抗体库的建立、抗体筛选和优化、以及抗体生产等多个环节。
目前,研究人员已成功建立了多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并应用于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例如,针对肿瘤治疗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够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细胞,并通过激活免疫反应来杀死肿瘤细胞。
然而,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毒副作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研究方法: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的实验设计主要包括建立人源化抗体库、筛选和优化抗体,以及进行药效和毒理试验等。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采集和处理大量的实验数据,并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比对,以获得抗体的最佳配对组合和最佳治疗剂量等参数。
成果和不足: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针对肿瘤治疗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试验,并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也在研发和试验阶段。
然而,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毒副作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同时,抗体药物的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尽管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未来,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和优化方法,以获得更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药物。
同时,需要加强抗体药物的工艺研究,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袁松范
【期刊名称】《上海医药》
【年(卷),期】1999(020)011
【摘要】最早的单克隆抗体是用小鼠得到的,所以会产生一种人抗小鼠抗体(HAMA)的免疫反应。
随着抗体工程技术的发展,从小鼠得到的单克隆抗体越来越接近人类。
一些嵌合性的或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已经被批准上市。
嗜菌体表达技术和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有可能得到完全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由于可以进一步减少免疫反应的危险性,将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袁松范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33
【相关文献】
1.鼠源单克隆抗体人源化研究进展 [J], 王臣;温文彦;张春杰
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用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彭建柳;杨丽华
3.治疗性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J], 陈立慧;宋海峰;刘秀文
4.人源化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J], 彭如意;王捷
5.高亲和力的人源化CD20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J], 张倩倩;郭尚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健康细胞和组织,而非外来病原体,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这类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传统的免疫抑制药物往往无法精确识别并攻击异常的免疫细胞,同时还会抑制正常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的兴起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对单克隆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未来单克隆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原理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其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性,针对导致疾病发生的特定抗原或炎症介质进行精确打击。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组织或细胞识别为外来威胁并进行攻击而导致的疾病。
单克隆抗体能够针对这些被错误识别的自身抗原,通过阻断其与相应免疫细胞的结合,从而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
在治疗过程中,单克隆抗体通过与目标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阻止抗原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单克隆抗体还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免疫细胞的清除功能,进一步清除体内的自身抗原和炎症介质。
这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特异性和精准性,能够针对特定的抗原进行治疗,而不会影响其他正常的免疫反应。
目前,单克隆抗体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
通过深入研究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我们可以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和精准的方法。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单克隆抗体治疗有望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治疗性抗体的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治疗性抗体的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治疗性抗体作为新型生物制品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成为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治疗性抗体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具有特异性、高亲和力和高效性的抗体分子,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或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治疗性抗体的分类、研究进展、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治疗性抗体的分类治疗性抗体可分为单克隆抗体(mAb)、多肽抗体、抗体药物复合物、双特异性抗体、F(ab')2、Fab、Fc、人源抗体等几种类型。
其中,单克隆抗体由于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亲和力,被广泛应用于抗癌、抗炎症、免疫疾病等方面的治疗研究。
多肽抗体的结构相比单克隆抗体更为简单,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和低的免疫原性,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抗体药物复合物是指将抗体和药物结合成一个复合物,共同作用于疾病靶点,可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双特异性抗体由两个不同的抗体片段结合而成,可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靶点,具有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潜力。
F(ab')2和Fab是指抗体分子去除Fc片段后的两种结构,具有更高的组织渗透性和更低的免疫原性,常用于对全抗体不良反应的替代。
人源抗体是指来源于人体、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抗体,避免了异种抗体引起的免疫原性反应和潜在的安全问题。
二、治疗性抗体的研究进展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临床应用的推广,治疗性抗体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首先,在靶点选择和抗体设计方面,越来越多的靶点被发现和开发,同时设计和改造抗体分子的技术也不断更新,如全人化/人源化抗体的生产技术、Fc片段的改性、多肽抗体的构建等,不断提升着治疗性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
其次,在生产和纯化技术方面,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如单细胞测序技术、代谢工程技术、微生物系统工程技术等,使得治疗性抗体的生产和纯化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
此外,许多在生物制药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制药公司和科研机构也加入了治疗性抗体研究的领域,使得该领域的创新性和市场前景更为可观。
人源化抗体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
人源化抗体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
人源化抗体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小鼠或其他动物的抗体框架序列与人类抗体的可变区域序列结合,使其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和稳定性,从而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以下是人源化抗体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
1.起源: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利用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
但小鼠抗体与人体免疫系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使用小鼠单克隆抗体会出现免疫排斥反应,且抗原易受到抗体的攻击。
2.人源化抗体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制备人源化抗体提供了可能。
利用重组DNA技术,将人类抗体的可变区域序列嵌入到小鼠抗体框架序列中,生成了人源化抗体。
3.趋势一:多抗体疗法:随着人源化抗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多种抗体组合进行治疗,这种方法被称为多抗体疗法。
与单一抗体相比,多抗体疗法可以同时攻击多个不同的受体或肿瘤细胞,且不易出现耐药性。
4.趋势二:个性化治疗:由于人源化抗体可以针对不同的肿瘤抗原,因此可以被用于个性化治疗。
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相比,个性化治疗可以更加精准地攻击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5.趋势三:新型载体:为了提高人源化抗体的稳定性和免疫原性,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型载体的应用。
例如,利用病毒载体可以将人源化抗体有效地送达到靶细胞内部,从而增强其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人源化抗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医学领域的治疗提供
了新的选择和可能。
未来,人源化抗体技术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各种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呼吸道传染病治疗中抗体药物的研发进展
呼吸道传染病治疗中抗体药物的研发进展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大气污染加剧,同时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癌、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使得呼吸系统疾病成为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资料,预计到2030年,4种最常见的致命性肺部疾病,肺炎、结核、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将占全球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呼吸道传染病(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TIs)致死人数占有相当高的比例[1]。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鼻腔、咽喉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有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由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结核杆菌等引发的大部分呼吸道传染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但也有部分呼吸道传染病仍无法得到有效防治。
如人类冠状病毒(human coronavirus,HCoV)株HCoV-229E、HCoV-OC43、HCoV-NL63和HCoV-HKU1,通常会导致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类似普通感冒。
但是,2002—2003年在我国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hARS-CoV)、2012年和2015年分别在沙特阿拉伯和韩国流行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以及当下2020年正在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亦称为COVID-19)均因来势凶猛、传播迅捷,短短几周时间就可能形成区域性扩散,引起了全球关注。
人源化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人 源 化 的 改 造 , 出 现 了 互 补 决 定 区 化学 合成法 : 1定 点诱变法是 以人 单链 () ( D 移植 的人 源化抗 体 。但 是这些 抗 D A为模板 。 C R) N 化学合 成含有 鼠 C R序列 D
维普资讯
实 用医学杂 志 2 0 年第 2 卷第 5 07 3 期
73 5
・
综 述 ・
人源 化 治疗 性 单克 隆抗体 的研 究 进 展
彭如 意 综述 王 捷 审校
治疗性 单克 隆抗体结 合 了免疫学 和 等优点在 临床得 到更广 泛 的应 用 ,而基 形成 3个环状 结构 。F R是 B片状 结构 , 药 理学 的原 理 ,应 用于疾 病治疗 已有几 于降低 鼠抗体 的免疫原 性设计 出 的嵌合 有 4个 F R位于可变 区的顶端 。 改型抗体 十 年 。单 克隆抗 体在治疗 中 的运 用要特 抗 体发 展更是迅 速 。 后 。 随 对抗体进行 了 可变 区基 因的构建方 法有定 点诱变 法和
体 仍 不 能 完 全 解 决 H MA反 应 所 带 来 的 3个引物 , A 分别进 行 3轮突变 , 即获得 的问题 。 于是 , 就转 向于利 用噬菌体技 术 C R移植可变 区基 因 ;2 化学合成 包括 D ()
和转 基 因 鼠技 术 来 制 备 完 全 人 源 化 抗 合成双链 片段 , 通过 T N 4D A连接 酶来连 体。 1 人 源化 抗体
2 完全人源化抗体
21 噬菌体展示技术 产生 的人类抗 体 .
6 这样可 以提高高 亲和力抗 1 编码特异 性 的 增。然而 . 现在噬菌 体展示 技术的应用却 体 的分离 和提高现有抗 体 的亲和力 或选
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病研究进展
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病研究进展关键词CD20 自身免疫性疾病单克隆抗体RTX简介CD20是参与B细胞识别抗原活化的主要CD分子,属跨膜糖蛋白,表达于早期B细胞和成熟B细胞阶段,分化为浆细胞后表达消失。
其功能为参与跨膜Ca2+流动;调节B细胞增殖分化。
应用抗CD20单抗不仅可抑制丝裂原刺激的B细胞从G0期到S/G2和M期的分裂增殖,还可抑制B细胞发育分化,以及抑制EBV或PWM(美洲商陆)诱导的Ig分泌。
RTX是一种嵌合型人鼠单克隆抗体,由鼠抗CD20抗体可变区和人IgG1K型抗体恒定区组成与正常及恶性B细胞表面的CD20有高亲和力。
在体外,RTX能杀伤人B细胞。
RTX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RA):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约占人群的1%。
过去类风湿性关节炎被认为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疾病,然而近年的研究表明体液应答在RA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用RTX第1次成功治疗关节炎是发生在1999年的一个偶然事件,当时一位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同时存在RF阴性的炎性多关节病,用RTX治疗后上述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年后另一位同时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RA的患者,经RTX治疗后获得了完全缓解。
这些病例报道第1次揭示了B细胞清除治疗对难治性RA可能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方式。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LE是具有代表性的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病,B细胞耐受丧失是其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在SLE患者血液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特别是抗核抗体)。
为了得到RTX在治疗SLE中安全﹑有效﹑剂量反应的证据,Looney等[1]对18例SLE患者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研究。
结果评价了16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中10例经治疗后B细胞数量明显下降,1个月后的SLE活动性评分(SLAM)明显提高(与基线相比),并且这种改善持续了12个月。
相反地,其余6例B细胞清除效果不好者的SLAM没有提高。
黏膜与皮肤,骨与关节症状对RTX的反应较好。
替雷利珠单抗的作用原理
替雷利珠单抗的作用原理雷利珠单抗(Rituximab)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它主要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疾病。
雷利珠单抗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直接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细胞凋亡诱导以及影响免疫反应的调节等。
雷利珠单抗通过识别和结合特定的细胞表面抗原CD20,发挥其治疗作用。
CD20是一种细胞膜上的磷脂糖蛋白,主要存在于B细胞的成熟和早期分化阶段。
雷利珠单抗能够高亲和力地结合到CD20,在结合的过程中将B细胞置于活化和凋亡的状态,从而诱导免疫反应。
雷利珠单抗的首要作用是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DCC)杀伤CD20阳性的B细胞。
一旦雷利珠单抗结合到CD20上,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NK)细胞和巨噬细胞通过抗体的Fc部分与雷利珠单抗结合,并释放溶解性因子(如穿孔素和酶),最终导致被结合的B细胞发生凋亡。
另外,雷利珠单抗也可以直接诱导细胞凋亡。
它能够与细胞膜上的CD20接近并改变信号传导,从而触发细胞内的凋亡途径。
通过激活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caspase),雷利珠单抗诱导B细胞的凋亡,从而阻止其增殖和存活。
雷利珠单抗还可以调节免疫反应。
它可以通过多个机制来调节免疫反应的程度和方向。
一方面,雷利珠单抗可以降低大量的CD20阳性B细胞数量,减少其分泌的自身抗体,从而减轻自身免疫反应的过度活跃性。
另一方面,雷利珠单抗的作用使得机体免疫系统更容易对抗肿瘤和感染。
此外,雷利珠单抗还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影响免疫细胞亚群的功能和数量。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雷利珠单抗可以降低调节性CD4+T细胞(Treg)的数量,从而增强抗肿瘤和抗感染的免疫反应。
此外,雷利珠单抗还被发现可以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从而调节其呈递抗原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雷利珠单抗的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尤其在B细胞凋亡和免疫调节方面还存在很多研究待深入探索。
未来的研究可能进一步揭示雷利珠单抗与其他细胞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优化其治疗效果。
新型抗体药物的研发及其应用
新型抗体药物的研发及其应用抗体药物是指通过模拟机体本身的免疫机制,使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来防治某种疾病的药物。
随着生物医药领域的快速发展,新型抗体药物不断涌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新型抗体药物的研发、应用及其优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新型抗体药物的研发目前,新型抗体药物的研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人源化抗体技术人源化抗体技术是将小鼠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域(Fab)与人源抗体的恒定区(Fc)结合,形成人-小鼠嵌合抗体,从而实现抗体的人源化。
这种技术可以减少由于异种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单克隆抗体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是指利用细胞克隆技术得到对某种特异性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
它是一种比传统药物更为精确和有效的靶向治疗方式,广泛应用于肿瘤、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
3. 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双特异性抗体技术是指将两种不同抗体靶向两种不同抗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分子结构,从而实现对多个靶点的治疗。
该技术适用于具有多种滞后性的疾病,如肿瘤、传染病等。
二、新型抗体药物的应用新型抗体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例如:1. 肿瘤治疗抗体药物可以通过靶向抗肿瘤细胞表面的蛋白质,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耐受性。
常用的肿瘤治疗抗体药物包括赫赛汀、三妥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等。
2.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破坏和功能障碍。
抗体药物可以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靶向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溃疡性结肠炎等。
3. 传染病防治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抗体药物可用于治疗病毒性和细菌性传染病,如流感、HIV、艾滋病、肺结核等。
其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新冠肺炎特异性抗体药物。
三、新型抗体药物的优势与传统药物相比,新型抗体药物具有以下优势:1. 靶向性强传统药物通常阻断疾病发展的通路或机制,但不针对具体的分子结构。
抗CD20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抗CD20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摘要】 CD20是一种特异性、高表达在正常B淋巴细胞和恶性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识,是治疗B细胞相关性疾病理想的靶点。
近年来对其研究不断深入,有多个抗CD20分子的单克隆抗体用于B细胞非霍启金淋巴瘤(NHL)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本文综述CD20单抗研究的主要药物及其进展,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CD20 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一、概述CD20是B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的标志性分子,表达于95%以上的正常或恶性B淋巴细胞表面,在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和其他正常组织中无CD20抗原的表达。
它由297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3kD,34~36kD属于非糖基化磷蛋白,其抗原表位为第三、四跨膜区间的由43个氨基酸组成的环区。
CD20与抗体结合后不发生明显的内化现象,也不发生明显的细胞表面脱落现象,是治疗B淋巴细胞相关疾病的理想抗原。
研究表明,CD20具有钙离子通道的功能,通过调节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影响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甚至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用机制主要有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反应、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1]以及提高细胞对细胞毒作用的敏感性和免疫接种作用等也均导致B细胞的凋亡[2,3]。
由于原始的正常B细胞不受抗CD20单抗的作用,在抗CD20单抗杀伤了大部分即使所有表达CD20分子的淋巴瘤细胞及正常B细胞后,仍能够重建B细胞群,因此抗CD20单克隆抗体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B细胞相关疾病的治疗中。
二、主要的抗CD20的单抗药物1、利妥昔单抗-Rituximab1997年11月,美国FDA批准上市了首个用于治疗人类肿瘤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商品名为美罗华。
在美罗华治疗的各种疾病中,难治性低度恶性或滤泡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处于首位,NHL是造血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95%以上的B细胞NHL能够表达CD20抗原,但多数化疗药物对NHL的治疗不好,复发率也高。
单域抗体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关键词:重链抗体;单域抗体;骆驼;纳米抗体;
传统抗体分子(Ig G)在结构上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组成,此种结构在哺乳动物中均是非常保守的。抗体分子的轻链包含了一个VL区和一个CL区(图1),而重链则拥有1个VH区和3个CH区(CH1、CH2和CH3).VH区和VL区之间通过二硫键相互连接形成抗体的可变区(Fv),是抗体识别抗原的最小单位,抗体可变区的序列差异决定了抗体能够特异地识别不同的抗原。而CL区和CH区则是相对保守的,被称为抗体的恒定区,其中CH区的CH2和CH3两个区域对于抗体招募免疫细胞发挥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和CD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1-2].
由于不存在传统抗体的轻重三大类:免疫库、天然库和全合成库。免疫库是指从预先免疫过的动物(如羊驼等)体内通过特异性富集靶抗原特异的B细胞基因,并扩增。免疫库的受限因素在于免疫原的特征,不同免疫原在动物中的体液免疫应答强弱和表位差异均可能影响最终获得抗体的质量和多样性,最终筛选到的抗体同质化(如识别的表位相同等)程度较高。天然库是采用未经靶抗原免疫动物的B细功率基本与库容成正比,理论上只要所构建的抗体库库容和多样性足够大(>10 CFU/m L),即可从中筛选到针对各种靶抗原的高亲和力单域抗体,甚至是针对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的抗原(类似自身抗原)的单域抗体。尽管天然库已具有较高多样性,但由于在实际建库操作中,会因抗体基因家族的偏向性、先天免疫耐受导致的克隆缺失等原因导致多样性降低。直接采用基因合成方法构建的合成单域抗体库可通过调节抗体分子中抗原结合区域附近的骨架区域来进一步提高库的多样性,也可直接基于人源化的VHH分子骨架进行合成构建。Sandrine Moutel等新近采用全合成的方法构建了人源化的通用单域抗体库Na Li-H1,库容达到3×10,并从中成功筛选到若干针对不同靶标的高亲和力单域抗体(k D达到10mol/L–10mol/L)[17].
单克隆抗体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张怀民;傅秀慧;刘晓志【摘要】The advent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 mAb) has revolutionized the way we treat the disease. From cancer to autoimmunity,antibody therapy has been responsible for some of the most impressive clinical responses ob-served in the last 2 decades. A key component of this success has been their generally low levels of toxicity,and unique mechanisms of action. These two facets have allowed them to be integrated rapidly into clinical practice in combination with conventional radio- and chemo-therapies and to avoid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s typically observed with classical small molecule drugs,such as upregulation of drug efflux transporters,dysregulation of apoptosis and mutations in key target enzymes/pathways. Although success with mAb therapies has been impressive,they are also subject to their own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 this perspective we discuss the various ways in which mAb therapeutics can be inhibited,con-centrating mainly on the ways in which they can be removed from the target cell surface-a process called modulation. This can be achieved either in a cis-fashion on a single cell or in trans,precipitated by engagement with a second phago-cytic cell. The evidence for each of these processes will be discussed,in addition to possibl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hat might be employed to inhibit or reverse them.%单克隆抗体药物的问世,使疾病治疗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过去的20年,单克隆抗体药物在癌症、自身免疫等疾病的治疗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单克隆抗体药物低毒和高特异性优势是其成功的关键.单克隆抗体药物的这两个优势使其快速替代传统的化学疗法,但其治疗效果也同样受到耐药性的困扰.耐药性是导致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效果被抑制的原因之一,单克隆抗体药物靶向结合肿瘤细胞后又被清除的情况,称为抗体的调制.靶细胞通过顺式或反式方式实现调制,并形成二次吞噬,导致细胞聚集沉淀.本文将对每个过程的证据以及应对策略进行讨论.【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7(020)001【总页数】6页(P107-112)【关键词】单克隆抗体药物;Fcγ受体;内化作用;削除作用;免疫疗法;CD20【作者】张怀民;傅秀慧;刘晓志【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药学部,石家庄050019;石家庄市第五医院,石家庄050021;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石家庄050015【正文语种】中文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进行了描述,为抗体大规模应用于疾病治疗奠定了基础[1]。
抗CD20单克隆抗体ADCC生物学活性方法的建立
抗CD20 单克隆抗体ADCC 生物学活性方法的建立王兰6,刘春雨6,郭玮,于传飞,张峰,王文波,李萌,高凯*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单克隆抗体产品室,北京1000506:并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摘要】目的建立抗CD20 单克隆抗体的ADCC 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
方法利用Jurkat/NFAT-luc+FcγRIIIα 细胞系作为效应细胞,WIL2-S 细胞系作为靶细胞,通过荧光素酶检测系统(BioGlo TM Luciferase Assay system)进行抗CD20单抗的ADCC 生物学活性检测,并对试验条件进行优化及方法学验证。
结果抗CD20 单抗在该方法中存在量效关系,且符合四参数方程式:y =(A - D)/[1 + (X/C)B]+ D。
方法经优化确定靶细胞为WIL2-S 细胞,抗体稀释浓度为18000ng/ml,1:5 倍的稀释倍数,效靶比为6:1,诱导时间为6h。
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8 次独立试验的回归分析、线性及平行性均通过统计学检验;4 个不同稀释组回收率样本经3 次测定,相对效价分别为44.39±3.93、72.74±2.78、128.28±7.01 以及168.19±2.70,变异系数均小于10%,回收率分别为88.78±7.85、96.99±3.70、102.63±5.61 以及112.12±1.80。
结论首次成功建立抗C D20单抗ADCC 生物学活性的转基因细胞检测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准确性高,可作为抗CD20 单抗ADCC 生物学活性的常规检测方法。
【关键词】抗CD20 单克隆抗体;ADCC;生物学活性;荧光素酶检测系统CD20 抗原是分子量为35kD 的非糖基化跨膜蛋白,CD20 作为B 细胞表面特有的分化抗原,在95%以上的B 细胞淋巴瘤细胞膜上高密度表达,而在造血干细胞、血浆细胞和其它正常组织中不表达。
2024年抗CD20单株抗体市场调研报告
抗CD20单抗市场调研报告简介本文是针对抗CD20单抗市场进行的调研报告。
抗CD20单抗是一种针对CD20激素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治疗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和恶性肿瘤。
本报告将重点分析该市场的规模、竞争状况、市场趋势和前景。
市场规模抗CD20单抗市场在过去几年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亿美元。
这一增长主要受到免疫疾病和恶性肿瘤的高发率以及抗CD20单抗疗效的认可所推动。
市场竞争目前,抗CD20单抗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主要的竞争参与者包括制药公司A、B、C等。
这些公司均已开发出自己的抗CD20单抗产品,并积极投入市场推广和销售。
另外,由于抗CD20单抗属于生物药物,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因此新进入者相对较少。
市场趋势抗CD20单抗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 多适应症应用抗CD20单抗在治疗多个适应症上显示出显著的疗效。
目前已经批准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适应症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风湿性关节炎等。
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新的适应症被开发和批准。
2. 个体化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个体化治疗的概念越来越重要。
抗CD20单抗也不例外。
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这将为抗CD20单抗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3. 生物仿制药的崛起随着原研药的专利保护期的结束,抗CD20单抗的生物仿制药开始涌现。
这些生物仿制药以更低的价格进入市场,给原研药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但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降低了患者的用药成本。
市场前景随着免疫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的增加,抗CD20单抗市场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并且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除了常规的适应症外,新的适应症开发将为市场带来更多机会。
同时,技术进步和个体化治疗的推进也将促进市场的发展。
结论抗CD20单抗市场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在治疗免疫相关疾病和恶性肿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物制品论文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及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及应用【摘要】单克隆抗体经历了鼠源性、人源性和全人化抗体三个阶段。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研制出数以千计的单克隆抗体,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领域,在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从单克隆抗体的研究现状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研究现状应用趋势1、单克隆抗体的研究现状由于人体的自身的免疫系统会与体外蛋白发生排斥反应,因此,目前人类利用生物技术对以前生产单抗技术进行改造,发明了嵌合型抗体,人化型抗体和全人型抗体,这些抗体与动物型抗体相比有较好的人体亲和性。
1.1单克隆抗体种类1.1.1、嵌合型抗体嵌合型抗体主要是指人鼠嵌合型抗体,是将啮齿动物单克隆抗体的V区直接连接在人的免疫球蛋白C区上组成[1],该抗体能克服鼠单克隆抗体在临床治疗中出现HAMA( 人抗鼠抗体反应)。
人鼠嵌合抗体有很多优点,包括较低的鼠源型成分,有效的生物学效应和较短的操作和研制周期,并且具有容易操作的特点[2]。
目前获得批准的治疗癌症嵌合型抗体有Reopro和Rituxan,分别治疗高危血管瘤和非霍金式淋巴癌,另外还有些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1.1.2、人化型抗体人化型抗体是通过CDR ( 互补决定区) 移植,将啮齿动物单克隆抗体超变区插入人IgG( 免疫球蛋白) 构成重组分子,即将鼠单抗V区中CDR序列取代人源化抗体相应CDR 序列。
该抗体在鼠源性单抗的特异性上保持了人抗体的亲和力。
其主要功能与嵌合型抗体一样,减弱可能产生的HAMA反应。
目前出现的人化型抗体很多,有Syn agis、Zena—pax Herceptin、CMA676和RhuMab—E25等,且以上抗体均获得FDA批准、其中Herceptin治疗乳腺癌、CMA676治疗急性骨髓癌。
1.1.3、全人型抗体全人型抗体是利用转基因小鼠或噬菌体显示技术生产的全人序列的抗体。
全人型抗体技术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一条全新道路、与嵌合型抗体和人化型抗体相比,全人型抗体的功效更好,具有更高的靶结合亲和力,很少产生免疫反应和较低的生产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抗体药物已成为癌症治疗中重要 的策略之一 , 目 前 有多个抗 C D 2 0 分子 的单 克隆抗体用于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单抗药物 免疫原性 亲和力 疗 效
( n o n H o d g k i n S l y m p h o m a , N H L ) 的临床治疗 。本文综述 C D 2 0单抗药物的免疫原性和亲和力及其进展 , 探讨其未来 的发展前景 。 关键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 淋 巴瘤发 病率逐年增 加 , 其
中非霍奇金淋 巴瘤 ( n o n H o d g k i n s l y m p h o m a ,N H L ) 是
免疫反应 , 为 B细胞 N H L的治疗提供 了新 的希望 。
表1 F D A批准的治疗非霍奇金淋 巴瘤 的单抗药物
3 0 % 的鼠源序列 , 这类 鼠源 单克隆抗 体进入 人体后 可
近年来 , 单克 隆抗 体及靶 向治疗 N H L的 临床 试验 研究取得 了重 大进 展 , 其 中被广泛 使 用且富 有成效 的 是抗 C D 2 0的单 克隆 抗体 药物 l _ 5 j 。C D 2 0分子 是一 种 B淋 巴细胞表 面的特 异性 膜蛋 白, 以非糖 基 化形式 存 在 。C D 2 0分子有 4个跨膜 区 , 氨基端 和羧基 端都位于 细胞质 内侧 , 在第三跨膜 区和第 四跨 膜 区之 间 , 有一个 由4 3 个 氨基酸组成的环 区( 1 a r g e l o o p ) , 构成 其主要 的 抗原表位 _ o , 。该抗 原表 位仅存 在 于前 B细胞 、 成 熟
临床最常见 的淋 巴系统 恶性肿 瘤。N H L占中国整个肿 瘤发生的 4 %, 死亡率居第 1 4位 【 卜 。对于这类 恶性
肿瘤 , 传统 的治疗方式 主要是放化疗 、 骨髓移植 或外周
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然而 , 对 于许 多难治性 、 复发性
及对化疗和干 细胞移 植耐 受力较 差 的患者 而言 , 研 发
・
8・
生 物学教 学 2 0 1 7 年( 第4 2 卷) 第6 期
高 亲 和 力 的人 源 化 C D 2 0单 克 隆抗体 的研 究 进 展
张倩倩 郭 尚敬 ,
摘 要
( 1 山 东 省 聊 城 大 学 药 学 院2 5 2 0 0 0 ; 2 山 东 省 聊 _ 城 大 学 农 学 院2 5 2 o o o )
低毒性 、 更有效 的靶 向性 治疗方 法显 得尤 为重 要 。本 文简介 抗 C D 2 0的单 克 隆 抗 体 药 物 , 并 综 述 人 源 化 C D 2 0单克隆抗体亲和力 和免疫原性 的研究 进展。
1 抗C D 2 0的单克 隆抗体 药物 2 单克隆抗体药物 的免疫原性
自1 9 9 7 年上 市以来 , 利 妥昔单抗 ( R i t u x i m a b ) 的销 售成果一直较好 , 2 0 0 7年的销 售额 达到 了 2 2亿美 元 , 2 0 1 2年增长到 6 7亿美元 , 毫无 疑问地成为单克隆抗体 药物市场 的主导药物 。但是 , 由于 R i t u x i m a b是一种 人 鼠嵌合 型 的 抗 C D 2 0抗 体 , 抗 体 分 子 中仍 然 包 含 约
c o m p l e m e n t a r i t y—d e t e r m i n i n g r e g i o n , C D R” 移 植 为 主 要手段 的抗体人 源化技 术 ¨ 。该技 术将 鼠抗 的 C D R
“
的单抗药 物 已被 美 国 食 品药 品管 理 局 批 准 上 市 ( 表 1 ) 。这些 C D 2 0单 抗 与 B细 胞 淋 巴瘤 表 面抗 原 结 合 后, 主要通 过补 体依 赖 的细 胞 毒作 用 ( c o m p l e m e n t d e . p e n d e n t c y t o t o x i c i t y , C D C ) 以及抗 体依 赖细胞 介导 的细 胞毒作用 ( a n t i b o d y—d e p e n d e n t c e l l — m e d i a t e d c y t o t o x i c i t y , A D C C ) , 直接诱导肿瘤 细胞 降解 I 9 J 。该药 可特异 性地与 B淋 巴细胞 表 的框架 区 , 从而 减少 鼠抗框 架 区导 致 的免疫原性 。 尽管 如此 , 这类抗 体 的人 源化 框架 与 鼠源性 C D R
血干细胞 、 浆细胞和其他组织 中 , 且其 与抗体结 合后无 显著 内化和脱落 , 也不 因与抗 体结合而发生抗 原调变 , 从而成为治疗 B细胞非 霍奇金淋 巴瘤的理想靶点 E 8 J 。
目前有多个 以 C D 2 0为靶 点治疗 非霍奇 金淋 巴瘤
抗体 中鼠 源序 列 的免 疫 原 性 , 出现 了 以 P D L公 司 的
B细胞和超过 9 5 %的恶性 B细胞表 面 , 而不 表达 于造
能 引起人抗 鼠抗体 免疫应 答 ( H A MA) , 导 致无 法长 期 用药 , 严重 制约 R i t u x i m a b的使用 。为此 , 需 要 降低 该 类药物 的免疫原性 , 并提 高其抗肿瘤 活性 , 达 到增 加药
效 的 目的。
从 结构 上看 , R i t u x i m a b作 为人 鼠嵌 合 抗体 , 虽 然 含有人 的 F c 段, 但抗体 的重轻链可变 区仍然是 鼠源序 列, 分子 中 3 0 % 的氨基 酸 序列 来 源于 鼠抗 , 仍 被人 体 视 为外源 蛋 白 , 具 有 免疫 原性 , 诱 发 人体 产 生 中 和抗 体, 降低持续性用药 的治疗效果 。为进一步 降低 C D 2 0